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中考化学一二轮复习题 课时11 分子、原子、离子

    中考化学一二轮复习题 课时11 分子、原子、离子第1页
    中考化学一二轮复习题 课时11 分子、原子、离子第2页
    中考化学一二轮复习题 课时11 分子、原子、离子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化学一二轮复习题 课时11 分子、原子、离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一二轮复习题 课时11 分子、原子、离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11.分子、原子、离子
    一、选择题
    7.(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题号7,分值2)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 浓氨水挥发——氨分子不断运动
    B. 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汞原子体积变大
    C. 氢气燃烧生成水——分子种类改变
    D. 干冰升华——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子的基本性质。A、氨水挥发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A选项说法正确;B、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间隔变大,汞原子体积不变,B选项说法错误;C、氢气燃烧有水生成,说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C选项说法正确;干冰升华由固体变成气体,分子间隔变大,D选项正确。故本题选择错误的选项是B。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10.(云南省昆明市,题号10,分值2)500mL水中含有约1.67×1025个水分子,说明
    A.分子可以再分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分子的性质。500mL水中含有1.67×1025个水分子,充分说明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选择D。
    【知识点】分子的性质。
    1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1,2)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金刚石的硬度远大于石墨
    碳原子结构不同
    B
    蔗糖溶液不能导电
    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粒子
    C
    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钢瓶中
    氧分子变小了
    D
    稀盐酸、稀硫酸均显酸性
    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微粒观。A.金刚石的硬度远大于石墨,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蔗糖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不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不能导电,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氧分子没有变小,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C.稀盐酸、稀硫酸均显酸性,是因为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故D选项符合题意。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微粒
    3.(陕西省,11题,2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列事实或做法的解释正确的是
    A. 铁质水龙头表面镀铬可防锈——改变了金属的内部结构
    B. 众人拾柴火焰高——可燃物越多,着火点越低,越容易燃烧
    C. 用明矾净水-----明矾可降低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
    D. 氧气能被液化贮存于钢瓶------分子间有间隔,且间隔能改变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子的基本性质;铁质水龙头表面镀铬可防锈是因为铬能把铁与空气和水隔绝,达不到生锈的条件,没有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根据燃烧条件,众人拾柴火焰高说明可燃物越多,燃烧越剧烈;着火点越低,越容易燃烧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与可燃物多少无关,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用明矾净水是吸附沉降水中悬浮的固体小颗粒,不能降低钙镁离子的含量,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气体分子间隔较大,液体分子间隔较小,氧气液化贮存于钢瓶中分子间隔变小,说明分子间隔改变,故D正确,符合题意;
    【知识点】燃烧及生锈的条件,水的净化方法和原理,分子的基本性质,
    14.(云南省,46题,2分)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该离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2核外电子数为10,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子,故A不符合题意;该粒子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属于阴离子,故B不符合题意;该粒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故C符合题意;该粒子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属于阴离子,故D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含义及特点
    10.(浙江绍兴,8,分值;4)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塑料带很难被拉断
    分子之间有引力
    B
    水结冰后不再流动
    分子停止了运动
    C
    切洋葱时眼睛被熏得直流泪
    分子在不停运动
    D
    水很难被压缩
    分子之间有斥力
    【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塑料带很难被拉断,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故A正确;水结冰后不再流动,是液体变成固体,只是状态不同,分子仍在无能运动,故B错误;切洋葱时眼睛被熏得直流泪,说明洋葱的刺激分子扩散到人的眼,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故C正确;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故D说法正确。
    【知识点】分子的基本性质
    10.(云南省,10题号,2分)兰花清香扑鼻,我们能闻到远处兰花的香味是因为 ( )
    A.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分子体积很小   C. 分子间有间隔 D. 不同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子的基本性质;能够闻到远处的花香,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故A符合题意;能闻到花香,不能直接说明分子体积很小、分子间有间隔,不同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故B、C、D不符合题。
    【知识点】分子的基本性质
    8.(山东省烟台市,8题,2分)关于下列五种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④属于不同种元素
    B.②⑤属于金属元素
    C.④⑤均具有稳定结构
