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短评 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短评 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链接教材-教考衔接,文学短评是什么,高考要求,写作方法点拨,表达技巧,主题思想,情感角度,作品形象,语言角度,艺术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短评的定义及基本特征。2.学习掌握写作文学短评的基本方法。3. 区分“评论”和“读后感”的界限;把握“叙”与“议”的尺度与比重。
统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69-70页《学写文学短评》,了解文学短评的概念及写作要求。
1.文学短评?2.文学短评的体裁?3.文学短评的常见结构特点?
1、短评:“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评”是指在文体上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各种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作品、文学理论等2、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论对象,并对对象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文学: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短: 篇幅短小精悍,字数在300-400字;评论角度小。评:议论文,要求观点鲜明、结构完整、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要求】高中生写文学评论,一般只要求对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评论的重点是作品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 当然,虽然篇幅短小,但也必须是一篇观点鲜明、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的文章。
文学评论/短评相关的题目,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多次出现。如2023年新高考I卷陈村的小说《给儿子》第9题: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6分)
文学短评的写作,大致有“阅读——定题——评论——写作”四个步骤 文学短评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却是一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的文章。
文学短评的四大写作步骤。
写作角度与内容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2分析作品的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描写方式: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4赏析作品的构思技巧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
5、赏析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从 角度评《归园田居》
例1:《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是一位田园诗人,也是隐士文化的代表人物。 诗人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深巷狗吠、桑树鸡鸣等景物融为一体,把普通田村生活情景描绘得如此美,从而表现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寥寥数语,把一个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隐田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例2:《归园田居》是一首田园诗,其语言表达被称为“田家语”。而这种“田家语”不仅体现在表达的平铺直叙、内容的通俗易懂上,也体现在他别致的用词上。 在对于田园生活的描写上,作者的语言风格轻松质朴、平淡舒缓,恰恰与这首山水田园诗的内容与中心相匹配,他没有太过华丽的辞藻,只是用白描的手法平淡地写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但一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场景却在我们眼前铺展开来…………………………
从 角度评《归园田居》
从 角度评《归园田居》
例3: 本诗从“开荒南野际”到“虚室有余闲”都运用了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是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具体描写。(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先写到了自己近处四周围绕的田地,居住环境简朴清贫,随后又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有众多树木环抱掩映,自然环境优美适宜。再往远处看,村落炊烟依稀可见,隐隐约约的样子,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作者又运用了听觉描写狗吠、鸡鸣,点缀出了整幅画面的生机,以声衬静体现人与自然的恬静和谐。随后作者又写到自己的居处,完全没有尘俗的打扰,只有房屋和心灵的空闲。(分)作者通过白描手法的运用写出田园美丽图景,也体现了自己对恬静质朴的真切喜爱。(总)
例4:这首园田诗最核心的一个字就是题目中的“归”。“归”即是“归来”“返回”,既然有“返回”也就是说明之前并不是在这里或这种状态中的。代入到这首诗,作者说“归园田居”也就是描写回到田园过上的隐逸生活,那么在此之前,作者并没有在田园中,他在哪儿呢?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开始对官场感到厌恶而疲倦,个性使然,他如“羁鸟”和“池鱼”,开始思念起并向往着能让自己获得自由与快乐的“旧林”和“故渊”,其中,“羁鸟”与“池鱼”再一次表现出了他对于自己被官场束缚的无奈与苦闷。接下来,从“守拙归园田”开始,作者展示了他“不争名利”的本心。抒发出作者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
例5:尽管曹操已故,但其万丈豪情却依旧荡漾于字里行间。诗中从人生之忧联想到人才难求,功业未就,继而发出了因渴望贤才却求而不得的忧愁。
这是从 角度点评《短歌行》
例6: 《登高》这首诗之所以能成为唐朝最经典的七言律诗之一,其中一大原因便是诗人能巧妙地选择意象。 这首诗借重阳节登高一事,叙述了杜甫长期漂泊、老病孤愁、思念家人的晚年生活,为表达情感所选的意象丰富多样、耐人寻味。全诗视角即诗人登高望远的视角。“站得高,看得远”,重阳登高,俯瞰大地,本应是心旷神怡的,作者却把它写成了悲中有愁,壮志难酬的。这其中,作者所选取的意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是从 角度点评《短歌行》
