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回答选择题时,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农耕时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粮食除了满足人们日常饮食需要,已经有了富余。人们在“果酒”的基础上,开始用谷物酿酒。黍和稻等糯性较高的原料,经过蒸煮,加曲发酵,最后压榨酿造的谷物酒呈黄色,看上去较为浑浊,通常没有经过过滤和沉淀,里面存留部分酒渣,因此被称为“黄酒”或“浊酒”。
浊酒的酿造工艺简单,相对寡味,一般百姓家庭即可酿造,陆游诗有“农家腊酒”,即浊酒。与“浊酒”相对应的则是“清酒”,它选用小米、玉米等黏性小的粮食酿制、蒸馏而成,酒精浓度高、糖分少、色泽相对清透,饮用时无须过滤。酿造清酒的工艺复杂,清酒醇香甘洌,价格不菲,在古代通常为贵族享用。
在甲骨文中就有了“酒”的记载,《周礼》则是较早记录“浊酒”的典籍,《周礼》将酒分为“五齐三酒”,其中的“五齐”是相对于清酒而言的“浊酒”。酒最早用来祭祀,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文化意义附着其上,最后形成一种酒文化。众多文人参与到酒文化的构建和推介过程,其中,浊酒作为一种意象,比起清酒更代表一种大众趣味和平民气质。
最早让“浊酒”一词为人们所重视并不断引用的,应该是陶渊明。陶渊明一生嗜酒,在诗文中多次提到“浊酒”,如“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己酉岁九月九日》)。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浊酒”体现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
唐代以后,“酒”的意象更加频繁地进入诗文之中,渐渐成为一种表达个人情绪的独特依托。诗人更喜欢写“浊酒”,以此来表达经历困境后孤苦郁闷的情绪。比如白居易在《快活》中写道:“可惜莺啼花落处,一壶浊酒送残春。”苏轼在《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中写道:“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陆游更是在诸多诗词中运用“浊酒”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情,他在《杂感》中写道:“一杯浊酒即醺然,自笑闲愁七十年。”后人将杨慎的《临江仙》添加在《三国演义》的开头,其中“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表达了一种经历世事沧桑后的豁达。李叔同在《送别》一词中,用“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情绪,“浊酒”与“别梦寒”共同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
清酒和浊酒都可以表达个人情绪,但浊酒被赋予了一层沧桑的意味,这份沧桑遒劲的厚重,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思。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和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浊酒”与杜甫“诗史”的定位,和他悲天悯人的思想与忧世伤生的心绪正相匹配。在范仲淹的诗词中,虽然只有一句“浊酒一杯家万里”出名,但它名气很大,而且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相得益彰。
杜甫与范伸淹的诗词基本奠定了诗人通过“浊酒”表达家国情怀的传统。这一传统在后世得到继承。清末梁启超有《二十世纪太平洋歌》:“满船沉睡我徬徨,浊酒一斗神飞扬”,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拳拳之心。近代秋瑾在其《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中写道:“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表达的则是她希冀各位有志之士群策群力救国图存的家国情怀。
(摘编自陈勋 王洁群《诗文中的“浊酒”意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开始用粮食酿酒,因为粮食吃不完,有了富裕。这和古代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B. 经过蒸馏和过滤的酒比较清,所以叫清酒;反之,不经过蒸馏和过滤的酒比较浑浊,称为浊酒。
C. 白居易的诗歌虽然叫《快活》,但诗句“可惜莺啼花落处,一壶浊酒送残春”却无快活的情感。
D. 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表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2. 下列不能作为用浊酒“表达经历困境后孤苦郁闷的情绪”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饮酒·十九》)
B. 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C. 赵蕃:一杯浊酒慰飘零,百首新诗见典型。(《送王汝之江西二首》
D. 陆游:感慨却愁伤壮志,倒瓶浊酒洗余悲。(《猎罢夜饮示独孤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酒和浊酒都可以表达诗人的情绪,但浊酒因为被人们赋予的文化内涵而被更多文人写进诗文。
B. 中国古代诗文中酒的意象是中国酒文化的一部分。古诗词中“酒”的意象指的就是浊酒。
C. “浊酒”早已有之,只是因为陶渊明在诗里面多次使用,它才作为意象出现在后代的诗中。
D. 文人对酒文化的构建和推介,就是把“酒”这一意象反复地写进诗文,来表达个人的某种情绪。
【答案】1. B 2. A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经过蒸馏和过滤的酒比较清”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它……酒精浓度高、糖分少、色泽相对清透,饮用时无须过滤”可知,清酒无须过滤。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根据原文“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浊酒’体现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可知,该项表现的是陶渊明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B.“古诗词中‘酒’的意象指的就是浊酒”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其中,浊酒作为一种意象,比起清酒更代表一种大众趣味和平民气质”,说明浊酒也只是其中一种意象。
