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青铜峡市宁朔县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宁夏青铜峡市宁朔县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0页。
D.“因此”错误,因果不当,结合原文“韩愈对《史记》推崇备至,他本人‘雄深雅健’的风格也和司马迁一脉相承。钱钟书《管锥编》讲:刘勰尚不特重《庄子》和《史记》,是韩愈卓越的鉴赏力改变了这一点。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主张越过六朝的骈文时代,回到司马迁时代,以《史记》为古文典范,由此开始了《史记》的复兴与地位提升。推崇《史记》,韩愈是关键人物”可知,“他特别推崇《史记》”并不是因为“提倡古文运动”,应当反过来说“喜欢司马迁的《史记》,所以提倡古文运动,学习其风格。”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文章第一段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说法不对,本文论述的是“史升汉降”的原因,第一段介绍了“史升汉降”的过程,是引出问题,并没有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其中像韩愈一样的精英人物在鉴赏方面的引领是最重要的原因”无中生有,文章只是说韩愈“起了重要作用”,并没有说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选C。
4.B 5.C
6.①现代化发展应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②支持各国选择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③向他国展示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自塑”中国友好的国际形象。④选择国际社会熟悉的“牡丹花”“瓷器”等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易于传播中国声音。
4.B.“把让人成为自由的人作为最终目标”错。原文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成为自由的人。故选B。
5.A.说的是要同舟共济。B.说的是独立自主和借助外部力量之间的关系。 C.体现了“人民性”特点。
D.表明国际制度和规则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故选C。
6.“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巴建交体现了现代化发展应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尊重和支持各国人民对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中巴建交25周年,体现了支持各国选择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精美的洛阳牡丹瓷代表着中国特色,向他国展示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自塑”中国友好的国际形象。
“中国驻巴哈马大使戴庆利代表中国驻巴大使馆向巴外交部部长赠送了精美的洛阳牡丹瓷。瓷盘中鲜艳的中国名花牡丹和巴哈马名花黄钟花,交相辉映”选择国际社会熟悉的“牡丹花”“瓷器”等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易于传播中国声音。
【答案】7.C
8.不能。①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合理。没有娘家妈妈,媳妇送不到医院,后面的情节也无法展开。②衬托主要人物。用妈妈对女儿的真心疼爱衬托了主要人物婆婆的冷漠自私。③反映了普遍的社会环境。两位母亲都固执己见,思想保守,不信任医院,构成人物群像,共同构建了一个愚昧无知的社会环境。 9.①体现在矛盾冲突的情节上。如作者巧妙地安排了医院挂号排队、男大夫接生等情节,使其与王老太产生冲突,引人发笑;以及爱之反害之的矛盾,构成喜剧性。②体现在人物的行为、语言、观念上。王老太、娘家妈,包括媳妇在内的荒诞言行、愚昧思想,观念与事实的悖逆,都充满喜剧性。③体现在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作者用夸张、比拟、比喻、双关、联想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反讽的写作技巧,诙谐的俗语,构成了幽默的语言风格,具有强烈的喜剧色彩。(至少需举出一个例子)如“生孩子又不是买官米,给钱就结了,挂哪门子号,你当我的孙子是封信呢!”“手要是竖起来,还不是开刀问斩?”把医院的“挂号”谐音联想到挂号信的挂号上,反问孙子难道是信吗,造成荒诞的幽默效果;又如“儿媳妇大概是因为多眨巴了两次眼睛,小产了!”“儿媳妇要吃活人脑子,老太太也不驳回。”眨眼睛能小产、吃人脑子,都是夸张,令人忍俊不禁。还有如“吃得顺着枕头往下流油,被窝的深处能扫出一大碗什锦来。”“连耳朵都哆嗦开了”“孙子烧得象块火炭”都是用夸张达成幽默效果。
