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校联考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1.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著名教学论专家杨启亮先生的话震撼心灵:“每每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写字,不喜欢汉语言文学,不喜欢千古传诵的诗词歌赋, 无知于中国传统文化,就像看到黄河 一样,会 感慨却欲哭无泪,这真是令人 的语文教学的命运……”
A. 凄然 截流 茫然 心碎B. 凄然 断流 茫然 心烦
C. 茫然 截流 凄然 心烦D. 茫然 断流 凄然 心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空:
茫然:模糊不清的样子;无所知的样子。凄然:凄凉悲伤的样子。
在此形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了解,应使用“茫然”;
第二空:
截流:堵截水流,使改变流向。断流:河床中水流断绝,水流不再接续。
在此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因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痛苦就像黄河河水中断一样,应使用“断流”;
第三空:
茫然:模糊不清的样子;无所知的样子。凄然:凄凉悲伤的样子。
在此形容感慨、欲哭无泪的感受,应使用“凄然”;
第四空:
心烦:心情烦躁。心碎:形容哀伤到了极点。
在此形容人们对语文教学的命运的心寒,应使用“心碎”;
故选D。
2. 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二十国集团罗马峰会的主题表达了国际社会团结战胜疫情、推动绿色发展、重振世界经济的共同愿望。
B. 电影《长津湖》具有宏大格局和史诗气质,充分展现了志愿军战玉不畏艰苦、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C. 中国国家公园是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
D. 2021年9月25日,在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400多人齐聚绍兴举办纪念活动,缅怀民族脊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C.成分残缺,在“合理利用”后面加上“的特定陆域或海域”;
故选C。
3.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托尔斯泰出国后,虽然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苦于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B. 居里夫人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爱因斯坦评价她是“唯一一个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从她把金质奖牌给不懂事的女儿玩耍可见一斑。
C. 朱德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朱德到了云南后,从家信中得知,母亲不仅没有反对他举动,反而给了他很多慰勉。
D. 托尔斯泰创造的史诗体小说自有其特点: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人们能从中窥见历史的宏大,也能感受到人性的复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标题符号的正确运用。
D.因为“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是一句意思表达完整的句子。所以,应将“细腻的描写”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
故选D。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独有的“奔驰”和“宜家”
①汉字就是丰富,洋文说“买东西”,有我们汉字的“采购”漂亮吗?“采”字会让我们想象出采摘的意思,像从果树上或从花园里采摘水果或鲜花一样来买东西,该是一种什么劲头和氛围?洋文只会说g shpping,到商店去,意义倒是非常明确,但多么直白,哪有一点诗意?
②举个例子,洋文要说想念,想念得非常深,再深能有我们的“望穿秋水”那般深吗?用“秋水”一词该给我们多少美好的想象呀,如果换成“春水”行吗?春水当然和秋水一样清澈透明,但能有秋水一样深吗?春水总是浅浅的。况且,春水有春回大地的气息,是温暖的,而秋水却总是有寒霜初降的萧瑟、凄清和冷意,和思念又思念不到的心情是多么吻合。我们说“望穿秋水”时,该有怎样的深情蕴涵在这四个字里面,又对“思念”这样一个抽象的词语赋予了怎样形象化的比拟。
③再举个例子,汉字说“山穷水尽”,同样会给我们很多联想和遐想。就像“海枯石烂”一样,山和水,同海和石一样形象的东西,成为了抽象的化身。客观上,就像海不会枯石不会烂一样,山不会穷水也不会尽,我们的汉字却将这些有形的东西神话一般想象到了极致,将看不见的心情托付在绵延和浩渺的山水上,该是多么美。如果用英文来说的话,是at the end f ne’s tether(系绳子的末尾),天呀,多么干巴无味,绳子能和山水比吗?
④几千年磨炼出来的汉字,真的是有着它独有的民族审美的创造力,是字母拼写的洋文无可比拟的。所以,曾有人梦想 将汉字拼音化,但总是没有成功。汉字总能将字母拼写的洋文翻译得韵味十足,而洋文翻译我们的唐诗却总显得那样无能为力。
⑤别的不说,我们以前将lace翻译为“蕾丝”,将benz翻译为“奔驰”,将cca cla翻译为“可口可乐”,如今将ikea翻译为“宜家”,该是充满了多少汉字独有的智慧和想象力,绝对比那些洋文本身不知强上多少倍。可以设想,如果不翻译为“蕾丝”,直接意译叫“花边”;不翻译为“奔驰”,直接音译为“宾士”;不翻译为“可口可乐”和“宜家”,也都直接音译成一个我们根本弄不清楚是什么东西的、字和字不挨不靠的组合,该是一种什么情景?还会有今天这样的家喻户晓吗?