C.“因为陶渊明在诗里面多次使用,它才作为意象出现在后代的诗中”因果倒置,原文是“最早让‘浊酒’一词为人们所重视并不断引用的,应该是陶渊明”。
D.“就是把‘酒’这一意象反复地写进诗文”过于绝对。把“酒”这一意象反复地写进诗文是文人对酒文化的构建和推介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顺天应时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行事准则,彰显着深厚的文化精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时间运行的周期性和有序性与风霜雨雪、植物荣枯、动物蛰伏之间的关系,并准确地意识到,只有根据时间的有序变化采取相应的行动,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于是,人事、家事乃至国事被统一安排到一个井然有序且严丝合缝的时间秩序之中。
可以这样说,四时礼仪是中国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时间标尺及其社会实践活动,最终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和谐共生之上。
(摘编自郑艳《在年轮里安家——中国人的四时礼仪》)
材料二:
应不应该有大满?从二十四节气的结构看,回答是应该有。形式的整齐划一,是二十四节气称谓形成过程所遵循的内在美学追求。按照这一美学追求,二十四节气中,以大小而称的本来就应当有四对。这就是小满大满、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所以小满后面,按理应该有大满。而我们今天看到的二十四节气中并没有大满,排在小满之后的是芒种。芒种这个节气称谓的出现打破了一个整齐划一的格局。对于整齐划一的美学追求者来说,芒种出现在一个不该出现的位置,就像一根锋利的芒刺扎在眼睛里一样。
从阴阳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年在二十四节气中实际上是以冬至和夏至这两个阴阳极点为核心展开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成由冬至到夏至和由夏至到冬至两个循环的系列。这两个序列一个是阴气由弱而强、阳气由强而弱的序列,另一个是阳气由弱而强、阴气由强而弱的序列。在日常的时间生活中,这两个序列是连贯成一个整体不断循环往复的,即:
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在这两个序列中,冬至和夏至作为阴极和阳极构成两个最重要的时间节点。而上文所讨论的应该存在的“四大四小”拱卫的正是这两极。直观起见,我们这里不妨加上大满,以冬至和夏至为中心做一排列:
小满、大满、冬至、小寒、大寒
小雪、大雪、夏至、小暑、大暑
如此排列,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阴阳观念如何清楚地存在于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和夏至是非常重要的两极。小满、小暑、小雪、小寒,和芒种、大暑、大雪、大寒的设置都和夏至与冬至这两个点相关。具体说是小满、芒种和小暑、大暑拱卫着夏至,小雪、大雪和小塞、大寒拱卫着冬至,这十个节气的排列结构成了二十四节气的阴阳二极。小满、芒种、小雪、大雪以坎(水)为中心,小暑、大暑、小寒、大寒以离(火)为中心,是两组对应排列的节气。明乎这一结构,就明白了小满、芒种这两个节气本来拥有的水属性,也不难推知芒种这个节气的位里,本来应该有的就是形容江河满溢的“大满”。
水是生命的源泉,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但水大则为大灾。对于二十四节气起源地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言,黄河的一次次泛滥,一次次巨大的洪灾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过巨大伤害。这一切沉淀成了中华民族精神最深层的灾难记忆。明乎此,形容江河满溢的“大满”为什么进入不了二十四节气,已经有了更为合理的解释。
我们今天看到的二十四节气中没有大满,排在小满之后的,是芒种。芒种一称“忙种”,得名于农时。进入芒种,冬小麦进入了收割季节。收割完毕马上就是谷黍等农作物的播种季节。夏季雨水盛大,有洪滑之虞,而芒种一词,以焕发土地的生命力为本质,拥有土属性。用五行的观点看,以土性镇压一下可能泛滥的大水,亦为宜矣。
(摘编自刘晓峰《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没有大满》)
4. 关于小满之后应该是大满的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符合整齐划一的美学追求。有小暑就有大暑、有小雪就有大雪、有小寒就有大寒,自然有小满就要有大满。
B. 芒种出现在一个不该出现的位置,它的出现对于一些人来说,就像一根锋利的芒刺扎在眼睛里一样。
C. 从古人的阴阳的角度看,冬至和夏至作为阴极和阳极构成两个最重要的时间节点,而“四大四小”拱卫的正是这两极。
D. 小满、芒种、小雪、大雪以坎(水)为中心,小暑、大暑、小寒、大寒以离(火)为中心,因此芒种应该为大满。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惊蛰是春雷惊醒蛰伏的昆虫。大地回春,气温回升,一年春耕由此开始。这是古人根据时间变化采取相应的行动的体现。
B. 二十四节气中还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一组,按照整齐划一的美学原则,改为冬至夏至、春至、秋至更合理。
C. 如果从阳的角度考虑,一年在二十四节气中实际上是一个阳气由盛而衰再由衰而盛的往复过程。
D. 用芒种代替大满作为小满后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不仅是因为它是农忙播种的时节,而且还因为它可以镇压大水的泛滥。
6. 以上材料反映出古人的哪些思想追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A
6. ①顺应天时、自然规律的科学精神。古人顺应天时安排农事。
②追求天人合一、阴阳相生的哲学思想。二十四节气的回环往复体现了古人的阴阳哲学。
