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学九下 27.2.3《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第2课时
第二十七章 相似
27.2.3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来解决河流宽度的问题;
2.掌握构建相似三角形的常见方法,灵活设计解决方案解决问题.
3.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
4.探究经历构造相似三角形的方法与技巧,体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的过程,增加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来解决河流宽度的问题.
难点:掌握构建相似三角形的常见方法,灵活设计解决方案解决问题.
三、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环节一 创设情境 | 【情境引入】 如图,现在某工程师需要估算这条河的宽度,因为河流太宽,不方便直接测量,你能帮忙设计一个方案吗? 分析: 先构造相似三角形, 再利用对应边成比例,列方程求解 交流: 构造相似三角形时,要避免跨河测长度,请你尝试构造一下吧?
【教学建议】通过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为新课的学习进行铺垫. | 思考并分析问题 | 通过情景引入,引发学生的思考,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环节二 探究新知 | 【探究】 (1)在河对岸选定一个目标点P, (2)在近岸取点Q和S,使点P、Q、S三点共线,且直线PS与河垂直,则PQ的长就是河的宽度
问题:你能构造出怎样的相似三角形,来计算河宽PQ的长呢?
依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你能得到哪些构造方法呢?
方法一:8字型(1) 不合理, 因为测量EF、OE、OP、OQ时,需要跨河,困难较大
方法二:8字型(2) 不合理, 因为测量PM的长度时,需要过河,困难较大
方法三:8字型(3)(合理)
构造相似三角形的步骤: (1)在直线b上选取一点O,连接PO并延长至B. (2)过点B作垂线BA⊥b,垂足为A. 计算方法: (1)先测量出QO、OA、AB的长, (2)利用对应边成比例,列方程求解即可
方法四:平行线法(合理) 构造相似三角形的步骤: (1)在过点S作直线a,使a⊥PS, (2)在直线a上选择适当的点T,连接PT交直线b于点R. 计算方法: (1)先测量出QS、ST、QR的长, (2)利用对应边成比例,列方程求解
|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
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通过全程参与,掌握知识,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和能力 |
【求解过程】 如图,已知QS=45 m,ST=90 m,QR=60 m,求河的宽度PQ. 解:∵∠PQR=∠PST=90°,∠P=∠P, ∴△PQR∽△PST. ∴, 即, ∴, ∴PQ×90=(PQ+45)×60. 解得,PQ=90(m). 因此,河宽大约为90 m. 【教学建议】通过探究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本节课重难点的学习任务 |
学生对思考过程进行总结归纳
|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过程学习的成果进行梳理
| |
【反思】 构造方法: 保证包含“河宽”的三角形至少有一条边不需要跨河测量. 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了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宽度或高度问题.
思考:如何测量池塘的宽度PQ呢? “全等三角形法” 与“中位线法”是“相似三角形法”的特殊情形.
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教学建议】这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反思,加深理解 |
学生思考并总结
|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上面学过的知识和方法 | |
【总结】 利用相似三角形可以解决下面的2个问题 测高:不易到达顶部,不能直接使用测量工具; 测距:不易直接测量的两点间的距离.
【教学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再一次梳理重难点知识 | 独立总结并表达 | 帮助学生梳理重点知识的脉络和结构,进一步理解知识 | |
环节三 应用新知 | 【典型例题】 例 如图,左、右并排的两棵树的高分别是AB=8 m和CD=12 m,两树相距BD=5 m,一个人估计自己眼睛距地面的距离是EF=1.6 m.她沿着正对这两棵树的一条水平直路l从左向右前进,当她与左边较低的树的距离小于多少时,就看不到右边较高的树的顶端C了? 分析:如图1,设眼睛的位置为点F,水平视线FG分别交AB,CD于点H,K. ∠AFH是观察点A时的仰角. 由于树的遮挡,区域Ⅰ是盲区. 同样地,∠CFK是观察点C时的仰角,区域Ⅱ是盲区
如图2,当某人从左向右移动过程中, (1)当走到O点时,点F、A、C三点刚好共线 (2)在点O的右边时,无法看到点C. (3)在点O的左边时,可以看到点C.
解:如图,假设观察者从左向右走到点O时,她的眼睛的位置点F与两棵树的顶端点A,C恰在一条直线上. ∵AB⊥l,CD⊥l,∴AB∥CD. ∴△AFH∽△CFK. ∴, ∵AB=8 m、CD=12 m, BD=5 m,OF=1.6 m ∴ 解得FH=8(m). 由此可知,当她与左边的树的距离小于8 m时,她看不到右边树的顶端C.
数学建模思想: 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建模的思想,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一般步骤: (1)根据题设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画出数学示意图, (3)根据几何图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并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中的方法进行总结 |
让学生积极思考并作答 |
通过例题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本知识点的常见题型,提高解题能力
|
环节四 巩固新知 | 【随堂练习】 1. 如图,小明在A时测得某树的影长为2 m,B时又测得该树的影长为8 m,若两次日照的光线互相垂直,则树的高度为____m. 答案:4
解:设树的高度是x米,因为
2.小王同学,测树时发现树影的一部分在地面上,而另一部分在墙上,他测得地面上的影长为2.7 m,留在墙上部分的影长为1 m,同时,小明测得长为1 m的竹竿影长为0.9 m.请计算这棵树的高.
分析: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先构造出相似三角形,再列方程求解 由于太阳光线是平行线,所以,可以构成右图所示的相似三角形. 解:过点D作交AB于点F. 因此这棵树的高为4米.
思考:关于这道题你还有其他构造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吗?
【教学建议】教师给出练习,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相应指导,最后给出答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答疑. |
自主完成练习的解答过程,遇到问题随时请教教师 |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新知,巩固复习本节课内容 |
环节五 课堂小结 | 【课堂小结】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所讲解的内容. 【教学建议】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和重难点 |
回顾本节课所讲重点内容 | 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
环节六 布置作业 | 【课后作业】 教科书习题 |
课后完成练习 | 通过课后作业,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