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02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03
    还剩3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pptx、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教案docx、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验收卷原卷版docx、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验收卷解析版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哈师大附中2020级高二上期中考试生物试题(理科)
    一、选择题(共45题,1-30题每题1分,31-45每题2分)
    1. 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
    A. 细胞内液 B. 组织液 C. 血浆 D. 淋巴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于挤压和摩擦使局部毛细血管壁透性增大,血浆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的液体增加,在局部形成水泡。
    【详解】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主要原因是由于挤压和摩擦使局部毛细血管壁透性增大,血浆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的液体增加,在局部形成水泡。因此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指组织液。
    故选B。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关系的理解:组织液是存在于细胞间隙的液体,和血浆可以互相转化,也可以转化为淋巴液但是淋巴液不能转化为组织液。
    2. 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
    A. Na+浓度 B. 渗透压 C. K+浓度 D. O2 浓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Na+浓度比组织液低,A错误;
    B. 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渗透压与组织液接近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形态,B正确;
    C.人体组织液细胞的细胞内液K+浓度比组织液高,C错误;
    D. 人体组织液细胞的细胞内液氧气浓度比组织液低,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
    3. 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 “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水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 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的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 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详解】A、实验设计要符合对照原则和等量原则,“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A正确;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充分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混合,使得溶液中pH为稳定值,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B正确;
    C、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故实验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C正确;
    D、实验结果反映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维持相对恒定,变化幅度很小,而不是稳定不变,D错误。
    故选D。
    4. 人体能适应冬夏气温较大的变化,而人体的单个细胞却只能在37 ℃左右的环境中生活。金鱼能在pH=10的水中生活较长时间,而金鱼的细胞在pH=10的培养液中培养会很快死亡。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的稳态是生物对多变环境的适应
    B. 单个细胞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远低于多细胞生物本身
    C. 内环境稳态就是指血浆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的稳定
    D. 高等动物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稳态,单个细胞缺少此机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不仅指内环境的成分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也处于动态平衡中。
    【详解】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稳态是生物对多变环境的适应,A正确;
    B、多细胞生物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稳态,单个细胞缺少此机制,因此单个细胞适应环境的能力差,B正确;
    C、内环境稳态包括理化性质、化学成分等多方面的稳态,C错误;
    D、高等动物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稳态,单细胞生物没有组织、系统层次,故没有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C。
    5. 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 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
    C. 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 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使乳酸含量增加;BC段下降是由于乳酸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转化为其他物质。
    【详解】A、AB段上升是由于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所致,A错误;
    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能运输更多的氧气,使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减少乳酸含量,B正确;
    C、AB段,人体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和无氧呼吸,AB段上升是由于此段时间内人体的无氧呼吸加强所致,而不是只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D错误。
    故选B。
    6. 组织液可对细胞产生缓冲和保护作用。下列有关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 组织液可以是淋巴细胞的生存环境
    C. 淋巴回流受阻会导致组织液增加引起水肿
    D. 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的关系:a、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b、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c、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详解】A、一般情况下,富含氧气的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消耗部分氧气,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通常氧气含量相对较低,A错误;
    B、淋巴细胞可以位于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中,故血浆、淋巴、组织液都可以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B正确;
    C、淋巴回流受阻会导致组织液不能通过淋巴回到血浆,导致组织液增加,引起水肿,C正确;
    D、与血浆相比,组织液和淋巴中含有的蛋白质较少,D正确。
    故选A。
    【点睛】
    7. 已知生理盐水和5%的葡萄糖溶液与实验小鼠的血浆渗透压相等。现给甲乙两组正常小鼠分别静脉注射20mL生理盐水和5%的葡萄糖溶液,则两组小鼠在短时间内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忽略实验操作本身对动物产生的影响)(  )
    A. 甲组小鼠的尿量增加
    B. 乙组小鼠的体温升高
    C. 乙组小鼠血浆胰岛素含量减小
    D. 甲组小鼠组织液中Na+增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1、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如排出出现障碍,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形成碳酸,使pH下降。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生成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增多。3、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与细胞内液的浓度差发生改变,细胞内液也会发生变化。
    【详解】A、甲组小鼠静脉注射20ml生理盐水与实验小鼠的血浆渗透压相等,短时间内尿量不会明显增加,A错误;
    B、乙组小鼠静脉注射葡萄糖不会引起的体温升高,B错误;
    C、乙组小鼠静脉注射5%的葡萄糖溶液血浆胰岛素含量增加,C错误;
    D、甲组小鼠静脉注射20ml生理盐水,血浆中的钠离子会渗透到组织液,导致组织液中Na+增多,D正确。
    故选D。
    8. 下列事例中,不能体现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具有控制作用的生命现象是(  )
    A. 成年人能有意识的控制排尿,但婴幼儿不能
    B. 人脑言语区的S区受损,病人患运动性失语症
    C. 强忍着疼痛,小明指尖被针刺时没有把手缩回去
    D. 观看美妙、难度极高的杂技表演时,小华屏住呼吸
    【答案】B
    【解析】
    【分析】各级中枢的联系: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详解】A、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但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成年人能有意识的排尿,是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但婴幼儿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全,所以不能有意识的控制排尿,因此,能体现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具有控制作用,A不符合题意;
    B、语言功能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人脑言语区的S区受损,病人患运动性失语症,没有涉及相应的低级中枢,不能体现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具有控制作用,B符合题意;
    C、缩手反射低级中枢在脊髓,强忍着疼痛,小明指尖被针刺时没有把手缩回去,说明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即能体现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具有控制作用,C不符合题意;
