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真题】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zip
展开重庆八中2022—2023学年度(上)半期考试高二年级
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某内地山区曾流传这样的说法:“一代肿,二代傻,三代四代断根芽(即没有第三代或第四代)”。该俗语描述的是当地饮食中缺乏某种元素导致得病,该元素是( )
A. 锌 B. 钙 C. 钴 D. 碘
【答案】D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患甲亢;幼年时甲状腺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缺碘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详解】由于当地土壤、饮水、食物中缺碘,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引起成年人患地方性甲状腺肿;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时缺乏甲状腺激素,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出生后患呆小症;呆小症患者生殖器官发育停滞,因此,没有第三、四代。又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必需元素,所以该元素是碘,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 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
A. 口腔内的唾液 B. 肺泡腔内的氧气
C. 膀胱腔内的尿液 D. 血管内的血浆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泪腺、尿道等由孔道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一般不称为体液,而称为外界溶液。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属于体液的一部分。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中的溶液是不同的,凡是能够与外界直接相通的都认为是外界溶液。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赖以生活的液体环境,又叫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详解】A、口腔内的唾液不是体液,也不是内环境,A错误;
B、肺泡内的气体不是体液的组成成分,不是内环境,B错误;
C、膀胱内的尿液不是体液,也不是内环境,C错误;
D、血浆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正确。
故选D。
3. 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可存在于该“媒介”中
B. 该“媒介”的稳态指的是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
C. 该“媒介”pH的稳定与HCO3-和HPO42-等离子有关
D. 调节该“媒介”稳态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
【答案】C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血红蛋白存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要保证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B错误;
C、内环境pH值的稳定与缓冲物质HCO3-和 HPO42-等离子有关,C正确;
D、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参与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D错误。
故选C。
4. 一个寒冷冬季,同学们从温暖的教室走到室外,这时不会出现的变化是( )
A. 毛细血管收缩 B. 冷觉感受器兴奋
C. 人的体温明显下降 D. 散热量增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从温暖的教室走到室外,机体散热增加,通过下丘脑的传出神经支配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A不符合题意;
B、从温暖的教室走到室外,温度降低,此时冷觉感受器兴奋,B不符合题意;
C、人为恒温动物,在神经-体液调节作用下体温维持相对恒定,C符合题意;
D、从温暖的教室走到室外,温差变大,此时产热量增加,散热量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许多人都有每天运动的习惯。运动过程中,人体细胞进行着复杂的细胞代谢,同时机体也对生命活动进行着精确地调节。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奔跑时,机体产生的CO2来自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B. 跳水时,身体保持平衡是因为脑干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C. 运动出汗时,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导致尿量减少
D. 运动结束后,机体血浆的酸碱度将会显著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1、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引起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继而促进水的重吸收,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详解】A、人在剧烈运动时只有有氧呼吸才能产生CO2,无氧呼吸不产生CO2,所以产生的CO2只来自线粒体,A错误;
B、跳水运动所做出的精美复杂动作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各器官和系统协调一致完成的,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在小脑,B错误;
C、人在剧烈运动出汗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所以尿量会减少,C正确;
D、人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进入血浆,但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不会导致血浆酸碱度显著下降,D错误。
故选C。
6. 决定反射时间的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
A. 刺激强度的大小 B. 构成反射弧中神经元轴突的长度
C. 构成反射弧中突触的数目 D. 感受器的灵敏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详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因此,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反射弧中突触数目的多少。
故选C。
7. 用模型解释许多生物学现象时,这些现象往往会变得直观、易懂。下列关于利用模型模拟生物学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减数分裂模型制作研究活动”中若要制作3对同源染色体,则需3种颜色的橡皮泥
B.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DNA的每个脱氧核糖都连一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
C.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分别从两个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一起,模拟自由组合过程
D.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个桶中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动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A、“减数分裂模型制作研究活动”中若要制作3对同源染色体,则需2种颜色的橡皮泥,表示父方和母方的染色体即可,A错误;
