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
展开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方法总结,针对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
【必备知识】常见的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
自然带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河流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地方性分布。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分析分类总结如下:
因素 | 分布地区 | 理想自然带 | 现实自然带 | 成因 |
地形 | 东非高原 | 热带雨林带 | 热带草原带 | 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弱,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
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等地区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 热带雨林带 | 受暖流影响,且地处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 |
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青藏高原地区 | 与当地水平自然地带一致 | 高山植物区 | 海拔高,温度低,降水发生垂直及水平方向的递变 | |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温带荒漠带 | 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中纬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 | |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地区 |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 | 受沿岸山脉的影响,平原面积小,自然带呈狭长的带状,仅沿海岸线向较低纬和较高纬呈南北延伸 | |
洋流 | 南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 | 热带荒漠带 | 热带荒漠带南北延伸,直逼海岸 | 副热带大陆西岸沿海强大的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
欧洲西部 |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北延伸 | 受势力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 |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 | 东西两岸自然带纬度分布相当 | 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延伸、西岸向较高纬延伸 | 大陆东岸受沿岸寒流影响,西岸受暖流影响 | |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 | 东西两岸自然带纬度分布相当 | 东岸自然地带向较高纬度延伸、西岸向较低纬度延伸 | 大陆东岸受沿岸暖流影响,西岸受寒流影响 | |
水分 | 昆仑山麓 | 温带荒漠带 | 绿洲 | 有丰富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
尼罗河谷地 | 热带荒漠带 | 绿洲 | 尼罗河水的灌溉 | |
海陆分布 |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 | 苔原带和针叶林带 | 无 | 陆地的缺失 |
北极地区 | 冰原带 | 无 | 为海洋,无陆地 | |
地理位置 | 澳大利亚东南部 | 落叶阔叶林带 | 常绿阔叶林带 | 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降水多 |
俄罗斯远东地区 | 亚寒带针叶林带 |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东西伯利亚山地的阻挡,处于东南季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
【方法总结】
1.地带性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依据该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其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分异规律,如果不一致就是地方性分异规律。
2.地方性分异现象的判断方法
表现 | 举例 |
“缺失” | 如由于海陆分布差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
“改变” | 如由于地形的影响,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
“约束” | 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南北延伸很长 |
“块状” | 如我国新疆温带荒漠中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
【针对训练】
羌塘高原位于昆仑山以南、冈底斯山以北、喀喇昆仑山以东、唐古拉山以西。下图示意羌塘高原及其附近地区理论雪线高度(单位:米)。据此完成1~2题。
1.羌塘高原理论雪线高度大多数高达5700米以上,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
A. 纬度位置较低 B. 夏季气温较低
C. 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小 D. 昼长短于同纬度低海拔地区
2.影响羌塘高原东西方向上理论雪线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 土壤 B. 海拔 C. 气温 D. 降水
阴山山脉位于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呈东西走向,南坡比北坡降水多。阴山的植被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东西段,而且同在南坡一侧的阳坡和阴坡也有明显差异。读阴山山脉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3~5题。
3.影响阴山山脉①④两地植被差异的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光照 D.地形
4.与①地相比,海拔更高的②地出现森林的原因是( )
A.②地海拔较高,光照更强 B.夏季风受地形抬升,②降水较丰富
C.①地位于盛行风的背风坡 D.①地以畜牧业为主
5.与②相比,③地森林长势更好的原因是( )
A.气温较高 B.土层深厚 C.风力较小 D.蒸发较弱
马拉若岛位于亚马孙河三角洲,地势东高西低,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岛,岛上分布有浩瀚的原始森林,植物种类之多居全球之冠。岛屿西部低洼,每年雨季,半个岛屿被洪水淹没,多沼泽和热带森林;东部以热带稀树草原为主,植物种类之多居全球之冠。下图为马拉若岛位置图。据此完成6~7题。
6.马拉若岛植物种类居全球之冠的原因是( )
A. 河网纵横交织,灌溉水源多 B. 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质地好
C. 地处中纬地带,光照条件好 D. 气候高温多雨,人类影响小
7.马拉若岛东部以热带稀树草原为主,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地形 B. 洋流 C. 纬度 D. 土壤
河谷地带本应是最不缺水的地方,可在西藏昌都,金沙江、澜沧江与怒江流过的峡谷,却大多干旱少雨,甚至出现一派亚热带荒漠景象,它们被称为“干热河谷”。据此完成第8~9题。
昌都市水系及主要峡谷分布图
8.按照地域分异规律,这些“干热河谷”的谷底应分布的植被为(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高山草原与草甸 C.亚热带草原 D.温带落叶阔叶林
9.“干热河谷”的成因是( )
A.大气环流 B.海陆位置 C.热岛效应 D.焚风效应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熔岩台地指火山熔岩喷出后冷却形成的阶地,其地势平坦,多发育裂隙。下图示意我国黑龙江省某典型熔岩台地。该熔岩台地形成于300年前,表面覆盖有火山灰,生长有56种草本植物,乔木发育少。研究表明,草本植物的凋落物分解时会放出二氧化碳和有机酸。
(1)简述熔岩台地的形成过程。(6分)
(2)简析该熔岩台地上乔木发育少的原因。(6分)
(3)从土壤的角度分析该熔岩台地及裂隙草本植物种类丰富的原因。(6分)
(4)简述熔岩台地的植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
DBAD
1.A 从图中看出,图示地区纬度在32°N~34°N之间,从理论来说,纬度低,温度高,雪线比较高,羌塘高原理论雪线高度大多数高达5700米以上,是因为该地区纬度位置较低,故A选项正确;夏季气温低,会导致雪线低,而图中显示理论雪线高度大多数高达5700米以上,雪线高,故B选项错误;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小不是主要因素,故C选项错误;昼长情况对雪线高低影响不大且不是主要因素,故D选项错误。
2.D 从图中信息可知,该地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大,降水丰富。西部距海远,深居内陆,降水少。根据相关知识,南北的变化受纬度影响,东西变化是受降水影响;故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3.A 阅读图文材料,可知①和④都处于山脉底部区域,但①在山脉东部,距离海洋较近,降水量较多,水分较多,故A正确;两者纬度相差不大,且皆是位于阳坡,因此热量和光照相差不大,故BC不选;两者都是山地地形,因此D不选。答案选择A.