    D、呼吸中枢在脑干,观看美妙、难度极高的杂技表演时,小华屏住呼吸是受大脑皮层的控制,能体现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具有控制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 “抗蛇毒血清”的生产方式是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至马体内,重复几次此过程后,再从这些马的血液中获得“抗蛇毒血清”。注射“抗蛇毒血清”至被毒蛇咬伤的患者体内,借以减轻蛇毒的毒性。下列有关“抗蛇毒血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蛇毒血清”中,中和蛇毒的物质主要是抗原
    B. 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属于条件反射
    C. “抗蛇毒血清”可刺激患者的T细胞产生抗蛇毒的细胞免疫
    D. 重复将蛇毒注射至马体内的目的是增加马的体液免疫对蛇毒的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1、抗原是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进入机体后,能刺激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等过程,并产生免疫物质发挥免疫效应,从而将抗原清除。
    2、抗体是机体的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的浆细胞产生的、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详解】A、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至马体内,从这些马的血液中获得“抗蛇毒血清”,说明“抗蛇毒血清”中中和蛇毒的物质主要是抗体,A错误;
    B、反射需要有完整反射弧的参与,人被毒蛇咬伤后,在大脑皮层产生恐惧感,没有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
    C、“抗蛇毒血清”中含有的是抗体,是抗原刺激B细胞进行体液免疫过程产生的物质,C错误;
    D、重复将蛇毒注射至马体内的目的是机体内产生更多的抗体,增加马的体液免疫对蛇毒的反应,D正确。
    故选D。
    10. 如图表示神经细胞膜上 Na+、K+的两种运输方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方式1中的K+经过通道排出细胞外的,需要消耗ATP,是产生动作电位下降阶段的生理基础
    B. 方式1中的Na+经过通道进入细胞内的,不需要消耗ATP,是产生动作电位上升阶段的生理基础
    C. 方式2中的Na+经过载体排出细胞外的,需要消耗ATP,是产生动作电位的生理基础
    D. 方式2中的K+经过载体进入细胞内的,需要消耗ATP,是产生静息电位的生理基础
    【答案】B
    【解析】
    【分析】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是Na+,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是K+。Na+浓度高的一侧为细胞外,K+浓度高的一侧为细胞内。分析题图,方式1中,Na+运入细胞内,K+排出细胞外。方式2中,Na+排出细胞外,K+运入细胞内。
    【详解】AB、方式1中,Na+顺浓度梯度经过通道蛋白进入细胞内,K+顺浓度梯度经过通道蛋白排出细胞外,都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产生动作电位的生理基础是Na+内流,A错误,B正确;
    CD、方式2中,Na+经过载体排出细胞外,K+经过载体进入细胞内,都是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ATP,产生动作电位的生理基础是Na+内流,产生静息电位的生理基础是K+外流,CD错误。
    故选B。
    11. 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依赖突触,图1所示为多个神经元之间联系示意图,为研究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用同强度的电刺激进行实验:Ⅰ、单次电刺激B,Ⅱ、连续电刺激B,Ⅲ、单次电刺激C,用微电极分别记录A神经元的电位变化表现如图2。(注:阈电位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值)。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由Ⅰ可知,刺激强度过低不能使神经元A产生动作电位
    B. 由Ⅱ可知,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多个阈下刺激可以产生叠加效应
    C. 由Ⅲ可知,神经元A电位的形成与神经元B释放神经递质的量不足有关
    D. 静息电位的数值是以细胞膜外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值定义为0mv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1,CB之间存在突触,AB之间存在突触,A神经元上连接着微电极,可检测电位变化。分析图2,单次刺激B,膜电位发生了变化,静息电位差值变小,但没有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说明刺激强度在阈值之下;连续刺激B,形成了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说明连续的阈下刺激可在突触后膜叠加;单次刺激C,静息电位差值变大,说明C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详解】A、由Ⅰ可知,单次电刺激B,电位峰值依然低于0,说明刺激强度过低不能使神经元A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
    B、由Ⅱ可知,连续电刺激B,神经元A产生动作电位,结合Ⅰ、Ⅱ可说明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多个阈下刺激可以产生叠加效应,B正确;
    C、由Ⅲ可知,神经元A电位低于静息电位的70 mv,原因是C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C错误;
    D、静息电位的数值是以细胞膜外侧0mv作为参照,因此静息时膜内比膜外低为负电位,D正确。
    故选C
    12. 反射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之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者都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
    B.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
    C. 条件反射是可以消退的,这是遗忘导致的
    D. 条件反射形成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者都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A正确;
    B、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B正确;
    C、条件反射是可以消退的,条件反射建立后需要经过不断巩固才能保持,而不是遗忘导致的,C错误;
    D、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D正确。
    故选C。
    13. 下列关于自主神经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自主神经系统完全自主,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
    B. 自主神经系统属于传出神经,有脑神经也有脊神经
    C. 排尿时,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
    D. 交感神经兴奋支气管收缩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A、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自主神经系统不完全自主,还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A错误;
    B、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有脑神经也有脊神经,B正确;
    C、排尿时,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C错误;
    D、交感神经兴奋,支气管扩张加强,肺通气量加大,D错误。
    故选B
    14. α—银环蛇毒素能与突触处的神经递质受体结合,阻断兴奋的传递。如下图所示,利用α—银环蛇毒素处理突触,并在A处给予适宜刺激,乙记录仪测量的结果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图分析,乙记录仪的两侧接在细胞膜的外侧,因此未受刺激时为零电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因此刺激A点兴奋会传到甲乙两个记录仪,根据甲记录仪的-70可知,乙记录仪先开始测得的是负值;当兴奋继续向右传导的过程中,乙记录仪的左侧恢复静息电位;由于α—银环蛇毒素能与突触处的神经递质受体结合,阻断兴奋的传递,因此兴奋不能传到下一个神经元,则乙记录仪不会再测到电位变化,故选B。
    15. 有关人类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中央前回)与躯体各部分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干关系是倒置的
    B. 皮层代表区各区域范围的大小固定不变
    C. 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D. 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的顶部,可以引起对侧下肢的运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大脑表面分布的各种生命活动功能区,即为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位于中央前回的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
    【详解】A、躯体运动与感觉中枢为对侧支配,上下颠倒,除头面部外,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A正确;
    BC、人类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B错误,C正确;
    D、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的顶部,可以引起对侧下肢的运动,D正确。
    故选B。
    16. 篮球运动员能够精准投篮与神经调节密不可分,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眼睛看到篮筐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B. 传球、进球、躲闪等需要小脑调控运动过程
    C. 精准投篮过程存在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调控
    D. 篮球运动员剧烈运动时呼吸加速的原因是下丘脑调控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大致为: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这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内负外正。在兴奋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的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膜外电流方向为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电流方向为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详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为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而未兴奋部位处于静息电位,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因此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A错误;
