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广西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课后训练(22份)
广西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过关检测A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展开这是一份广西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过关检测A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共13页。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A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才华,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到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十一月离任。在密州期间,苏轼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他在此时期创作的词的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东路。《宋史·地理志》说此地的人“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其俗……勤耕纴”,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这里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百姓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廓清“雌声学语”的词风。而苏轼在密州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强烈地影响着苏轼,促使着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去柔靡之气、发振拔之音,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摘编自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视野开阔,有着远大的文学抱负。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摘编自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材料三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温暖湿润,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的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摘编自何志云《文学的地域印记》)
1.材料一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C.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词风豪放能寄托诗人的政治抱负。
答案D
解析答非所问,不属于题干中的“密州地域文化特点”。
2.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C.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D.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答案B
解析“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于文无据。
3.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
B.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C.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
D.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
答案D
解析A项,《文心雕龙》指出《诗经》和《楚辞》受南北地域的影响呈现不同的文学特征,并没有说它们“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选项歪曲文意。B项,是对原文“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温暖湿润,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的概括,这句话表明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确实起着一定作用,但并没有说“最关键”,选项无中生有。C项,原文说的是“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而不是选项所说的“作者的精神品格”,选项张冠李戴。
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4分)
参考答案:“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包括:①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②当地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③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
