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5课1论语十二章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934110/0-169830497994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5课1论语十二章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934110/0-169830498000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5课1论语十二章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934110/0-169830498003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时作业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课后作业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课后作业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单元 第五课 《论语》十二章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A.君子喻于义 喻:比喻B.克己复礼为仁 克:约束C.文胜质则史 史:失实D.可以群,可以怨 怨:怨恨【解析】 A项,喻:知晓,明白。C项,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饰、浮夸的意思。D项,怨:指讽刺时政。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富而好礼者也 人而无信B.君子喻于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其皆出于此乎 其“恕”乎D.不以其道得之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解析】 A项,表并列关系;表假设关系,如果。B项,介词,对于;介词,在。C项,均为表测度语气的副词,可译为“大概”。D项,代词,代指“富与贵”;助词,的。3.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A.知者不惑,仁者不忧B.文质彬彬,然后君子C.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D.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解析】 “知”同“智”。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C )A.文胜质则史B.请事斯语矣C.非礼勿视D.敏于事而慎于言【解析】 A项,史:古义,浮夸;今义,历史。B项,事:古义,实践;今义,事情。C项,礼:古今同义,礼教、礼法。D项,敏:古义,勤勉;今义,敏捷、聪敏。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_见贤思齐焉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__。(2)在《论语十二章》中, _质胜文则野__,__文胜质则史__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_一日克己复礼__,__天下归仁焉__。6.将下面5个短句改为长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或删减个别的词语。①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②孔子学院致力于满足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学习汉语的需要。③它有利于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④它能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⑤它有利于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答案】 致力于满足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学习汉语需要的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有利于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了解的,能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的,有利于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 7.下图是为宣传山东旅游而设计的一个推介图标。请写出该图标中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答案】 _(1)图形主要由一座山、一位古人形象组成,整体构图为变形汉字“山东”。(2)山代表五岳之尊泰山,古人形象代表儒家的圣人孔子,寓意山东自然与人文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故里。__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楚伐陈,陈西门燔,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过之,不轼。子路曰:“礼,过三人则下车,过二人则轼。今陈修门者人数众矣,夫子何为不轼?”孔子曰:“丘闻之:国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争,不忠;忠而不死,不廉。今陈修门者,不能行一于此,丘故不为轼也。”宋襄公兹父为桓公太子,桓公有后妻子,曰公子目夷,桓公爱之。兹父为公爱之也,请于公曰:“请使目夷立,臣为之相以佐之。”公曰:“何故也?”对曰:“臣之舅在卫,爱臣,若终立,则不可以往,绝迹于卫,是背母也。且臣自知不足以处目夷之上。”公许之。将立公子目夷,目夷辞曰:“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不义而使目夷为之,目夷将逃。”乃逃之卫,兹父从之。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晋灵公暴,赵宣子骤谏,灵公患之,使鉏麑贼之。鉏麑晨往,则寝门辟矣,宣子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寝。鉏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遂触槐而死。楚人将与吴人战,楚兵寡而吴兵众,楚将军子囊曰:“我击此国必败,辱君亏地,忠臣不忍为也。”黜兵而退。至于国郊,使人复于君曰:“臣请死。”君曰:“子大夫之遁也,以为利也。而今诚利,子大夫毋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君臣者,皆入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楚国终为天下弱矣。臣请死。”退而伏剑。君曰:“诚如此,请成子大夫之义。”乃为桐棺三寸,加斧质其上,以徇于国。(节选自《说苑·立节》)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B.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C.