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文园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文园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3分)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全新的铅笔长约1.8cm
C.中学生的身高大约165cm
D.一张试卷的厚度大约1mm
2.(3分)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3.(3分)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长度时,要估读,估读的位数越多越好
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操作符合规程,就可以避免误差
C.测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大,测量的精确度越高
D.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始终存在
4.(3分)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敏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起跑后,小敏越跑越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敏在前50m一定用了6.25s
B.小敏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
C.小敏的平均速度是8m/s
D.小敏的平均速度是8km/h
5.(3分)如图是同学们学习声现象时所做的实验,下列对实验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图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图乙实验是为了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C.图丙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图丁实验说明振幅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6.(3分)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们在欣赏的时候,经常发现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全文如下:“蓬头稚子学垂纶,怕得鱼惊不应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蓬头稚子”是根据响度辨别“路人”是陌生人
B.“遥招手”——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D.“借问”——是“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
7.(3分)如图是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的s﹣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甲>v乙
B.由图象得,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4:9
C.若它们相对地面均向东行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行驶
D.甲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乙车需行驶3小时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8.(3分)单位换算:1×10﹣5m= μm;108km/h= m/s;1h5min= s。
9.(3分)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较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 能够传声,且声速较快。音乐会上正演奏着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优美的音乐是由于琴弦的 产生;观众能在观众席上听到音乐,是因为声音能在空气中以 的形式传播。
10.(3分)小邹同学用佩戴的手表记录某次跑步的时间为,以佩戴手表的手腕为参照物,手表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以地面为参照物,手表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的。
11.(3分)如图甲所示,实验中泡沫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这种实验方法叫 。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时,会看见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球弹起 中传播,也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12.(3分)如图所示,2022年1月26日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情景。“葫芦丝”是靠 振动发声的;按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 ;人们只听声音就能根据 分辨出这是用我国传统乐器“葫芦丝”弹奏的(后两空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3.(3分)上列为录制合成的声音波形图,如图所示,甲和丙的 相同,甲和丁的 相同(前两空选填“音调”、“响度”),频率最低的是 图。
14.(3分)某隧道全长2240m,在隧道口设有如图所示的标示牌,标示牌上“60”的单位为 ,张师傅驾车通过该隧道,在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下至少需要 s。某天,张师傅驾车通过该隧道用时160s,张师傅的平均车速是 m/s。
三、作图题(本题共4分,描点1分,连线1分,两个坐标轴的符号和单位各1分)
15.(4分)某同学记录了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16.(8分)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
(1)如图甲所示,秒表的示数为 s。
(2)如图乙所示,小明用A、B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其中正确放置的是 ,物体的长度为 cm。
(3)用刻度尺测量某同一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25.1mm、25.2mm、25.1mm、27.2mm、25.3mm。根据以上测量记录,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mm。
17.(12分)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AB段距离sAB= 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便于计时,可以使斜面的倾斜程度变 (选填“陡”或“缓”)。
(5)如图所示,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
五、计算题(6分)
18.(6分)如图所示,汽车从某地往深圳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8时15分,钟表显示为8时45分。求:
(1)汽车匀速行驶的速度;
(2)汽车从B地到深圳需要行驶的时间。
六.综合能力题(每空2分,共8分)
19.(8分)如图所示,这是我国一艘装备精良的现代化综合公务船正在钓鱼岛附近巡航的示意图。
(1)公务船上安装了声呐系统,声呐系统可以探索海底信息,它发射和接收的声波的频率 (选填“小于”或“等于”或“大于”)20000Hz,属于 声波(选填“超”或“次”);如果这个声音能被鲸鱼听到,对鲸鱼而言这个声音是 (选填“噪声”或“乐音”);
