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云南省宣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云南省宣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第1页
    云南省宣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第2页
    云南省宣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云南省宣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云南省宣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共8页。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陶寺遗址发现的城址规模宏大,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居住区,各区域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功能齐备。墓葬有大、中、小型,随葬品多寡不等,有大型石磐以及玉、石制作的礼器,也有的墓一无所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社会分工十分鲜明B.早期国家不断发展
    C.多元一体格局形成D.阶级阶层分化明显
    2.下表中记载均出自《尚书·周书》,这说明周初( )
    A.民主观念已初现端倪 B.君权受到百姓制约
    C.延续商朝的治国思想 D.民本思想已经萌发
    3.西周时期,天子按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是“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分封为诸侯,他们是从属“大宗”的“小宗”,依此类推。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天子为根基的宗法系统。西周实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
    A.确保分封制的顺利实施 B.维护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C.保障周王室的内部团结 D.消弭王朝内部不稳定因素
    4.西周时,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左传》记载,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子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该故事反映了( )
    A.东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B.宗法制下士农工商“皆有等衰”
    C.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地位D.虢国出现“臣弑君、子杀父”现象
    5.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提出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观点,其中孔子主张( )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兼相爱,交相利;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6.韩非子指出,“强兵得先富国,而重农则是富国的根本途径”。道家认为“我无事则民自富”,倡导让百姓休养生息,自由发展社会经济。儒家则主张顺应农时,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兼顾民富。各学派的经济思想从本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思想自由和百家争鸣 B.战争频繁与诸侯割据纷争
    C.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 D.思想融合与统一趋向加强
    7.“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与材料相符的是( )
    A.削弱相权 B.提出重农抑商C.强化专制 D.加强中央集权
    8.战国中期,“他”在社会长期战乱、民不聊生、天下盼望统一的形势下,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有学者认为“他”的思想主张是一个整体,有自己的内在结构和联系并制作了下图。据此判断,“他”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
    9.汉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官侍从左右,参与决策,称为“中朝”或“内朝”,以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称为“外朝”。汉武帝此举( )
    A.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 B.导致了中央行政紊乱
    C.完善了中枢权力体系 D.强化了君主集权体制
    10.某同学在历史笔记中列举了“推恩令”“初置刺史”“尊崇儒术”等措施。由此可知,他正在学习的内容是( )
    A.周武王推行分封制 B.汉高祖建立汉朝
    C.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D.汉光武帝重建汉朝
    11.汉武帝亲政后,选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并让他们为自己出策、发号施令。他们商议的朝政的场所被称为( )
    A.御史台 B.中书门下 C.中朝 D.内阁
    12.史籍评述汉末一人物:“资益州(今四川成都)之殷富,凭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乘间阻远,保据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据此判断,这一人物是(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刘秀
    13.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图中空白处应是( )

    A.东汉 B.东晋 C.北魏 D.南宋
    14.“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河),亦有过(长)江在晋陵郡界者。”魏晋南北朝时期此类现象大量存在,其影响是( )
    A.促进了西晋完成短暂统一 B.有利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推动了南方地区经济发展 D.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冲突
    15.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业发展迅速,陶瓷、丝织、制造船等手工行业也有较大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 )
    ①人口的大量南迁 ②优越的自然条件 ③南北统一的实现 ④相对和平的环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史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此魏主( )
    A.将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B.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C.消除了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D.创立了新的选官制九品中正制
    17.问号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 民族交往 B.制度变革 C.经济发展 D.商贸往来
    18.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由中央委任的官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该制度是( )
    A.宗法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9.“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下列描述的选官制度,按其出现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军功取士”“计首授爵” 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③“郡国孝廉,古之贡士” 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A. 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①③④②
    20.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
    A.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其前提条件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C.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D.使得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21.中国古代赋税的征收“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始于( )
    A.西汉 B.东汉 C.隋朝 D.唐朝
    22.《虎溪三笑图》是宋人根据一个关于东晋高僧慧远、儒者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的传说故事所绘。一日,陶渊明与陆修静自慧远处而归,主人相送。三人谈兴颇浓,慧远不知不觉走过了虎溪桥,虎辄号鸣,三人仰笑不止。原来慧远三十多年来送客只到虎溪,从未例外。这一故事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B.佛教完成了本土化
    C.道教最受官方尊崇 D.社会思想多元并存
    23.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著作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是( )
    ①《夏小正》 ②《黄帝内经》 ③《九章算术》 ④《齐民要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4.如果把“丝绸之路”“文成公主入藏”“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主题,适合作为主题名称的是( )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C.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D.王朝重视对外交往
    25.某一历史时期时人描述“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这一历史时期是(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6.在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原因是( )
    ①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②文臣任知州,通判辅佐州政
    ③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④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7.“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由此可见,契丹(辽)的政策特点是( )
    A.实行汉化 B.民族分离 C.军民合一 D.因俗而治
    28.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反而尽量做到“‘犬牙交错’,‘以北制南’,从根本上消除了……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其主要意图是( )
    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D.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29.以下为“西汉、唐朝到北宋南北方人口(户)的比例表”。表中人户变动主要是因为( )
    A.生产关系的发展B.国家控制的松弛C.经济重心的南移D.政治中心的东移
    30.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贵族中选择儿媳,而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的首选。蔡襄曾对此有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司马光则直言:“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才之多少。”这反映了宋代( )
    A.婚姻自主观念得到加强 B.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门第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漫画中国通史故事》

