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黑龙江省鸡西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黑龙江省鸡西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1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2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黑龙江省鸡西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鸡西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鸡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
    高三学年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李后主《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
    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他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
    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
    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
    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春官·大师》郑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的比兴来衡量,而有了一种言外之意可以追寻体会的意思了。
    (摘编自叶嘉莹《诗显而词隐》)
    材料二:
    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让一个诗人亡一次国,然后李煜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几个句子出来。就是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一个事件,他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期的有点轻浮转到那么深沉。就是一个亡国,忽然让这个才华横溢的人领悟到繁华到幻灭。所以我们读到《虞美人》,读到《浪淘沙》,读到他这些后期的作品的时候,忽然带动了一个很不同的生命经验。这种在亡国之后产生出来的创造力,其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五代词刚好是诗词这两种文体的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当时有一批傻傻的人,还在那边继续模仿唐诗的,全部都完了。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的变革意义,就是词根本就是流行歌曲。
    大家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我们会隐约感觉跟唐诗不一样。“太匆匆”,就是一个很直接的民间感情,就是觉得好快啊。所以你会发现,把这些东西变成歌,变成现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为它本来就是歌。我们现在读的《虞美人》《乌夜啼》都不是文学的名字,而是音乐的名字,等于现在我们讲的“降G大调”之类的意思,升调、降调的意思。
    (摘编自蒋勋《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嘉莹认为,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是词人心中先有了千回百转的情思,再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
    B. 比兴对作者而言,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比是由心及物,兴是由物及心:对读者而言,都能够引起内心的感发。
    C. 叶嘉莹认为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不可信,但引出了“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解释。
    D. 蒋勋认为,李煜后期的作品《虞美人》《浪淘沙》体现出一种深沉的生命情调,亡国让词人领悟到了从繁华到幻灭的转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诗人常常将抽象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从而引起读者的感发,这是由诗歌的特点决定的。
    B. “兴”这种手法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它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兴”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
    C. 蒋勋认为,以李煜为代表的五代词与黄金时代的唐诗非常不同,五代词另辟蹊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和通俗。
    D. 我们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之所以感觉不同于唐诗,是因为由物及心,看到外界景物后引起了内心的感发。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 )
    A.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
    B.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C.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D.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以三首小词比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三种境界,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词)为第一种境界。叶嘉莹先生认为王国维的解释是读者在解读诗词时,近于兴的阐述。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1. C 2. A 3. C
    4. ①材料一首先提出词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的观点;②接着对“比”“兴”进行解释,以《诗经》《诗品•序》《文赋》《乌夜啼》为例,详细解说了中国诗歌见物起兴的传统;③以《诗经•硕鼠》《减字木兰花》为例,详细诠释了中国古诗的以此例彼的方式;④再分析了“比兴”从古诗的心物交感到“言在此意在彼”的含义演变过程。