    D.①③两种粒子可以形成化合物MgCl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由题给示意图可知,①④两种原子的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A错误;图②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钠属于金属元素,⑤是氟原子结构示意图,氟属于非金属元素,B错误;粒子④、⑤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在化学反应中均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C错误;粒子①的符号为Cl-,粒子③的符号为Mg2+,二者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Cl2,D正确。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
    6.(山东省烟台市,6题,2分)下列对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够再分
    B.只有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离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构成及特点。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原子不可分,A错误;物质是由哪种微粒构成,该种微粒即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若由分子构成,则分子保持其化学性质,若由原子构成,则原子保持其化学性质,B错误;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核外电子的质量极小可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C正确;分子、原子、离子间均存在相互的吸引力与排斥力,D错误。
    【知识点】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构成及特点
    2.(山东省东营市,题号2,分值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高花未吐,暗香已远——分子不断运动
    B.品红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溶解的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C.碘升华变为碘蒸气——分子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分子可以再分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分子的性质和化学变化的实质等知识。远处闻到花香,是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A正确;品红在热水中比冷水中溶解的快,是由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B正确;碘升华为碘蒸气是碘由晶体变为气体,是分子间隔变大,C错误;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是氢分子和氧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组成新分子,说明分子可以再分,D正确。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化学变化的实质。
    3.(吉林长春,3,1分)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
    A.氧气 B.金刚石 C.氯化钠 D.蒸馏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微观构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故A错;金刚石是由原子直接构成,故B错;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是由离子构成,故C正确;蒸馏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故D错。
    【知识点】物质构成
    5.(吉林长春,5,1分)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
    B.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C.气体可压缩储于钢瓶中——分子数目变少
    D.水蒸发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子的基本性质。花香四溢是由于构成花香的分子在不断运动,才被人闻到,故A说法正确;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水和过氧化氢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故B说法正确;气体可压缩储于钢瓶中,是由于气体分子之间间隔变小,分子数目不变,故C说法错误;水蒸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不变,故D说法正确。
    【知识点】分子的性质
    11.(省市11题号,2分) 下列对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用洗洁精洗去餐盘上的油渍
    洗洁精能溶解油渍形成溶液
    B
    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相似
    盐酸、稀硫酸中都含有氢离子
    C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
    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
    6000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可能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加压时氧气分子变小
    【答案】A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乳化作用;用洗洁精洗去餐盘上的油渍,是把大油滴变成小油滴,不是形成溶液,故A错误,符合题意;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在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离子,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碳单质,物理性质差异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正确,故C不符合题意;6000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可以装入40L的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有间隔且间隔大,不是氧分子本身变小,故D错误,符合题意。
    【知识点】乳化作用、分子的基本性质、物质的构成与性质的关系

    2.(山东省淄博市,2题,1分)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今年3月22-28日是第三十一届“中国水周”,珍惜水资源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热蒸发时水分子的体积逐渐变大,水由液态变为气态
    B.降温结冰时水分子静止不动,水的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
    C.参与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 O C6H12O+602
    D.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反应时水分子中的原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答案】C
    【解析】A.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体积不会发生变化,而是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故选项错误;B.水分子在任何状态时都在不断运动,而不是静止不动,故选项错误;C.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正确;D.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不发生变化,故选项错误.