这是从 点评《声声慢》
例7: 易安居士的《声声慢》一词运笔哀婉,凄恻动人,韵味无穷。【总说《声声慢》叠字特色】篇首三句十四个字,实分三层,由浅而深,含意深刻。【分说上阕叠字】开篇“寻寻觅觅”劈空而来,侧重写行为,恰当地表达了词人当时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词人如此“寻寻觅觅”,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呢?是在寻找逝去的青春年华,还是在寻找流亡以前夫唱妇随的美满生活,抑或两者兼而有之?我们不得而知。但词人“寻寻觅觅”中那种孤寂空虚,却真实可感:她在孤寂空虚中总想抓住点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抓住,一切仍然归于孤寂空虚。
例8: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北宋豪放词的代表,流传近千年。这首词获得如此高的地位,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因素。其中衬托之法的巧妙运用也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这是从 角度点评《念奴娇·赤壁怀古》
例9:《琵琶行并序》在塑造琵琶女时颇有特色,令人称道。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人没有直接介绍琵琶女的情况,而是先从琵琶声写起,就像《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的出场,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主人忘归客不发”简单的一句诗,就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琵琶演奏技艺,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浓厚的渲染。
这是从 角度点评《琵琶行并序》
赏析作品主题思想和主要情感赏析作品形象赏析作品的构思技巧赏析作品的语言赏析作品艺术手法
技法一:集中笔力,定点鉴赏
典例1:光阴荏苒,原以为前方会有设想过千万遍的细水长流,却不曾想,那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丈夫的离去,引起了词人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人用的十四叠字,虽无一“愁”字,却无不言“愁”。绵长的叠字,将她的“愁”不断延伸。岁月蹉跎,故人已长逝,早已是几年踪迹几年心,而红颜白发,刹那芳华,独留一人,情何以堪。若词人舍去这叠词的用法,变成“寻觅,冷清,凄惨戚”的话,哪里还会有“期待是最漫长的绝望”之说。爱不可说,忆不可说,愁不可说,痛不可说,只能让这不断重复的字表达心中所感:烟波渺渺梦几度,良辰美景虚无数。待到春时花开尽,暮雨相思离人误。
【点拨]这段文字是围绕《声声慢》中的哪一点进行评论的?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我的感悟 :
【示例】本文段是围绕《声声慢》的叠词之妙进行评论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文辞兼备,语言富有诗意,评论语言很流畅,辞藻特别华美,显示了很好的文学素养。
技法二;观点鲜明,开门见山
典例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北宋豪放词的代表,流传近千年。这首词获得如此高的地位,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因素。其中衬托之法的巧妙运用也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选自《<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衬托手法》)[点拨]这段话作为一篇文学短评的开头,有什么特点?我的感悟:【示例】这段话开篇提出论点,即“其中衬托之法的巧妙运用也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也使读者对本文将要论述的问题一目了然。
技法三: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典例3:《词苑丛谈》云:“李清照《声声慢·秋闺》词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辞亦不甚了了,若论其音韵,似稍有所会矣;若论其字之重叠,错落如珠,则只是皮相观耳,未尝搔到痒处也。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
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叠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设使其征人为女,居者为男,吾知其破题儿便已确信伊人之不在迩也,当无寻寻觅觅之事,男儿之心粗故也。能词之士,多昂藏丈夫勉学莺莺燕燕者,故不能下如此之十四叠字耳。(选自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点拨]这段文字是从几个方面层层推进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我的感悟:【示例】从行文的构思来看,对叠词的分析更深入且渐次分层,从三个方面层层推进论述,不蔓不枝。论证方式多样,比如对比论证、正反论证、假设论证,由浅入深,有深度与见地。
技法四: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典例4:为了描摹心中的英雄豪杰的英武形象,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片更是精心选取了几个细节来衬托:一是英姿勃发的风流俊才,刚刚迎娶了国色天香的美女小乔。用美人衬托英雄,更见出周郎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令人羡慕。二是指挥赤壁大战时周郎的仪态。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而不是周身铠甲、如临大敌,这样的仪态装束衬托出周郎大战时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形象。三是战争的过程,本来是惊心动魄的一场恶战,而周郎却是在谈笑之间就让曹军灰飞烟灭。曹军在周郎面前不堪一击,衬托了周郎用兵如神、战功卓著。这里通过美人、装束、言谈、战争的结果衬托出词人心中的风流人物——周郎
【点拨]这段文字在评论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是怎样运用的?我的感悟:【示例】从原文中举出实例,“叙”“议”有机结合。此段从原文中人物描写的具体内容入手,用衬托的手法进行分析,既有对原文细节的“叙”,也有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析”,做到了“叙”“议”的有机结合。
幽幽山林里,十余亩田地,八九间草屋,陶渊明的欢歌在悠扬《归园田居》可能是陶渊明躬耕陇亩欢歌中最典型的一首。一百个字带我们游了一遍丘山,赏了一片桃李,尝了一次樊笼里的痛苦享受了一次鱼回故洲、鸟归旧林的自由,远处的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一百来字,字字精妙。
