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阆中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
展开(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命题教师:审题教师:)
一、选择题部分(本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
近年热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面对未来太阳将要毁灭的可怕现实,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并寻找新的家园。该计划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借助木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2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新家。下图为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地球从太阳系出发流浪到比邻星的过程中,其天体类型角色的转换依次为( )
A. 卫星——行星——卫星B. 行星——卫星——恒星
C. 行星——卫星——行星D. 行星——行星——行星
2. 在“流浪地球计划”地球流浪的过程中历经了几级天体系统( )
A 2级B. 3级C. 4级D. 5级
【答案】1. D 2. B
【解析】
【1题详解】
第一步,地球还是位于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属于行星;第二步,地球只是经过木星轨道,并没有绕木星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动,并不是木星真正卫星,可看做星际行星。第三步,绕着恒星比邻星旋转,属于比邻星的行星。因此,三个过程中,地球所属的天体类型分别为行星、行星、行星,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到,流浪地球经过4.2光年到达比邻星,逃离了太阳系。而银河系的直径远远大于4.2光年,因此比邻星依旧在银河系之内,故地球抵达新家园所处的天体系统仍为银河系。综上分析,地球流浪的过程中历经了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3级天体系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银河系自内向外分别由银心、银核、银盘、银晕和银冕组成。银河系中央区域多数为老年恒星(以白矮星为主),外围区域多数为新生和年轻的恒星。周围几十万光年的区域分布着十几个卫星星系,银河系通过缓慢地吞噬周边的矮星系使自身不断壮大。
2021年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走下了着陆平台,踏上火星大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祝融”火星车登陆火星,说明其已离开( )
A. 地月系B. 太阳系C. 银河系D. 可观测宇宙
4. 与目前的火星相比,地球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主要条件( )
A. 安全的轨道B. 稳定的光照C. 深厚的土壤D. 丰富的液态水
【答案】3. A 4. D
【解析】
【3题详解】
“祝融”火星车登陆火星,说明其已离开地球,即离开地月系,A正确;“祝融”火星车登陆火星,火星属于太阳系,因此没有离开太阳系,更没有离开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BC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安全的轨道和稳定的光照是火星和地球共同的外部条件,不符合题意,AB错误;深厚的土壤不是地球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条件,C错误;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并存在丰富的液态水,成为地球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条件之一,而火星距离太阳较远,火星表面温度较低,不存在液态水,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天体系统,是宇宙各星系的统称。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顺利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嫦娥五号在月面工作期间,实现了国旗展开,该国旗采用了适应月球环境的新型复合材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嫦娥五号展示的国旗用了适应月球环境的新型复合材料,推测该材料主要能( )
①耐高温②抗严寒③防雨淋④防风吹⑤抗强辐射
A. ①②③B. ③④⑤C. ①②⑤D. ②④⑤
6. 普通旗帜无法在月球飘扬,根本原因是( )
A. 月地间距离较近B. 月球距太阳较近
C. 月球的质量较小D. 月球昼夜温差大
【答案】5. C 6. C
【解析】
【5题详解】
由于月球质量小,产生不了足够引力,不能将气体分子大量吸附在月球的表面,所以月球上并没有大气层。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护作用,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使白天气温上升慢,夜晚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使夜晚降温慢,而月球没有大气层保护,昼夜温差极大,因此国旗需要耐高温、抗严寒,①②正确。没有大气层,不会形成天气现象,因此不用防雨淋,③错误。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没有大气不会形成风,④错误。月球上没有大气层,无法起到削弱太阳辐射的作用,因此月球白天辐射强,国旗需要抗强辐射,⑤正确。因此①②⑤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普通旗帜要在月球飘扬,需要有风作为条件。月地间距离较近与风的形成无关,A错误。月球与太阳的距离和风的形成关系不大,B错误。由于月球的质量较小,产生不了足够的引力,不能将气体分子大量吸附在月球的表面,所以月球上没有大气层,不会形成风,因此普通旗帜无法在月球飘扬,C正确。月球昼夜温差大与风的形成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点睛】在很多情况下,月球都被认为是被真空环绕着。与围绕在地球和太阳系内其他的行星的大气层相比,月球的大气层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月球表面的大气层远低于地球海平面大气层密度的百兆分之一。
在交通的十字路口处,我们经常见到如下图所示的太阳能交通信号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一个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亮度会出现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海拔高低B. 阴晴状况C. 电网供电D. 交通流量
8. 大量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效果最好的城市是( )
A. 广州B. 重庆C. 拉萨D. 海口
【答案】7. B 8. C
【解析】
【7题详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以太阳能为电源的交通信号灯,因此影响其亮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阴晴状况,B正确;与海拔高低、电网供电、交通流量关系较小,AC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应该在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大量使用。我国大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且晴天多,大气对大阳辐射削弱少,大阳能资源丰富。选项所列城市中,拉萨位于青藏高原,符合题意,C正确;广州、重庆、海口的太阳能不及拉萨多,所以不符合题意,AB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纬度位置: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则少。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③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④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
2023年4月20日天空上演“日环食”天文景观,我国部分地区可见。日环食是指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形成太阳中心被遮挡,边缘明亮的现象。图为日环食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日环食发生时,肉眼可见的太阳边缘明亮光环是太阳的( )
A. 对流层B. 光球层C. 色球层D. 日冕层
10. 日环食发生时( )
A. 太阳黑子减少B. 耀斑活动增强C. 太阳辐射减弱D. 同步出现磁暴
11. 下列各位置关系图中(阴影为黑夜),与此次日环食形成位置相符的是( )