    【知识点】分子的性质;化学方程式书写;水的组成及在自然界的循环
    9.(湖北省襄阳市,题号9,分值1)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襄阳带到西藏时,包装袋鼓起,是因为袋内气体的
    A.分子个数增多 B.分子质量增大 C.分子间隔增大 D.分子体积变大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了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带到西藏,包装袋内的气体分子个数没变,排除A;分子种类没变,故质量也不变,排除B;西藏海拔高,大气压变小,袋内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大,选择C;分子不变,分子体积也几乎不变,排除D。
    【知识点】分子的性质。
    5.(江西省,题号5,分值2)氧气降温加压变成液态氧的过程中,下来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之间间隔变小 B.分子质量变小
    C.分子体积变大 D.分子运动速率变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子的性质,气态时氧分子间隔大,降温加压下氧分子间隔变小,变为液体氧,故A正确;变化过程中分子的质量、分子的体积都不变,温度降低分子运动速率减慢,故BCD错误。
    【知识点】分子的性质
    1.(四川省广元市,1题,2分) 正确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及变化特征,有助于学好化学,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 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 构成物质的粒子只有分子和原子
    C. 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原子个数保持不变
    D. 化学反应通常只在化学实验室或工厂里面进行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构成物质粒子的种类和特征,化学变化的实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A不符合题意;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不只有分子和原子,故B不符合题意;化学演化中,原子个数种类不变,原子总称为元素,所以元素种类也不变,故C符合题意;化学反应在生活中处处存在,不仅仅在化学实验室和工厂里面,例如:动植物的呼吸,燃料的燃烧等,故D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物质粒子的种类和特征,化学变化的实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5.(黑龙江龙东地区,1题,2分)图例为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所示粒子化学性质与其相似的是( )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化学性质中易失去两个电子,A图中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多2个,是镁离子,与镁原子化学性质不同,故A不符合题意;B图表示氦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第一层中最多容纳两个电子,已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与镁原子化学性质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C图表示的是钠原子,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与镁原子化学性质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D图表示钙原子,层电子数为二,化学反应中已失去两个电子,与镁原子化学性质相似,故D符合题意。
    【知识点】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3.(湖北省黄石市,题号3,分值2)
    在水转化为水蒸气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
    A.分子间距 B.分子大小 C.分子数量 D.原子大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子的基本性质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水分子的质量、体积、数量均没有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因此,选项A正确。
    故选A。
    【知识点】分子的基本性质
    10.(恩施州,22,2分)甲、乙、丙、丁表示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乙属于同种元素 B.甲、乙、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C.丁中x=8 D.乙表示阴离子
    【答案】B
    【解析】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甲、乙属于同种元素,故正确;B、甲、丙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乙属于稳定结构,故错误;C、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丁中x=18-2-8=8,故正确;D、乙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阴离子,故正确。故选:B。
    【知识点】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9.(河南省,9,1)室温时将少量干冰放入塑料袋中并密封,塑料袋会快速鼓起,其原因是 【 】
    A.分子的体积变大 B.分子分解变成了原子
    C.分子的间隔变大 D.分子由静止变为运动
    【答案】C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分子的性质;干冰升华从固态变成气态,分子间隔增大,则密封的塑料袋会快速鼓起,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分子的基本性质
    6.(湖北省黄石市,题号6,分值2)
    小明从下列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获取了下列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

    A.表示阴离子 B.核电荷数为12 C.有两个电子层 D.表示相对稳定结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A该微粒核内12个质子,核外10个电子,因此,该微粒是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A错误;微粒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电荷数,B正确;微粒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外的弧线表示电子层,所以,该微粒核外有2个电子层,C正确;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构为稳定结构(最外层为第1层时,2个电子为稳定结构),该微粒最外电子数为8,属于稳定结构,D正确。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4.(湖南省益阳市,4题,2分)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水分子 B.氢原子 C.氧原子 D.氢原子和氧原子


    【答案】A
    【解析】水是水分子构成的,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故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A正确,B、C、D错误。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
    5. (湖南省怀化,5题,2分)下列现象及变化用原子、分子的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很远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B.温度计汞柱上升——原子的体积变大
    C.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D.双氧水制氧气——原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微粒的基本性质;A.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所以很远就能闻到花香,选项正确;B.温度计中汞柱上升,是由于汞受热,分子之间的间隙增大造成的,选项错误;C.水结成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在此过程中,分子的间隙变小,分子的运动没有停止,选项错误;D.双氧水制氧气,发生了化学变化,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但是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均没有发生变化。
