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讲义第26讲 生态系统(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讲义第26讲 生态系统(含解析)第1页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讲义第26讲 生态系统(含解析)第2页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讲义第26讲 生态系统(含解析)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讲义第26讲 生态系统(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讲义第26讲 生态系统(含解析),共24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学讲义 必修3]26  生态系统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1由生物群落与它周围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个方面(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比较成分各成分的组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地位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成分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和蓝藻化能合成细菌如硝化细菌等将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引入生物群落为消费者、分解者提供物质和能量主要成分基石(成分)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寄生和共生生物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帮助生产者传粉、传播种子等最活跃的成分(成分)分解者腐生细菌和真菌腐食动物如蚯蚓、蜣螂等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物质循环的关键成分(成分)(2)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并非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腐生动物蚯蚓、蜣螂等属于分解者。并非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如光合细菌和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腐生细菌和霉菌属于分解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植物并不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营养级指生态系统中每条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生产者一定是第一养级,所以,消费者级别和其营养级级别相差。对应关系如下表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叫作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也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过程分析: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储存在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中。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部分随着植物遗体和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摄入体内。被植食性动物摄入体内的能量,有一小部分存在于动物排出的粪便中,其余大部分则被动物体同化。这样,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能量流入第二营养级后,将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化。能量在第三、四营养级的变化,与在第二营养级大致相同。注意说明:流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而并非照射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所有植物体上的太阳能,也并非生产者积累有机物的总和。每一营养级所固定的能量最终有三个去向:一部分在自身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随生物遗体、残落物、排泄物被分解者释放出来;一部分被下一营养级同化。
    摄入量与同化量的区别:除第一营养级生物外,某一营养级生物摄入体内的能量并不是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因为有一小部分能量存在于动物排出的粪便中,最终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因此,真正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应该是下一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即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粪便实际上是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能量的输入并非只有光合作用,在极少数特殊空间,如深海热泉口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是通过特殊细菌(硝化细菌、硫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2)能量传递效率:相邻两个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100%,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所以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2.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下图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1)碳的存在形式:无机环境中的碳以CO2、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生物群落中的碳则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2)碳的循环形式: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的循环形式是CO2;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3)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其次是某些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4)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5)碳在生物之间传递的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6)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关键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
    (7)碳传递的方向:碳在生物群落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碳在生物群落内部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4.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生态系统的三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这两大功能之间既有明显的差别,又有必然的联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以有机物为载体主要以无机物形式过程沿食物链()单向流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往复循环特点单向传递、逐级递减全球性、往复性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联系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且同时进行的关系(1)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最终来自无机环境。(2)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图示中未标出生产者还可以利用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3)二者均开始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物链()一起进行。(4)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过程。(5)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6)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5辨析碳循环过程中生态系统的各成分(1)图中双向箭头代表生产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其他所有成分都指向的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即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是生产者。(2)除了C之外,有最多被指向箭头的为分解者,即B为分解者。(3)