A. B. C. D.
【答案】9. B 10. C 11. A
【解析】
【9题详解】
太阳大气由内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我们平常看到的太阳圆面就是光球层;日环食发生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但是由于距离地球过远,不能完全遮住太阳,因此我们肉眼可见的太阳边缘明亮光环仍是由光球层发出的光,故选B。
【10题详解】
日环食发生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球挡住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因此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弱,C正确;日环食对太阳黑子耀斑等太阳活动没有影响,也不会引起地球上的磁暴现象, AB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日食是由于月球遮挡了照向地球的太阳光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现象形成的前提条件是日、地、月三者恰好或几乎在一条直线上, 并且月球要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根据月球和地球的光照面朝向,可以判断出A选项中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B选项中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B项不能形成日环食;而C、D选项则显示日、地、月三者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故也不可能形成日环食。故选A。
【点睛】人类能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它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冰河世纪1》动画电影讲述在冰河期猛犸象、巨型树獺以及剑齿虎这三只史前动物历经冰河与冰山各种千惊万险护送人类孩子回家的故事。下图为该动画电影剧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猛犸象身披细密长毛,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其生存的气候条件最可能是( )
A. 寒冷B. 炎热C. 多雨D. 干旱
13. 推测该故事可能发生在( )
A. 白垩纪B. 古近纪C. 新近纪D. 第四纪
14. 以下符合该时期动物迁移路线的是( )
A. 向两极迁移B. 向高山迁移C. 向低纬度迁移D. 向海洋迁移
【答案】12. A 13. D 14. C
【解析】
【12题详解】
生物对地理环境具有适应性,由材料猛犸象有细密长毛,具有极厚的脂肪层,是为了适应极其寒冷的冰河世纪环境。由此推测生存条件寒冷,BCD选项错误,A正确。故选A。
【13题详解】
由材料三只史前动物历经冰河与冰山各种千惊万险护送人类孩子回家的故事可知,此时已有人类,而第四纪出现了人类,由此推测该故事发生在第四纪,ABC选项错误,D正确。故选D。
【14题详解】
由分析可知,该时期为冰河时期,气候寒冷期,冰川范围扩大,海平面下降,许多生物向温暖的较低纬度和低海拔地区迁移,AB错误,C正确;该时期进行迁移的大部分是陆生动物,向海洋迁移不符合其生活特点,且向海洋迁移不符合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故选C。
【点睛】第四纪出现了人类,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相应变化,造成生物的迁移。
2022年11月17日,世界杯开赛前夕,首对中国赴卡塔尔大熊猫“京京”与“四海”正式与当地民众见面。有“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中国国宝”。下图为地质年代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大熊猫在地球上出现的地质年代可能是( )
A. 古生代B. 中生代C. 新生代D. 元古宙
16. 大熊猫出现的地质年代( )
A. 形成现代地貌格局B. 爬行动物大量发展
C. 是重要的成铁时期D. 蕨类植物极度兴盛
【答案】15. C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元古宙是在距今25亿年前至距今5.41亿年前之间,古生代是在距今5.41亿年前至距今2.52亿年前之间,中生代是在距今2.52亿年前至距今6600万年前之间,新生代是在距今6600万年前至今;根据材料可知大熊猫在地球上已至少生存了800万年,应属新生代时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大熊猫主要生活在新生代时期。新生代时期,地球发生了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现代的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A正确;爬行动物大量发展在中生代,B错误;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铁时期,C错误;蕨类植物极度兴盛在古生代,D错误。故选A。
【点睛】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隐生宙、显生宙。隐生宙现在已被细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又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地球内部各圈层中( )
A. ①一横波传播速度最快B. ②一内部物质组成均匀
C. ③一呈液态或熔融状态D. ④一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18. 提到地震波,人们谈虎色变,其实地震波也有妙用,利用它可以( )
A. 地质勘探B. 高程测量C. 传递通信信息D. 获得地球内能
【答案】17. C 18. A
【解析】
【17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位于地表,平均厚度很薄,应为地壳;②位于地壳以下到2900km范围内,为地幔;③位于2900km~5150km范围内,为外核;④为内核。横波传播速度最快出现在②圈层,②为地幔,地震波波速在其间有波动,说明其内部物质组成不均匀,AB错误;③为外核,横波不能穿过,说明其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C正确;④为内核,主要由铁镍成分组成,D错误。故选C。
【18题详解】
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根据横、纵波特点的差异及波速的差异可推测矿产存在状态及埋藏深度,A正确;地震波来自地下,不能进行高程测量,B错误;传递通信信息的是电磁波,C错误;地震是地球内能的强烈释放形式,目前还无法获得,D错误;故选A。
【点睛】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穿透能力较弱,速度较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纵波穿透能力强,速度较快,纵波可以在三种态(固态、气态、液态)中传播。纵波比横波速度要快,所以一般地震时人总是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摆。
2021年11月2日,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坎布雷维耶哈火山持续喷出熔岩(如下图),火山喷发的高浓度二氧化硫和产生的灰烬使得岛上的空气质量恶化。当地政府要求人们除非必要,最好不离开家园,外出尽量戴口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坎布雷维耶哈火山喷出的熔岩来自( )
A. 地幔B. 地壳C. 内核D. 外核