③追求美好、规避风险和灾难的美好理想。二十四节气的名字追求整齐划一、因为水患不用大满等方面,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的追求。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错误。选项说的是芒种,而不是小满之后应该是大满的理由。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B.“按照整齐划一的美学原则,改为冬至夏至、春至、秋至更合理”错误,文中并无此意,而且这一组中,“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本身就是整齐划一的。
C.“如果从阳的角度考虑”错误,结合“这一过程可以分成由冬至到夏至和由夏至到冬至两个循环的系列。这两个序列一个是阴气由弱而强、阳气由强而弱的序列,另一个是阳气由弱而强、阴气由强而弱的序列”分析可知,如果从夏至日开始,该项说法正确;如果从冬至日开始,则正好相反。
D.“它可以镇压大水的泛滥”错误,文中为“用五行的观点看,以土性镇压一下可能泛滥的大水,亦为宜矣”,是以土镇压大水,而不是以芒种镇压。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顺天应时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行事准则,彰显着深厚的文化精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时间运行的周期性和有序……人事、家事乃至国事被统一安排到一个井然有序且严丝合缝的时间秩序之中”可概括出,顺应天时、自然规律的科学精神。古人顺应天时安排农事。
结合“从阴阳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年在二十四节气中实际上是以冬至和夏至这两个阴阳极点为核心展开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成由冬至到夏至和由夏至到冬至两个循环的系列。这两个序列一个是阴气由弱而强、阳气由强而弱的序列,另一个是阳气由弱而强、阴气由强而弱的序列”可概括出,追求天人合一、阴阳相生的哲学思想。二十四节气的回环往复体现了古人的阴阳哲学。
结合“形式的整齐划一,是二十四节气称谓形成过程所遵循的内在美学追求”“二十四节气中没有大满,排在小满之后的,是芒种……进入芒种,冬小麦进入了收割季节。收割完毕马上就是谷黍等农作物的播种季节。夏季雨水盛大,有洪滑之虞,而芒种一词,以焕发土地的生命力为本质,拥有土属性。用五行的观点看,以土性镇压一下可能泛滥的大水”可概括出,追求美好、规避风险和灾难的美好理想。二十四节气的名字追求整齐划一、因为水患不用大满等方面,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的追求。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樟子松王
满打满算,福树已在床上躺了七八个年头。
七八年前,他长得壮实得像一头牛!他脑袋瓜子好使,眼睛一转就一个主意。乡亲们佩服他,选他当了村主任。
横亘千里的科尔沁沙漠逶迤而来,到了这里突然就像只胳膊肘拐进了他们村。于是这里就成了一个大沙窝。冬天,风沙像风刀;夏天,沙窝像蒸笼。当地人流行一首民谣:“一碗米、半碗沙,走一步、退半步,五步不认爹和妈。”村里连一棵大树也没有,种子落地就被大风刮跑。
政府认为不宜人居,让他们整体移民。他带头不同意,嚷着故土难离,哪里也不去!他鼓动村民栽树,说树长大了,风沙就撵不走我们。但流沙堆成山,一锹挖下去,树坑没成形就被流沙填平了。可即便这样,他还是不停地栽。他找人贷款承包沙地,把苞米秆子平铺在沙地上,在苞米秆子的缝隙里栽小树苗,让树立了根。接着,他摸索出先栽下坡、后栽上坡的自下而上沙丘植树法,尝试用差巴嘎蒿、黄柳、锦鸡儿、紫穗槐、胡枝子等固沙植物,最后樟子松栽植取得了成功。如此领着乡亲们在寸草不生的沙地,栽了几百万棵树,将防沙第一道防线向前推进了十几公里。
可是,现在这个长高长大了、人情世故学得猴精、当上了老板的梁沙生,竟然要在此打造一个生态旅游休闲基地。说是生态旅游休闲,说穿了,不就是建一个游山玩水、吃吃喝喝的地方?这不是糟蹋草原,成心毁掉他的樟子松林吗?
走进那间晦暗的砖石瓦房里,梁沙生照例笑着将随手带的人参、李子、梨子,还有一盒海参放到桌上,然后坐下来。随着经常上门,梁沙生已变得很自信了。他觉得他能成为这屋里的主人,成为这片樟子松林旅游休闲基地的经营者。他知道现在离成功还有障碍,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他不能落下一个不忠不厚的骂名。况且一想到福树叔用瘦如枯柴的手摸着他的头,嘱咐他“要常常看看满女”!他心里就有什么痴痴地涌动。
“坐,坐,沙生,你又花钱了!”瞥了一眼桌上,福树眼窝里有些发湿。微微侧过身子,在床上弓成了一个虾状。突然,冷不丁地问:“梁沙生,你父亲死去几年了?”
“我父亲?”梁沙生愣了会儿,答道:“六年了。”
“六年!这么快……你记得吗,这樟子松林就是我和你父亲一起栽的……”
这个梁沙生当然记得。当年,眼看着漫漫黄沙席卷家园,乡亲们一下逃离不少。可他父亲没走。也跟福树一样贷款,承包了一千多亩沙丘栽树。为了把流沙治住,他俩一起找到专家。听说固沙要先种沙打旺,他俩就种沙打旺;看羊蹄子踩小坑撒草籽行,他俩就赶着羊在下雨前上山,顺着羊蹄印子撒籽。樟子松林遭虫害,他俩就赶猪崽进林子吃松毛虫,放鸭子上山吃蛾子,硬是造出了这一片樟子松林。
“福树叔,这个我怎么会忘呢?”梁沙生说。
他叹了口气。转过脸,望着一边默不作声的满女,突然用手招着梁沙生,说:“梁沙生,你对满女要好……”
夏天过去,福树的病情似乎在日益加重。架子床吱呀呀像老鼠一般叫唤,那声音就像无数根炸刺,扎得他心里火辣辣的。
那天一大早,满女照例像往常一样起床喊着爸爸。福树没答应,满女心一慌,便用劲摇了摇,发觉他的身子已变得僵硬……满女吓得大哭了起来。
梁沙生和满女忙了几天,安葬了福树。那天,梁沙生安慰了一番满女,端详着她家墙壁上挂的一幅老照片。照片上的福树手拿锹镐,神采奕奕。梁沙生沉吟了下,似乎明白了什么,便执意要看那一棵“樟子松王”。
说是“樟子松王”,其实,就是福树开始治沙那年栽的一棵樟子松树。实打实算只有几十年的树龄——那年,樟子松林发生虫灾,边上许多樟子松都枯死了,只有它顽强地生长下来,孤零零地树立着。等到四周的樟子松林都长起来,它长得更壮实、更高了,没几年就成了这里最为醒目的一棵——“樟子松王”也就这样叫开了。为了保护这棵樟子松,福树给它垒了个石头台子做隔离。在石头台子旁又搭起一个高高的瞭望台,这样,他就能看护这一大片的樟子松林了。
梁沙生朝“樟子松王”虔诚地鞠了一躬,和满女登上瞭望台。站在瞭望台上向远处望去,他感觉樟子松森林就像一条条绿色锁链,将科尔沁沙漠的一只爪子牢牢地摁住了。但举目北望,他发觉科尔沁沙漠那雪地里的黄沙暗涌,仍像一头巨大的黄龙王蛰伏、窥视着,稍不留神就会扑向这里……他眼窝里一热,心里一动。他想,他要在松树王台前真的立一个石碑,上面刻上“大漠忠魂”几个大字,把这里当作一个宣传福树和父辈们艰苦奋斗,战风沙、治风沙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样想着,他嘴角就不由欠了下,咧嘴一笑。
满女问:“你笑什么?”
