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浙江专用)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Word版附解析) 试卷 1 次下载
-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浙江专用)第3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Word版附解析) 试卷 1 次下载
-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浙江专用)第5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Word版附解析) 试卷 1 次下载
-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浙江专用)第6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Word版附解析) 试卷 1 次下载
-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浙江专用)第7讲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Word版附解析) 试卷 1 次下载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浙江专用)第4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与文化(Word版附解析)
展开一、选择题
1.(2022·浙江宁波联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当官。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实行了( )
A.九品中正制B.科举制
C.分封制 D.察举制
解析:A 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依靠门第即可当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实行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官制度,这种制度就是九品中正制,A项正确;B项到隋朝才形成,排除;分封制是西周制度,察举制是汉代制度,排除C、D两项。
2.下表中的民谣、诗歌体现的选官制度依次是( )
A.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B.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
C.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察举制
解析:C “举秀才……察孝廉”反映的是察举制,“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金榜高悬姓字真”反映的是科举制,故选C项。
3.(2022·浙江金华期中)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变化,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与之前制度相比,科举制更有利于( )
A.缩小了统治的基础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解析: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任官的标准,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D项正确;科举考试增加了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入仕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排除A项;科举制重视考试成绩,在鉴别官员道德水平方面无明显优势,排除B项;科举制具有开放性,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排除C项。
4.(2022·浙江台州期中)钱穆在《国史新论》一书中指出,直到唐代,宰相职权,更是划分得明白。全国最高诏令,名义上由皇帝颁发,唐人谓之敕。在法理上,则有些敕书,全由宰相拟定。以下关于唐代宰相职权划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尚书省负责草拟B.中书省负责执行
C.门下省负责审核D.政事堂下设六部
解析: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如果有错误,可以驳回,C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排除A、B两项;尚书省下设置六部,排除D项。
5.隋朝三省为政务机构,所谓“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尚书省事无不总”。唐代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其运转方式渐趋规范,宰相之间亦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权力平衡。这说明唐朝( )
A.政治运行机制逐渐成熟
B.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C.“家国同构”形态终结
D.官僚政治制度基本确立
解析:A 据材料“唐代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其运转方式渐趋规范,宰相之间亦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权力平衡”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运行方式相对完善,宰相之间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不易出现独断局面,故选A项;三省六部属于中枢而非地方机构,与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排除B项;“家国同构”体现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秦朝时官僚政治制度基本确立,排除D项。
6.(2022·浙江绍兴期中)“租庸调制是唐前期国家的主要税法。这种据人丁征收同样数额的税制,只有在自耕农大量存在,土地占有比较平均的条件下才能实行。”下列关于“租庸调制”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与均田制相辅相成 ②材料中的“丁”是指21岁到59岁的成年人 ③“庸”是指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④此项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B 租庸调制实行的前提是均田制,故①正确;材料中的“丁”是指21岁到59岁的成年男子,故②错误;“庸”是指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故③正确;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7.(2022·浙江衢州期末)在旧制,先规定田租定额,然后政府照额征收。唐代两税法规定:“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这一变化反映了两税法旨在( )
A.解决财政困难B.简化税收名目
C.扩大收税对象D.减轻人身控制
解析:A 根据“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可得出,两税法的收税额度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这有利于解决财政困难,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其影响,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8.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C.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解析:A 据材料“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可知,政府征税的标准逐渐以资产为主,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舍人税地”是征税标准的变化,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舍人税地”保证了政府的税收,与农民耕作时间无关,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新的经济因素是在明中后期出现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9.(2022·浙江杭州期末)有学者认为“唐的鼎盛有一种横向比较的优势,即同一时期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都不如唐”,并指出“这些灿烂光环的背后是唐朝内政的修明”。“唐朝内政的修明”主要体现在( )