    材料二
    材料三 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催生了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这场大辩论,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让我们受益至今。
    ——摘编自易中天《先秦诸子文化》
    (1)依据材料一判断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2分)
    (2)材料二为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治国主张”的研究性学习任务表。请你结合所学在表格①②③④处填上相应的内容。(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这一“跨世纪大辩论”的影响。(4分)

    32.( 16 分)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史称“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汉高祖“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 ,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被哪位君主采纳,对儒学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4分)

    33.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经济繁荣程度超过了以往各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地区”的具体表现。(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革命”发生的原因,(5分)并谈谈你对宋朝商业革命“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认识。(4分)
    高一年级上学期第1次月考试卷
    历 史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命题人:张琴梅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陶寺遗址发现的城址规模宏大,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居住区,各区域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功能齐备。墓葬有大、中、小型,随葬品多寡不等,有大型石磐以及玉、石制作的礼器,也有的墓一无所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社会分工十分鲜明B.早期国家不断发展
    C.多元一体格局形成D.阶级阶层分化明显
    【答案】D
    【解析】由“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居住区”、“墓葬有大、中、小型”、“随葬品多寡不等”可知,陶寺遗址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阶级阶层的分化,故选D项;题干仅提到“有明确的的职能分工”,但并未提到具体的分工情况,所以不能据此得出社会分工十分鲜明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所述只能得出陶寺遗址已经具有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但由于没有比较,没法得出“不断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仅一个遗址,没有其他遗址,不能得出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结论,排除C项。
    2.表3中记载均出自《尚书·周书》,这说明周初( )
    表3
    A.民主观念已初现端倪 B.君权受到百姓制约
    C.延续商朝的治国思想 D.民本思想已经萌发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当于民监”“民情大可见”“永保民”可知周初重民,民本思想已经萌发,故选D项;材料中体现的是重视百姓,不是民主观念,排除A项;材料强调对百姓的重视,并不能说明君权受到百姓制约,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并未延续商朝的治国思想,排除C项。
    3.西周时期,天子按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是“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分封为诸侯,他们是从属“大宗”的“小宗”,依此类推。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天子为根基的宗法系统。西周实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
    A.确保分封制的顺利实施 B.维护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C.保障周王室的内部团结 D.消弭王朝内部不稳定因素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宗法制)可知,为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宗法制度,故选B项;西周实行宗法制能够确保分封制的顺利实施,但并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A项;实行宗法制能够保障周王室的内部团结,但它也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C项;实行宗法制能够消弭王朝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但它也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D项。
    4.西周时,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左传》记载,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子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该故事反映了( )
    A.东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B.宗法制下士农工商“皆有等衰”
    C.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地位D.虢国出现“臣弑君、子杀父”现象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结合所学可知,鼎是权力的象征,楚子问鼎说明楚子觊觎王位,反映出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地位,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时期的状况,东周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楚王问鼎,没有涉及四民等级,排除B项;材料记载的是楚国,不能说明虢国的问题,排除D项。
    5.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提出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观点,其中孔子主张( )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兼相爱,交相利;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答案】C
    【解析】略
    6.韩非子指出,“强兵得先富国,而重农则是富国的根本途径”。道家认为“我无事则民自富”,倡导让百姓休养生息,自由发展社会经济。儒家则主张顺应农时,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兼顾民富。各学派的经济思想从本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思想自由和百家争鸣 B.战争频繁与诸侯割据纷争
    C.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 D.思想融合与统一趋向加强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法、道、儒都主张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尤其突出了农业的重要地位,这在本质上反映了春秋战国这一个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了思想文化的变化,故选C项;材料体现了思想自由和百家争鸣,但这并非本质,排除A项;材料体现经济思想的不同,并未体现割据纷争、战争频繁的社会现状,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道家、儒家的经济思想,这些思想无法反映思想融合与统一趋向加强,排除D项。
    7.“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与材料相符的是( )
    A.削弱相权 B.提出重农抑商C.强化专制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可知,事务发生在四面八方,而决定权在中央,说明中央权力的强化,故选D项;据材料“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可知,圣明君主执掌着要害,四方臣民都会来效劳,没有涉及相权问题,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中央权力和君权的重要性,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据材料“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圣明君主执掌中央集权,并非强化专制,排除C项。
    8.战国中期,“他”在社会长期战乱、民不聊生、天下盼望统一的形势下,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有学者认为“他”的思想主张是一个整体,有自己的内在结构和联系并制作了下图。据此判断,“他”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民贵君轻”、“性善论”可知为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故选B项;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排除A项;荀子主张性恶论,排除C项;韩非子生活于战国末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排除D项。
    9.汉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官侍从左右,参与决策,称为“中朝”或“内朝”,以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称为“外朝”。汉武帝此举( )
    A.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 B.导致了中央行政紊乱
    C.完善了中枢权力体系 D.强化了君主集权体制
    【答案】D
    【解析】汉武帝设立的中朝官员资历浅但参与决策,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员则资历深、不再参与决策,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内潮和外朝之间互相牵制,最终强化了君主集权体制,故选D项;中外朝制仅是参与决策的官员发生了 变化,决策的流程并未优化,所以没法据此得出提高中枢决策效率的结论,排除A项;内朝官和外朝官分别有自己的职权范围,不会导致中央行政紊乱,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外朝制的设立并未使得中枢权力体系完善,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才意味着其得以完善,排除C项。
    10.某同学在历史笔记中列举了“推恩令”“初置刺史”“尊崇儒术”等措施。由此可知,他正在学习的内容是( )
    A.周武王推行分封制 B.汉高祖建立汉朝
    C.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D.汉光武帝重建汉朝
    【答案】C
    【解析】略
    11.汉武帝亲政后,选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并让他们为自己出策、发号施令。他们商议的朝政的场所被称为( )
    A.御史台 B.中书门下 C.中朝 D.内阁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加强皇权,选用一批中下层官员组成决策机构中朝,亦称内朝,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成为中朝的执行机构,故选C项;御史台是东汉至明朝时期的中央监察机构,排除A项;中书门下原称政事堂,始于唐玄宗时期,排除B项;内阁始于明成祖时期,排除D项。
    12.史籍评述汉末一人物:“资益州(今四川成都)之殷富,凭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乘间阻远,保据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据此判断,这一人物是(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刘秀
    【答案】A
    【解析】据材料“益州(今四川成都)”并结合纲要上册第5课所学可知,刘备占据成都,建立蜀汉,与魏、吴鼎立,故选A项;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排除B项;曹操以河南许昌为据点,排除C项;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与材料“汉末一人物”相悖,排除D项。
    13.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图中空白处应是( )