【解析】7.C项,“小说用喜剧的笔法写悲剧……可以淡化悲剧意义”分析有误。喜剧写悲剧并不能淡化悲剧内核,而是更显其悲。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可以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答题前,先通读小说,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了解主要的写作手法,领悟小说的主旨。本题要求考生分析小说中“娘家妈妈”这个角色是否多余。先表明观点,可以认为是多余的,也可以认为不是多余的,无论持哪种观点,都必须明确表达,并且能够结合文本分析,能自圆其说。假如认为不是多余的,是必须的。则分析其作用。从情节的角度分析,有王老太太只想要孙子,不顾儿媳死活时,娘家妈妈“娘家妈可不干了呢,孙子算老几,女儿是女儿。上医院吧”,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没有娘家妈妈的反对,女儿也就去不了医院,也就没有后面事情的发生了。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娘家妈妈对女儿和婆婆对儿媳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娘家妈妈真心疼爱女儿,婆婆只想要孙子,冷漠自私。但这两人有共同之处,就是她们开始都强烈反对送女儿或儿媳妇上医院,娘家妈甚至请了尼姑来念催生咒。固执己见,愚昧落后,思想保守。这两个人物也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代表,暗示当时社会环境就是这样,人们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又固执己见。
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的艺术特色。答题前,先通读小说,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了解主要的写作手法,领悟小说的主旨。明确探究的方向,本题要求分析本文的喜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人物,表达技巧,艺术手法,作品语言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艺术手法和语言的角度分析,本文的语言诙谐幽默,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具有喜剧效果,比如,“手要是竖起来,还不是开刀问斩?”把医院的“挂号”谐音联想到挂号信的挂号上,这时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到了晌午,孙子接了至少有二百多个嚏喷”使用了夸张手法。“现在,王少奶奶又有了喜,肚子大得惊人,看着颇象轧马路的石碾”,既用了比喻又用了夸张手法。使用多种手法造成荒诞的幽默效果。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分析,小说设置了一系列的情节来给人物的滑稽又荒诞的表演提供了舞台,比如媳妇怀孕时婆婆的各种爱,实则是害,荒唐荒谬可笑;又比如安排了她们去医院挂号排队、男大夫接生等情节,然后对王老太太时行各种描写,写其荒唐可笑。
10.A 11.C 12.C
13.(1)我是您的庸臣。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的话,那么大概只有管仲了。
(2)您拥有三万名这样的兵士,来讨伐无道的人,天下大国的君主没有能抵御您的。
【解析】10.句意:过去,圣王治理天下,把都城分为三区,把郊野分为五区,来确定百姓的住地,让百姓各就其业,设置葬地作为他们的归宿,并谨慎地运用六种权力。
“圣王之治天下也”,主谓宾俱全,谓语和宾语之间不能断开,故排除BC;
“定民之居”与“成民之事”“陵为之终”句式一致,单独成句,排除D。故选A。
11.A.两句“辞”含义不同。“旦辞爷娘去”中的“辞”的意思是“辞别”。句意:推辞说/早上辞别父母上路 。
B.两句“比”含义相同,都为“等到”。句意:等到管仲到达齐国时/等到离开的时候用手关门。
C.“与《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中的‘弟’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文中的“弟”,同“悌”,尊敬兄长;“弟走从军阿姨死”中的“弟”的意思是“弟弟”。句意:年幼的则谈论兄弟和睦、尊敬兄长/弟弟从军老鸨死家道已经破败。D.正确。故选C。
12.C. “不能实现”错误,由原文“则难以速得志矣”可知,不是不能实现,而是难以很快实现。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也”,判断句;“若”,如果;“其……乎”,表推测语气,译为“大概……”。
(2)“此士三万”,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君有三万此士”;“诛”,诛杀,讨伐;“莫之能御”,宾语前置,正常语序“莫能御之”。
参考译文:
