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常德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
展开常德市一中2024届高三第四次月水平检测试卷
生 物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高三生物备课组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右图是细胞内三类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及功能图示。下列相
关叙述错误的是
A.将D高温加热后,不能再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B.植物细胞中构成E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
C.细胞中的F有两种,但病毒中的F只有一种
D.生物大分子D、E和F在叶绿体中均有分布
2.甲状腺滤泡细胞内的I-浓度约是血浆中浓度的30倍。血浆中I-进入滤泡上皮细胞是由钠碘同向转运体(NIS)介导的,如图所示。哇巴因是钠钾泵抑制剂,硝酸根离子(NO3-)可与I-竞争NIS。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Na+通过 NIS 进入甲状腺滤泡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B.K+通过钠钾泵进入甲状腺滤泡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C.哇巴因可抑制I-进入细胞,从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
成
D. NO3-可以抑制I-进入细胞,从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
成
3.下图1为酶的作用机理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示意图,为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两种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大小,某同学设计了实验并检测各组酚的剩余量,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1模型推测,可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来降低非竞争性抑制剂对酶活性的抑制
B.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高温抑制酶活性的机理相同,都与酶的空间结构改变有关
C.图2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而PPO的初始量、pH等属于无关变量
D.探究酶B的最适温度时,应在40~50℃间设置多个温度梯度进行实验
4.某科研团队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器—迁移体,这是一种单层膜囊泡状结构。细胞中受损的线粒体可通过增强与 KIF5B(蛋白)的结合而减弱与Dynein(蛋白) 的结合,从而更容易被运输到细胞边缘并进入迁移体,最终被释放到细胞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线粒体和迁移体的膜结构都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B.提高细胞内Dynein的表达量可以诱导线粒体进入迁移体
C.迁移体清除受损线粒体的机理与细胞自噬过程中清除受损线粒体的机理相同
D.迁移体将受损线粒体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中的能量
5.某植物为二倍体雌雄同株同花植物,自然状态下可以自花受粉或异花受粉。其花色受A(红色)AP(斑红色)、AT(条红色)、a(白色)4个复等位基因控制,4个复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A>AP>AT>a。AT是一种“自私基因”,在产生配子时会导致同株一定比例的其他花粉死亡.使其有更多的机会遗传下去。基因型为ATa的植株自交,F1中条红色:白色=5: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花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
B.两株花色不同的植株杂交,子代花色最多有3种
C.等比例的AAP与ATa植株随机交配,F1中含“自私基因”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3/28
D.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F1条红色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3/7
6.两纯合玉米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F2籽粒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非甜∶紫色甜∶白色非甜∶白色甜=27∶9∶21∶7。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籽粒口味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B.籽粒颜色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C.F2白色籽粒中纯合子占2/7
D.F2非甜籽粒中杂合子占2/3
7.基因型为AaXDXd的雌果蝇,减数分裂过程中某些时期的相关数量关系如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A.甲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前期
B.甲、乙两时期细胞中的染色单体数均为8条
C.乙时期细胞可能的基因组成为AAXDXd
D.该初级卵母细胞完成减数分裂后产生1种卵细胞
8.根据S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的差异,将其分为SI、SⅡ、SⅢ等类型,不同类型的S型发生基因突变后失去荚膜,成为相应类型的R型(RI、RI、RⅢ),R型也可回复突变为相应类型的S型(SI、SⅡ、SⅢ)。S型的荚膜能阻止外源DNA进入细胞,为探究S型菌的形成机制,科研人员将加热杀死的甲菌破碎后获得提取物,冷却后加到乙菌培养液中混合均匀,再接种到平板上,经培养后检测子代细菌的类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肺炎链球菌的拟核DNA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该实验中的甲菌应为R型菌,乙菌应为S型菌
C.若甲菌为SⅢ,乙菌为RⅡ,子代细菌为SⅢ和RⅡ,则能说明SⅢ是转化而来
D.若甲菌为SⅢ,乙菌为RⅢ,子代细菌为SⅢ和RⅢ,则能排除基因突变的可能
9.小鼠体内的黑色素由B基因控制合成,而A+基因可以通过调控抑制黑色素的合成,使小鼠表现出黄色,具体过程如图所示。A+基因还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甲基化修饰,从而失去部分调控作用,导致其毛色出现了介于黄色和黑色之间的一系列过渡类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B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黑色素的合成
B.A+基因甲基化后,由于基因碱基序列改变导致毛色发生变化
C.同时含有A+基因和B基因的小鼠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毛色