B、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DNA分子两端的每个脱氧核糖都连一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中间部分的脱氧核糖,连接两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B错误;
CD、“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C错误;D正确。
故选D。
8. 如图为某动物体内细胞正常分裂的一组图像,对此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均发生在细胞④所处时期
B. 细胞①②③④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C. 细胞①②③是有丝分裂图像,细胞④是减数分裂图像
D. 细胞①和④中的核DNA分子数:染色体数=1:1,不含染色单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细胞有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同源染色体分开,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细胞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着丝点(粒)排列于赤道板,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体单体分开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都发生在细胞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错误;
B、细胞④不含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
C、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④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
D、细胞①和④中染色体着丝点(粒)分开,都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核DNA分子数:染色体数=1:1,D正确。
故选D。
9. 下图表示赫尔希和蔡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部分步骤。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培养瓶甲中的大肠杆菌可以是肺炎双球菌
B. 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T2噬菌体,就可获得蛋白质被35S标记的T2噬菌体
C. 用35S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实验时,若②过程搅拌不充分,上清液中放射性会偏高
D.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实验时,若①过程保温时间过短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2.该实验采用了同位素示踪法,用35S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DNA。
【详解】A、T2噬菌体只能感染大肠杆菌,不敢感染肺炎双球菌,A错误;
B、用含35S 的无机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从而间接培养T2噬菌体,B错误;
C、用35S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实验时, 若搅拌不充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大肠杆菌表面,沉淀物中放射性会偏高,C错误;
D、用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实验时,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使得上清液出现放射性增强,D正确。
故选D。
10.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产生变异
B.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C. 多倍体植株的产生均有利于育种
D. 长势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两种类型。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基因重组是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会导致后代性状发生改变,A错误;
B、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B错误;
C、多倍体的染色体组数如果奇倍数的增加(如三倍体),其后代遗传会严重的不平衡,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因此不利于育种,C错误;
D、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进行加倍处理后,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可用于育种,D正确。
故选D
11. 心肌细胞是高度分化的体细胞,ARC基因在心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以维持正常数量。细胞中某些基因转录形成的前体RNA加工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小RNA,如miR﹣223(链状),HRCR(环状)。HRCR可以吸附miR﹣223以达到清除的目的,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当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时,某些基因过度表达会产生过多的miR﹣223,导致心肌细胞凋亡,最终引起心力衰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RC基因是心肌细胞特有的基因
B. 前体RNA形成的HRCR中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C. 核酸杂交分子a、b中的碱基配对方式和过程①完全相同
D. 促进HRCR的合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心力衰竭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表示转录形成mRNA、②表示翻译过程,其中mRNA可与miR-223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a, miR-223可与HRCR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b。
【详解】A、同一生物体的不同细胞核基因相同,因此ARC基因不是心肌细胞特有的基因,A错误;
B、HRCR为单链环状RNA分子,不含游离的磷酸基团,B错误;
C、核酸杂交分子a与核酸杂交分子b都是RNA与RNA杂交形成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G-C,而①过程为转录,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G-C,C错误;
D、由于过多的miR223会导致心肌细胞凋亡,最终引起心力衰竭,而HRCR可以吸附miR223以达到清除的目的,所以促进HRCR的合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心力衰竭,D正确。
故选D。
12. 下图是患有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以及用凝胶电泳的方法得到的部分个体的基因带谱。据图分析,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 1号、2号和5号均携带致病基因
B. 3号与任何男性婚配,所生子代均正常