    三个图的模式其实一致,复杂的地方在于消费者的划分,图甲中消费者只有D,图乙中消费者有DE,图丙中消费者有DEF(4)图甲蕴含的食物链为A→D,图乙蕴含的食物链为A→D→E,图丙蕴含的食物链为A→D→E→F6.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实验原理:表层土中含有大量的土壤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两大类。微生物能分泌细胞外酶,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2)实验设计与结论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 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根据生态系统中传递信息的载体不同,一般将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类别概念常见种类来源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光、声、温度、湿度、磁力和动植物的形态、体色等无机环境或生物本身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能够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植物的有机酸、生物碱等代谢产物,动物的性外激素等动植物体内产生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特殊表现或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的信息蜜蜂跳舞、繁殖季节雄鸟的求偶炫耀、乌贼喷墨等动物自身的特殊行为或表现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考点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同的生态系统都有在一定范围内消除外来干扰的能力,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它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负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抵杭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概念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结构越简单,则越容易恢复,恢复力稳定性越强联系(1)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也有特殊情况,如极地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弱)。两者之间与营养结构的关系如下图所示:(2)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如不能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等。对于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要提高其稳定性,应投入相应的物质、能量,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例如,对农田生态系统需要不断施肥、灌溉和控制病虫害;建造生态屏障考点五  生态环境的保护1人口增长与全球环境问题
    (1)我国人口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人口增长与全球环境问题(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资源的影响:土地、水资源、森林资源对能源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水资源短缺(水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涵盖了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指遗传信息的总和,包括地球上全部生物个体的全部基因。
    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中生态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包括药用价值、科研价值、美学价值等方面。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潜在价值: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具有目大的潜力(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以及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等,这是最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保护对象: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天然集中分布区等。易地保护: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保护对象:由于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使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离体保护: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例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对物种基因进行保护;利用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使每个人都理性地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自觉养成符合生态文明的行为和习惯。(4)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这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五大要点发展援助环境保护能源开发清洁水源绿色贸易 

    1.群落的结构广义上包括群落的种类组成、种群的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的配置状态,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配置格局;而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结构在时间上的分化或配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春季乔木、灌木开始萌动;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这不属于群落结构的范畴B.竞争、捕食等种间关系,以及人为干扰,在生物群落结构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C.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相对稳定D.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答案]A[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故春季乔木、灌木开始萌动;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属于群落结构的范畴,A错误;B、由于对光的竞争,植物有分层现象,由于食物的选择作用,动物有分层现象,人为因素的选择作用让水平方向上各种生物的分布不相同,B正确;C、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和种间关系等达到相对稳定,C正确;D、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组成、群落的结构都会发生相应改变,D正确。2.下列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中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不变B.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不变C桑基鱼塘提高了各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答案]C[解析]A、在没有自然选择,没有基因突变和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且种群数量足够大,种群内的个体能够自由交配的情况下, 种群中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不变,A正确;B、在理想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呈“J”型增长,且种群增长率不变,B正确;C桑基鱼塘等生态农业的建立,使废物资源化,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D、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进而限制了细胞的长大,D正确。3.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如我国大兴安岭森林边缘,具有呈狭带状分布的林缘草甸,每平方米植物种数达30种以上,明显高于其内侧的森林群落与外侧的草原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群落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更高B.群落交错区的种间竞争更激烈C.群落交错区的恢复力稳定性更强D.群落交错区的环境复杂,演替速度更快[答案]C[解析]A
    、群落的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比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群落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更高,A正确;B、由于生物种类更多,群落交错区的种间竞争更激烈,B正确;C、群落的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比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群落交错区的抵抗力稳定性更强,恢复力稳定性更弱,C错误;D、群落交错区的环境复杂,生物种类更多,演替速度更快,D正确。4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答案]C[解析]实施退耕还林后,环境变好,资源空间相对充足,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在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B正确。群落演替中一个优势种取代另一个优势种,但前一个优势种一般不会消亡,只是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在图中可以显示在第三阶段甲乙两种群仍然存在,C错误。图中群落演替过程,生物种类增多,物种丰富度增大,营养结构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D正确。5.某草原曾被开垦成农田,弃耕十几年后恢复到草原群落。下列关于该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B.演替的过程中,植物种类一直在增加C.