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精品达标测试
展开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 某同学以刻度不同的尺子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测量结果如图所示,则测量结果的记录准确的是. ( )
A. 15.7 cmB. 14.7 cm
C. 14.75 cmD. 14.751 cm
2. 用甲、乙两把刻度尺测一木块的长度,如图所示,下列关于两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放置的情况是否正确及木块的长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放置正确,木块的长度为1.4 cm
B. 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cm,放置正确,木块的长度为14 mm
C. 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cm,放置正确,木块的长度为1.4 cm
D. 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放置正确,木块的长度为1.40 cm
3. 要测量如图所示的一根曲线MN的长度,你认为可取的方法是( )
A. 用平直的刻度尺在曲线上从起点到终点慢慢移动,直接读出数值
B. 用一条细丝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在丝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把丝线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这两点间的距离,即是曲线的长度
C. 用橡皮筋代替细丝线,测量过程和B相同
D. 以上都不可取
4. 如图所示,在一条长绳的一端系一个小铁块就做成了一个摆,要测出它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周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从左边的最高点摆到右边的最高点的时间为一个周期
B. 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的时间为一个周期
C. 计时起始点在最高点时测得的误差较小
D. 计时起始点在最低点时测得的误差较小
5. 下列关于误差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的错误叫误差
B. 误差是由于不遵守操作规则造成的
C. 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D. 选择精密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6. 某同学用刻度尺先后四次测练习本的长度,测量的数据分别是18.30cm、18.33cm、18.83cm、18.31cm,那么这个练习本的长度是( )
A. 18.30cmB. 18.31cmC. 18.32cmD. 18.34cm
7. 下列长度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 9.6 nm=9.6×10−3μm=0.96 mmB. 9.6 cm=9.6×10 mm=96 mm
C. 9.6 cm=9.6 cm×10=96 mmD. 9.6 cm=9.6÷100 dm=0.096 m
8. 测量某圆柱体的直径,如图所示的几种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9. 下列有关测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同一把刻度尺按正确方法多次测量一物体长度,目的是减小误差
B. 刻度尺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尺面刻度线
C. 误差是由于测量时不遵守仪器的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D. 用皮卷尺测量跳远比赛成绩时,若皮卷尺拉得太紧,测量值会偏小
10. 小明同学到南美洲游学,见到一种外表酷似微型西瓜的野生水果,其独特的迷你造型和清爽的口感令人称奇.如图是迷你“西瓜”与一元硬币放在一起的对比照,根据图片信息,估测该迷你“西瓜”的直径约为.( )
A. 2 mmB. 2 cmC. 6 mmD. 6 cm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11. 一个同学用手中的毫米刻度尺测量一枚硬币的直径,四次结果依次为2.51 cm、2.53 cm、2.5 cm、2.51 cm,其中错误的一个数据是 ,错误的原因是 ,硬币的直径应该记为 .