    B、传球、进球、躲闪等需要躯体运动神经调控运动过程,B错误;
    C、精准投篮过程有大脑皮层和小脑等的参与,因此该过程存在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调控,C正确;
    D、呼吸中枢在脑干,篮球运动员剧烈运动时呼吸加速的原因是脑干调控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17.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的分泌均存在分级调节
    B. 激素均由特定的内分泌腺合成
    C. 激素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并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D.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答案】D
    【解析】
    【分析】1、体液调节是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2、激素调节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
    【详解】A、不是所有激素都存在分级调节,A错误;
    B、动物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产生,不一定都是内分泌腺合成,B错误;
    C、激素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但并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C错误;
    D、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D正确。
    故选D。
    18. 如图表示某人从早餐开始后到12点血糖浓度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早餐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受到抑制
    B.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运输到全身各处,只作用于肝细胞和肌细胞
    C. 10点到11点血糖低于正常值,此时肝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增加
    D. 10点左右,机体通过反馈调节使胰岛素分泌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升高血糖的是胰高血糖素,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A、胰岛素使血糖浓度下降,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两者相互拮抗,早餐后,血糖浓度升高,所以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受到抑制,A正确;
    B、胰岛素作用于全身各处的细胞,B错误;
    C、血糖的来源有三个,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10点到11点时主要是肝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C正确;
    D、10点左右时机体血糖浓度较低,通过反馈调节使胰岛素浓度分泌减少,不再降低血糖浓度,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D正确。
    故选B。
    19.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中枢神经系统调控免疫应答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肾上腺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几乎对所有的免疫细胞都有抑制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通过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有利于维持糖皮质激素含量相对稳定
    B. 激素通过体液的定向运输分别定向作用于相关的靶器官
    C. 应激时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抑制免疫功能
    D. 新冠肺炎患者适度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因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的免疫损伤
    【答案】B
    【解析】
    【分析】下丘脑受到刺激时,可通过分泌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引起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通过血液循环,ACTH可促进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含量升高后,又可以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故可维持糖皮质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
    【详解】A、下丘脑通过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引起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再作用于肾上腺,使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这体现了激素的分解调节,同时糖皮质激素的含量升高后,又可以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通过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维持糖皮质激素含量相对稳定,A正确;
    B、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后,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没有定向运输,B错误;
    C、在机体受到突然的刺激,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作用,对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C正确;
    D、适度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因此可抑制因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的免疫损伤,D正确。
    故选B。
    20. 某研究小组同学用体重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三组兔子进行如下实验: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A、B、C三组兔子的体内,然后定时测定兔子甲状腺的放射量。4天后,分别给三组兔子注射:①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②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③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可判断A、B、C三组兔子第二次注射的物质依次是( )

    A. ②③①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内激素的分泌通过反馈调节的方式调节。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但甲状腺激素浓度高时,反过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据图可知,注射物质C后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最多,注射物质B后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最少。
    【详解】由于①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将抑制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故甲状腺的放射性下降最慢,为C曲线;②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将促进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故甲状腺的放射性下降最快,为B曲线;③生理盐水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为A曲线。
    故选C。
    21. 有关神经递质和激素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可能由同一个器官分泌
    B. 可能作用于同一靶细胞
    C. 与靶细胞内受体分子结合后都迅速失活
    D. 从分泌部位到作用部位都经过体液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是单向传递;神经递质的传递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着另一种调节方式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详解】A、下丘脑中既有细胞能分泌神经递质,又有一些细胞能分泌激素(如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A正确;
    B、神经递质和某些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都能作用于同一靶细胞,B正确;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经受体细胞传递信息,但不会进入细胞,激素作用的受体可以在细胞内也可以在细胞表面,神经递质和激素作用后都会失活,C错误;
    D、有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通过血液的运输作用于靶细胞,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都经过体液运输,D正确。
    故选C。
    22. 下列关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体液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B. 血浆内CO2浓度变化会刺激相关感受器,从而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
    C. 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范围比较广泛
    D. 激素发挥作用后即失活,所以体液调节持续时间一般比较短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详解】A、体液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A错误;
    B、血浆内CO2浓度升高会刺激刺激相关感受器,进而刺激脑干呼吸中枢,从而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使呼吸加快加深,B正确;
    C、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范围小、比较局限,C错误;
    D、激素发挥作用后即失活,但体液调节持续时间一般比较长,D错误。
    故选B。

    23. 如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L清水、1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
    B. 曲线c表示饮用1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
    C. 曲线d表示饮用1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
    D. 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多
    【答案】A
    【解析】
