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顶级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4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河南省顶级名校2023届高三年级4月联合质量检测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3.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毫无疑问,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对中华文化认知的各种偏差、误区。比如,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印象式认知、只看表面不究本质的偏见式窠臼、把某一发展模式视为“历史终结”的单向式历史观等,都是缺乏自信与自强的表现。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强。
第一,要进一步深化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客观地、理性地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必然、发展进程、品格特征,以及体现出来的规律性意义。如农耕生产方式的作用,礼乐教化对社会生活及人格形成的影响,思维方式的整体性、感悟性、系统性,文学艺术的出现与劳动生产、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社会审美作用所具备的独特意义等。
第二,要进一步深化了解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这种贡献不仅表现在古典文明没有中断这种整体性历史进程之中,还表现在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社会组织、价值体系等各个方面。有一些可能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唯一的,有一些可能是难以跨越、不可回避的,有一些是属于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奠基性意义的,还有很多是走在前列的等。古希腊与古罗马神话,是出现在人类“童年”时代的文明成果。古希腊文明形成于公元前800年左右,距今不到3000年。而中国的创世神话则可上述至距今8000年左右的伏羲时代。这就是说,在不同的区域,即使是神话的“体式”也存在着不同的特点,为人类审美提供了各异的可能。
第三,要进一步深化了解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形态之间的异同。就是说,文明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这种多样性源于不同地域的人们从事的劳动生产不同,以及在其上形成的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形态。文明之间有很多共性的方面,这样人们才能够确认其是不是“文明”。但在这种共同性之上还有很多的差异性。不同文明之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认知却各有不同,组织结构、治理方式等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也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诗歌而言,中国古典诗歌从“二言”到“四言”,至《诗经》终于成熟。但在《诗经》为代表的四言之后,仍然不断变化。而欧洲的“诗”则是在与戏剧的结合中形成了史诗的形态。因此,中国的文学重“意”,欧洲的文学重“理”。这又与其形成的自然历史条件相关。可见,不同的文明形态是有许多差异的。
第四,要进一步深化了解中华文明在遭遇危机与极端困难时的表现。所谓自信并不仅建立在文明的悠长之上,还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尤其要了解在遭遇重大挑战,甚至是生死存亡的挑战时,这种文明有什么反应,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各种典籍中了解到许多这方面的实证。如大洪水时代,中国人在干什么?在中国文化中出现了许多治水英雄。如早期的台骀,最具影响力的大禹,与大禹一起治水的伯益、后稷,以及失败了的鲧,等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追求。所以,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相关的英雄形象。这其中有义薄云天者,有舍生忘死者,有久久为功者,有忍辱负重者,有功成不必在我者,有运筹帷幄者,等等,使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浩然之气。
第五,进一步深化了解中华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奋发图强、百折不挠、踔厉奋进取得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国家的发展变化令世人瞩目。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的发展信念也越来越坚定。这应该是我们自信自强、不断进步的精神支撑。
(摘编自杜学文《努力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缺乏自信与自强不利于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也不利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 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表现在各个方面,有一些贡献是难以跨越、不可回避的。
C. 文明是多样的,不同地域的人们有不同的文明,不同文明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
D. 加强文化自信,应该理性认识中华文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了解其在特殊时刻的反应。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列举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对中华文化认知的偏差、误区,并分析出现偏差的背景,引出论题。
