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水的运动第2节洋流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水的运动第3节海_气相互作用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整合提升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1课时地域差异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2课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文配套课件ppt
展开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规律。自然地理学将自然环境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综合思维)。与此同时,由于不同地域内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特点不同,长期的自然过程使得区域内部逐渐趋于一致或均质,同时与邻近地域或其地域的差异性逐渐增大,从而导致地域分异,将自然环境看作整体是地理学特有的视角,遵循整体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知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本章有两节内容,第一节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是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一节,整体性表现出自然环境具有整体功能、整体演化、整体响应外界干扰等特征,要理解整体观念,能阐明其整体性规律,要研究其内部的相互联系。第二节,地域差异,即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存在差异,具体指的是地球表层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致性的地域单元的分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然环境及组成要素在地表沿确定方向有规律发生分化所形成的差异,其中带有普遍性的地域分异现象和地域有序性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举例说明、分析自然环境要素组成及特点。2.结合资料,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3.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启示作用。综合思维:通过典型案例和相关图表,结合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分析其对整体及其他要素的影响。地理实践力:通过当地野外考察及相关资料,了解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加深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人地协调观:通过野外考察结果和对整体性原理的理解,认识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人地和谐发展的认识。
1.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要素构成了自然环境。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2.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3.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4.自然环境的功能既包括自然要素的功能,也包括整体功能。5.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6.自然环境被干扰后,环境变化速度较快,各要素变化不同步。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1.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________、生物、土壤及________等要素组成。
2.物质与能量循环 (1)类型:水循环、____________、岩石圈物质循环。(2)目的:进行____________和能量交换。(3)意义:形成一个相互渗透、___________和相互联系的______。3.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______,表示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有机质的是______。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1.生产功能(1)概念: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___________的能力。(2)过程:植物提供_________,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营养盐,通过_____________,生产出有机物。(3)特点:自然环境要素的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_______有明显差异。
2.稳定功能(1)概念: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_____________、保持性质_______的功能。(2)特征:各自然环境要素本身不具备平衡功能,但自然环境拥有此功能。3.意义(1)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________。(2)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______。
[特别提醒] (1)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2)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稳定功能是单个自然要素所不具有的。如自然环境具有平衡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功能,但大气本身不具有该功能。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1.特点(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2)统一性: 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_________的。 2.意义: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_________,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____________。
[特别提醒] (1)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改变,即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2)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区域。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环境产生影响。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1.响应原理2.特点(1)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____的,各要素变化也__________。 (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干扰的后果常常被________,环境变化越来越快。
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1)分析诗中体现的自然环境要素。(2)分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的自然要素的关系。(3)说明该诗体现的自然环境的循环过程和特征。提示:(1)生物、土壤。(2)自然要素间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3)生物循环,整体性。
一、明确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联系1.气候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2.地貌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3.土壤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4.生物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二、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两大功能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
下图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 B.开放性C.整体性 D.差异性(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地理现象可能发生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是(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河网密布,河流径流量大C.土壤多呈碱性,有机质含量少D.流水作用弱,风力作用显著
[解析] 第(1)题,图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2)题,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充沛,土壤多呈酸性,地面河湖纵横,河流径流量大,流水作用强。
生物既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环境的创造者,在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据此完成(1)~(3)题。(1)下列关于生物循环的图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2)植物的光合作用体现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功能 B.稳定功能C.调节功能 D.生产功能(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联系的圈层有( )A.生物圈与大气圈B.生物圈与水圈、岩石圈C.生物圈与大气圈、岩石圈D.生物圈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
[解析] 第(1)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合成有机物,有机物作为光合作用的产物,又成为动物和微生物的食物,动植物遗体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又以无机物的形式重新回到环境中。第(2)题,生产功能是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第(3)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涉及的物质有水、矿物质、大气,它们分别来自水圈、岩石圈和大气圈,又在生物圈(绿色植物)进行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新疆楼兰古城遗址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那时,这里河流两岸水草丰美,田地肥沃,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然而,到了公元400年,楼兰已经“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从此,楼兰古城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楼兰古城究竟是怎样消亡的,也就成为一个难解的谜团。但多数人认同的说法:由于孔雀河改道,塔里木河断流,其下游的楼兰地区水源逐渐枯竭,植被死亡,居民的生计难以维系,纷纷离开故土,古城由此消亡。
