![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927621/0-169813363284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927621/0-169813363288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927621/0-169813363291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来凤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期高2026届9月地理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 适合生物呼吸大气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与地球大气有密切关系的是
A. 地球的昼夜更替周期适中 B. 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
C.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D. 地球自转周期适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的特殊性。
【详解】适中的体积和质量使得地球有适中的引力,吸引住周围的大气,形成地球的大气层。地球自转周期适中,昼夜更替周期适中且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保证地球温度适合。故选B。
2. 下列属于巨行星的是
A. 土星 B. 火星
C. 水星 D. 金星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以巨星行星的辨别为背景材料,考查了行星地球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星和木星属于巨行星,故A正确,可知BCD错误。
【点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星和木星属于巨行星。
下图黑色区域示意某类太阳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太阳活动类型及分布位置依次是( )
A. 耀斑色球层 B. 黑子光球层 C. 日珥日冕层 D. 日冕物质抛射日冕层
4. 图中该类太阳活动( )
A. 周期为21年 B. 为太阳内部核裂变反应 C. 与耀斑活动同步 D. 区域温度高于周围地区
5. 在太阳活动的高峰期,地球( )
A. 对空间通信没有影响,空间通信仍畅通 B. 低纬地区出现极光现象
C. 导致全球变暖 D. 海上航行方向可能受到干扰
【答案】3. B 4. C 5. D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图示色区域示意某类太阳活动是出现在太阳光球层中的太阳黑子现象,它是太阳光球表面突然变暗的部分,温度低于光球表面;耀斑是出现在色球层中突然发亮的部分;日珥是出现在色球的的太阳爆发。选B正确。
【4题详解】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活动周期约为11年,A错误;黑子发生时,在色球层相应处爆发耀斑,耀斑与黑子活动是同步的,C正确;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一种现象,不是太阳内部核反应,B错误;黑子出现的区域较周边地区温度低。选C正确。
【5题详解】
在太阳活动的高峰期,太阳会向外大量抛射高能带电粒子,这些高能带电粒子若闯入地球大气,会干扰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可能中断,A错误;极地地区出现极光现象,B错误;干扰地磁场,产生磁暴,海上航行方向可能受到干扰,D正确;全球变暖与太阳活动没有关系,C错误,故选D。
【点睛】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发生的大规模的运动,即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的不稳定状态的表现,但不影响太阳的基本稳定。太阳活动包括光球层上的黑子、色球层上的耀斑和日珥、日冕层上的太阳风,而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其中黑子和耀斑是其主要标志。
2022年1月24日,“常中星”的命名发布仪式在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举行。经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复同意将448988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常中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常中星”所在的天体系统中最低一级是(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7. 下列关于“常中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四周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裹 B. 它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
C. 它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 D. 它类似行星并环绕太阳运动
【答案】6. B 7. D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常中星”属于小行星,位于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所以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太阳系,B正确。小行星带不属于地月系,A错误。河外星系不包括小行星带,D错误。银河系虽然包括小行星带,但不是最低一级天体系统,C错误。故答案选B。
【7题详解】
“常中星”是小行星,引力小,其四周没有厚厚的大气层,A错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恒星和星云,B错误。小行星带位于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C错误。太阳是太阳系内唯一的恒星,太阳系内的天体围绕太阳运动,小行星带类似行星并环绕太阳运动,D正确。故答案选D。
【点睛】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98.5%的小行星都在此处被发现,已经被编号小行星有120,437颗。由于小行星带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这个区域因此也被称为主带。
8. 下列关于太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太阳系由八大行星组成 B. 金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C. 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土星之间 D. 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样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矮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等太阳系小天体组成,因此太阳系不只是由八大行星组成,A错误;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不是金星,B错误;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火星之间,C错误;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都自西向东,具有同向性,D正确。故选D。