染沙生说:“不告诉你,你猜?”
满女没有猜——她看见葱葱郁郁的樟子松森林,因为大雪的覆盖变得雪白雪白,宛若一片深不可测的林海雪原了。而她身边,那樟子松王却像一颗晶莹的翡翠深深掩藏其中……恍惚,她见父亲在樟子松林里朝她笑了。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签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三段引用当地的民谣,意在说明此处生存环境的恶劣,同时也赞扬了当地政府移民决策的英明。
B. 文章两次写治沙的过程,一方面突出了治沙的艰辛,另一方面也塑造了以福树为代表的治沙英雄们的光辉形象。
C. 文章最后说“满女没有猜”,但从后文可以看出,她理解了梁沙生今天的行为,也确信他会使父亲的在天之灵满意。
D. 文章的叙事视角在福树、梁沙生、摘女之间转换,这更有利于叙事和抒情,也更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突出。
8. 作者塑造梁沙生这一人物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9. 文章写了梁沙生思想转变的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①推动情节发展。正是梁沙生要发展旅游,才引出福树提到他的父亲,继而引出梁沙生父亲治沙的情节。②塑造人物形象。用新生一代梁沙生的形象和老一辈福树的形象作对比,突出福树等老一辈治沙人质朴、无畏、执着的形象。③深化主题。梁沙生前后思想的转变,更能突出治沙固沙、保护环境的主题。
9. ①开始,梁沙生一心想在樟子松树林里发展旅游业,还想把旅游业做大。②福树引导梁沙生对父亲治沙进行回忆,梁沙生思想产生震动。③梁沙生看到福树治沙的照片,思想开始转变。④梁沙生登上瞭望台,看到危险仍在的时候,决心继承并发扬先辈志向,治理沙漠,守护家园。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赞扬了当地政府移民决策的英明”错。引用当地的民谣“一碗米、半碗沙,走一步、退半步,五步不认爹和妈”,意在说明此处生存环境的恶劣,赞扬父辈们植树固沙的艰辛,并无赞扬当地政府移民决策之意。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
(1)分析情节安排上的作用
结合“当上了老板的梁沙生,竟然要在此打造一个生态旅游休闲基地”“ “六年!这么快……你记得吗,这樟子松林就是我和你父亲一起栽的……”“这个梁沙生当然记得。当年,……他父亲没走。也跟福树一样贷款,承包了一千多亩沙丘栽树。为了把流沙治住,他俩一起找到专家。听说固沙要先种沙打旺,他俩就种沙打旺;看羊蹄子踩小坑撒草籽行,他俩就赶着羊在下雨前上山,顺着羊蹄印子撒籽。樟子松林遭虫害,他俩就赶猪崽进林子吃松毛虫,放鸭子上山吃蛾子,硬是造出了这一片樟子松林”分析,正是梁沙生要发展旅游,才引出福树提到他的父亲,继而引出梁沙生父亲治沙的情节,所以,造梁沙生这一人物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结合“现在这个长高长大了、人情世故学得猴精、当上了老板的梁沙生,竟然要在此打造一个生态旅游休闲基地”“他鼓动村民栽树,说树长大了,风沙就撵不走我们。但流沙堆成山,一锹挖下去,树坑没成形就被流沙填平了。可即便这样,他还是不停地栽。他找人贷款承包沙地,把苞米秆子平铺在沙地上,在苞米秆子的缝隙里栽小树苗,让树立了根。接着,他摸索出先栽下坡、后栽上坡的自下而上沙丘植树法,尝试用差巴嘎蒿、黄柳、锦鸡儿、紫穗槐、胡枝子等固沙植物,最后樟子松栽植取得了成功。如此领着乡亲们在寸草不生的沙地,栽了几百万棵树,将防沙第一道防线向前推进了十几公里”分析,用新生一代梁沙生的形象和老一辈福树的形象作对比,突出福树等老一辈治沙人质朴、无畏、执着的形象。
(3)分析深化主题上作用
结合“现在这个长高长大了、人情世故学得猴精、当上了老板的梁沙生,竟然要在此打造一个生态旅游休闲基地”“他眼窝里一热,心里一动。他想,他要在松树王台前真的立一个石碑,上面刻上‘大漠忠魂’几个大字,把这里当作一个宣传福树和父辈们艰苦奋斗,战风沙、治风沙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分析,沙生前后思想的转变,更能突出治沙固沙、保护环境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结合“当上了老板的梁沙生,竟然要在此打造一个生态旅游休闲基地”“他觉得他能成为这屋里的主人,成为这片樟子松林旅游休闲基地的经营者”分析,开始,梁沙生一心想在樟子松树林里发展旅游业,还想把旅游业做大。
(2)结合“六年!这么快……你记得吗,这樟子松林就是我和你父亲一起栽的……”“这个梁沙生当然记得。当年,眼看着漫漫黄沙席卷家园,乡亲们一下逃离不少。可他父亲没走。也跟福树一样贷款,承包了一千多亩沙丘栽树。为了把流沙治住,他俩一起找到专家。听说固沙要先种沙打旺,他俩就种沙打旺;看羊蹄子踩小坑撒草籽行,他俩就赶着羊在下雨前上山,顺着羊蹄印子撒籽。樟子松林遭虫害,他俩就赶猪崽进林子吃松毛虫,放鸭子上山吃蛾子,硬是造出了这一片樟子松林”“‘福树叔,这个我怎么会忘呢?’梁沙生说。”分析,福树引导梁沙生对父亲治沙进行回忆,梁沙生思想产生震动。
(3)结合“梁沙生……端详着她家墙壁上挂的一幅老照片。照片上的福树手拿锹镐,神采奕奕。梁沙生沉吟了下,似乎明白了什么”分析,梁沙生看到福树治沙的照片,思想开始转变。
(4)结合“梁沙生……登上瞭望台。站在瞭望台上向远处望去,他感觉樟子松森林就像一条条绿色锁链,将科尔沁沙漠的一只爪子牢牢地摁住了。但举目北望,他发觉科尔沁沙漠那雪地里的黄沙暗涌,仍像一头巨大的黄龙王蛰伏、窥视着,稍不留神就会扑向这里……他眼窝里一热,心里一动。他想,他要在松树王台前真的立一个石碑,上面刻上‘大漠忠魂’几个大字,把这里当作一个宣传福树和父辈们艰苦奋斗,战风沙、治风沙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样想着,他嘴角就不由欠了下,咧嘴一笑”分析,梁沙生登上瞭望台,看到危险仍在的时候,决心继承并发扬先辈志向,治理沙漠,守护家园。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张仪谓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幅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从郑至梁,不过百里;从陈至梁,二百余里。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梁。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平成四方。守亭障者参列。粟粮漕庾,不下十万。魏之地势,故战场也。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合从者,一天下,约为兄弟,刑白马以盟于洹水之上,以相坚也。夫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反覆苏秦之馀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拔卷、衍、燕、酸枣,劫卫取晋阳,则赵不南;赵不南则魏不北,魏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