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任命鲍叔为国相,鲍叔推辞说:“我是您的庸臣。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的话,那么大概只有管仲了。”桓公派人到鲁国请管仲,等到管仲到达齐国时,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然后请他坐下并问政。桓公说:“那怎样去做呢?”管仲回答说:“过去,圣王治理天下,把都城分为三区,把郊野分为五区,来确定百姓的住地,让百姓各就其业,设置葬地作为他们的归宿,并谨慎地运用六种权力。”
桓公问:“怎样使百姓各就其业呢?”管仲回答说:“士、农、工、商,不要让他们混杂居住。混杂居住会使他们相互干扰,工作不安心。”桓公问:“怎样来安排士、农、工、商的住地呢?”管仲回答说:“过去圣王把士人的住处安排在清静的地方,把工匠的住处安排在官府,把商人的住处安排在市场;把农民的住处安排在田野。”
“让那些士人聚集在一起居住,空闲时父辈之间谈论礼义,子侄辈之间谈论孝道,侍奉国君的人谈论恪尽职守,年幼的则谈论兄弟和睦。让那些工匠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产品需要,辨别质量的优劣,衡量器材的用处,选用合适的材料。从早到晚做这些事,使产品适用于四方,用这些来教诲子弟,互相谈论工作,互相交流技艺,互相展示成果。让那些商人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营销需要,熟悉本地的货源,掌握市场的行情,用已有的东西来换取缺少的物品,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让那些农民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农事,根据不同的农事准备耒、耜、耞、镰等农具。到了冬天,要除去枯草,整修田地,以等待春耕;到了耕种季节,要深翻土壤,抓紧耙土复种,以等待春雨;春雨过后,就带着锄头等农具从早到晚在田里劳作。”
桓公说:“我想在诸侯中做一番事业,能行吗?”管仲回答说:“不行,国家还不安定。”桓公问:“怎样来安定国家呢?”管仲说:“整修已有的法令,选择好的依次采用;然后繁衍人口,救济贫困,尊重百姓,这样国家就安定了。”桓公说:“就这样办。”于是整修已有的法令,选择合用的修订施行;然后繁殖人口,救济贫困,安抚百姓。国家安定了以后,桓公说:“国家已经安定,可以有所作为了吧?”管仲说:“还不行。您如果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其他大国也会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我们就难以很快实现志向了。您若想快速在天下诸侯中实现志向,就应该把要做的事情隐蔽起来,把战备寄寓在政令里。”桓公问:“怎样去做呢?”管仲回答说:“在整顿内政中寄寓军令。”桓公说:“好。”
于是管仲就制定国家的政令:“全国可编为三军,所以有国君亲自统率的中军的旗鼓,有国子的旗鼓,有高子的旗鼓。春天用春猎的名义来整编军队,秋天以秋猎的名义来操练军队。这样卒、伍一级的小队伍在里中就已经编就,军、旅一级的大兵团在郊野中得以组成。内部教令告成,军令就不得再变。同一个伍的人祭祀时同享酒肉,死丧时大家同样受到抚恤,有了灾祸共同承担。人与人相伴,家与家相伴,世代同住一地,从小一起交游。所以夜间作战能听到声音,就不会发生误会;白天作战能相互看见,足以认识同伙。那种欢乐的心情,能使他们拼死互助。在家时共同欢乐,行军时融洽无间,战死时一起哀伤。所以,防守就坚固不移,作战就英勇顽强。您拥有三万名这样的兵士,来讨伐无道的人,天下大国的君主没有能抵御您的。”
C
15.①本词这两句写的是川蜀途中所见的日落景象,重点写了烟波之色彩和青山之形状;白词写的是江南日出景象,突出江花江水的色彩。
②虽为不同时间的景象,但都是色彩明媚的、美丽的、迷人的。
③都借景抒情,体现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李词两句写行船之人在日落时靠岸停泊看到了美景,寻到了住处,可见其心情愉悦。白词两句借美好的江南风景抒写自己回忆起江南时的愉悦心情。
【解析】14.C.“给人一种悲凉凄冷之感”错误。结合注释可知,这首词是作者奉使川蜀途中所作,联系上片“随风百丈轻"可知词人这次出行顺风顺水。夜深人静,词人宿于船篷之下,暗浪拍打船舷,如有弹琴击筑的美妙音乐相伴入眠,是一种惬意,不是悲凉凄冷。故选C。
15.本词上片写黄昏泊舟时的情景,开头两句“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写的是川蜀途中所见的日落景象,“长江”是舟行之处,“日落”表明天色已晚,“移舟”表明靠岸停泊,写行船之人在日落时靠岸停泊看到了美景,寻到了住处。“烟波绿”“青山曲”写了烟波之色彩和青山之形状,景色本已十分美丽,在夕阳的映照下,色彩明媚、美丽,更加迷人。借景抒情,体现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
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是江南日出景象,“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突出江花江水的色彩,借美好的江南风景抒写自己回忆起江南时的愉悦心情。