C. 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D. 5号与携带该致病基因的男性婚配生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4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无中生有判断该病是隐性遗传病;根据各个体的表型及其电泳带谱对应关系可知3号为显性纯合子,4号为隐性纯合子,1号和5号均为杂合子,而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号一定是纯合子,因此该病只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AC、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3号和4号的电泳条带,可知左侧的基因条带为正常基因,右侧的条带为致病基因,则1和5均为杂合子,1号带有致病基因不患病,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设与该病有关的基因用A、a表示,则1号和2号均为该病携带者(Aa),5号一定为杂合子Aa,AC正确;
B、3号为显性纯合子,基因型为AA,故3号与任何男性婚配,所生子代均正常,B正确;
D、5号基因型为Aa,与携带该致病基因的男性(Aa)婚配生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4×1/2=3/8,D错误。
故选D。
13. 某桦尺蠖种群中,BB基因型个体占40%,bb基因型个体占20%,已知基因型为bb的个体在性成熟前死亡。若该桦尺蠖种群之间能自由交配,则下一代中基因型Bb个体出现的频率以及B,b基因频率分别是( )
A. 37.5%,75%,25% B. 12.5%,5%,25%
C. 48%,60%,40% D. 25%,75%,5%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题中显示,BB基因型个体占40%, bb基因型个体占20%,则Bb个体的比例为1-40%-20%=40%,又知bb在性成熟前死亡,则该昆虫种群中能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BB和Bb,且二者的比例1∶1,则该群体中雌雄配子的比例分别为B∶b=3∶1,则该群体的个体之间能自由交配,Bb出现的概率为2×1/4×3/4=3/8=37.5% ,BB的概率为3/4×3/4=9/16,bb的概率为1/4×1/4=1/16,则B的基因频率为9/16+1/2×3/8=12/16=3/4=75%,则b的基因频率为1-75%=25%,即A正确。
故选A。
14. 下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I2可能的基因型有两种
B. 该遗传病有隔代遗传的特点
C. 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D. 若Ⅲ1与Ⅲ2结婚,则子女患病的概率为3/4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系谱图可知,由Ⅱ3×Ⅱ4→Ⅲ3,即有病的双亲生出无病的女儿,推知该病为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
【详解】AC、根据Ⅱ3×Ⅱ4→Ⅲ3,可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Ⅰ2患病,后代Ⅱ2正常,所以Ⅰ2一定为杂合体,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A错误;C正确;
B、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连续遗传的特点,B错误;
D、如果致病基因用A表示,则Ⅲ1的基因型是aa,Ⅲ2的基因型是1/3AA或2/3Aa,若两者结婚,则子女患病(A_)的概率为1-2/3×1/2=2/3,D错误。
故选C。
15. 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②可以进入A、C、D
B. 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②
C. 图中O2浓度依次为①>②>③
D. 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属于内环境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某组织内有关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毛细血管壁,B为红细胞,C为组织细胞,D为毛细淋巴管壁;①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②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详解】A、②为组织液,可以进入A转化为血浆,进入C转化为细胞内液,进入D转化为淋巴,A正确;
B、CO2是细胞呼吸产生的,因此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③,B错误;
C、O2在细胞内被消耗,故O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细胞内液,最高的是血浆,O2浓度依次为①>②>③,C正确;
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为细胞外液,构成了内环境,D正确。
故选B。
16. 当呼吸道黏膜受到机械刺激或化学刺激后,产生的兴奋传到延髓的相关中枢,进而会引起呼吸肌快速收缩、舒张,产生咳嗽反射。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内Na+浓度低于细胞外
B. 传入神经兴奋部位膜内侧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C. 兴奋由传入神经元传递给传出神经元必须经过突触结构
D. 引起咳嗽反射的感受器位于呼吸道黏膜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详解】A、钠离子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内Na+浓度低于细胞外,A正确;
B、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的膜电位,局部电流的形成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因此传入神经兴奋部位膜内侧电流方向是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B错误;
C、兴奋由传入神经元传递给传出神经元必须经过突触结构,C正确;
D、根据题意“当呼吸道黏膜受到机械刺激或化学刺激后,产生的兴奋传到延髓的相关中枢”可知,引起咳嗽反射的感受器位于呼吸道黏膜上,D正确;
故选B。
17. 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1:将浸有0.5%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脊蛙腹部的皮肤上,蛙出现搔扒反射;实验2:去除脊蛙腹部皮肤,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实验3: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关于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剪除脑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
B. 在实验1的搔扒反射中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C. 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
D. 本实验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可能位于脊髓
【答案】B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能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神经中枢在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
2、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位于椎管里面,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脊髓里有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脊髓的结构包括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的各部分之间、以及脊髓与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