    【知识点】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
    7. (湖南省怀化,7题,2分)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B.介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C.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电子数
    D.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的区别和联系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故选项错误;B.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是最小粒子,说法错误;C.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选项错误;D.原子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都会带电而变成离子,选项正确。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微粒。
    11.(湖南省怀化,11题,2分)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能防治龋齿,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氟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00g B.乙图中m值为7
    C.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氟是一种金属元素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和元素周期表;A.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相对质量,单位是“1”不是“g” B.氟元素是9号元素,核内有9个质子,所以核外有9个电子,则m的值是7,正确;C.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个,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D.氟的名称中有“气”字头,是一种非金属元素,选项错误。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示意图。
    3.(山东省潍坊市,题号3,分值2)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这主要说明(  )
    A.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D.分子质量很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子的性质。气体能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隔较大,气压增大使分子间隔缩小,故B正确。
    【知识点】分子的性质
    3.(年四川省成都市,题号:3,分值:3)咏梅诗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诗人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
    A.分子很轻 B.分子不断运动 C.分子体积小 D.分子间有间隙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子的基本性质。二十里中香不断,是因为香味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四处扩散,导致诗人也能闻到香味。
    【知识点】分子的基本性质








    4.(江苏省扬州市,4题,2分)下列物质由分子组成的是
    A. 铁 B. 氯化钠 C. 水 D. 硝酸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微观构成。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物质的粒子构成分析。铁是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硝酸钾是由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构成的。
    【知识点】物质的微观构成
    12.(广西省玉林市,题号12,分值2)漫步在校园中,你能闻到花朵散发出来的花香,这是因为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由原子构成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很小
    【答案】A
    【解析】漫步在校园中,你能闻到花朵散发出来的花香,是因为构成花香的分子不断运动到人的鼻孔中,刺激人的嗅觉细胞使人闻到香味,和分子间有间隔、分子的体积质量小,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本题选A。
    【知识点】分子的性质及其应用
    8.(山东省青岛市,题号8,分值1) 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铜 B.氧气 C.水 D.氯化钾
    【答案】A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物质的构成情况。金属、稀有气体、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
    A.铜属于金属,由铜原子直接构成,故正确;
    B.氧气由氧分子直接构成,故错误;
    C.水由水分子直接构成,故错误;
    D.氯化钾由钾离子和氯离子直接构成,故错误。
    【知识点】物质的微观构成
    10.(重庆A,题号10,分值2)
    碳12是指含6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对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质子数相同 B.质量相同 C.电子数不相同 D.16和18表示原子个数
    【答案】A
    【解析】氧16是指质子数为8,中子数为8的氧原子,氧18是指质子数为8,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
    A.氧16和氧18两种原子属于同种原子,其质子数相同,A正确;
    B.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氧16原子氧18原子的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所以,两种原子的质量不同,B错误;
    C.原子的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氧16核外电子数为16,,氧18核外电子数为18,两种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C错误;
    D.16和18表示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D错误。
    故选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及原子结构
    14.(江苏省扬州市,14题,2分)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
    A. 反应物中没有单质 B. 图中共表示了9种物质
    C. 反应后元素种类增多 D. 反应后原子个数不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反应的微观过程,解题时根据反应前后分子的变化情况分析。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反应物中“”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只含有一种元素属于单质,A错误;图中共有4种不同分子表示4种物质,B错误;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因此反应后元素种类也没有变化,C错误;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不变,D正确。
    【知识点】化学反应的实质、单质
    10.(海南省,题号10,分值3)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汞 B.氮气 C.氧化铜 D.金刚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构成微粒。汞由汞原子构成,故A错误;氮气由氮分子构成,故B正确;氧化铜由铜离子和氧离子构成,故C错误;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故D错误。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微粒
    5.(邵阳,5,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变成水蒸气说明分子可以再分
