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 政治史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题
展开C.分散的自然经济 D.王室日益腐败
2.春秋时期,楚国君主首先称王。随后,吴、越等国国君也相继称王。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专制制度的动摇B.江南经济超过北方C.分封制动摇D.周王至尊地位动摇
3.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血缘关系,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材料是( )
A.孔子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B.《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
C.《左传》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D.《左传》载:“故王臣公,公臣大夫.”
4.在宗法制中,关于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关系②在政治上是上级和下级的关系
③是家族内部的等级关系 ④是不同宗族的大小关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春秋时期,在诸侯墓葬里出现了用九鼎殉葬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最重要的变化是( )
A.奴隶主生活更加腐化B.人们更加迷信
C.分封制遭到严重的破坏D.青铜铸造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6.《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又贰宗,士有隶子弟(士以子弟为仆隶),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按等级递减)。”这段记载反映了( )
A.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
B.周朝在宗法制基础上完善分封制
C.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之间无政治隶属关系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7.分封制是中国古代早期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下列不符合分封制特点的( )
A.分封的对象具有多样性B.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C.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D.以血缘为主要纽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8.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封建的元素,本有两个: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一为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下列有关其表述最准确的是( )
A.封建社会存在世官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威胁国家的统一
C.后者有害于统一,前者则不然D.封建社会中,分封制长期存在
9.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 )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10.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具有“合法性”的是:( )
A.兼并争霸B.楚王问鼎C.三家分晋D.设置官吏
11.江西德安县车桥镇的陈氏家族,唐宋年间历经十五代,和谐生活332年未分家,聚族而居多达3900余人,史称“江州义门陈,天下第一家”。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是由于( )
A.封建国家的倡导B.分封制的实行C.君主专制的需要D.宗法制的影响
12.《国语•周语上》记载:“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畿内之地)。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是诸侯、卿大夫中普遍存在的爵位等级表现形式之一。“五等爵”( )
A.其制度源头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B.体现出分封制和宗法制下的政治秩序
C.反映了封建政治等级制度的典型特征D.决定了诸侯之间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13.《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
A.分封制B.宗法制C.察举制D.世袭制
14.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分封一词的“分”字,是说受封的诸侯是由中央王朝分出的。“封建”一词的“建”,是说由王室派出的受封者所建立的是国家。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
A.主张建立若干独立的诸侯国家B.否认诸侯国对周王的隶属关系
C.肯定诸侯国是周王室的臣属地D.使诸侯国彻底独立于周王室
15.在《殷周制度论》中王国维指出:“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其中“天定”指代的是( )
A.分封远近B.爵位高低C.殷周成败D.嫡庶亲疏
16.周代宗法制度规定,“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而迁”。也就是说小宗过了五代(高祖、曾祖、祖父、父和自身)之后必须另立宗室该制度规定的目的是( )
A.强化诸侯的宗主地位B.防止小宗势力扩大C.确保嫡长子特权完整D.保证小宗血缘纯正
17.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据此,与“封建”含义相近的是( )
A.宗法制B.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D.君主专制
18.“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这说明西周宗法制度确立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庶子政治权力 B.区别大宗小宗C.规定嫡长子为世子D.稳定统治秩序
19.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以粮食为俸禄”反映了当时( )
A.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B.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
C.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0.1978年,湖北随县发现一座战国墓,出土了大量文物,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ǐ)。经考证,墓主是战国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
A.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十分丰富B.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C.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D.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
21.
材料一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已而……封诸侯,班赐宗彝①,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
材料二: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材料三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引用材料加以说明。
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答案
20.B
21.(1).包括三类人,同姓王室贵族,如周公旦、召公奭、弟叔鲜、弟叔度;功臣,如尚父;先代贵族之后,如神农之后,黄帝之后、帝尧之后,帝舜之后,大禹之后。
(2).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实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亲疏关系实行分封,形成以王族为主体的政治制度.
(3).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和分封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到宗法制和分封制,动摇了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 政治史第16课 抗日战争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 政治史第16课 抗日战争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蒋介石日记》摘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同步达标检测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这是一份广西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含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周礼》载,“乐者为同,礼者为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