16. (1)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之未远 (2)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3)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17.B 18.①三个重叠词语“牢牢”常常”轻轻”与“牢”常”轻”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双音节叠音词比单音节词语音韵更和谐,有韵律美。
②“牢牢”是牢固的意思,比“牢”的程度更甚,能突出家的踏实感之重。
③“常常”是经常的意思,比“常”频率更高,突出了妈妈的叮咛、唠叨对孩子的影响之深。
④“轻轻”是轻微之意,突出了家给我的踏实感被颠覆的偶然性,颠覆在不经意间。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以“礼貌而轻柔”形容风,赋予其人的特点,为比拟。 B.把“身影”比作“手”,为比喻。
C.以“撑起双臂”“举起”描述楼房,赋予其人的特点,为比拟。
D.以“招手”“纤细的指尖”描述树枝,赋予其人的特点,为比拟。故选B。
18.“牢牢”“常常”“轻轻”,与“牢”“常”“轻”相比,使用了双音节叠音词,词义上有一种强调突出的作用。形式上,双音节叠音词比单音节词语音韵更和谐,有韵律美。
具体而言,“牢牢”是牢固的意思,结合语境“每当回家,我便有一种踏实的感觉,那感觉牢牢地贴在心口”可知,“牢牢”比“牢”词义上更加强调牢固,使用“牢牢”更能突出回家的踏实感。
“常常”是经常的意思,比“常”频率更高,结合语境“妈妈就常常唠叨”可知,“常常”比“常”更能突出妈妈的叮咛、唠叨对孩子的影响之深。
“轻轻”是轻微之意,结合语境“这种踏实感,坚守了几十年的精神依偎,却在偶然之间,被一缕细风轻轻颠覆”可知,“轻轻”比“轻”更强调轻微,突出了家给我的踏实感那么轻易就被颠覆,更能突出家给我的踏实感被颠覆的偶然性,颠覆在不经意间。
【答案】19.A
20.①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 ②就我们中国而言 ③现代人可能也不接受
21.英国的《魔戒》《哈利·波特》等畅销小说,都吸纳了西方的神话资源,并进行了充分利用,让传统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解析】19.“今后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的“可以”表示可能或能够。
A.表示可能或能够。 B.表示许可。 C.表示“不坏,还好”。 D.表示程度,“很,厉害”。故选A。
20.①根据后文“比如,英国的《魔戒》《哈利·波特》等畅销小说,都吸纳了西方的神话资源,并进行了充分利用,让传统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在日本,《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等也都取材于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可知,我国的传统民间文学的传承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可填“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
②“对传统民间文学资源的利用,整体上尚处于挖掘整理阶段,很多时候停留在出个故事汇编或根据故事做个绘本等浅层次”是说我国对传统民间文学资源的利用现状,可填“就我们中国而言”。
③根据“由于距离今天年代久远,很多民间文学故事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观念,都与现代社会有所脱节”可知,因为这些原因,即使我们将传统故事讲出来,现代人也可能不接受,可填“现代人可能也不接受”。
本语句有两处语病:一,“并充分进行了利用”语序不当,“充分”应修饰“利用”,可改为“并进行了充分利用”;二,“让传统故事散发出新的生命力”搭配不当,“散发”和“生命力”搭配不当,可将“散发”改为“焕发”。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题目有三则材料。材料一指出,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单方面强行启动福岛核事故污染水排海,有人认为这是极其没有“底线”的行为。材料二是冯骥才先生关于立身为人的基本观点,即“守住底线”。材料三是人们的一种观点:道德底线低的人做得出别人做不出的事,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有优势,看似在肯定道德底线低能如鱼得水,实际上却是讽刺和否定的。