【点睛】
9.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宣布,新一轮为期11年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已经到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太阳黑子研究专家向记者表示,太阳黑子活动预计2011、2012年达到峰值。图中四种现象与太阳活动无关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甲图中的楼间距离由最小正午太阳高度决定,而太阳活动对正午太阳高度没有影响,A符合题意;研究发现,太阳活动对地球上的气候有明显影响,太阳活动高峰期,极端天气的出现的频率增加,因此气候异常与太阳活动有关,B不符合题意;太阳活动剧烈时,太阳发出的强烈射电和高能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会干扰地球磁场,影响罗盘定向,C不符合题意;太阳活动剧烈时,太阳发出的强烈射电和高能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会干扰地球电离层,从而影响短波通信,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来自欧洲的天文学家宣称,他们在太阳系外距离地球20.5光年以外的太空发现了一颗与地球颇为相似的行星,并认为这颗行星可能适合孕育生命。据此回答问题。
10. 该行星适合孕育生命的自身内部条件应该主要包括( )
①温度适宜②有液态水③合适的大气层④宇宙环境安全、稳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1. 地球上温度适宜主要取决于( )
①日照条件稳定②日地距离适中③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④地球自转周期适中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10. A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地球拥有生命的自身条件有: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条件;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地球上有液态水。如果该星上存在生命,那么它应具备与地球上类似的条件,即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和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宇宙环境安全、稳定属于外部条件,不是其自身的独有条件,据此分析可知①②③对,④错,该题选A。
【11题详解】
地球上温度适宜主要取决于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条件;地球自转周期适中,使得白天虽然增温但不致过高,夜晚降温不致过低,从而维系了地表平均温,②④正确;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日照条件稳定,为其外部条件,对温度适宜影响小,①③错误,故选D。
【点睛】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外部条件(太阳辐射稳定、各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安全等);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宜,温度适宜;质量和体积适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
12. 读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B通过固体、液体传播,A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
B. B传到F界面时,波速突然下降
C. A和B在D处波速明显减小
D. C,E均为液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横波快,故判断B表示纵波,A表示横波,纵波能通过固体、液态和气体,横波只能通过固体,A错误;图示F为古登堡界面,通过古登堡界面时纵波的速度突然下降,横波突然消失,B正确;D为莫霍界面,通过莫霍界面,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C错误;C为地壳,E为地幔,因为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能通过固体、液态和气体,所以C、E应为固体,D错误。故选B。
【点睛】
13. 中国神话故事《封神榜》中的土行孙具有遁地能力。假如他从某处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在他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
A. 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B. 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
C. 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
D. 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以《封神榜》为背景,考查地球内部圈层顺序。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可知,在穿越地心前,从地表向下,依次穿越的是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故直选法选D。
【点睛】
14.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1年10月14日05时06分在重庆沙坪坝区(北纬29.68度,东经106.30度)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据此完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不同,科学家可以利用地震波( )
A. 寻找地震中的幸存者 B. 准确预报地震
C. 探寻海底石油、天然气等 D. 精确研究地核的物质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不同,海底石油、天然气等与周边的岩石物质性质差异大,因此地震波在其中的传播情况明显不同,因此科学家可以收集这些地震波信息来探寻海底石油、天然气等,C符合题意;地震中的幸存者个体太小,地震波遇到后传播差异微小,很难收集到此信息,排除A;地震发生后才能释放地震波,因此不可能准确预报地震,排除B;通过收集地震波在地核中传播情况,可大致推断其物质状态,但不能精确研究地核的物质组成,排除D。故选C。
点睛】
15. 在湖中划船游玩,突然发生地震,此时小船将会( )
A. 上下颠簸 B. 左右摇晃
C.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类型,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纵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上下颠簸,横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左右摇摆。在湖中小船漂浮在液态水之上,地震横波不能通过水传播到小船,因此只有纵波传播至小船时发生上下颠簸,不会左右摇晃,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
16. 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
