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新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课件PPT+练习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第一章 章末检测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章 章末检测试卷,共14页。
章末检测试卷(一)(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胡焕庸线”是指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胡焕庸线”在地理学、人文科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均具有重要价值。下图示意“胡焕庸线”在东北局部地区的位置。据此完成1~2题。1.呼伦贝尔高原人口密度较小,松嫩平原人口密度较大。影响两地人口密度差异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 )A.河流 B.气温 C.降水 D.纬度2.大兴安岭森林资源丰富,但三江平原少有森林。这主要是因为三江平原( )A.地势低,气温高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答案 1.C 2.C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呼伦贝尔高原地处大兴安岭西侧,松嫩平原地处大兴安岭东侧,我国水汽主要来自东部的太平洋,松嫩平原地处山地迎风坡,降水多,气候较湿润,适合人类居住;呼伦贝尔高原地处背风坡,降水少,气候较干燥,人口密度较小,故选C。第2题,三江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发育,不利于森林植被生长,故选C。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有可能是( )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4.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答案 3.D 4.A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迁移的人口中,以20~34岁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这种迁移最可能是经济因素引起的。第4题,图中乙年龄段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时,常常会将自己年幼的子女带在身边,从而导致甲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数量也较大,即这两者之间的迁移具有明显相关性。(2021·江苏南京市月考)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在经济比较发达以及后现代社会带来个人主体性增强的背景下,以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迁移。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的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据此完成5~7题。5.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体最可能是( )A.婴幼儿 B.青少年 C.青壮年 D.中老年6.影响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因素 B.经济C.文化 D.交通7.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①缓解人地矛盾 ②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③提高住房价格 ④带动服务业发展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答案 5.D 6.A 7.C解析 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生活方式型移民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迁移,移民的主体对环境要求相对较高,所以最可能是中老年人群体。故选D。第6题,据材料可知,生活方式型移民的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所以影响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因素。故选A。第7题,生活方式型移民追求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主体是中老年人,要求服务行业类型齐全,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带动服务业发展;中老年人口迁入,不会带来大量廉价劳动力;人口增加,会提高住房价格。所以选C。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及附近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箭头表示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读图回答8~9题。8.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A.由欧洲核心区向周围的边缘地区B.由欧洲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C.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欧洲核心区D.由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落后区域9.图中能够表现出来的跨大洲的人口迁移方向是( )A.由亚洲迁往欧洲 B.由非洲迁往欧洲C.由北美洲迁往欧洲 D.由大洋洲迁往欧洲答案 8.C 9.B解析 第8题,由图中箭头可知,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欧洲核心区,C项正确。第9题,由图可知,有箭头从北非地区指向欧洲核心区,说明非洲地区有人口迁移到了欧洲核心区,B项正确。2021年初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宁夏“吊庄移民”是原居住地区生态环境遭严重破坏或生态脆弱区不利于人类生存,把该地区的人口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这种人口迁移称为生态移民。回答10~11题。10.宁夏生态移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文化 D.经济11.生态移民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A.为安置区提供廉价劳动力,减轻负担B.安置区工业化水平提高,加剧环境污染C.原居住地失业率上升,社会秩序不稳定D.移民群众生产方式转变,适应困难答案 10.A 11.D解析 第10题,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故选A。第11题,生态移民可以为安置区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区经济发展,不属于生态移民带来的问题。生态移民群众到安置区不一定是从事工业生产,不一定加剧迁入区的环境污染。原居住地人口迁出,就业机会增加。移民群众到新的地区,生活环境发生改变,生产方式需要发生转变,适应较为困难。故选D。在春运返乡大潮中,外来务工者是最受关注的一个群体。四川是我国六大人口外出就业省之一,春运返乡潮规模大。