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类型发生了改变D.恢复后的草原群落具有明显的水平结构,不具有垂直结构[答案]C[解析]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B、当演替达到稳定阶段,植物种类相对稳定,可能不再增加,B错误;C、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类型发生了改变,如多年生草本群落会替代一年生草本,灌木会替代多年生草本等,C正确;D、恢复后的草原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D错误。6上个世纪在大兴安岭北部林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104万公顷的森林资源遭受了严重破坏。经过30多年的恢复和保护,火烧迹地上重新长起了大片树林。森林覆被率由火灾后的615%提高到87%以上,动植物种群基本得到了恢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火灾发生后,该群落演替类型是初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该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C.现群落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它们呈镶嵌分布D.森林的恢复过程中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答案]A[解析]A、火灾发生后,森林的土壤条件还存在,所以该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A错误;B、演替过程中,各个不同阶段群落组成不同优势物种改变,所以该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B正确;C、现群落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常常呈镶嵌分布,C正确;D、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森林的恢复过程中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D正确。720204月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火灾,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有关部门相继采取了多种环境保护和恢复措施,期待几年后这里会自然成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小珠山低、中、高地带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小珠山南坡与北坡植被数量存在一定差异, 影响该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C.群落演替过程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种群取代另一 个种群的过程D.新形成群落的物种组成与以前有所不同,物种丰富度与种间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答案]C[解析]A、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分布状态,小珠山低、中、高地带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B、小珠山南坡北坡光照不同,所以植被数量存在差异,B正确;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C错误;D、随着环境恢复,新形成的群落物种数目更多,种间关系也更多,D正确。8.有一食物网如下图所示。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增加1 kJ的能量,丙最少含多少能量(  )A550 kJ        B500 kJ        C400 kJ        D100 kJ[答案]A[解析]设丙的能量为x,经丙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 kJ,则需要丙0.5÷(10%)3500(kJ),经丙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 kJ,则需要丙0.5÷(10%)250(kJ),即丙最少含50050550(kJ)的能量。 9.由于赤潮,一条4 kg的杂食海洋鱼死亡,假如此杂食鱼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4来自草食鱼类,1/4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该杂食鱼从出生到死亡,共需海洋植物(  )A28 kg        B280 kg        C16 kg        D160 kg[答案]D[解析]依题意构建食物网,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看出,杂食海洋鱼的食物来自3条食物链,分别是海洋植物杂食海洋鱼,海洋植物草食鱼类杂食海洋鱼,海洋植物草食鱼类小型肉食鱼类杂食海洋鱼。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由得:4×(1/2)÷20%10(kg);由得:4×(1/4)÷20%÷20%25(kg);由得:4×(1/4)÷20%÷20%÷20%125(kg)。故共消耗海洋植物的量为1025125160(kg)10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  )A1.375        B1.875        C1.273        D0.575[答案]A [解析]由于生产者没有改变所以流向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没有变化,设C原来的能量为a,则需要A提供的能量为1/2a×10×101/2a×10;改变食物比例后的C的能量设为b,则需要A提供的能量为2/3b×101/3b×10×10,根据题意可得:1/2a×10×101/2a×102/3b×101/3b×10×10b/a1.37511.如图为地震毁损的某自然保护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 kJ/(m2·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了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从外围的农田生态系统等补偿输入的能量B.计算可知,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5×103 kJ/(m2·a)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1.29×105kJ/(m2·a)D.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4.6%[答案]D[解析]城市生态系统虽然是人为建立的,但还是要依赖自然系统,其能量输入除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外还有外围的其他系统补偿输入的能量,才能维持平衡。肉食动物同化量为16490.52.5,所以补偿输入量为(2.15.10.050.25)2.55。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3703142512129。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4/(2370314)12.7%[以上计算单位均为103 kJ/(m2·a)]
    12.在生态学研究中,根据研究目的通常采用特定的研究方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B.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黄鼠的丰富度D.通过构建概念模型来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答案]B[解析]A、单子叶草本植物常为丛生或蔓生,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因此常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A错误;B、趋光性昆虫具有趋光的特点,因此可利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C、草原黄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而不能调查丰富度,C错误;D、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D错误。13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K值时,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为零B.某岛屿火灾后马尾松的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可能表现为斑块状镶嵌C.次生林在演替成森林过程中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变化趋势是增加后减少再稳定D.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答案]B[解析]A、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为零,A正确;B、马尾松是个种群,水平结构是群落的分布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B错误;C、次生林在演替成森林过程中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变化趋势是增加后减少再稳定,C正确;D、种群的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D正确。14如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和乙发生演替的类型与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类型相同B5年到第25年的变化说明群落甲的恢复力稳定性比乙强C在第5年,甲乙两群落的丰富度大致相同,抵抗力稳定性一定相同D20~30年,群落甲的物种类型不再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
