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从《石钟山记》笔法到高考作文 课件
展开《石钟山记》到高考作文: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觉转入此中来”,当考生对各种作文得分神器、满分秘笈——其实多为雕虫小技——趋之若鹜而不得其法时,不妨回归课本,重温经典课文,从中汲取创作的大智慧,与作文的小技法。 大凡入选课文,除了文质兼美,立意构思、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皆有可观者,可鉴可仿者。有人或怼:名家大师为文,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似闲庭信步,吟啸徐行,信笔所至处,妙手著文章,负青天,绝云气,而不接地气,中学生作文,何以借鉴?
其实不然。庄子云“技近乎道”。诚然,名家经典课文,有思想,有境界,有格局,其“道”不可及,但其“技”可往。高中统编版课文《石钟山记》,虽是名家的性灵小品,但我们若视点下沉,仅仅从当下高考作文的角度审视,虽有买椟还珠之嫌,但确实可总结出一些可仿易学的作文技法。
技法 1:因事说理,兔起鹘落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幽默诙谐、饶有趣味地写道,苏轼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可谓“斜杠”满身。在《石钟山记》一文中,苏轼又添三道“斜杠”,俨然一位会讲故事的人、一位敢于履险蹈危的驴友、一位极富实证精神的科学家。他通过叙述自己亲身探访石钟山的经历,阐述认知常识,这是其写作《石钟山记》一文的意图所在。当然除此之外,如若多维思考,本文蕴含的事理还有大胆质疑,小心求证,这与后世诸多学者的治学精神不谋而合。
这种因事说理的写法,无疑是议论文写作中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标配。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通过事例引出道理,既能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又增强了说服力。 不过,若将《石钟山记》中因事说理的写法,全面复制粘贴到我们的日常写作中,就不免胶柱鼓瑟了。因此,借鉴因事说理这种写法,须进行灵活变通:
第一,《石钟山记》采用的是“一次经历+一段感悟”的形式,若写高考议论文,应选取多则事例,同类叠加,类比拓展。否则,“一个故事+一段哲理”这种写法不仅有文体不分之嫌,还会因其类似鸡汤文而遭人诟病。 第二,《石钟山记》中,“余”等表述,显然是第一人称,适合记叙文写作。而议论文写作,因事旨在说理,因此叙写事例时,往往“我”要隐藏,而代之以旁观者的角度,这样便于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第三,《石钟山记》采用的是“议—叙—议”的写作方式,各个部分泾渭分明,各司其职。叙写事例时,无一句议论;议论时则专用一段,集中紧凑。而我们在写作议论文时,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事理相融。
【范例展示】 胡适治学,崇尚“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其实,不唯治学,科技创新乃至一切事业,都需要大胆地想象,脚踏实地地求证。 创新,始于异想天开、奇思妙想。 鸟儿可以翱翔蓝天,那么,人类为何不能飞翔呢?异想天开的人类,基于对鸟类飞行的研究,从中汲取灵感,最终有了飞机翱翔天际。匠心独具的古代工匠,从小小牡蛎中激发奇思妙想,独创“种蛎固基”之法,使泉州洛阳桥坚若磐石,屹立千年,异想天开成就了建筑史上的神来之笔。面对火星崎岖、复杂的地表,如何才能使火星车履险如夷呢?科技工作者异想天开,从屈伸自如的尺蠖中若有所悟,设计出“祝融号”火星车……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的设想在很多人看来或许是离奇而不切实际的想法,但通过努力求证,这些异想终成为伟大构想,成为生动的现实图景。
敢于异想天开,才能洞悉先机,前瞻未来;敢于异想天开,才能打破思维的桎梏,摆脱因袭的重负,勇毅前行;敢于异想天开,才能勇于创新,积极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异想天开,是思想的闪电,是头脑的风暴,划破、涤荡因循守旧的沉沉暗夜。反之,不敢想象,凡事以“从来如此”搪塞,亦步亦趋,则只能抱残守缺,何以谈创新? (节选自《想之弥高,钻之弥坚》)
【运用点拨】 节选文段充分运用了因事说理的论证方法,只不过不像《石钟山记》一样,运用第一人称讲述经历,详细叙写一件实事,而是以旁观者的角度为历史人物、时代人物立传明德。作者同时叙写多个事例,每一个例证均以“人物+事件”的形式简洁呈现,构思精巧、内容充实。