12. 如图所示,甲图中圆形物体的直径是 cm,乙图中停表的读数为 s。
13. 为了测出纸带的厚度,小明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直径是D1的圆柱形铅笔上,当纸带环绕了n圈时,测得整个圆柱体的直径为D2,如图所示。则纸带的厚度是 。
14. 如图用两把刻度尺A和B测同一物体的长度,其中A刻度尺分度值是______,用此刻度尺测出物体的长度为______cm.用B刻度尺测出物体的长度为______cm.用______(选填“A”或“B”)刻度尺测出的结果更精确。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2.0分)
15. 如图为用打点记时器测量时间时,一位同学打出的纸带中的一段,已知打点记时器每打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0.02秒。在图甲中,从A点到达F点,所用的时间为______秒,从A点F点的过程中,纸带拉动的快慢情况是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的。A点到C点所用的时间______从D点到F点所用的(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6. 物理兴趣小组想测量墙角一段水管的横截面周长。
(1)小明的方案是:取一条长纸条紧包住水管,在纸条的重叠处用针戳一个小孔,如图(a)所示,然后将纸条拉直,纸条上就出现两个小孔,用刻度尺测出纸条上两小孔之间的距离,就是水管横截面的周长。如图(b)就是他的测量结果,由图可知水管的周长为________cm。[注意:图(b)中所示的是测量图的部分]
(2)小华的方案是:取一条弹性棉线沿水管紧绕一周,如图(c)所示,在棉线的重叠处做好标记,然后将棉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两标记点间的距离,就是水管的周长。
比较两种方案,你认为哪个同学的方案得出的结果更准确?答:_____________。另一位同学的测量方案得出的结果不准确,其存在的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7. 阅读《月背之旅》回答问题。
月背之旅
北京时间2018年12月8日凌晨,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此次发射开启了人类探月的新旅程。
月球,俗称月亮,古时又称婵娟、玉盘等,是地球的卫星,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万千米。月球没有大气,它是超高真空,它的环境极其恶劣,没有风,没有雨,没有任何气候变化。由于“潮汐锁定”的原因,月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转一圈所用时间)与它围绕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转一圈所用时间)是一样的。这就导致月球永远以同一面朝向地球,如图14所示。换句话说,我们在地球上只能看到同一面的月球,我们看不到它的背面。这也给月球背面的真实景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后,会先后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及正式着陆等阶段,如图15所示,是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前的运动轨迹示意图。嫦娥四号探测器的着陆地点选在月球背面的一个古老的撞击坑内,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个撞击坑是太阳系内已知的最大、最古老的撞击坑。它里面有可能保存着月球的原始岩石,以及月壳深处的物质,这些或将成为人类研究月球内部成分的“钥匙”,对人类认识月球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除了开展月球背面结构探测研究之外,嫦娥四号探测器此行还要在月球背面进行天文观测、粒子辐射等许多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回顾人类六十多年的探月历史,至今已经有几十颗月球探测器着陆在月球表面。但由于各种原因,所有探测器无一例外选择了月球正面。此次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月背之旅,已经为人类开启月球探测的新篇章,未来的嫦娥五号将会从月球取样返回,还将打破四十多年来没有月球探测器返回的真空期,届时中国的航天技术将会为人类的航天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月球总是同一面朝向地球,这是因为月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与它围绕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___________ (选填“一样”或“不一样”)。
(2)嫦娥四号探测器环月飞行时,运动方向________________(选填“保持不变”或“发生改变”);
(3)美国1988年出版的《每周世界新闻》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报道称,在月面上发现了一架美国二战的轰炸机(已知该轰炸机的机翼全长约37 m),如图16所示。小佳经过查阅资料得知,图中陨石坑的直径超过80 km。请你根据物理知识判断这张图片的真假,并
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解析]
末端对应的位置没有达到15 cm,而准确值读到15 cm,所以读错数了,A错误;正确地估读到分度值1 cm的下一位,B正确;分度值是1 cm,应估读到分度值1 cm的下一位,而测量结果估读了两位,C错误;分度值是1 mm,应估读到分度值1 mm的下一位,而测量结果也是多估读了一位,D错误.故选B.