(2)该船在某处海面向深为1800m的海底发出声波,经过2.4s后接收到返回的声波。则声波在该处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 m/s。
2023-2024学年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文园中学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3分)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全新的铅笔长约1.8cm
C.中学生的身高大约165cm
D.一张试卷的厚度大约1mm
【答案】C
【分析】人步行速度大约为1.1m/s,铅笔长约十多厘米,中学生身高大约165cm,一张试卷的厚度大约是0.1mm。
【解答】解:A.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1m/s,所以A选项错误;
B.全新的铅笔长约18cm,所以B选项错误;
C.中学生的身高大约是165cm,所以C选项正确;
D.一张试卷的厚度大约是2.1mm,所以D选项错误。
故选:C。
2.(3分)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答案】B
【分析】(1)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①物体振动且振动的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②有传声的介质:如空气等;③有良好的听力;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大多数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4)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解答】解:A.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有:①物体振动且振动的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③有良好的听力,所以物体振动,或没有传声介质,人耳是听不到声音的;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大多数情况下,在液体中次之,故C错误;
D.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故选:B。
3.(3分)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长度时,要估读,估读的位数越多越好
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操作符合规程,就可以避免误差
C.测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大,测量的精确度越高
D.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始终存在
【答案】D
【分析】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有其固有的规则要求,如果不按使用规则进行测量就会出现测量错误,但即使按正确的规则测量,也会出现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这称之为误差,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减小误差的办法有: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解答】解:A、长度测量时,并不是估读数字越多越好;
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操作符合规程的情况下,不能避免;
C、测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小,故C不正确;
D、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故D正确。
故选:D。
4.(3分)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敏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起跑后,小敏越跑越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敏在前50m一定用了6.25s
B.小敏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
C.小敏的平均速度是8m/s
D.小敏的平均速度是8km/h
【答案】C
【分析】此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定义,即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v等于在这段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s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小敏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所用时间t=12.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v===6m/s,D不符合题意;
小敏在整个百米比赛中做到是变速直线运动,因此A。
故选:C。
5.(3分)如图是同学们学习声现象时所做的实验,下列对实验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图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图乙实验是为了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C.图丙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图丁实验说明振幅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答案】D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物体振动越慢,频率越低。
(3)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水花四溅是为了将音叉的振动显示出来。
(4)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解答】解:A、图甲逐渐抽出里面的空气,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正确;
B、图乙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频率不同,实验是为了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C、图丙实验水花四溅是为了将音叉的振动放大,故C正确;
D、图丁实验说明振幅越大,故D错误。
故选:D。
6.(3分)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们在欣赏的时候,经常发现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全文如下:“蓬头稚子学垂纶,怕得鱼惊不应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蓬头稚子”是根据响度辨别“路人”是陌生人
B.“遥招手”——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D.“借问”——是“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
【答案】A
【分析】(1)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A、“蓬头稚子”是根据音色辨别“路人”是陌生人的;
B、“遥招手”是为了不发出声音,故B正确;
C、“怕得鱼惊不应人”是怕水中的鱼听到声音而受惊,故C正确;
D、“借问”是“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