D.图中实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10.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科学家斯万特·帕博,以表彰他在已灭绝的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他从化石中提取尼安德特人线粒体DNA进行测序,分析了其与现代人类的基因差异。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水平上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对尼安德特人线粒体DNA进行测序是测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
C.不同生物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可揭示物种亲缘关系远近
D.古人类到现代人类的进化历程揭示了生物在主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进化
11.研究发现,果蝇通过训练能记住并避开某种气味,训练的方法是接触这种气味时伴随着电击。该记忆由一种被称为蕈形体神经元的细胞管理,其机制如图1、图2所示,电击能将多巴胺传递给蕈形体神经元,引发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存储了将电击与气味联系起来的记忆,但这段记忆很快就会被遗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果蝇避开某种气味的反射建立过程,是气味与电击关联形成的
B.压力和睡眠等因素,会影响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
C.记忆和遗忘的启动,可能与多巴胺分子数量和识别多巴胺的受体种类有关
D.长时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学习、记忆和情绪都属于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12.生物科学发现史上有很多以狗为实验材料的经典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巴浦洛夫发现每次给狗喂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一现象属于条件反射
B.斯他林将狗的小肠黏膜与稀盐酸混合磨碎,制成提取液注射到另一只狗的血液中,结果引起了胰液的分泌,命名提取液中的化学物质为促胰液素,进而发现激素调节
C.科学家手术摘除成年狗的甲状腺,会出现行动呆笨迟缓、精神萎靡等症状,证明甲状腺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关
D.班廷和贝斯特将狗的胰管结扎至胰腺萎缩后制成提取液,将提取液注射给切除胰脏的狗,结果狗不出现糖尿病症状,发现了胰岛素通过胰腺导管分泌释放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植物的光合作用细胞依赖光照,但光能超过光合系统所能利用的能量时,光合器官可能遭到破坏,该现象称为光抑制。光呼吸能利用部分有机物,在吸收O2放出CO2的同时消耗多余光能,对光合器官起保护作用。下图为某植物叶片在白天和夜晚的气体交换过程,其中PR、R、GP代表不同的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的PR、R过程分别代表呼吸作用、光呼吸,叶片中有机物的积累量取决于GP、R、PR之间的差值
B.光呼吸虽然消耗部分有机物,但是从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光抑制的发生,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
C.植物通过调节叶片角度回避强光或进行细胞内叶绿体的避光运动均可减弱光抑制现象
D.在农业生产中,适当抑制白天光呼吸和夜间呼吸作用的进行,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
14.关于DNA的复制,有的科学家提出了DNA半不连续复制的假说,该假说认为:DNA复制形成子链时,一条子链连续形成,另一条子链不连续,即先形成短片段后再借助DNA连接酶连接缺口(如图1)。为验证该假说,进行如下实验:让T4噬菌体在20℃时侵染大肠杆菌70min后,将3H标记的脱氧核苷酸添加到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在培养的不同时刻,分离出T4噬菌体DNA,使其解旋形成单链,再进行离心。DNA单链片段分子越小离试管口距离越近,检测相应位置DNA单链片段的放射性,结果如图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无论是连续复制还是不连续复制,所发生的碱基配对方式相同
B.根据图2所示的结果可以验证出该假说是正确的
C.该实验结果也可以证明DNA的复制属于半保留复制
D.如果该实验没有加入DNA连接酶,则大部分放射性会出现在试管口
15.某哺乳动物基因型为Dd,已知D、d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图1是测定的该动物体内细胞增殖不同时期的细胞①~⑦中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的关系图。若某细胞在形成细胞⑦的过程中,2号染色体出现了如图2所示的变化,即当染色体的端粒断裂后,姐妹染色单体会在断裂处发生融合,形成染色体桥,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在两个着丝粒之间的任何一处位置发生随机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两极。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1中肯定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有③④⑤⑥
B.染色体桥形成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Ⅱ后期
C.该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的不同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导致的
D.该细胞产生的其中一个子细胞的基因型有7种可能性
16.下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流动情况,①②表示物质,并且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②产生后将释
放到血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该器官为甲状腺,②可表示甲状腺激素,幼年缺乏可患呆小症
B.若该器官为胰腺,①可能是促胰液素,②可表示胰液
C.若该器官为肝脏,①可能是胰岛素,②可表示释放的葡萄糖
D.若该器官为性腺,②可表示性激素,化学本质为类固醇
三、非选择题:包括5小题,共60分。
17.(12分)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其结构复杂而精巧;各组分之间分工合作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生命活动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自我调控、高度有序地进行。回答下列与细胞有关的问题:
(1)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相似,但功能各有不同,从组成成分上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
(2)人体疾病往往与细胞器异常相关联。如内质网在病理条件下,受到损伤时,会发生肿胀、肥大和某些物质积累。肿胀是由于水分和钠的流入,使内质网变成囊泡,进而影响内质网的功能。内质网在病理条件下的肿胀现象能体现出生物膜具有的结构特点是 ,这是因为
。内质网出现功能异常后,可能被溶酶体分解,溶酶体除具有此类功能外,还具有 的功能。
(3) 用含3H标记的亮氨酸(R基为—C4H9)的培养液培养胰腺腺泡细胞,实验中需要将亮氨酸中的H均标记为3H,通过追踪放射性强度来确定实验结果,亮氨酸经脱水缩合产生的水中的放射性强度并未明显影响实验结果,原因是 。