    【分析】体内水多→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A、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A正确;
    B、当饮用1L生理盐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变,曲线d表示饮用1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B错误;
    C、当饮用1L生理盐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变,则b代表饮用1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C错误;
    D、大量饮入生理盐水,血容量增加会抑制脑垂体后叶的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肾上腺皮质的醛固酮分泌也减少,D错误。
    故选A。
    24. 下列有关淋巴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B. B细胞和T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成
    C. 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 B细胞和T细胞的细胞核基因都相同,但它们的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是不同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故A正确。
    B、B细胞和T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成的,故B正确。
    C、T细胞只是参与体液免疫的辅助细胞,过敏反应主要是体液免疫即B细胞参与的,故C错误。D、B细胞和T细胞的核基因都是相同的,它们只是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D正确。
    故选C
    25. 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目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蛋白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B. 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和抗体
    C. 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释放细胞因子
    D. 侵入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T细胞吞噬消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记忆细胞存活时间长,因此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
    【详解】A、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是大分子物质,属于抗原,其表面特定的蛋白质等可被免疫细胞识别,A错误;
    B、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能侵入细胞,初次接种该疫苗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发挥作用,可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和抗体,B正确;
    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进而产生大量抗体,而细胞因子主要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C错误;
    D、侵入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而不是T细胞,D错误。
    故选B。
    26. T淋巴细胞按照功能和表面标志物不同,可以分成很多种类,其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图是它们参与某病原体引起的初次免疫应答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的CD4+T细胞是辅助性T细胞
    B. X物质很可能是引起特异性免疫的抗原
    C. 巨噬细胞和靶细胞表面的抗原-MHC分子完全相同
    D. 图中CD8+T细胞作用的靶细胞是被病原体感染的组织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CD4+T细胞和CD8+T细胞均能识别抗原X,吞噬细胞可以把抗原X呈递给CD4+T细胞,故CD4+T细胞可以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CD8+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接触,相当于效应T细胞。
    【详解】A、辅助性T细胞是一种T细胞(白细胞的一种),它的表面有抗原接受器,辅助T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是CD4+T,A正确;
    B、CD4+T细胞和CD8+T细胞均能识别物质X,物质X可能是抗原,B正确;
    C、巨噬细胞是识别抗原呈递给CD4+T细胞,而效应T细胞特异性识别靶细胞使其裂解,两者表面的抗原-MHC分子不相同,C错误;
    D、CD8+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接触,相当于效应T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靶细胞可以是被病原体感染的组织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睛】
    27. 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HIV的某些蛋白质可以进入宿主细胞
    B. HIV的外层脂类膜中有自己基因编码的蛋白质
    C. 已感染HIV的孕妇应实施剖腹产,不可以母乳喂养
    D. HIV的遗传物质可以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HIV是一种RNA病毒,属于逆转录酶病毒,其侵入人体以后可以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并进入细胞。其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中通过逆转录酶的作用合成互补的DNA,并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
    【详解】A、HIV属于逆转录病毒,其注入RNA的时候还可以将逆转录酶等蛋白质注入宿主细胞中,A正确;
    B、HIV的外层脂类膜是来自宿主细胞,但内掺有病毒蛋白质,这是病毒自己基因编码的蛋白质,B正确;
    C、以感染HIV的孕妇应用药物控制,实施剖腹产,并对其婴儿采用人工哺乳,C正确;
    D、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其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中通过逆转录酶的作用合成互补的DNA,并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D。
    28. 下列关于先天性胸腺缺陷小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有正常的体液免疫
    B. 比正常小鼠更容易被病原体感染
    C. 体内仍然有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
    D. 移植器官在该小鼠体内的存活率大于正常小鼠
    【答案】A
    【解析】
    【分析】缺少胸腺的鼠,造血干细胞将不能正常发育成T细胞,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能识别和呈递抗原,但少部分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因此缺少T细胞,体液免疫功能降低。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缺少T细胞,细胞免疫丧失。
    【详解】A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影响T细胞的成熟,导致T细胞的数量会显著降低,进而引起体液免疫部分丧失,细胞免疫全部丧失,比正常小鼠更容易被病原体感染,A错误;B正确;
    C、溶菌酶可以由免疫细胞产生,也可以由其他细胞产生,如唾液腺细胞,C正确;
    D、先天性胸腺缺陷小鼠的细胞免疫丧失,移植器官在该小鼠体内的存活率大于正常小鼠,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9. 人体皮肤破损后,容易感染病并产生局部急性炎症反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这种局部急性炎症属于自身免疫病
    B. 局部急性炎症反应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发挥作用的结果
    C. 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
    D. 局部急性炎症反应有利于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的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①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②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③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特异性免疫。
    【详解】A、人体皮肤破损后,人体的吞噬细胞发挥免疫功能,因此这种局部急性炎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A错误;
    B、炎症反应是吞噬细胞作用的结果,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发挥作用的结果,B错误;
    C、吞噬细胞种类有多种,在特异性免疫过程(如二次免疫)中可能不需要吞噬细胞参与,C错误;
    D、局部急性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抗病原体的结果,有利于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D正确。
    故选D。
    30. 如图①②③表示三种免疫异常,可引起人体患糖尿病,对此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②表示的患病机理不同,但都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减少
    B. 抗体3(Y3)将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C. 某类细胞可代表不同的浆细胞,图中疾病都是自身免疫病
    D. Y1、Y2、Y3的加工场所依次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①过程抗体Y1能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葡萄糖与受体的结合受到影响,导致胰岛素减少,②过程抗体Y2能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影响胰岛B细胞的分泌,导致胰岛素减少,①、②表示的患病机理不同,A正确;
    B、③过程Y3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血糖升高,B错误;
    C、一个效应B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所以该细胞可代表不同的浆细胞,C正确;
    D、Y1、Y2、Y3属于抗体是分泌蛋白,其加工的场所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D正确。
    故选B。
    31. 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 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 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 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答案】C
