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展开这是一份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非选择题必须用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其中选择题共 24分,非选择题共126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9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敦煌学已经拥有122年的历史,藏经洞文献也几乎全部公布,敦煌石窟的图像也大量数字化展示,敦煌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论普及还是提高,都做出了非常突出的成绩。然而,与成绩相伴而生的,就是敦煌学的有些研究课题已经陈旧,没有新意,甚至有不少炒冷饭、重复劳动的所谓“成果”,研究文献显得鱼龙混杂。
因此,我们应当面对学术发展的新形势,来探讨敦煌学研究能够提出什么新问题,要推进新问题的研究需要什么新的方法。我这里仅就自己所涉猎的范围,略谈几点看法。
第一,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书资料无疑是许多没有见过的中古时期的材料,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但从罗振玉以来按照传统学术方法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大多数都把敦煌文书看作拾遗、补缺的资料。因为他们关注的历史是以帝王将相为主体的政治史,以及在传统王朝体系范围之内的各项制度,所以他们利用敦煌资料主要是补充已知的历史叙事,比如用《常何墓碑》来补说玄武门之变,用唐代户籍补证均田制是否实施,等等。
然而,敦煌材料最重要的价值是它的原始性。我们现在有关中古时期的历史书写,主要是依靠传统王朝的史家整理过的著作,如正史、编年史等,即使有一些文人笔记或文章,也是着意写作的“编纂史料”。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这些“编纂史料”受到很大的质疑。这种后现代思潮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也有其道理我们要观察一个时代的历史,更好的是用原始材料。敦煌就保存了大量未经人为的造作而直接废弃的原始公私文书,可以作为我们观察历史、书写历史的原始依据。
不能否认的是,敦煌毕竟是一个边缘城镇,敦煌原始文书所涉及的内涵往往是当地的一些事件,甚至是民间的一些琐事,不能取代“编纂史料”所阐述的宏大叙事,但正是这种原始性的、边缘性的、民间性的材料,提供给我们观察一个地方社会本来面貌的最好视角。在帝王将相构成的王朝政治史之外,其实有着丰富的社会史、生活史、观念史、妇女史、医疗史等。在新的史学观念中,这些往往代表着“长时段”的历史,没有那么多战争、内斗乃至王朝更迭,而是反映历史长河中占据时间最长的“普通”史,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因此,敦煌学者应利用敦煌提供的原始材料,利用我们多年来把握的处理原始材料的能力和方法,直接从原材料中来书写历史。我与余欣博士合作,用保存最为丰富的晚唐五代宋初时期的敦煌公私文书,以编年体的方式,直接撰写“沙州归义军朝野系年录”,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第二,从文献学的角度来说,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献,或者说古书,有许多是散侠的古籍,有些甚至是此前没有见过的古人著作,因此十分珍贵。从敦煌学开始以来,一般都是用传统的观念,把敦煌写本文献放到中国传统的“四部书”系统当中,以版本学的方法,按照不同的书籍、不同的作者,分门别类,对一位作者、一部书或一类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产生了很多“补遗”之作,也有一些分类合集。这些成果当然是要给予充分肯定的,为我们利用某个人、某类书,提供了可以依赖的文本和更加丰富的材料。
然而,这样整理出来的敦煌写本文献,显然不是中古时期文献的原貌,甚至把原本相关联的内容割裂开来。近年来,“书籍史”的研究给敦煌文献的整理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我们必须采用“书籍史”的方法,引入“写本学”的技术手段,来重新整理敦煌写本文献,重新评估写本文献较之于版本文献的特点和价值。
写本书籍史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除了像传统文献学那样关注“文字”之外,同时关注文献材料的物质属性,把文本的内容和材料放在同一时点上去观察,既关注“文”,也注重“本”。纸本取代简牍用于书籍的抄写,是书籍史的一个飞跃。轻便的纸张使得书籍的传抄和传送都变得更加容易,带动了知识的流动。但卷轴装的正规书籍更多成为图书馆的藏书,这些藏书有承自简牍书籍的一些固定格式。但有些实用类的书籍,如书仪、药方、占卜书、变文讲唱作品等,卷轴装不便翻检,于是册子本在中唐以后逐渐流行。这是文本内容推动了书籍形式的转变,而书籍形式的转变,更加便利了书籍以及所承载的知识的流通。到了印刷术用于印制书籍,册子本便逐渐取代卷轴装成为书籍的主流。
第三,从美术史的角度看,敦煌石窟壁画提供的丰富图像资料,很早就受到美术史学界的重视,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前辈学者在解读图像的过程中,也尽可能地利用文献材料做对比,特别是有关佛教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经变画等,都从佛经文献中找寻相关的记录。敦煌石窟的营建与敦煌的地方统治者以及大家族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敦煌藏经洞文献的整理和敦煌石窟供养人题记的刊布,许多石窟的营建史料被勾稽出来,有助于我们对石窟造作的理解。