B. 文章论证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强时,使用“第一”“第二”等提示词,论证结构清晰。
C. 文章根据表达需求综合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第三段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第四段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D. 文章在探讨中华文明在遭遇危机和极端困难时的表现时,使用反问的修辞,能够引发读者思考。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客观理性地认识其规律性的意义,我们才能够增强文化自信与自强。
B. 古希腊神话、古罗马神话、中国的创世神话各有特点,说明不同的文明为人类审美提供了各异的可能。
C. 不同的文明形态存在着生产方式、思维方式、认知价值等方面的差异,这与其形成的自然历史条件相关。
D.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应自信自强,因为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决定了中国的发展信念。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B.“有一些贡献是难以跨越、不可回避的”表述绝对化,根据原文“有一些可能是难以跨越、不可回避的”可知,原文是说“有一些可能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 .“并分析出现偏差的背景”错误,根据原文“毫无疑问,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对中华文化认知的各种偏差、误区。比如,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印象式认知、只看表面不究本质的偏见式窠臼、把某一发展模式视为‘历史终结’的单向式历史观等,都是缺乏自信与自强的表现”可知,文章列举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对中华文化认知的偏差、误区,并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引出论题。选项“并分析出现偏差的背景”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
C .“如第三段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错误,根据原文“古希腊与古罗马神话,是出现在人类‘童年’时代的文明成果……而中国的创世神话则可上述至距今8000年左右的伏羲时代”可知,第三段使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比较中国创世神话与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强调的是二者的差异性,并非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D .“使用反问的修辞”错误,根据原文“如大洪水时代,中国人在干什么?在中国文化中出现了许多治水英雄”可知,应为使用设问的修辞。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 .“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决定了中国的发展信念”错误,根据原文“今天,我们国家的发展变化令世人瞩目。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的发展信念也越来越坚定。这应该是我们自信自强、不断进步的精神支撑”可知,选项“影响力决定了中国的发展信念”强加因果,与原文表述不符。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红面包、网红书店、网红小镇、网红咖啡厅……如今,“网红”元素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随着网络直播受到关注、电商业态推陈出新,网红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数量众多的“粉丝”、自带流量的话题、可观的商业价值、日益延伸的产业链……网红经济已成为观察移动互联时代的一个窗口。
网红经济的商业模式,其实并不复杂: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聚集流量与热度,并将其转化为购买行为,完成流量变现。网红经济不断发展,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经济的活力与潜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以直播带货等为主要形式的网红经济,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便利,也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催生了直播销售员、互联网营销师等新职业。据统计,我国互联网营销从业人员已超1 000万人,相关机构增长迅速。网红经济蕴藏的新需求、新机遇,激发的新活力、新动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亮点。
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网红经济也遭遇了一些“成长的烦恼”。前段时间,税务部门依法对一些网络主播的偷逃税款等行为进行处罚,进一步引发社会公众对规范网红经济发展的思考。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红经济是一种注意力经济,也是一种信任经济,网红经济从业者的影响力、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用户的消费行为。但在直播带货中,一些网络主播对产品进行夸大宣传、过度营销,甚至知假售假,所售产品质量堪忧、售后服务无从保障,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业务数据造假、刷单注水、虚假流量等乱象,让消费者难以在购物中安心、放心,污染了行业生态和风气。重视并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不断培厚网红经济健康发展的土壤。