    【解析】
    【详解】AC、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分组后一组再注射少量的A,小鼠表现为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说明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而不是胰岛素作用的结果,A错误、C正确;
    B、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中,而不是神经递质的作用,B错误;
    D、呼吸抑制剂是作用于细胞呼吸,而不是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D错误。
    故选C。
    【点睛】对于过敏反应的考查,要求考生掌握过敏反应是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机体才会发生过敏反应是解题的关键。
    32. 下图为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模型,图中Ⅰ、Ⅱ表示细胞,E、F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则E为神经递质
    B. 若该图表示水盐调节过程中的某个环节,E是抗利尿激素,则F为肾小管或集合管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
    C. 若Ⅰ、Ⅱ分别是垂体和甲状腺,则Ⅱ分泌的激素增加后会促进Ⅰ的激素分泌
    D. 若Ⅰ是胰岛B细胞,E为胰岛素,则E可以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为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模型,图中Ⅰ、Ⅱ表示细胞,E、F表示物质,其中Ⅰ代表分泌化学物质E的分泌细胞,Ⅱ代表靶细胞,其膜上有和E特异性结合的受体F。
    【详解】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必须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于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如果该图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则E为神经递质,A正确;
    B、抗利尿激素的靶器官是肾小管和集合管,通过与靶器官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加强而使尿液减少,所以如该图表示水盐调节过程中的某个环节。E表示抗利尿激素,则F为肾小管或集合管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B正确;
    C、若Ⅰ、Ⅱ分别是垂体和甲状腺,则E是促甲状腺激素,Ⅱ分泌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由于此过程存在反馈调节机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所以Ⅱ分泌的激素(甲状腺激素)增加会抑制Ⅰ的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C错误;
    D、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体液运输,所以若Ⅰ是胰岛B细胞,E为胰岛素,则E可以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D正确。
    故选C。
    33. 免疫失调是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如图表示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理,下列有关免疫失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重症肌无力属于免疫功能过弱引起的
    B. 物质a属于抗原,产生抗a抗体的细胞仅来自B细胞和T细胞
    C. 重症肌无力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同一种免疫失调病
    D. 过敏反应和重症肌无力都是在机体二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才会有病症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重症肌无力患者发病机理示意图.患者胸腺肌样细胞能分泌物质a,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进而引起重症肌无力。
    【详解】A、图中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属于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A错误;
    B、物质a属于抗原,在此过程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可以来自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B错误;
    C、重症肌无力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
    D、过敏反应和重症肌无力都属于免疫过强引起,前者是在机体二次接触抗原时才会有的病症,后者不是,D错误。
    故选:C。
    【点睛】
    34. 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巨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抗原
    B. 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 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细胞
    D. 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从图中获得信息,巨噬细胞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具体表现在:将细菌吞入细胞内,溶酶体和内的水解酶将细菌水解,并将细菌的抗原暴露在吞噬细胞的表面,据此答题。
    【详解】A、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没有特异性,A错误;
    B、图中内吞泡和溶酶体融合,将抗原处理成片段,所以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B正确;
    C、巨噬细胞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先呈递给T细胞,C错误;
    D、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阶段都是对抗原的处理、呈递和识别阶段,不仅仅存在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中也存在抗原的加工和处理,D错误。
    故选B。
    35. 脑脊液充满在各脑室内,能不断产生又不断被吸收回流至静脉。它向脑细胞供应一定的营养,并运走脑组织的代谢产物,调节着中枢神经系统的酸碱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脑脊液属于细胞内液
    B. 脑脊液是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直接媒介
    C. 大脑深度思考时细胞呼吸释放的CO2能使脑脊液pH明显降低
    D. 脑脊液可能含有葡萄糖、氨基酸和激素等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指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人体摄入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氧气,必须通过细胞外液才能进入细胞,而细胞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也都是先排送到细胞外液中,最后排出体外。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脑脊液是脑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属于细胞外液,A错误;
    B、脑脊液是脑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脑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错误;
    C、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维持pH平衡,所以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不会使脑脊液pH明显降低,C错误;
    D、脑脊液是细胞外液,可能含有葡萄糖、氨基酸和激素等物质,D正确。
    故选D。
    36. 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有几项(  )
    ①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②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和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③学习过程中反复刺激感官,有助于长期记忆的形成
    ④短期记忆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有关
    ⑤人逐渐丧失空间识别能力,都是由于大脑的左半球神经元大量死亡造成的
    ⑥5-羟色胺(一种神经递质)分泌不足是引发抑郁症的原因之一
    ⑦完成呼吸、排尿、阅读神经中枢依次位于:脑干、脊髓、大脑皮层
    ⑧聋哑人艺术团的精彩舞蹈,受老师“手语”指挥,依靠的神经中枢是位于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大脑皮层有许多高级中枢,控制着脊髓等内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还有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和人类的语言有关,受损后会出现相应的病症,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大多数人主导语言功能的区域是在大脑的左半球,逻辑思维主要由左半球负责,大多数人的大脑右半球主要负责形象思维,如音乐、绘画、空间识别等。
    【详解】①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涉及语言文字有关的人类的听、说、读、写,①正确;
    ②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和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②正确;
    ③学习过程中反复刺激各种感官,有助于新突触的建立,有助于长期记忆的形成,③正确;
    ④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大脑皮层下的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有关,④错误;
    ⑤大多数人的大脑右半球主要负责形象思维,如音乐、绘画、空间识别等,因此病人逐渐丧失空间识别能力,主要是由于大脑的右半球神经元大量死亡造成的,⑤错误;
    ⑥五羟色胺在大脑皮层神经突触内含量很高,是一种能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信号分子,若其分泌不足是引发抑郁症的原因之一,⑥正确;
    ⑦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相连,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控制低级反射如排尿等,大脑皮层是人类特有的高级中枢控制高级活动如阅读等,⑦正确;
    ⑧聋哑人艺术团的精彩舞蹈,受老师“手语”指挥,依靠的神经中枢是位于大脑皮层的视觉性语言中枢,⑧错误。
    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7.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I、Ⅱ、III、V表示不同的人体系统,甲、乙、丙表示三种体液。依据本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乙、丙可分别表示淋巴、血浆和组织液