①实行租调制保证赋税收入 ②设立政事堂提高工作效率 ③增设藩镇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完善科举制拓宽统治基础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D 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设立政事堂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科举制拓宽统治基础,属于唐朝内政的修明,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制度上的创新,租调制是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的,唐朝实行租庸调制和两税法,藩镇会削弱中央集权,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
10.(2022·浙江宁波期末)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异常活跃,道教与佛教发展、魏晋玄学兴盛、儒学在危机中前行。这一现象反映了该时期( )
A.中外思想文化交流较频繁
B.儒学危机不利于国家统一
C.佛教盛行适应了现实需要
D.思想发展呈现出多元特征
解析:D 根据材料“思想异常活跃,道教与佛教发展、魏晋玄学兴盛、儒学在危机中前行”可知,思想发展出现多流派,呈现出多元特征,D项正确;中外思想交流只有材料中的佛教有体现,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A项;B、C两项不能综合反映其特征,排除。
11.唐代以后,雕版印刷的图书数量逐渐超过手抄、石刻拓印等方法制作的图书,从前分散于民间的只刻印一些日用小品短文的小作坊逐渐发展为集中大规模地印刷成套经典书籍的大工坊。这些变化( )
A.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传承
B.阻断了儒学世俗化趋势
C.推动了造纸技术的革新
D.反映了佛教文化的普及
解析:A 据材料可知,雕版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经典书籍的印刷,有利于学术文化的传承,故选A项;这些变化推动了儒学世俗化的趋势,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印刷术,造纸术早在东汉时就已经改进,排除C项;材料提到印刷的是经典书籍,并非只有佛学典籍,并不能反映佛教文化的普及,排除D项。
12.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确定了绘制地图的重要原则——“制图六体”。但中国古代地图却没有固定方位:若地图中陆地在上,海洋在下,是从船上望向大陆,服务于沿海航行;若海洋在上,陆地在下,则是在陆地上观察大海,以备海防。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地图绘制( )
A.缺乏相应制图学理论
B.更注重地图的实用性
C.受到小农经济的约束
D.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B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知,古代地图绘制没有固定的方位,要根据地图的用途绘制,体现了地图的实用意义,B项正确。
13.考古中发现的唐代胡瓶数量相当大。胡瓶,是一种贮酒器具的名称,在波斯乃至整个中东地区都在使用。它最初的材质为金银,传入中土后工匠们用陶瓷等工艺仿制改制,并把胡瓶的口沿、流、盖做成凤首,柄上做成龙首等纹样。这说明唐代( )
A.中国文化辐射至周边国家
B.中外文化交流较为频繁
C.中外各阶层饮酒风气浓厚
D.胡瓶多为皇室贵族使用
解析:B 从特点看,胡瓶传入中国,且经过改造具有了中国特色,从数量看,胡瓶数量相当大,这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较为频繁,故选B项。
14.(2022·浙江丽水期中)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以下史实能够反映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
①空海长安求法 ②玄奘、法显西行取经 ③遣唐使来华 ④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C 玄奘、法显受到佛教的影响而西行取经,体现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故②不符合题意。空海长安求法、日本等国家向唐朝派出遣唐使,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都体现出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故①③④符合题意,选择C项。
15.(2022·浙江金华期末)某校开展主题为“中国古代哪一时期最具创新精神”的评选活动,小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隋唐。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撑他观点的有( )
①书法艺术 ②科举制 ③均田制 ④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自北魏开始推行,非隋唐时期的创新,③不符合题意,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2022·浙江丽水期末)人才的选拔历来是国家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时期是门阀势力高度发展和极度膨胀的时期,也是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日益被高门士族控制和垄断的时期。当九品中正制最终蜕变为世家大族的政治工具之后,它不可避免地抛弃了先前注重德行、才能的好传统,沾染上选举注重家世、阀阅的门阀色彩。……若中正权力日益膨胀,中央集权统治势必遭到严重削弱。
——摘编自张旭华《试论西晋九品
中正制的弊病及其作用》
材料二 隋唐全面推行科举制,且应试者的门第、流品限制不严,广大的社会中下层都可以通过考试中举。科举成了社会成员获取功名、地位与权力的重要途径,社会成员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学读书,学习文化知识,参加科举考试,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摘编自吴莉《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价九品中正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指出科举制的进步之处。
解析:第(1)问标准,根据材料一“它不可避免地抛弃了先前注重德行、才能的好传统,沾染上选举注重家世、阀阅的门阀色彩”可归纳出德行、才干、家世。评价,根据材料一“若中正权力日益膨胀,中央集权统治势必遭到严重削弱”和所学知识可从削弱中央集权、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第(2)问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进步,根据材料二“广大的社会中下层都可以通过考试中举”“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强化中央集权、推动社会风气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1)标准:德行、才干、家世。评价:削弱了中央集权;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选官制度
民谣、诗歌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训练题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训练题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共8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浙江专用)第8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浙江专用)第8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Word版附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5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5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