⑥不说“可口可乐”是那样地口语化,只说“宜家”,虽然带有文言的意味,因为在我们的昆曲《牡丹亭》中就有“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句子,却文言得那样贴切和风雅,让我们真的再也难以找到第二个词可以和它媲美。可以这样毫不夸张地讲,是我们的汉字 把那些洋文化腐朽为神奇,让它们超越了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乃至价值。这就是我们汉字独一无二的魅力呀。
(文/肖复兴,有删改)
4. 作者对比“采购”和“g shpping”的目的,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明“采购”会让人联想到“采摘”,有氛围感。
B. 说明汉字比洋文在表达意思上更优越、更漂亮。
C. 说明“g shpping”表意太过直截了当,不够委婉。
D. 说明汉字表意丰富,充满联想且富有诗意。
5. 对“望穿秋水”“山穷水尽”的例子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水太浅而温暖,不适合比拟人物的心情。
B. 秋水萧瑟而凄冷,吻合人物思念而不得的心情。
C. “山穷水尽”“海枯石烂”具有神话性的想象。
D. “山穷水尽”“海枯石烂”蕴涵了看不见的心情。
6. 作者认为汉字比洋文更具魅力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将抽象的情感赋予形象化的比拟。
B. 能给人诗意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C. 能让一些翻译名称家喻户晓。
D. 能贴切而智慧地表达翻译对象及其特点。
【答案】4. D 5. A 6. C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
A.根据第①段“有我们汉字的‘采购’漂亮吗?‘采’字会让我们想象出采摘的意思”可知,本项“说明‘采购’会让人联想到‘采摘’”表述错误;
B.根据第①段“汉字就是丰富,洋文说‘买东西’,有我们汉字的‘采购’漂亮吗”“洋文只会说g shpping,到商店去,意义倒是非常明确,但多么直白,哪有一点诗意”可知,作者的意思是汉字比英文更有诗意和韵味,没有一较高下的意思。本项“说明汉字比洋文在表达意思上更优越、更漂亮”表述错误;
C.根据第①段“汉字就是丰富,洋文说‘买东西’,有我们汉字的‘采购’漂亮吗”“洋文只会说g shpping,到商店去,意义倒是非常明确,但多么直白,哪有一点诗意”可知,作者将汉字和英文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说明汉字更加具有诗意和韵味,而不是为了强调英文表意太过直接。本项“说明‘g shpping’表意太过直截了当,不够委婉”表述错误;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
A.根据第②段“春水当然和秋水一样清澈透明,但能有秋水一样深吗?春水总是浅浅的。况且,春水有春回大地的气息,是温暖的,而秋水却总是有寒霜初降的萧瑟、凄清和冷意,和思念又思念不到的心情是多么吻合”可知,春水浅而清澈,有春回大地,温暖的感觉,与思念那种清冷之苦不吻合。文中的意思是春水不适合形容相思,并不代表不能形容人的感情。本项“春水太浅而温暖,不适合比拟人物的心情”表述错误;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
要求找出有关“作者认为汉字比洋文更具魅力的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根据第③段“就像‘海枯石烂’一样,山和水,同海和石一样形象的东西,成为了抽象的化身。客观上,就像海不会枯石不会烂一样,山不会穷水也不会尽,我们的汉字却将这些有形的东西神话一般想象到了极致,将看不见的心情托付在绵延和浩渺的山水上,该是多么美”可知,作者认为汉字比洋文更具魅力的原因:能将抽象的情感赋予形象化的比拟,A项正确;根据第③段“再举个例子,汉字说‘山穷水尽’,同样会给我们很多联想和遐想”可知,作者认为汉字比洋文更具魅力的原因:能给人诗意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B项正确;根据第⑥段“不说‘可口可乐’是那样地口语化,只说‘宜家’,虽然带有文言的意味,因为在我们的昆曲《牡丹亭》中就有‘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句子,却文言得那样贴切和风雅,让我们真的再也难以找到第二个词可以和它媲美”可知,作者认为汉字比洋文更具魅力的原因:能贴切而智慧地表达翻译对象及其特点,D项正确;
第⑤段“如果不翻译为‘蕾丝’,直接意译叫‘花边’;不翻译为‘奔驰’,直接音译为‘宾士’;不翻译为‘可口可乐’和‘宜家’,也都直接音译成一个我们根本弄不清楚是什么东西的、字和字不挨不靠的组合,该是一种什么情景?还会有今天这样的家喻户晓吗”可知,汉字因为可以准确地翻译,所以家喻户晓。并非说明“作者认为汉字比洋文更具魅力的原因”,C项答非所问;
故选C。
三、(共12分,每小题3分)
7.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浣溪沙①
[宋]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注释】①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归隐钟山,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这首词就写在这个时期。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半是苔”说明庭院很大,但一半长满了苔藓,侧面反映出门庭冷落的现状。