(摘编自邹翔《校准网红经济的价值航标》,《人民日报》2022年4月1日)
材料二:
(摘编自《不能不了解的网红和网红经济》,“中国报告网”)
材料三: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读书改变命运”的显示度下降,周期性延长,不少大学毕业生难以立竿见影地改变生存生态,而是需要数年乃至更长时间一步一步“更上一层楼”。与之对照的是,少数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网红”名利双收,过上了光鲜、体面的生活。在成功焦虑的裹挟下,社会化不够充分、内心世界不够强大的青少年,难以抵挡“走捷径”的诱惑,这就是“不想学习想当网红”的思想根源。
青少年热衷于当“网红”,这并不奇怪。在价值实现渠道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网红”作为一种新兴职业为一些年轻人找到了“我该如何存在”的路径。事非经过不知难,“网红”没那么好当。一方面,“网红”不仅需要颜值,也需要个人的才华、能力;在我们看不见的幕后,“网红”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痛苦与艰辛。另一方面,流量经济领域存在着残酷的竞争,大浪淘沙终究会湮没大部分人;当青少年渴望抓住互联网时代的红利“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时候,须知你的背后还有千千万万个和你怀揣着同样野心的伙伴。
(摘编自杨朝清《“不想学习想当网红”?不要被“幸存者偏差”蒙蔽》,“中工网”)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个人可以通过在网络平台展示才艺或因热点事件等成网红,但也可能被遗忘,也有可能被淘汰。
B. 个人签约网红经济公司,通过直播技巧培训、才艺培养等方式成为网红,网络平台也可制造网红。
C. 自媒体品牌产品、产品代言、产品推销、粉丝礼物、营销活动、影视拍摄是网红获利的重要方式。
D. 网红经济的产业链的终端是“网红”,网红聚集的流量与热度最终可以通过“粉丝”来完成流量的变现。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红经济中数量众多的“粉丝”、自带流量的话题、可观的商业价值等都可以作为观察移动互联时代经济发展走向的窗口。
B.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网红经济催生了直播销售员、互联网营销师等新职业,其发展活力侧面折射出中国经济的活力与潜力。
C. 网络主播偷税漏税、对产品夸大宣传、知假售假等行为,是网红经济发展中的必然,重视并解决好这些问题势在必行。
D. 少数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网红”名利双收,改变了人们“读书改变命运”的认识,当代青少年都想走捷径。
6. 小华是一名想当“网红”的高中生,假如你是他的同学,你该如何劝说小华要理性认识“网红”?请简要说明。
【答案】4. D 5. B
6. ①“网红”是一种新兴职业,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但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并不只有这么一条。
②当“网红”并不简单,需要衡量自己的颜值,才华和能力。
③“网红”表面光鲜,背后要付出很多的辛苦和努力,要做好心理准备。
④当“网红”也有很大的竞争压力,不能止步不前。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比较分析信息的能力。
D.“网红经济的产业链的终端是‘网红’”错误,根据材料二的图表可知,网红经济的产业链的终端是“粉丝”。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A.“作为观察移动互联时代经济发展走向的窗口”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一第一段中说的是“网红经济已成为观察移动互联时代的一个窗口”,并没有点明“经济发展走向”。
C.“是网红经济发展中必然”错误,表述绝对,由“一些网络主播对产品进行夸大宣传、过度营销,甚至知假售假,所售产品质量堪忧、售后服务无从保障”可知,只是个别现象,此判断过于绝对。
D.“当代青少年都想走捷径”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三第一段中说的是“社会化不够充分、内心世界不够强大的青少年,难以抵挡“走捷径’的诱惑”,并不是所有的青少年。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和提出见解的能力。
题干设置了一个情境,高中生小华想要当“网红”要求考生作为其同学给出建议。这对应材料三第二段内容,对“网红”这一职业要进行理性分析,既要看到其实现自我价值的优点,也要看到当“网红”需要的条件以及当“网红”要注意什么问题等。
由“在价值实现渠道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网红’作为一种新兴职业为一些年轻人找到了‘我该如何存在’的路径”可知,时代已经多元化,“网红”是一种新兴职业,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但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并不只有这么一条,而是有很多条。
由“‘网红’没那么好当。一方面,‘网红’不仅需要颜值,也需要个人的才华、能力”可知,当“网红”并不简单,在当网红之前需要衡量自己的颜值、才华和能力。
由“在我们看不见的幕后,‘网红’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痛苦与艰辛”可知,“网红”表面光鲜,但是背后有很多痛苦和艰辛,要付出很多的辛苦和努力,要做好心理准备。
由“另一方面,流量经济领域存在着残酷的竞争,大浪淘沙终究会湮没大部分人”可知,当“网红”竞争很残酷,不能止步不前,不然会被湮没。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笼田野
汤成难
过了一天,扁豆早晨照常起来了,脸色比前一天好了许多,脑袋不疼了,身上也有了力气。他没有去田野里玩,而是找了个砖块在墙上写字,除了写简单的数字,他还不会写别的。扁豆想,等爸爸回来了,让爸爸教自己写名字。