(节选自《战国策·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
材料二: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焉,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名之官,桑林之苑,非至之有已。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故为大王计,莫如事奏。”
(节选自《战国策·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一岁不收A民不厌糟糠B地方C不满九百里D无二岁之E所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地方不至千里”与“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地方”含义相同。
B. “马驰人趋”与成语“趋之若鹜”中的“趋”含义不同。
C. “莫如事秦”中的“事”与成语“无所事事”中的第一个“事”含义不同。
D. “绝上地”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仪面对魏王和韩王,都是首先指出他们国家的弱点,然后再陈述归秦与否的利害。
B. 张仪在说韩国国土面积小的时候,运用夸张的手法说即使人走着到梁也不疲累。
C. 张仪游说魏王和韩王的时候在陈述了自己连横政策可行时也指出了苏秦合纵的弊端。
D. 魏国地势平坦,韩国地势险要,二者截然相反,但在张仪的口中都是对国家不利的条件。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
(2)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
【答案】10. ABD 11. B 12. B
13. (1)向东亲附齐国而不亲附赵国,那赵国就会进攻你们的北面;不和韩国联合,那么韩国就会进攻你们的西面。
(2)而您却想依靠欺诈虚伪、反复无常的苏秦所残留的计策,这明显不可能成功。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一年没有收成,百姓就连酒糟和谷皮都吃不上。土地纵横不到九百里,粮食储备也不够吃两年。
“一年不收”中,“一年”是“不收”的主语,句子结构完整,在“不收”后断开,即A处;
“地方”为“不满九百里”的主语,因此“地方”前应断开,即B处;
“二岁之所食”为偏正结构,中间不能断开,作“无”的宾语,意为粮食储备不够吃两年,在“无”前应断开,即D处。
故在ABD三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都是“土地方圆”的意思。句意:魏国的土地方圆不到一千里/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不到一千里
B.错误。都是“跑、走”的意思。句意:人奔马跑/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
C.正确。侍奉;做。句意:不如归顺(侍奉)秦国/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做。
D.正确。截断;横渡。句意:截断上党/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在说韩国”错误,由原文“张仪谓魏王曰:‘……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梁’”可知,张冠李戴,不是韩国,而是魏国。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东”,向东;“与”,亲附,结交;“不合于韩”,不和韩国联合。
(2)“恃”,依靠;“其”,这;“明”,明显。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张仪对魏王说:“魏国的土地方圆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人。四周地势平坦,与四方诸侯国交通便利,犹如车轮辐条都集聚在车轴上一般,没有高山深川的阻隔。从郑国到魏国,不过百来里;从陈国到魏国,也只有二百余里。人奔马跑,等不到疲倦就到了魏国。南边与楚国接壤,西边是韩国,北边是赵国,东边与齐国相邻,魏国士兵要守卫四方边界。守境的小亭和屏障接连排列。运粮的河道和储米的粮仓,不少于十万。魏国的地势,原本就是适合作战的地方。如果魏国向南亲附楚国而不亲附齐国,那齐国就会进攻你们的东面;向东亲附齐国而不亲附赵国,那赵国就会进攻你们的北面;不和韩国联合,那么韩国就会进攻你们的西面;不和楚国亲善,那楚国就会进攻你们的南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现在合纵的国家(想要联合诸侯),使天下结盟在一起,结为兄弟,在洹水之滨宰杀白马,歃血为盟,以示坚守信约。然而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尚且还有争夺钱财的。而您却想依靠欺诈虚伪、反复无常的苏秦所残留的计策,这明显不可能成功。如果大王不臣服于秦国,秦国将发兵进攻河外,占领卷、衍、南燕、酸枣等地,胁迫卫国夺取晋阳,那么赵国就不能南下支援魏国;赵国不能南下,那么魏国也就不能北上联合赵国;魏国不能联络赵国,那么合纵的通道就断绝了。合纵的通道一断,那么大王的国家再想不危险,就不可能了。我替大王考虑,不如归顺秦国。