可见,材料的关键词是:底线。三则材料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旨:守住底线。底线,顾名思义,是最低限度、最低条件,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人心里。底线,是规范,也是态度;是我们做人的准则,是处世的标准,更是为人的修养。我们要坚守底线,守住底线就守住了做人的根本。而对于个人、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来说,最重要的品质便是一坚守道德底线。道德底线为何物?是最基本的良知,是社会良心,是道德修养,是潜在的规则意识。不同的人、社会、国家的道德底线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同一个社会、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情况下的道德底线也不一定一成不变,这正是道德底线的弹性所在。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下限就取决于其道德底线,正如著名的木桶理论那样,如果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很好,但道德观念淡薄,那么其对世界乃至人类做出的贡献只能取决于那块短木板--道德底线。守住底线,更是为了守住自己,道德底线是做人根本,根基不牢,树难成大,用底线来规范自己,约束自己,尽管在某些方面看来,是压抑的,不自在的。但这正如风筝有绳的束缚,才能飞得更远。守住底线,守住道德底线,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才会发展个人,发展社会,造福人类。当然,仅守道德底线是不够的,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更要去追求道德高线,将道德融于生活,运用于日常,将其发展为自己的行事准则,以提高自身修养,自强不息,与理想和追求融为一体,升华自己,服务社会,胸怀天下,推动社会、世界和平健康发展。
从“联想和思考”可知,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写人叙事可要紧紧围绕“底线”展开,可以运用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等多种手法来凸显坚守底线的重要性,结尾处卒章显志,点明主旨。若写议论文,考生可以就材料三中“有人认为”的内容进行反馈,做出思考,在道德底线低和道德底线高之间做出有效的思辨性论述。立意提示:
1.树立道德“高线”,守牢规则“底线”。
2.培养高尚情操,恪守底线原则。
3.修养造就人生的高度,底线决定人生的方向。
4.持高线之准,守底线之本。
守人生底线,筑精神高地
北岛曾叹曰:“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生活中,常有人持着这一“通行证”,自降底线,自毁高地,逞一时之得意,势利地沾沾自喜。
然而,身为新时代根基的我们,应杜绝此等歪风邪气滋生,守住人生底线,筑就精神高地,以抵御“沧浪之水”的翻滚冲刷,以凛然自若的态势在浮沉中守住自我,以实现真正的价值。
窃以为,唯有坚守住自我的道德底线,延伸其道德高线,方可长守累土之积,牢筑高台之坚。
何为“底线”?何以“高线”?“底线”是为人之血脉与根基,是衡量个人道德修养的基准红线,也是自我评判事物价值的阈值下限。倘若我们突破底线的弹性限度,在歧路肆意妄为,渐行渐远,终将坠入道德的深渊;而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漏洞,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终至“高线”。
坚守“底线”,一如累土之蓄,行事之本也。
任天下熙熙攘攘,我独守心中风清月朗。北大助教韦东奕守着对数学研究的一腔热忱,也守着心中坚定的底线。他是行走于尘世的万千浮华而片叶不沾身的人,他亦是穿梭于世俗名利场而活得简单纯粹的人。赴美深造予我何利?网络爆红与我何干?流量变现于我何用?正是出于这份不慕名利的底线,成就了他在数学专业上的一骑绝尘。因而,“底线”的坚守,为我们的理想追求绕开荆棘,铺就道路,使我们行稳致远。
坚守“高线”,一如高台之建,行事之往也。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暑往寒来,功勋人物们用草稿纸铺满戈壁的孜孜以求、抱定一把算盘一把尺也能实现“骑自行车上月球”的信念,扎根荒漠,在艰苦岁月里于共和国史册上留下厚重一笔。坚守“高线”,功勋们正是以崇高的道德理念与价值追求,舍小我而成就大国雄威。我们也应以向上的姿态尽显自我荣光,虽萤火之微,亦可点亮高台的烛光。
诚然,坚守“底线”犹且不易,坚守“高线”更难如登天。但这绝非是我们放弃“高线”甚至“底线”的借口。揆诸当下,大至日本核废水排海,小至网红陨落、偶像失格,其背后是对道德底线的肆意蹂躏,并逐渐地丧失了道德的根基,而为社会的浪潮吞噬。相反,我们应迎难而上,坚定自己的道德底线,树立切实的道德高线,守累土而筑高台,待依栏凭望,可远眺万千山海。
守住道德底线,就守住了立身之本,守住了社会和谐之本;提升道德底线,坚持道德高线,就提升了人格之路,提升了民族文明之路,亦是提升了人类文明之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宁夏青铜峡市宁朔县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语文试题docx、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宁夏青铜峡市宁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魏巍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宁夏青铜峡市宁朔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