他在墙上写下数字——1、2、3、4、5、6、7、8、9……每当写到“9”的时候,他都会停下来,似乎又看见了田野上无穷无尽的电线杆。扁豆在墙上又写下“1”,并将它向下延长,他第一次发现,“1”多么像电线杆啊,于是又写下一个,再一个,最后不得不停下来。这是墙壁的尽头,他没处写了。
他想是不是因为自己还不会说完整的话,爸爸才不回来。想到这儿,他生气地用牙齿咬住嘴唇。突然,扁豆的舌尖触碰到了什么——小小的、米粒大小的食物残渣,他习惯地嚼了嚼,咽了。
可他突然觉察到刚刚咽下去的东西非同寻常,有一种淡淡的、奇异的、难以描述的香味。他卷起舌头在嘴里找,舌尖果然又触碰到一粒,再一粒,他将它们剔到手指上。
原来是两粒芝麻。
扁豆疑惑地皱皱眉,对着两粒芝麻发怔了几秒,便快速跑回去,推开了院门。奶奶正在太阳下切馒头片呢。他似乎全都明白了,但还是将两粒芝麻放在掌心,朝奶奶伸过去。
是的,扁豆的爸爸昨夜回来过了。不知是扁豆落水还是顺着电线杆找他这事传到了他耳朵里,他连夜赶回家,又连夜赶了回去。他带回了一些省下来的馒头,肯定还有什么撒了芝麻的东西。扁豆是半夜被爸爸从被窝里拉起来吃东西的,他太困了,以至于什么都不知道,吃的什么、怎么吃的,他全不知道。他问奶奶,是烧饼还是麻团?奶奶笑笑却不说话,像是故意逗他似的。
扁豆看着芝麻,芝麻仿佛也看着他。他不知道这芝麻是从什么东西上面掉下来的,是来自一块烧饼,还是一个麻团?扁豆有点儿难过,难过自己稀里糊涂、昏昏沉沉地就那样吃下去了。他都没有能够慢慢地嚼。
最难过的是他没有看见爸爸。爸爸可是搂着他喂他吃的呀。
他又将那两粒芝麻放进嘴里,却舍不得吃掉,芝麻在舌尖与牙齿间来回游走,它们像捉迷藏似的躲开舌头,又在不经意间被舌尖捉住。两粒芝麻消磨掉了所有日光,一整天他都闷闷不乐,跟自己生气。奶奶以为他身子不舒服,递给他一块馒头片。依旧,扁豆将它含在嘴里,用舌头压住。慢慢地,馒头片化开了,舌头稍一动,化开的馒头像砂糖一样缓缓流进了喉咙。
扁豆努力回忆昨夜的事,自己是如何吃掉那块烧饼的——也有可能是麻团——是坐在爸爸腿上,还是躺在他的怀里?他被这两个姿势弄得脑瓜子疼。最终,他确定他是躺在爸爸怀里的,一只手臂伸向爸爸的后背,紧紧地搂着他。
他闭上眼睛,鼓起腮帮子,装作满嘴是烧饼或者麻团的样子。突然,芝麻破了。真香啊,这么小的东西里竟藏着如此多的香味。
这一天因为两粒芝麻过得缓慢又幸福。晚上,月亮孤静地挂在天上,奶奶点起火油灯,灯光努力地亮着,却使得屋里的阴影部分更加浓重。有时灯火会自己忽闪起来,伴着“叭叭”的干响,似乎有什么东西在炸裂。扁豆看着那闪烁的火苗,像个梦中惊哭的婴儿那样渐渐稳住了神。他把火柴盒里仅剩的几根火柴拿出来,一根根等间距地插在桌缝里。他问奶奶这像不像电线杆。奶奶抬头看他一下,又看一眼窗外——她的眼睛总是勉力地睁着,使眉毛耸上去,离开了原来的位置。奶奶说,别把火柴弄断了哦。又说,今晚,有凉月儿咯——
扁豆把火柴一根根收进火柴盒,爬上床躺下,看着屋顶发呆。不知道风从何处的罅隙里挤进来,摇得灯影在头顶上忽忽地动。很长时间过去了,他伸出脑袋看一眼还在裱袼褙的奶奶,灯影里奶奶像一个放久了的梨,正一点一点地萎陷下去。他喊了一声“奶奶”,声音在屋子里绕了一圈又回到他耳边。奶奶没有听见。然而,黑暗中一切却变得有些怪异,似乎屋里的缸啊罐啊都嗡嗡地回响起来。
奶奶吹灭了火油灯,摸索着爬上了床。
月亮爬过一个窗格,扁豆悄悄从被子里钻出来。奶奶咳嗽一声,扁豆忙说去尿尿。
门“吱呀”一声打开了。月色很亮,满世界都像落了霜。扁豆站在瓦砾上,月光将他的影子球一样地缩在脚下,他看看自己的尿柱,又看看头顶的凉月儿。尿完尿,扁豆没有回屋,他趿拉着鞋跑向麦地。
田野上立着一排电线杆,水泥杆在月光照耀下发着银光。扁豆奔向最近的一根电线杆,他觉得要不是有两根电线拽着,那电线杆一定也会向他跑过来。
他仰头看着瘦高的电线杆,迟疑地、羞怯地抱了上去。滚圆的水泥柱结结实实地将他的臂弯撑开,填满了他的胸膛。
明月高悬,照耀着辽阔的麦田。
像是有蜜蜂飞来,扁豆听到了嗡嗡的声音。他感到怀中的电线杆轻微却雄浑地颤动着。嗡嗡嗡嗡——像是一个人在小声地说话,如同爸爸藏在电线杆里一样。他将脸贴上去,耳朵紧紧地贴着。嗡嗡的响声在耳边絮叨。
(选自《雨花》2022年第11期,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让爸爸教自己写名字”写出了扁豆对爸爸的期盼,“他想是不是因为自己还不会说完整的话,爸爸才不回来”写出了扁豆的自责。
B. 扁豆的爸爸“连夜赶回家,又连夜赶了回去”,两个“连夜”表现匆忙,既写出了他对儿子的关心,也写出了他在外打工的不容易。
C. 扁豆问奶奶昨晚吃的是什么,奶奶笑笑却不说话,晚上他问奶奶火柴像不像电线杆,奶奶嘱咐不要弄断火柴,都写出了奶奶的不耐烦。
D. 小说中有多处对“月亮”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表现了扁豆的心情,“明月高悬,照耀着辽阔的麦田”照应了文章标题。
8. 扁豆发现嘴里的芝麻后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扁豆的心理变化。
9. 作者将小说的结尾定格于扁豆抱着电线杆,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7. C 8. ①疑惑。发现芝麻时,对芝麻的香气感到疑惑,对芝麻的来历感到疑惑。②难过。知道爸爸昨晚回来过,自己睡得迷迷糊糊没见到爸爸,不记得吃的是烧饼还是麻团,也不记得爸爸是怎么喂自己的,为此难过。③幸福。他将芝麻含在嘴里,装作满嘴是烧饼或者麻团的样子,芝麻破了后,他感觉到了香味,就着这香味回味爸爸回来的事情,感到幸福。
9. ①突出扁豆的形象。扁豆是一个留守儿童,他思念爸爸,渴望爸爸的拥抱。②深化小说的主题。小说写扁豆抱住电线杆,表达对爸爸陪伴的无限渴望,这样结尾强化了小说“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思想。③增强小说的感染力。扁豆在月夜出门抱住电线杆,倾听电线杆的声音这一情节能让读者从心底产生怜爱之情,感人肺腑。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都写出了奶奶的不耐烦”错误。问“吃的是什么”奶奶不回答,是奶奶在逗扁豆;问火柴像不像电线杆,奶奶嘱咐不要弄断火柴,是奶奶爱惜火柴。这些都没有表现奶奶不耐烦。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的能力。
从“可他突然觉察到刚刚咽下去的东西非同寻常,有一种淡淡的、奇异的、难以描述的香味”“扁豆疑惑地皱皱眉,对着两粒芝麻发怔了几秒”可知,扁豆发现芝麻时,对芝麻的香气感到疑惑,对芝麻的来历感到疑惑。
从“是的,扁豆的爸爸昨夜回来过了……他太困了,以至于什么都不知道,吃的什么、怎么吃的,他全不知道”“他不知道这芝麻是从什么东西上面掉下来的,是来自一块烧饼,还是一个麻团?扁豆有点儿难过,难过自己稀里糊涂、昏昏沉沉地就那样吃下去了。他都没有能够慢慢地嚼。最难过的是他没有看见爸爸。爸爸可是搂着他喂他吃的呀”可知,扁豆知道爸爸昨晚回来过,自己睡得迷迷糊糊没见到爸爸,不记得吃的是烧饼还是麻团,也不记得爸爸是怎么喂自己的,为此难过。
