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考点精讲】(广西地区)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 专题06-修辞手法-精讲课件

    【考点精讲】(广西地区)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 专题06-修辞手法-精讲课件第1页
    【考点精讲】(广西地区)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 专题06-修辞手法-精讲课件第2页
    【考点精讲】(广西地区)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 专题06-修辞手法-精讲课件第3页
    【考点精讲】(广西地区)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 专题06-修辞手法-精讲课件第4页
    【考点精讲】(广西地区)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 专题06-修辞手法-精讲课件第5页
    【考点精讲】(广西地区)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 专题06-修辞手法-精讲课件第6页
    【考点精讲】(广西地区)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 专题06-修辞手法-精讲课件第7页
    【考点精讲】(广西地区)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 专题06-修辞手法-精讲课件第8页
    还剩4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考点精讲】(广西地区)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 专题06-修辞手法-精讲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精讲】(广西地区)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 专题06-修辞手法-精讲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和比拟的辨析,借喻与借代的辨析,设问与反问的辨析,排比和对偶的辨析,排比和反复的辨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纲要求“辨析和运用常见修辞手法”,对口升学考试对修辞手法的考查题型主要为选择题,阅读题和运用题的考查相对较少。常考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等常见修辞手法。对口考试对考生在修辞方面的考查重难点要求学生能够体会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达效果。具体体现在:结合语境,理解内容和掌握运用;在实际应用中,能灵活选择各种修辞技巧遣词造句;在诗歌鉴赏题中,能够鉴赏诗句里与修辞相关的表达技巧;在文学作品鉴赏题中,能够结合作品理解修辞所起的作用及表达效果,从而正确领悟文章的内涵。在备考中,应该熟练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并通过练习提高自己语言运用与表达的能力。
    1.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C.这天阴沉沉的,像要下雨了。 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2.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扑哧一笑,脸红得像苹果一样。(拟人) B.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设问)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借代) D.天空中下起了豆大的雨点。(夸张)
    提示:选项C,这两句诗选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作者用“朱门”代指王公贵族人家,用“冻死骨”代指死人,采用了对比、对仗、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于人民所遭受的苦难的深深的同情,以及对于黑暗的现实的无限的痛心。
    3.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偶) B.在春天静穆的晨光里,听那只娇柔献媚的百灵鸟歌唱。(拟人) C.在乌黑的无边夜空中,闪电像一道火光直奔而下。(比喻) D.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反问)
    设问。反问是无疑而问,设问是有问有答。
    4. 下面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是( ) 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A.拟人 B.对偶 C比喻 D.夸张
    把“水”以人的神态、动作:“出足了风头”“翻越”“付之于”
    5. 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朝如青丝暮成雪 B. 莫使金樽空对月C. 会须一饮三百杯 D. 与尔同销万古愁
    其他三项用了夸张的手法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被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净等相似点来描绘荷花的美。)
    (1)表示形容或类比的不是比喻,特别是同类事物的形容,不可判断为比喻。 (鲁迅和内山老板)有时忽然一阵大笑,像孩子一样天真。(2)摹形不是比喻。 他……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3)相仿不是比喻。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的影写一样。
    判断句子比喻修辞手法的技巧
    (4)猜测不是比喻。 嘴张着,好像在那里喊“啊”!(5)比较不是比喻。 (闰土的)眼圈也像父亲一样红肿着。(6)举例不是比喻。 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7)想象不是比喻。 (醒了的波浪)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8)幻觉不是比喻。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更美的山的肌肤。(9)有些夸张、拟人句不是比喻。微黄的阳光斜射到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把抽象的概念当作人或物,或者把人当作物,或者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可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可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①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①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反复的特点是有意重复地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
    ②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例如: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①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例如: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①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符合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些。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 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a.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承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惜彩。b.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
    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
    引用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①明引指直接引用原文,并加上引号,或者只引用原文大意,不加引号,但是都注明原文的出处。例如:鲁迅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疫情之中,正是千万个伟大的中国人让我们看到了爱与希望。
    ②暗引指不说明引文出处,而将其编织在自已的话语中,或是引用原句,或是只引大意。例如: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困境中也不要放弃啊。
    设问的特点是“无疑而问”。是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突出主要论点、申述问题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竺可桢走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不是。他是来观察物候,做科学研究的。
    恰当地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辨析
    (1)比喻是喻体和本体的本质不同但有相似点,用喻体比方本体的修辞格,重点在“喻”。比拟是仿照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直接描写本体,重点在“拟”。
    【例】①他确乎有点像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②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2)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明喻、暗喻)或不出现(借喻),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即直接用“拟体”的特征描写本体,本体必须出现,而拟体不出现。
    【例】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1)相似点。借喻与借代都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特点是本体不出现,直接叙述喻体,虽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其本质仍是打比方。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其作用是“称代”,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③借喻能转换成明喻或暗喻,借代则无法转换。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2)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