    5. ①“兴”是由物及心,看到某种物象引发内心的感触。②“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写在凄凉的秋天登高望远,望尽了天边的路,却不见思念的人归来。③“独上高楼”,表明做学问要勇于登高望远,如此才能看清出路;“望尽天涯路”,苦苦寻觅,痴痴求索,与做学问者执着追求相似;前路茫茫,不知道从何处起步,表明做学问要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找到自己的目标。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不可信”错误,文中说的是“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选项说法太绝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兴’这种手法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所以‘兴’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强加因果。原文“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可知,“‘兴’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的原因是“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
    C.“情感表达更加直接和通俗”曲解文意,原文“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这里的“通俗”包含诸多方面,并不只是情感表达,而且“直接”于文无据。
    D.“我们读到……之所以……是因为由物及心,看到外界景物后引起了内心的感发”错。原文“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是从作者方面说的,而选项是从读者方面说的,曲解文意。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见物起兴”是说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内心的感发。
    A.想要表达自己并非美丑全部包容,借助“鉴”这一物象表达出来,这是“比”;
    B.“垝垣”不属于引发内心情感的物象,不属于“见物起兴”;
    C.当年栽种的柳树,繁茂可爱。现在看到它们枯败凋零,不能不令人凄伤。看到柳树枯败凋零,引发内心的凄伤,属于“见物起兴”;
    D.芣苢是采摘的对象,没有引发内心的情感,不属于“见物起兴”。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开头“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提出观点:词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
    第二、三段“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对“比”“兴”进行解释,“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李后主《乌夜啼》……”,以《诗经》《诗品•序》《文赋》《乌夜啼》为例,详细解说了中国诗歌见物起兴的传统;
    第四段“‘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以《诗经•硕鼠》《减字木兰花》为例,详细诠释了中国古诗的以此例彼的方式;
    最后“‘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分析了“比兴”从古诗的心物交感到“言在此意在彼”的含义演变过程。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近于兴”表明这三个境界的表达跟“兴”有相似之处。
    首先理解“兴”,由原文“‘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可见“兴”是由物及心,看到某种物象引发内心的感触。
    再看王国维说法。“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原本出自晏殊《鹊踏枝》,意思是昨夜一阵西风吹落了满地树叶,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边的路,却不见思念的人归来。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此境是“登高远望,绝处求生”之境。
    “近于兴”的理解。西风吹树,风紧木落,一片凄凉。人独上高楼,有一种苦苦寻觅,痴痴求索的孤独和无奈。前路茫茫,天外有天,永无止境,不知道从何处起步,同时又隐隐透着一股殷殷的期盼,希望找到出路。“独上高楼”是做学问者必须要有的勇敢攀登的信念,只有登高才能看清方向;“望断天涯路”进入了一种非同寻常的境界,“望断”是一种苦苦寻觅、思索、寻找出路的状态,路多且远,需作选择,明确属于自己的方向。这第一境界使人悟到: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断求索、仔细甄别,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砸骨头
    铁凝
    入冬前,正是税收季节,税款仍没有筹齐,还差六百块。全乡十二个村,就剩下居士村。村长和会计亲自收税,来到于老茂家。于老茂有一小片苹果树,应纳林果税五十四元。
    村长:“道理我也不说了,好歹给我个面子。”于老茂:“不是我不给你面子,是老天不给咱们面子。伏天那场雹子不是我瞎编的吧,剩的那几个果子,才卖了六十块。你应该问问乡里,遭了雹灾怎么还不减税?”
    是有一场雹子,村长想,他接过于老茂递上来的烟,点上,愣了一会儿,去了于喜开家。于喜开喂了几栏猪,下雹子也没砸死猪,他应该交割头税。于喜开正歪在被窝垛上哼哼,村长问怎么了,他说正在拉痢疾,说这痢疾是猪传给他的,说他那几栏猪眼下都得病,不能卖,不卖猪还交什么割头税。
    村长又去了几家,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最后到了于四嘎家。于四嘎在门上贴了副对子:自古未闻屎上税,如今放屁也拿捐。
    村长捂着腮帮子给会计念这副对子,他正在上火,牙床子肿。
    会计:“看,听你念对子,叫我打错了算盘。”
    村长:“打来打去,还不是差六百。”
    会计:“不是你非让打来着。”
    村长苦笑:“我就那么一说。”
    会计:“当官的一动嘴,小兵子跑断腿。”
    村长:“我看你是吃了戗药,”
    算盘噼里啪啦又一阵紧响,村长烦躁起来,便说:“别耍把你那算盘了行不行?”
    “怕是你还耍把不了这几下子。”
    “我要是会耍算盘就把你辞了。”
    会计不紧不慢地说:“辞了我不打紧,你别拿算盘撒气,没看见快散架了。”
    村长听不得会计那口气,像是故意激他,火气又盛了些,他抓起算盘哗啦啦地摇。
    “散架就散架,不就是架算盘!”
    “一架算盘也得十来块钱!”
    “居士村凑不上税钱还买不起一架算盘!”村长说着举起算盘就摔,算盘子溅得到处都是。
    会计在这时才真正变了脸。他心疼这被他摩挲了许多年的算盘,光润如珠的算盘子显示着他的为人。虽然居士是个穷村,可会计从来没在算盘上做过对不起村人的事。摔了他的算盘,就好比模糊了他的为人,他决心要还击。他打算把暖壶投过去,转念想到暖壶也得七八块钱,何况村委会就剩这么一只。实在找不着别的,会计奔到炕边去掀炕席——炕席经摔。
    他们相互扭打起来,招来一些看热闹的村人。
    “咱们河滩上见,砸骨头去!”