从“他闭上眼睛,鼓起腮帮子,装作满嘴是烧饼或者麻团的样子。突然,芝麻破了。真香啊,这么小的东西里竟藏着如此多的香味。这一天因为两粒芝麻过得缓慢又幸福”可知,扁豆将芝麻含在嘴里,装作满嘴是烧饼或者麻团的样子,芝麻破了后,他感觉到了香味,就着这香味回味爸爸回来的事情,感到幸福。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塑造人物的角度看,从前文“扁豆想,等爸爸回来了,让爸爸教自己写名字”“他想是不是因为自己还不会说完整的话,爸爸才不回来”“最终,他确定他是躺在爸爸怀里的,一只手臂伸向爸爸的后背,紧紧地搂着他”和结尾“他仰头看着瘦高的电线杆,迟疑地、羞怯地抱了上去。滚圆的水泥柱结结实实地将他的臂弯撑开,填满了他的胸膛……如同爸爸藏在电线杆里一样。他将脸贴上去,耳朵紧紧地贴着”等处可知,扁豆是一个留守儿童,他思念爸爸,渴望爸爸的拥抱。小说结尾扁豆抱着电线杆这一情节,突出了扁豆的形象。
从揭示主题的角度看,从前文“最终,他确定他是躺在爸爸怀里的,一只手臂伸向爸爸的后背,紧紧地搂着他”和结尾“他仰头看着瘦高的电线杆,迟疑地、羞怯地抱了上去……如同爸爸藏在电线杆里一样。他将脸贴上去,耳朵紧紧地贴着”等处可知,小说写扁豆抱住电线杆,表达出了扁豆对爸爸陪伴的无限渴望,这样结尾强化了小说“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思想。
从艺术效果角度看,从小说结尾“月色很亮,满世界都像落了霜……扁豆没有回屋,他趿拉着鞋跑向麦地……扁豆奔向最近的一根电线杆,他觉得要不是有两根电线拽着,那电线杆一定也会向他跑过来……他仰头看着瘦高的电线杆,迟疑地、羞怯地抱了上去……如同爸爸藏在电线杆里一样。他将脸贴上去,耳朵紧紧地贴着”可知,扁豆在月夜出门抱住电线杆,倾听电线杆的声音这一情节能让读者从心底产生怜爱之情,感人肺腑,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之辞,有相反者四:既曰大夫无遂事,不得擅生事矣;又曰出境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既曰大夫以君命出,进退在大夫矣;又曰以君命出,闻丧徐行而不反者,何也?曰此四者各止其科,不转移也。不得擅生事者,谓平生常经也;专之可者,谓救危除患也;进退在大夫者,谓将帅用兵也;徐行而不反者,谓出使道闻君亲之丧也。
秦王以五百里地易鄢陵,鄢陵君辞而不受,使唐且①谢秦王。秦王曰:“秦破韩灭魏,鄢陵君独以五十里地存者,吾岂畏其威哉?吾多其义耳。今寡人以十倍之地易之,鄢陵君辞而不受,是轻寡人也。”唐且避席对曰:“非如此也!夫不以利害为趣者,鄢陵君也。夫鄢陵君受地于先君而守之,虽复千里不得当,岂独五百里哉?”秦王忿然作色,怒曰:“公亦曾见天子之怒乎?”唐且曰:“主臣②,未曾见也。”秦王曰:“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且曰:“大王亦尝见夫布衣韦带之士怒乎?”秦王曰:“布衣韦带之士怒也,解冠徒跣,以头颡地耳。何难知者!”唐且曰:“此乃匹夫愚人之怒耳,非布衣韦带之士怒也。夫专诸刺王僚,彗星袭月,奔星昼出;要离刺王子庆忌,苍隼击于台上;聂政刺韩王之季父,白虹贯日。此三人皆布衣韦带之士怒矣,与臣将四。士含怒未发,祲厉于天。士无怒即已,一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即案其匕首起视秦王曰今将是矣秦王变色长跪曰先生就坐寡人喻矣秦破韩灭魏鄢陵独以五十里地存者徒用先生之故耳
(节选自《说苑·奉使》)
【注】①唐且:也作“唐雎”,战国时魏人。②主臣:表示恭敬惶恐之词,意为“不敢”。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案其匕首起视秦王曰/今将是矣/秦王变色长跪曰/先生就坐/寡人喻矣/秦破韩灭魏鄢陵/独以五十里地存者/徒用先生之故耳/
B. 即案其匕首起视/秦王曰/今将是矣/秦王变色长跪曰/先生就坐/寡人喻矣/秦破韩灭魏/鄢陵独以五十里地存者/徒用先生之故耳/
C. 即案其匕首起视/秦王曰/今将是矣/秦王变色长跪曰/先生就坐/寡人喻矣/秦破韩灭魏鄢陵/独以五十里地存者/徒用先生之故耳/
D. 即案其匕首起视秦王曰/今将是矣/秦王变色长跪曰/先生就坐/寡人喻矣/秦破韩灭魏/鄢陵独以五十里地存者/徒用先生之故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丧徐行而不反”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两句中的“徐”字含义相同。
B. “谓救危除患也”与“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
C. “鄢陵君辞而不受”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受”字含义不同。
D. “吾多其义耳”与“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多”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中有四处意思相反的语句,都是关于大夫在朝廷上如何处理国事的,看似矛盾,实际上四句话有使用的条件,不能混淆。
B. 唐且去感谢秦王时说明了鄢陵君拒绝秦王好意的原因,虽然五十里的土地很小,但也是从先君手里接过来守护的,意义重大。
C. 秦王不满于唐且的回答,生气地说:“天子发怒,横尸百万,血流千里。”然而唐且并不畏惧,反问秦王有没有听说过平民发怒。
D. 唐且说他自己和专诸、要离、聂政一样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就会拼命,并拿出匕首震慑了秦王,秦王连忙道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曰出境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
(2)今寡人以十倍之地易之,鄢陵君辞而不受,是轻寡人也。
【答案】10. D 11. B 12. A
13. (1)又说出国后,凡是可以稳定社会、有利于国家的事,都可以专权处理。
(2)现在我拿十倍的土地交换鄢陵,鄢陵君推辞不接受,这是轻视我的表现。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说完就用手握住他的匕首,起身看着秦王说:“现在要这样了!”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我明白了:秦国攻破韩国灭亡魏国,然而只有鄢陵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只是起用了先生的缘故啊!”