(4) 许多科学家认为,线粒体和叶绿体体分别起源于一种原始的需氧细菌和蓝细菌类原核细胞。它们被原始真核细胞吞噬后未被消化,而是与宿主间形成共生关系,最终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细胞器。根据此学说,线粒体的外膜是从原始真核细胞的 衍生而来的。根据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特点,请列出支持该学说的一条证据 。
18.(12分)干旱胁迫对光合作用影响较大,干旱持续时间越长,植物的光合速率降低也越明显,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为研究干旱对于草本植物桔梗光合作用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2年生桔梗为实验材料,设置4个土壤水分处理,分别为土壤相对含水量的80%(CK)、轻度干旱(T1)、中度干旱(T2)、重度干旱(T3),其结果如下表:
处理
最大净光合速率
μmol/(m2·s)
总叶绿素含量
mg/g
气孔导度
mmol/(m2·s)
胞间CO2浓度
μmol/mol
呼吸速率
μmol/(m2·s)
CK
9.22
20
171
279
2.37
T1
7.50
24.8
122
252
2.00
T2
4.04
22.1
73
223
1.60
T3
1.73
14.8
56
231
0.95
(1) 从叶片中分离叶绿素可采用 法,其原理是
,叶绿素主要吸收 光。
(2)研究中发现重度胁迫下,气孔导度下降,胞间CO2浓度反而增加,原因是
;桔梗的呼吸作用随干旱程度的加剧,速率逐渐下降,
试分析其对植物生长的意义: 。
(3)为进一步研究干旱胁迫对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将长势一致的幼苗平均分成对照组、干旱处理两组,只给予成熟叶14CO2,检测成熟叶14CO2光合产物滞留量;一段时间后,检测光合产物在细根、幼叶和茎尖部位的分配情况(如图)。
据图分析,干旱胁迫对于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是 。
19.(14分)某种植物是一种二倍体植物,其性别有两性株(既开雌花又开雄花)和雌株(只开雌花),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该植物的株高和叶形分别由另外两对等位基因M、m和N、n控制。研究人员将外源的DNA片段导入由纯合的高秆掌状叶两性株获得的外植体,经组织培养获得了若干株转基因植株。为探究外源DNA片段插入的位置和数量,研究人员利用获得的转基因植株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已知外源DNA片段不控制具体性状,但会使插入位点所在的基因突变成其等位基因。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实验一:转基因植株甲自交,F1表现为两性株:雌株=3:1
实验二:转基因植株乙自交,F1表现为高秆掌状叶雌株:高秆掌状叶两性株:高秆柳叶两性株=
1:2:1
实验三:转基因植株丙自交,F1表现为高秆掌状叶两性株:高秆柳叶两性株:矮秆掌状叶两性株:矮秆柳叶两性株=7:3:1:1。
(1)该种植物的性别表现为显性性状的是 ;把实验一的F1均分为两组,一组自交,另一组随机交配,请问两组分别收获的F2中两性株与雌株的比例是否相同? 。
(2)根据实验二的结果,分析转基因植株乙中至少插入 个外源DNA片段,插入位置为
。
(3)已知实验三是由于F1的雌花产生的某种卵细胞致死导致,分析致死的卵细
胞基因组成为 。 结合三组实验现象,画出纯合的高秆掌状叶两
性株的一个体细胞内这三对基因和染色体的位置关系: 。
(4)已知利用植物的三体植株(即某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可探究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欲探究该植物控制叶形的基因(N、n)是否位于5号染色体上,请写出相应的实验思路。可选择的实验材料:染色体数正常的掌状叶和柳叶植株若干,5号染色体为三体的掌状叶和柳叶植株若干,所有材料均为纯合体,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配子与个体均存活。
实验思路: 。
20.(11分)亨廷顿症(HD)的一种发病机制是由编码亨廷顿蛋白的基因外显子序列中的三个核苷酸(CAG)发生多次重复所致。下图 1 是某亨廷顿症(HD)患者家系的遗传系谱图(方框和圆圈中的数字代表患者发病时的年龄),图 2 是图 1 每个个体 CAG重复序列扩增后的电泳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亨廷顿蛋白基因中 CAG多次重复属于 (变异方式)。据图 1、2 分析,该病是 染色体 性遗传病。
(2)由图2 中Ⅰ1、Ⅰ2、Ⅱ1、Ⅱ2、Ⅱ3、Ⅲ1、Ⅲ2 的电泳结果可推测,当该基因中CAG 重复次数 (选填“大于”、“等于”、“小于”)25 次时才可能患病。从患者发病时的年龄和 CAG 的重复次数角度分析, 与Ⅲ1、Ⅲ2 相比,Ⅲ3 尚未发病的原因可能有 、 。
(3)下图3是亨廷顿症致病机理图,其中前体 RNA 中被剪切下来的重复序列 RNA 异常聚集(也称 RNA 团簇)使剪接因子失去功能。过程①、③所需的原料分别是 、 ,RNA 团簇募集剪接因子后,最终导致 缺失,从而发病。
(4) Ⅲ3(亨廷顿蛋白基因中 CAG 重复 62 次)色觉正常,其成年后和一正常女性(其父亲是红绿
色盲患者)婚配,生一患病男孩的概率是 ,若该男孩患亨廷顿症,其致病基因中 CAG 重复次数最可能为 (①大于 62②等于 62③小于 62)。
21.(1分)分针灸是我国传承千年的治疗疾病的手段,以外源性刺激作用于身体特定的部位(穴位)引发系列生理学调节效应。我国科研工作者发表在《自然》杂志首次通过小鼠模型,阐明了针灸治疗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I.低强度电针刺激小鼠后肢的“足三里(ST36)”穴位,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发挥抗炎作用;II.脂多糖(LPS)是一种细菌毒素,当其进入动物血液后,会刺激肠巨噬细胞释放TNF-α(肿瘤坏死因子)、IL-6(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具体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均能与靶细胞 (选填“细胞膜上”、“细胞质中”)受体结合,进而 (选填“促进”、“抑制”)炎症反应。
(2)研究发现,在电针刺激“足三里”位置时,会激活一组位于四肢节段的Prokr2感觉神经元,其延伸出去的突起部分可以将兴奋以 (信号)的形式传向大脑的特定区域,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 (选填“单向”、“双向”)的。
(3)迷走神经是从脑干发出的参与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其属于 (选填序号:①中枢、②外周)神经系统。低强度电针刺激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起到抗炎作用,是通过Prokr2感觉神经元进行传导的,据图1写出该调节过程涉及的反射弧:
(使用箭头和图中文字表示)。
(4)研究人员利用同等强度的电针刺激位于小鼠腹部的天枢穴,并没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应,原因是 ,这也为针灸抗炎需要刺激特定穴位才有效提供了解释。
(5)研究人员对图中抗炎过程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分组及结果见表。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可使大鼠出现炎症,检测TNF-α浓度可评估炎症程度。据图分析,若丙组的A处理仅在肠巨噬细胞内起作用,推测A处理的3种可能的作用制: ; ;
。
分组
处理
TNF-α浓度
甲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
乙
腹腔注射LPS
++++
丙
腹腔注射LPS+A处理
++
常德市一中2024届高三第四次月水平检测答案
一、 选择题
1-5AABAD 6-10CBCCC 11-12DD 13 BCD 14 ABD 15 C 16 AD
二、填空题
