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实验准备,教学设计,反思小结,成长记录,深化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2、学习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认识科学实验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探究结果。
【教学难点】 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
【实验准备】
教师: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学生:利用玻璃杯、盆子、吸管、进行收集呼出的气体的操作训练。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提问: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呼出的二氧化碳,吸入的是空气。)
导入新课:大家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吗?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究竟有什么不同。(板书: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信息平台
学生回忆小学自然(或科学)课,七、八年级生物学的相关知识。
教师演示学生当助手:
①向一瓶氧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②向一瓶空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③向一瓶二氧化碳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④向一瓶二氧化碳中倾倒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
分析思考得出如下结论:
A、氧气可以支持燃着的细木条燃烧,燃烧越旺,说明氧气相对含量越多。
B、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C、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出现的白色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越多。
问题质疑
“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特征之一,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有什么科学的奥秘呢?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讨论交流
请提出你们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活动探究
1、分别收集两瓶空气(A、B)、两瓶呼出的气体(C、D)向A、C中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盖上玻璃片振荡做好观察的记录。
2、另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B和D瓶气体中,观察木条燃烧的情况。
3、对着玻璃片呼气。
展示交流
交流分组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评价整合
对异常现象的分析:
①对C瓶内无浑浊现象的分析:a、滴入澄清石灰水后没有盖玻璃片就振荡,二氧化碳扩散后,瓶内量少。b、可能是没有进行深呼吸而收集的气体。
②对点燃的木条不是同时放入两集气瓶内,产生的实验现象评价。你认为怎样操作更简便?
2、对异常观点的分析:不对着玻璃片呼气,也可得出类似的结论。此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反思小结】
通过上述活动探究:
1、你对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哪些物质的多少有什么初步结论?
通过对异常现象的分析,你有什么感受?
3、通过对异常观点的分析,你有什么感受?
4、在探究实验和交流反思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报告。
【成长记录】
请将本节课你感受最深的情节或体验,记入你的成长记录中。
【深化拓展】
竹节在受热后由于节内气体膨胀炸裂。依据所学的生、化知识设计实验来探究竹节内的气体成分与空气成分有何异同?
【板书设计】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随堂练习】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
A、水 B、二氧化碳 C、水和二氧化碳 D灰烬
2.人呼出的气体中的主要成分是( )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水和氧气 D、氧气
3.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石蜡
吸入的空气
呼出的气体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
氧气>氧气(能供给呼吸,也能支持燃烧)
水蒸气<水蒸气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1 爱护水资源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教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