下图示意2019年四川省春节回流人口来源省市分布情况(图中横条长短表示人口相对数量)。据此完成12~13题。12.影响四川外出务工人员流动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经济 D.生态13.与广东相比,重庆吸引较多四川务工人员的主要原因是( )A.相距较近,经济联系多 B.交通发达,便于出行C.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 D.环境优美,人口容量大答案 12.C 13.A解析 第12题,四川省属于我国西部内陆地区,经济落后,人口多,就业机会少,工资水平低,所以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故影响四川外出务工人员流动的主导因素为经济因素,C对。第13题,重庆与四川相距较近,经济联系多,所以与广东相比,重庆吸引的四川务工人员更多,A对。广东交通更发达,经济更发达,B、C错。环境优美不是吸引四川人口务工的主要原因。D错。2018年3月,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几乎同时推出了落户优惠为主导的人才政策,其意图显然在于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目前在这些城市之间正进行着一场空前的“抢人大战”。下图为“‘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14.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小城市人口迁入一线城市推力的是( )A.生活成本低 B.发展空间小C.安稳的生活 D.物质回报实惠15.“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造成的影响是( )A.缓解人地矛盾 B.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C.保护生态环境 D.促进经济发展答案 14.B 15.D解析 第14题,中小城市生活成本低、物质回报实惠、安稳的生活属于人口迁入一线城市的阻力,发展空间小属于人口迁入一线城市的推力。第15题,“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大多数属于知识和技术人才的迁移,人才的迁入会促进迁入地的科技实力增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2021·浙江衢州市月考)下图为1994年至2020年我国春运总客运量(亿人次)资料。据此完成16~17题。16.我国1994至2020年春运总客运量变化( )A.持续增多 B.波状起伏C.先增多后减少 D.先减少后增多17.我国2020年春运总客运量呈断崖式下降,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经济发展 ②自然因素 ③国家政策 ④社会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 16.B 17.C解析 第16题,从图中可看出,春运总客运量在1994~2020年波动较多,既不能简单判定为先增多后减少,也不能说是先减少后增多,变化趋势应是波状起伏,B正确。第17题,2020年春运期间,我国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倡议全国人民居家隔离,从而使2020年的春运客运量出现断崖式下降。因此②③正确。故选C。(2021·安徽省涡阳县育萃高级中学月考)阿拉斯加是美国面积最大的州,人口却较少。目前阿拉斯加人口有70多万,人口密度约为0.49人/km2(2019年),全州人口近半数居住在城市。读“美国阿拉斯加局部区域图”,完成18~19题。18.阿拉斯加超过一半的城市居民住在安克雷奇市,原因是该市( )①不易遭受台风、风暴潮等灾害侵袭 ②纬度较低,气候比较温暖 ③位于海湾内部,受沿岸寒流影响小 ④地势较低,交通便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9.影响阿拉斯加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A.自然资源 B.科技水平C.地区开放程度 D.生活消费水平答案 18.C 19.A解析 第18题,台风主要发生在低纬度海洋地区,阿拉斯加纬度较高,不会遭受台风的影响,①错误;安克雷奇位于阿拉斯加南部,相对整个阿拉斯加州而言纬度较低,气候较温暖,适宜人类居住,②正确;读图可知,阿拉斯加州南部洋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是阿拉斯加暖流,不是寒流,③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安克雷奇市位于海湾内部,地势较低,交通便利,利于人类居住和城市的发展,成为人口聚居区,④正确。故选C。第19题,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资源数量、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们的消费水平等,其中自然资源是影响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A正确。人口分布适宜度反映的是不同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数值越大,协调程度越高(数值范围:0~100)。椎体顶点P表示该区人口集聚度(某一地区占全国1%的国土面积上集聚的全国人口的比重)。图甲是“我国人口分布适宜度研究思路示意图”,图乙是“有待协调地区的人口分布适宜度结构图”。读图,回答20~21题。20.图乙所示地区的地形最有可能为( )A.高原 B.山地 C.丘陵 D.平原21.图乙所示地区水土资源适宜度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A.地势起伏大 B.水资源短缺C.石漠化严重 D.冻土广布答案 20.D 21.B解析 第20题,从图甲中可看出,有地形因素的指标是人居环境适宜度,代表字母为E;从图乙中可读出E的数值为96.91,结合材料“数值越大,协调程度越高(数值范围:0~100)”可知,E数值较大,说明地形条件较好,最有可能为平原,D正确。第21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可能位于平原地区,地势起伏小,石漠化并不严重。冻土主要分布在高原和高纬度地区,而我国高原和高纬度地区人口较少,人口集聚度低,人居环境适宜度也相对较低。因此该地区水土资源适宜度低的原因最可能是水资源短缺,故选B。下表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青海、西藏地区部分资料表”。据此完成22~23题。22.青海、西藏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远远小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势高、气候寒冷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自然资源丰富 ④土地生产潜力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3.青海、西藏地区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矿产资源 ②水资源 ③土地资源 ④气候资源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22.A 23.D解析 第22题,结合表中内容和青海、西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可知,青海、西藏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远远小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地势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潜力小。