    B.八月丹桂飘香,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C.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D.4000L氧气能压缩在40L的钢瓶中,说明分子的体积变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子的特点和性质。A.水变成水蒸气,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水分子本身不变,改变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不能说明分子可以再分,故选项A错误;B.八月丹桂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是人们闻到桂花香,故B选项正确。C.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故C选项错误;D.4000L氧气能压缩在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体积没有变小,故D选项错误。
    【知识点】分子的特点和性质
    4.(广东省广州市,题号4,分值2)右图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粒子有12个质子
    B.该粒子有2个电子层
    C.该粒子属于非金属元素
    D.该粒子已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进行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A正确;原子结构是图中,圆圈外的弧线表示电子层数,该粒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B错误;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属于金属元素,C错误;
    最外电子数为8的结构为稳定结构(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为稳定结构),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属于不稳定结构,D错误。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元素的种类、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5.(福建省,题号5,分值3)钠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右下图是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g
    B.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钠由液态变为气态,微粒间间隔变小
    D.人体缺钠会导致甲状腺疾病
    【答案】B
    【解析】A.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里的数字代表的是质子数,不是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所以A错误;
    B.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小于4,所以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所以B正确;
    C.钠由液态变为气态,微粒间的间隔应该变大,所以C错误;
    D.人体缺碘会导致甲状腺疾病,所以D错误。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应用;微粒的性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16.(山东省泰安市,题号16,分值1)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属于同种元素 B.③⑤化学性质相似
    C.②③④均表示离子 D.②④形成的化合物是MgCl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原子结构知识。分析给出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质子数相同的为同种元素,①②的核内质子数不同,不是同种元素,A错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其化学性质,③⑤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两者的化学性质相似,B正确;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之和的为原子,否则为离子;③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3,是原子,②④的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是离子,C错误;②④表示的分别是镁元素、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时镁元素显+2价,氯元素显-1价,故其化学式为MgCl2,D错误。
    【知识点】原子结构、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
    9.(邵阳,9,2)
    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H2
    B. Fe
    C. CO2
    D. KCl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构成。A.氢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故A选项错误;B.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故B选项正确;C.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C选项错误;D.氯化钾是由钾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D选项错误。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4.(山东省泰安市,题号4,分值1)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二氧化碳 B.氯化钾 C.铜 D.氧气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了物质的构成知识。物质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排除A;氯化钾属于盐,是由氯离子和钾离子构成的,选B;铜属于金属,其是由铜原子构成的,排除C;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排除D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物质的分类。
    17.(邵阳,17,2)
    某原子得到两个电子后的结构示意图为,则x的值是( )
    A.14
    B.16
    C.18
    D. 20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及其应用,根据所给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某原子得到两个电子后核外电子数为18,可知,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6,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圈内的数字代表该原子的质子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6,故B选项正确。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及其应用
    4.(四川省资阳市,4题,3分) 对于原子序数为9的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可表示为
    B. 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 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为10
    D.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原子结构及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该粒子表示离子结构示意图,因为原子核内9个质子,核外有10电子,属于阴离子,故A不符合题意;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故B不符合题意;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为9,故C不符合题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正确,故D符合题意;
    【知识点】原子结构及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9.(山东临沂,9,2分) 如图为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横行
    C.该粒子核外电子数是17