    “砸就砸!”
    砸骨头是居士村男人之间战争的极致,每当他们由争吵到扭打,便会生发出砸骨头的愿望。一句砸骨头的过瘾宣言会迸射出寒气,这寒气能叫他们的眼睛冒火,嘴唇哆嗦。
    当他们真的在河滩上站定,彼此眼中只有一副骨头架子,亟待对方去砸酥。村长和会计一人抄起一块鹅卵石,开始了他们的战争。村长砸破了会计的脸,会计砸破了村长的额头,他们都流了血,血再次鼓荡起他们的激情……
    绿幽幽的河水哗哗地流向远方,太阳跃上山巅,照亮了河对岸那陡峭的黛色山壁,照亮了那满坡遍野金红的荐草。太阳照耀着河滩,河滩上聚满了村人,倘若有不知情的外人闯入其间,会以为人们正在欣赏两个男人豪迈的舞蹈。
    他们一门心思地砸,直砸得天昏地暗、眼花缭乱。两具遍体鳞伤的身子扭结起来,扑嗵倒在河滩上,围观的村人这才关心起他们的命运,连忙寻找起交战双方的女人。媳妇们赶来,她们各自的丈夫,正搀扶着彼此的胳膊踉跄着往河岸上爬,村长和会计互相看看,觉得对方很模糊,模糊得像个半截石碑。他们都笑了,村长眯着乌青乌青的眼睛说:“上谁家?”
    会计说:“上我家吧,媳妇买了驴灌肠。”
    村长媳妇说:“待会儿我把枣酒送过去。”
    他们出了河滩往会计家走,村人也一路沉默着往家走。
    会计和村长就着驴灌肠喝枣酒,村长捧着碗刚喝两口,就呜呜地哭了起来。他哭得是如此的伤心,如此的软弱,如此的无所顾忌,如此的没有出息。他抽抽噎噎地说:“谁叫我没本事呢,生是要不出这六百块。”
    会计没有劝阻村长的哭,只说他盘算了一下,想把给儿子定亲的二百先垫出来。村长说他也盘算了一下,把给儿子盖房攒的三百先垫出来。
    “剩下的那一百呢?”
    “让别的干部们凑凑。”
    睡了一夜,村长和会计的脸更肿了,他们准备去乡里检讨,头上缠着白布顺着河滩走,于老茂领着一伙村人追了上来,交给会计一个纸包,说六百块钱和交税清单都在里头。
    会计眯着肿眼数了钱,分毫不差。会计和村长不约而同地看居士村,村口聚集着更多的乡亲,这纸包像是居士村给他们意外的馈赠。村长和会计越走越远,站在村口的人渐渐看不见他们的身子,只见两个大白脑袋在太阳底下晃。
    (1992年发表于《十月》,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砸骨头”是居士村的一种习俗,是男人之间解决纷争的一种手段。以之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事件,也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照章纳税,村长却要说“给我个面子”,而村民们接二连三借故拒缴:村长会计彼此迁怒、扭打,则招来一群看热闹的村民。这些都凸显了人情的冷漠。
    C. 在作者笔下,“砸骨头”的暴力场面激荡着一种原始的粗犷力量。在描绘乡村生活、民风民俗画卷的同时,也突出了当地民众尚武的“硬气”性格。
    D. 小说讲述了一个令人心酸而又安慰的故事,作者没有渲染乡村生活的艰难,而是以戏谑的方式去处理,从而引发人们对新时期干群关系的思考。
    7.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水哗哗地流”,太阳“照亮了河对岸那陡峭的黛色山壁”等语句暗示着两人在决斗时愤怒的心理特点,两人怒目相向,视对方若仇敌。
    B. 小说叙述到决斗的紧张激烈处,作者故意宕开一笔,转而描写景物,笔触舒缓下来,使情节张弛相间,紧张的气氛有所缓和。
    C. 由河滩的景色自然过渡到河滩上聚集的村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村民们聚集观战,并最终理解村长和会计的难处作铺垫。
    D. 作者在此突发奇想,设想外人的感受,寓庄于谐,表现出对农村干部为政不易的理解,也体现出小说语言轻快、幽默活泼的特点。
    8. 村长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开头写到村长向于老茂收税未果,到于喜开家碰壁,到于四嘎家被恶作剧的对联奚落,情节大体相同但富有变化。这样的情节安排有怎样的效果?