据以上材料和图,探究以下问题。(1)简述新疆楼兰古城遗址所在区域的自然植被类型及气候类型。(2)假如材料中的说法成立,推测楼兰古城的消亡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什么特征。(3)举例说明楼兰文明消失过程中某个自然环境要素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
提示:(1)自然植被类型为温带荒漠,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2)整体性。(3)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湖减少,气候恶化,风沙增多。
[方法技巧] 自然环境整体性问题的分析思路(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下图为博斯腾湖及周边地区简图。
材料二 博斯腾湖位于天山以南,是中国内流水系中最大的淡水湖,水域面积一度超过1 200平方千米,湖水透明度达2.2米,主要补给水源是开都河。湖区7月平均气温为26 ℃,1月平均气温为-10 ℃。材料三 由于连年注入湖区的水量不断减少,湖泊周围湿地大量消亡,博斯腾湖逐渐由淡水湖演变成微咸湖,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扁吻鱼在内的6种鱼类已在博斯腾湖绝迹。(1)推测开都河的水文特征。(2)分析博斯腾湖萎缩对周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 第(1)题,开都河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位于天山以南,夏季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因此汛期有夏汛和春汛,但径流量较小,且季节变化大;地处温带地区,冬季有结冰期;河流上游地区流经山地,坡度陡,流速快。第(2)题,“博斯腾湖萎缩”即区域水文要素发生了改变,水文要素改变会对其他要素(气候、地形、生物、土壤)产生影响。博斯腾湖湖泊面积减小首先会导致周边区域气候更趋于干旱,降水减少,昼夜温差增大;随着降水的减少,植被覆盖率下降,引起生物多样性减少;周边农耕区土地盐碱化程度更加严重;荒漠化现象更加突出;大风、沙尘天气增多,风沙灾害频繁。
[答案] (1)径流量小;水位不稳定,有夏汛和春汛,冬季为枯水期;有结冰期;河水含沙量较高;上游水流湍急,流速快。(2)湖泊面积减小导致周边地区气候更加干旱,昼夜温差变大;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更加贫瘠,荒漠化加剧;风沙灾害频繁。
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完成问题。
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答案] 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解析] 思路如下图:
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关联图的判读为例[信息提取]提取三大信息:①形成人工湖;②改变下游河流水文特征;③修建水库对各地理要素的影响。
[方法总结]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关联图的判读方法(1)从图名获取信息由图名“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可知,本图展现的是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2)综合分析修建水库产生影响的思路①土壤:库区周围地区土壤草甸化或盐渍化。②地下水:地下水位上升。③生物:陆生生物减少,水生生物增加,某些洄游鱼的洄游路线被阻隔。
④岩石:蓄水后压力增大,诱发地震。⑤地方气候:湿度、云量、雨量增加,库区周围的温差减小。⑥水资源:调节了其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⑦泥沙淤积:库区因流速减缓而使泥沙沉积加重,下游泥沙淤积减轻。⑧水旱灾害:洪水期水库蓄水,削减了下游洪峰;枯水期水库放水,补充、稳定下游径流;水旱灾害减轻。
南海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岛上的岩石主要是珊瑚、贝壳碎屑砂,质地疏松。南海诸岛面积小,海拔低,鸟类多,植被有200余种。除滨海地区外,土壤含盐量大部分较低。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下图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据此完成(1)~(2)题。
(1)南海诸岛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土壤含盐量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A.气温低,蒸发弱B.降水多,淋溶作用强C.植物多,吸收盐分D.距海远,海水影响小(2)南海诸岛土壤中富磷,磷的最主要来源是( )A.鱼类死亡分解B.植物死亡分解C.鸟粪、鸟类残体D.珊瑚、贝壳碎屑
[解析] 第(1)题,南海诸岛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量大,故A错误;南海诸岛虽然面积小,但是该区域为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丰沛,淋溶作用强,使岛上土壤含盐量降低,故B正确;植被主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对盐度的影响作用较小,故C错误;南海诸岛面积小,所以岛上各地距海均较近,故D错误。第(2)题,据图可知,鸟类排泄鸟粪,堆积分解,磷进入到土壤。南海诸岛鸟类较多,粪便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磷,经过漫长地积累,逐渐形成了富磷土壤,故C正确。
一、单项选择题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相互关联图(图1)和某地貌景观图(图2),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主要原因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图1中表示塑造图2地貌的箭头是( )A.⑧ B.⑦ C.⑥ D.⑤
[解析] 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对;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溶蚀可溶性岩石而形成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错;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错;东北黑土退化是因为自然植被减少,进而使流水侵蚀掉土壤中的有机质,主要体现了植被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故D错。第2题,图2为风积沙丘地貌,分布在干旱地区,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故D对。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解析] 据图可知,③④为地质和地形。 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故选C。
4.图示区域(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解析] 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A正确。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B错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植被提供有机质,C错误。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D错。故选A。
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下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由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5~6题。
5.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 )A.收集大气降水 B.获取更多光照C.抵抗冬季寒冷 D.吸收地下水分6.导致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 )A.人工播种 B.降水减少C.气候变暖 D.冻土增厚
[解析] 第5题,苔原植被处于极不利的生态条件下,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苔原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以便尽可能多地采集太阳光。第6题,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由局部变成了森林,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与人工播种无关;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高纬地区降水会有所增加;气温升高,冻土层会变薄。
二、综合题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下图为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
材料二 我们将地图上的古城和古遗址连接起来,就可以显示出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事实是令人震惊的:丝绸之路南道及其连接的古城,几乎全部被深埋在沙漠腹地;而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古今道路竟然相距平均100多千米之遥。这一事实,清晰地显示了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沙漠与绿洲的进退局势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变迁。(1)指出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形成原因。(2)简述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
[答案] (1)变化特点:绿洲面积缩小;现代绿洲远离古城遗址,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原因:冰川面积缩小,冰川融水量减少;人口增加,人类活动规模加大,导致水资源数量不断减少。(2)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内流河湖,水资源短缺;沙漠广布,土壤贫瘠;植被稀少,以荒漠为主;盆地地形。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文内容ppt课件,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随堂训练,课标定位,素养阐释,问题引领,归纳提升,垂直分异规律,典型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随堂训练,课标定位,素养阐释,问题引领,归纳提升,典型例题,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示范课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知识网络系统构建,核心归纳思维升华,生物圈,纬度地带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