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优秀练习
展开荀子《劝学》节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参考译文】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一、读背默写
1.同桌互背《愚公移山》。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万仞(rèn) 豫南(yù) 箕畚(fèn) B.魁父(kuí) 一厝(cuò) 叩石(kòu)
C.始龀(chèn) 朔东(sù) 雍南(yōng) D.孀妻(shuāng) 冀州(jì) 穷匮(guì)
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4.名句默写。
(1)描写运土石的路途遥远,从侧面烘托愚公一家移山之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愚公认为人定胜天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代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这一句而言的。
二、知识积累
5.填空。
(1)《愚公移山》选自《 》, 体裁是 。作者名寇(御寇)是战国前期 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我们曾在七年级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__________》
(2)“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 “洛(洛河)阳”位于_________;“华(华山)阴”位于_____________。“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句中“始龀”指_______________”。“高万仞”句中“仞”是________单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方”是古代计量______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3)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课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含义一致的一项是( )
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惩山北之塞 D.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聚室而谋曰 不谋而合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求之下流,固颠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告之于帝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而山不加增 博闻而强识
C.以残年余力 以顺为正者 D.虽我之死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帝感其诚 B.且焉置土石 C.告之于帝D.甚矣,汝之不惠
(5)与“何苦而不平”问句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6)“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运用这种句式的目的是表现愚公_______( )
A.反复 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排比 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顶真 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顶真 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7)下列句子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翻译: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理解:愚公的妻子认为,仅凭愚公一个人的力气很难把太行山、王屋山挖平,应该大家团结起来一起挖平大山。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翻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理解:愚公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认识到人力是无穷的,只要世代坚持,就能移走大山,从而有力地反驳了智叟。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理解:“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翻译: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理解:邻人京城氏的男孩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这一行动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支持。
7.下列对《愚公移山》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在宣扬封建迷信思想,不应该以此结尾。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8.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不少于60字)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愚公精神的具体内涵。
链接材料: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
(3)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关于“愚公移山”的争论,请根据争论回答问题。
甲:愚公为了移山,带领子孙挖山不止,还要世世代代挖下去,这岂不是费时费力,太缺乏经济头脑了?还不如带领子孙搬家,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乙:搬家是逃避现实的做法,人不能遇到困难就逃避。
丙:人应该有开拓精神,此路不通,可以开辟新路。愚公何必固守在那闭塞的家乡,搬家更有发展前途。
丁:面对两座大山,愚公没有被吓倒,而是选择了挖山。这种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如果搬家了,那就不是愚公了。
①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②你支持哪位同学的观点?请简要阐述理由。
(4)活动结束后,老师出示下面这幅名为“距离”的漫画,让大家写出两条思考,你的答案是________
三、阅读理解
9.《愚公移山》比较阅读。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①,加涂其上②,必将挠③.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④。”高阳应曰:“缘⑤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大理也。(选自《吕氏春秋•别类》)
[注释]①生:湿。②加涂其上:加上粉刷的东西。③挠:弯曲。④败:坍塌。⑤缘:根据。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何苦而不平( ) ②室之始成也善( )
(2)文中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B.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C.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D.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大理也。
(4)对于甲乙两文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B.甲文告诉我们做一件事不要受外界影响,应坚持不懈。
C.乙文告诉我们要依据实际经验从长远整体的角度去做事。
D.乙文告诉我们考虑问题不应太过于全面,否则太浪费时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精品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精品当堂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第26课《诗词五首》教师版docx、第26课《诗词五首》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蝉精品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蝉精品练习,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读读写写,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读读写写,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