B. “爱闲”表明词人归隐后无官一身轻的闲适和对这种生活的喜爱。
C. 春回大地,但是庭院却“寂寂”,对应上文“能有几人来”。
D. 两个“为谁”,写桃杏自开自落无人欣赏,表达了词人落寞之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爱闲”一句的意思是喜欢悠闲有空来的人有几个呢?实际上是没有几个人来,用反问表达了自己的落寞之情,选项中的“闲适”“喜爱”表述有误。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①宪令,屈平属草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②忧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节选自《史记》)
【注】①造为:制订。②离:同“罹”,遭遇,遭受。
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娴于辞令 娴:熟悉
B. 屈平属草未定 属:嘱咐
C.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疾:痛心
D.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见:被
9.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A.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B.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C.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10.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因为才能出众而深受楚怀王信任。
B. 屈原因为太过于自大而遭到了楚怀王疏离。
C. 屈原满怀忧愁根本原因是楚怀王不辨忠奸。
D. 屈原写《离骚》是因为有满腹忧愁怨愤。
11. 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答案】8. B 9. C 10. B
11. (上官大夫)就说他的坏话(毁谤屈原或诋毁屈原):“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B.句意: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娴:写;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计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根据句意故断为: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根据第二段“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可知,楚王听信了谗言而疏离了屈原;“因为太过于自大而遭到了楚怀王疏离”有误;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重点词有:因,于是、就;谗,毁谤、诋毁;使,让;为令,制定法令;伐,自我夸耀。
【点睛】参考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是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叨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计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但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已有,屈原不同意。上官大夫就说他的坏话:“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是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排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逃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忱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0分)
五、(26分)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节选部分,完成小题。
我在宁夏和甘肃所看到的红军部队,住在窑洞里,或者住在地主原来的马厩里、用能土和木料草建成的营房里。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然而这些房间却相当清洁整齐,虽则地板、墙壁和天花板都是刷了白粉的泥土。他们难得有桌子或书桌,把砖头或石头堆起来就当椅子用,因为大部分家具在敌人撤退以前就给毁坏或运走了。红军的饮食极为简单,咖啡、茶、蛋糕、各种糖果或新鲜蔬菜,几乎是闻所未闻的东西,他们也不想。咖啡罐头比咖啡更有价值,没有谁喜欢咖啡,它的味道象药一样,但是一个好罐头却可以做成一个耐用的饭盒。热开水几乎是唯一的饮料,喝冷水受到特别禁止。