材料二:
张仪为秦国连横游说韩王说:“韩国地势险恶,处于山区。出产的粮食不是麦子就是豆子,老百姓吃的,大部分是豆做的饭和豆叶做的汤。如果一年没有收成,百姓就连酒糟和谷皮都吃不上。土地纵横不到九百里,粮食储备也不够吃两年。估计大王的兵力总共不到三十万。各国诸侯根本不考虑自己兵力弱、粮食少的现状,却听信鼓吹合纵者的甜言蜜语,合纵家们互相勾结,标榜欺骗,都说什么:‘听从我的计谋就可以雄霸天下了。’却并不顾及国家的长远利益,只听信一时的空话,贻误君主,这太严重了。大王如果不归顺秦国,秦必定发兵占领宜阳,断绝韩国上党的交通;东进夺取成皋、宜阳,那大王就将失去鸿名宫、桑林苑。秦军封锁成皋,截断上党,那大王的国土就被分割开来了。先归顺秦国就能安全,否则就会招来祸患。那种正在制造灾祸却又想得到好报,计谋浅陋而结怨太深,违背秦国去顺从楚国的做法,虽然想不灭亡,却是不能够的。所以替大王您考虑,不如归顺秦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杜曲谒杜工部祠
【清】屈大均
城南韦杜潏川滨①,工部千秋庙貌新。
一代悲歌成国史,二南②风化在诗人。
少陵原上花含日,皇子随前鸟弄春。
稷契③平生空自许,谁知词客有经纶。
【注】①杜公祠在韦曲与杜曲之间的少陵原畔,潏水北岸。②二南:《诗经》中的周南、召南。得圣人之化育谓之周南;得贤人之化育谓之召南。③稷契:稷、契都是古代传说中的贤臣。杜甫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有“窃比稷与契”句。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祠堂位置和概貌。作者认为因为杜甫的千秋美名,所以祠堂即使经历千年也会“庙貌新”。
B. 颔联概括杜甫的诗歌成就。“国史”指杜诗有记录史实的作用,“风化”指杜诗有教化百姓的作用。
C. 颈联描绘祠堂周围的景色,鲜花明艳,鸟鸣婉转,春光无限。同时也透露出世事变迁的感慨。
D. 尾联感叹杜甫空有满腹经纶,却最终抱负成空。流露出对杜甫一生际遇的同情和惋惜之情。
15. 本诗与杜甫的《蜀相》同为怀古诗,请根据这两首诗歌总结怀古诗常用的抒情手法。
【答案】14. A 15. ①寓情于景。怀古诗常常把自己怀古伤今、怀人伤己、感叹世事无常等情感寄寓到景色描写之中。本诗的“少陵原上花含日,皇子陂前鸟弄春”和《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都是如此。
②用典抒情。诗人往往会借助典故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本诗中的“稷契”,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窃比稷与契”的典故,写杜甫的抱负;《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用“三顾茅庐”的典故写诸葛亮的才华。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因为杜甫的千秋美名”错误。首联写的是祠堂的位置和概貌,既然是概貌,那就是指客观的新,而非因为杜甫的千秋美名。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抒情手法的把握能力。
《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意思是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亦不过空作好音。本句诗描绘了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杜曲谒杜工部祠》中“少陵原上花含日,皇子随前鸟弄春”写到少陵原上的花和皇子陂的鸟,将作者情感寄托在花鸟当中,所以怀古诗经常寓情于景。怀古诗常常把自己怀古伤今、怀人伤己、感叹世事无常等情感寄寓到景色描写之中。
《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运用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写了诸葛亮辅佐了刘备和刘禅两位君主,写出了诸葛亮的才华以及对蜀国的忠信。“杜曲谒杜工部祠”中稷、契都是古代传说中的贤臣。杜甫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有“窃比稷与契”句,本诗运用其中“窃比稷与契”的典故,写杜甫的抱负。所以怀古诗经常用典抒情。诗人往往会借助典故抒发自己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苏轼的《赤壁赋》中写时间流逝,岁月不居的句子是“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屈原的《离骚》中也有此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密在《陈情表》中用乌鸦反哺的故事来请求晋武帝允许他赡养祖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司要搞一个年会,让小李写一个欢迎词,小李想引用两句古诗文来形容很多朋友聚集在一起,他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日月忽其不淹兮 ②. 春与秋其代序 ③. 乌鸟私情 ④. 愿乞终养 ⑤. 高朋满座 ⑥. 胜友如云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兮”“乞”“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叙事之所以引人入胜,甚至让人欲罢不能,两种因素形成不可代替的作用:情节内部的传奇性与悬念产生强大的吸附力,人们被“欲知后事如何”的渴念牢牢拽住而无法脱身;众多斑斓夺目、逼真神肖的细节构筑或者还原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细节是对于事件整体一个切面的捕捉、截取,或者聚焦、扩大、展示某一个点,使之成为特写镜头。