20. 联系各圈层,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能源来源主要是( )
A. 太阳辐射B. 岩浆活动C. 热力环流D. 水循环
【答案】19. A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坎布雷维耶哈火山喷出的熔岩为岩浆。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科学家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因此火山喷出的熔岩来自地幔,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题详解】
太阳辐射是地表四大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主要能源来源,太阳辐射将各种能量进行转换,产生水能、太阳能、生物能、化石燃料等,而且在太阳辐射的照射下,通过水循环、大气运动等,将物质等进行迁移,A正确;而岩浆活动、热力环流、水循环不是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能源来源,B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2、天气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阴天多,太阳辐射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多。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4、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居住在智利南端海伦娜岬角的居民只要走出家门,就要在衣服遮不住的肤面涂上防晒油,再戴上太阳眼镜,否则半小时后,皮肤就要被晒成粉红色,并伴有痒痛。据说那里的羊群、兔子眼睛受损严重,猎人可以轻易地拎起兔子的耳朵并带回家去,河里捕到的鱼多数是盲鱼,这些情况都是由于臭氧层被破坏。完成下面小题。
21. 臭氧层主要分布于( )
A. 对流层底部B. 对流层顶部C. 平流层下部D. 平流层上部
22. 臭氧层变薄的区域主要出现在( )
A. 北极上空B. 南极上空C. 赤道上空D. 北大西洋上空
23. 导致兔子、鱼视力受损的因素主要是( )
A. 红外线过量B. 红外线过少C. 紫外线过量D. 紫外线过少
【答案】21. C 22. B 23. C
【解析】
【21题详解】
臭氧层集中在20~25km的大气层中;对流层最大厚度为17~18km,对流层顶部臭氧层的厚度并不大,AB错误;平流层的范围从对流层顶部至50~55km高空,因此臭氧层在平流层下部最为集中,C正确,D错误。故选C。
【22题详解】
臭氧层变薄的区域主要出现在南极上空,B正确;北极上空、赤道上空、北大西洋上空臭氧层变薄的现象不明显,ACD错误。故选B。
【23题详解】
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臭氧层变薄,导致到达地表的紫外线增多,使兔子、鱼视力受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25公里的高度处。紫外辐射在高空被臭氧吸收,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同时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的伤害,透过的少量紫外辐射,有杀菌作用,对生物大有裨益。
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的空气层随之降温,当其温度降到露点以下,即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会有水汽的凝结。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0℃以上,在地面或地物上会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如果露点温度在0℃以下,则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上凝华成白色的冰晶,称为霜。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24. 下列环节中,与霜、露的形成关系密切的是( )
A. ①强B. ③弱C. ⑦弱D. ④弱
25. 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因此小麦产量高、质量好。与此有关的是( )
A. ①小②大B. ①大③小C. ③大⑦大D. ④小⑥小
【答案】24. B 25. B
【解析】
【24题详解】
由图可知,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射向宇宙的大气辐射,⑤为地面辐射,⑦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由材料可知,霜、露的形成需要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的空气层随之降温,说明此时地面辐射⑤强,地表降温快,大气逆辐射③弱,热量通过较强的④散失到宇宙空间,近地面大气温度低,综上可知,与霜、露的形成关系密切的是③弱,此时④较强,B对,D错;太阳辐射出现在白天,太阳辐射的强弱和在傍晚或夜间形成的霜、露关系不大,AC错。故选B。
【25题详解】
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路径短,空气稀薄,晴朗天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①大,导致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多,大气吸收热量多,温度较高;夜晚,由于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③小,保温效果差,大气温度低,从而 导致气温日较差大。综上可知,与气温日较差大相关的是①大③小,B对,ACD错。故选B。
【点睛】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由于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比它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要少一些。
某同学尝试完成了下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底部没有放土的乙箱气温高了3℃。完成下面小题。
26. 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 大气的温室效应B. 大气的热流环流运动
C.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7. 甲箱气温比乙箱气温高的原因是( )
A. 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 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 大气削弱作用差异D. 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答案】26. D 27. B
【解析】
【分析】
26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中有土层,而乙图没有土层;土层吸收太阳辐射辐射能力较强,产生的地面辐射也较强;乙箱中没有土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弱,故产生的地面辐射也较弱;据此可以得出,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地面状况不同,地面辐射状况不同,近地面大气获得的热量不同,升温幅度不同。故选D。
【27题详解】
由两幅图的差异可知,甲图下垫面为土层,乙图没有土层即为玻璃,而土层相对于玻璃而言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强,反射率较低,故温度较高,形成的地面辐射较强,故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较多,气温较高。故选B。