17.【答案】(1)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2) (一定的)流动性 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亮氨酸产生水中的放射性强度明显低于肽链中放射性强度
(4) 细胞膜 线粒体和叶绿体内存在与细菌相似的环状DNA(或线粒体和叶绿体内有DNA,不完全受核DNA控制或线粒体和叶绿体具备独立、完整的蛋白质合成系统或线粒体和叶绿体内膜和外膜有显著差异或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因组与细菌相似或线粒体和叶绿体均以分裂方式繁殖,类似于细菌)(合理即可得分)
18.【答案】(1) 纸层析 不同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从而导致扩散速度不同 红光和蓝紫
(2) 重度干旱导致代谢功能的破坏,使得CO2的固定明显减少,胞间CO2的消耗也减少,虽然呼吸速率产生的CO2同样减少,但是减少幅度较光合作用小 植株通过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从而抵御干旱胁迫
(3)干旱处理导致成熟叶光合产物滞留量增加,输出量减少,其中输出量更多的分配到根部
19.【答案】(1) 两性株 相同
(2) 两 一个插入A基因,另一个插入N基因
(3) mN
(4)实验思路:选取染色体正常的柳叶植株与5号染色体为三体的掌状叶植株杂交,收获F1;显微镜检查F1的染色体数,选取F1的三体与染色体正常的柳叶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性状与比例。
20.【答案】(1) 基因突变 常 显
(2) 大于 年龄小 CAG重复次数少
(3) 核糖核苷酸 氨基酸 Htt蛋白
(4) 3/8 ①
21.【答案】(1) 细胞膜上 抑制
(2) 电信号和化学信号 单向
(3) ② 足三里→Prokr2感觉神经元→延髓→迷走神经→肾上腺
(4)腹部不存在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的Prokr2感觉神经元
(5) 抑制TNF-α合成 抑制TNF-α释放 增加N受体数量
1.【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生物大分子D具有构成细胞的结构物质、催化等功能,据此判断为蛋白质,单体A是氨基酸,元素X是为N;生物大分子E由C、H、O构成,据此判断为多糖,单体B是葡萄糖;生物大分子F(包括M、N两种)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据此判断F为核酸,M、N一种为DNA、另一种为RNA,元素Y为P。
【详解】A、生物大分子D具有构成细胞的结构物质、催化等功能,据此判断为蛋白质,蛋白质高温加热后,肽键没有被破坏,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A错误;
B、生物大分子E由C、H、O构成,据此判断为多糖,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构成E(多糖)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B正确;
C、生物大分子F(包括M、N两种)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据此判断F为核酸,细胞中的F有两种,为DNA和RNA,但病毒中的F只有一种,为DNA或RNA,C正确;
D、叶绿体中含有多种酶(蛋白质)、淀粉(多糖)、DNA(核酸),因此生物大分子D(蛋白质)、E(多糖)和F(核酸)在叶绿体中均有分布,D正确。
故选A。
2.【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钠钾泵消耗ATP将细胞内多余的钠离子逆浓度梯度运出,可见钠离子进入细胞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为协助扩散,同时将血浆中I-运入滤泡上皮细胞,而甲状腺滤泡细胞内的I-浓度是血浆中I-浓度的30倍,可见I-进入细胞内是逆浓度梯度,为主动运输。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甲状腺滤泡细胞内的I-浓度是血浆中I-浓度的30倍”血浆中I-进入滤泡上皮细胞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是主动运输,Na+进入细胞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为协助扩散,A错误;
B、钠钾泵通过主动运输将细胞外的钾离子逆浓度梯度运入细胞,B正确;
C、哇巴因是钠钾泵抑制剂,阻碍了Na+排出细胞,细胞外Na+浓度减少则会抑制NIS运输I-,从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C正确;
D、NO3-可以与I-竞争NIS,则影响了I-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D正确。
故选A。
3.【答案】B
【分析】题图分析: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性结合酶的活性部位,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底物的竞争力增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即底物浓度的增加能缓解竞争性抑制剂对酶的抑制作用。非竞争性抑制剂可与酶的非活性部位不可逆性结合,从而使酶的活性部位功能丧失,即使增加底物浓度也不会改变酶促反应速率。
【详解】A、图1所示,酶的活性中心有限,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可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来降低竞争性抑制剂对酶活性的抑制,A错误;
B、非竞争性抑制剂可与酶的非活性部位不可逆性结合,从而使酶的活性部位功能丧失,其机理与高温对酶活性抑制的机理相似,B正确;
C、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酶的种类,而 PPO 的初始量、 pH 等属于无关变量,C错误;
D、根据图2结果可知,只研究了20—50℃范围内的酶活性,在40℃出现了最低点,故若要探究酶B的最适温度时,应在30—50℃间设置多个温度梯度进行实验,D错误。
故选B。
4.【答案】A
【分析】1、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并非是漂浮于细胞质中的,细胞质中有着支持它们的结构——细胞骨架。
2、在细胞中,许多细胞器都有膜,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3、依据题意,细胞中KIF5B促进受损线粒体进入迁移体进而被释放到细胞外,Dynein抑制受损线粒体进入迁移体,从而更难被释放到细胞外。
4、细胞自噬就是细胞吃掉自身的结构和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细胞会将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细胞结构等,通过溶酶体降解后再利用,这就是细胞自噬。处于营养缺乏条件下的细胞,通过细胞自噬可以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在细胞受到损伤、微生物入侵或细胞衰老时,通过细胞自噬,可以清除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以及感染的微生物和毒素,从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有些激烈的细胞自噬,可能诱导细胞凋亡。
【详解】A、在细胞中,许多细胞器都有膜,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迁移体也是细胞内的一种单层膜囊泡状结构,也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A正确;
B、依据题意“细胞中受损的线粒体可通过增强与 KIF5B(蛋白)的结合而减弱与Dynein(蛋白) 的结合,从而更容易被运输到细胞边缘并进入迁移体”,提高细胞内KIF5B的表达量可以诱导线粒体进入迁移体,B错误;