5.材料三结尾处说: “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你在哪位作家(苏轼、沈从文除外)的作品中关注到了“地域性”?请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谈谈你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系列作品以作者的故乡——山东高密为故事背景,这是一个土地广袤、饱经苦难的地方,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长满了红高粱,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过着贫苦艰难的日子,却又充满了原始的热情和生命力。因此才能在日寇的侵略凌辱下演绎出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莫言在他的作品中将高密的地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成为他“红高粱家族”系列作品的最大特色。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社戏(节选)
沈从文
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进舱里去。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
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因此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时局既不大好,集众唱戏是不是影响治安?末了依照多数主张,班子既然接来了,酬神戏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
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家。有的来时还带了饭箩和针线,有的又带了香烛纸张顺便敬神还愿。平时单纯沉静的萝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
长顺一家正忙着把橘子下树上船,还要为款待远来看戏亲友,准备茶饭,因此更见得热闹而忙乱。家中每天必为镇上和其他村子里来的客人,办一顿过午面饭。又另外烧了几缸热茶,供给普通乡下人。长顺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
第一天开锣时,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杀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鸡,烧了个申神黄表。戏还未开场,空坪中即已填满了观众,吕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有的把包封派人送去,有的表示豪爽,便把那个赏金用力直向台上惯去,惹得一片喝彩。当天第一个叫保安队队长。第一出戏象征吉祥性质,对神示敬,对人颂祷。第二出戏与劝忠教孝有关。到中午休息,匀出时间大吃大喝。休息时间,一些戏子头上都罩着发网子,脸上颜料油腻也未去净,争到台边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观众包围了棚子看热闹。妇女们把扣双凤桃梅大花鞋的两脚,搁在高台子踏板上,口中嘘嘘的吃辣子羊肉面,或一面剥葵花子,一面并谈论做梦绩麻琐碎事情。下午开锣重唱,戏文转趋热闹活泼。
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
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撑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队长点“武松打虎”,因为武人点英雄,短而热闹,且合身份;会长却点“王大娘补缸”,戏是趣剧,用意在于与民同乐。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给看戏人知道。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
最末一出杂戏多是短打,三个穿红裤子的小花脸,在台上不住翻跟斗,说浑话。
收锣时已天近黄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一切人影子都被斜阳拉得长长的,脸庞被夕阳照炙得红红的。到处是笑语嘈杂,过吕家坪去的渡头,尤其热闹。方头平底大渡船,装满了从戏场回家的人,慢慢在平静河水中移动,两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影也逐渐在由黄而变红,由红而变紫。太空无云处但见一片深青,秋天来特有的澄清。在淡青色天末,一颗长庚星白金似的放着煜煜光亮,慢慢地向上升起。远山野烧,因逼近薄暮,背景既转成深蓝色,已由一片白烟变成点点红火。……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可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快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萝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按惯例在伏波宫前空坪中连演六天。
B.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
C.“打加官”第一个就叫保安队队长,可以见出萝卜溪办会者对他有所忌惮和逢迎。
D.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也被迫点一出”,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
答案D
解析D项,“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错误,原文中“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可知会长并不是吝啬,且原文中“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大家都客气谦让”,点明大家在掌班请点戏时的互动与谦让。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