【点睛】大气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原理是: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力符号一般用带尾羽的风向杆表示,即风向标,绘有尾羽的一端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尾羽横杆多代表风力大。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洞庭湖冬季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此时( )
A. ①处风向为偏南风B. ②处为下沉气流C. ③处比①处风力小D. ④处为上升气流
29. 能正确表示M处该时刻近地面风向和等压面的是( )
A. B. C. D.
30. 此刻最可能为当地时间( )
A. 0~2时B. 3~5时C. 13~15时D. 19~21时
【答案】28. A 29. C 30. C
【解析】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①处风向标表示偏南风,近地面风从湖泊吹向陆地,A项正确;②处为上升气流,④处为下沉气流,B、D项错误;③处风力符号尾羽横杆数量比①处多,说明③处比①处风力大,C项错误。故选A。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等压面的相关知识。①处风向标表示偏南风,近地面风从湖泊吹向陆地,陆地上方气流上升,湖泊上方气流下沉,说明陆地气温高,湖泊气温低,陆地近地面形成低压,湖泊近地面形成高压,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结合上题分析,陆地气温高于湖泊,说明图示时间为白天,13~15时为白天,也是一天中气温较高的时段,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热力环流形成: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地表受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
燃放孔明灯是我国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冉冉升起的孔明灯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下图为我国某地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问题。
31.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所燃放的孔明灯水平方向移动速度最快的是( )
A. 甲地B. 乙地C. 丙地D. 丁地
32. 如在图中丙地燃放孔明灯,其在近地面可能的飞行方向是( )
A. 向南B. 向北C. 向东D. 向西
【答案】31. D 32. A
【解析】
【分析】本组选择题以燃放孔明灯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风向和风速等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
【31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就越大。由图可知,丁地的等压线最密集,风速最大,受风速影响,孔明灯水平方向移动速度最快,因此D项正确,ABC错误。故选D。
【32题详解】
由图可知,丙地位于高压中心的东南侧,根据所学知识,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东南,由于我国地处北半球,因此风向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再结合摩擦力的作用下,丙地近地面吹北风,孔明灯受北风的影响有可能向南飞行,因此A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断: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画出等压线在拟求风向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不一定是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顺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若为高空,则偏转90°),画出实线箭头,箭头所指即经过该点的近地面风向。
二、非选择题部分(本部分共3小题,共36分)
33.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以下地理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该模式图示意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④为____(填行星名称)的公转轨道。
(2)若该模式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___。
(3)若该模式图示意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三叶虫化石,那么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____代。
(4)若该模式图示意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该圈层在大陆部分厚度随海拔的变化规律是____。
【答案】33. 地球 34. ①. 日冕 ②. (太阳)黑子
35. 古生 36. ①. 地壳 ②.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或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地理模式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八大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排序、太阳大气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等相关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在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有一个小行星带。则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土星轨道、木星轨道、火星轨道和地球轨道。
【小问2详解】
太阳外部大气层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若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区域位于色球层外部,为日冕层。曲线③④之间位于色球层内部,为光球层,光球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约为11年。
【小问3详解】
三叶虫繁盛的时代为古生代;利用化石可推知地层的相对年龄及地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若地层中含有大量三叶虫化石,则说明该地层最有可能形成于古生代。
【小问4详解】
从地表到地心,地球内部被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同心圈层。若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位于地幔以上,为地壳。地壳的厚度与地势高低呈正相关,海拔越高,该层越厚;海拔越低,该层越薄。