第四,从学术增长的角度看,敦煌应当对其他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从学术发展的一般逻辑可以得知,跨学科研究是推动学术繁荣发展的最好路径。敦煌学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拥有大量的图像和文本资料,应当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行跨学科研究,与其他学科实现共赢。
敦煌是一个佛教都市,敦煌石窟是佛教石窟,藏经洞文献也以佛典为主体,百年来学界对敦煌佛教文献做了大量的整理和研究,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部敦煌佛教史。敦煌原本处在佛教进入中国的最前沿,十六国时期属于凉州佛教的范围,自有其特点。虽然后来进入中原佛教的大体系当中,但中原一些佛典,特别是北朝的经疏多已佚失,而在敦煌有所保留。从北朝到隋唐,真正反映佛教思想的各家注释在敦煌都有哪些遗存,与中原部派的关系如何,哪些传来了,哪些没有,都值得仔细分析并全面系统地加以研究。到了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居然前后有两位唯识学大师——昙旷和法成,这不能不说是敦煌佛教的辉煌,但他们的学说仍然值得深入探讨,包括与吐蕃佛教的关系,与晚唐以后河西地区汉藏佛教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研究,应当培养具有佛教学素养和敦煌学功底的学者来进行,是跨学科研究的最好领城。
作为“三夷教”的摩尼教和景教,因为敦煌都发现了这两种外来宗教的汉文经典,所以引起了研究者的反复整理和研究。但敦发现的四种摩尼教经典,还需要敦煌学家结合摩尼教专家的解读,在敦煌文献和历史时空中路出合理的定位;而景教文献,由于敦煌学者和景教学者对于一些写来的真伪还没有统一的意见,更是需要做跨学科的合作研究,才能够去伪存真,向前推进。纵现一百多年来的敦煌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随着学术研究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汲时美注学术研究的问题点,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增进跨学科研究,才能够让敦煌学开拓出新的学米天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究者可以利用敦煌资料补充已知的历史叙事,比如用《常何墓碑》来补说玄武门之变,用
唐代户籍补证均田制是否实施。
B.教煌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做出了非常突出的成绩。随之而来的,就是敦煌学的研
究已经陈旧,没有新意。
C.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传统王朝的史家整理过的著作,如正史、编年史等,这些“编纂史
料”受到了质疑。
D.教煌原始文书所涉及原始性的、边缘性的、民间性的材料,提供给我们观察一个地方社会
本来面貌的最好视角。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煌学者可以利用敦煌提供的原始材料,利用我们多年来把握的处理原始材料的能力和
方法,从原材料中来书写历史。
B.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敦煌学的研究从开始以来,一般都是用传统的观念,把敦煌写本文
献放到中国传统的“四部书”系统当中,以版本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C.教煌学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拥有大量的图像和文本资料,应当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行跨学科研究,与其他学科实现共赢。
D.教煌发现的景教文献写本的真伪还没法完全确定,这说明我们对于敦煌资料的研究很多
时候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敦煌学研究,能够提出一些新问题,以及推进新问题研究的方法或
思路。
B.材料第三段运用事例,具体详细地证明了按照传统学术方法从事敦煌学研究带来的问题
与不足。
C.材料在论证敦煌学的跨学科研究时,举了其与佛教、摩尼教、景教之间的学科结合作为例证。
D.本文的论证视角清晰多样,观点鲜明,材料翔实,是一篇很好的社会科学研究文章。
4.从第三段起,作者论述了教煌学在历史学视角下的研究方向,请简要分析此部分的行文脉络。
(6分)
5.面对当前学术发展的新形势,教煌学的研究都有哪些新的角度与方法?请结合全文简要概
括。(6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柳侯祠(节选)
余秋雨
客寓柳州,住舍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子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挡眼有石塑一尊,近似昨夜见到神貌。石塑底座镌《荔子碑》《剑铭碑》,皆先生手迹。石塑背后不远处是罗池,罗池东侧有柑香亭,西侧乃柳侯祠。祠北有衣冠墓。这名目,只要粗知宗元行迹,皆耳熟能详。
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架。中庭植松柏,东厢是碑廊。所立石碑,皆刻后人凭吊纪念文字,但康熙前的碑文,都已漫遮不可辨识。由此想到,宗元离去确已很远,连通向他的祭祀消道,也已截截枯朽。时值清晨,祠中寥无一人,只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回廊间回响。