文学的细节可以是一个脸部表情、一条皱纹、一块衣襟上的污迹,也可以是一个街景、一面悬崖、一阵掠过森林树梢的风声或者一辆斜倚在墙角的自行车。对于文学来说,细节制造的清晰形象和感官活跃是审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只有情节的传奇性与悬念而缺乏充足的细节,如果人们读到的仅仅是故事梗概,文学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中国经典文学之中,《红楼梦》之所以花团锦簇、琳琅满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盛的细节再现。否则,人们无法想象那个既诗意又世俗的大观园。
17. 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个人真够可以的,连续三届都拿了冠军。
B. 这个事情你可以去试一试,说不定就成功了呢。
C.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 行为可以模仿,但精神永远不能复制。
18. 请赏析划线句子的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案】17. D 18. ①前半句用比拟(拟物)的手法,赋予情节和悬念其他事物的动作,形象地写出情节和悬念对读者的吸引力;
②后半句用借代的手法,用“欲知后事如何”代指悬念,更形象生动。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悬念”以人的动作,进一步说明悬念的吸引力。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般词语的把握能力。
文中加点的“可以”表示可能。
A.表示厉害;
B.表示允许;
C.表示可凭借;
D.表示可能。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
“情节内部的传奇性与悬念产生强大的吸附力”中“吸附力”本不是“情节和悬念”所具有的动作,所以“吸附力”一词赋予情节和悬念其他事物的动作,运用了拟物的手法,形象地写出情节和悬念对读者的吸引力。
“欲知后事如何”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本处是在说清洁内部悬念的作用,而本处却用“欲知后事如何”代指悬念,所以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更形象生动。
“牢牢拽住”本是指人具有的动作,这里用来指悬念,赋予“悬念”以人的动作,所以运用了拟人的搜发,进一步说明悬念的吸引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论是动物的交际行为,还是人类的交际活动,都包含五个最基本的要素,即信息发出者、信息接受者、信息、媒介和意图(或效果)。以蚂蚁、蜜蜂、鸟为例,下表中分别列出了一个完整的交际行为包含的要求。
非洲织叶蚁
蜜蜂
鸟
信息发出者
美工蚁
美侦蜜蜂
某雄鸟
信息接受者
其他工蚁
蜜蜂
雌鸟
信息
敌情
蜜源
求偶
媒介
化学物质(乙醛,乙醇等)
八字舞
声音(鸣唱)
意图(或效果)
与敌人战斗
去采蜜
吸引雌鸟
① 试想,如果没有某工蚁释放化学物质,敌情这一信息就没有传递的可能; ② ,侦察蜂的舞蹈就是徒劳无功;雄鸟对着雌鸟乱叫, ③ ,只会把它们吓走。所有的信息都得通过某种媒介传递,就算是科幻小说中“透明的思想”,不需要借助言语,也必须通过交际双方的某种接触才能完成信息传递。
比起动物,人类的交际行为更胜一筹。人们在用口语进行交际时,双方都在场,交际双方可以马上看到效果,交际的五个要素直观明了。而在用文字交流时,旁观者往往能见到的是在场的文字,交际双方以及交际意图(或效果)都隐藏在幕后,需要恢复这些要素,才能完整理解文字所负载的交际行为。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0. 请根据文中信息分析《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对贾母说的“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句话中的交际要素。
信息发出者
王熙凤
信息接受者
信息
媒介
意图(或效果)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9. ①每一个要素对于交际来说都必不可少
②如果没有蜜蜂接受蜜源信息
③不会有吸引的效果
20. 信息发出者 王熙凤
信息接受者 贾母
信息 夸奖
媒介 语言
意图(或效果) 取悦贾母、黛玉、三春姐妹
21. 而在用文字交流时,旁观者能见到的往往是在场的文字,交际双方以及交际意图(或效果)都隐藏在幕后,需要复原这些要素,才能完整理解文字所负载的交际行为。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后文“试想……”都是对该空内容的举例分析,各项举例分别涉及媒介(化学物质)、信息(蜜源)等,由此可见作者是在强调每一项要素都很重要,故可填“每一个要素对于交际来说都必不可少”。
第二空,后句“侦察蜂的舞蹈就是徒劳无功”涉及到上表中信息发出者(侦察蜂)、媒介(舞蹈),可见前文应说明信息接收者、信息、意图等要素的重要性,故可填“如果没有蜜蜂接受蜜源信息”。
第三空,后文“只会把它们吓走”展现的是负面的影响,而与此相关的要素,可从表格中筛选出“意图(或效果)”,说明非此即彼的效果,故可填“不会有吸引的效果”。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根据题干“王熙凤对贾母说的”不难得知,信息接受者是“贾母”。王熙凤所说的话中,“标致的人物”“通身的气派”等,都是对林黛玉的外表的夸奖,故可得出信息是“夸奖”。
结合语段中“人们在用口语进行交际时”以及题干中关键信息“说”,可知王熙凤使用的媒介是“语言”。
而语句中最后一句话,王熙凤说林黛玉“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既夸林黛玉,又巧妙地了夸赞了迎春众姐妹,还拉进了贾母与林黛玉的血缘关系,一举三得,巧妙奉承,达到“取悦贾母、黛玉、三春姐妹”的效果。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旁观者往往能见到的是在场的文字”语序不当,该句原意是想表达旁观者能见到的内容中,大多数是在场的文字,而不是说经常能见到文字这一行为状态,故应改为“旁观者能见到的往往是在场的文字”;
第二处,“恢复这些要素”搭配不当,此处应当指所有要素被恢复原状,用“复原”搭配更为恰当;