C、迁移体清除受损线粒体的机理是把受损的线粒体迁移至细胞外面,细胞自噬的机理是通过细胞内的溶酶体降解受损线粒体,它们的机理不同,C错误;
D、迁移体是一种单层膜囊泡状结构,它将受损线粒体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属于胞吐,需要消耗细胞中的能量,D错误。
故选A。
5.【答案】D
【分析】题干分析,植物的花色受4个复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Ta的植株自交,F1中条红色∶白色=5∶1。白色所占的比例为1/6=1/2×1/3,说明AT能使1/2a的花粉致死。
【详解】A、由题意可知,花色的遗传受4个复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
B、这4个复等位基因之间是完全显性的关系,则两株花色不同的植株杂交,子代花色最多有3种,B正确;
C、等比例的AAP与ATa植株随机交配,产生的雌配子为1/4A、1/4AP、1/4AT、1/4a,产生的雄配子为 2/7A、2/7Ap、2/7AT、1/7a,则含有AT植株比例为1/4+2/7-1/4×2/7=13/28,C正确;
D、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F1红色植株(1AA、2Aa)中能稳定遗传AA的占1/3,D错误。
故选D。
6.【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白色=9∶7,非甜∶甜=3∶1,据此可知,籽粒的颜色由两对自由组合的等位基因控制(设为A/a、B/b),甜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C/c),且A_B_为紫色,其他为白色,C_为非甜,cc为甜。
【详解】A、就籽粒口味这一性状来说,籽粒口味性状为非甜和甜,F2非甜籽粒∶甜籽粒=3∶1,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正确;
B、F2籽粒颜色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白色=9∶7,是9:3:3:1的变形,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B正确;
C、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白色=9∶7,籽粒的颜色由两对自由组合的等位基因控制(设为A/a、B/b),A_B_为紫色,其他为白色,故白色籽粒中纯合子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故F2白色籽粒中纯合子占3/7,C错误;
D、非甜∶甜=3∶1,非甜为显性性状,甜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C/c),F1非甜籽粒的基因型为Cc,自交后,F2非甜籽粒中CC:Cc=1:2,杂合子为Cc,比例为2/3,D正确。
故选C。
7.【答案】B
【分析】题图分析:该初级卵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甲、乙两个时期的细胞,图甲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比为1∶2,但染色体数为4,所以图甲表示次级卵母细胞的前期和中期细胞;图乙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比为1∶1,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
【详解】A、图甲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比为1∶2,但染色体数为4,所以图甲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细胞,A正确;
B、乙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B错误;
C、乙时期细胞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比为1∶1,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若发生过染色体互换可同时存在D和d,乙时期细胞可能的基因组成为AADd,C正确;
D、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过一次减数分裂只能产生1个1种卵细胞,D正确。
故选B。
8.【答案】C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S型菌根据荚膜多糖的不同,分为不同类型,无论哪种类型,只要发生基因突变,就会失去荚膜成为相应类型的R型菌。且S型菌的荚膜会阻止外源DNA进入细胞,而R型菌则可突变为S型菌。
【详解】A、肺炎链球菌的拟核DNA为环状,有0个游离的磷酸基团,A错误;
B、实验目的是探究S型菌的形成机制,则R型菌为实验对象,S型菌的成分为自变量。因此甲菌应为S型菌,乙菌应为R型菌,B错误;
C、若甲菌为SⅢ,乙菌为RⅡ,RⅡ接受加热杀死的SⅢ的DNA,经转化得到SⅢ,繁殖所得子代细菌为SⅢ和RⅡ,RⅡ经回复突变得到SⅡ,繁殖所得子代细菌为SⅡ和RⅡ。所以若甲菌为SⅢ,乙菌为RⅡ,子代细菌为SⅢ和RⅡ,则能说明S型菌是转化而来,C正确;
D、若甲菌为SⅢ,乙菌为RIⅢ,RⅢ经转化形成的S菌为SⅢ,RⅢ经回复突变形成的S菌也是SⅢ,繁殖后形成的子代细菌都为SⅢ和RⅢ,不能排除基因突变的可能,D错误。
故选C。
9.【答案】C
【分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是生物的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即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详解】A、B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黑色素的合成,A错误;
B、A+基因发生甲基化修饰后,基因碱基序列并未发生改变,而是由于基因表达受到了调控,导致毛色发生变化,B错误;
C、A+基因发生不同程度的甲基化修饰后,A+基因表达的程度可能不同,从而失去部分调控作用而表现出介于黄色和黑色之间的毛色,C正确;
D、由图中信息可知,黑色素至少受A+基因和B基因控制,所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D错误。
故选C。
10.【答案】C
【分析】1.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千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2.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详解】A、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千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分子生物学证据不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A错误;
B、线粒体DNA是裸露的,没有位于染色体上,因而对其进行测序测定的不是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测定的是碱基在DNA中的排列顺序,B错误;
C、DNA和蛋白质具有特异性,因此,根据不同生物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可揭示物种亲缘关系远近,C正确;
D、古人类到现代人类的进化历程揭示了生物适应性的产生过程,适应的形成不具有主动性,而是自然选择对生物的不定向变异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11.【答案】D
【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训练的方法是接触这种气味时伴随着电击,说明果蝇避开某种气味的属于条件反射,反射建立过程,是气味与无关刺激电击关联形成的,A正确;
B、比较图1和图2,发现在压力和睡眠基础上,神经元释放的多巴胺减少,说明压力和睡眠等因素,会影响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B正确;