柳宗元到此地,是公元815年夏天。当时这里是远未开化的南荒之地,朝廷贬放罪人的所在,一听地名就叫人惊栗,就像后来俄国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还有那份开阔和银亮,这里却整个被原始野林笼罩着,潮湿蒸郁,暗无天日,人烟稀少,瘴疫猖獗。去西伯利亚的罪人,还能让雪橇划下两道长长的生命曲线,这里没有,投下多少具文人的躯体,也消蚀得无影无踪。
柳宗元是赶了长路来到这里的。他的被贬,还在十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
当然会经过泪罗江,屈原的形貌立即与自己交叠起来。他随口吟道:南来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泪罗遇风》)这样的诗句出自一位文化大师之手,读着总让人不舒服。他提到了屈原,有意无意地写成了“楚臣”,倒也没有大错。同是泪罗江畔,当年悲悲威威的屈原与今天喜气洋洋的柳宗元,心境不同,心态相仿。
到得长安,兜头一盆冷水,朝廷厉声宣告,他被贬到了更为边远的柳州。朝廷像在给他做游戏,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移去。不能让你在一处滞留太久,以免对应着稳定的山水构建起独立的人格。多让你在长途上颠颠簸簸吧,让你记住:你不是你。
柳宗元凄楚南回,嘴角也绽出一丝笑容,那是在嘲谑自己:“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这年他四十三岁,正当盛年。但他预料,这个陌生的柳州会是他的丧葬之地。他四处打量,终于发现了这个罗池,池边还有一座破损不堪的罗池庙。他无法预料的是,这个罗池庙,将成为他的祠,被供奉千年。不为什么,就为他破旧箱篮里那一札皱巴巴的诗文。
屈原自没于泪罗江,而柳宗元则走过泪罗江回来了。幸好回来,柳州、永州无所谓,总比在长安强,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
在柳州的柳宗元,有一个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毕竞劳累,在四十七岁上死去。
柳宗元晚年所干的这些事,一般被称为政绩。当然也对,但他的政绩有点特别,每件事,都按着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依照所遇所见的实情作出,并不考据何种政治规范;作了,又花笔墨加以阐释,疏浚理义,文采斐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筑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在当时的中国,这种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小天地,如果多一些,该多好。
时间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他死后,一代又一代,许多文人带着崇敬和疑问仰望着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重蹈他的覆辙的贬官,在南下的路途中,一想到柳宗元,心情就会平适一点。柳州的历代官吏,也会因他而重新检点自己的行止。这些都可以从柳侯祠碑廊中看到。柳宗元成了一个独特的形象,使无数文官或多或少地强化了文人意识,询问自己存在的意义。
我在排排石碑间踽踽独行。中国文人的命运,在这里裸程。但是,日近中天了,这里还是那样宁静。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嘈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嘴杂。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折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皇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全然黯暗。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好吧,你们就这么固执地肃立着吧。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这些碑文。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后,依然保持着文人匡世济民的情怀,依据实际情况去做挖井、办学、种
树、修庙等事务,并不刻意追求政治利益。
B.柳宗元在永州的创作成就很高,实现了他作为文人的价值;但他当时仍顾虑仕途,希望实
现自己在政治方面的价值。
C.柳宗元在被贬到柳州前,曾被贬到湖南永州十年,他在此创作的《永州八记》等作品是中国
古代文学的一个高峰。
D.作者认为“时间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是指后来很多文人重蹈了柳宗元的覆辙,并以柳宗
元为榜样重新检点自己。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作者写夜里梦中的所见以及早上去柳侯祠看到的祠中宴无一人的现状,都暗示了对当今文化人格的呼唤和反思。
B.文中将柳宗元的被贬地柳州与俄国的西伯利亚比较,这不仅说明了当地生存环境的恶劣,还强调了对文人和文化的摧残。
C.文章首尾呼应,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我”参观柳侯祠的感受,内容集中且浑然一体;最后,作者徒劳地空想会有人到此地纪念柳宗元,回应了开头的呼唤,令人怅惘深思。
D.文中将史实与文化相结合,既叙述了柳宗元被贬过程、文学成就、为官作为等内容,又探究
了柳宗元的人格与文化意义。