    B. I表示循环系统,III可表示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C. 若从Ⅱ获取的蛋白质长期不足,则可能会导致乙的渗透压下降
    D.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乙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该图可知:乙与丙之间是双向箭头,说明一方是血浆一方是组织液,又因为丙的箭头指向甲,说明甲是淋巴液,丙是组织液,因此乙是血浆。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乙与丙之间是双向箭头,说明一方是血浆一方是组织液,又因为丙的箭头指向甲,说明甲是淋巴液,丙是组织液,因此乙是血浆,A正确;
    B、分析该图可知,I是循环系统,Ⅲ与内环境是双向交换,可表示呼吸系统(气体交换)和表示泌尿系统(如水的重吸水和排出),B正确;
    C、乙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含量有关,若从II消化系统获取的蛋白质长期不足,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则可能会导致乙的渗透压下降,C正确;
    D、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乙血浆和甲组织液,D错误。
    故选D。
    38. 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和人松果体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的视网膜属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
    B. 褪黑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下丘脑的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C. 图中的松果体及支配它的传出神经末梢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D. 褪黑素分泌过多时,下丘脑的功能会受到抑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暗信号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松果体”途径对褪黑素进行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该过程中有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详解】A、图中视网膜能感受暗信号,属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A正确;
    B、褪黑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下丘脑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B错误;
    C、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支配的松果体,C正确;
    D、褪黑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的功能,属于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B。
    39. 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及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沃泰默的实验假设是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递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B.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结论是在稀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胰液素,引起胰液的分泌
    C.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由胰腺分泌的第一种激素,它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激素调节的存在
    D. 沃泰默实验中的对照组排除了盐酸作用于胰腺使其分泌胰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
    【详解】A、沃泰默的实验假设是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递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并据此分为三组实验进行探究,A正确;
    B、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发现在盐酸的作用下,狗的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胰液素,发现了体液调节,B正确;
    C、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它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C错误;
    D、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40. 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能准确地描述其调节过程的是(  )

    A. 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B. 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
    C. 当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可能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D. 若图表示体温调节过程,则体温调存在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示过程为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参与,体液调节通过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参与。
    【详解】A、水盐平衡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过程,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神经调节作用于抗利尿激素分泌,再由抗利尿激素作用于靶器官,故调节的过程可通过A→B→C→D→E来实现,A不符合题意;
    B、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主要是血糖浓度变化作用于胰岛,促进相应激素的分泌,再通过激素作用于靶细胞来调节,故可以通过A→C→D→E来实现,这一调节属于体液调节,B符合题意;
    C、人手被针扎缩回和产生痛觉,都是神经调节完成,其调节过程通过A→B→E实现,C不符合题意;
    D、体温调节是首先外界温度变化被温度感受器感受到,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然后通过传出神经作用到下丘脑分泌部位,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到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到甲状腺释放甲状腺激素,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即A→B→C→D→E为神经-体液调节,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1. 下列关于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作用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含有渗透压感受器、血糖感受器
    B. 下丘脑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也是呼吸中枢,还能调节生物节律
    C. 下丘脑含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
    D. 细胞外液渗透液升高时,下丘脑产生的兴奋可传递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
    【答案】B
    【解析】
    【分析】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下丘脑的功能之一是感受,下丘脑含有渗透压感受器和血糖感受器,A正确;
    B、呼吸中枢是大脑皮层,而不是下丘脑,B错误;
    C、下丘脑含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C正确;
    D、下丘脑中含有渗透压调节中枢,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从而主动饮水,D正确。
    故选B。
    42. 辅助T细胞(Th)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心调控作用。激活的Th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有的细胞因子可以启动细胞免疫,有的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与抗体的生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Th能够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B. Th被激活后分泌细胞因子调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C. Th分泌的细胞因子是免疫系统组成中的免疫活性物质
    D. Th和吞噬细胞的功能是相似的,具有清除抗原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体液免疫中,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辅助T细胞表面特定的分子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还有一些病原体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靶细胞、辅助T细胞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T细胞的辅助,可见,辅助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过程中都起着关键作用。
    【详解】AB、激活的Th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有的细胞因子可以启动细胞免疫,有的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与抗体的生成,调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B正确;
    C、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Th是免疫细胞,因此Th分泌的细胞因子是免疫系统组成中的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
    D、Th能够识别抗原,但是不能吞噬清除抗原,D错误。
    故选D。
    43. 下图是在特定条件下小鼠体内某些变化的示意图,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若①代表甲状腺激素,则②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若横坐标代表禁食时间,则①和②可分别代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C. 若①代表细胞外液渗透压,则②可代表抗利尿激素
    D. 若①代表运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则②可代表毛细血管中的血流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图是在特定条件下小鼠体内某些变化的示意图,图中①和②的变化呈负相关,①在不断增加,②在不断降低。