    A.东汉 B.东晋 C.北魏 D.南宋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成立东晋,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故选B项;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排除A项;图片中已经存在北魏,排除C项;与南宋对峙的政权是金,而非十六国,排除D项。
    14.“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河),亦有过(长)江在晋陵郡界者。”魏晋南北朝时期此类现象大量存在,其影响是( )
    A.促进了西晋完成短暂统一 B.有利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推动了南方地区经济发展 D.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冲突
    【答案】C
    【解析】略
    15.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业发展迅速,陶瓷、丝织、制造船等手工行业也有较大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 )
    ①人口的大量南迁 ②优越的自然条件 ③南北统一的实现 ④相对和平的环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南方的开发,故①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南方地区自然条件相对优越,适宜农作物种植,故②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短暂统一外,其余时期处于分裂状态,并未实现南北统一,故③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和平,有助于南方的开发,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16.史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此魏主( )
    A.将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B.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C.消除了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D.创立了新的选官制九品中正制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宜改姓元氏”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改革,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故选A项;北魏只是统一北方,未改变分裂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消除了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消除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曹丕创立,排除D项。
    17.问号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 民族交往 B.制度变革 C.经济发展 D.商贸往来
    【答案】A
    【解析】略
    18.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由中央委任的官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该制度是( )
    A.宗法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由中央委任的官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并结合纲要上册第7课所学可知,该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故选C项;宗法制下,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实行世卿世禄制,与材料“选官制度”相悖,排除A项;察举制下,政府重点考察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与材料“由中央委任的官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相悖,排除B项;科举制以考试取人,打破了士族垄断特权,与材料“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相悖,排除D项。
    19.“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下列描述的选官制度,按其出现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军功取士”“计首授爵” 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③“郡国孝廉,古之贡士” 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A. 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①③④②
    【答案】A
    【解析】“军功取士”“计首授爵” 是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故①是最早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郡国孝廉,古之贡士” 是汉代的察举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故时间顺序应该是①③②④,选择A项符合题意。
    20.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
    A.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其前提条件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C.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D.使得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兼并土地……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遭到破坏,国家控制的土地和人丁减少,唐代中期改革赋税制度,实行两税法,新的赋税制度以财产为主要的征税标准,故选C项;唐王朝“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说明此时均田制已经无法推行,排除A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完全废除”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两税法减弱而非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
    21.中国古代赋税的征收“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始于( )
    A.西汉 B.东汉 C.隋朝 D.唐朝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唐德宗建中元年推行的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故选D项;汉朝人头税分口赋和算赋,是政府的主要赋税来源,排除A、B两项;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增收租庸调,但其标准也是人丁,排除C项。
    22.《虎溪三笑图》是宋人根据一个关于东晋高僧慧远、儒者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的传说故事所绘。一日,陶渊明与陆修静自慧远处而归,主人相送。三人谈兴颇浓,慧远不知不觉走过了虎溪桥,虎辄号鸣,三人仰笑不止。原来慧远三十多年来送客只到虎溪,从未例外。这一故事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B.佛教完成了本土化
    C.道教最受官方尊崇 D.社会思想多元并存
    【答案】D