红军士兵不作战或不值勤时,每星期休息一天。他们五点钟起床,晚上九点钟吹“熄灯号”睡觉。每天的时间表包括:起床后即进行一小时的早操、早餐,两小时的军事训练,两小时的政治课、讨论和午餐,一小时的休息,两小时的识字课,两小时的运动、晚餐、唱歌和开小组会,熄灯。
1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13. 第二段反映了红军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
【答案】12. 示例一:红军的生活条件艰苦(差)
示例二:红军生活环境恶劣(差)
示例三:红军吃的、住的(睡得)差
13. 组织纪律严明。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由第一段“住在窑洞里,或者住在地主原来的马厩里、用能土和木料草建成的营房里”“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可知,红军住的(睡得)差。
由第一段“红军的饮食极为简单,咖啡、茶、蛋糕、各种糖果或新鲜蔬菜,几乎是闻所未闻的东西,他们也不想”“热开水几乎是唯一的饮料,喝冷水受到特别禁止”可知,红军吃的差。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
根据第二段“他们五点钟起床,晚上九点钟吹‘熄灯号’睡觉”的内容可知,红军战士们的生活十分规律;再结合每天的时间表分析可知,战士们每天的安排十分紧凑,井然有序,纪律严明。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大城小树
①树本来长在乡野,由于人的关系,进了大城。虽然有些树由于水土不服而总有些营养不良,但毕竟大城算是有了树。
②霓虹闪耀、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若是没有树作为衬托,也只是没有生气的热闹而已。堆满楼、车的大城是死的,而树的加入,激活了城市。树静止时,如大城恪尽职守的卫兵;树摇动时,荡漾出轻微的波浪般的乐声。在树的一静一动中,大城获得了庄重和灵动。而这庄重与灵动的布景里,常常少不了鸟的身影。在大自然中,鸟是跟随树生活的,人们把树搬到大城,就把鸟引到了大城。唧唧啾啾的鸟声,给大城增添一抹轻灵的亮色。
③然而在大城,树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与大城相比,树很单薄,没有楼高,树间的鸟鸣也容易被汽车的噪声淹没。在大城,似乎人与树各有各的存在,各有各的活法,互不相干。但不管是否在意,大城越来越离不开树了。
④走在人头攒动的繁华大街上,人有时会与一棵棵树对望。人们看着树,树也同样注视人,它们温和、宽容的目光,消融了人的紧张疲惫。有时经过一棵树,听到鸟鸣,耳朵会突然醒来,头会不自觉地抬起来,对鸟投以欣喜的目光,对树发出由衷的赞叹,混沌的兴致一下子活过来,突然哼出一些遥远的曲调,仿佛自己又变回那个新鲜的血肉丰满的人。
⑤前阵子我的一个朋友在大城添新居,费尽心力地将老家的一棵月桂搬进新家的花圃,我去看了这棵月桂,它已经有胳膊那么粗了。朋友说,这棵树是断不能割舍的,倘若不能将它带来,宁可回老家也不进城。我想起作家苏童也曾为没有属于自己的树而耿耿于怀。有一天他突然在城里拥有了两棵树。他在文章里写到,这两棵树弥合了他与整个世界的裂痕,这是父母和朋友都不曾做到的。我的朋友,并不像苏童那样是个名作家,但他与树的感情,和苏童是一样的。
⑥我曾在医院听了将近一个月的树声。我生的不是什么大病,却得住院,得手术,手术后又得住在白惨惨的病房里,怎么受得了呢!况且又不能看书,不能见很多的人,一天到晚或躺着,或靠着,无聊得很。我多么希望能跟外界多一些交流啊,只要能够冲破这狭小的病房,什么都是好的!
⑦有一天,我仿佛听到了一棵树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我还听到了鸟儿的声音,唧唧啾啾,唧唧啾啾……我睁开眼睛向窗子看去,见不到树,偶尔能看到鸟儿掠过窗玻璃的身影。我想,那窗子底下必定是站着一棵树的,不然哪来的沙沙声与鸟儿的歌声呢?我问从外面回来的母亲,母亲说:“是呢,是一棵碗口粗的杉树。”等我能从病床上起来走动,我就时常趴在窗口看院子里的那棵杉树。它挺拔,秀丽,枝叶间竟还隐藏着一个鸟窝,我猜想那窝里一定有正在孵化的鸟蛋。呵,医院里的一棵树上,生命正在悄悄地孕育萌发!一个清晨,我在病房里醒来,听到沙沙沙的声音中夹杂着雏鸟的欢叫声,急忙奔到窗口,只见鸟妈妈正给小东西喂食呢!
⑧医生说,我心态好,手术后恢复得特别快,可以提前出院了。我竟很舍不得那树,我的康复是它赐予的。出院前,我专门去看望它,我忍不住对树授以惊叹的目光:它脚下的泥土那么少,但枝叶依然繁茂,始终朝着天空和阳光的方向用力延伸。从此这棵树便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潜滋暗长,成为我生命中的参天大树。
⑨从医院出来,我终于又能走在大街上,走在一棵棵树之间。大城依然繁闹着,那一棵棵挺立在大城的树依然生长着。我想,我们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人,像极了这些离我们或远或近的树,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是不可或缺。
(节选自连亭《以一棵树为起点》,有删改)
14. 第③段中说“大城越来越离不开树了”,请阅读②~④段,简要概括“树”有哪些作用。
15. 阅读第⑤段,请简要回答,朋友为什么感慨“这棵树是不能割舍的”?
16. 阅读⑥⑧段,说一说为什么这棵杉树“成为我生命中的参天大树”?