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D.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解析】 “兹父”作“召”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D项;“公”作“复立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项。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孔子过之,不轼”与“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两句中的“轼”字含义不相同。B.“桓公爱之”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两句话中的“爱”字含义相同。C.“坐而假寝”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两句的“假”字含义不同。D.“乃逃之卫”与“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两句的“之”字含义相同。【解析】 A项,“轼”,轼礼,古人立乘,扶轼表示敬意;“轼”,车厢前面供人凭依的横木。B项,“爱”,喜爱。含义相同。C项,“假”,假装,与“寝”组合指打瞌睡,打盹;“假”,借助。D项,“之”,到;“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中国的“义”体现在君臣、父子、兄弟等关系之间。目夷、兹父出于兄弟之情推辞太子之位,就是出于“义”的考虑。B.楚陈之战后,孔子经过陈国,看到陈国降民在修城门,认为他们不智、不忠、不廉,从心里鄙视他们,所以不肯下车以礼仪致敬。C.上朝时间还早的时候,赵盾就把朝服穿好了。鉏麑感动于赵宣子对朝廷的恭敬态度,又不愿失信于晋灵公,最终自杀,令人钦佩。D.子囊向国君复命请死,国君赦免了他,但子囊认为自己的行为未来会给楚国带来不良的影响,所以选择伏剑自尽。【解析】 “目夷、兹父出于兄弟之情推辞太子之位,就是出于‘义’的考虑”错误。目夷出于兄弟之情推辞太子之位,是“义”的表现;兹父推辞太子之位,原因是多方面的。他的“义”主要体现在不肯“绝迹于卫”,不肯“背母”。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国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争,不忠;忠而不死,不廉。译文: 国家灭亡却不知道,这是不智;知道了即不斗争,这是不忠;忠于国却不殉死,这是不廉。 (2)晋灵公暴,赵宣子骤谏,灵公患之,使鉏麑贼之。译文: _晋灵公暴虐,赵宣子屡次进言规劝,灵公厌恨他,派力士鉏麑去杀害他。__12.“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与《论语》中“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观点类似。请说明此含意,并结合文本说明是如何论证的。【答案】 _(1)“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指读书人有杀身成仁、舍身犯难而取义的;“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指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2)举例论证,运用投降的陈国百姓修建西门的事件,通过孔子不轼阐明不应为活命损害仁义,兹父、目夷因礼辞让继承国君、鉏麑舍生取义、楚将军子囊罢兵撤退后因义请死等事件论证该观点。__【参考译文】读书人有杀身成仁、舍身犯难而取义的,为坚守气节和伦理,不惧怕死亡的危险,所以能够在他死后名声传播于后世。没有勇敢果断的精神,谁人能够做到这样?楚人攻伐陈国,陈国西门被烧毁,于是便命陈国的降民修理西门。孔子经过这里,在车上没有手扶横木表示敬意。子路说:“按照礼节,在车上遇见三人经过时就要下车,遇见两人经过时就要扶轼表示敬意。今天陈国修城门的人数众多,先生您为何不扶轼表示敬意?”孔子说:“我听说过:国家灭亡却不知道,这是不智;知道了却不斗争,这是不忠;忠于国却不殉死,这是不廉。现在陈国这些修城门的人,不能实行其中一条,所以我不用扶轼向他们表示敬意。”宋襄公兹父是宋桓公的太子,宋桓公还有个后妻所生的儿子,叫公子目夷,桓公很喜爱他。兹父因为父亲宠爱目夷,就向宋桓公请求说:“请让目夷立为嗣君,我做他的国相来辅助他。”桓公问:“为什么呢?”兹父回答说:“我的舅家在卫国,很疼爱我,如果最终立我为嗣,就不能前往,不能再去卫国,这是背弃了母亲。况且我知道自己才能也不足以居于目夷之上。”桓公便同意了他。桓公将要立公子目夷为嗣君,目夷推辞说:“兄长立为嗣君而弟在下位,这是符合礼义的。如果弟弟立为嗣君而兄在下位,就不符合礼义。不符合礼义的事却要我来做,我将要出逃。”于是他就逃到了卫国,兹父随后也跟他到了卫国。过了三年,桓公生了病,派人召回兹父,说:“如果你不回来,将使我忧愁而死。”兹父这才返回,桓公又立他为嗣,让他做太子,然后目夷也回国了。晋灵公暴虐,赵宣子屡次进言规劝,灵公厌恨他,派力士鉏麑去杀害他。鉏麑早晨前往,看见赵宣子寝室的门打开了,赵宣子衣冠穿戴整齐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便坐在那里打盹。鉏麑退出来,叹息说:“不忘谦恭礼敬,是百姓的主心骨。杀害百姓的主心骨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是不守信用,有其中一条,还不如死了吧。”于是,他就头撞槐树而死。楚国将与吴国开战,楚军兵少而吴军兵多,楚国将军子囊说:“我们攻击吴国必定失败,使国君受辱,使国土受损,是忠臣不忍心做的。”他便罢兵撤退。回到了国都郊外,他派人向国君复命说:“请求赐我一死。”国君说:“你之所以逃跑,是为了对国家有利。而今看来确实有利,你不必死。”子囊说:“逃跑的人没有罪过,那么后世做国君与臣子的,都会用于国不利的名义来仿效我逃跑。如果像这样,那么楚国终究会成为天下的弱国了。我请求赐死。”他退下来就伏剑自尽。国君说:“果真如此,就让我成全你的大义。”于是就为他做了三寸厚的桐木棺材,把铁砧放在棺材之上,以此在国都向众人宣示。(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公父文伯①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歜②之家而主犹绩,惧干季孙③之怒也,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其母叹曰:“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居,吾语女。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善心生,故向义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师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少采夕月,与大史、司载纠虔天刑④;日入监九御,使洁奉禘、郊之粢盛,而后即安。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昼考其国职,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无慆淫,而后即安。卿大夫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庀⑤其家事,而后即安。