第23题,青海、西藏地区河谷地带地势平坦,河漫滩土壤肥沃,气温相对较高,水资源相对充足,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复活节岛是一个孤悬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小岛,与最近陆地的直线距离超过1 900千米。考古发现,大约在公元600年左右,该岛开始出现人类活动。下图为“复活节岛人口总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回答24~25题。24.据图可知,复活节岛(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 000人B.t2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C.t3时期,整个岛屿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25.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A.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C.人口数量只能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D.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答案 24.B 25.D解析 第24题,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值为6 000人,这是考虑到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各种因素而做出的估计数值;t2时期,该地人口数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均得到提高,据此推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t3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数量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t4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数量接近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质量较t1时期差,故本题选B。第25题,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地域开放程度、人均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地区环境持续供养人口的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人口数量可以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但为了可持续发展最好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故本题选D。二、综合题(共50分)26.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1)据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2分)(2)图中江苏省的人口密度是________。江苏省人口密度大的社会经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3)西藏的人口密度较小,其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2分)答案 (1)东多西少(或不均衡) (2)>500人/km2 生产力水平高;社会经济发达;交通便捷 (3)海拔高解析 (1)读图可知,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人口分布不均衡,东多西少。(2)结合图例可知,江苏省的人口密度>500人/km2,这是因为江苏省生产力水平高,社会经济发达,交通便捷,有大量外来人口迁入。(3)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所以导致人口密度小。27.(2021·山东威海市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山东省处于京津唐和长江三角洲的中间地带,人口迁移明显。1860年东北地区开禁放垦,以山东人为主的移民迅速涌入黑龙江等省份,形成“闯关东”现象。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受“儒家思想”影响,山东省人口迁移以省内为主,大多从落后地区迁向发达地区。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山东省的迁移人口总量达891.18万人,其中省内的县、市区内的迁移人口有869.33万人,省区际间的迁移人口有21.83万人。下表为第五次人口普查迁移人口受教育程度统计(山东与全国对比)(单位:%)。(1)说明1860年以后黑龙江省吸引山东人口大量迁入的原因。(3分)(2)描述第五次人口普查山东省人口迁移特点。(4分)(3)分析山东省人口迁移以省内为主的原因。(8分)答案 (1)政策支持;黑龙江省耕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人口稀少(地广人稀)。(2)规模大;以省内县、市区人口迁移为主;迁移人口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迁移人口受教育水平略高于全国。(3)山东省沿海或大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省内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迁移距离短,费用低;受“儒家思想”影响大。解析 (1)“1860年东北地区开禁放垦”,表明当时的人口迁移有政策支持;根据所学可知,黑龙江省耕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长期禁止开垦,当地人口稀少,地广人稀,对山东人口具有很大的吸引力。(2)“2000年山东省的迁移人口总量达891.18万人,其中省内的县、市区内的迁移人口有869.33万人”,体现了山东省人口迁移规模大,且以省内县、市区人口迁移为主;据表可知,初中以下人口迁移占比较大,其次是高中、中专学历,表明迁移人口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据表可知,山东省内、外初中以下人口迁移占比均比全国同类占比低,高中、中专及大专以上占比比全国同类高,表明山东迁移人口受教育水平略高于全国。(3)山东省地处东部沿海,大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省内就业机会多;“大多从落后地区迁向发达地区”,表明省内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人口迁移数量大;省内迁移距离短,交通等费用低;“受‘儒家思想’影响,山东省人口迁移以省内为主”,表明山东的人口迁移受“儒家思想”影响大,人们不愿意离家乡太远。28.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美国每8秒钟有一人出生,每12秒钟有一人死亡,每14秒钟净增一个人。很多人关注的不仅是人口的增长,还有美国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1)由图甲可以看出,美国人口的增长除自然增长外还由________________所致,这种方式的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2)美国人口构成的变化对美国的积极影响是( )(2分)A.交通通达性提高 B.文化多样化C.劳动力数量减少 D.自由活动空间增大(3)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科学技术、地域开放程度、________等。