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课件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23页。
花木兰替父从军花木兰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的故事而闻名天下,据说她是北魏的英雄。你们知道北魏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吗?北魏出现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是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淝水之战一小组合作探究1.背景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2.交战方东晋前秦3.经过淝水之战(383年)前秦:60万步兵+27万骑兵东晋:8万精兵地点:肥水结果:东晋大败前秦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淝水之战一小组合作探究4.结果东晋以少胜多5.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士兵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仗;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东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北魏孝文帝改革二 小组合作探究1.北魏的建立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2.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己不多见。内迁的各族与汉族己无明显的区别。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粮食逐渐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平城地处偏僻,使北魏政府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平城有强大的保守势力。本民族有一些落后的风俗,而中原有着先进的文化。 孝文帝(467-499年),姓拓跋,名宏,献文帝之子,他是北魏杰出的君主。三岁时即被立为太子。五岁时,年仅十八岁的父皇献文帝就禅位给他,二十四岁时孝文帝开始亲理朝政 。我该怎么办才好呢?北魏杰出的政治家北魏孝文帝改革二 小组合作探究4.概况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平城有强大的保守势力,是改革的巨大阻碍。迁都洛阳有利于减小改革阻力,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孝文帝迁都北魏孝文帝改革二 小组合作探究4.概况494年北魏迁都洛阳(1)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2)促进的洛阳的繁荣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政治制度、法律(1)减少了民族隔阂(2)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3)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画面中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从普通老百姓到大臣皇帝的服饰均已汉化。怎样评价孝文帝改革?1.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2.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融入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 1.方式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民族心理各民族相互学习学习汉族君主专制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 2.意义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北魏孝文帝改革淝水之战苻坚战败,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北魏建立政权,重新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迁都洛阳;实行一系列汉化措施课后活动1.右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根据图画说一说,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坐。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胡床、椅子、方凳等家具传入中原地区,很快就受到了部分汉人的欢迎。这些为汉族人民所喜爱的家具,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居家习惯,也丰富了汉族家庭室内陈设样式。这说明游牧民族内迁的同时,把他们的优秀文化与物质文明带到了中原,汉族也在与周边各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中不断发展。课后活动2.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阅读后回答问题。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课后活动姓氏的改变,为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通婚扫除了心理障碍,使之能共同维护北魏政权的统治。所以,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北魏的封建统治,化解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
花木兰替父从军花木兰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的故事而闻名天下,据说她是北魏的英雄。你们知道北魏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吗?北魏出现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是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淝水之战一小组合作探究1.背景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2.交战方东晋前秦3.经过淝水之战(383年)前秦:60万步兵+27万骑兵东晋:8万精兵地点:肥水结果:东晋大败前秦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淝水之战一小组合作探究4.结果东晋以少胜多5.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士兵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仗;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东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北魏孝文帝改革二 小组合作探究1.北魏的建立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2.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己不多见。内迁的各族与汉族己无明显的区别。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粮食逐渐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平城地处偏僻,使北魏政府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平城有强大的保守势力。本民族有一些落后的风俗,而中原有着先进的文化。 孝文帝(467-499年),姓拓跋,名宏,献文帝之子,他是北魏杰出的君主。三岁时即被立为太子。五岁时,年仅十八岁的父皇献文帝就禅位给他,二十四岁时孝文帝开始亲理朝政 。我该怎么办才好呢?北魏杰出的政治家北魏孝文帝改革二 小组合作探究4.概况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平城有强大的保守势力,是改革的巨大阻碍。迁都洛阳有利于减小改革阻力,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孝文帝迁都北魏孝文帝改革二 小组合作探究4.概况494年北魏迁都洛阳(1)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2)促进的洛阳的繁荣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政治制度、法律(1)减少了民族隔阂(2)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3)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画面中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从普通老百姓到大臣皇帝的服饰均已汉化。怎样评价孝文帝改革?1.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2.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融入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 1.方式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民族心理各民族相互学习学习汉族君主专制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 2.意义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北魏孝文帝改革淝水之战苻坚战败,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北魏建立政权,重新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迁都洛阳;实行一系列汉化措施课后活动1.右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根据图画说一说,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坐。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胡床、椅子、方凳等家具传入中原地区,很快就受到了部分汉人的欢迎。这些为汉族人民所喜爱的家具,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居家习惯,也丰富了汉族家庭室内陈设样式。这说明游牧民族内迁的同时,把他们的优秀文化与物质文明带到了中原,汉族也在与周边各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中不断发展。课后活动2.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阅读后回答问题。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课后活动姓氏的改变,为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通婚扫除了心理障碍,使之能共同维护北魏政权的统治。所以,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北魏的封建统治,化解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