这种因事说理写法,在高考议论文写作中屡见不鲜。善用这种手法,一则在例证运用上同类叠加,共同簇拥主题,丰富文章内涵;二是认知逻辑上,可避免以偏概全。三是列举大量历史人物,足见考生博学洽闻的学养底蕴,和臧否人物的书生意气,而列举大量时代人物,足见考生观照时代、心系家国的格局和情怀。
技法 2:权衡比较,喧宾托主 《石钟山记》中,作者苏轼对前人关于石钟山得名的各种说法,不仅以“人常疑之”“余尤疑之”表明态度,而且对李渤、郦道元的观点一一“点评”。从“李渤之陋”到“郦元之简”,一字之差,立见两人见识的高下。 相较于直接提出观点,这种在比较与权衡的基础上提出自己观点的写法,有诸多优点。而在写作时,这种方法往往有大用、妙用。
技法 2:权衡比较,喧宾托主 《石钟山记》中,作者苏轼对前人关于石钟山得名的各种说法,不仅以“人常疑之”“余尤疑之”表明态度,而且对李渤、郦道元的观点一一“点评”。从“李渤之陋”到“郦元之简”,一字之差,立见两人见识的高下。 相较于直接提出观点,这种在比较与权衡的基础上提出自己观点的写法,有诸多优点。而在写作时,这种方法往往有大用、妙用:
第一,通过一一点评不同观点,可稳妥完成作文题中常见的“比较”“权衡”“选择”“体现你的思考”等具体指令、任务,完成“规定动作”。 第二,通过对其他观点的质疑问难,创设一种“舌战群雄”的辩论情境。《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率尔而对”、冉有的“百里之才”、公西华的“愿为小相”,均是为了衬托曾晳的“志”。同理,通过对其他观点的评论,或反衬,或映衬,使作者自己的观点脱颖而出,自成高格。 第三,点评、肯定其他观点,颇见包容异见、博采众长的格局和器度。而在此基础上亮出自己的观点,则有“拿来主义”兼收并蓄、去伪存真的理性与睿智。
【范例展示】 那么,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人才呢?稽之往史,《三国演义》中,曹孟德以为,经天纬地、叱咤风云者为人才;“二十四史”中,历代史家以为只有公卿将相,堪为人才,可“名垂竹帛,功标青史”;封建时代的士子们,以为光耀门楣、封妻荫子,成为人上人,方为人才。揆诸当下,某名校知名教授对其学生公然提出“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的要求;卖猪肉的北大才子陆步轩,作为成功人士回母校演讲时,泣不成声的开场白却是他给母校丢了脸……由此观之,囿于积久而成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人才观念,以及当下对成功学的狭隘、片面的理解,世人心中的人才观往往以地位高下、财富多寡、事业成败而论。一言以蔽之,出人头地、功成名就者,方为人才。
【范例展示】 其实不然。人才如阳光,一旦通过多棱镜透视,就可见其绚丽多彩。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则各行各业人才济济。 旅行博主用镜头和文字温暖无数网友,“草根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95后”快递小哥凭借勤奋努力获评高层次人才,沉潜于钳工技艺、数十年零差错的大国工匠胡双钱,和农田打交道半个世纪、心怀天下仓廪的安徽省“麦王”徐淙祥……凡各行各业中术业有专攻、有所建树者,都是人才。 (节选自《新时代,新人才》)
【运用点拨】 节选文段对于新时代人才的标准,一开始并未直接亮出底牌,而是纵览古今,罗列不同时代的人才观,对其一一点评:或是偏狭,或是偏激,或是世殊时异,不合时宜,为下文阐述新时代的人才观张本,颇有千呼万唤之效。而且作者的见解深刻,一言既出,满座皆惊。反之,如果没有其他观点与之进行比较、权衡,一开始就直接提出观点,一则无的放矢,无法针砭时弊;二则无法通古今之变,进而成一家之言,无法从历史传统、文化心理以及世态人情等方面多维观照的文章自然有失厚重。
技法 3:寓情于景,情理兼具 《石钟山记》中,“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至绝壁下”一段为典型的记叙文笔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始末一应俱全;“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一段则为典型的描写,使人有身临其境的“不隔”(王国维语)之感;而“古之人不余欺也”则为作者感慨,为典型的抒情;文末“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则为警策句,为典型的议论说理。