2.【答案】D
【解析】解:由题图知,甲刻度尺1个小格代表的是1 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cm;乙刻度尺每1 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 cm=1 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木块左端位于甲刻度尺的10.0 cm刻度线处,右端位于11.4 cm刻度线处,所以木块的长度为11.4 cm−10.0 cm=1.4cm,但木块没有与有刻度的一边紧贴,此测量方法不正确;木块左端位于乙刻度尺的4.00 cm刻度线处,右端位于5.40 cm刻度线处,所以木块的长度为5.40 cm−4.00 cm=1.40cm,且此测量方法正确。故选D。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刻度尺使用和读数的掌握,需要注意的是刻度尺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的后一位。
3.【答案】B
【解析】【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等效替代法在物理探究中的应用,初中物理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放大法等等,需要同学们认真学习。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物理中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用细丝线和曲线完全重合,在丝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把丝线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这两点间距离,就是曲线的长度。用细丝线代替了曲线。
【解答】
解:A、用刻度尺直接测量,不准确,不方便。故A错误;
B、用一条细丝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在丝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把丝线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这两点间距离,即是曲线的长度。采用了等效替代法,用细丝线代替了曲线,便于测量。故B正确;
C、用橡皮筋代替细丝线,不准确,因为橡皮筋有弹性,把它拉直后测量值会变大。故C错误;
故选:B。
4.【答案】C
【解析】【分析】
为减小实验误差,应从摆球在最高点时开始计时,测出多个周期的总时间,然后求出单摆的周期。
(1)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叫做一个周期;
(2)为了减小计时误差,应在摆的速度最小时计时。
【解答】
AB.从左边的最高点摆到右边的最高点、再从右边的最高点摆到左边的最高点的时间为一个周期,故AB错误;
CD.为了减小测量误差,计时位置应该选择单摆摆动到最高处时计时,此时单摆的摆动速度小,方便计时,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5.【答案】D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误差的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误差与错误的区别等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产生原因是:①测量工具不精密;②测量方法不科学;③估读。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解答】
A、错误和误差是不同的,即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能避免,故错误;
B、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操作规则造成的,故错误;
C、误差是不能避免的,故错误;
D、选择精密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减小误差,故正确;
故选D。
6.【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减小误差的方法,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知道多次测量时若其中的一个数据偏差太大,极可能是测量错误,不属于测量误差。
(1)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是一定的,多次测量的结果估读值可能不同,但准确值相同,准确值不同的测量结果是错误的,应该舍去;
(2)正确的测量结果取平均值,得到练习本的长度。测量结果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时,最终结果要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有效数字。
【解答】
解:对于四个测量结果“18.30cm、18.33cm、18.83cm、18.31cm”,除18.83cm,其它三个的测量结果的准确值相同,所以是正确的,错误的测量结果是18.83cm;
练习本的长度为:L=L1+L2+L3 3=18.30cm+18.33cm+18.31cm3≈18.31cm,故B正确,ACD错误。
7.【答案】B
【解析】【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此题难度不大,但审题时一定要仔细,特别是各个单位。
解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好各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及换算过程中单位的统一。
【解答】
解:A.此项换算过程中,应是9.6nm=9.6×1×10−3μm=9.6×10−3μm=9.6×10−6mm,故此选项错误;
B.此项换算过程中符合单位换算格式,故此选项正确;
C.此项换算过程中应是9.6cm=9.6×10mm=96mm,故此选项错误;
D.此项换算过程中应是9.6cm=9.6×0.1dm=0.96dm,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B。
8.【答案】C
【解析】解:
A、刻度尺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故A错误;
B、应该用三角板的直角边靠在刻度尺上,且刻度尺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故B错误;
C、因为是圆形的硬币,需要用两块直角三角板把硬币夹在中间,放到刻度尺上测出它的直径。用两块直角三角板的直角边中间的长度代替了硬币的直径,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用末端三角板直角边所对的刻度值减去起始端三角板直角边所对的刻度值,即可得出硬币的直径。故C正确;
D、无法测出圆柱体的直径,且刻度尺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故D错误。
故选:C。