【详解】A、搔扒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去掉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A正确;
B、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B错误;
C、实验2去除脊蛙腹部皮肤,因此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C正确;
D、实验3: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D正确。
故选B。
18. 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在A点给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A. 甲、乙都不发生偏转
B.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发生一次偏转
C. 甲不偏转,乙发生一次偏转
D. 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静息状态时,主要表现 K+外流(导致膜外阳离子多),产生外正内负的膜电位,该电位叫静息电位。兴奋时, 主要表现Na+内流(导致膜内阳离子多),产生一次内正外负的膜电位变化。神经元的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存在电势差而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又刺激临近未兴奋部位产生一次兴奋。
【详解】ABCD、如图,在A点刺激,产生局部电流向左、向右双向传导,向右能传到甲电流表的左边指针,由于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局部电流不能传到甲电流表的右边指针和乙电流表,故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9. 关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下肢瘫痪的病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不能发挥调控作用
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的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
③某人大脑皮层H区受损,将失去听觉
④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
⑤在一简单反射弧中,只有感觉神经元A和运动神经元B,则当A接受刺激后,兴奋的传导方向是:A的轴突→B的树突或细胞体
⑥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A. ①③⑤⑥ B. ②③④⑥ C. ①③④⑤⑥ D. ④⑤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①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下肢瘫痪的病人脑干,脊髓的部分中枢仍能发挥调控作用,①错误;
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的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与膜内的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②错误;
③大脑皮层H区受损,能听见声音,但不能听懂话语含义,③错误;
④人脑的高级功能有语言、思维、学习、记忆、情绪,④正确;
⑤由于突触是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和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的,所以如果在一简单反射弧中,只有感觉神经元A和运动神经元B,则当A接受刺激后,兴奋上的传导方向是:A的轴突→B的树突或细胞体,⑤正确;
⑥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成人大脑皮层发育完全能够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而婴儿不能是大脑皮层发育不健全所致,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⑥正确。
综上所述,④⑤⑥正确。
故选D。
20. 下列关于神经、体液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激素是细胞的组成结构,种类多、含量极微
B. 突触前膜能通过胞吐的方式将突触小泡分泌到突触间隙
C. 健康人体内的激素含量是固定不变的
D.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1、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的作用:激素种类多、含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只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
【详解】A、激素种类多、含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只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A错误;
B、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B错误;
C、人体内的激素含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C错误;
D、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D正确。
故选D。
21. 下图为血糖的生理调节过程,据图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
A. 血糖升高刺激胰腺分泌C,从而使血糖降低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B. 血糖浓度较低时,肝细胞会分泌肝糖原补充血糖
C. 分泌物C与D的作用表现为相抗衡
D. 血糖的平衡是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根据C能够使血糖下降,判断C是胰岛素;D能够使血糖上升,判断D是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体液调节;血糖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D,从而使血糖上升的过程应该属于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
【详解】A、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腺分泌C胰岛素,从而使血糖降低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
B、血糖下降可以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腺分泌D胰高血糖素,从而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来使血糖浓度升高,B错误;
C、激素C是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激素D是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激素C与D相互抗衡,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C正确;
D、由图可知:血糖的平衡是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22. 下列与糖尿病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尿液中偶尔含有少量糖的人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尿液中持续含有较多糖的人则一定是糖尿病患者
B. 糖尿病患者的尿多,是因为其代谢旺盛,产生的水比一般人多
C. 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来源,可以是肌糖原的直接分解
D. 糖尿病患者逐渐消瘦,是因为其体内糖的代谢异常,导致非糖物质分解加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分泌不足易患糖尿病。