故选:A。
7.(3分)如图是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的s﹣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甲>v乙
B.由图象得,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4:9
C.若它们相对地面均向东行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行驶
D.甲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乙车需行驶3小时
【答案】A
【分析】AB、甲乙的s﹣t图像都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从图中读取甲、乙两车对应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分别计算两车的速度,并计算两车的速度之比;
C、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进一步确定物体的运动方向;
D、由图像分析甲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和乙3小时行驶的路程是否相等。
【解答】解:AB、甲乙的s﹣t图像都是一条倾斜的直线、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图可知甲的速度:v1===90km/h2===40km/h甲>v乙,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4:4,B错误;
C、若它们相对地面均向东行驶甲>v乙,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行驶;
D、由图可知甲2小时行驶的路程为180km,路程不相等。
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8.(3分)单位换算:1×10﹣5m= 10 μm;108km/h= 30 m/s;1h5min= 3900 s。
【答案】10;30;3900。
【分析】长度的单位换算关系:1m=10dm=100cm=103mm=106μm=109nm;
速度的单位换算关系:1m/s=3.6km/h;
时间的单位换算关系:1h=60min=3600s。
【解答】解:1×10﹣5m=4×10﹣5×106μm=10μm;108km/h=108×;4h5min=1×3600s+7×60s=3900s。
故答案为:10;30。
9.(3分)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较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 固体 能够传声,且声速较快。音乐会上正演奏着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优美的音乐是由于琴弦的 振动 产生;观众能在观众席上听到音乐,是因为声音能在空气中以 声波 的形式传播。
【答案】固体;振动;声波。
【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且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解答】解:由于马蹄声在土地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更快,故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
由课本基础知识可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优美的音乐是由于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被人耳接收。
故答案为:固体;振动。
10.(3分)小邹同学用佩戴的手表记录某次跑步的时间为,以佩戴手表的手腕为参照物,手表是 静止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以地面为参照物,手表是 运动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相对 的。
【答案】静止;运动;相对。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解答】解:以佩戴手表的手腕为参照物,手表相对于手腕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以地面为参照物,手表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变化;
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故答案为:静止;运动。
11.(3分)如图甲所示,实验中泡沫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这种实验方法叫 转换法 。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时,会看见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球弹起 空气 中传播,也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能量 (选填“信息”或“能量”)。
【答案】转换法;空气;能量。
【分析】(1)转换法指把不容易观察的现象转换成容易观察的现象的实验方法;
(2)声音的传递需要介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解:在实验中,泡沫球可以放大音叉的微小振动;敲击右边的音叉时,说明空气能传声。
故答案为:转换法;空气。
12.(3分)如图所示,2022年1月26日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情景。“葫芦丝”是靠 空气柱 振动发声的;按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 音调 ;人们只听声音就能根据 音色 分辨出这是用我国传统乐器“葫芦丝”弹奏的(后两空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答案】空气柱;音调;音色。
【分析】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音色指发声体的声音品质。
【解答】解:葫芦丝靠空气柱振动发声;按不同的孔,从而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故答案为:空气柱;音调。
13.(3分)上列为录制合成的声音波形图,如图所示,甲和丙的 响度 相同,甲和丁的 音调 相同(前两空选填“音调”、“响度”),频率最低的是 丙 图。
【答案】响度;音调,丙。
【分析】在波形图中,声波的疏密表示音调,声波偏离平衡位置的幅度表示响度,声波的形状表示音色。
【解答】解:由图可知,甲和丙的响度相同;甲和丁波形疏密程度相同,音调相同,疏密程度最稀疏。
故答案为:响度;音调,丙。
14.(3分)某隧道全长2240m,在隧道口设有如图所示的标示牌,标示牌上“60”的单位为 km/h ,张师傅驾车通过该隧道,在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下至少需要 134.4 s。某天,张师傅驾车通过该隧道用时160s,张师傅的平均车速是 14 m/s。
【答案】km/h;134.4;14。
【分析】(1)图中交通标志牌的数字是限速标志;
(2)已知所行驶的路程(隧道全长)和允许的最大速度,利用t=求出所需的最少时间;
(3)隧道的长度和车行驶的时间已知,利用速度公式得到张师傅驾车的平均车速。
【解答】解:(1)图中交通标志牌是限速标志,最大速度为60km/h。
(2)隧道全长s=2240m,速度v=60km/h=,
由v=得,在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下至少需要的时间:
t===134.2s。
(3)张师傅的平均车速v'===14m/s。
故答案为:km/h;134.4。
三、作图题(本题共4分,描点1分,连线1分,两个坐标轴的符号和单位各1分)
15.(4分)某同学记录了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答案】见解答
【分析】根据表格数据确定坐标,根据描点法画图。