    据图可知,甲乙两个群落发生演替的类型属于次生演替,而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演替类型不同,A错误;据图可知,甲群落比乙群落物种丰富度恢复得更快,因此群落甲的恢复力稳定性比乙强,B正确;在第5年,甲乙两群落的丰富度大致相同,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有关,丰富度越高,营养结构复杂程度不一定越大,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不一定相同,C错误;第20~30年,群落甲的物种丰富度不再发生变化,但群落的物种类型可能仍在变化,D错误。15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大理启动了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三线划定生态搬迁等一系列攻坚战和持久战,探索出了全域治理,系统修复,综合整治,绿色发展,全民参与的洱海保护治理新模式,有效推动了洱海保护治理的深入开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以此回答下列问题:(1)洱海保护治理前应先识别构成洱海内生物群落的_____并列下名录,再调查不同种类生物的_____________,为评估环境污染情况和制定治理方案提供依据。(2)分析洱海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发现:低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通常较多,高营养级个体数量通常较少。试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3)在洱海生态治理过程对洱海周边原有湿地进行保护,建立多个自然湿地保护区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____保护;湿地中每利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利用生态资源,且不同种生物的生存会影响生态环境的发展,这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_的结果。(4)在洱海周边实施退耕还湖还湿地来恢复生态环境,从洱海生态系统破坏和人工修复过程中体现出人类活动会影响_____________(5)为恢复洱海内生物类群,在洱海内适量投放不同食性的鱼类,试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物种组成   种群密度    (2)能量流动逐渐递级,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    (3)就地保护    共同进化    (4)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5)鱼类作为消费者分解上一营养级的有机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解析](1))治理前,为评估污染情况和制定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通常需要调先识别构成洱海内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并列下名录,再调查该淡水湖中不同种类生物的种群密度。(2)由于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因此低营养级个体数量一般较多,高营养级个体数量一般较少。(3)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每种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利用生态资源,且不同种生物的生存会影响生态环境的发展,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共同进化的结果。(4)和人工修复过程中体现出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5)研究表明适量投放不同食性的鱼类,是恢复洱海内生物类群一个重要因素,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该生态系统中,鱼类作为消费者能分解利用上一营养级的有机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6.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如图所示(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1)欲调查该生态系统植物丰富度宜采用____________法。(2)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会呈现出镶嵌分布,从而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____(3)b~f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其演替过程往往从图2中的______阶段开始,结果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植物在b~f段的增长方式近似于_______型增长曲线。(4)该森林中,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________________,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答案](1)样方    (2)水平结构    (3)D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S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解析](1)植物生长位置固定,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该生态系统植物物种的丰富度以及物种分布的均匀度;(2)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图中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镶嵌分布,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特点;(3)b~f段,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从各种植物出现的先后时间可推断演替的过程是从草本植物阶段开始,对应图2中的D,其演替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三类植物在b~f段的生物量变化趋势都是先增加后趋向平衡,数量增长方式近似于S型曲线;(4)鼬能根据田鼠的气味捕猎后者,同时后者也能根据鼬的气味躲避捕猎,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5)每一个营养级同化能量有两个去向:一是自身呼吸消耗,二是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体内的有机物中。17.小熊猫主要生活于海拔3000
    米以下的针阔混交林或常绿阔叶林中有竹子的地方,喜食竹笋、苔藓以及捕食小鸟或其他小动物昆虫等,发情期雌雄个体往往发出特有的求偶声,雌性还会排出带有气味的分泌物,吸引雄性,一般57月产仔。研究人员对甲、乙、丙三个小熊猫种群的年龄等级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小熊猫种群密度时通常采用___________法,科研人员在两个月份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为AB,其中A明显高于B,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若某次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小,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甲、丙两个小熊猫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___________;在发情期内,雌雄小熊猫之间传递的信息种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3)食物链只能是竹笋小鸟小动物小熊猫,其不可逆性决定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是单方向的。(4)在针阔混交林中小熊猫与___________构成生物群落。引起混交林中小鸟、昆虫、小熊猫等垂直分层现象的重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标志重捕   A是在繁殖期过后进行的调查   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就再次被捕获    (2)衰退型、增长型    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    (3)能量流动    (4)所有植物和微生物、其他动物   食物、栖息空间[解析](1)小熊猫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科研人员在两个月份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为AB,其中A明显高于B,可能是由于A是在繁殖期过后进行的调查。若某次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小,则可能是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就再次被捕获,使被捕获的个体中标记的个体数偏大。(2)图中甲的老年个体多,幼、小个体少,其年龄组成应为衰退型;丙的老年个体少,幼、小个体多,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在发情期内,雌雄个体发出特有的求偶声属于物理信息,雌性排出带有气味的分泌物属于化学信息。(3)食物链只能是竹笋小鸟小动物小熊猫,其不可逆性决定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4)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中所有的生物,所以在针阔混交林中小熊猫与所有植物和微生物、其他动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引起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重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

    相关试卷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讲义第25讲 种群与群落(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讲义第25讲 种群与群落(含解析),共28页。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讲义第23讲 免疫调节(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讲义第23讲 免疫调节(含解析),共17页。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讲义第22讲 体液调节(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讲义第22讲 体液调节(含解析),共18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