(2分)(4)近年来,美国老年人口主要由东北部地区向________地区迁移,试分析其主要原因(从推力、拉力两方面分析)。(5分)答案 (1)国际人口迁移(或“机械增长”) 美国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吸引大量移民迁入。 (2)B (3)区域资源 人均消费水平 (4)西部、南部(“阳光地带”) 推力:东北部地区气候冷湿,环境污染严重;拉力:西部、南部“阳光地带”气候宜人,环境优美,适宜人类居住。29.新疆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1)读图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3分)(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简述当地可采取的措施。(4分)(3)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约32人/km2,目前已达13人/km2,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某专家却认为这种说法不妥,试为该专家的观点提供依据。(4分)答案 (1)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水资源较丰富。(2)种草治沙,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节水工程,发展节水农业;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实行农牧业结合;发展经济。(3)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人口密度达到最大值,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小,需适当限制人口数量。解析 第(1)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看,准噶尔盆地南部石油、煤炭等资源丰富,其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有铁路通过,说明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水资源较丰富。这些都是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高的原因。第(2)题,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措施,必须围绕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及区域环境、资源特点分析。塔里木盆地南部是新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最低的地区,该地位于高大山脉的阴坡,热量条件较差,位于沙漠边缘,水分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明确了区域发展的制约条件,再结合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即可理清正确的答题思路。第(3)题,该专家的观点是基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当地生态环境特点两方面考虑的。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反映了当地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实际的人口密度必须低于这一数值;目前新疆是我国人口增长率相对较高、人口增长较快的区域,如不加以控制人口,人口密度很快会逼近极限值;从环境角度分析,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需适当限制人口数量。地区年生物量/万吨可承载人口/万人最大人口密度/人·km-2长江中下游地区88 60022 000395青海、西藏地区10 0001 0004山东省内全国省内山东省外全国省区际间初中以下51.3155.5670.7576.30高中、中专32.4128.6016.5414.28大专以上16.2815.8412.719.42
章末检测试卷(一)(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胡焕庸线”是指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胡焕庸线”在地理学、人文科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均具有重要价值。下图示意“胡焕庸线”在东北局部地区的位置。据此完成1~2题。1.呼伦贝尔高原人口密度较小,松嫩平原人口密度较大。影响两地人口密度差异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 )A.河流 B.气温 C.降水 D.纬度2.大兴安岭森林资源丰富,但三江平原少有森林。这主要是因为三江平原( )A.地势低,气温高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答案 1.C 2.C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呼伦贝尔高原地处大兴安岭西侧,松嫩平原地处大兴安岭东侧,我国水汽主要来自东部的太平洋,松嫩平原地处山地迎风坡,降水多,气候较湿润,适合人类居住;呼伦贝尔高原地处背风坡,降水少,气候较干燥,人口密度较小,故选C。第2题,三江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发育,不利于森林植被生长,故选C。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有可能是( )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4.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答案 3.D 4.A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迁移的人口中,以20~34岁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这种迁移最可能是经济因素引起的。第4题,图中乙年龄段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时,常常会将自己年幼的子女带在身边,从而导致甲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数量也较大,即这两者之间的迁移具有明显相关性。(2021·江苏南京市月考)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在经济比较发达以及后现代社会带来个人主体性增强的背景下,以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迁移。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的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据此完成5~7题。5.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体最可能是( )A.婴幼儿 B.青少年 C.青壮年 D.中老年6.影响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因素 B.经济C.文化 D.交通7.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①缓解人地矛盾 ②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③提高住房价格 ④带动服务业发展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答案 5.D 6.A 7.C解析 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生活方式型移民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迁移,移民的主体对环境要求相对较高,所以最可能是中老年人群体。