    【解析】通过观察《虎溪三笑图》可知,东晋高僧慧远、儒者陶渊明和道土陆修静三人分别代表佛教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三人相谈甚欢, 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活跃,社会思想多元并存,故选D项;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排除A项;佛教在唐朝完成本土化,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存,儒学是主流统治思想,最受官方尊崇,排除C项。
    23.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著作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是( )
    ①《夏小正》 ②《黄帝内经》 ③《九章算术》 ④《齐民要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夏小正》为先秦常用的农事书,涵盖农业生产方方面面,故①正确;《黄帝内经》为医学经典,主要内容与医疗健康相关,并未涉及农业生产,故②错误;《九章算术》是古代数学基础著作,其中涉及到的农历、农时等农业计算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故③正确;《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农耕技术,对于农业生产有着实质性的帮助,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24.如果把“丝绸之路”“文成公主入藏”“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主题,适合作为主题名称的是( )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C.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D.王朝重视对外交往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展示了汉朝经济繁荣与对外开放,“文成公主入藏”显示出强大的国家力量和开放的外交政策,“开元盛世”代表了唐朝社会的繁荣和宽松的政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体现了唐朝对外的开放与交流,都说明了国家的繁荣与开放,故选A项;“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只能反映国家的外交,不能说明国家的统一与强盛,排除B项;“政权分立民族交融”并未在这四个事件中有明显体现,排除C项;“王朝重视对外交往”虽然符合丝绸之路和鉴真东渡的情境,但并未涵盖文成公主入藏和开元盛世的主题,排除D项。
    25.某一历史时期时人描述“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这一历史时期是(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可知,县令和郡守治理地方,说明此时期重用文官,有转运使将地方财赋运往中央,由中央掌握,加强了中央集权,符合以上特征的时期是宋朝,故选C项;秦朝设立郡县制,但无转运使这一机构,排除A项;唐朝时期地方层级为道、州、县三级制,与题中信息不符,排除B项;明朝时期地方行政机构为省、府、县三级制,与题中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
    26.在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原因是( )
    ①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②文臣任知州,通判辅佐州政
    ③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④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宋代枢密院只有调兵权没有统兵权,其设置分割了兵权,加强了专制主义,故①正确;文臣任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②正确;设三司使管理财政,与宰相分权,加强了皇权,故③正确;宣政院是元代时才开始设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27.“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由此可见,契丹(辽)的政策特点是( )
    A.实行汉化 B.民族分离 C.军民合一 D.因俗而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契丹设置北面官管理契丹事务,设置南面官管理汉人事务,说明其统治政策的特点是实行因俗而治,故选D项;契丹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政策,不是完全汉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于契丹和汉族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并非实行民族分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于契丹和汉族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不能说明军民合一,排除C项。
    28.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反而尽量做到“‘犬牙交错’,‘以北制南’,从根本上消除了……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其主要意图是( )
    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D.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犬牙交错”、“以北制南”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而改为“犬牙交错”、“以北制南”的方式,消除了地方区域赖以自重的自然之险、经济之利、民众之心,其主要的目的是防止地方据险割据,故选A项;虽然设立行省也有整合资源、加强管理的作用,但不是行省设立的主要意图,排除B项和C项;元朝的行省设立并未明确提出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的意图,排除D项。
    29.以下为“西汉、唐朝到北宋南北方人口(户)的比例表”。表中人户变动主要是因为( )
    A.生产关系的发展B.国家控制的松弛C.经济重心的南移D.政治中心的东移
    【答案】C
    【解析】观察表格可知,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至宋代远远超过北方,这是由于经济中心的南移使得人口也相应的向南方转移,故选 C 项;生产关系发展一般指的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此题数据无法反映生产关系是否发展,只能说明人口增加,也不能说明南方人口为什么超过北方,排除 A 项;从西汉到北宋国家控制松弛说法过于笼统,不能将人口迁移因素简单归结为国家控制,也不能解释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的原因,排除 B 项;材料所给的数据只能表明人口向南方迁移,无法因此判断政治中心东移,排除 D 项。
    30.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贵族中选择儿媳,而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的首选。蔡襄曾对此有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司马光则直言:“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才之多少。”这反映了宋代( )
    A.婚姻自主观念得到加强 B.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门第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世家贵族……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的首选……不顾门户”可知,中国古代唐宋时期,上流社会选择儿媳由从世家贵族中选择到首选富家之女,更不重视当下政治出身,反映了门第等级观念日益淡化,故选D项;选择儿媳标准的变化并非实现婚姻自主,排除A项;宋朝虽然抑商政策有所放松,但商人的政治地位没有提高,排除B项;“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主要是指宋朝贱民阶层等数量显著减少,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漫画中国通史故事》