B.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
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
D.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
答案C
解析C项,“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错误。由文本最后一段“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可知散戏后人们是快乐和疲倦的,没有“失落与惆怅”。《社戏》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描绘了戏台的美丽,与来时呼应,体现了“我”的依依不舍。
8.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①正面描写:依次写了社戏过程中的各种仪式,如选址择日、具帖;开锣祭拜,打加官、额外点戏等。②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各色人物举止,伏波宫前观看社戏等场面,来衬托社戏的仪式感。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①社戏作为当地民俗活动,民间仪式,传承久远,各个步骤都有例可循。②社戏各步骤循例展开,代表着一种秩序井然,安稳平和的生活常态。③多次强调“照例”,也暗示“例外”或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出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陈泰,字吉亨,光泽人。幼从外家曹姓,既贵,乃复故。举乡试第一,除安庆府学训导。
正统初廷臣交荐擢御史巡按贵州官军征麓川岁取士兵二千为乡导战失利辄杀以冒功泰奏罢之再按山西。时百官俸薄,折钞又不能即得。泰上章乞量增禄廪,俾足养廉,然后治赃污,则贪风自息。事格不行。六年夏言:“连岁灾异,咎在廷臣,请敕御史给事中纠弹大臣,去其尤不职者,而后所司各考核其属。”帝从之。于是御史马谨等交章劾吏部尚书郭琎等数十人。已,复出按山东。泰素励操行,好搏击。三为巡按,惩奸去贪,威棱甚峻。
九年超擢四川按察使,与镇守都御史寇深相失。十二年八月,参议陈敏希深指,劾泰擅杖武职,殴舆夫至死。逮刑部狱,坐斩。泰奏辩,大理卿俞士悦亦具状以闻。皆不听。
景帝监国,赦复官。于谦荐守紫荆关。也先①入犯,关门不守,复论死。景帝宥之,命充为事官,从总兵官顾兴祖筑关隘自效。景泰元年擢大理右少卿,守备白羊口。四月,都督同知刘安代宁远伯任礼巡备涿、易、真、保诸城,命泰以右佥都御史参其军务。三年兼巡抚保定六府。寻命督治河道。自仪真至淮安,浚渠百八十里,塞决口九,筑坝三,役六万人,数月而毕。七年移抚苏、松。
天顺改元,罢巡抚官,改广东副使,以忧去。四川盗起,有言泰尝莅其地,有威名,乃复故官,往巡抚。八年进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诸府。莅淮三年,谢政归。成化六年卒。
(选自《明史·陈泰传》,有删改)
注①也先:第二十八代蒙古大汗,明朝中叶时蒙古瓦剌部的领袖。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统初/廷臣交荐/擢御史巡按/贵州官军征麓川/岁取士兵二千为乡导/战失利辄杀/以冒功泰/奏罢之/
B.正统初/廷臣交荐/擢御史/巡按贵州/官军征麓川/岁取士兵二千为乡导/战失利/辄杀以冒功/泰奏罢之/
C.正统初/廷臣交荐/擢御史巡按/贵州官军征麓川/岁取士兵二千为乡导/战失利/辄杀以冒功/泰奏罢之/
D.正统初/廷臣交荐/擢御史/巡按贵州/官军征麓川/岁取士兵二千为乡导/战失利辄杀/以冒功泰/奏罢之/
答案B
解析“擢御史”和“巡按贵州”都是动宾结构,二者之间需断开,排除A、C两项。“战失利”“辄杀以冒功”二者之间需断开,“奏罢之”的主语是“泰”,故“泰奏罢之”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理卿,亦称大理寺卿,是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之事的最高行政长官。秦时称为廷尉,汉时改名大理,北齐则易名为大理寺卿。
B.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或新皇帝即位时改变先帝的年号,颁布新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那一年称元年。
C.忧,指父母的丧事,“丁忧”原指遭逢父母的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凡官员丁忧必须解职回原籍守孝,期满后复职。
D.漕运,中国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运往京城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漕运方法历经改革,在明代趋于完善。
答案A
解析“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之事”说法错误,大理卿掌管刑狱案件审理之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泰积极建言,请求增俸。当时文武百官俸禄微薄,陈泰上奏请求增加俸禄,以养成清正廉明的风气,后来遭到阻止,未能执行。
B.陈泰惩奸去贪,威势严峻。陈泰三次担任巡按,惩处奸人,去除贪官,威名显著,以至于与镇守都御史寇深关系不和,遭到弹劾。
C.陈泰守关不力,险些丧命。通过于谦推荐,陈泰负责守卫紫荆关,也先侵扰边地,紫荆关失守,陈泰被判处死刑,最后景帝赦免了他。
D.陈泰督治河道,政绩显著。陈泰役使六万人治理河道,几个月就完成任务。疏通渠道一百八十里,堵塞决口九处,修筑堤坝三座。
答案B
解析“以至于”说法错误,前后不存在因果关系,强加因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幼从外家曹姓,既贵,乃复故。
(2)参议陈敏希深指,劾泰擅杖武职,殴舆夫至死。逮刑部狱,坐斩。
参考答案:(1)(陈泰)年幼时跟随母亲姓曹,显贵后,才恢复原姓。
