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武威凉州区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答案】1. C 2. A 3. D
4. 《离骚》
示例一:诗人对君主的态度存在“两难”。一方面“恐美人之迟暮”,诗人渴望“乘骐骥以驰骋兮”,表现出忠君、报君的态度;另一方面,又“怨灵修之浩荡兮”,体现出“怨君”的态度。
示例二:诗人的“进”与“退”体现了“两难”。一方面,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渴望“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另一方面,残酷的现实让他“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而即便选择了“退”,他改变楚国现实的理想也一直都在。
《红楼梦》
示例一:贾宝玉“正邪两赋”的形象特点就体现了“两难”。贾宝玉在一些人看来,是情痴情种,他聪明灵秀、文采风流;而在另一些人看来,是不肖子孙,他乖僻邪谬、不学无术。
示例二:王熙凤的人物特点也体现了两难:一方面,她精明能干,八面玲珑,将贾府打理得井井有条,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另一方面,她专权敛财,严苛待下,心狠手辣,“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些特点让读者很难对王熙凤的形象特点形成统一的结论。
5. ①运用举例论证,获得直接证据。
②援引黑格尔的研究成果,从哲学层面找到根本依据。
③通过分析“两难的调解方案”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与伟大无缘,从反面(间接)加以论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黑格尔对此早就有过论述”错误,选项中的“此”指的是《伽利略传》和《老人与海》中都存在“两难结构”这一现象,而原文中,黑格尔“早就有过深入论述”的是“这种两难”,而非这两个作品中的“两难结构”,选项偷换了概念。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都不一定有正确的主题和合适的艺术形式”错误,根据第②段“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可知,作者探讨的是伟大的艺术作品与“清晰的主题思想”之间的关系,与“正确的主题”无关。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章第⑦段的观点是“两难结构有一个巨大的陷阱,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失足其间,结果只能保持杰出,却与伟大无缘”。本段从评论者和创作者两个角度进行论证。
A .是研究者(评论者)对同作品主题的不同看法,没有涉及“两难”;
B.符合整篇文章的观点,但不符合第⑦段的观点;
C.《祝福》原作本身对祥林嫂捐门槛后的情节走向是有明确交代的,所以电影版的相关情节不属于“两难”;
D.符合题意,根据表述,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应该如何看待,《长恨歌》没有给出明确偏向性的答案,而《长恨歌传》则进行“宣教”:“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从这一点上来说,《长恨歌传》不能算是伟大的作品。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黑格尔关于“二律背反”的定义,并结合作者对《伽利略传》《老人与海》两个作品的分析,我们不难明白,文学作品中的“两难”是指针对同一事物的同一方面,作品呈现出相反的“两个片面”,这“两个片面”都有其充足的理由,相持不下又相辅相成。
《离骚》和《红楼梦》中的“两难”体现在多个方面,考生可以从人物形象特点,从人物具体的心理、态度、行为,或者从作品的主题等多个维度进行思考,只要符合“两难”的基本特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分析《离骚》的人物态度:
示例一:屈原对待君主的态度存在“两难”。结合文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来看,诗人一方面担忧君王也会日益衰老,渴望自己能够躬先士卒,为君王在前引导开路,表现出他忠君、报君的态度;结合“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可知,另一方面,他又怨恨君王(楚怀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的心迹,体现出其“怨君”的态度。
示例二:屈原的“进”与“退”体现了“两难”。结合文中“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等内容可知,一方面屈原忠君爱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渴望乘上奔驰的骏马为君王奔走效力,做先锋开路;结合“悔相道之不察兮”“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可知,另一方面,残酷的现实让他陷入苦闷与徘徊之中,只想退居草野,重新修习德行,而即便选择了“退”,他改变楚国现实的理想也一直都在。
分析《红楼梦》的人物形象:
示例一:贾宝玉“正邪两赋”的形象特点体现了“两难”。贾宝玉的“正”体现在:他是情痴情种。贾宝玉作为情痴情种是《红楼梦》中最吸引读者的部分之一,他与林黛玉情定前生,两人将情的“痴”发挥到极致,演绎了一出非常细腻感人的爱情故事,可谓是缠绵悱恻,动人心魄。他聪俊灵秀。贾宝玉的聪俊灵秀随处可见,最能体现他异与常人的灵秀地方,恐怕是他对“女儿论”的高见了,这在当时男权时代尤其难得,除此之外,在文采等其他多个方面也均有体现。贾宝玉的“邪”体现在他“乖僻邪谬”,即性格古怪孤僻,不近人情,喜怒无常,不学无术,是伦理道德的叛逆者。