    【详解】A、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增多,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A正确;
    B、随禁食时间的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含量下降,B错误;
    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也增加,C错误;
    D、运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增加,散热量也增加,毛细血管中的血流量应增多,D错误。
    故选A。
    44. 人接触辣椒后,往往会感觉“热辣烫口”。在口腔或皮肤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香草酸受体,它能被辣椒素或高温刺激激活。叙述正确的是( )
    A. 辣椒素与香草酸受体结合后,兴奋以化学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
    B. 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吃辣椒时喝热饮会加重疼痛
    C. 有人吃辣椒会大汗淋漓且面部发红,原因是汗腺分泌加强、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D. 吃辣椒后进入低温空调房降温,机体的散热量增加,产热量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1.根据题意,在口腔或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中,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香草酸受体,所以人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与香草酸受体结合,进行信息传递。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A 错误;
    B、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如果喝热饮会激活香草酸受体,从而加重疼痛,B正确;
    C、此时会增加散热,皮肤毛细血管会舒张,C 错误;
    D、进入低温空调房后,机体的散热量和产热量均增加,进而维持机体体温恒定,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
    45. 下列关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B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就是体液免疫
    B.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能产生记忆细胞
    C. 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T细胞发挥的作用相同
    D. 最终消灭抗原的是吞噬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体液免疫过程为:
    (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
    (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2、人体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
    【详解】A、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A正确;
    B、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中都能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B正确;
    C、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而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会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C错误;
    D、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可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寄生的基础,露出的抗原与抗体结合,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体液免疫中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也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故最终消灭抗原的是吞噬细胞,D正确。
    故选C。
    二、简答题(4题,共40分)
    46. 吗啡是一种镇痛药,其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峰值(动作电位的最大值)及传导速率的影响是镇痛效应的重要机制。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外界刺激时处于静息状态,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其受到一定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部位的膜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具有生物活性的大鼠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进行相关实验,其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吗啡浓度
    动作电位峰值/mV
    兴奋传导速率/(m·s-1)
    10 min
    20 min
    40 min
    10 min
    20 min
    40 min
    0
    9.07
    9.13
    9.06
    33.00
    33.15
    32.96
    0.1 g/L
    7.82
    4.58
    2.90
    30.15
    24.69
    19.80
    0.2 g/L
    5.60
    1.64
    0
    16.02
    4.52
    0
    0.3 g/L
    0
    0
    0
    0
    0
    0
    为保证大鼠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生物活性,实验中需将大鼠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置于类似于____________(填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液体环境中。该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高中所学内容推测,吗啡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神经递质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__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不会持续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吗啡有镇痛作用,原因是吗啡能和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其失去与_________结合的能力。
    【答案】 ①. K+外流 ②. 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③. 组织液 ④. 吗啡浓度和吗啡处理时间 ⑤. 降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从而抑制Na+的内流 ⑥. 受体 ⑦.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被相应的酶分解(或运回突触前神经元) ⑧. 神经递质
    【解析】
    【分析】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产生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进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详解】(1)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当其受到一定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部位的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2)为保证大鼠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生物活性,实验中需将大鼠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置于类似于组织液的液体环境中。分析表格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吗啡浓度和吗啡处理时间,因变量为动作电位峰值和兴奋传导速率,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不同浓度的吗啡及吗啡处理时间都会影响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率,与对照组相比,吗啡作用后,动作电位峰值和兴奋传导速率随吗啡浓度的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可推测吗啡的作用机理是降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从而抑制Na+的内流。
    (3)神经递质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被相应的酶分解(或运回突触前神经元),因此神经递质不会持续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吗啡有镇痛作用,原因是吗啡能和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其失去与神经递质结合的能力。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相关知识,需要考生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以及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并能准确提取题干实验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解答。
    47. 冬泳是一项特殊条件下的体育运动,具有独特的健身功效。冬泳爱好者受到冷水刺激后,机体的部分体温调节过程如下图。请分析回答:

    (1)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__。图中途径①的X表示的生理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途径③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与途径④⑤相比,途径③调节体温的优点是________。经过调节,冬泳爱好者的体温维持在37°C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
    (3)冬泳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血糖下降,胰高血糖素和________(激素)可缓解血糖变化,胰高血糖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________。比赛结束后,运动员的心跳速度依然比较快,从体液调节的特点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炎热环境下也有肾上腺等腺体的分泌,使心输出量__________,散热__________,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___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