文章主要的写作对象是柳宗元,却两次提到屈原,请分析二人形象的共同点。(6分)9.作者说“柳宗元成了一个独特的形象”,其依据何在?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王遂胡服。使王孙继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赛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继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
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部;微社稷之神灵,则部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部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
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
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通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吾计决,子其勿反也。”
(选自《战国策·赵策二》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这三处的字母。(3分)
故寡人A愿募B公叔之义C以成D胡服之功E使维谒F之叔G请服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与《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中的“侍坐”意思相同。
“畔学者”的意思是反叛,与《屈原列传》中“被发行吟泽畔”的“畔”字意思相同。
“五伯不同教而政”中的“五伯”在文中就是指春秋五霸,他们是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
D.“使者报王”中的“报”是报告的意思;“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中的“报”是奔赴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武灵王对国情、人情的洞察准确透彻,知道推行胡服骑射一定会招来非议,但他仍然坚
持推行胡服骑射的政策。
赵造一开始表明忠臣为国尽忠,即使获罪也不应当回避,这是在明确地表达反对意见。
C.同是说服反对者,赵武灵王对叔父从国家形势和往事说起,动之以情;对另外两位反对者则晓之以理,展现出了高超的劝说艺术。
D.赵武灵王反复给反对者讲述道理的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策》“智谋细,文辞妙”的特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微社稷之神灵,则部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4分)
(2)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4分)14.结合文章,概括赵武灵王的形象特征。(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
别董大二首唐高适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其二
作六翮飘飘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注】当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瑄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当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短暂相会于睢
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又匆匆分别。
15.下列对第一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慷慨悲歌、出自肺腑,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两人送别涂上了一种豪放健美
的色彩。
B“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极度夸张,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
C.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
D.诗人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16.请分析第二首诗中诗人在送别时的复杂心理。(6分)
(三)名句默写(本小题共6分)
17.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
胜枚举,如“
”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
(2)峨眉山位于四川,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李白曾移居四川,很熟悉峨眉山,他的诗文
中多有“峨眉”的身影,如“
”等,不胜枚举。
(3)“杜鹃”,又叫子规,相传为周朝末年蜀王杜宇死后所化。“杜鹃”的意象频繁在古诗词中
出现,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热衷品牌和专卖店的年轻人, ?这或许可以从服装批发市场对年轻人提供的价值中找到原因。
首先,是极低的价格。进入服装批发市场,不管是成都的荷花池批发市场还是广州的沙河市场,100元两件、三件的衣服或者10元三个的小玩意儿,竟然是主打。这样的价格,对于刚工作不久或者有着养家压力的年轻人来说, .