示例二:王熙凤的人物特点也体现了两难:一方面,她精明能干,口才出众,说话诙谐风趣,八面玲珑。她是荣国府的内管家,将贾府打理得井井有条,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另一方面,她心狠手辣,贪财揽权,傲慢苛刻,如“毒舌相思局”、“弄小巧用借剑杀人”、“弄权铁槛寺”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些特点让读者很难对王熙凤的形象特点形成统一的结论。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首先,文章运用举例论证,获得直接证据。文章列举了戏剧、小说、音乐、美术等领域例子,来论证这些领域的伟大作品都存在两难结构,重点分析的是《伽利略传》《老人与海》两个作品。
其次,由文中“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对这种两难早就有过深入论述,他把两难结构的哲学原理,归结为‘两个片面都具有充足理由,相持不下又相辅相成的悖论’,也可称之为‘二律背反’”可知,文章在第⑤段援引黑格尔的“二律背反”理论,为论述伟大作品中的两难结构找到了哲学依据。
此外,文章还论述了“两难”的对立面——“两难的调解方案”,评论家的调解方案歪曲、窄化了原作的艺术思想,而创作者的“解”看似“洞察一切”,实则把伟大作品降格为优秀作品。这一点也间接证明,伟大的作品一定是有“两难”的。
【答案】6. B 7. D
8. ①对自己人生定位的茫然;
②努力改变被冷漠地轻视现状的艰难;
③工作之初对社会世故的无意识;
④对无力拯救亲人摆脱生活困顿与困扰的痛心。
9. 甲组示例:
①“我”背离村庄,来到城市,努力摆脱乡村穷困的生活和记忆里生活的沉重。
②“我”一直没有忘记乡村,每年回乡收秋,并投入到乡村脱贫攻坚工作中。
③“我”走出乡村,但不能帮助亲人摆脱困境,内心充满痛苦与伤感。
乙组示例:
①文章所有的叙述来自村庄自身,用一种写实的笔法叙述。
②文章反映了脱贫攻坚前乡村真实的情况。
③作者对乡村既想逃离又有着深挚的爱,表现情感的真实性。
④细节真实,如父亲没有扛起麻袋,却被麻袋带倒等细节。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文章将城市与乡村对比来写……突显城乡的差异”,文中主要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当时部分偏远农村依然贫穷的现状,并未提到城市,所以“将城市与乡村对比来写”“突显城乡的差异”说法错误。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D.“‘恨’的存在,冲淡了‘爱’”错误,我“恨”乡村的贫苦,但是“恨”没有冲淡“爱”,所以我会“回归”农村,试图改变农村贫苦的现状。文中“无法相抵”,指二者无法中和,无法释怀。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谁”,这是对自己身份、人生定位的茫然;
“在现实和世故面前,我的一切努力似乎都那么苍白无力。一个人在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发出的声音会被冷漠地轻视。我暗暗地、发着疯地铆着一股劲儿,努力让自己强大起来……可是在另一种声音的笼军下,我又能是谁?我经常会在一句‘你爸爸是谁’的询问里困惑”,这是努力改变被冷漠地轻视而不得的无奈;
“工作之初,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句询问背后的世故,因为我的确是一个没有故事和城府的人,又哪里会把这些联系到一起呢”,这是工作之初对社会世故的无意识;
“我是如此微不足道,哪有什么力量拯救自己的亲人,让他们不再饱受生活的困顿与困扰”,这是对无力拯救亲人摆脱生活困顿与困扰的自责与痛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甲组:
依据“这些年自己拼命地背离泥土、背离村庄、背离记忆里无法遣散的那些生活的沉重”可知,“背离”在文中指“我”背离村庄,来到城市,努力摆脱乡村穷困的生活和记忆里生活的沉重;
依据“自负责单位的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我走过了太多的村落,看着村庄在长久的苍凉中被注入新鲜的元素,心情也随着脚步对村庄的深入探索而起起伏伏”“尽管我早已习惯了城市生活,但是每到秋收季节,我仍会义无反顾地回乡,忘我地与那片黑土地继续抗争”可知,“回归”在文中指“我”一直没有忘记乡村,每年回乡收秋,并投入到乡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中;
依据“我是如此微不足道,哪有什么力量拯救自己的亲人,让他们不再饱受生活的困顿与困扰”“而我的父母,在剩下的时间里,在风湿性关节炎复发的疼痛和重感冒的围困里,继续他们的劳作”可知,“痛苦”在文中指“我”走出乡村,但不能帮助亲人摆脱困境,内心充满痛苦与伤感。
乙组:
文章的真实性可从叙述人称、内容、情感的真实、细节的真实等角度加以分析。
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真实可信;
“在这里,所有的叙述都不是来自故事,而是来自这个村庄自身”“自负责单位的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我走过了太多的村落,看着村庄在长久的苍凉中被注入新鲜的元素,心情也随着脚步对村庄的深入探索而起起伏伏”,文章所有的叙述来自村庄自身,用一种写实的笔法叙述;此外,文章反映了脱贫攻坚前乡村真实的情况;
“可无论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仍然无法与父辈的村庄彻底割裂、分离。尽管我早已习惯了城市生活,但是每到秋收季节,我仍会义无反顾地回乡,忘我地与那片黑土地继续抗争”“在我的记忆里,村庄留给我最多的印象就是贫穷与自卑,因为这些,才有了我后来挣命般的苦读与逃离。多少次,我只身携带着文字,从现实中出逃,又被生活一次次无情地遣返。这个村庄,竟让我无力爱恨相抵”,作者对乡村既想逃离又有着深挚的爱,表现情感的真实性;