    D.在化学反应中,该元素原子易得电子形成Cl﹣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该元素的质子数为17,是氯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正确;该元素离子核外三个电子层,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横行,故B正确;该粒子核外电子数是18,故C错误;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易得到电子形成Cl-,故D正确。
    【知识点】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3.(四川省雅安市,题号3,分值3)右图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 B.n=8
    C.钠原子在反应中容易失电子 D.钠元素位于第二周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
    A.圆圈里的数字代表质子数,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A正确;
    B.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总和,11=2+n+1,n=8,B正确;
    C.钠最外层电子数是1,小于4,容易失去电子,C错误;
    D.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有三个电子层,周期数等于电子层数,所以钠在第三周期,D错误。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应用;元素的周期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
    5.(新疆省,题号5,分值2)右图是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下列现象与结论错误的是

    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乙烧杯溶液的颜色会改变 D.乙、丙烧杯内溶液的颜色会改变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乙、丙烧杯中都是酚酞试液(加了1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遇碱变红,所以溶液都是红色,甲烧杯放的是浓盐酸,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再运动到乙烧杯的溶液中,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乙烧杯的溶液会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由于有大烧杯扣着,氯化氢分子不会运动到丙烧杯中,所以丙烧杯中的溶液颜色不变。因此,
    A.此实验可以证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A正确;
    B.此实验的结论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所以B正确;
    C.乙烧杯的溶液会有红色变为无色,所以C正确;
    D.乙烧杯的溶液会由红色变为无色,但丙烧杯的溶液颜色不变,所以D错误。
    【知识点】分子的性质;浓盐酸的性质;中和反应;酸碱指示剂及其应用。


    10.(四川省自贡市,10,2分) 已知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各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以上原子的核外都有三个电子层 B.Na+和Mg2+的核外电子数不相同
    C.Na与S的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S D.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答案】B
    【解析】由图示可知都有三个电子层,故A说法正确;Na+、Mg2+核外都有10个电子,故B说法错误;钠显+1价,硫显-2价,所以化学式是Na2S,故C说法正确;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容易得到1个电子,故D说法正确。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
    8.(湖南省衡阳市,题号8,分值2) 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它们的叙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A.②表示的是阴离子
    B.①②③④表示的是四种不同元素
    C.③属于金属元素
    D.①③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D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等知识。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化学性质相似。
    A.②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说法错误;
    B.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①②③④共表示三种不同元素,故说法错误;
    C.③是硫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说法错误;
    D.①、③最外层电子数都是6个,化学性质相似,故说法正确。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3.(山东省济宁市,题号3,分值1)从分子、原子角度对下面一些现象和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A.花香四溢 分子很小、质量也很小
    B.热胀冷缩 温度变化,分子或原子大小发生变化
    C.滴水成冰 温度降低,分子间隔变小、停止运动
    D.食品变质 分子发生变化、分子性质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子的性质。A. 花香四溢体现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不能说明分子很小,质量很小。故A错误;B. 温度变化引起物体热胀冷缩。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不是它们的大小发生变化。故B错误 ;C. 滴水成冰是温度降低使水从液体变为固体。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分子是永不停歇的做无规则运动。故C错误;D. 食物变质属于化学变化。因此,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变化,分的性质也随之发生改变。故D正确。
    【知识点】分子的基本性质
    28.(岳阳,28,3) 汨罗长乐酒甜,香醇扑鼻。我们能闻到酒香的原因是( )
    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子的基本性质,闻到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与分子的质量、体积、间隔和构成没有关系,故D是正确的。
    【知识点】分子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6.(山东临沂,6,2分)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事实,错误的是(  )
    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1滴水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C.醋酸是酸的,蔗糖是甜的——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D.将空气液化,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子的性质;很远能闻到酒香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A正确;1滴水中含有很多分子,说明分子很小,B正确;醋酸是酸的,蔗糖是甜的,醋酸是由醋酸分子构成的,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同,性质不同,C正确;将空气液化,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了,D错误。
    【知识点】分子的性质

    11.(湖南省衡阳市,题号11,分值2) 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4
    C.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D.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单质
    【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微观示意图的含义。把反应前后没参与反应的一个乙分子去掉是正确进行解答的关键。
    反应前有一个乙分子,反应后有四个乙分子,说明反应前的这个乙分子并没有参与反应,反应后生成乙分子三个。所以该反应是一种反应物,该物质的两个分子反应后生成了一个甲分子,三个乙分子。