    【答案】6. B 7. A
    8. ①体谅村民、心地善良:当村民交税有困难时,选择让步,甚至垫出自己的钱;②直率、易躁、有血气:在与会计的对话中,火气渐涨,两人矛盾才逐渐升级;③大度、自省、有脆弱面:与会计“砸骨头”后笑着和解,酒后流露心声。
    9. ①文章写村长向于老茂收税未果,借于老茂之口说出“伏天那场雹”的遭灾的事实;村长到于喜开家碰壁,通过于喜开的话进一步表明百姓生活遇到了困难,确实交不上税;村长到于四嘎家被恶作剧的对联奚落,表明村民对干部收税抵触情绪很大。②三个情节大体相同,一是充分说明村子确实遭了灾,村民交税困难重重,并非有意拒缴;二是着力表现乡村干部工作不易。③“情节……富有变化”让读者既能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也能避免枯燥乏味,吸引读者阅读,引发对新时期干群关系的思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借故拒缴”错,村民不交税是因为遭了灾,并非借故拒缴;“这些都凸显了人情的冷漠”错,最后村民自发集齐了六百块税钱,给小说笼罩上温暖的色彩。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太阳……等语句暗示着两人在决斗时愤怒的心理特点,两人怒目相向,视对方若仇敌”错,这段景物描写中“远方”“太阳”“山巅”“金红”等词语充满生机,暗示着时代气息朝农民、干部间日益和谐的方向转变,没有暗示人物愤怒的心理;两人并非真的视对方如仇敌,而只是收不上税的一种情绪宣泄。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是有一场雹子,村主任想,他接过于老茂递上来的烟,点上,愣了一会儿,去了于喜开家”“于喜开正歪在被窝垛上哼哼,村主任问怎么了,他说正在拉痢疾”“村主任又去了几家,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村主任说他也盘算了一下,把给儿子盖房攒的三百先垫出来”,可知村主任体谅村民、心地善良;
    “村主任说着举起算盘就摔,算盘子溅得到处都是”“咱们河滩上见,砸骨头去”“砸就砸”,可知村主任直率、易躁、有血气;
    “他们一门心思地砸,直砸得天昏地暗、眼花缭乱。两具遍体鳞伤的身子扭结起来,扑嗵倒在河滩上”“村主任和会计互相看看,觉得对方很模糊,模糊得像个半截石碑。他们都笑了”“会计和村主任就着驴灌肠喝枣酒,村主任捧着碗刚喝两口,就呜呜地哭了起来。他哭得是如此的伤心,如此的软弱,如此的无所顾忌,如此的没有出息”,可知村主任大度、自省、有脆弱的一面。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村长:‘道理我也不说了,好歹给我个面子。’于老茂:‘不是我不给你面子,是老天不给咱们面子。伏天那场雹子不是我瞎编的吧,剩的那几个果子,才卖了六十块。你应该问问乡里,遭了雹灾怎么还不减税?’”文章写村长向于老茂收税未果,借于老茂之口说出“伏天那场雹”的遭灾的事实;
    “于喜开喂了几栏猪,下雹子也没砸死猪,他应该交割头税。于喜开正歪在被窝垛上哼哼,村长问怎么了,他说正在拉痢疾,说这痢疾是猪传给他的,说他那几栏猪眼下都得病,不能卖,不卖猪还交什么割头税”,村长到于喜开家碰壁,通过于喜开的话进一步表明百姓生活遇到了困难,确实交不上税;
    “最后到了于四嘎家。于四嘎在门上贴了副对子:自古未闻屎上税,如今放屁也拿捐”,村长到于四嘎家被恶作剧的对联奚落,表明村民对干部收税抵触情绪很大。
    三个情节大体相同,一是充分说明村子确实遭了灾,村民交税困难重重,并非有意拒缴;二是表明村干部工作难做,着力表现乡村干部工作不易。
    同时“情节……富有变化”让读者既能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也能避免枯燥乏味,并且让读者也跟着思考,村干部怎么办?如何收税?吸引读者阅读,并引发对新时期干群关系的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赵文进谏曰:“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政之经也。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臣无隐忠,君无蔽言,国之禄也。臣虽愚,愿竭其忠。”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言乎。”赵文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修法无愆,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教之古,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
    王曰:“子言世俗之间。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武灵王平昼闲居》)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知学A之人B能与闻C迁D达E于礼F之变G能H与时化。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怀,意为感化、安抚,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而不怀仁”的“怀”含义不同。
    B. 循,可理解为依靠或利用之意,与《促织》中“循陵而走”的“循”含义不同。
    C. 蔽,文中为阻塞之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含义相同。