34.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电影《中国机长》改编自真实事件。2018年5月14日7:06四川航空3U8633航班以800km/h的速度飞行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9800米高空时,驾驶舱挡风玻璃突然爆裂,飞机剧烈抖动。机长临危不乱,用冻得发紫的双手迅速手动操作迫降,34分钟后飞机安全降落成都机场,119名乘客无一伤亡,创造了民航史上的一次史诗级壮举。
材料二:大气环境是指生物赖以生存的空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物理特性主要包括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气压和降水,这一切均由太阳辐射这一原动力引起。化学特性则主要为空气的化学组成:低层大气层中氮、氧占干洁空气体积的99%,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些物质。
(1)简述飞机发生事故时其所在大气层的温度变化规律和运动特征。
(2)说出机舱挡风玻璃爆裂时机舱外的气温和气压特点,并分析形成该气温特点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大气中臭氧虽然很少,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请简述其作用。
【答案】34.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风、云、雨、雾、雪大都发生在这一层)。
35. 气温低、气压低;地面的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该处距地面远,获得热量少,气温低)。
36. 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解析】
【分析】本题以电影《中国机长》相关信息为背景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的组成与大气的垂直分层在生活中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纬度大气对流层顶的高度为10-12千米,该飞机飞行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时,高度为9800米,因此飞机发生事故时所在的大气层为对流层。对流层大气的物理特征是由于该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因此气温变化是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该层大气的温度是上冷下热,因此气流的垂直运动是对流运动。由于该层大气集中了大气的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气流又是以对流运动为主,因此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小问2详解】
该飞机飞行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时,高度为9800米,因此飞机发生事故时所在的大气层为对流层。由于该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因此机舱外的气温低。同时海拔越高空气密度越小,气压越低,因此机舱外的气压也低。由于该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因此海拔越高处,受地面影响越小,获得地面的热量越少,因此气温低。
【小问3详解】
大气中的臭氧虽然很少,但是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在22-27千米范围内,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臭氧层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35. 下图是我国某地高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
(1)若图中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____(白天或夜晚)。
(2)考虑地转偏向力,AB两地之间的风向可能为____风,AB两地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的是____。
(3)图中点①至点⑤,气压最高的是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④⑤两点气温较高的是____。
【答案】35. 白天 36. ①. 西北 ②. B
37. ①. ④ ②. ⑤ ③. ④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某地高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涉及热力环流的应用、等压线的判断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地高空等压面向低海拔处凸出,说明该处气压较低,说明在A处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而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气流遇冷而下沉,所以近地面A地气流遇冷下沉形成相对冷高压,B地高空等压面向气压较低的高海拔处凸出,说明该处气压较高,说明在B处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而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气流受热膨胀上升,因此B地气流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相对热低压,在近地面方向A地气压高于B地,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气流由A指向B,高空处气流由B指向A。若A为海洋,B为陆地,A地为高压B地为低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海洋比同纬度陆地增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气压高。该热力环流出现在白天。
【小问2详解】
B处气流受热膨胀上升,气流上升容易出现阴雨天气;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由A指向B,方向是由西向东,结合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偏而形成西北风。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等压面特点是“凸高凹低”,海拔越高,气压越低。①②③三点位于同一等压面,气压相等,④位于该等压面下方,气压高;⑤位于该等压面上方,气压低。因此图中点①-⑤,气压最高的是④,气压最低的是⑤。A处近地面是冷高压,B处近地面是热低压,对应高空④处温度也高于⑤处。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东风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东风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是, 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阆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阆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部分,非选择题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东风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东风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