【详解】A、尿液中偶尔含有少量糖人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可能是因为一次性摄入糖类太多导致的;尿液中持续含有较多糖的人也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也可能是肾脏出现了病变导致的,A错误;
B、糖尿病患者的尿多,是因为患者的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尿液浓度升高,使得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导致尿液增多,B错误;
C、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形成葡萄糖,C错误;
D、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糖尿是糖尿病的特征之一,患糖尿病的人常表现出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和疲乏等症状,是因为其体内糖的氧化供能发生障碍,导致非糖物质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加强,D正确。
故选D。
23. 下列有关下丘脑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B. 下丘脑可以作为效应器,接受神经调节而分泌激素
C. 下丘脑有感受温度、血糖、渗透压变化的神经元
D. 下丘脑中有许多调节生命活动的中枢,故它是神经调节的最高级中枢
【答案】D
【解析】
【分析】下丘脑地位和功能: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的区域在下丘脑,A正确;
B、在体温调节中,下丘脑可以作为效应器,接受神经调节而分泌激素,B正确;
C、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感受温度、血糖、渗透压变化的神经元,C正确;
D、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的枢纽,大脑皮层是生命活动调节的最高级中枢,D错误。
故选D。
24. 流行性感冒是冬春季节常见的一种高发性传染病(病原体为流感病毒),其典型的临床症状是:高热乏力、全身疼痛,有时还伴有咳嗽、流鼻涕等症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患者一般都会出现持续39度左右的高烧,此时身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 高热可导致患者体内酶的活性降低,进而影响细胞代谢
C. 使用抗病毒和抗生素类药物是快速治疗各类患病人群的最佳选择
D. 入侵的流感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T细胞吞噬消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①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异常时,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
②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若该功能异常,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监视: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机体内的细胞因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癌变,这是体内最危险的“敌人”。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可识别这些突变的肿瘤细胞,然后调动一切免疫因素将其消除;若此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详解】A、患者一般都会出现持续39度左右的高烧(温度保持恒定),此时身体体温调节使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
B、温度影响酶的活性,高热可导致患者体内酶的活性降低,进而影响细胞代谢,B正确;
C、有些病比如遗传病不能用抗生素治疗,不能滥用各种抗病毒和抗生素类药物,否则会对人体产生很多副作用,C错误;
D、入侵的流感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错误。
故选B。
25.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设计原型是国宝大熊猫,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现在主要以冷箭竹为食。研究表明,大熊猫的基因组缺少编码纤维素酶的基因,但是肠道中有多种纤维素分解菌。基于上述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熊猫食性变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也发生了改变
B. 生物的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协同进化的过程
C. 组成大熊猫的细胞与组成冷箭竹的细胞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D. 不同保护区的大熊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A
【解析】
【分析】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详解】A、大熊猫食性变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也发生了改变,生物发生了进化,A正确;
B、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组成大熊猫的细胞与组成冷箭竹的细胞不同是遗传物质不同的结果,C错误;
D、不同保护区的大熊猫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26. 下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图中标号表示液体或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_。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3)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图中____________(填标号)部分的液体会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示是肝脏组织细胞的内环境,肝脏是形成尿素的主要场所,相对于肝脏内毛细血管动脉端,静脉端的尿素含量_________(填较高或较低),肝炎病人化验时,需取图中的________(填标号)液体进行化验,会发现转氨酶的含量偏高,这是因为肝炎病人肝细胞膜的通透性。
(5)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内环境中的pH可能变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答案】(1)③④ (2)自由扩散
(3) ①. ③ ②. 水肿
(4) ①. 较高 ②. ②
(5) ①. 小 ②. 机体内供氧不足,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①为组织细胞;②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③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④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⑤为红细胞。A是毛细血管的动脉端,B是毛细血管的静脉端。
【小问1详解】
图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即③④。
【小问2详解】
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小问3详解】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将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则会造成血浆中的水流向组织液,造成图中③组织液的液体增加,将会引起组织水肿。
【小问4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血流方向为动脉端A侧流向静脉端B侧,肝脏是形成尿素的主要场所,故相对于肝脏内毛细血管动脉端,静脉端的尿素含量较高。肝炎病人化验时,需取图中的②血浆进行化验,会发现转氨酶的含量偏高,这是因为肝炎病人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导致细胞内的转氨酶进入细胞外。