    A.该反应的反应物有一种,生成物有两种,属于分解反应,故说法正确;
    B.该反应中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3,故说法错误;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发生改变,故说法正确;
    D.甲、乙分子都是有同种原子构成的,即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属于单质,故说法正确。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分解反应的判断;单质的判断
    5.(湖南省娄底市,27,2分)
    27.陕西西安咸新区,记者在一个植树现场看到发放罐装空气,据介绍是秦岭深处的富氧空气,采用压缩罐包装。下列关于压缩罐富氧空气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被压缩分子之间间隔减小 B.空气被压缩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C.空气被压缩分子停止运动 D.空气被压缩分子变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子的基本性质。空气被压缩分子之间间隔减小,故A正确;空气被压缩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B错;空气被压缩分子仍然在不断运动,故C错;空气被压缩分子之间间隔减小,分子本身大小不变,故D错。
    【知识点】分子的性质
    3. (年江苏省泰州市,3题,2分)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二氧化碳 B.水 C.金刚石  D.氯化钠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的判断; 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D。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的判断
    5. (江苏省盐城市,5,2)下列客现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把液化气压缩进钢瓶——分子体积变小 B.公园里闻到花的香味——分子不断运动
    C.电解水得到象气和氧气——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碳原子结构不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子的基本性质以及物质的宏观现象与微观实质的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关物质的性质差异的因素;A、把液化气压缩进钢瓶是因为分子间隔变小的缘故,该过程中分子体积不变小,错误;B、公园里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正确;C、电解水得到象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不是说明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错误;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造成的,不是碳原子结构不同,错误;
    【知识点】分子的基本性质
    4.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4题,2分)下列对客观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结构与性质,化学变化的实质,酸的性质及其本质
    A. 铁原子和铁离子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故A错误;
    B.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故B正确;
    C. 稀盐酸和稀硫酸均显酸性,是因为溶液中都存在氢离子,故C错误;
    D. 冰、水是一种物质,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是含有相同的原子,故D错误。
    【知识点】结构与性质,化学变化的实质,酸的性质及其本质。
    二、填空题
    3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30,3)下图是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甲、丙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
    (2)A、B、C、D对应的物质都是由____________构成的;
    (3)画出比一个C分子多两个质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分子(3)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的实质。(1)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因此与乙比较,甲中缺少一个氧分子,丙中缺少一个水分子;(2)A、B、C、D对应的物质分别是甲烷、氧气、水、二氧化碳,其构成微粒分别为甲烷分子、氧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3)C分子为水分子,其质子数为氢氧原子的质子数之和:2+8=10,比10多两个质子的原子为镁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稳定的镁离子,据此画出离子结构示意图。
    【知识点】化学反应的实质 离子结构示意图
    17.(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题号17,分值8)
    已知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据图回答:该原子核外有_____个电子层;核电荷数为_______;在化学反应中,该原子容易_____
    电子,形成______离子。
    【答案】3;17;得到;阴离子。
    【解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的“+”表示原子核带正电荷,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圆圈外的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每一层上电子数,因此,该结构示意图中,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核电荷数是17;最外层电子数是7,在化学反应中易获得1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使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电子数的关系
    14.(北京,14题,2分)干热岩是地层深处的热岩体。下图为利用其发电的示意图。


    (1)将干热岩的热量传递到热交换器的物质是 。
    (2)从微粒的角度分子,水变为水蒸气时,变化的是 。
    【答案】(1)水/水蒸汽 (2)分子间间隔
    【解析】本题考查分子的性质;(1)将冷水泵入地面下与干热岩通过交换热,将水变成热水或水蒸汽,产生的动力推动发电机组进行发电,所以将干热岩的热量传递到热交换器的物质是水或水蒸汽。
    (2)从微粒的角度分子,水变为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而发生改变的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水由液体变成了气态,分子间间隔变大了。
    【知识点】分子的性质
    19.(湖北省江汉油田、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题号57,分值8)
    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方案一】如图1.
    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方案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出一点即可)
    【实验方案二】如图2、图3。
    图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瓶内用细线固定有用滤纸折叠成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小纸花,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按照图4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2和图3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40℃的热水中。
    ①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2、图3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变量只有一个,被控制的量有多个,请说出4个被控制的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图4中的小纸花上喷有_________,而注射器向瓶中注入的是浓盐酸,可以观察到小纸花的颜色从下至上变为红色。
    【实验方案三】如图5.