C、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电击的情况下,神经元释放了神经递质和相应的受体结合,发生一系列的反应,产生学习和记忆,而在压力和睡眠条件下,释放的多巴胺减少,且多巴胺只和DAMB受体结合,说明记忆和遗忘的启动,可能与多巴胺分子数量和识别多巴胺的受体种类有关,C正确;
D、学习和记忆不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D错误。
故选D。
12.【答案】D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使小狗建立“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是:每次喂狗以前先摇一次铃,如此重复多次,过一段时间,只要一摇铃,即使不喂食物,狗也会分泌大量的唾液,这样就建立了“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A正确;
B、为验证“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细胞分泌了某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 经血液循环运到胰腺,能够促进胰液的分泌”这一假说,斯他林做了如下实 验,把狗的一段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将黏膜与稀盐酸混合磨碎,制成提取液注射到另一只狗的血液中,结果引起了胰液的分泌,命名提取液中的化学物质为促胰液素,此过程没有神经系统的参与,进而发现体液调节,B正确;
C、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生理作用:一是促进幼年动物个体的发育;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三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科学家手术摘除成年狗的甲状腺,会出现行动呆笨迟缓、精神萎靡等症状,说明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正确;
D、班廷和贝斯特将狗的胰液管结扎至胰脏萎缩后制成滤液,将滤液注射给切除胰脏的狗,结果狗不出现糖尿病症状,发现了胰岛素通过胰岛分泌释放,D错误。
故选D。
13.【答案】BCD
【分析】1、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①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②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题图分析:R是叶片吸收O2和放出CO2的过程,在夜晚和白天都进行,因此R代表呼吸作用强度;GP为吸收CO2,释放O2的过程,表示植物的真正光合作用强度;PR是叶片吸收O2和放出CO2的过程,只在白天进行,因此是光呼吸过程。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由于叶片在夜晚和白天都进行R过程,故R代表呼吸作用,PR是叶片吸收O2和放出CO2的过程,因此是光呼吸,A错误;
B、由题干可知光呼吸虽然消耗部分有机物,但可以消耗多余能量,对光合器官起保护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光抑制的发生,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B正确;
C、光能超过光合系统所能利用的能量时,光合器官可能遭到破坏,植物本身的调节如叶子调节角度回避强光、叶绿体避光运动等都可以避免强光直射造成光合结构破坏,是对光抑制的保护性反应,C正确;
D、白天光呼吸和夜间呼吸作用均会消耗光合作用的有机物,适当减少可以增多有机物的积累,增加农作物产量,D正确。
故选BCD。
14.【答案】ABD
【分析】1、DNA复制是指DNA双链在细胞分裂以前进行的复制过程,从一个原始DNA分子产生两个相同DNA分子的生物学过程。DNA复制是通过名为半保留复制的机制来得以顺利完成的。DNA复制发生在所有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体中,是生物遗传的基础。
题图分析:图1为DNA的半保留复制过程,显示复制方向为模板链的3'往5'方向;图2是单链DNA离心结果,自变量是时间、离试管口的距离,因变量是放射性的强度。
【详解】A、DNA复制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另一条互补链,不管是连续复制还是不连续复制,模板链与子链都是通过A与T,G与C的配对方式连接成完整DNA分子,A正确;
B、分析图2可知,实验时间较短时,离试管口距离近的放射性强,随着时间延长,离试管口远的放射性增强,而且在每个对应的时间内都能在离试管口近的距离检测到放射性,说明一直有较短DNA单链形成,且形成的短小DNA链会在DNA连接酶作用下形成长链,B正确;
C、该实验对单链DNA进行离心,不管是不是半保留复制,离心结果都一样,所以该实验结果不能证明DNA的复制属于半保留复制,C错误;
D、如果该实验没有加入DNA连接酶,则不连续复制的那条链会产生大量短小的单链DNA片段,则增大了试管口的放射性,D正确。
15.【答案】C
【分析】题图分析,图1,细胞无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故图1所属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分析图2,①③⑦为不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其中③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⑦为有丝分裂后期;④⑤为正在DNA复制的细胞,⑥为可能出现四分体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中期)。
【详解】A、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细胞中染色体数应为2n,由图2可知,③④⑤⑥符合条件,A正确;
B、染色体失去端粒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粒分裂后向两极移动形成染色体桥,因此,染色体桥形成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Ⅱ后期,B正确;
C、图示为某细胞在形成细胞⑦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细胞⑦中的染色体为4n,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因此该过程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基因重组过程,即该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的不同是基因突变导致的,C错误;
D、图示2号染色体发生了基因突变,其在有丝分裂后期,该染色体发生随机断裂,该染色体断裂产生的类型有D和d、Dd和O,而另一个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可能是D或d,因此该细胞产生的子代基因型有DD和Dd、dd和Dd、DDd和DO、Ddd和dO,即该细胞产的子细胞的基因型有7种可能性,D正确。
故选C。
16.【答案】AD
【分析】1、性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器官,促进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性激素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
2、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A、若该器官为甲状腺,②可表示甲状腺激素,幼年缺乏易得呆小症,A错误;
B、若该器官为胰腺,①可能是促胰液素,②不可能是胰液,胰液是通过导管释放到十二指肠,不到血液中,B错误;
C、若为肝脏,①可能是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水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释放到血液中,补充血糖,C错误;
