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 百家争鸣表格教案及反思
展开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8课 百家争鸣
教科书
书 名:《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11—12岁之间,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因此在讲述诸子思想时,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思想内涵,设置探究性问题,有利于引发他们对历史问题的思考。而服饰选择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一,从服饰观进入本课学习,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有着对新学科的好奇和求知欲,以感性的、易于理解的、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开展教学,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此外,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夏商周的更替》、《青铜器和甲骨文》、《动荡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对于分封制,礼乐文化、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只需点明思想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不再铺开阐述,侧重于对思想主张的学习。
七年级学生心智不成熟,更缺乏人生阅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读懂诸子百家的思想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这堂课致力于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文化的浸润中,在岁月的沉淀下,逐渐成长为一棵大树,能肩负赓续传统文化责任,勇担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初中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部编版)的第8课百家争鸣,本课内容主要有三个子目: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三个子目在逻辑上既有并列又有递进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这些内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本课也是教材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的最后一课,展现了这一时期的思想变革。
教学立意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在动荡巨变的时代,各家学派激烈争鸣治世之道,既展现了古人卓越的政治智慧、独树一帜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理想,更彰显士人们以“天下兴”为己任的责任担当。
教学目标
1.通过相关史料了解这一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学会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比较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训练历史思辨能力。(史料实证)
2.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唯物史观)
3.通过领略古人卓越政治智慧,感受中国文化一脉相传,体会以“天下兴”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树立赓续传统、复兴民族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百家争鸣”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核心思想“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邀请学生观衣识人,通过图片中人物的穿着打扮判断人物的身份,并总结这一时期服饰符合礼乐制度,再展现“紫之乱朱”的现象,进而总结,礼崩乐坏、动荡巨变的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变革。
服饰自先秦就被纳入“礼”的范畴,其形制与政治、伦理密不可分,成为价值选择和文化取向的符号显现。本课以诸子服饰观做为教学隐线,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诸子思想主张,首先,通过观衣识人,学生初步了解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再以春秋以来出现的“紫之乱朱”现象,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学生能了解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动荡巨变的社会状况,知道这种经济政治变化推动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一篇章:春秋老子篇
(一)生平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书本,从姓名、籍贯、地位、官职、著作几个方面了解老子的生平。
请同学观察老子的形象刻画图并结合老子生平,猜测老子对服饰会不会有什么讲究。
再出示当代画家范增先生笔下老子的形象,学生直观感受到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提问,老子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老子?他对服饰究竟有什么讲究呢?
出示材料,分析老子的服饰观。
材料
是以圣人披褐怀玉。
——《道德经》
(二)思想主张
阅读材料结合书本,归纳老子的思想主张。
材料
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此乃自然而为之也,何劳人乎?
——《孔子·问礼》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
了解老子主张后,请同学们思考,哪一个是你心中老子的形象,教师归纳,老子究竟是什么外在形象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老子的精神世界。
通过了解老子的生平,对老子形成初步认识,对比两幅老子形象图,提出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过渡到老子思想主张的学习。同时欣赏艺术画作,也是一种美育。
通过相关史料了解老子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范曾先生笔下的老子更多是从老子的思想主张,精神世界出发进行形象刻画。问题设置目的在于再次感受老子的思想主张。
第二篇章:春秋孔子篇
过渡:出示孔子形象刻画图,据此分析孔子的服饰观。讲述相关故事,学生体会孔子“衣冠礼乐”的服饰主张,并提出问题:为何孔子如此推崇礼乐制度。并引导学生从孔子的生平中寻找线索。
材料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论语》
(一)生平
通过学生讲述,教师补充,理解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出生下层贵族,从小学习礼乐的生平经历,对孔子的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讲述在春秋时期保存和行周礼的鲁国,政局却是暴戾混乱的史实。引导学生发出思考,为什么一个如此讲究揖让之礼的国家会出现暴戾混乱的政局。出示材料,讲述孔子对这一问题给出了思考,请同学们对材料加以理解。
材料
周礼尽在鲁矣。
——《左传•桓公十八年》
至其揖让之礼则从矣,而行事何其戾也。
——《史记•鲁周公世家》
人而不仁,如何礼?
——《论语·八佾》
(二)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仁
通过材料分析与讲述,理解仁是礼的内在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
学生阅读书本,讲述仁的内涵,教师分析总结,孔子主张明确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同情心,同时主张明确的尊卑等级,他所主张的仁爱是为了维护礼乐等级制度。
提出问题:孔子主张尊卑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同情心、同理心,但当时礼崩乐坏,战乱频繁,应该用什么方式让人们仁爱守礼呢?
2.以德治国
出示材料,分析讲述孔子主张以劝导宽恕的德治,使民众知耻明礼,这体现了一种民本的思想。
材料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三)教育和文化领域的成就
1.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出示孔子部分弟子情况,理解有教无类的内涵。
学生分析,教师总结,有教无类是指教育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国籍,不分年龄,人人都能受教育。
提出问题思考:孔子在社会伦理上强调尊卑有别,等级分明,但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希望通过教育实现什么目的呢?