    【答案】(1) ①. 下丘脑 ②. 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③.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骨骼肌
    (2) ①. 机体迅速产热,维持体温 ②. 保证细胞代谢酶促反应的适宜温度,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3) ①. 肾上腺素 ②. 肝脏 ③. 体液调节作用的时间比较长
    (4) ①. 增大 ②. 增加 ③. 神经-体液调节 ④. 中枢神经系统
    【解析】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小问1详解】
    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途径①可减少散热,应为在传出神经支配下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增加产热的途径有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因此途径③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骨骼肌。
    【小问2详解】
    途径④⑤为激素调节,而途径③为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速度快,可快速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可维持在37°C左右,这可保证细胞代谢酶促反应的适宜温度,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小问3详解】
    血糖下降,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以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胰高血糖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由于体液调节作用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比赛结束后,运动员的心跳速度依然比较快。
    【小问4详解】
    炎热环境下通过传出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加,使心输出量增大,同时毛细血管舒张,散热增加,这种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体液调节作为神经调节的一部分。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48. 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从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上分为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部分,二者关系的示意图如下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写出下丘脑在水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
    (2)与抗利尿激素释放有关的是__________(填“神经”或“腺”)垂体,剧烈运动的情况下,人体的尿量减少,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性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节和管理,在性激素的分泌过程中,图中下丘脑分泌的调节性多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激素的受体位于_________(填“细胞内”或“细胞膜上”)。
    (4)性激素的分泌的调节方式与甲状腺激素相似,若某人检测激素时性激素低于正常值,垂体功能正常,推测可能是下丘脑或性腺病变,给该患者注射适量的促性腺激素,写出实验结果并推断可能产生的病变器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感受刺激、分泌激素
    (2) ①. 神经 ②. 由于大量出汗,为保持机体水分,机体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排尿,以保持体内渗透压
    (3) 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②. 细胞膜上
    (4)若性激素恢复正常值,可能为下丘脑病变;若性激素未恢复,则可能为性腺病变
    【解析】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小问1详解】
    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具有感受刺激、分泌激素的作用。
    【小问2详解】
    由图示可知,与抗利尿激素释放有关的是神经垂体;剧烈运动的情况下,人体的尿量减少,其原因是由于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为保持机体水分,机体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排尿,以保持体内渗透压稳定。
    【小问3详解】
    在性激素的分泌过程中,图中调节性多肽是由下丘脑内分泌细胞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于该激素是蛋白质,因此识别该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膜上。
    【小问4详解】
    性激素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性腺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若某人检测性激素低于正常值,而垂体功能正常,推测可能是下丘脑或性腺病变,给该患者注射适量的促性腺激素,若性激素恢复正常值,可能为下丘脑病变;若性激素未恢复,则可能为性腺病变。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关键是要求学生弄清甲状腺激素分泌、性激素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及过程,并能结合题意分析作答。
    49. 如图所示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侵染人体后,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A—J代表不同的免疫细胞。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19-nCoV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鼻腔中的黏膜和毛发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____道防线。2019-nCoV进入人体内环境,第二道防线并没有及时消灭病原体,原因是非特异性免疫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D细胞被活化需要两个信号刺激,分别是D细胞接触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此外还需要___________的作用。
    (3)图中能特异性识别2019-nCoV抗原的细胞有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回答),没有识别抗原能力的细胞_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回答)。图中___________细胞(用图中字母回答)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起着关键作用。
    (4)I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属于细胞________。人感染2019-nCoV后往往会出现发热症状,发热能使人体的免疫功能_____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机体清除2019-nCoV属于免疫功能中的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一 ②. (防卫)免疫能力相对弱
    (2) ①. 病原体(抗原) ②. 辅助T细胞(图示J细胞) ③. 细胞因子
    (3) ①. CDEHGIJ ②. F ③. C和J
    (4) ①. 凋亡 ②. 增强 ③. 免疫防御
    【解析】
    【分析】1、人体有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2、分析题图:A为抗原呈递细胞,C为记忆T细胞,D为B细胞,E为细胞毒性T细胞,F为浆细胞,G为记忆B细胞,H为记忆T细胞,I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J为辅助性T细胞。
    【小问1详解】
    根据分析,鼻腔中的黏膜和毛发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并没有及时消灭病原体,说明非特异性免疫的防卫能力相对弱。
    【小问2详解】
    由分析可知D为B细胞,B细胞被活化需要两个信号刺激,一个是B细胞接触病原体(抗原),另一个是B细胞接触辅助性T细胞,在B细胞被活化进行增殖分裂的过程中,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愈后患者体内存在有记忆细胞,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记忆细胞可以迅速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与抗原结合,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入侵的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并释放其中的抗原。
    【小问3详解】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有: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B细胞,记忆T细胞,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即图中的CDEHGIJ;
    在上述免疫细胞中,只有浆细胞无法识别抗原,即图中的F;
    辅助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既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又在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即图中的J和C。
    【小问4详解】
    I细胞(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属于细胞凋亡;
    发热会加快新陈代谢,有利于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为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其中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治肿瘤的发生;机体清除2019-nCoV属于免疫功能中的免疫防御。
    相关试卷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第三次调研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第三次调研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4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78,则其葡萄糖含量大于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理)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理)含答案,文件包含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理科原卷版docx、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理科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杭州市师范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师范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