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设计 高中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5002534/0-170014419342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设计 高中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5002534/0-170014419350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解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第 12 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主要讲述明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外关系以及清朝的崛起和入关统一中国的过程。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对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的描述,也有对清朝崛起和入关的史实分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 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运用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理论分析历史问题。但在明朝和清朝的历史方面,学生的知识可能较为零散,需要系统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明朝和清朝的历史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 历史核心素养:
1. 唯物史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明朝和清朝的历史发展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如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让学生明白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唯物史观。
2. 史料实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了解明朝和清朝的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3. 时空观念: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明朝和清朝的时间脉络和空间分布,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4. 历史解释:让学生理解明朝和清朝的历史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5. 家国情怀: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和清朝的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明朝和清朝的政治制度、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外关系以及清朝的崛起和入关统一中国的过程。
2. 教学难点:明朝和清朝的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以及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历史发展规律。
➽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讲解明朝和清朝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历史问题,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案例,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4. 史料阅读法:布置相关的史料阅读任务,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时空观念。
5. 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总结元朝的历史特点。
2. 提问:明朝和清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朝代,那么这两个朝代是如何建立的?它们在政治制度、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外关系方面有哪些特点?清军是如何入关统一中国的?
二、讲解新课
1. 明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1)明朝的建立: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建立于 1368 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建立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2)政治制度:明朝沿用元朝的制度,设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中央设殿试、会试、乡试,选拔官员。
明朝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官僚制度和地方制度。皇帝制度是明朝政治制度的核心,皇帝拥有最高权力,决定国家的方向和政策。官僚制度是明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各级官员组成,负责实施皇帝的政策和管理国家事务。地方制度是明朝政治制度的基础,由各级地方政府组成,负责管理地方事务和维护社会秩序。
此外,明朝还实行了一系列特务统治制度,如东厂、西厂等,以加强对政治局势的控制。明朝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明朝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1)经济:
明朝的经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垦荒、进行屯田,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的农业生产水平超过了前代,纺织、制瓷、冶铁等手工业生产规模更加扩大,技术更为先进。此外,明朝的商业和城市获得了空前繁荣的发展,商品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社会:
明朝时期,社会阶层划分更加明显,士人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逐渐崛起。这一时期,社会风气逐渐开放,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化人物,如王阳明、李时中。与此同时,封建统治者的强势压迫使得初步的萌芽商业经济受到压制。明朝中后期,在一些地区的一些手工业生产部门内,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江南地区的丝织手工工场是典型代表。
3. 明朝的对外关系
(1)郑和下西洋:
明朝在永乐年间,派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拜访了 30 多个国家,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这次航行展示了明朝的国威和文化交流,带去了丝绸、瓷器等物品,并引进了香料、宝石等稀有物品。郑和下西洋的航行,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亚洲、非洲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扩大了明朝的对外影响力。
抗击倭寇:
明朝中期,倭寇不断侵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将领抗击倭寇,保卫国家安全。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 1565 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这场抗击倭寇的战争,体现了明朝对外关系的另一面,即坚决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受侵犯。
4. 清朝的崛起与入关
(1)清朝的崛起: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崛起于 17 世纪初。清朝的崛起始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公元 1616 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后来,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即后来的清朝。清朝在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等几代君主的治理下,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入主中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大王朝。
清军入关: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形势严峻。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大顺政权的建立下,攻破明朝首都北京,推翻了明朝。然而,李自成未能巩固政权,清军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领下趁机入关。1644 年,清军击败李自成,攻占京师,开始了清朝在中原的统治。此后,清朝逐渐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明末的混乱局面,开启了长达 268 年的清朝统治。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明朝和清朝的历史发展,包括两个朝代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外关系以及清军入关统一中国的过程。明朝和清朝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这两个朝代,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四、布置作业
1. 根据课堂笔记,整理明朝和清朝的历史发展要点。
2. 思考:明朝和清朝的政治制度、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外关系等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3. 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清朝的统治与对外关系。
➽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以下教学原则和方法:
1.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强调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注重史料实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了解明朝和清朝的历史事实。
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史料阅读法、情境教学法等,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家国情怀。
5. 结合历史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培养。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部分内容讲解过于仓促,可能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入。
2.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足,部分学生可能跟不上教学进度,无法充分参与课堂讨论。
3. 课堂互动形式较为单一,需要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以上不足进行改进和优化,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具体措施如下:
1. 优化课堂时间分配,确保重点知识点得到充分讲解,同时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
3. 丰富教学手段,采用更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互动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 加强课后辅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通过以上措施,我相信能够更好地完成高中历史的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流程,教学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