【小问5详解】
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机体内供氧不足,部分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排出不畅,内环境中的pH变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生理意义,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7. 下图为某南极科考人员在“饥寒交迫”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A-D为器官或细胞,①-④为激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②的分泌受__________(填图中物质的标号)的直接调节。③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寒冷刺激也能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请补全完成这一具体反射活动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出神经→肾上腺。
(3)相同饮水量的情况下,寒冷环境比炎热环境尿液量多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4)当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随着新冠病毒在人体内的增殖,患者出现发热现象,体温调定学说认为正常情况下丘脑预设的一个体温调定点为37℃,而病毒感染会导致体温调定点升高,如升高到39℃,此过程中机体的产热量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体温上升,导致发热出现。若患者服用退烧药,机体可以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生理途径来增加散热,使体温恢复正常。
【答案】(1) ①. ①③
②. 甲状腺激素能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使机体的产热增加
(2) ①. 皮肤冷觉感受器 ②. 传入神经 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3)寒冷环境汗液分泌较少,血浆渗透压较低,抗利尿激素分泌较少,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
(4) ①. 大于 ②. 汗液分泌增加 ③. 皮肤血管舒张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表示“饥寒交迫”时体内神经—体液调节过程。其中,A表示大脑皮层,B表示垂体,C表示胰岛A细胞,D表示肝脏细胞。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④是胰高血糖素。
【小问1详解】
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传至下丘脑的神经中枢,引起下丘脑的某些分泌细胞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引起垂体释放②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②作用于甲状腺引起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垂体的相关活动。甲状腺激素能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使机体的产热增加。
【小问2详解】
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肾上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就会减少,这是一种反馈调节机制。
【小问3详解】
相同饮水量的情况下,寒冷环境汗液分泌较少,血浆渗透压较低,抗利尿激素分泌较少,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量多。
【小问4详解】
体温调定学说认为正常情况下丘脑预设的一个体温调定点为37℃,而病毒感染会导致体温调定点升高,如体温调定点升高到39℃,这时人的感觉是冷,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上升,导致发热出现。若患者服用退烧药,机体可以通过汗液分泌增加和皮肤血管舒张等生理途径来增加散热,使体温恢复正常。
28. 下图表示与缩手反射相关的反射弧及局部结构,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表示感受器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图2中没有体现出的内环境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发生缩手反射时结构c上的信号变化是_____________。
(2)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人体内发生缩手反射时,兴奋在图3所示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___________向的。
(3)某同学取指尖血进行化验,当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还会受______________控制。
(4)如图4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5是测得的动作电位变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4状态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5中的__________区段的电位。若该神经纤维接受足够强度的电流刺激,则图4的指针最先的变化是__________(向左/向右/不变)。
②图5中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内流引起的是_________区段的变化。
【答案】(1) ①. A ②. 血浆、淋巴液 ③. 由化学信号变为电信号
(2) ①. h ②. 单
(3)大脑皮层 (4) ①. AB ②. 向左 ③. B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1是反射弧结构,根据神经节可判断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图2是突触结构,其中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间隙、c是突触后膜、d是突触小泡、e是神经递质、f是受体;图3中g区是静息电位,h是动作电位。
【小问1详解】
图l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根据图1中与A相连的神经上含有神经节,可以据此判断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图示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是组织液,故没有体现的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血浆和淋巴液。发生缩手反射时,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
【小问2详解】
神经纤维兴奋时,膜电位为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由此可知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h区域。人体内发生缩手反射时,兴奋沿反射弧传递,由于兴奋在突触的传递是单向的,故兴奋在图3所示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小问3详解】
当针刺破手指皮肤,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此反射与生俱来,属于非条件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虽然感觉到疼痛,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是因为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这说明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控制。
【小问4详解】