“秦王”是“视”的宾语,“曰”的主语是“唐雎”,“今将是矣”是唐雎说的话,所以第一个“秦王”前不能断开,由此排除 BC 。
“鄢陵”作“独以五十里地存者”的主语,不能断开,应在“鄢陵”前断开,由此排除 A。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两个“徐”都是“缓慢”的意思。句意:听到国内有丧事要慢慢走而不能折返/清风缓缓地吹来,水面不曾泛起一丝波纹。
B.错误。第一个“患”是名词,忧患、祸患;第二个“患”是动词,担心。句意:是指在解救危难免除祸患的事情上/又担心秦兵来攻打。
C. 正确。第一个“受”指接受,第二个“受”指传授。句意:鄢陵君推辞不接受/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D.正确。第一个“多”指称赞、赞许,第二个“多”是大多。句意:我称赞他的仁义罢了/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
故选 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 .“都是关于大夫在朝廷上如何处理国事的”错误,由原文“既曰大夫无遂事,不得擅生事矣;又曰出境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既曰大夫以君命出,进退在大夫矣;又曰以君命出,闻丧徐行而不反者”可知,应是大夫出使时该如何处理问题。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社稷”,国家;“利”,对……有利;“专”,专权处理。
(2)“以”,用;“易”,交换;“辞”,推辞;“轻”,轻视;“是轻寡人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春秋》上的辞句,意思相反的有四处:既说大夫不能专权做事,不能擅自生发事端;又说出国后,凡是可以稳定社会、有利于国家的事,都可以专权处理。既说大夫奉君王命令出使,如何处理事务由大夫掌握;又说奉君王命令出使,听到国内有丧事要慢慢走而不能折返,这是为什么?应该说这四句话各自限定在它们的范围内,不能混淆。不能擅自生发事端,是指一般情况下的原则;允许专权,是指在解救危难免除祸患的事情上;如何处理事务由大夫掌握,是指在将帅领军作战时;慢慢前行不能折返,是指在出使的路上听到国君父母亡故的消息时。
秦王用五百里的土地换鄢陵,鄢陵君推辞不接受,派唐且感谢秦王。秦王说:“秦国攻破韩国灭亡魏国,只有鄢陵君能保存住五十里的土地,我难道是畏惧他的威严吗?我称赞他的仁义罢了,现在我拿十倍的土地交换鄢陵, 鄢陵君推辞不接受,这是轻视我的表现。”唐且离席回答说:“不是这样的!不以利害为取向的人,是鄢陵君。鄢陵君从先君手里接受土地并守护它们,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能相抵,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秦王愤怒地也变了脸色,生气地说:“你也曾见过天子发怒吗?”唐且说:“不敢,没有见到过。”秦王说:“天子一旦发怒,横尸百万,血流千里。”唐且说:“大王也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有什么难知道的!”唐且说:“这是匹夫愚人发怒罢了,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这三个人都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不发怒则罢,一发怒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说完就用手握住他的匕首,起身看着秦王说:“现在要这样了!”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且道歉)说:“先生请坐!我明白了:秦国攻破韩国灭亡魏国,然而只有鄢陵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只是起用了先生的缘故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下面小题。
玉漏迟·壬辰围城中,有怀淅江别业
元好问①
淅江归路杳。西南却羡,投林高鸟。升斗微官,世累苦相萦绕。不入麒麟画②里,又不与、巢由③同调。时自笑。虚名负我,半生吟啸。
扰扰马足车尘,被岁月无情,暗消年少。钟鼎山林,一事几时曾了。四壁秋虫夜语,更一点、残灯斜照。清镜晓。白发又添多少。
【注】①元好问,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②麒麟画:麒麟阁里的功臣图像。汉宣帝曾画功臣霍光、张安世、赵充国、苏武等十一人于其上。③巢由:巢父、许由,皆古之高士。
14.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投林高鸟”指归隐山林的高人隐士,一个“羡”字直接表露出了作者的心理状态。
B. 词中用“麒麟画”“巢父”“许由”的典故,用“不入”“不与……同调”写自己的处境。
C. “扰扰”写出了“马足车尘”的纷乱,既写出了世俗的纷扰,也写出了岁月的无情。
D. 全词除“四壁”两句正面写景外,都属叙事、抒情,词句文笔婉曲,有行云流水之妙。
15. 这首词的题目是《壬辰围城中,有怀淅江别业》,词中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对故乡有可望而不可即之叹。作者身处北方,心向淅江“归路杳”,产生了无奈的感叹。
②对功名仕宦有味同嚼蜡之嗟。作者说自己官职卑微、俸禄微薄,还有烦心事缠绕,已对荣华富贵没有任何期待。
③隐显莫是、啼笑皆非的矛盾心情。作者评价自己既不是功臣,也不是有才华的隐士,被虚名所累,不知道何去何从。
④青春不再、白发频生之愁。岁月流逝,年华已暮,对着镜子数着白发,心中升起无限的愁苦。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也写出了岁月的无情”错误。“扰扰马足车尘”写的是世俗的纷扰,并不能点出岁月的无情。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咏怀”指用诗歌来抒发情怀,寄托抱负。从上片看,“淅江归路杳”表达对故乡有可望而不可即之叹;“升斗微官,世累苦相萦绕”表达对功名仕宦有味同嚼蜡之嗟;“不入麒麟画里,又不与、巢由同调。时自笑。虚名负我,半生吟啸”表达隐显莫是、啼笑皆非的矛盾心情。“被岁月无情,暗消年少”“清镜晓,白发又添多少”表达青春不再、白发频生之愁。
对故乡有可望而不可即之叹。“淅江归路杳。西南却羡,投林高鸟”写了回去淅江的路途遥远,真羡慕飞往西南山林的鸟儿。作者身处北方,心向淅江“归路杳”,产生了无奈的感叹。
对功名仕宦有味同嚼蜡之嗟。“升斗微官,世累苦相萦绕”,从所处实况,进一步写出心境拂逆: 禄薄官微,已不称心;而世俗之累缠身,如堕尘网,尤觉难堪。着一“苦”字,透出被困的滋味与追悔之情。作者说自己官职卑微、俸禄微薄,还有烦心事缠绕,已对荣华富贵没有任何期待。
隐显莫是、啼笑皆非的矛盾心情。“不入麒麟画里,又不与、巢由同调”二句,从“苦”字写出:在世累萦绕中,既不能显功名于麟阁,又不能追巢许于箕山,进退龃龉,殊难自解。“时自笑。虚名负我,平生吟啸”,放松一笔作结,于题外回旋,留有余地,与起处的迷离情调遥映,展现多层次的意象。这里“笑”与上文“苦”相联系,构成苦笑,反映当时的实情。作者评价自己既不是功臣,也不是有才华的隐士,被虚名所累,不知道何去何从。