A. 华北平原 B. 塔里木盆地 C. 青藏高原 D. 大西洋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地壳厚度不均,陆地比海洋厚,陆地地壳厚度约33千米,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大西洋地壳属于海洋地壳,厚度较小,排除D;华北平原、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分别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第二、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地势最高,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地壳厚度最厚,C符合题意,排除AB。故选C。
【点睛】
17.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B. 水圈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圈层
C. 生物圈是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的圈层
D. 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大气圈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A正确;通过水循环,水圈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圈层,B正确;生物圈是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的圈层,C正确;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如软流层、上地幔也有密切的关系,D错误。D符合题意,故选D。
18.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莫霍界面大约位于该地地下( )
A. 5Km处 B. 17km处 C. 33Km处 D. 2900Km处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在莫霍界面处波速明显加快,该地地震波波速在地下5km米处明显加快,因此莫霍界面大约位于该地地下5km处。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
19. 2021年9月27日,在菲律宾沿海地区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00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壳 B. 地幔 C. 外核 D. 内核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最厚处达60-70千米,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下2900千米以上,外核和内核位于地下2900千米以下。题意表明,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达100千米,因此震源不可能位于地壳、内核和外核,应位于地幔,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点睛】
20.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莫霍界面等深度线分布。完成图中M的数值应是( )
A. 40 B. 42 C. 44 D. 46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大陆的地壳较厚,海拔高的地区,地壳的厚度较大,海拔低的地区,地壳的厚度较小。M地位于四川盆地,地壳的厚度较小,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故M处莫霍界面等深线数值较周边地区小。闭合等值线M两侧等值线数值分别为44与46,根据等值线分布规律中大于大、小于小原则,可以判断出M的数值应该等于44,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21. 日本西南部九州熊本县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 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 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 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地球内能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A正确,B错误;地震波的纵波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C错误;海洋中的强烈地震可能引发海啸,对人类产生危害,D错误。故选A。
【点睛】
22. 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从上到下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 S波、P波都明显增加 B. 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
C. S波、P波都完全消失 D. 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
【答案】A
【解析】
【详解】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从上到下都突然增加,A正确;在古登堡界面从上到下纵波(P)速度下降、横波(S)完全消失,排除BCD选项,故选A。
23. 在《流浪地球》故事中,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中。下列关于地下城所在圈层叙述正确的是( )
A. 横波无法传播,纵波能够传播 B. 纵波无法传播,横波能够传播 C. 主要是由固态岩石组成 D. 主要是由熔融态的岩浆组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地下五千米左右的地下城位于地壳中。地壳由固态岩石组成,横波与纵波均能传播,A、B错误,C正确。熔融状态的岩浆发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不在地壳中,D错误,故选C。
24.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B. 温度的垂直变化
C. 内部压力的变化 D. 物质密度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是以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的变化而形成的两个不连续界面为依据,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震波在穿过莫霍界面时,波速会突然加快。在穿过古登堡界面时,波速减慢,横波消失。而且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不能穿过液态、气态物质,所以可以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A正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同温度的垂直变化、内部压力的变化、物质密度的变化无关,故BCD错误,所以该题选A。
【点睛】
下图表示某中学生在自然博物馆看到的四块动物化石,甲、乙、丙、丁分别为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鱼类化石。完成下面小题。
25. 关于图中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 B. 丁、乙、丙、甲
C. 乙、丁、甲、丙 D. 乙、丁、丙、甲
26. 与图中丙化石相同的地质年代,陆地上繁盛的植物是( )
A. 孢子植物时代 B. 裸子植物 C. 海生藻类 D. 被子植物
【答案】25. C 26. D