或许,在专卖店100元只能买一件衬衣,如今却可以顺手就买三件。付出同样的价格,即使衣物在质量上有差异,但如果对质量的要求不那么高时,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在服装批发市场,才真正体现了什么叫性价比之王。
其次,服装批发市场所提供的购物场景,有着不输于电商的丰盛。国内的服装批发市场,往往不仅有着方圆数公里的街区,每栋大厦还动辄有着数层楼的规模。以广州白马批发市场为例,虽然是叫白马批发市场,但实际是一个商圈,周围有着红棉国际时装城、天马女人街、广州壹马服装广场等大厦。
去了之后,就算只是打卡一栋楼,也足以逛上一整天。①消费者们去购物扫货,可以一次性买很多的衣服、裤子、配饰等。②产品从数量到款式,都提供了超强的丰富度,可以满足顾客更高频次的换装需求,让每天的穿搭都充满新鲜感。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
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据报道,“山河大学”源于网友的玩笑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个省份的343万考生,每人出1000元,总共是三十多亿,就可以打造出一所四省交界的综合性大学,面向“山河四省”招生。
这个 的玩笑一经提出,很快传播开来。一时间,“山河大学”虚构的所谓官网、校训、校徽、院系、招生简章等 ,被网友们接力设计出来。很快,“山河大学”的话题也成为抖音、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
“当网友们在这股热情之中娱乐自我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提议背后的现实问题。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个省份的共同特点是教育资源欠缺,学生高考压力大。”红网评论文章《“山河大学”火了?乌托邦背后的问题亟待解决》指出了“山河大学”走红背后的网友普遍心态。文章称,“在教育资源分配方面,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有关………必须认识到,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 ,才能真正解决。”
而《“山河大学”的愿景,折射出学子的心酸》一文坦言,“‘山河大学’看似在玩‘梗’,实则是每位山河四省学子对获得高等教育的渴望。”文章认为,“‘山河大学’的美好愿景是四省考生心酸的理想主义,回归现实主义则需要教育部门的关注与制度的完善,更需要社会对升学压力的缓解与释放,条条大路通罗马。无论是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抑或是进行职业技术培养,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翻过山去,自有山河。”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适当的成语,使文章逻辑严密,语言表达流畅准确。(3分)21.文中“山河”词多次出现,但词意有所不同,请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3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
作为担当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你对以上材料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23 — 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解析】“敦煌学的研究已经陈旧,没有新意”错误,依据原文“就是敦煌学的有些研究课
题已经陈旧,没有新意”可知,陈旧的是研究课题,而不是整个敦煌学。
2.D 【解析】“这说明我们对于敦煌资料的研究很多时候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错误,依据原
文“而景教文献,由于敦煌学者和景教学者对于一些写本的真伪还没有统一的意见,更是需要做
跨学科的合作研究,才能够去伪存真,向前推进”可知,我们需要做的是去伪存真,并不意味着对
这些材料的研究没有价值和意义。
3.B 【解析】“具体详细”错误,依据“比如用《常何墓碑》来补说玄武门之变,用唐代户籍补证
均田制是否实施”可知,第三段只是简单举例说明,并不具体详细。
4.① 先说明敦煌文书对于历史学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② 再说明传统历史学研究敦煌学的
学术方法存在局限; ③ 再说明敦煌文书的价值在于原始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更加真实的角度;
④ 最后以自己的研究为例,提出了从原材料中直接书写历史的研究方法。( 6 分,其中第 1 条仅
作参考,
234 条每条 2 分)
5.①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说,研究者可以利用敦煌出土的历史资料,直接从原材料中书写历
史; ② 从文献学的角度来说,研究者可以重新整理敦煌写本文献,重新评估写本文献较之于版本
文献的特点和价值; ③ 从美术史的角度来说,可以利用敦煌文献材料佐证对敦煌壁画的研究;
④