(2)参议陈敏迎合寇深的旨意,弹劾陈泰擅自杖责武官,殴打车夫至死。(陈泰)被逮捕入刑部监狱,判处斩刑。
解析(1)从:跟随。既:……之后。乃:才。复故:恢复原姓。(2)希:迎合。指:同“旨”,旨意。舆夫:车夫。坐:判罪。
14.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陈泰为官的特点。(3分)
参考答案:敢于直言,治政严厉,颇有政绩(威名)。
解析从文中“泰上章乞量增禄廪”“六年夏言”可以看出陈泰敢于直言。从文中“三为巡按,惩奸去贪,威棱甚峻”可以看出陈泰治政严厉。从“有言泰尝莅其地,有威名”可以看出陈泰颇有政绩(威名)。
参考译文陈泰,字吉亨,光泽人。(陈泰)年幼时跟随母亲姓曹,显贵后,才恢复原姓。考中乡试第一名,被授予安庆府学训导官职。
正统初年,朝廷大臣联合推荐,升任御史,巡按贵州。官兵出征麓川,每年选取二千士兵作为向导,战争失利后,就杀掉这些士兵以冒充军功,陈泰上奏,才废止这一做法。后又巡按山西。当时文武百官俸禄微薄,折合为钱钞又不能马上得到。陈泰上奏请求酌量增加俸禄,使官吏收入充足以养成清正廉明的风气,然后惩治贪官污吏,那么贪污的风气自会停止。事情遭到阻止没能执行。正统六年夏,陈泰进言:“连年发生灾害怪异,过错在于朝廷大臣,请求皇上下令御史、给事中纠察弹劾大臣,革除那些有过错不称职的,而后有关部门考察核实其部属。”皇上听从了这一建议。于是御史马谨等纷纷上奏章弹劾吏部尚书郭琎等几十人。后来,又离开朝廷巡按山东。陈泰向来磨砺操守品行,喜爱搏击。三次担任巡按,惩处奸人,罢黜贪官,威势很严厉。
正统九年,被破格提升为四川按察使,与镇守都御史寇深不和。正统十二年八月,参议陈敏迎合寇深的旨意,弹劾陈泰擅自杖责武官,殴打车夫至死。(陈泰)被逮捕入刑部监狱,判处斩刑。陈泰上奏申辩,大理卿俞士悦也将详细情况上报。都未听从。
景帝监国,赦免陈泰,恢复原职。于谦推荐他守卫紫荆关。也先侵扰边地,紫荆关失守,(陈泰)又被判处死刑。景帝宽恕了他,命令充作任事官,跟从总兵官顾兴祖修筑关口以效力。景泰元年,被提拔为大理右少卿,守卫防备白羊口。四月,都督同知刘安代替宁远伯任礼巡查警戒涿、易、真、保等城,命令陈泰以右佥都御史协助处理军务。景泰三年,兼任巡抚保定六府。不久命令治理河道。从仪真到淮安,疏通渠道一百八十里,堵住决口九处,修筑堤坝三座,役使六万人,几个月就完成了。景泰七年,调任巡抚苏、松。
天顺元年,罢黜巡抚官,改任广东副使,因服丧而离职。四川盗贼兴起,有人说陈泰曾到过那里做官,有威望名声,于是恢复原职,前往巡查安抚。景泰八年,升为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同时巡抚淮、扬各府。到淮地任官三年,辞官归家。成化六年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唐]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先声夺人,渲染出江潮磅礴的气势,并且巧妙地用雷声来衬托潮声。
B.颔联描写了县衙门内连骑涌出、赶到江岸观潮的盛景和望潮人的心理。
C.颈联以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等为背景,写大潮远远到来的壮丽景象。
D.这是一首咏钱江潮的名作,张弛有度,句句紧凑,结构严谨,雄健阔大。
答案A
解析“雷震”喻指潮声,并非实指雷声。
16.本诗尾联极富表现力,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6分)
参考答案:①“惊涛来似雪”,通过比喻手法,视听结合,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的情景,令人惊心动魄。②“凛生寒”呼应“来似雪”,侧面续写观潮人的感受,江潮扑面而来,使人凛然生寒,烘托了钱塘潮的骇人气势,意味隽永。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 。”
(2)在《氓》中,女子以桑树的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的两句是:“ , 。”
(3)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用“ , ”两句话写出了自己想象见到亡妻时无语凝噎的情态。
答案(1)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2)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3)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乡土小说是中国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新小说中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的文体重镇。如果从鲁迅的乡土小说开始算起,中国乡土小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与之 的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也有百年的发展历史。百年来,伴随着中国乡土小说的萌生、发展、繁盛、蜕变、断裂、复归到再度新变的复杂而曲折的历史演进,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也历经了初创、中兴、转向、畸变、复兴、繁荣、分流与深化的复杂而曲折的 过程。在百年沧桑岁月中,中国乡土小说得到了几代批评家和学者的长期关注与深入研究,有关的研究论文和著作真可谓 。但遗憾的是,中国百年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自身,却没有受到应有的研究与关注,还是一片亟待开垦的学术荒地。开垦这片学术荒地,梳理中国乡土小说研究自身的百年发展历史,总结其经验得失,辨识其学术价值,推进其发展,正是中国乡土小说研究之研究的中心任务与目的。中国乡土小说研究之研究,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乡土小说研究的对象与范围,即要明确乡土小说之所指, 确定研究之研究的对象与范围。在百年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中,先后出现了“乡土文学”“农村小说”等概念。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鲁迅和茅盾对“乡土文学”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产生了持久而广泛的影响,“乡土文学”成为批评界普遍使用的概念。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形影不离 递嬗 汗牛充栋 继而