“我缩着扁膀走出来,父亲看了我一眼,说饭菜热在锅里,田野里风太大,你吃完早饭留在家里看家”“父亲向较低地势走下一步,蹲下身,试图用全身的力气抡起那满满一麻袋玉米。可是,那个麻袋并没有妥帖地伏在父亲的背上,而是偏离了他预期的方向,重重地倒向父亲右臂的一侧,也顺势将他带倒在泥泞的地上”“看见我,他微微一愣,非常直接地将他刚才经历的痛苦,以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进行了转换,僮硬地挤出了一个笑脸。那个笑,像是把借来的表情黏到了脸上,比哭泣还让人难受”,这些生活的片段、细节描写让读者感觉真实可感。
【答案】10. BDG 11. C 12. B
13. (1)由此说来,仁义道德、机智善辩之类,都不是用来保全国家的正道。
(2)现在君王您舍去这些,却沿用远方胡人的衣服,改变古代的教化,改变古代的章程。
14. ①我认为武灵王应该更喜欢韩非,②因为韩非的观念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③武灵王的观念是:“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制今者不法古”。他们观念一致。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真正有学问的人,能听从意见而改变观点,通晓礼法的变化才能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知学之人”偏正短语作主语,较长,可在其后B处断开;
“能与闻迁”,“与闻”是介宾结构,做“迁”状语,构成状中结构,意思完整,在其后D处断开;
“达于礼之变”动宾结构,意思完整,在其后G处断开。
故在BDG三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意思不同。“而不怀仁”的“怀”是“感念”的意思。句意:他施行仁义的政策感化了西戎。/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
B.正确。意思不同。“循陵而走”的“循”是“沿着”的意思。句意:而是依靠徐、鲁两国的实力。/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跑。
C.错误。意思不同。“王之蔽”的“蔽”是“蒙蔽”的意思。句意:做君王的不阻塞言路,/大王被蒙蔽。
D.正确。意思相同。句意: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地考虑考虑。/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短铁活就可以伤敌”错误,原文“铁铦短者及乎敌”意为“武器短的会被敌人击中”。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由、从;“所以”,用来……(正道);“持”,保全。
(2)“释”,舍弃;“袭”,沿用;“教”,教化;“易”,改变。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分条陈述理由。
由原文“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和“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可知,韩非的观念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由原文“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可知,武灵王的观念是:“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制今者不法古”。他们观念一致。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周文王地处丰、镐一带,领土方圆不过百里,他施行仁义的政策感化了西戎,最终统治了天下。徐偃王统治着汉水以东的地方,方圆有五百里,他也施行仁义的政策,有三十六个国家向他割地朝贡。楚文王害怕徐国会危害到自己,便出兵伐徐灭了徐国。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得了天下,而徐偃王施行仁义却亡了国,这证明仁义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所以说:时代不同了,政事就会随之不同。在舜当政的时候,苗族不肯归顺,禹主张用武力去讨伐。舜说:“不行。我们推行德教还不够深就动期武力,不合乎道理”。于是便用三年时间加强德教、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来进行精神感化),苗族终于归服了。到了共工打仗的时候,武器短的会被敌人击中,皑甲不坚固的便会伤及身体。这表明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的德政方法只能用于古代而不能用于当今。所以说:捐况变了,措施也要跟着改变。上古时候人们在道德上竞争高下,中古时候人们在智谋上角逐优劣,当今社会人们在力量上较量输赢。齐国准备进攻鲁国,鲁国派子贡去说服齐人。齐人说:“你的话说得不是不巧妙,然而我想要的是土地,不是你所说的这套空话。”于是出兵攻打鲁国,把齐国的国界推进到距鲁国都城只有十里远的地方。所以说徐偃王施行仁义而徐亡了国,子贡机智善辩而鲁失了地。由此说央,仁义道德、机智善辩之类,都不是用来保全闻家的正道。如果当初抛弃徐偃王的仁义,不用子贡的巧辩,而是依靠徐、鲁两国的实力,去抵抗有万辆兵车的强敌,那么齐、楚的野心也就不会在这两个国家得逞了。
材料二:
赵文劝谏武灵王说:“农夫辛勤耕作以供养君子,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愚笨的人表达意见,明智的大加以决策,这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做臣子的不隐瞒自己的意见,做君王的不阻塞言路,这是国家的福分、我虽然愚笨,但还是希望竭尽自己的忠心。”武灵王说:“替别人着想的人不应该过分苛求,竭尽忠心的人不能指资他的错误,您就直言吧。”赵文说:“适应时势顺从当地民俗,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则;衣服有一定的款式这是礼法的规定;遵守法纪,不犯错误,这是老百姓的职责。这三个方面,都是古代圣贤的教导。现在大王您对这些都弃之不顾,却沿用远方胡人的衣服,改变古代的教化,改变古代的章程,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地考虑考虑。”