故句子可改为:而在用文字交流时,旁观者能见到的往往是在场的文字,交际双方以及交际意图(或效果)都隐藏在幕后,需要复原这些要素,才能完整理解文字所负载的交际行为。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吕氏春秋·貴当》中有一则寓言: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乡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劣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良狗则数得兽矣。兽之获,常逾人矣。其实不仅仅是打猎,其他的事也都是这样。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受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学会思考,生活美好
好猎者面对自己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惨状,并没有一蹶不振、浑浑噩噩,而是及时总结思考,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并于深思熟虑之后及时转换赛道。对好猎者来说,每次思考都是一次进步,每次思考都使他渐渐走向成熟,获得成功。人在思考的过程中,让思维变得更加严密,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真理是千差万别的,它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生活百态,但获得真理的方法始终唯一,那就是思考。学习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知识繁多,要求我们要善于思考来代替死记硬背。人们之间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思维的差别,思考方式的差别。思维决定了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思考的质量又决定了人格的高低,成就的大小。
思考是人类最具价值的东西。因此在复杂的社会群体中,我们要冷静思考,用理性去观察社会,去思考人生。渐渐的我们就能征服世界。法国科学家、哲学家笛卡尔在朦胧的睡梦中醒来后,仿佛在梦中得到什么启示般,在纸上写下几个字——“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甚至于自己的存在,却在这一天如梦初醒地道破天机:思考着的人才是活着的。
生活需要思考,思考是生活的前提条件。
人从呱呱落地就学会思考,但他们不会表达出来。他们会思考,他们从何而来,这个世界从何而来?随年龄渐渐地增长,他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理应越来越多,但有一部分物质生活的思考被父母包办解答了,一部分精神生活的思考被父母和别的长辈阻止了。由于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少,他们渐渐“长大”,或相对于婴幼儿时期来说,他们渐渐衰老,因为他们的思想已不再像孩童时期那般活跃。
物质生活上的思考,大多数人还是有的,思考每天的茶米油盐,思考和上下级的关系,思考与父母小孩的相处,思考如何赚多点钱,思考……这些“身外之物”的思考是生存之本,但这是生存,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动物也会“思考”,但它们不会“生活”。
精神生活上的思考,大多数人没有,有的也只是寄托于某种宗教或某一哲学派系,于是那些哲学家的思想活下来了,那些哲学家活下来了。但有些人却在历史中转眼即逝,他们没有去思考,他们不知道来到这世间的意义是生活,是来感知自己生命的意义。
当下网上生活丰富多彩,但信息庞杂而纷乱,真假难辨,更需要我们这代青年有独立思考、分辨真伪的能力。如果缺失了思考能力,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仅可能被利用、被裹挟,甚至会丧失自我,成为人生河流中的浮萍,转瞬就被淹没。而思考,能让我们站稳脚跟,成为人格独立、思想独立、有所成就的新时代青年。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生存是来到世间的任务,思考可以提升生活的质量。没有思考,生活怎会完整?学会思考,生活美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这是一则寓言,记叙了齐国人长时间没有猎到野兽,在总结失败经验之后,努力耕田致富,买了一条好狗,从此屡屡打到野兽的故事。齐人打猎,开始失败,寻找到原因后打到很多猎物,反而获取成功。由失败到成功,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最主要的启示是,凡事都要思考,做足准备,万物都有联系,只要抓住事物的关键,就会事半功倍;要勇于发现自己的问题去改正它,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有效地解决。
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如:①齐人开始打不到猎物,是因为缺少一只好猎狗。好的猎狗是打猎成功的关键,由此我们可立意为要想成功,就要抓事情的关键,抓影响成功的本质的东西。②齐人开始失败,是因为没钱买好的猎狗,要想有钱,就要回去种地挣钱。由此我们可以立意为做事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成功。③齐人打猎不成功,是因为没好猎狗,没好猎狗是因为没钱,没钱是因为没种好地,因此打猎不成功是因为没种好地。由此可立意为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④齐人最后的成功得益于有了好的猎狗,由此可立意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⑤齐人由之前的不成功到后来的成功,是因为自己对失败原因的总结反思,由此可立意为遇事多思考、多总结才可能成功。
立意:
1.磨刀不误砍柴工。
2.转换赛道,亦能成功。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2023-2024学年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