学生分析,教师讲述:孔子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使民众真正把各种社会规范和行为标准内化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才能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宁。
2.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与学生共同回忆语文课本中所学习的相关内容。
3.精心整理古代重要文献资料
教师讲述,孔子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文献,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做出巨大贡献。
教师讲述孔子求学从政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思考孔子为何会受冷遇。
学生分析,教师讲述,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春秋时期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孔子的主张不符合时代需求。
出示材料,过渡讲述战国社会背景,进入百家争鸣的学习。
材料
降及战国,奢僭益炽,削灭礼籍,盖恶有害己之语。竞修奇丽之服,饰以舆马,文罽玉缨,象镳金鞍,以相夸上。争锥刀之利,杀人若刈草然,其宗祀亦旋夷灭。
——《后汉书·舆服志》
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主张,从孔子的服饰观进入孔子思想的学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知欲,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个人的思想受到环境现实等因素影响的唯物史观,同时为接下来的理解诸子百家有不同思想主张做铺垫。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对孔子思想主张的学习兴趣,深入浅出理解孔子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范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如何理解“仁”的内涵是本堂课的难点,通过刚才创设问题情境,理解仁和礼的关系,重点分析“仁者爱人”时,用学生能理解的忠、孝、悌、友,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德”就是礼乐制度,他认为礼仪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增强道德感和自尊心,可以使人自觉自悟。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阅读材料,理解以德治国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材料分析,理解“有教无类”的主张,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分析,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
设计跨学科教学,学生回忆语文课本中《论语》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体会《论语》对我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传统,但在春秋晚期,很多文化典籍已经残缺不全,通过教师讲述孔子精心整理这些文献资料,学生体会孔子做为一个学者保存弘扬中国文化传统的责任的担当,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通过讲述孔子的求学和从政的经历,学生体会孔子为实现人生理想抱负的奋斗精神,同时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材料回忆分析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变化,紧扣课标,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培养唯物史观。
第三篇章:战国诸子篇
(一)代表人物
教师讲述这一时期墨家,儒家,道家,法家核心人物以及他们所处的时期。
学生进行百家争鸣模拟情境表演。
(二)思想主张
通过表格的方式,梳理战国诸子的思想主张。
分析诸子思想如何相互抨击和相互影响,理解在相互抨击和相互影响中,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影响
邀请同学们浅谈衣观,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合适的衣服,并说明理由。教师总结:同学们刚才争鸣讨论中,出现了一些声音,舒适、节俭、仁爱、敬老、礼仪,这些声音来自数千年前,从历史的烟尘中向我们走来,从同学的口中说出,让老师不禁感慨,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一脉相承,这就是百家争鸣的影响。
齐读百家争鸣的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通过时间轴和教师讲述的方式,展示诸子们有不同的身份,面对不同的社会背景,理解他们不同的思想主张。
通过角色表演,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同时对诸子百家的服饰观形成一定的了解,为学习诸子的思想主张做好铺垫。学生置身“百家争鸣”的情境中,感受诸子们勇担责任,思国忧民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百家争鸣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在了解了诸子的服饰观和他们的主张后,通过创设选择服饰的情境,学生浅谈自己的衣观,从中感受到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一脉相承,为升华主题做铺垫。
课堂小结
播放视频升华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看到,面对动荡巨变的社会形势,诸子百家的思想虽然不尽相同,但他们大都思国忧民,以天下兴为己任,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传统智慧中所蕴含的道德情操和气节风骨,早已融化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血脉和灵魂之中,当生命的脚步踏着时光的脊背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拥有更加丰富人生阅历的你,再回看这段历史时,你会发现你已经有了更深的体会,会发现原来只有时间的年轮才能读懂这段厚重悠远的历史,而那时的你会知道你肩负着何种使命担当。
分层作业
作业设计
设计意图
层次一:
诵读《论语》,交流孔子的言论对我们今天学习、生活的指导意义。
层次二:
发挥你们的巧思,任选一个或多个学派,结合 其核心思想为他们的文化衫设计一个徽章。
分层作业设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作业设计针对性要求,真正落实当前倡导的“双减”政策。
通过非书面作业——徽章设计,领会诸子百家思想的同时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板书设计
教学手段
1.运用多媒体和现代化教学
2.设置问题情境
3.讲授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
2.姚虹 朱幸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微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
3.陈国兵《<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案例式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1月。
4.路传颂《如何理解荀子的性恶论》,《国际儒学》,2021年第4期。
5.奚冬琪《“读懂”穿在身上的“美育”教科书》,《人民政协报》,2023年3月。
6.张黎黎《从教育对象、教育目的看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文教资料》,2019年第3期。
7.宋义岳《孔子仁爱观视野下的“有教无类”》,《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年第4期。
8.李嘉哲《百家争鸣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浅说》,《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21年11月。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表格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表格教学设计,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整体感知,规律探究,问题探究1,一条情报,一条计谋,问题探究2,自主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表格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表格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秦的暴政,陈胜,楚汉之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 百家争鸣表格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 百家争鸣表格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讲授新课,课堂展示,导入方式,新课讲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