    用长柄V型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口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塞紧橡皮塞。
    ①过一会儿后,从图5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5中生成白烟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上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_________有关。(说出一点即可)
    【思路分析】
    (1)根据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分析解答;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实验原理分析变量和不变量;
    (3)根据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分析解答;
    (4)根据氯化氢气体和氨气在常温下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铵分析解答;根据影响分子运动速度的因素分析解答。
    【解题过程】【实验方案一】①图1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运动到盛酚酞试液的烧杯中,氨气溶于水成为氨水,氨水属于碱,碱溶液能使无色变红色;
    ②该实验方案的缺陷是没有进行对比实验,存在的问题是:可能是空气中的某种物质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实验方案二】①图2和图3实验中,其它条件相同,唯一变量是水的温度不同,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分子溶于水后,使无色酚酞试液变为红色,因为分子的运动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所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图3塑料瓶中纸花由下向上依次变红的速度比图2快;
    ②图2、图3运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其中变量只有水的温度不同,不变量有:滴入浓氨水的滴数要相同、烧杯中水的体积要相同、塑料瓶的大小要相同、纸花的大小要相同等;
    ③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成为盐酸,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因此,要出现图4实验现象,小纸花上应喷有紫色石蕊试液;
    【实验方案三】①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分子和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分子在试管中运动,两种分子相遇时结合成氯化铵分子,无数氯化铵分子结合在一起形成氯化铵固体小颗粒,形成白烟,白烟的位置偏右,说明氨气分子和氯化氢分子的运动速度不同,氨气分子运动速度大于氯化氢分子,所以,试管中的白烟偏右;由此证明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着,且分子质量越小,其运动速度越快;
    ②氨气和氯化氢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氯化铵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Cl=NH4Cl;
    【实验结论】上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分子质量有关。
    【知识点】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探究 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 酸碱指示剂 控制变量法的实验原理













    11.(山东省威海市,题号11,分值5)征服原子——揭开原子的神秘面纱
    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 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Dalton J)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___________,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 _________中的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_________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道尔顿的原子论,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思维的产物,体现了直觉和想象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____。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_________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答案】(1)电子;原子不可再分;原子核和核外电子;(2)推理;模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发展史。(1)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从而否定了道尔顿所说的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2)汤姆森和卢瑟福通过实验,然后对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模型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知识点】化学发展史,原子的构成
    15.(四川省巴中市,47题,2分) 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A. B. C. D.
    (1)A、B、C、D所示粒子共表示_______种元素。
    (2)D所示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答案】(1)三;(2)得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信息;(1)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判断是否是同种元素,要看原子核内质子数是否相等,上述图中质子数相等的元素是B和C,所以二者属于同一种元素,故上述图中共含三种元素,故填:三;(2)D表示的是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故填:得到;
    【知识点】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含义、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
    14.(淮安,14,4)化学的特征是再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请从微观角度回答: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花香入鼻的原因是 。

    (2)由题14—1图推知,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3)由图14—2可知,水分解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填微粒符号)。
    (4)N(NO2)3是一种新型火箭燃料,N(NO2)3中N、O原子个数比是 。
    【答案】(1)分子在不断的运动(1分);(2)分子构成不同(1分);(3)H、O(1分);(4)2:3(1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子的基本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把握分子的基本性质,
    (1)闻到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2)根据14—1图可以看出,水分子和过氧化氢分子的构成不同,因此二者化学性质不同;
    (3)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故水分解过程中, 没有变化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4)在N(NO2)3中,氮原子和氧原子的原子个数比为:4:6=2:3;
    【知识点】分子的基本性质

    相关试卷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巩固练习(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巩固练习(含解析),共5页。

    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解析版: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分类汇编】2019年中考化学试题专项 分子、原子、离子:

    这是一份【分类汇编】2019年中考化学试题专项 分子、原子、离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