士朝而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王后亲织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纮、綖,卿之内子为大带,命妇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赋事,烝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自上以下,谁敢淫心舍力?“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吾冀尔朝夕修我,曰:‘必无废先人。’尔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祀也。”仲尼闻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妇不淫矣。”(选自《国语·敬姜论劳逸》)【注】①公父文伯:鲁大夫,公父穆伯的儿子。②歜(chù):文伯自称其名。③季孙:即季康子。当时担任鲁国的正卿。④纠虔天刑:恭敬观天法。⑤庀:通“庇”。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B.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士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C.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D.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解析】 “民”作“处”的宾语,意思是安置百姓,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项。“天下”作“王”的宾语,在其后断开;“夫民”中“夫”是句首发语词,在其前断开,排除C项。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公父文伯”的“伯”和《鸿门宴》中“楚左尹项伯者”的“伯”一样,指伯爵,是“公侯伯子男”爵位之一。B.“僮子”即童子,意为未成年的人,在文中是敬姜在责骂儿子文伯像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却在那里充数做官。C.“百工”在文中泛指各种手工艺者与韩愈《师说》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一句中的“百工”意义相同。D.“社”在文中指春社,即在春分时祭祀土地神,鲁迅的小说《社戏》中提到的“社日”与这里的意思相同。【解析】 “意义相同”错,本文的“百工”指百官,“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意思是“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其中的“百工”指各种工匠。两者意义不同。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公父文伯见母亲敬姜在纺织,劝母亲不要这么辛苦,后来季孙听说了此事,认为文伯不孝敬他的母亲。B.敬姜忧叹鲁国将要灭亡,从以往圣王出发给儿子讲为官之道,并指出这正是上古制度和先王遗训。C.敬姜详细地阐释了天子、三公、九卿,百官及王后、命妇、内子实施“劳而不淫”的具体标准与做法。D.敬姜从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表达对丢弃祖宗基业的忧心,希望儿子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先人的传统。【解析】 “后来季孙听说了此事,认为文伯不孝敬他的母亲”错误,根据原文“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犹绩,惧干季孙之怒也,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可见,并非季孙听说了这件事,而是文伯担心季孙听见这件事,认为自己不孝敬母亲。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译文: _从平民以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一天懈怠的。__(2)尔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祀也。译文: _你今天却说:“为什么不自己图安逸啊?”以你这样的态度承担君王的官职,我恐怕你父亲穆伯要断绝祭祀啊。__ 17.文末记录了孔子听说敬姜论劳逸后的反应,有何用意?【答案】 _孔子让弟子们记住她不图安逸的品行,含有赞美之意,从侧面烘托出她的崇高品德;用孔子的话作结,显得更客观权威,增强说服力。__【参考译文】公父文伯退朝之后,去看望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正在纺线,文伯说:“像我公父歜这样的人家还要主母亲自纺线,这恐怕会让季孙恼怒。他会觉得我公父歜不愿意孝敬母亲吧?”他的母亲叹了一口气说:“鲁国要灭亡了吧?让你这样的顽童充数做官却不把做官之道讲给你听?坐下来,我讲给你听。过去圣贤的国王为老百姓安置居所,选择贫瘠之地让百姓定居下来,使百姓劳作,发挥他们的才能,因此(君主)就能够长久地统治天下。老百姓要劳作才会思考,要思考才能心生善良。闲散安逸会导致人们过度享乐,人们过度享乐就会忘记美好的品行;忘记美好的品行就会产生邪念。居住在沃土之地的百姓劳动水平不高,是因为过度享乐啊。居住在贫瘠土地上的百姓,没有不讲道义的,是因为他们勤劳啊。因此天子穿着五彩花纹的衣服隆重地祭祀太阳,让三公九卿,熟习知悉农业生产,中午考察政务,交代百官要做的事务。京都县邑各级官员在牧、相的领导下,安排事务使百姓得到治理。天子穿着三采花纹的衣服祭祀月亮,和太史、司载详细记录天象;日落便督促嫔妃们,让她们清洁并准备好禘祭、郊祭的各种谷物及器皿,然后才休息。诸侯们清早听取天子布置事务和训导,白天完成他们所负责的日常政务,傍晚反复检查有关典章和法规,夜晚警告众官,告诫他们不要过度享乐,然后才休息。卿大夫清早统筹安排政务,白天与属僚商量处理政务,傍晚梳理一遍当天的事务,夜晚处理他的家事,然后才休息。贵族青年清早接受早课,白天讲习所学知识,傍晚复习,夜晚反省自己有无过错直到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然后才休息。从平民以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一天懈怠的。王后亲自编织冠冕上用来系瑱的黑色丝带,公侯的夫人还要编织系于颌下的帽带以及覆盖帽子的装饰品。卿的妻子做腰带,所有贵妇人都要亲自做祭祀服装。各种士人的妻子,还要做朝服。普通百姓,都要给丈夫做衣服穿。春分之后祭祀土地接着开始耕种,冬季祭祀时献上谷物和牲畜,男女(都在冬祭上)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事功),有过失就要避开不能参加祭祀。这是上古传下来的制度!君王操心,小人出力,这是先王的遗训啊。自上而下,谁敢挖空心思偷懒呢?“如今我守了寡,你又做官,早晚做事,尚且担心丢弃了祖宗的基业。倘若懈怠懒惰,那怎么躲避得了罪责呢!我希望你早晚提醒我说:‘一定不要废弃先人的传统。’你今天却说:‘为什么不自己图安逸啊?’以你这样的态度承担君王的官职,我恐怕你父亲穆伯要绝后了啊。”仲尼听说这件事后说:“弟子们记住,季家的老夫人不图安逸!”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课时作业,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7 兼爱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复习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