技法 3:寓情于景,情理兼具 这种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笔法,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可避免平铺直叙和空洞说理,使文章异彩纷呈,摇曳生姿。那么,写作议论文时,应该如何具体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呢? 具体说来,这些表达方式中,议论说理是最硬核的部分。若没有像“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一样力透纸背、切中肯綮的议论点睛,文章纵使汪洋恣肆,也仅仅是飘飘乎,浩浩乎,“不知其所止”。
技法 3:寓情于景,情理兼具 如何记叙?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它不是为叙述而叙述,而是为议论而叙述。我们要根据论点,有针对性地加以裁剪,找准记叙的重点和角度,大胆而果断地舍去那些与论点无关的人物和情节,做到语言简明、凝练。 如何抒情?朱光潜先生在《漫谈说理文》中有过这样的论述:“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寓理于情,笔端挟带感情,以抒情的笔调来说理,是议论文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范例展示】 作为师长,与其终日耳提面命,不如放手,为孩子营造安静、自由的空间。 《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感念至深的祖母,没有像当下很多父母那样,在孩子沉浸于读书学习时,时而端上热气腾腾的牛奶,时而进行语重心长的谈话,时而以“别人家的孩子……”励志施压,而是脚步轻轻,轻轻“以手阖门”,为孙儿留下一张宁静的书桌。“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没有隽永而深刻的名言,史铁生的母亲只是终日隐身于儿子不易察觉的角落,默默凝视,守望相助,一如无言的地坛,使儿子从生生不息的草木中参透、觉解生命的顽强不屈,使儿子在满园沉寂的光芒里清楚地看清自己的身影,从而实现炼狱淬火般的精神涅槃。
【范例展示】 近期热播的《小小少年》中的昆虫少年殷然,在他的眼中,每一只虫子都是发光的化学家。他的母亲“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与孩子一起观察昆虫,体悟自然之道。 (节选自《以手阖门,还青春宁静》)
【运用点拨】 节选文段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迥异于一般的议论文。作者首先直接阐述教育理念,表明观点——“为孩子营造安静、自由的空间”。而后运用例证,俱为课本中的素材。阐述《项脊轩志》时,作者巧妙捕捉到“以手阖门”这一镜头,并适当展开想象,描写了“脚步轻轻”这一细节,塑造了一位慈爱的祖母形象。“为孙儿留下一张宁静的书桌”一句则为神来之笔,使人想见当日光景。这一句描写中还暗含议论,与“给孩子营造安静、自由的空间”的观点妙合无痕,蕴藉而又温馨。
【运用点拨】 同时,作者将《项脊轩志》中祖母对子孙后辈培养的朴素教育之道与当下很多父母的“爱之太恩,忧之太勤”进行对比,使观点更鲜明。作者罗列现象时,“热气腾腾的牛奶”“别人家的孩子”等词句,能使读者联系个人的成长体验,唤起共情。
高考作文训练-- 100则高考作文经典素材(5)(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作文训练-- 100则高考作文经典素材(5)(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瞿秋白的风趣,海子的寂寞,商鞅立木取信,如此“廉洁”,李苦禅烧画,经营人心,买鞋子,北大毕业生卖肉,一对残疾作家,让青蛙做证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作文训练-- 100则高考作文经典素材(2)(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作文训练-- 100则高考作文经典素材(2)(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次成功就够了,不下跪的人,“看谁是蠢材”,球王乔丹,苏雄的傲气,程砚秋拒演,陆游气吞残虏,贝多芬只有一个,不吃嗟来之食,珍惜自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作文训练-- 100则高考作文经典素材(4)(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作文训练-- 100则高考作文经典素材(4)(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辛弃疾忧国忧民,宋庆龄的执著,严复的担忧,张伯苓的理想,于右任的临终诗,李宗仁的民族情,肖邦的遗愿,华罗庚立志回国,贫穷造就了作家,艰难困苦铸人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