    D. 图,文中意为考虑,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图”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文王实行仁义治国最终称王天下,而徐偃王却因实行仁义治国而灭亡,韩非子认为这是时代不同造成的,治国的措施应当随时代而不同。
    B. 舜实行德政,操干戚武舞感化了苗民。共工之战,短铁铦就足以伤敌,需坚硬的铠甲护体。周代,鲁国妄想凭子贡的辩才说服齐国,结果失败。
    C. 赵文认为应当按照古法顺应当地的民俗,按照礼法规定,穿一定款式的衣服,不认同赵武灵王推行胡服等革新进取的做法。
    D. 赵武灵王认为愚笨的人拘泥于旧风陋俗,受世俗礼法制约,没有必要和他们交流思想说明意图。老百姓应抛弃私念遵守法制,按国家政令行动。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2)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
    14. 如果韩非与赵文同为武灵王的臣子,武灵王会更喜欢谁?请根据文段陈述理由。
    【答案】10. BDG
    11. C 12. B
    13. (1)由此说来,仁义道德、机智善辩之类,都不是用来保全国家的正道。
    (2)现在君王您舍去这些,却沿用远方胡人的衣服,改变古代的教化,改变古代的章程。
    14. ①我认为武灵王应该更喜欢韩非,②因为韩非的观念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③武灵王的观念是“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制今者不法古”。他们观念一致。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真正有学问的人,能听从意见而改变观点,通晓礼法的变化才能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知学之人”偏正短语作主语,较长,可在其后B处断开;
    “能与闻迁”,“与闻”是介宾结构,做“迁”的状语,构成状中结构,意思完整,在其后D处断开;
    “达于礼之变”动补结构,意思完整,在其后G处断开。
    故在BDG三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意思不同。“而不怀仁”“怀”是“感念”的意思。句意:他施行仁义的政策感化了西戎。/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
    B.正确。意思不同。“循陵而走”“循”是“沿着”的意思。句意:而是依靠徐、鲁两国的实力。/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跑。
    C.错误。意思不同。“王之蔽”的“蔽”是“蒙蔽”的意思。句意:做君王的不阻塞言路,/大王被蒙蔽。
    D.正确。意思相同。句意: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地考虑考虑。/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短铁铦就可以伤敌”错误,原文“铁铦短者及乎敌”意为“武器短的会被敌人击中”。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由、从;“所以”,用来……(正道);“持”,保全。
    (2)“释”,舍弃;“袭”,沿用;“教”,教化;“易”,改变。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分条陈述理由。
    由原文“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和“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可知,韩非的观念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由原文“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可知,武灵王的观念是:“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制今者不法古”。他们观念一致。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周文王地处丰、镐一带,领土方圆不过百里,他施行仁义的政策感化了西戎,最终统治了天下。徐偃王统治着汉水以东的地方,方圆有五百里,他也施行仁义的政策,有三十六个国家向他割地朝贡。楚文王害怕徐国会危害到自己,便出兵伐徐灭了徐国。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得了天下,而徐偃王施行仁义却亡了国,这证明仁义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所以说:时代不同了,政事就会随之不同。在舜当政的时候,苗族不肯归顺,禹主张用武力去讨伐。舜说:“不行。我们推行德教还不够深就动期武力,不合乎道理”。于是便用三年时间加强德教、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来进行精神感化),苗族终于归服了。到了共工打仗的时候,武器短的会被敌人击中,皑甲不坚固的便会伤及身体。这表明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的德政方法只能用于古代而不能用于当今。所以说:捐况变了,措施也要跟着改变。上古时候人们在道德上竞争高下,中古时候人们在智谋上角逐优劣,当今社会人们在力量上较量输赢。齐国准备进攻鲁国,鲁国派子贡去说服齐人。齐人说:“你的话说得不是不巧妙,然而我想要的是土地,不是你所说的这套空话。”于是出兵攻打鲁国,把齐国的国界推进到距鲁国都城只有十里远的地方。所以说徐偃王施行仁义而徐亡了国,子贡机智善辩而鲁失了地。由此说央,仁义道德、机智善辩之类,都不是用来保全闻家的正道。如果当初抛弃徐偃王的仁义,不用子贡的巧辩,而是依靠徐、鲁两国的实力,去抵抗有万辆兵车的强敌,那么齐、楚的野心也就不会在这两个国家得逞了。