【解答】解:根据表格数据,横坐标为时间,利用描点法做出图象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16.(8分)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
(1)如图甲所示,秒表的示数为 228.7 s。
(2)如图乙所示,小明用A、B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其中正确放置的是 B ,物体的长度为 3.40 cm。
(3)用刻度尺测量某同一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25.1mm、25.2mm、25.1mm、27.2mm、25.3mm。根据以上测量记录,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25.2 mm。
【答案】(1)228.7;(2)B;3.40;(3)25.2。
【分析】(1)由图A确定秒表的最小分度值,由图1先读出分针示数,然后再读出秒针示数,分针与秒针示数之和为秒表的读数;
(2)刻度尺的刻度若离待测物体太远,带来的误差会加大,所以刻度尺的刻度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值读数时,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注意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数字。
(3)五次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时,其准确值应该相同,分析准确值得出错误数据;排除错误数据,其它测量值取平均值作为物体的长度。
【解答】解:(1)由图1知,秒表秒针的最小分度值是0.6s,分针示数3min,则秒表所计时间为3min48.3s=228.7s;
(2)刻度尺使用时刻度越贴近物体误差越小,所以B的放置方法正确,从零刻线开始测起的,物体的长度是3.40cm。
(3)比较五个测量值“25.3mm、25.2mm、27.2mm,除27.8mm以外,而27.2mm的准确值是27mm,应该舍去;
物体的长度为L==25.175mm≈25.2mm。
故答案为:(1)228.7;(2)B;(3)25.8。
17.(12分)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v= 。
(2)AB段距离sAB= 4.00 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0.03 m/s。
(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 偏大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便于计时,可以使斜面的倾斜程度变 缓 (选填“陡”或“缓”)。
(5)如图所示,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B 。
【答案】(1)v=;(2)4.00;0.03;(3)偏大;(4)缓;(5)B。
【分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2)刻度尺读数要注意观察分度值,要估读到分度值的后一位,据此读出AB、AC段的路程,再由图读出AC段的时间,利用v=可求出AC段的平均速度;
(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测量的时间会偏小,再根据v=分析即可;
(4)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便于计时,可以使斜面的倾斜程度变缓;
(5)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再分析选项中的图象,判断哪个符合要求。
【解答】解:(1)该实验的原理是v=;
(2)由图可知AB段的距离sAB=10.00cm﹣6.00cm=4.00cm;
AC段的路程为:sAC=10.00cm﹣4.00cm=9.00cm=0.09m,AC段所用的时间为:tAC=15:35:23﹣15:35:20=4s,
则AC段的平均速度为:vAC===8.03m/s;
(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测量的时间会偏小,由v=;
(4)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便于计时;
(5)小车在斜面上是做加速直线运动;
A、由图可知,速度不变,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速度增加,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路程不变,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说明做匀速直线运动;故选B。
故答案为:(1)v=;(2)4.00;(3)偏大;(5)B。
五、计算题(6分)
18.(6分)如图所示,汽车从某地往深圳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8时15分,钟表显示为8时45分。求:
(1)汽车匀速行驶的速度;
(2)汽车从B地到深圳需要行驶的时间。
【答案】(1)汽车匀速行驶的速度为100km/h;
(2)汽车从B地到深圳需要行驶的时间为0.6h。
【分析】(1)根据钟表的示数求出的运动时间;由交通标志牌可知从A地到B地的距离,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车的速度;
(2)由交通标志牌可知B地到深圳的路程,然后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需要行驶时间。
【解答】解:(1)运动时间t=8时45分﹣8时15分=30分=5.5h;
由交通标志牌可知,从A到B的路程s=110km﹣60km=50km,
从A到B的行驶速度:v===100km/h;
(2)由交通标志牌可知,B地到达深圳路程为60km,
由v=可知==0.6h。
答:(1)汽车匀速行驶的速度为100km/h;
(2)汽车从B地到深圳需要行驶的时间为5.6h。
六.综合能力题(每空2分,共8分)
19.(8分)如图所示,这是我国一艘装备精良的现代化综合公务船正在钓鱼岛附近巡航的示意图。
(1)公务船上安装了声呐系统,声呐系统可以探索海底信息,它发射和接收的声波的频率 大于 (选填“小于”或“等于”或“大于”)20000Hz,属于 超 声波(选填“超”或“次”);如果这个声音能被鲸鱼听到,对鲸鱼而言这个声音是 噪音 (选填“噪声”或“乐音”);
(2)该船在某处海面向深为1800m的海底发出声波,经过2.4s后接收到返回的声波。则声波在该处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 2160 m/s。
【答案】(1)大于;超;噪音;(2)2160。
【分析】(1)声呐系统利用了超声波,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
(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休息、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
(3)根据v=计算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解答】解:(1)声呐系统利用了超声波,它的频率大于20000Hz,故对鲸鱼来说;
(2)声音从海面到海底的时间为:×3.4s=1.2s
v===2160m/s。
故答案为:(1)大于;超;噪音。时间t/s
0
2
4
6
8
路程s/m
0
12
24
36
36
时间t/s
0
2
4
6
8
路程s/m
0
12
24
36
36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文园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珠海市文园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共7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珠海市文园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学情反馈物理试卷(月考),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