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过关检测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过关检测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1页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过关检测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2页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过关检测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过关检测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展开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过关检测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共9页。
    章末过关检测(二) 地球上的大气(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近年来,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剧增,机动车尾气已成为重庆城区大气的重要污染物。为打赢蓝天保卫战,2019年5月起,重庆市实施机动车新排放标准,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量。下图中的箭头表示近地面大气辐射的方向。据此完成1~2题。1.机动车尾气排放到大气中,会改变大气的(  )A.组成成分B.运动速度C.垂直分层D.地转偏向力2.实行新标准以后,汽车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减少,M方向的辐射将(  )A.增强B.减弱C.不变D.为0读大气组成表和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3~4题。3.关于表中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吸收大气辐射的能力强B.乙:氧原子C.丙:吸收地面辐射D.丁: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4.关于大气各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纬度越低,A层层顶越高B.大气质量约99%都在A层C.B层中臭氧吸收红外线而增温D.高层大气对流明显,天气多变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读图,完成5~6题。5.如图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6.如图2,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图1为格陵兰冰原景观图。黑色部分为直径几厘米到几米的融冰池,融冰池里的水为液态。它的形成与南部大陆农业的过度开垦、工业化产生的固体悬浮颗粒密切相关。图2为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7.与融冰池的形成直接相关的大气热力作用环节为(  )A.①B.②C.③D.④8.发生雾霾现象时,大气能见度变差的原因与下列现象有关的是(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增强D.④增强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的绿地里气温比周围裸地或建筑用地低0.5℃以上的现象,“绿岛”对小气候的改善作用明显。读图,回答9~10题。9.“绿岛”对小气候的改善作用主要体现在(  )A.可以消除各种污染B.可以增加空气湿度C.可以增大气温日较差D.可以增大地表风速10.图中绿地与裸地或建筑用地之间的大气运动状况是(  )A.近地面风由裸地或建筑用地吹向绿地B.近地面风由绿地吹向裸地或建筑用地C.绿地气流上升D.裸地或建筑用地气流下沉下图为我国某山间河谷某时段等温面和等压面分布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11.下列能正确反映图示情况的是(  )①该时段为夜间 ②该时段为白天 ③该时段吹谷风 ④该时段吹山风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2.下列古诗蕴含的原理与图中现象相关的是(  )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图1示意北半球某沿海地区海陆风形成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2为该地区近地面与600m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13~14题。13.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气压低于②地B.③地气压高于④地C.①地气压低于④地D.④地气压高于②地14.下列关于风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a的风向为东南风B.a的风向为西北风C.c的风向为西南风D.c的风向为东南风读某区域近地面等压线图,回答15~16题。15.若P地风向为②,则P、M两地的气压(  )A.P<MB.P>MC.P=MD.无法确定16.若气压P>M,则P地的风向可能为(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二、非选择题(共4个小题,共52分)17.读华北地区某城市某年11月13日20时的气温(单位:℃)实况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1)此图反映了城市的“________”效应。在这种效应的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城郊之间的风向应该是____________。(3分)(2)一般而言,城区的降水概率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郊区,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3)据下图画出城区和郊区近地面的等压面示意图。(3分)(4)图中A地能否建水泥厂?为什么?(3分)(5)“清晨,炊烟袅袅,笼罩着村庄”,这种描述表明该地可能出现了________现象。(2分)18.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4分)实验一 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实验二 两支同样的温度计(单位:℃)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1)实验一主要目的是测试(3分)(  )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太阳辐射强弱的影响因素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2)甲箱温度应该比乙箱温度的读数________(填“大”或“小”)一些。为什么?(3分)(3)实验二中放入瓶中的温度计的读数会________(填“大”或“小”)一些。为什么?(4分)(4)华北地区春播时常进行地膜覆盖,试解释其原理。(4分)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是掌握其他大气运动的基础。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根据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请结合实验现象,帮助他们完成实验报告。实验用材:一小堆纸屑、火柴、铁板。实验步骤:(1)先在室外安全、无风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再在铁板上放置一小堆纸屑,并用火柴点燃。(2)注意观察纸屑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实验现象:纸屑和灰烬在火堆上方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再从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地面的冷热不均,形成了空气的环流运动,即热力环流。实验报告:(1)在下图中,用“→”画出该实验中纸屑和灰烬的运动过程。(4分)(2)由此总结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热量差异→________________→同一水平面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3)纸屑点燃后一段时间,下图中,A、B、C、D四处,气压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20.下图为“某一等高面示意图”,箭头①②③④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1)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为________,表示摩擦力的为________,表示地转偏向力的为________,表示风向的为________。(4分)(2)该图表示________(填“北”或“南”)半球,判断的理由为________________。(2分)(3)乙处为________(填风向)风,最可能位于________(填“近地面”或“高空”)。(2分)(4)图中甲、乙两处相比,风力较大的为________________,并说明判断的理由。(5分)章末过关检测(二) 地球上的大气1~2.解析:第1题,机动车尾气排放到大气中,会增加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含量,会改变大气的组成成分,A正确。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方向的辐射由大气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汽车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下降,大气逆辐射减弱。故选B。答案:1.A 2.B3~4.