    材料二:
    赵文劝谏武灵王说:“农夫辛勤耕作以供养君子,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愚笨的人表达意见,明智的大加以决策,这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做臣子的不隐瞒自己的意见,做君王的不阻塞言路,这是国家的福分、我虽然愚笨,但还是希望竭尽自己的忠心。”武灵王说:“替别人着想的人不应该过分苛求,竭尽忠心的人不能指资他的错误,您就直言吧。”赵文说:“适应时势顺从当地民俗,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则;衣服有一定的款式这是礼法的规定;遵守法纪,不犯错误,这是老百姓的职责。这三个方面,都是古代圣贤的教导。现在大王您对这些都弃之不顾,却沿用远方胡人的衣服,改变古代的教化,改变古代的章程,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地考虑考虑。”
    武灵王说:“你所说的只是世俗的见解。普通民众只是一味地沉溺于习惯世俗之中,而书呆子又总是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这两种人,他们只能谨守职责、遵守法令而已,不能和他们一道谋长远的事业,建立开创之功。而且夏、商、周三个朝代虽然服装不同但却能统一天下,春秋五霸政教各异却能治理好国家。聪明人制订法令,愚蠢的人被法令制约;贤达的人改革习俗,而愚笨的人却拘泥于旧风陋俗。因此那些受世俗礼法制约的人,没有必要和他们交流思想;那些拘泥于旧风陋俗的人,没有必要向他们说明你的意图。所以习俗随时势而变,而礼法和这一变化了的习俗相统一,这才是圣人治国的根本原则啊!接到国家的政令就马上行动,遵守法制而抛弃个人私念,这才是老百姓的天职。真正有学问的人能听从意见而改变观点,通晓礼法的变化才能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为自己着想的人不会兼顾他人,治理当世就不能完全效法古代,您还是放弃那些不正确的意见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组宋诗,完成小题。
    物理六首(选二)
    林希逸
    其一
    以鸟养鸟尽性,惟虫能虫知天。万物与我为一,反身乐莫大焉。
    其六
    非鱼知鱼谁乐?梦鹿得鹿谁诬?若与予也皆物,执而我之则愚。
    【注】①梦鹿得鹿:典出《列子·周穆王》,郑人采樵,毙鹿之后,十分高兴,为不让人知,他把死鹿藏匿在土坑,盖上蕉叶,后来他找不到所藏之鹿,就怀疑是个梦。②诬;假象。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一中“以鸟养鸟”的道理与《种树郭囊驼传》中的道理一样。
    B. 根据诗歌句式对仗的特点可以推知“尽性”“知天”语义相近。
    C. 其六第一句中的“谁乐”,包含了“鱼的欢乐”和“观者的欢乐”。
    D. 其六借用“梦鹿得鹿”的典故所表达的哲理和庄周梦蝶不一样。
    16. 这两首诗提出了“物”“我”的概念,强调要知物、知我。请结合诗句谈谈“知物”“知我”的内涵。
    【答案】15. D 16. ①知物:认识事物的本性,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如“以鸟养鸟”是说要按鸟的生活规律去养鸟。②知我:认识到我即是物,万物与我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万物与我为一”“若与予也皆物”都是强调了人不是高于自然的,而是与自然和谐统一。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所表达的哲理和庄周梦蝶不一样”错,这两个典故所指的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物我合一、真假难辨的唯心主义思想。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①知物:认识事物的本性,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庄子·至乐》篇说了这样的故事:有一只海鸟飞到鲁国城郊,鲁侯叫人把它擒住养于庙堂,给它享受食“太牢”(整头牛)与奏“九韶”的最高级待遇,海鸟却不敢吃一口,三日后饿死了。庄子感叹说: “此以己养鸟也,非以鸟养鸟也。” “以鸟养鸟”,就是要按鸟的生活规律去养鸟,让它栖息山林,浮游江湖,食小鱼,伴群体止息,以适应生存环境(尽性)。《庄子·庚桑楚》有同样意思的话: “惟虫能虫,惟虫知天。”“虫”,泛指一切飞鸟走兽,它们各具天性秉赋(能虫),无论是飞、走、鸣、跳,都得之天授,契合自然(能天)。