故选D。第6题,据材料可知,生活方式型移民的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所以影响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因素。故选A。第7题,生活方式型移民追求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主体是中老年人,要求服务行业类型齐全,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带动服务业发展;中老年人口迁入,不会带来大量廉价劳动力;人口增加,会提高住房价格。所以选C。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及附近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箭头表示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读图回答8~9题。8.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A.由欧洲核心区向周围的边缘地区B.由欧洲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C.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欧洲核心区D.由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落后区域9.图中能够表现出来的跨大洲的人口迁移方向是( )A.由亚洲迁往欧洲 B.由非洲迁往欧洲C.由北美洲迁往欧洲 D.由大洋洲迁往欧洲答案 8.C 9.B解析 第8题,由图中箭头可知,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欧洲核心区,C项正确。第9题,由图可知,有箭头从北非地区指向欧洲核心区,说明非洲地区有人口迁移到了欧洲核心区,B项正确。2021年初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宁夏“吊庄移民”是原居住地区生态环境遭严重破坏或生态脆弱区不利于人类生存,把该地区的人口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这种人口迁移称为生态移民。回答10~11题。10.宁夏生态移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文化 D.经济11.生态移民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A.为安置区提供廉价劳动力,减轻负担B.安置区工业化水平提高,加剧环境污染C.原居住地失业率上升,社会秩序不稳定D.移民群众生产方式转变,适应困难答案 10.A 11.D解析 第10题,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故选A。第11题,生态移民可以为安置区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区经济发展,不属于生态移民带来的问题。生态移民群众到安置区不一定是从事工业生产,不一定加剧迁入区的环境污染。原居住地人口迁出,就业机会增加。移民群众到新的地区,生活环境发生改变,生产方式需要发生转变,适应较为困难。故选D。在春运返乡大潮中,外来务工者是最受关注的一个群体。四川是我国六大人口外出就业省之一,春运返乡潮规模大。下图示意2019年四川省春节回流人口来源省市分布情况(图中横条长短表示人口相对数量)。据此完成12~13题。12.影响四川外出务工人员流动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经济 D.生态13.与广东相比,重庆吸引较多四川务工人员的主要原因是( )A.相距较近,经济联系多 B.交通发达,便于出行C.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 D.环境优美,人口容量大答案 12.C 13.A解析 第12题,四川省属于我国西部内陆地区,经济落后,人口多,就业机会少,工资水平低,所以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故影响四川外出务工人员流动的主导因素为经济因素,C对。第13题,重庆与四川相距较近,经济联系多,所以与广东相比,重庆吸引的四川务工人员更多,A对。广东交通更发达,经济更发达,B、C错。环境优美不是吸引四川人口务工的主要原因。D错。2018年3月,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几乎同时推出了落户优惠为主导的人才政策,其意图显然在于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目前在这些城市之间正进行着一场空前的“抢人大战”。下图为“‘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14.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小城市人口迁入一线城市推力的是( )A.生活成本低 B.发展空间小C.安稳的生活 D.物质回报实惠15.“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造成的影响是( )A.缓解人地矛盾 B.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C.保护生态环境 D.促进经济发展答案 14.B 15.D解析 第14题,中小城市生活成本低、物质回报实惠、安稳的生活属于人口迁入一线城市的阻力,发展空间小属于人口迁入一线城市的推力。第15题,“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大多数属于知识和技术人才的迁移,人才的迁入会促进迁入地的科技实力增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2021·浙江衢州市月考)下图为1994年至2020年我国春运总客运量(亿人次)资料。据此完成16~17题。16.我国1994至2020年春运总客运量变化( )A.持续增多 B.波状起伏C.先增多后减少 D.先减少后增多17.我国2020年春运总客运量呈断崖式下降,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经济发展 ②自然因素 ③国家政策 ④社会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 16.B 17.C解析 第16题,从图中可看出,春运总客运量在1994~2020年波动较多,既不能简单判定为先增多后减少,也不能说是先减少后增多,变化趋势应是波状起伏,B正确。第17题,2020年春运期间,我国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倡议全国人民居家隔离,从而使2020年的春运客运量出现断崖式下降。因此②③正确。故选C。(2021·安徽省涡阳县育萃高级中学月考)阿拉斯加是美国面积最大的州,人口却较少。目前阿拉斯加人口有70多万,人口密度约为0.49人/km2(2019年),全州人口近半数居住在城市。读“美国阿拉斯加局部区域图”,完成18~19题。18.阿拉斯加超过一半的城市居民住在安克雷奇市,原因是该市( )①不易遭受台风、风暴潮等灾害侵袭 ②纬度较低,气候比较温暖 ③位于海湾内部,受沿岸寒流影响小 ④地势较低,交通便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9.影响阿拉斯加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A.自然资源 B.科技水平C.地区开放程度 D.