D、若该器官为性腺,②可表示性激素,化学本质为类固醇,D正确。
故选AD。
17.【答案】(1)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2) (一定的)流动性 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亮氨酸产生水中的放射性强度明显低于肽链中放射性强度
(4) 细胞膜 线粒体和叶绿体内存在与细菌相似的环状DNA(或线粒体和叶绿体内有DNA,不完全受核DNA控制或线粒体和叶绿体具备独立、完整的蛋白质合成系统或线粒体和叶绿体内膜和外膜有显著差异或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因组与细菌相似或线粒体和叶绿体均以分裂方式繁殖,类似于细菌)(合理即可得分)
【分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细胞膜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具有流动性。主要表现为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蛋白质大多数也能运动。细胞膜的流动性对于细胞完成物质运输、生长、分裂、运动等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详解】(1)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蛋白质在生物膜行使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与数量就越多。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相似,但功能各有不同,从组成成分上分析,其主要原因是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2)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内质网在病理条件下的肿胀现象能体现出生物膜具有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是因为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内质网出现功能异常后,可能被溶酶体分解,溶酶体除具有此类功能,即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还具有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内质网上附着的核糖体可以合成蛋白质,此外还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和水,由于脱去的水分子中的放射性氢原子明显少于肽链中的放射性氢原子,因此亮氨酸产生水中的放射性强度明显低于肽链中放射性强度;
(4)根据题干信息:线粒体自由基体分别起源于一种原始的需氧细菌和蓝细菌类原核细胞。它们被原始真核细胞吞噬后未被消化,而是与宿主间形成共生关系,最终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细胞器,由此判断线粒体的外膜是从原始真核细胞的细胞膜衍生而来的;支持该学说的证据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内存在与细菌相似的环状DNA(或线粒体和叶绿体内有DNA,不完全受核DNA控制或线粒体和叶绿体具备独立、完整的蛋白质合成系统或线粒体和叶绿体内膜和外膜有显著差异或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因组与细菌相似或线粒体和叶绿体均以分裂方式繁殖,类似于细菌)。
18.【答案】(1) 纸层析 不同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从而导致扩散速度不同 红光和蓝紫
(2) 轻中度干旱下,气孔部分关闭,外界进入的CO2不足,导致胞间CO2浓度下降,所以气孔导度和CO2浓度都下降 重度干旱导致代谢功能的破坏,使得CO2的固定明显减少,胞间CO2的消耗也减少,虽然呼吸速率产生的CO2同样减少,但是减少幅度较光合作用小 植株通过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从而抵御干旱胁迫
(3)干旱处理导致成熟叶光合产物滞留量增加,输出量减少,其中输出量更多的分配到根部
【分析】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1)由于不同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从而导致其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不同,因此可用纸层析法分离光合色素。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2)轻度胁迫下,主要是气孔因素起作用,此时部分气孔关闭,外界进入的CO2不足,导致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下降。重度胁迫下,主要是非气孔因素起作用,重度胁迫导致代谢功能的破坏,使得暗反应CO2的固定减少,对胞间CO2的消耗减少;虽然呼吸速率产生的CO2同样减少,但是减少幅度较光合作用小,故使得胞间CO2浓度增加。随着干旱程度增加,光合速率降低,植株通过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从而抵御干旱胁迫,因此桔梗的呼吸作用随干旱程度的加剧,速率逐渐下降,有利于其有机物的积累。
(3)由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干旱处理后成熟叶中14C光合产物的滞留量增加,说明干旱胁迫会导致成熟叶光合产物的输出量减少,由于干旱处理后细根中14C光合产物的滞留量增加,而幼叶和茎尖的14C光合产物的滞留量少于对照组,说明成熟叶输出的有机物更多的分配到了根部。
19.【答案】(1) 两性株 相同
(2) 两 一个插入A基因,另一个插入N基因
(3) mN
(4)实验思路:选取染色体正常的柳叶植株与5号染色体为三体的掌状叶植株杂交,收获F1;显微镜检查F1的染色体数,选取F1的三体与染色体正常的柳叶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性状与比例。
【分析】实验一:转基因植株甲自交,F1表现为两性株:雌株=3∶1,可判断两性株为显性性状,雌株为隐性性状,亲本的基因型为Aa。
实验二:乙自交,子代高秆掌状叶雌株:高秆掌状叶正常两性株:高秆柳叶正常两性株=1:2:1,说明掌状叶为显性性状,柳叶为隐性性状,且An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N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说明说明有一个DNA片段导入乙的掌状叶基因N中,有一个DNA导入乙的正常两性株基因A中,且两者导入的分别是同源染色体的不同条染色体中。
实验三:丙植株自交,结果F1表现为7:3:1:1,分析F1的性状分离比可发现株高性状与其余两种性状是自由组合的,说明控制株高和控制叶形的基因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至少插入了2个DNA片段,2个DNA片段分别插入M、N基因中,外源DNA片段的插入还导致基因型为mN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使F1的性状分离比不为9∶3∶3∶1。
【详解】(1)实验一:转基因植株甲自交,F1表现为两性株:雌株=3∶1,可判断两性株为显性性状。
自交组:F1表现为正常两性株:雌株=3:1,雌株不能进行自交,只有两性株能够进行自交,正常两性株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1:2,自交后代表现为雌株的个体占2/3×1/4=1/6,两性株的个体占1-1/6=5/6,因此F2中正常两性株:雌株的比例为5:1。