青春不再、白发频生之愁。秋虫在雨中鸣叫,家里一无所有,只有一盏破旧的灯,对着镜子,数数白发多了多少。“晓”接上文表示彻夜无眠,而这无眠之夜又正是初长夜,熬到欲曙天,是一痛苦过程。“白发又添多少?”明是愁的表露,然偏不说愁,却深情地提出一问,让读者代为作答,岁月流逝,年华已暮,对着镜子数着白发,心中升起无限的愁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们在描写江水时常常写其颜色和清澈,如郦道元《三峡》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突出了春冬时节江水的这两个特点。
(2)屈原能屈能伸,他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自己忍受责骂和侮辱、压抑意志的状态。
(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李商隐《无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的意思相近。
【答案】 ①. (则)素湍绿潭 ②. 回清倒影 ③. 屈心而抑志兮 ④. 忍尤而攘诟 ⑤. 同是天涯沦落人 ⑥. 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湍”“潭”“抑志”“尤”“攘诟”“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娱乐贵族化”看似一个新词,却已然代表着一种长期现象。__________,一些影视资本痴迷于“流量至上”,把某些浮夸的自我认知不加任何掩饰地传递给观众,这其中颇具代表的就是脱离于现实的内容创作和人设打造。当流量泡沫和争议榜单形成交织,就更让一些人陷入虚假的繁荣,以至于这种自我感觉良好上升到“贵族化”的层面。诚然,精致的生活、典雅的人设都是极好的,但主动忽略掉观众的感受而不自知,则更像是一种傲慢。当影视艺术、娱乐综艺随着“去流量化”的推进而更显本真,那么之前已经“自我贵族化”已久的人,是否又能及时地举重若轻呢?答案恐怕__________。
影视剧里有贵族__________,但如果内容输出总是带着贵族视角,则有些不应该了。老百姓喜欢的文艺作品,当然要有对真实的回归、对生活的贴近、对深度的开掘。当文艺作品饱含真情、深情,观众才能动情、共情。一个个优秀的作品已然表达出这个朴素道理,文艺创作者也当对此“入眼入心”。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使用了多个关联词,请分析“诚然……但……则……”的表达效果。
【答案】17. 曾几何时 不言而喻 无可厚非
18. ①“诚然”肯定了“精致的生活、典雅的人设”,“但”语意转折,否定了“主动忽略掉观众的感受而不自知”的行为,“则”表示承接上文进一步评价。②关联词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有利于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词语的位置可知,该词应作后面句子的时间状语,对应“当流量泡沫和争议榜单形成交织”,此处应填表示过去意思的成语,如“曾几何时”。曾几何时:指才过了没多少时间,即时间没过多久。
第二空,作“答案”的谓语,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应填表示答案很清楚的成语,如“不言而喻”“可想而知”等。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可想而知: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
第三空,作“影视剧里有贵族”的谓语,根据后文语意的转折可知,此处应填“无可厚非”。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关联词的能力。
要分析“诚然……但……则……”,既可以分析单个关联词的表达效果,也可以从整体上分析。“诚然”是“确实如此”的意思,由“诚然,精致的生活、典雅的人设都是极好的”可知,“诚然”肯定了“精致的生活、典雅的人设”;“但”表示转折,由“但主动忽略掉观众的感受而不自知”可知,在肯定的基础上,否定了“主动忽略掉观众的感受而不自知”的行为;“则”表示承接关系,表示进一步评价,由“则更像是一种傲慢”可知,作者评价了这一行为。多个关联词的使用将作者的观点的连接起来,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季气温变化大,一老一小易生病,____①____。保暖首先要注意,避免腹部受凉,否则寒凝血滞,容易诱发胃痛、消化不良等。保暖还有另一层含义,____②____。这是冬季气温低,因为人体阳气内藏,脾胃功能相对虚弱,如果再吃寒性食物,必然会损伤脾胃阳气,身体各种疾病。大部分的水果属于寒湿之品,所以冬季水果的摄入量可适当减少。另外,水果可以先用温水泡一泡再吃,就可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
冬季寒冷,人们喜欢吃温热的食物以抵御严寒,比如羊肉。有的人刚吃过羊肉就立即喝一杯浓茶,以为这样能够帮助消化,其实,____③____。羊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茶叶中含有较多的鞣酸,如果吃过羊肉立即喝浓茶,茶水中的鞣酸便会与肉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具有收敛作用的鞣酸蛋白质,从而使肠的蠕动功能减弱,大便中的水分减少,导致排便不畅,发生便秘。羊肉可以和萝卜搭配,萝卜可以中和羊肉的温燥,又可以促进消化。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 请用一个单句概括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要求不改变原意,不超过35个字。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9. ①要注意防寒保暖
②就是少吃寒性食物
③这种做法不利于身体健康
20. 羊肉中的蛋白质和茶叶中的鞣酸结合后生成的鞣酸蛋白质导致便秘。
21. 这是因为冬季气温低,人体阳气内藏,脾胃功能相对虚弱,如果再吃寒性食物,必然会损伤脾胃阳气,引起身体各种疾病。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后文“保暖首先要注意,避免腹部受凉,否则寒凝血滞,容易诱发胃痛、消化不良等”可知,介绍的穿衣保暖和饮食保暖,此处应填“注意防寒保暖”。
第②空,根据后文“如果再吃寒性食物”可知,保暖另一层含义就是少吃寒性食物,此处应填“就是少吃寒性食物”。
第③空,根据后文“羊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茶叶中含有较多的鞣酸,如果吃过羊肉立即喝浓茶,茶水中的鞣酸便会与肉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具有收敛作用的鞣酸蛋白质,从而使肠的蠕动功能减弱,大便中的水分减少,导致排便不畅,发生便秘”可知,是在解释刚吃过羊肉就立即喝一杯浓茶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原因,此处应填“这种做法不利于身体健康”。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语句的主要内容是吃羊肉后立即喝浓茶导致的后果,所以“蛋白质”“鞣酸”“鞣酸蛋白质”“便秘”这几个关键词必须出现在压缩后的语句中。
由“茶水中的鞣酸便会与肉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具有收敛作用的鞣酸蛋白质”可概括出“羊肉中的蛋白质和茶叶中的鞣酸结合后生成的鞣酸蛋白质”,由“从而使肠的蠕动功能减弱,大便中的水分减少,导致排便不畅,发生便秘”可知导致的结果是“导致便秘”。