对一些特殊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时,需要借助于一些其他器材。因为是圆形的硬币,直径不好测量,需要用两块直角三角板把硬币夹在中间找出它的直径,再通过两块直角三角板在刻度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用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的刻度值求出硬币的直径。用两块直角三角板的直角边中间的长度代替了硬币的直径,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对一些特殊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时,需要借助于一些其他器材和特殊方法。比如此题的测量直径的方法,测量一张纸厚度的以多求少法等。
9.【答案】C
【解析】在测量过程中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目的是减小误差,故A正确;
刻度尺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尺面刻度线,故B正确;
错误是由于测量时不遵守仪器的操作规则而引起的,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由测量工具、测量人、测量环境引起的,是不能避免的,故C错误;
用被拉紧了的皮卷尺测量跳远比赛成绩时,所测的真实值不变,被拉紧了的皮卷尺每相邻刻度线之间的真实长度变长,但分度值没有变化,会造成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故D正确。
故选C
10.【答案】B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
【解答】
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在2cm左右。由图知,迷你“西瓜”与一元硬币的直径差不多,所以在2cm左右。
故选:B。
11.【答案】2.5 cm
没有估计值
2.52 cm
【解析】略
12.【答案】1.85
247.5
【解析】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 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 cm=1 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起始端从零刻度线开始,右端对应的刻度是7.40 cm,4个圆形物体的直径的长度之和为7.40 cm,所以圆形物体的直径D=7.40cm4=1.85cm;由图可知,停表小表盘的分度值是0.5 min,指针在4 min和5 min之间,接近4 min;大表盘的分度值是0.1 s,而大表盘指针在7.5 s,因此停表的读数为4 min7.5 s=247.5 s。
13.【答案】D2−D12n
【解析】略
14.【答案】0.1cm 3.28 3.3 A
【解析】解:
①A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测量是从0.00cm开始测起的,末端刻度值为3.28cm,物体的长度为3.28cm−0.00cm=3.28cm;
②B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5cm;测量时是从0.0cm开始测起的,末端刻度值为3.3cm,物体的长度为3.3cm−0.0cm=3.3cm;
③A刻度尺的分度值小,所以A刻度尺测出的结果更精确。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分度值越小的刻度尺测量结果越准确。
此题主要考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读数,属于基础知识。
15.【答案】0.1 匀速 等于
【解析】解:打两个相邻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1)由图甲可知,从A到F的间隔数是5,时间间隔是0.02s×5=0.1s;
由图甲可知,从A到F,相邻两点间的距离不变,时间间隔t相等,
由v=st可知,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变,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由图乙可知,tAC=0.02s×2=0.04s,
tDF=0.02s×2=0.04s,因此A到C的时间与D到F的时间相等。
故答案为:(1)0.1;匀速;(2)相等。
(1)先数出AF点间有几个间隔,然后求出从A到F的运动时间;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相等,根据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判断纸带的运动特点。
(2)根据图示情景求出A到C的运动时间、D到F的时间,然后答题。
本题考查了求物体的运动时间、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等问题,分析清楚图示纸带、熟练应用的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16.【答案】(1)7.95(7.95~7.97均可);(2)小明 ;棉线有弹性,当棉线被用力拉直时,棉线会伸长,测量结果存在较大误差 。
【解析】(1)由图(b)知:左侧小孔与0.00 cm对齐,右侧小孔与7.95 cm对齐,所以纸条上两小孔间的距离l=7.95 cm−0.00 cm=7.95 cm,纸条上两小孔间的距离与水管的周长相同。
(2)小明的方案得出的结果更准确;用一条弹性棉线拉紧在水管上绕一圈,量出绕过水管棉线的长即是水管的周长,因为棉线有弹性,当棉线被用力拉直时,棉线会伸长,所以测量结果存在较大误差,得到的测量结果不准确。
17.【答案】(1)一样;
(2)发生改变;
(3)这张图片是假的,因为轰炸机的长度远远小于陨石坑的直径。
【解析】(1)根据材料解答即可;
(2)由图可知,嫦娥四号探测器环月飞行时,运动方向不断改变;
(3)比较陨石坑的直径和飞机的长度得出答案。
解:(1)根据材料可知,月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转一圈所用时间)与它围绕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转一圈所用时间)是一样的,所以才导致月球永远以同一面朝向地球;
(2)由图可知,嫦娥四号探测器环月飞行时,运动方向不断改变;
(3)已知该轰炸机的机翼全长约37 m,可得轰炸机的长度约为:37 m×2=74m。而图中陨石坑的直径超过80 km,轰炸机的长度远远小于陨石坑的直径,所以这张图片是假的。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人类探究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关键在于认真阅读材料。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四章 多彩的光第一节 光的反射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四章 多彩的光第一节 光的反射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三节 快与慢精品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三节 快与慢精品课后复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第一节 动与静精品测试题: 这是一份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第一节 动与静精品测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