17. 文章结尾说“我们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人,像极了这些离我们或远或近的树”,请联系全文,分析“这些人”是怎样的一些人。
【答案】14. ①树赋予城市庄重与灵动,给城市增添亮色。②树消除人的紧张疲惫,让人重焕生机活力。
15. 示例一:因为树是朋友与老家之间的情感关联。
示例二:树代表着朋友对老家的情感寄托。
16. (1)树的美好(树富有生机),(给了我希望和快慰),让我术后恢复更快;(2)树顽强向上的精神,给了我前行的力量。
17. ①对社会有贡献的人;②容易被忽视但是仍然对人们的生活有重要作用的人(但是仍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③对人们的精神(心灵)起引领(导)(抚慰)作用的人。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
由第②段“而树的加入,激活了城市”“大城获得了庄重和灵动”,树把鸟引到了大城,鸟声“给大城增添一抹轻灵的亮色”归纳出树的作用:给城市增添生机和轻灵的亮色;
由第④段“树不经意间的每一次摇动,每一次呼吸,对大城来说都是恩惠”“消融了人的紧张疲惫”,第⑤段“又变回那个新鲜的血肉丰满的人”归纳出树的作用:抚慰、恩惠了疲惫与需要帮助的人们。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结合第⑤段“前阵子我的一个朋友在大城添新居,费尽心力地将老家的一棵月桂搬进新家的花圃,我去看了这棵月桂,它已经有胳膊那么粗了”可知,因为这棵月桂,它已经有胳膊那么粗,凝聚了朋友精心养护的心血,表达了朋友对月桂喜爱的情感;“倘若不能将它带来,宁可回老家也不进城。我想起作家苏童也曾为没有属于自己的树而耿耿于怀。有一天他突然在城里拥有了两棵树。他在文章里写到,这两棵树弥合了他与整个世界的裂痕,这是父母和朋友都不曾做到的。我的朋友,并不像苏童那样是个名作家,但他与树的感情,和苏童是一样的”可知,树带给他的是一种情感寄托,是他与家乡之间的情感纽带。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语句含意的理解。
结合第⑧段“它脚下的泥土那么少,但枝叶依然繁茂”表现了树的顽强,富有生机。“始终朝着天空和阳光的方向用力延伸”可知,这里写出树的坚定向上,树的这种坚强向上的力量使“我”心态变得好,手术后恢复得特别快,它在“我”心中扎下根,成为“参天大树”,就是这种力量在“我”心中扎下了根,并且成为“我”自己精神中的重要一部分,在“我”的生活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延伸拓展能力。
结合第⑨段“我想,我们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人,像极了这些离我们或远或近的树,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是不可或缺”可以看出,作者借树喻人,用沉默而坚韧宽容的树比喻生活中默默贡献的人,借以赞美他们的奉献而不张扬。
结合第③段“然而在大城,树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与大城相比,树很单薄,没有楼高,树间的鸟鸣也容易被汽车的噪声淹没。在大城,似乎人与树各有各的存在,各有各的活法,互不相干。但不管是否在意,大城越来越离不开树了”可知,树如同一群被我们忽视的人,但是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再结合文中作者写朋友大城添新居,费尽心力地将老家的一棵月桂搬进新家的花圃以及作者苏童因两棵树弥合了他与整个世界的裂痕,还有作者自己住院期间因看到树而心态变好,恢复速度加快,可知树就像对人们的精神或心灵起到抚慰作用的人。
六、(8分)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7月1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武汉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31条重点举措,并于新学期实施。“双减政策”涉及学生、家长、教师等各个主体,出台以来持续引发社会各界热议。
18. 崇文学校准备开展“双减政策知多少”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围绕主题设计三个研究方向。
19. “双减”政策实施后,张三同学的作业少了,听歌、看电视、户外运动等时间多了。张三妈妈为此十分焦虑,担心张三的成绩会下降。为了缓解张妈妈的焦虑,你会如何对张妈妈说呢?(100~120字)
【答案】18. 双减政策的好处(作用、意义、影响),双减政策的实施现状,双减政策的实施背景,双减政策的内容。
19. 张三妈妈,您好!双减政策有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双减政策落地后,我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或者培养兴趣爱好,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而且双减政策后,我们会用更加放松的心态去面对学习,这反而会有助于我们的学习,所以,请您不用担心。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活动设计。解答时,要围绕活动主题“双减政策知多少”来设计研究内容,如:双减政策下学生该如何做,双减政策目的研究,双减政策影响研究。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时,开头应有称呼,然后从双减的目的、劳逸结合的角度进行劝说,要注意语句连贯,语言得体。要注意字数要求。
示例:阿姨,您好!您其实不必太焦虑。“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业余时间多了,才能有充足的时间培养爱好,发展兴趣。如多参加户外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魄,还能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再说,孩子学业负担减轻,劳逸结合,学习效率会更高,能促进孩子学业成绩的提升。您觉得呢?