【明确】复述内容——无评。只对原词句作简单翻译,没有观点,没有评论。
一首《归园田居》让我思绪万千,依稀看到一位老者踏着田陌缓缓而归,衣袂飞扬,两鬓繁霜,在官场沉浮蹉跎了半生,终于顺从了本性归问内心所向的草木丘山。开荒南野,方宅十亩,草屋八九,生活简朴清贫,却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安宁。陶洲明就是那个人命危浅的时代里一只暮月的倦鸟,一尾孤独的游鱼一棵高做的青松,他勇敢地归于田园找到了灵魂的归宿。而我们呢?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浮华喧器的时代里,在这样人潮涌动的快节奏都市中,我们在其中挣扎着流浪,又到何处寻得灵魂的归宿呢?
【明确】读后感——重“感”(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写自己的感想、体会,主观感发的色彩较鲜明。)
《念奴娇·赤壁怀古》由眼前景到思故人,最后抒发自己的感情,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词分上下两阕,上阕从眼前赤壁雄奇的江景,联想起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侧重抒情。开头从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入笔,用“浪淘尽”把永远奔腾的江水与已经消失了的“千古风流人物”联系起来。“故垒”两句,从泛写怀古转入具体内容,初点题旨。“江山如画”两句,总结上阕,带起下阕。下阕,词人借描写和赞美周瑜及其功业,并引出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遥想公瑾当年”六句,描写周瑜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英姿,苏轼借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对统治者的怨恨之情,全词婉约。
【明确】曲解作品——错评。上阕侧重于写景而非侧重于抒情,词中的确有抒发有志报国却壮怀难酬的感慨,但同时也表现了词人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而且,此词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体现了豪放的风格。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①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是很不容易被捕捉和表现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难于言传的。诗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的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②诗人描绘音乐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以及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是音乐描写中的亮点。
③在诗中的音乐描写,诗人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用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极难用语言摹写的美妙乐声,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听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以“花底”的“莺语”“冰下”的“泉流”比喻乐声流动的婉转与幽咽若凝;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声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在妙喻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生动形象、具体之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
④音乐描写,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说琵琶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感情的流露渐趋明朗。在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或高亢明快,铁骑交锋,无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
⑤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天涯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已的一幕。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
⑥总的来说,《琵琶行并序》的音乐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典范的存在。它表现了诗人情感与琵琶女身世的巧妙结合,它对音乐的透彻的理解,它的创作手法,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文学创作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认真阅读这篇文学短评,仔细分析这篇文章有哪些亮点,然后和同学交流。
示例:亮点一:题目以小见大,极好地处理了文学短评中“点”与“面”的关系。《琵琶行并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其细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还是曲折动人的情节,无不为后人所称道。本文着重选取了音乐描写这一方面,足以体现作者选点的精心独到。亮点二:采用文学评论的“总一分一总”的基本结构模式。文章第②段是文学短评的总纲,③④⑤段开头句子是分条论述,第⑥段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学写文学短评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壹章,文学短评的概念与特点,壹文学短评的概念,第贰章,关键技法与能力,第叁章,各文体短评思路展示,第肆章,高考真题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学写文学短评 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壹章,文学短评的概念与特点,壹文学短评的概念,第贰章,关键技法与能力,第叁章,各文体短评思路展示,第肆章,高考真题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 高考语文新题型(文学短评)讲评版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试题,文学短评,语文教材,语用练习,文学短评概念,文学短评作用,文学短评写法与要求,关键能力,实例指导,精彩指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