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二氧化碳因甲使气温升高,所以甲为地面辐射;乙属于大气组成中的微量成分,吸收丙使大气增温,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因此推测丙为紫外线,乙为臭氧;丁为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水汽含量大时,云层较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地面温度较低;同时,空气中的水汽也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使得大气升温)。故选D。第4题,A为对流层,所包含的空气质量几乎占整个大气质量的75%;纬度越低,对流层厚度越厚,对流层层顶越高;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高层大气密度稀薄,天气稳定。故选A。答案:3.D 4.A5~6.解析:第5题,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减弱地面辐射,以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A正确。对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的总量的影响小;地膜减少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B、C、D错误。第6题,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产品质量,C正确。树下覆盖地膜,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但夏季气温高,不是其主要作用,A错误。地膜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目的不是降低地温,B错误。覆盖地膜没有起到增加吸收太阳辐射的作用,D错误。答案:5.A 6.C7~8.解析:第7题,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被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一部分被地面反射,另一部分被地面吸收使地面增温。“融冰池里的水为液态”,说明融冰池处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多,因此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少,读图可知,①为地面反射。故选A。第8题,发生雾霾天时,空气中颗粒物浓度增加,云层的反射作用加强,大气能见度变差,故B正确。答案:7.A 8.B9~10.解析:第9题,注意审清题意,是“绿岛”对小气候的影响,而消除各种污染不是“绿岛”对小气候的影响;图中显示绿地中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能增湿、散热,因此“绿岛”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绿岛”上空云量较多,因此不会增大气温日较差;大风经过绿地后变为微风,因此“绿岛”可以降低地表风速。第10题,由图文材料可知,“绿岛”的气温比裸地或建筑用地气温低,因此绿地气流下沉,裸地或建筑用地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绿地吹向裸地或建筑用地。答案:9.B 10.B11~12.解析:第11题,从图中等压面和等温面的分布状况可以看出,该时段河谷等温面向高处凸,等压面向低处凹,说明该时段河谷温度较高,气压较低,根据“山谷风”的热力环流原理,可以判断该时段为夜间,吹山风。第12题,夜间河谷温度高,气流上升,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容易成云致雨,所以夜雨较多。答案:11.B 12.C13~14.解析:第13题,读图2可知,甲地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差大,乙地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差小,因此甲地的近地面为高压,高空为低压;乙地的近地面为低压,高空为高压。第14题,a的风向从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形成西北风。答案:13.B 14.B15~16.解析:第15题,在水平方向上,空气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若P地风向为②,则风由M地吹向P地,P、M两地的气压P<M,A正确。第16题,在水平方向上,空气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若气压P>M,则风由P地吹向M地,若在北半球,风向右偏,P地风向可能是①。若在南半球,风向左偏,P地的风向可能为④,C正确。答案:15.A 16.C17.解析:第(1)题,城区气温高,而郊区气温低,反映了城市具有的热岛效应。第(2)题,由于城区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强烈及烟尘多,城区降水概率大于郊区。第(3)题,近地面,城区等压面向近地面弯曲,郊区相反。第(4)题,主要考虑当地城郊热力环流。第(5)题,题中描述说明该地出现了逆温现象,会抑制空气对流运动。答案:(1)热岛 由郊区吹向城区(2)大于 城区空气对流旺盛;城区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3)略。(4)不能。A地离市区太近,在城郊热力环流圈内,水泥厂的粉尘和废气等污染物能流向市区。(5)逆温18.解析:第(1)题,实验一是对有土层的玻璃箱和没有土层的玻璃箱进行温度比较,主要测试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D正确。该实验测试不出温室效应,A错误。从图中看,太阳光线没有差异,不是测试太阳辐射强弱的影响因素,B错误。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从实验中读不出来,C错误。第(2)题,甲箱有土层,比没有土层的乙箱温度高。原因是有土层玻璃箱比没有土层的玻璃箱吸收的太阳辐射多,产生的地面辐射多。第(3)题,放入瓶中的温度计读数会大,原因是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穿透能力强,可穿透玻璃瓶,使玻璃瓶内气温升高。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穿透能力差,玻璃可阻挡瓶内热量向外辐射,导致瓶内气温高。第(4)题,华北地区春播时气温相对较低,覆盖地膜主要为了保温。原理是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穿透能力强,可穿透地膜,使地膜内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穿透能力差,地膜可阻挡膜内热量向外辐射,起到保温作用。答案:(1)D(2)大 有土的玻璃箱吸收的太阳辐射多,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强。(3)大 太阳辐射可穿透玻璃瓶使瓶内气温升高,而玻璃可阻挡瓶内热量向外散发,所以瓶内气温会高一些。(4)地膜覆盖,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透薄膜,使地面增温,而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辐射却很少能穿透薄膜,就相当于阻止了热对流,起到保温作用。19.解析:第(1)题,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因此图中形成中间抬升两侧下沉的热力环流。第(2)题,热力环流是由于近地面温度的差异形成垂直运动,而后形成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继而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使大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做水平运动,最终形成环流。第(3)题,纸屑点燃的地方,气温上升,气体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因此A、B、C、D四处,气压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B>A>D>C。答案:(1)见下图(2)大气的垂直运动 气压差异 大气的水平运动(3)B>A>D>C20.解析:(1)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对应②;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对应①;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对应④;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对应③。(2)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地的地转偏向力向右、风向右偏,因此图示为北半球。(3)结合图中方向可知,乙处为西南风,因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故最可能位于近地面。(4)图中甲、乙两处相比,甲处等压线较乙处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故甲处风力较大。答案:(1)② ① ④ ③(2)北 地转偏向力向右(或风向右偏) (3)西南 近地面 (4)甲 甲处等压线较乙处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大气组成主要作用干洁空气主要成分N2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微量成分O2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CO2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另外,因甲使气温升高乙吸收丙而使大气增温,对生物有保护作用丁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固体杂质作为成云致雨的凝结核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