【解析】
【25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是恐龙化石,恐龙出现在中生代;乙是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出现于古生代早期;丙是哺乳动物化石,哺乳动物在新生代快速发展;丁是鱼类化石,鱼类出现于古生代中期。故图中四块化石中的动物按出现年代从早到晚排序为乙、丁、甲、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6题详解】
丙化石为哺乳动物化石,哺乳动物在新生代快速发展,此时陆地上的主要植物是被子植物,D正确;孢子植物是一类非常古老的植物,其起源可以追溯到4.5亿年前的古生代,A错误;裸子植物繁盛在中生代,B错误;元古代被称作为“海生藻类时代”,C错误,故选D。
【点睛】裸子植物繁盛在中生代,这个时期从二叠纪至白垩纪早期,历时约1.4亿年。由于地壳运动加剧,古气候、古地理环境发生明显变化,蕨类植物和早期裸子植物衰减,新生的裸子植物逐渐繁荣起来。中生代为裸子植物最繁盛的时期,故称中生代为裸子植物时代,这一时期也成为地史上重要的聚煤阶段。
不同地质年代的沉积岩含有不同生命现象的信息。下图示意不同地质年代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根据地层及其化石的有关知识,可知( )
①任何地层都含有生物化石②化石特点与环境关系密切
③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④生物总是从复杂向简单演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8. 人类出现在( )
A. 前寒武纪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29. 下列关于各地质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B. 中生代,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C. 中生代,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 D. 古生代末期,海洋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灭绝
【答案】27. B 28. D 29. A
【解析】
【27题详解】
生物化石的形成需要一定条件,并非所有地层都有化石,①错;化石能够指示当时的地理环境,说明化石与环境关系密切,②对;生物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简单向复杂进化,③对④错。综上,本题选②③,即B。
【28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和图片可知,人类出现在新生代第四纪,D对。本题正确答案为D。
【29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古生代和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期,A对;新生代形成海陆基本格局,B错;古生代中后期,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雏形初现,C错;古生代末期,60%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D错。综上,本题选A。
【点睛】重要的两次生物大灭绝:第一次为古生代末期,60%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包括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第二次为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标志着中生代结束。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0. 对比甲、乙两图,乙图中的数字字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
A. ②真核细胞生物出现 B. ③恐龙灭绝
C. ④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在地球表层 D. ⑤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
31. 原始鱼类大量灭绝的时期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30. A 31. C
【解析】
【30题详解】
根据甲图可以判断出,图乙中的①②③④⑤分别代表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真核细胞生物出现在元古宙,故A选项正确;恐龙是在中生代末期灭绝的,故 B选项错误;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在古生代早期,故C选项错误;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在古生代中后期,故D选项错误。所以选A。
【31题详解】
①②③④⑤分别代表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古生代后期出现过一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原始鱼类就是这个时期大量灭绝的,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所以选C。
【点睛】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其中时间表述单位包括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包括宇、界、系、统、阶、带。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回答问题。
32. 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 爬行类 B. 鸟类 C. 两栖类 D. 鱼类
33. 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A. 古生代 B. 中生代 C. 元古宙 D. 新生代
34. 比银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河外星系 D. 总星系
35. 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排列,依次为( )
A. 水星、金星、地球、土星、火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
B. 金星、水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C. 水星、金星、地球、木星、火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
D.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答案】32. D 33. B 34. B 35. D
【解析】
【32题详解】
图中显示,爬行类出现在古生代后期,鸟类出现在新生代,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早期,两栖类出现在古生代中后期,因此出现最早的是鱼类, 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3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动物演化进程图中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图中显示,爬行类动物宽度最宽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B正确。 图中显示,古生代爬行动物的种类较少,排除A;元古宙没有爬行动物,排除C;图中显示,新生代爬行动物种类少,排除D。故选B。
【34题详解】