4.B 观察图中信息可知,①地和②地属于同一位置,即使②地海拔较高,但此处南方无山脉等阻挡,因此光照几乎一致,故A不选;由于②地海拔较高,在夏季风来临之际,受地形影响,气流逐渐抬升,大致在②区域内降温幅度大,形成的降水量较多,故B正确;①地位于迎风坡,故C错;畜牧业会影响植被的生长,但不能影响植被的分布类型,故D错。答案选择B。
5.D 观察图中信息,②地和③地相比较,③地位落叶阔叶林带,属于阴坡,温度较②地低,蒸发量弱,因此水分流失少,故植被长势较好,反观②地,虽然降水量较多,但是光照强烈,蒸发量较大,故水分在枯水季节较少,故A错误,D正确;②地海拔较③地低,在土壤厚度上,②地可能较厚,故B错误;夏季风力③地确实小于②地,但冬季风更大,风力对植被的影响较小,故C不符合。答案选择D。
6.D 6.植物种类多样性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组合状况分析(如水热组合好,植被多);人为原因从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
7.B 据图中洋流信息和图例信息可知,马拉若岛东部沿岸寒流流经,有一定的降温减湿作用,使该岛东部未形成热带雨林,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故选:B。
8.A 图中的河谷地带处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按地带性分布规律应分布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9.D 图示地区山高谷深,河谷处在季风的背风坡,形成焚风效应,干旱少雨。
10.(1)火山喷发,大量熔岩溢出;熔岩冷却后形成台地。
(2)熔岩台地多裂隙发育,水分易流失;熔岩台地形成时间短,土层浅薄,不利于乔木扎根生长;熔岩演化时间短,分解程度不足,为土地提供的养分较少,土壤较贫瘠,难以发育乔木。
(3)该熔岩台地多发育裂隙,台地裂隙有利于水分汇集,无机盐与凋落物聚集,土层薄,不适合乔木生长;不同裂隙水分汇集情况不同,凋落物分解程度不同,土壤酸碱程度不同;各裂隙深浅程度不一,土壤水分差异大;火山灰有机质分布差异大,土壤养分条件不一。
(4)维持生物多样性;促进熔岩台地内生态系统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促进土壤的形成,减弱熔岩台地的水土流失。
【分析】本大题以五大连池火山群为材料,涉及熔岩台地的形成、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论证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1)老黑山和火烧山为新期火山(距今约300年),由地壳物质循环知识可知,岩浆在强大的内力作用下,会沿岩浆通道或地壳裂隙喷出地表,形成大规模熔岩流,流动性很强的玄武岩熔岩覆盖了流经地区的地面,冷却凝固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即熔岩台地。
(2)火山熔岩台地的生态环境条件恶劣,很多植物难以在此生存。老黑山和火烧山为新期火山,岩石抗风化能力强,成土母质形成条件差,因此岩石风化形成的土壤层较薄;新期火山在喷发过程中,对原生植被的破坏作用较强,原生植被被破坏,土壤的有机质较少,不利于森林植物的生长;还有熔岩台地多发育裂隙、裂缝、降水渗流大,水分易流失等原因也不利于乔木发育。
(3)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土壤贫瘠,水分缺乏,土壤和水分成为影响植物物种丰富度的主导因素。该熔岩台地表面覆盖有火山灰,多发育裂隙、裂缝和岩坑,这类微环境有利于土壤、水分和凋落物的聚集,土层薄,不利于乔木生长;不同裂隙土壤水分、养分、酸碱度等差异大,适合不同草本植物生长,因此草本植物种类丰富。
(4)从环境整体性分析,植物可以促进岩石风化,给土壤提供有机质,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植物本身形成食物链,维护生物多样性;同时促进熔岩台地内生态系统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植物可以涵养水源,减弱熔岩台地的水土流失;还能调节气候等等。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1部分 第6章 第2讲 课时39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含解析),共14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1部分 第6章 第2讲 课时38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含解析),共15页。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6地域分异规律(教学案),共3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高考解密,真题探究,核心精要,变式演练,专题讲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