随机交配组:F1表现为正常两性株:雌株=3:1,其中正常两性株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1:2,该群体产生的雄配子是A:a=2:1,而能产生雌配子的群体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产生的雌配子是A:a=1:1,随机交配后代表现为雌株的个体占1/3×1/2=1/6,因此F2中正常两性株:雌株的比例为5:1,故两组分别收获的F2中两性株与雌株的比例相同。
(2)乙自交,子代高秆掌状叶雌株:高秆掌状叶正常两性株:高秆柳叶正常两性株=1:2:1,说明有一个DNA片段导入乙的掌状叶基因N中,有一个DNA导入乙的正常两性株基因A中,且两者导入的分别是同源染色体的不同条染色体中,转基因植株乙中至少插入两个外源DNA片段。
(3)丙植株自交,结果F1表现为7:3:1:1,分析F1的性状分离比可发现株高性状与其余两种性状是自由组合的,说明控制株高和控制叶形的基因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至少插入了2个DNA片段,2个DNA片段分别插入M、N基因中,外源DNA片段的插入还导致基因型为mN的雌配子致死,由(2)可知,控制性别、叶形的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控制株高和控制叶形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故纯合的高秆掌状叶两性株的一个体细胞内这三对基因和染色体的位置关系为 。
(4)欲探究该植物控制叶形的基因(N、n)是否位于5号染色体上,可选取染色体正常的柳叶植株(nn)与5号染色体为三体的掌状叶植株杂交,收获F1;显微镜检查F1的染色体数,选取F1的三体与染色体正常的柳叶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性状与比例。
若该植物控制叶形的基因(N、n)不位于5号染色体上,则F1的基因型为Nn,F1与染色体正常的柳叶植株(nn)杂交,子代性状与比例为掌状叶:柳叶=1:1。
若该植物控制叶形的基因(N、n)位于5号染色体上,则F1的基因型为NNn,F1与染色体正常的柳叶植株(nn)杂交,NNn产生配子类型及比例为N:Nn:NN:n=2:2:1:1,子代性状与比例为掌状叶:柳叶=5:1。
20.【答案】(1) 基因突变 常 显
(2) 大于 年龄小 CAG重复次数少
(3) 核糖核苷酸 氨基酸 Htt蛋白
(4) 3/8 ①
【分析】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1)亨廷顿症发病机制是由编码亨廷顿蛋白的基因(H基因)内含子序列中的三个核苷酸发生多次重复所致,该变异类型属于基因突变。据图1分析,患病的Ⅰ1有一个正常的女儿Ⅱ1,可排除伴X显性遗传病,患病的Ⅱ2有一正常的儿子Ⅲ3,可排除伴X隐性遗传病,因此,该病的致病基因H只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分析图2,患病的Ⅰ1、Ⅱ2、Ⅲ1和Ⅲ2的CAG重复次数都有两种,由此可知,该病属于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
(2)由图2中Ⅰ1、I2、Ⅱ1、Ⅱ2、Ⅱ3、Ⅲ1、Ⅲ2的电泳结果可推测,患者CAG重复次数均超过25,因此当H基因中CAG重复次数均大于25次才可患病。与Ⅲ1、Ⅲ2比Ⅲ3未发病,结合图示,从患者发病时的年龄和CAG的重复次数角度分析,Ⅲ3年龄小,未到发病年龄,且CAG重复次数少。
(3)由图3可知,过程①是转录、⑧是翻译,因此所需的原料分别是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RNA团簇募集剪接因子后,使前体RNA的加工过程受阻,最终导致过程③不能翻译出Htt蛋白,从而发病。
(4)假设HD由A/a控制,红绿色盲由B/b控制,则Ⅲ3(基因型为AaXBY),其成年后和一正常女性(aaXBXb)婚配,要求二者婚配后生一患病男孩(包括仅患HD、仅患红绿色盲、两病皆患)的概率,可以逐对分析,患亨廷顿症的概率为1/2,生出色盲男孩的概率为1/4,正常男孩的概率也是1/4,因此二者婚后生成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2×1/4+1/2×1/4+1/2×1/4=3/8,由于Ⅲ3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DNA复制时CAG重复次数可能会增加,再结合图2得出患亨廷顿症男孩H基因中CAG重复次数应该大于62。
21.【答案】(1) 细胞膜上 抑制
(2) 电信号和化学信号 单向
(3) ② 足三里→Prokr2感觉神经元→延髓→迷走神经→肾上腺
(4)腹部不存在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的Prokr2感觉神经元
(5) 抑制TNF-α合成 抑制TNF-α释放 增加N受体数量
【分析】1、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适宜的刺激和完整的反射弧是发生反射的前提,完整的反射弧应该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据图可知,低强度电针刺激小鼠后肢穴位足三里(ST36)可以激活迷走神经一肾上腺抗炎通路机理是:在电针刺激“足三里”位置时,会激活一组 Prokr2感觉神经元,其延伸出去的突起部分可以将后肢的感觉信息通过脊髓传向大脑的特定区域,通过迷走神经作用到肾上腺,肾上腺细胞分泌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具有抗炎作用,导致针灸抗炎。
【详解】(1)题图显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受体在肠巨噬细胞细胞膜上,与受体结合后会抑制TNF-α,从而抑制炎症反应。
(2)电针刺激“足三里”位置时,会激活一组位于四肢节段的Prokr2感觉神经元,其延伸出去的突起部分可以将兴奋传向大脑的特定区域,此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传导,故此空填电信号和化学信号,针灸治疗过程中,电针刺激“足三里”位置时,刺激由感受器转化为电信号由树突端传递到轴突端,所以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3)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外周神经系统,迷走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低强度电针刺激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起到抗炎作用,是通过Prokr2感觉神经元进行传导的。完整的反射弧应该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题图显示反射弧为:足三里→Prokr2感觉神经元→延髓→迷走神经→肾上腺。
(4)电针刺激位于小鼠腹部的天枢穴,并没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应,说明腹部天枢穴不存在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的Prokr2感觉神经元。
(5)丙组的A处理仅在肠巨噬细胞内起作用,结合题图分析,A处理的3种可能的作用机制是抑制TNF-α合成,抑制TNF-α释放或增加N受体数量。
2024常德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生物PDF版含答案(可编辑): 这是一份2024常德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生物PDF版含答案(可编辑),文件包含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生物pdf、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生物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天津滨海新区大港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天津滨海新区大港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常德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常德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