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银河系属于总星系,河外星系和银河系并列。比银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故选B。
【3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故选D。
【点睛】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36. 读主要地质年代及气候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前寒武纪时间漫长,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有一氧化碳、____、甲烷和氨,____缺少。此时期也是重要的成矿期,大量的____、____、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2)古生代海陆格局多次大变迁,最终形成了____。古生代末期,海洋中鱼类进化成了两栖动物和____动物,出现裸子植物。这一时期也是____矿产的形成期。
(3)新生代____植物高度繁盛,草原面积扩大,____动物快速发展,____时期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答案】(1) ①. 二氧化碳 ②. 氧气 ③. 铁 ④. 金
(2) ①. 联合古陆 ②. 爬行 ③. 煤
(3) ①. 被子 ②. 哺乳 ③. 第四纪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地质年代及气候变化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到大气组成、地质年代、矿物形成、生物进化等知识,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据所学可知,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是在前寒武纪漫长的岁月中慢慢形成,此时,大气层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氨气,因为还没有绿色植物,缺少氧气。这也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单质金属矿产,在这个时期形成,如铁矿、金矿、镍矿、铬矿等矿藏,都在这一时期形成。
【小问2详解】
古生代海陆格局多次大变迁,最终形成了联合古陆,这是陆地的雏形。古生代中期,是海洋鱼类繁盛时期,到了古生代末期,海洋中鱼类进化成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陆地上则出现了裸子植物。这一时期的蕨类植物繁盛,裸子植物的森林开始出现,因此也是煤碳矿产的形成期。
【小问3详解】
新生代被子植物取代中生代的裸子植物而高度繁盛,草原面积扩大,陆地上的动物演化,哺乳动物快速发展,并于第四纪时期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37. 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地球内侧相邻的行星是____(填名称),外侧相邻的行星是____。(填名称)
(2)图中C表示的是____,B表示的是____。
(3)中国计划在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届时会登陆____(填字母)星球。
(4)图中的中心天体是____,该中心天体的活动周期为____年。
(5)关于太阳活动,世界上许多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活动周期有一定关系,常诱发____灾害。此外,太阳活动还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也会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____现象, ____地区也可能产生极光现象。
【答案】(1) ①. 金星 ②. 火星
(2) ①. 小行星带 ②. 彗星 (3)E
(4) ①. 太阳 ②. 11
(5) ①. 旱涝
②. 磁暴 ③. 高纬度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太阳系示意图为载体,涉及太阳系组成、太阳活动类型及影响等内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太阳系内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排列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由于可知,地球内侧相邻的行星是金星,外侧相邻的行星是火星。
【小问2详解】
C由无数颗小行星组成、环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因此判断是小行星带,B是沿着扁长的椭圆轨道绕日运行的天体,因此判断是彗星。
【小问3详解】
火星探测器会登陆火星上,火星位于距太阳第四远的行星,因此 E代表火星。
【小问4详解】
由于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太阳系中所有天体都围绕其公转,因此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类型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活动周期约为11年。
【小问5详解】
根据所学,世界上许多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活动周期有一定关系,常诱发旱涝灾害。此外,太阳活动还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也会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如果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美丽的极光。
38. 读以下材料和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示意图,回答问题。
材料:2014年10月7日21时49分,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为5.0公里。
(1)地震波分纵波和横波,图中字母表示地震波横波曲线的是___,其传播特点是_________。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深度大约是________处。
(2)图中字母M、N线表示的是________,其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M、N之间的圈层叫做________。
(3)此次云南地震的震源位于右图中的________界面以上,所属的圈层是_____,其主要由_________组成。
【答案】 ①. B ②. 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 ③. 2900千米 ④. 不连续面 ⑤. 古登堡界面 ⑥. 莫霍界面 ⑦. 地幔 ⑧. N界面以上 ⑨. 地壳 ⑩. 岩石
【解析】
【分析】
【详解】(1)读图,图中字母表示地震波横波曲线的是B。其传播特点是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深度大约是2900千米。
(2)图中字母M、N线表示的是不连续面,M是古登堡界面,N是莫霍界面。M、N之间的圈层叫做地幔 。
(3)此次云南地震的震源深度约5.0千米,陆地上的地壳厚度平均17千米,所以震源位于右图中的N界面以上,所属的圈层是地壳 。主要是由 岩石组成的。
【点睛】
2023-2024学年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该流域新垦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0 区分度,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