生活消费水平答案 18.C 19.A解析 第18题,台风主要发生在低纬度海洋地区,阿拉斯加纬度较高,不会遭受台风的影响,①错误;安克雷奇位于阿拉斯加南部,相对整个阿拉斯加州而言纬度较低,气候较温暖,适宜人类居住,②正确;读图可知,阿拉斯加州南部洋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是阿拉斯加暖流,不是寒流,③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安克雷奇市位于海湾内部,地势较低,交通便利,利于人类居住和城市的发展,成为人口聚居区,④正确。故选C。第19题,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资源数量、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们的消费水平等,其中自然资源是影响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A正确。人口分布适宜度反映的是不同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数值越大,协调程度越高(数值范围:0~100)。椎体顶点P表示该区人口集聚度(某一地区占全国1%的国土面积上集聚的全国人口的比重)。图甲是“我国人口分布适宜度研究思路示意图”,图乙是“有待协调地区的人口分布适宜度结构图”。读图,回答20~21题。20.图乙所示地区的地形最有可能为( )A.高原 B.山地 C.丘陵 D.平原21.图乙所示地区水土资源适宜度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A.地势起伏大 B.水资源短缺C.石漠化严重 D.冻土广布答案 20.D 21.B解析 第20题,从图甲中可看出,有地形因素的指标是人居环境适宜度,代表字母为E;从图乙中可读出E的数值为96.91,结合材料“数值越大,协调程度越高(数值范围:0~100)”可知,E数值较大,说明地形条件较好,最有可能为平原,D正确。第21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可能位于平原地区,地势起伏小,石漠化并不严重。冻土主要分布在高原和高纬度地区,而我国高原和高纬度地区人口较少,人口集聚度低,人居环境适宜度也相对较低。因此该地区水土资源适宜度低的原因最可能是水资源短缺,故选B。下表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青海、西藏地区部分资料表”。据此完成22~23题。22.青海、西藏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远远小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势高、气候寒冷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自然资源丰富 ④土地生产潜力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3.青海、西藏地区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矿产资源 ②水资源 ③土地资源 ④气候资源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22.A 23.D解析 第22题,结合表中内容和青海、西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可知,青海、西藏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远远小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地势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潜力小。第23题,青海、西藏地区河谷地带地势平坦,河漫滩土壤肥沃,气温相对较高,水资源相对充足,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复活节岛是一个孤悬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小岛,与最近陆地的直线距离超过1 900千米。考古发现,大约在公元600年左右,该岛开始出现人类活动。下图为“复活节岛人口总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回答24~25题。24.据图可知,复活节岛(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 000人B.t2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C.t3时期,整个岛屿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25.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A.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C.人口数量只能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D.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答案 24.B 25.D解析 第24题,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值为6 000人,这是考虑到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各种因素而做出的估计数值;t2时期,该地人口数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均得到提高,据此推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t3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数量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t4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数量接近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质量较t1时期差,故本题选B。第25题,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地域开放程度、人均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地区环境持续供养人口的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人口数量可以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但为了可持续发展最好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故本题选D。二、综合题(共50分)26.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1)据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2分)(2)图中江苏省的人口密度是________。江苏省人口密度大的社会经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3)西藏的人口密度较小,其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2分)答案 (1)东多西少(或不均衡) (2)>500人/km2 生产力水平高;社会经济发达;交通便捷 (3)海拔高解析 (1)读图可知,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人口分布不均衡,东多西少。(2)结合图例可知,江苏省的人口密度>500人/km2,这是因为江苏省生产力水平高,社会经济发达,交通便捷,有大量外来人口迁入。(3)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所以导致人口密度小。27.(2021·山东威海市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山东省处于京津唐和长江三角洲的中间地带,人口迁移明显。