武灵王说:“你所说的只是世俗的见解。普通民众只是一味地沉溺于习惯世俗之中,而书呆子又总是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这两种人,他们只能谨守职责、遵守法令而已,不能和他们一道谋长远的事业,建立开创之功。而且夏、商、周三个朝代虽然服装不同但却能统一天下,春秋五霸政教各异却能治理好国家。聪明人制订法令,愚蠢的人被法令制约;贤达的人改革习俗,而愚笨的人却拘泥于旧风陋俗。因此那些受世俗礼法制约的人,没有必要和他们交流思想;那些拘泥于旧风陋俗的人,没有必要向他们说明你的意图。所以习俗随时势而变,而礼法和这一变化了的习俗相统一,这才是圣人治国的根本原则啊!接到国家的政令就马上行动,遵守法制而抛弃个人私念,这才是老百姓的天职。真正有学问的人能听从意见而改变观点,通晓礼法的变化才能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为自己着想的人不会兼顾他人,治理当世就不能完全效法古代,您还是放弃那些不正确的意见吧!”
【答案】15. B 16. ①贬官后的愁闷,有不遇之感。
②故乡远在千里之外,有怀乡之愁。
③与故人分别,有别离之绪,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的能力。
B.“较为直接”错,应为委婉含蓄。颔联“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两句意思是隔水烟霭中,看得见佛寺修竹成荫,一路上细雨萧疏,经过的村庄落花阵阵。作者借烟霭、疏雨、落花抒发了被贬后的愁思,是借景抒情。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据注释可知,作者被贬为外官;“酒薄难成醉”,指诗人因被贬而心有愁绪,饮而无味,不能成欢,所以,贬官后的愁闷,有不遇之感是“易断魂”的原因之一。
②“回首故山千里外”,意思是回望故家远在千里以外。“故山千里外”表明作者远离故乡,在千里之外,充满怀乡的浓愁,这是“易断魂”又一个原因。
③“别离心绪向谁言?”,意思是满怀离情别绪又去讲给谁听?作者离别家乡,与故人长久分别,内心充满离愁别绪,又无人倾诉,顿生孤独寂寞之感。这是“易断魂”的第三个原因。
【答案】 ① 纵一苇之所如 ②. 凌万顷之茫然 ③. 钱塘自古繁华 ④. 重湖叠?清嘉 ⑤. 吴楚东南坼 ⑥. 乾坤日夜浮(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纵、凌、茫、繁、?、坼、乾、坤、鉴。
【答案】18. 示例:A:进行麻醉评估 B:飞机在空中飞行阶段 C:才算平稳着陆
19. 示例:麻醉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麻醉风险评估并制定计划,然后选择合适的诱导药物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并调整用药剂量来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在此期间要严密监测患者指标变化,最后要适时停止麻醉注入并判断患者意识恢复情况。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结合下句“结合患者的情况评估麻醉风险并制定计划”可知,介绍的是对患者进行麻醉评估并制定计划,可见在计划接受手术前,麻醉医生会对患者进行麻醉评估,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进行麻醉评估”。
B:结合上文“麻醉诱导阶段相当于飞机起飞阶段”和下文“麻醉苏醒期常被比喻为飞机落地”可知,是在用飞机的三个不同阶段来形容全身麻醉时的三个不同阶段,那么麻醉维持阶段就应该是飞机在空中飞行阶段,所以此处应该填写“飞机在空中飞行阶段”。
C:结合上文“直至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完全清醒,恢复良好”可知,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完全清醒,恢复良好相当于飞机平稳着陆,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才算平稳着陆”。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本题要求以“麻醉医护人员”为主语,所以确保麻醉安全的措施都应该是医护人员施行的。
结合“在计划接受手术前,麻醉医生会对患者进行麻醉评估,结合患者的情况评估麻醉风险并制定计划”可知,麻醉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麻醉风险评估并制定计划;
结合“全身麻醉的诱导可采用镇痛、镇静、肌松三类药物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配合手术。麻醉诱导时需严密监测患者各项指标变化并进行针对性处理,以免发生突发意外。随后手术开始,麻醉进入维持期,此阶段相当于。飞机在空中飞行阶段,此时各种麻醉药物的血药浓度趋于平稳,麻醉人员需调整用药剂量以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同时监测患者呼吸、血压、心率等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可知,然后选择合适的诱导药物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并调整用药剂量来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在此期间要严密监测患者指标变化;
结合“需要减浅麻醉药物,尽可能快速地排出各种药物,使患者意识、呼吸等逐步恢复。直至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完全清醒,恢复良好,飞机才算平稳着陆。一般麻醉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多项指标来判断患者是否完全苏醒”可知,最后要适时停止麻醉注入并判断患者意识恢复情况。