    【例】①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②这样的表现,能说明你有上进心吗? 【解析】例①是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只起引人关注的作用。例②是反问,在反问中包含着答案,用肯定的形式表达否定的意思,加强了句子的力度,使否定的意思很强烈。
    (1)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要求结构必须对称;排比是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即可。(2)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3)对偶要求平仄对仗,排比则无此要求。
    (1)从语言单位的数量看: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构成的,而反复只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复部分即可构成。(2)从语言单位的文字看:排比各语句之间有时只有个别字相同,但反复须是语句中所有的字都相同。(3)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气势,反复的作用是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
    1、下列各项中对修辞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设问)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比喻)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对偶)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拟人)
    2、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中国大地徐徐展开。(比喻) B.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排比) C.年轻人,珍惜时间吧!它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拟人) D.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应该常常扪心自问:“诚信,我做到了吗?”(反问)
    这句话是有疑而问,是设问
    3.判断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1)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义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3)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4)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A、比喻 引用 排比 拟人 B、拟人 反语 拟人 比喻C、比喻 反语 呼告 拟人 D、拟人 引用 排比 反语
    4.下列句中画线的部分,在修辞上与其他三个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我还没迈进院子,就见娟娟飞出了房门,欢笑着向我奔来。  B.风儿轻轻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C.习习凉风在树叶间演奏着优美动人的小夜曲。D.明月端坐在山顶上,看上去,分明是一座巨大的灯塔。
    5.下列语句中修辞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篱笆上开满了豆角花,还夹杂着喇叭花、藤萝,就像童年的五彩的梦。B.小男孩在外面疯玩了一天,造得像泥猴似的,很晚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C.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地吻着岩石,像温柔的母亲抚摸着孩子。D.天边偶尔飘过来几片淡淡的白云,好像白缎上绣着几朵浅浅的银色的暗花。
    把天空比作“白缎”,把“白云”比作“银色的暗花”不恰当。颜色不合适,天空是蓝色的,不能比喻成“白缎”,白云是白色的,不能比喻成“银色的暗花”
    6.下列各句,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地窖里一向枯燥得很,水终究从哪里来的?原来是刺猬撒的尿。B.丽莎既聪明又漂亮,红红的脸好似春天开的玫瑰花儿。C.苏州园林可不是对称的,好像故意避免似的。D.班主任课真忙,整天连喘气的工夫都没有。
    7.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反复)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C.一些模样落魄的旧字画到了他的手里,一经装裱,便神气崭新。(拟人)D.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借代)
    “借代”错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冰霜”,喻体“盔甲。
    8.“无边无际的绿,在晨曦下浩浩荡荡,如绿透了的海,苇尖上挂上了一层淡淡的亮色,那是阳光爱意下羞涩的点缀。”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对偶  拟人B.比喻  排比C.比喻  拟人D.排比  借代
    “无边无际的绿,在晨曦下浩浩荡荡,如绿透了的海”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无边无际的绿”比作“绿透了的海”;“那是阳光爱意下羞涩的点缀”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爱意”“羞涩”赋予了阳光人的情感和情态。
    9.对下面一段文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A.反复、对偶、反问 B.反复、排比、反问C.反复、对偶、设问 D.排比、拟人、夸张
    结合“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可知,运用了对偶;结合“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可知,运用了反复;结合“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可知,运用了反问。综上所述,这段文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对偶、反复、排比。
    10.选出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B.天气炎热,那张乒乓桌子也在睡觉。C.生命是一条河流,有奔腾也有平缓。D.一路上,稻田绿、菜花黄、江水银,绘成一幅幅田园巨画。
    11.对下列诗词名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通感)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反问、拟人、夸张)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代、比喻、夸张)D.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比喻、夸张)
    “如今有谁堪摘?”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答案在问句中;“憔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人的情态;无夸张。
    12.下列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林尽染”和“惊涛拍岸”(拟人)B.“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和“无觅英雄孙仲谋处”(用典)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借代)D.“乱石穿空”和“天姥连天向天横”(夸张)
    “卷起千堆雪”是比喻,以“雪”比喻“浪花”。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仰着头,才望见峰顶,中间是一线蔚蓝的天空。B.隔壁教室里好像是李老师在上课。C.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D.拥有这么好的资源却不利用,这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吗?
    14.在下列四个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这条小巷很古老,很幽静,来过这里的人即使今在重游,也不会忘记它。B.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C.真理它却不会弯腰。D.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5.下列句子中所用修辞手法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粪土当年万户侯。②能和你出现时降下的乐曲甘霖相比。③七点钟,火车喘息着向台儿沟滑过来,接着一阵空哐乱响,车身震颤一下,才停住不动了。④他站在柜台里的那股精神劲儿,售货动作的迅速劲儿,接待顾客的热情劲儿,像一团火一样把大家深深地吸引住了。A.借喻  借代  拟人  夸张 B.借代  借喻  拟人  排比C.借代  暗喻  拟人  排比 D.借代  借喻  暗喻  夸张
    【详解】①借代,“万户侯”代指“权贵”“官僚”;②借喻,把云雀美妙的叫声比作“乐曲甘霖”,但本体和比喻词均未出现,直接出现了喻体,是喻;③拟人,“喘息着”,赋予火车以人的动作情态;④排比,三个“……劲儿”结构一致,构成排比。

    相关课件

    【考点精讲】(广西地区)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 专题13-作文-精讲课件:

    这是一份【考点精讲】(广西地区)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 专题13-作文-精讲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纲分析,真题精讲,方法指导,记叙文写作,写作指导,议论文写作,论证方法,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临场作文写作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精讲】(广西地区)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 专题12-应用文写作-精讲课件:

    这是一份【考点精讲】(广西地区)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 专题12-应用文写作-精讲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便条,二单据,读一读记一记,三书信,注意事项,四启事,五通知,六计划,七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精讲】(广西地区)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 专题09-古代诗歌阅读--精讲课件:

    这是一份【考点精讲】(广西地区)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 专题09-古代诗歌阅读--精讲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鉴赏诗歌形象,鉴赏诗歌语言,“炼字”,语言风格,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古诗词分类鉴赏,诗歌意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