1860年东北地区开禁放垦,以山东人为主的移民迅速涌入黑龙江等省份,形成“闯关东”现象。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受“儒家思想”影响,山东省人口迁移以省内为主,大多从落后地区迁向发达地区。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山东省的迁移人口总量达891.18万人,其中省内的县、市区内的迁移人口有869.33万人,省区际间的迁移人口有21.83万人。下表为第五次人口普查迁移人口受教育程度统计(山东与全国对比)(单位:%)。(1)说明1860年以后黑龙江省吸引山东人口大量迁入的原因。(3分)(2)描述第五次人口普查山东省人口迁移特点。(4分)(3)分析山东省人口迁移以省内为主的原因。(8分)答案 (1)政策支持;黑龙江省耕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人口稀少(地广人稀)。(2)规模大;以省内县、市区人口迁移为主;迁移人口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迁移人口受教育水平略高于全国。(3)山东省沿海或大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省内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迁移距离短,费用低;受“儒家思想”影响大。解析 (1)“1860年东北地区开禁放垦”,表明当时的人口迁移有政策支持;根据所学可知,黑龙江省耕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长期禁止开垦,当地人口稀少,地广人稀,对山东人口具有很大的吸引力。(2)“2000年山东省的迁移人口总量达891.18万人,其中省内的县、市区内的迁移人口有869.33万人”,体现了山东省人口迁移规模大,且以省内县、市区人口迁移为主;据表可知,初中以下人口迁移占比较大,其次是高中、中专学历,表明迁移人口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据表可知,山东省内、外初中以下人口迁移占比均比全国同类占比低,高中、中专及大专以上占比比全国同类高,表明山东迁移人口受教育水平略高于全国。(3)山东省地处东部沿海,大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省内就业机会多;“大多从落后地区迁向发达地区”,表明省内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人口迁移数量大;省内迁移距离短,交通等费用低;“受‘儒家思想’影响,山东省人口迁移以省内为主”,表明山东的人口迁移受“儒家思想”影响大,人们不愿意离家乡太远。28.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美国每8秒钟有一人出生,每12秒钟有一人死亡,每14秒钟净增一个人。很多人关注的不仅是人口的增长,还有美国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1)由图甲可以看出,美国人口的增长除自然增长外还由________________所致,这种方式的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2)美国人口构成的变化对美国的积极影响是( )(2分)A.交通通达性提高 B.文化多样化C.劳动力数量减少 D.自由活动空间增大(3)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科学技术、地域开放程度、________等。(2分)(4)近年来,美国老年人口主要由东北部地区向________地区迁移,试分析其主要原因(从推力、拉力两方面分析)。(5分)答案 (1)国际人口迁移(或“机械增长”) 美国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吸引大量移民迁入。 (2)B (3)区域资源 人均消费水平 (4)西部、南部(“阳光地带”) 推力:东北部地区气候冷湿,环境污染严重;拉力:西部、南部“阳光地带”气候宜人,环境优美,适宜人类居住。29.新疆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1)读图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3分)(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简述当地可采取的措施。(4分)(3)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约32人/km2,目前已达13人/km2,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某专家却认为这种说法不妥,试为该专家的观点提供依据。(4分)答案 (1)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水资源较丰富。(2)种草治沙,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节水工程,发展节水农业;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实行农牧业结合;发展经济。(3)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人口密度达到最大值,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小,需适当限制人口数量。解析 第(1)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看,准噶尔盆地南部石油、煤炭等资源丰富,其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有铁路通过,说明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水资源较丰富。这些都是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高的原因。第(2)题,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措施,必须围绕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及区域环境、资源特点分析。塔里木盆地南部是新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最低的地区,该地位于高大山脉的阴坡,热量条件较差,位于沙漠边缘,水分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明确了区域发展的制约条件,再结合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即可理清正确的答题思路。第(3)题,该专家的观点是基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当地生态环境特点两方面考虑的。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反映了当地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实际的人口密度必须低于这一数值;目前新疆是我国人口增长率相对较高、人口增长较快的区域,如不加以控制人口,人口密度很快会逼近极限值;从环境角度分析,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需适当限制人口数量。地区年生物量/万吨可承载人口/万人最大人口密度/人·km-2长江中下游地区88 60022 000395青海、西藏地区10 0001 0004山东省内全国省内山东省外全国省区际间初中以下51.3155.5670.7576.30高中、中专32.4128.6016.5414.28大专以上16.2815.8412.719.42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