①图4测得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相当于图5的AB段,若该神经纤维接受足够强度的电流刺激,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发生一次动作电位,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电表会向左偏转。
②图5中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内流引起动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对应图中的BC段。
29. 免疫疗法是一种治疗癌症的有效方法。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可利用两种机制来提高免疫疗法的功效,一是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二是通过药物激活免疫系统。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PD-1抗体或PD-L1抗体可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提高免疫细胞的免疫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免疫过程中,能使肿瘤细胞裂解死亡的免疫细胞是_____________,该细胞的活化通常需要靶细胞的刺激以及_____________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
(2)为研究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科研人员利用若干4T1肿瘤模型小鼠作为实验材料,将其随机均分为三组,在第5天时分别给小鼠注射IL-12(细胞因子)、明矾(Alum)、Alum+IL-12(与明矾颗粒结合的IL-12),并在第5、8、11天分别给小鼠注射等量的PD-1抗体,饲喂至第14天时,手术切除肿瘤并检测其大小。实验操作及结果如图所示。
科研人员设计上述对照实验的过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分析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3)若过度使用PD-1抗体或PD-L1抗体,会导致T细胞无法识别正常细胞,进而出现正常细胞受损的现象,这种病症称为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细胞毒性T细胞 ②. 辅助性T细胞
(2) ①. 只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 ②. Alum+IL-12处理组抑制肿瘤效果好于单独处理组
(3)自身免疫病
【解析】
【分析】1、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到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后,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靶细胞接触,将靶细胞裂解。
2、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可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后呈递至辅助性T淋巴细胞,随后在抗原、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双信号刺激下,B淋巴细胞活化,再接受细胞因子刺激后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免疫系统的功能是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
【小问1详解】
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肿瘤细胞的特定抗原,在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并由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肿瘤细胞。
【小问2详解】
对照实验的过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只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由实验结果得到的曲线图可知,接种14d后检测,Alum+IL-12处理组的肿瘤面积小于单独处理组,即Alum+IL-12处理组的抑制肿瘤效果好于单独处理组。
【小问3详解】
根据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可知,科学家使用PD-1 抗体或者PD-L1抗体能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刹车机制被中断,进而可使T细胞能有效对付癌细胞。过度使用PD-1抗体或PD-L1抗体,会导致T细胞无法识别正常细胞,从而引起过强的免疫反应,可能会引发自身免疫病,使正常细胞受损。
30. 椎实螺是华支睾吸虫的中间宿主,对该类型的寄生虫传播具有重要影响。椎实螺是一种雌雄同体的软体动物,一般通过异体受精繁殖,若单独饲养,也可以进行自体受精。螺壳的开口方向有左旋与右旋两种表现型,受遗传控制。科研人员为了研究椎实螺螺壳的螺旋方向的遗传方式,进行了如下两个实验。
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实验二这两种杂交方式称为_________。
(2)经研究证实决定椎实螺螺壳螺旋方向的是“母性效应”,即子代某一性状的表现型由母体核基因型决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支配。该遗传方式_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
(3)假设D基因决定右旋,d基因决定左旋,实验二中亲本左旋螺基因型为dd,右旋螺基因型为DD,在实验二的基础上,实验人员设计了实验三:让F1自交得F2,F2自交得F3。请将以下遗传图解补充完整表示实验三:
(4)F2出现3种基因型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正交和反交 (2)符合
(3) (4)D和d配子的随机组合
【解析】
【分析】分析题文:题干所述现象为“母性效应”,该现象是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母本的基因型来决定子代的表现型,所以要求哪一个个体的表现性,要看他母本的基因型。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实验一用左旋螺为母本、右旋螺为父本进行杂交,实验二用右旋螺为母本、左旋螺为父本进行杂交,所以实验一、实验二这两种杂交方式称为正交和反交。
【小问2详解】
由于椎实螺螺壳的螺旋方向在受精卵形成前,母体的基因型就已经决定了子代的螺旋方向,所以这种遗传方式是细胞核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小问3详解】
让F1自交得F2,F2自交得F3。遗传图解如图:
【小问4详解】
F2出现3种基因型的根本原因是D和d配子的随机组合。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期中真题】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真题】重庆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重庆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重庆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重庆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真题】重庆市育才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检测生物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重庆市育才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检测生物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重庆市育才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检测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重庆市育才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