与其他学科结合,进行跨学科研究。(每条 2 分,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6.D 【解析】“是指后来很多文人重蹈了柳宗元的覆辙,并以柳宗元为榜样重新检点自己”错
误。由原文“他死后,一代又一代,许多文人带着崇敬和疑问仰望着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重蹈
他的覆辙的贬官,在南下的路途中,一想到柳宗元,心情就会平适一点。柳州的历代官吏,也会
因他而重新检点自己的行止”可知,原文说的是“重蹈他的覆辙的贬官”一想到柳宗元,心情就会
平适一点,是“柳州的历代官吏,也会因他而重新检点自己的行止”。
7.C 【解析】“徒劳的空想”错误,从原文“好吧,你们就这么固执地肃立着吧。明天,或许后
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这些碑文”可知,这是作者的期待,并不是空想。
8.① 境遇相似:都被流放,不被世俗官场所容; ② 人格相似:都具备中国文人的操守和理想,
想要匡世济民,做出政绩; ③ 文学成就:都有着不俗的文学成就,且对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④
后世影响:都成为后世文人的人格典范。(每条 2 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9.① 柳宗元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人格。尽管仕途艰辛,两次被流放,仍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
品,并在被贬之地做出了政绩,是一个正直文人; ② 柳宗元成为后世的典范。许多文人对他充满
崇敬,贬官从他身上得到安慰,柳州的官吏以他反躬自省,文官强化了文人意识,探寻存在的意义。
10.CEG 【解析】原文译为: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正确行动,来促成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
地派王孙绁来拜望您,请叔父穿上胡服吧。
11.B 【解析】意思不同。《屈原列传》“披发行吟泽畔”的“畔”的意思是岸边。
12.B 【解析】赵造先表明忠臣为国尽忠,即使获罪也不应当回避,这是在为下文的委婉劝谏
做铺垫,并非明确地表达反对意见。
13.① 如果不是祖先神灵保佑,鄗城几乎就失守了,先王对此深以为耻。(得分点:微,社稷,
几于,丑)
② 所以习俗应跟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礼法制度也要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改变,这才是圣人
治国的原则啊。(得分点:势,俗化,变,道)
14. ① 不拘泥于成制,善于变通; ② 坚持主见,勇于变革; ③ 能言善辩,善于劝说(如有其他
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参考译文】
赵武灵王平日没事闲坐时,肥义在旁边陪坐。武灵王说:“现在我打算教导百姓改穿胡服、
练习骑射,那么社会上一定会对我进行非议了。”肥义说:“愚蠢的人对于即使成功的事情也弄不
明白,聪慧的人在事态尚未露出苗头之际就能察觉出来了,希望大王马上去施行吧。”
赵武灵王于是改穿胡服。(赵武灵王)派王孙绁对公子成说:“子女不违抗父母,臣子不违抗
国君,这是先王时就已通行的规矩。现在我要改穿胡服的目的,决不是放纵情欲而娱乐心志啊。
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正确行动,来促成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地派王孙绁来拜望您,请叔父
穿上胡服吧。”公子成拜了两拜,说:“中原这个地方,是圣贤进行教化的地方,是仁义道德所施行
的地方。现在君王舍弃了这些,而去袭用边远地区的服装,背离了圣贤们的教导,我希望大王要
多多考虑啊。”
王孙绁把公子成的话向赵武灵王报告。于是,(赵武灵王)就亲自到了公子成家里,对他说:
“衣服的式样,不过是为了人们穿用方便;而礼制,是为了处理事情方便。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
国,北面是燕国、东胡,西面有楼烦、秦、韩紧紧相邻。如果没有骑马射箭的武备,凭什么能守得
住呢? 早些时候,中山国依仗齐国的雄厚兵力,侵犯我国的土地,俘虏我国的百姓,又引水围鄗
城;如果不是祖先神灵保佑,鄗城几乎就失守了。先王对此深以为耻。所以我决心改穿胡服,学
习骑射,想以此抵御四面的灾难,一报中山国之仇。而叔父您一味依循中原旧俗,厌恶改变服
装,忘记了鄗城的奇耻大辱,这不是我对您期望的!”公子成听了以后拜了两拜,于是赵武灵王就
赐给他一套胡服。
赵文又前来劝阻武灵王说:“服装有一定的样式,这是礼法所规定的,这是古代圣人用来教
导我们的。希望君王认真考虑一下这件事。”武灵王说:“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服饰不同却能统
一天下,春秋五霸的教化不同却都能治理好国家。所以习俗应跟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礼法制
度也要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改变,这才是圣人治国的原则啊。”
赵造规劝说:“不竭尽忠心,属于奸邪之类;因私心而危害国家,属于贼害之类。我虽然愚
钝,愿尽忠心。不敢逃避死罪。”武灵王说:“忠臣不避危险,明君不拒绝别人提意见,你就说吧!”