B.寸步不离 交替 卷帙浩繁 因而
C.形影不离 交替 卷帙浩繁 继而
D.寸步不离 递嬗 汗牛充栋 因而
答案A
解析寸步不离:一小步也不离开。形容关系亲密或紧紧跟随。形影不离:像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寸步不离”一般用于形容人。语境说的是中国乡土小说和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的关系密切,用“形影不离”更合适。递嬗:依次更替,逐步演变。交替:接替;替换着;轮流。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历经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用“递嬗”更合适。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卷帙浩繁:形容书籍或篇章多而纷繁。语境只是说“研究论文和著作”多,用“汗牛充栋”更合适。继而:表示紧随在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因而:表示结果。语境说的是先明确乡土小说之所指,再确定中国乡土小说研究之研究的对象与范围,强调先后相承,用“继而”更合适。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百年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自身,却没有受到应有的研究与关注,还是一片亟待开垦的学术荒地。
B.百年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自身,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与研究,还是一片亟待开垦的学术荒地。
C.中国百年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自身,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与研究,还是一片亟待开垦的学术荒地。
D.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自身,百年来却没有受到应有的研究与关注,还是一片亟待开垦的学术荒地。
答案B
解析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百年”所在位置不当,“中国乡土小说”是文段中反复使用的概念,“百年”为时间状语,用来修饰“中国乡土小说”,故应将“百年”放在“中国乡土小说”之前;二是语序不当,根据逻辑顺序,“研究与关注”应改为“关注与研究”。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排比手法,请加以赏析。(5分)
参考答案:画波浪线的句子采用了短语排比的形式,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同时,三个并列的短语又暗含逻辑顺序,使得表达更为严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文学创作中,① ,创作者的情怀也同样重要。比如说时代与时代之间,文学风格的巨大差异② ,这一点前人早有注意。宋人戴复古诗云:“飘零忧国杜陵老,感寓伤时陈子昂。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在这里,戴复古把自己所处的南宋时代与唐代对比,认为情怀决定着两个时代的文学风格。杜甫、陈子昂之所以成为“秋鹤”,( )。而戴复古所处的南宋时期,虽然不乏才华的人很多,③ ,于是便只能成为斜阳中的“乱蝉”了。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在于他们的才华,而在于他们忧国伤时的情怀
B.不仅在于他们的才华,更在于他们忧国伤时的情怀
C.不仅在于他们忧国伤时的情怀,更在于他们的才华
D.不在于他们忧国伤时的情怀,而在于他们的才华
答案B
解析根据语境可知,括号内容的应强调“情怀”,但并不否定“才华”,故选B项。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6分)
参考答案:①创作者的才华很重要 ②在于情怀而不只在于才华 ③但大多缺乏忧国伤时的情怀
解析解答这道题,应注重把握语段的大意和横线前后的意思。语段主要介绍了文学创作中创作者的才华和情怀的关系。第①处,由后文分析了创作者的才华和情怀问题,且句后已点明了“情怀”可知,所填内容应与“才华”有关,又句后用了“……也同样重要”,故横线处要填写的内容应类似于“创作者的才华很重要”。第②处,从后文举例表示情怀相较于才华,对不同时代的文学风格有更大的影响可知,要写文学创作“在于情怀而不只在于才华”。第③处,从前文的“虽然不乏才华的人很多”和后文的“乱蝉”分析,所填内容应是成为“乱蝉”的原因,即缺乏某种“情怀”,再从前文的“忧国伤时的情怀”分析可知,应填“但大多缺乏忧国伤时的情怀”。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75年,中国登山队登顶珠穆朗玛峰,采用传统测量方法,首次精确测定珠峰海拔高程为8848.13米。
2005年,中国采用传统大地测量与卫星测量相结合的方式,经过严密计算,确定珠峰高程为8844.43米。
2020年,中国珠峰测量登山队采用最新科技方法进行第三次测量,确定最新雪面高程为8848.86米。
一座山峰,一种人生,一个时代……都有着各自的高度。同时,人们对于这一高度的认识和把握也在不断变化。重新定义这一高度,需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永不止步的追求等。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以上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