    ②知我:认识到我即是物,万物与我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后两句化用《孟子·尽心》篇的话: “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万物皆备于我”(即“万物与我合一”),就是说万物之理,我都具备,只是人们“习焉不察”;如果能反诸身而求其实,“尽其心,知其性”,加强自身修养,那么人心就会与物理一致,达到“四十不动心”(孟子)、“五十而知天命”、“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至乐境界。“若与予也皆物”,“若”,你也,承首句“鱼”,泛指一切生灵;“予”,我也,泛指人。万物皆有相同相异、相通相隔之处,人也不例外。这是超脱“鱼乐”深一层的理解。人心物理的底蕴均在“尽性”、“知天”,如果“执而我之”,像郑人“梦鹿得鹿”那样,汲汲于对外占有的私欲,得失观念过重,则既害人性,又悖物理,那就是愚蠢了。这里的“万物与我为一”“若与予也皆物”都是强调了人不是高于自然的,而是与自然和谐统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对偶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有些“士大夫之族”不愿意相互学习的借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描写箫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和《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采用了相同的艺术手法。
    (4)《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不是茅草自身美,而是因爱人送的才美,这是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
    【答案】 ①. 元嘉草草 ②. 封狼居胥 ③. 赢得仓皇北顾 ④. 位卑则足羞 ⑤. 官盛则近谀 ⑥. 舞幽壑之潜蛟 ⑦. 泣孤舟之嫠妇 ⑧. 匪女之为美 ⑨. 美人之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嘉、居胥、赢、仓皇、谀、幽壑、嫠、匪、贻。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菌,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菌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①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②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做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有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鸡油菌的“中看”,读来生动形象,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19.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的叠用,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均有标点符号的叠用,请分析其效果的异同。
    20. 下面句子都有“一般”一词,说说二者意思上的不同。
    (1)一般情况下……。
    (2)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
    【答案】18. ①(修辞上)运用比喻修辞,把菌子外形比作银元,突出圆整的特点;又把浅黄色的菌子比作鸡油,突出颜色上鲜嫩可爱。
    ②(语言上)使用口语“滴溜儿圆”,语言亲切活泼,强化了“银元”的比喻效果。
    19. 同:两处叠用都包含了疑问和惊叹两种语气,情感强烈
    异:第①处更侧重于疑问,“也能吃”即“怎么能吃”,突出了干巴菌外形上的不中看;第②处更侧重于惊叹,突出了干巴菌经处理后令人惊叹的美味。
    20. ①中的“一般”意思是“通常、普通”。
    ②中的“一般”意思是“一样、同样”。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修辞的角度看,“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恰似鸡油一样”运用了比喻。把鸡油菌的大小比作“银元”,突出了鸡油菌圆圆的外形特点;把鸡油菌的颜色比作“鸡油”,突出了其颜色浅黄,鲜嫩可爱。
    从语言的角度看,使用口语“滴溜儿圆”,语言贴近生活,亲切活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强化了“银元”的比喻效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从“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可知,两处都叠用了疑问和惊叹两种语气,使情感表达更强烈,可以引发读者的关注。
    分析“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可知,第①处是反问句加感叹句,更侧重于疑问,“这种东西也能吃?!”表达的是“这种东西怎么能吃?!”,突出了干巴菌外形上的不中看,表达了质疑和嫌弃之情。
    分析“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可知,第②处是疑问句加感叹句,更侧重于惊叹,突出了干巴菌经处理后令人惊叹的美味,表达了惊叹和喜爱之情。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分析“一般情况”中的“一般”,意思是“通常、普通、总体”,“一般情况”就是“通常情况”,强调共性特征。