    材料二
    材料三 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催生了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这场大辩论,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让我们受益至今。
    ——摘编自易中天《先秦诸子文化》
    (1)依据材料一判断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2分)
    (2)材料二为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治国主张”的研究性学习任务表。请你结合所学在表格①②③④处填上相应的内容。(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这一“跨世纪大辩论”的影响。(4分)

    【答案】
    (1)历史现象:百家争鸣(有错别字不得分)
    (2)①以德治国;②孟子;③无为而治;④法家。(有错别字不得分)
    (3)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答出任意2点即可)
    【解析】
    (1)结合图片“为了强国富民,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治国主张”“一时间,各种学派纷纷兴起,他们各抒己见,互相争辩”得出百家争鸣。
    (2)结合所学,百家争鸣及其主张,得出孔子的治国主张为以德治国,要求实行“仁政”的是孟子,老子的治国主张是无为而治,强调以法治国的是法家。
    (3)结合所学知识,百家争鸣的影响,得出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结合材料三“让我们受益至今”得出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2.( 16 分)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史称“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汉高祖“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 ,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被哪位君主采纳,对儒学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4分)

    【答案】
    (1)地方行政制度:郡县与分封并行制。(2分)
    政治措施:①颁布“推恩令”。②加强皇权 ,削弱丞相权力 ,设立中朝。③确立察举制。④设刺史 ,进行巡视监察。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10分)
    (2)君主:汉武帝。(2分)
    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2分)
    【解析】略
    33.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经济繁荣程度超过了以往各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地区”的具体表现。(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革命”发生的原因,(5分)并谈谈你对宋朝商业革命“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认识。(4分)

    【答案】
    (1)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或出现商业都市);海外贸易发达;经济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出现纸币交子。(1点2分,3点5分。)
    (2)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相对宽松的商业政策;发达的交通条件。(1点2分,3点5分。)
    认识:由于君主专制的加强、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和理学的束缚,导致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实现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 (任意2点4分)
    【解析】
    (1)据材料一“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结合所学可知,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或出现商业都市);海外贸易发达;经济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出现纸币交子。
    (2)第一小问原因,可从经济、政策、交通等方面分析,据所学可知,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政策方面,相对宽松的商业政策;交通方面,发达的交通条件。第二小问认识,主要分析商业革命被束缚的原因,据所学可知,由于君主专制的加强、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和理学的束缚,导致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实现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
    《尚书·康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朝代
    南 方
    北 方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户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治国主张
    儒家
    孔子


    实行“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
    老子


    韩非
    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
    《尚书·康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朝代
    南 方
    北 方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户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治国主张
    儒家
    孔子


    实行“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
    老子


    韩非
    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云南省宣威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云南省宣威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云南省宣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云南省宣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云南省宣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云南省宣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