赵造说:“圣人不交换百姓而进行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习俗而行动。我希望大王好好考虑吧。”
武灵王说:“圣人的兴起,不承袭前代而王天下。夏、商的衰败,因不变更制度而灭亡。所以遵循
旧制的做法不会建立盖世的功勋,效法古代的理论不能治理当代,我的主意已定,希望你不要再
说反对的话了。”
15.B 【解析】“极度夸张”错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是实写。曛,即曛黄,指
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落日黄云,大野苍茫,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
没寒云。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
16.① 与友人分别数十年的凄楚; ② 与友人境遇皆不顺的困顿辛酸; ③ 对人生境况的不甘与
乐观向上的心态; ④ 对前路充满期许的慷慨振奋。
【参考赏析】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
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
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 747 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
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
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
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
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
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
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
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
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
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
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
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
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
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 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
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
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17.① 示例: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借秋表达悲伤的诗句即可)
② 示例: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李白写峨眉山的诗句即可)
③ 示例: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含“杜鹃、子规”意象的诗句即可)
18.① 为何爱上去服装批发市场了呢
② 带来了更广阔的购物空间(更多的购物选择;是一种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③ 可以买到数量更多的衣服
【解析】 ① 由问号和后文的“原因”一词可知,本句话是问为何爱上去服装批发市场; ② 由上
文“对于刚工作不久或者有着养家压力的年轻人来说”,更低的价格意味着年轻人有了更多的购物选择; ③ 由上文可知,服装批发市场的价格更便宜,那么付出同样的价格就可以买到更多的衣服。
19.① “衣服、裤子、配饰”并列不当,“衣服”包括“上衣”和“裤子”,可以将裤子删去; ② “提供了超强的丰富度”搭配不当,可以改为“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指出问题 1 分,修改 1 分)
20. 天马行空 一应俱全 齐心协力
【解析】第一处的“玩笑”一词应该为中性,不带褒贬的判定,重点在强调网友们的想象力强,
所以应填写“天马行空”;第二处是说明“山河大学”的设计内容全面,所以填写“一应俱全”;第三处强调多方的合作,所以填写“齐心协力”。
21.① “山河大学”中的大学是对四个地域的概括,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② “翻过山去,自有
山河”表面含义指风景,深层含义指的是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22. 【审题立意】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句话来自刘禹锡的诗作《浪淘沙》。意思是金子埋
在沙子里,只有经过千遍万遍的淘漉,洗尽泥沙才能得到。诗人原本是要用淘沙取金比喻清白
正直的人虽然一时被小人诬陷,历尽辛苦之后,他的价值还是会被人发现的道理。诗人在现实
之中要保持铮铮硬骨,难免要付出代价,这就是经受磨难,吃尽千辛万苦。不过,从“虽”字中,已
经看出作者认识到这种“辛苦”只是暂时的,即使受到磨难,只要咬牙挺住,最终就会散发出自己
光芒。
结合作文具体的写作要求,本次作文的写作思路如下:
关注“沙里淘金”的过程,并从中提炼出写作的核心关键词“淘漉”,并进一步思考“淘漉”的
含义以及这一过程给青年人所带来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淘漉”的含义,我们的理解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淘漉”不是轻松的,而是要经历千辛
万苦的,因此这里的“淘漉”更有“磨难”的含义;另一方面,“淘漉”并不能完全与“磨难”“艰辛”“挫折”等词划等号,“淘漉”的过程还意味着“吹尽狂沙”,意味着“淘漉”过后,作为杂质的“沙”被去除了,而“金”才闪耀出来。对应青年的责任担当和成长来说,就是青年身上孱弱的、萎靡的、退缩的甚至是错误的一些因素被去除了,留下的自信的、蓬勃的、坚韧的因素。
在分析“淘漉”的价值时,我们要注意本次写作任务有主体的要求,即“担当复兴大任的新时
代青年”,因此“淘漉”的价值必须紧扣青年来谈。另外,既然是“担当复兴大任”,那么文章就必
须有主题是升华,要写出格局和高度。
评分标准:
1. 紧扣“淘漉”关键词来写的,紧密谈其对于青年担当复兴大任的价值和意义的, 53 以上。
2. 关键词围绕“淘漉”来写,空泛地谈论其价值和意义, 48 分— 53 分之间。
3. 关键词围绕“淘漉”来写,但是价值和意义只是稍微涉及,又牵扯到做法且做法不具体的,
45 分— 48 分。
4. 将“淘漉”关键词完全替换为“磨炼”“坎坷”“挫折”等词的, 45 分以下。
参考题目:经千淘万漉,促青年成长
千淘万漉尽泥沙,吾辈青年绽华章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3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聊城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聊城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