    分析“一般大小”中的“一般”,意思是“一样、同样”,“一般大小”就是“一样大小”,强调相同,差不多。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在浙江杭州拉开帷幕,这不仅是一次重大的体育赛事,也是展示中华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
    无论是“大莲花”“小莲花”“大玉琮”“杭州伞”等场馆造型,还是取材自钱江潮的“潮涌”会徽、融入良渚玉琮元素的“薪火”火炬、呈现杭州湖山景观的“湖山”奖牌和“青花瓷”礼服,在杭州亚运会已经释出的诸多设计理念中, ① 。尽管尚未开幕,杭州亚运会就已经展现出文化盛会的风采。
    杭州亚运会将“智能”首次纳入办赛理念,亚组委以数字化改革作为牵引,将科技创新融入到亚运的全流程、各环节。不论是向全球首创推出的“亚运数字火炬手”,还是打造了亚运会史上首个一站式数字观赛服务平台“智能亚运一站通”,或是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建设的亚运统一网管系统,通过多维度全方位打造“智能亚运”服务体系,能够擦亮“智能亚运”金名片,向世界充分展现“数字中国”建设的最新成效和最佳实践。
    杭州亚运会不仅是运动员的盛会, ② 。亚组委秉持“还馆于民”的理念,例如杭州亚运会56个竞赛场馆、31个训练场馆陆续向社会惠民开放,目前,海报、会徽和吉祥物等各类亚运元素已经“铺满”浙江各地,处处涌动着全民运动热潮。我们相信,在“亚运惠”的加持下,“全民健身”运动定将跃上新台阶,掀起新高潮!
    21. 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 ①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无处不在 ②更是全民的运动会。
    22. ①语序不当。“将‘智能’ 首次纳入”修改为“首次将‘智能’纳入”。②句式杂糅。把“作为”修改为“为”。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为总结性质的句子,前面“大莲花”“小莲花”“大玉琮”“杭州伞”等场馆造型,“潮涌”会徽、融入良渚玉琮元素的“薪火”火炬、呈现杭州湖山景观的“湖山”奖牌和“青花瓷”礼服,这些都呈现了中国元素,可见: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无处不在。
    ②由“不仅”可知此处应有“更”之类的词语承接;由“还馆于民”可知此处是说全民参与,内容与“运动员的盛会”相对,可填:更是全民的运动会。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首次”语序不当,该词应该修饰“将‘智能’纳入”,可将“将‘智能’首次纳入”修改为“首次将‘智能’纳入”。
    ②“以数字化改革作为牵引”句式杂糅,或者是“以……为”,或者是“把……作为”,此处可把“作为”修改为“为”。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智欲圆而行欲方。
    ——《旧唐书》
    林黛玉带着不妥协的坚持死去,薛宝钗懂得圆融,跟现世妥协活下来。
    ——蒋勋评《红楼梦》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句话“智欲圆而行欲方”是指一个人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要懂得圆融变通,而在行动上则要坚守原则,有棱有角。这是古代先贤对我们的教导,意在启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心智需要灵活变通,而行为需要端正。
    第二句话取自《红楼梦》的故事。林黛玉才情出众,但她的性格刚烈,不妥协,最终在现实面前香消玉殒;而薛宝钗则擅长圆融,懂得跟现实妥协,因此她能够在那个复杂的社会中存活下来。她们两人的性格及命运的对比,恰好说明了圆融与守则的平衡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和幸福的重要性。
    材料中蕴含着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意在引导考生辩证分析“圆融”与“坚守原则”的关系,启示我们,唯有二者兼顾,达到平衡,方为最佳的处世之道。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圆融与坚守原则的内涵、二者的辩证关系、各自的重要性到如何正确对待圆融与坚守原则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述“圆融与坚守原则的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角度进行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正确对待圆融与坚守原则的关系”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以坚守原则为做人之本,坚守底线,不忘初心,守得内心澄明;以圆融变通为处世之道,灵活处世,随机应变,助力自身发展;坚守原则与圆融变通对立统一,不可偏废,内方外圆,乃人生智慧。
    立意:
    1.内方外圆,达人生之境。
    2.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
    3.我们应达到圆融与坚持的平衡。


    相关试卷

    四川省阆中市阆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阆中市阆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60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