七、(5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怀素幼年为僧,每日摘寺庙芭蕉叶练字,一万多株芭蕉叶摘取完了以后,再用浅色漆盘和方木板练字,写满字迹后,擦掉再练,久而久之,最终成了著名的书法大家——“草圣”。
我们每一个人做事时,如果能再多付出一点,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以“再多付出一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少于 600 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答案】例文
再多付出一点
夜,渐渐已深,绯红的晚霞染红整个天幕,暮春的夜晚,也没有一丝清凉,窗外不知是什么声音叫个不停。而我的心,如跌入低谷般,再也盛开不起来。
墙上的闹钟永无止尽地转着,仿佛在述说着时光的流逝,仿佛在记录着这一段奋斗的青春。
2020年的春节注定是不平凡的,注定会让人难忘。没有旅行,没有聚餐,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阻击战”。而我们,也不得不停学在家上网课。中考的脚步慢慢地逼近,大家都在为初中这最后一年,拼尽全力。而我,仿佛一直持续在月考考完的放松之中,想玩、想看,不想面对那沉重的作业。书本上的那一行行笔记,桌角前那早已用完的十几根笔芯,又是一个奋斗到十二点的夜晚,一切的一切,都在为未来而拼搏,可好像并不是你付出多少努力,就会得到多少收获,我仿佛像那被霜打的茄子,振奋不起来。
又是一个忙碌的早上,终于,我愤怒地丢下笔,来到小区的花园,几乎没有人,我独自坐在冰冷的石凳上,望着那稀疏的阳光,仿佛是那黑暗前的最后一缕光明。忽然,几片树叶颤抖着,只见一个小身影正从鸟巢中探出头来,是一只幼鸟,它颤巍巍的,缓慢地扇动着翅膀,一寸、两寸、三寸,像喝醉酒似的,伴随着几乎听不见的“噗呲”一声,它摔在了冰冷的地面上,正如摔在我的心里,一次、又一次,它不断地张开翅膀,不断地冲向蓝天,却又被这不公平的命运狠狠一击。再一次,它又摔到了地面。可是,不知过了多久,它没有爬起来,你是放弃了吗?你飞不起来了吗?我在心里嘲笑着这只将要放弃的鸟儿,笑它的放弃,笑它正如我一般,努力了那么久,笑过、哭过、累过,可在最后,却身心疲惫,无功而返。正当我正准备转身离开,突然,它再次振动翅膀,鼓足勇气,一箭喷发,射向天空,伴随着那温暖的阳光,我望看那飞翔的身影,冲向天空。
那一刻,我深深地明白了,连鸟儿都有如此顽强的勇气,多努力一下儿,多付出一点,我怎么能做不到呢?只有越挫越勇,只有永不言弃。那最美的阳光,必将在那一刻,为你,为你那不懈的努力绽放!相信,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深夜清凉,微风不燥,耳畔边再次响起那创造生命奇迹的清脆的鸟鸣声,谢谢你!我也要多付出一点,创造自己的奇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以“再多付出一点”为题写一篇文章。审题可知,这里强调的是“再”“多”,意味着之前有付出,但可以再多一点点。结合材料“我们每一个人做事时,如果能再多付出一点,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可知,有付出,才有奇迹,重点写出“奇迹”的创造过程,我们只要不停下前进的脚步,就可能有所收获。也就是说,要写一篇如何实现理想的文章,关键是写怎么去付出,多一份付出才能收获成功。
第二,思路点拨。写作时,尽量打开写作思路。可以写名人名事,写他们身上付出努力。如海伦·凯勒、张海迪、霍金等;还可以写动物、植物,所表现的顽强的生命力。也可以写对他人的付出奉献,如果每一个还过得去的人,都力所能及地付出一点善意,举手之劳地做一点善事,社会就会更加美好。这个社会让我们成为过得好的人,我们既然受益,就有更多的义务成为好人。总之,围绕“再多付出一点”的命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湖北省武汉武昌区七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联考八年级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武昌区七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联考八年级语文试题,共6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七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七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共26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七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七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