题干要求用一个单句概括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把以上两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得出答案:羊肉中的蛋白质和茶叶中的鞣酸结合后生成的鞣酸蛋白质导致便秘。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语序不当,“冬季气温低”是“人体阳气内藏,脾胃功能相对虚弱”的原因,“因为”要放在“冬季气温低”的前面;
二是成分残缺,“损伤”作“脾胃阳气”的谓语,但不能作“身体各种疾病”的谓语,应在“身体各种疾病”前加上“引起”。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宝藏”老师不断涌现,获得广大网友的认可。云南蒙自一中学高三老师为给学生减压,在晚自习间隙让学生们出教室欣赏晚霞,被网友称为“最浪漫的老师”;山东潍坊一位地理老师“停下作业快看彩虹”的即景教学也在网上火了;浙江金华一所初级中学九百多名学生,在校长和老师的带领下,停课一天,完成了15千米的“毅行”活动;2022年世界杯期间,杭州一初中决定不留作业,让学生看球,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得到很多网友点赞。
学生阶段以学业为重,但学习是不是唯一可以实现教育目的的方式?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教育是什么?对于很多中学生来讲,教育就是上课听讲,就是不断地刷题、不断地考试,就是严格的准军事化管理,就是精确到分钟的作息时间。这样的教育,是片面的,也是畸形的。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这么说不是在否定知识的学习,而是在强调学校在传授知识之外的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校里读书,学到的不应只是课本上的内容,还应包括环境的熏陶、习惯的养成、个性的培养以及成长的方方面面。
我觉得,云南蒙自一位高三老师在晚自习间隙让学生们出教室欣赏晚霞,山东潍坊一位地理老师让学生“停下作业快看彩虹”,浙江金华一所初中九百多名学生停课一天“毅行”15千米,世界杯期间杭州一初中不留作业让学生看球,虽然抱有不同的初衷,但都能够起到点燃学生心中火焰的作用。
也许对于教育者而言,这些都只是一件不经意的小事,但对学生而言,这是对心灵的按摩,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对意志的磨练,对兴趣爱好的培养。或许若干年之后,有同学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想到的不是课堂上的那些知识,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看的一次晚霞,追的一届世界杯。
教育的方式永远不是唯一的,我们需要更多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希望有更多的老师、更多的家长,能够在孩子们紧张的学习之余,给他们一丝喘息的空间和机会。有这样一位老师,有这样的一堂课,有这样的一次活动,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也是一种课本之外的教育。我希望,这种教育能够成为常态,而不要总是成为新闻。
我们的学生,不是工业化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统一规格的产品,而是具有独特个性的千姿百态的个体。我们想培养出来的,也应该是一个个爱生活的人,是一个个会生活的人,而不是一个个会考高分的人。多组织一些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对兴趣爱好的专注,其教育意义不亚于多听几节课,多做几道题。
龚自珍诗曰:“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实,不拘一格的人才一直都有,只是我们僵化的教育形式扼杀了孩子们的个性。我们迫切需要的,不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而是“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点燃孩子们心中的那团火焰,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一定会绽放出绚烂的光华。而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总说“‘宝藏’老师不断涌现,获得广大网友的认可”,再分别列举四个“宝藏”老师的事例,让学生欣赏晚霞、看彩虹、徒步、看球,这些行为看似偏离了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教育。欣赏晚霞能让学生劳逸结合,发现生活中的美,15千米徒步能锻炼学生的意志,看球能让学生体会奋斗的精神……这些都属于人性化的教学,在轻松愉悦中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品格。题干中“学生阶段以学业为重,但学习是不是唯一可以实现教育目的的方式?”的问题意在引导考生进行思考,启发我们学习不是唯一可以实现教育目的的方式,应该丰富教育形式,拓宽教育渠道,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教育的内涵,学习与教育的关系,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正确方式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丰子恺呵护孩子童心,寓教于乐,为了让孩子们切身感受“浙江潮”的壮阔,亲自带全家去海宁观潮的事例,论证教育的正确方式。也可以引用王国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的名言,论证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性。
在论据的使用上,可以引用苏格拉底“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也可以立足于社会现实,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一刀切”“填鸭式教学”“唯分数论”等教育问题,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还教育以本心,育未来之栋梁。
2.五育并举,培养高素质人才。
3.丰富教育手段,助力全面发展。
4.劳逸结合,高效学习。
河南省名校新未来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名校新未来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有文学评论家认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情感是微型小说的魂魄, “标题是小说的眼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顶级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顶级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