【答案】20. 答案一:长短句结合,句式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两个短句形成对偶,接一个长句悠闲舒缓,再用一个短句结束,干净利落。
答案二:整散句结合,灵活自然,富有变化,音节和谐。“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是整句,结构相同长短一致,对偶典雅、浅易,十分整饬;与散句配合使用,整齐中寓疏落荡漾之致,显出变化之妙,音韵之畅。
21. 作者把连续的动作“呼吸”“走道”“看”“听”组合起来,无停顿,形成快读,给人一种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的意味;传达出作者在山中巨大的愉悦和幸福感。
22. “纵容”本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在本句中化为褒义,贬词褒用。这里写出作客山中之人任由满腮胡须如苔藓般自然生长,不加剔除,表达出不受羁绊、畅享自由的自得之情。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式的能力。
鉴赏句式可以从长短、整散两个角度进行。
“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供你闲暇时鉴赏”是短句,干净利落,简洁凝练,“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是长句,给读者悠闲舒缓、不疾不徐的感觉。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长短错落,既有节奏感,又有舒缓有致。
“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是对偶句,“近谷”对“远山”,“内”对“上”,“生烟”对“起霭”,结构一致,句式整齐,给人以典雅感。“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时鉴赏”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有致。整散结合,既有韵律美,又有变化美。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句子用“单就”串联起“呼吸”“走道”“看”“听”四个连续的动作,边呼吸,边走路,边睁眼,边看,边听,中间没有任何停顿,一气呵成,给读者一种作客山中,有感于大山的魅力,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给他人的意味,反映出作者身处其中内心的喜悦和幸福。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感情色彩的能力。
纵容:指放任,不加拘束。本是贬义词,形容对错误的言行放任不加制止。“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一句中褒义词贬用,语境是说独自作客山中,可以不受任何约束,任由胡须疯长,无需在意仪表,内心怡然自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展示了出自《南史》的一则古语“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其中,“成败相因”是指成功与失败是相互关联的,成功往往是在失败的基础上获得的,而成功也可能是走向失败的开始。“理不常泰”则是指事物的发展是有起伏波动的,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任何事情都会面临各种变数和挑战,正如成功与失败不是绝对不变的,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成败相因,理不常泰”是一种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也是一种对人生态度的启示。成功和失败虽然是相互关联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追求成功。相反,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挑战,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不断反思成长,最终走向成功。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万物终有变,一时的成功不意味着能永远成功,我们要保持谦虚之心,以谦卑进取之姿对待成功,胜不骄,败不馁,不断学习和成长,使生命之树长青。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成功与失败的关系,如何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述“如何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时,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失败时不气馁,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铺就成功之路;成功时不自大,保持谦逊的姿态,不忘初心,成就辉煌人生。
立意:
1.万物终有变,常怀进取心。
2.胜不骄,败不馁,助力行稳致远。
3.常怀危机意识,永葆进取初心
2024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2,5亿元,①国家层面,①内容上,概括了作者的感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武威凉州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武威凉州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