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四川省成都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四川省成都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第1页
    四川省成都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第2页
    四川省成都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成都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30道小题,1-20每小题1分,21-30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红细胞在①中流动
    B. 图中①②③④中二氧化碳含量最低的是③
    C. 图中②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 图中①中含有激素和血浆蛋白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②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
    【详解】A、①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红细胞在①中流动,A正确;
    B、组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经自由扩散方式通过组织细胞膜到达组织液,进而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因此图中①②③④中二氧化碳含量最高的是③,B错误;
    C、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是②组织液,C正确;
    D、体液①为血浆,含有激素和血浆蛋白,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标号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 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更多优质滋元可 家 威杏 MXSJ663
    A.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 胰岛素促进④⑤⑥等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胰岛素降低血糖即能促进血糖的去路,又能减少血糖的来源;胰高血糖素只有促进血糖的来源,而且肌糖原不能分解。①过程为消化吸收,不受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
    【详解】A、②表示糖原的分解,因为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所以②不能在肌肉细胞中发生,A错误;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是胰岛素,胰岛素是降血糖的激素,可促进④⑤⑥⑦过程,抑制②③过程,B错误;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是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②③过程使血糖升高,C错误;
    D、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使血糖含量降低,D正确。
    故选D。
    3. 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B. 上图可反映出激素分泌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
    C. 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D. 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1、据图分析,a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d表示肾上腺素。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据图分析,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要增加产热量,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c甲状腺激素、d肾上腺素要增加,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A正确;
    B、上图反映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即下丘脑→垂体→甲状腺,B正确;
    C、下丘脑有体温调节的中枢,但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C错误;
    D、c甲状腺素和d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使得产热量增加,D正确。
    故选C。
    4. 儿童按计划免疫接种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病,机体会产生抗体、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等。此后当外界结核杆菌侵入机体,机体启动特异性免疫。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接种疫苗可预防所有的传染病
    B. 注射卡介苗后,会刺激机体产生记忆B细胞分泌抗体
    C. 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形成均需细胞因子作用
    D. 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均可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浆细胞可合成并分泌抗体;在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T和记忆T细胞,细胞毒性T与宿主细胞结合导致其裂解死亡。
    【详解】A、接种疫苗只能预防相应致病抗原的病原体,不能预防所有的传染病,A错误;
    B、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分泌,B错误;
    C、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因此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形成均需细胞因子作用,C正确;
    D、记忆T细胞不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D错误。
    故选C。
    5. T细胞是主要的淋巴细胞之一,也是体内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特异性免疫中有不同类型T细胞的参与,下列关于T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T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液
    B. 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
    C. 辅助性T细胞受抗原刺激分裂分化成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
    D. 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可以与B细胞结合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
    【答案】A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同时可以通过树突状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B细胞在接受两个信号后,同时接受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开始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
    【详解】A、T细胞可存在于血浆和淋巴液,故T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液,A正确;
    B、胸腺是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但不是集中的场所,B错误;
    C、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后,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分裂分化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C错误;
    D、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可以与B细胞结合,是激活 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D错误。
    故选A。
    6. 下图为某免疫细胞X发挥免疫功能裂解靶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X细胞与靶细胞间存在信息交流
    B. X细胞的受体能识别游离在内环境中的抗原性物质
    C. X细胞起源于骨髓并在其中成熟
    D. X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引起靶细胞的凋亡属于体液免疫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细胞X能裂解靶细胞,则细胞X为细胞毒性T细胞,图中描述的是细胞免疫中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的过程。
    【详解】A、X细胞能特异性识别并裂解靶细胞,说明X细胞与靶细胞间存在信息交流,A正确;
    B、X细胞是特异性识靶细胞并与靶细胞结合的,X细胞的受体并不能识别游离在内环境中的抗原,B错误;
    C、X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它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但需要迁移到胸腺中成熟,C错误;
    D、X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引起靶细胞的凋亡,属于细胞免疫,D错误。
    故选A。
    7. 下列有关初次免疫应答和二次免疫应答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反应更加迅速,但产生抗体量较少
    B. 初次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的记忆细胞能够记忆病原体的特性
    C. 二次免疫过程发生于患病之后,能够迅速消灭病原体并且使患者康复
    D. 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过程中存留的抗体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淋巴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表现为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抗体,因而二次免疫表现为反应强烈,且迅速。
    【详解】AB、初次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的记忆细胞能够记忆病原体的特性,因此当相同的病原体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A错误;B正确;
    C、二次免疫在患病前后都可以发生,只是免疫能力强弱不同,C错误;
    D、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记忆细胞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B。
    8. 图甲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图乙表示突触,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钠离子内流
    B. 轴突膜处于④和⑤状态时钾离子外流
    C. 在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 a兴奋一定会使b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详解】A、试题分析: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膜电位上升,是由于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形成的,A正确;
    B、轴突膜处于④和⑤状态时,是动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此过程中,钾离子外流、钠离子外排,B正确;
    C、兴奋传导到a处,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b,将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所以在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正确;
    D、图甲所示的变化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过程,前一个神经元兴奋释放的可能是兴奋性递质,也可能是抑制性递质,可以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a处兴奋不一定会使b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D错误。
    故选D。
    【点睛】
    9. 下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处产生的兴奋一定可以传导到②和④处
    B. ①、②或④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
    C. 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
    D. 通过结构③,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也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涉及到的神经元有a、b两个,其中①②④为刺激部位,③是突触。
    【详解】A、由于不知③突触处产生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递质还是抑制性递质,故④处不一定能产生兴奋,A错误;
    B、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需要足够强度的刺激,B正确;
    C、细胞外液的变化可能影响钠离子的内流和神经递质的活性或扩散,故会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也会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C错误;
    D、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兴奋只能从细胞a传到细胞b,D错误。
    故选B。
    10. 新冠肺炎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下图为新冠病毒入侵人体引发的部分免疫反应(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为摄取、处理并暴露抗原,②为呈递抗原
    B. 细胞c完成⑤⑥时需要物质甲及过程③④的刺激
    C. 物质甲和物质乙都属于信息分子,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
    D. 当新冠病毒再次入侵机体时,过程⑦的实质是全能性的表达
    【答案】A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细胞a是吞噬细胞,细胞b是辅助性T细胞,细胞c是B细胞,细胞d是记忆细胞,细胞e是浆细胞,物质甲是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物质乙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则过程①是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新型冠状病毒并暴露出抗原的过程,过程②是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的过程,过程③为病毒直接刺激B细胞的过程;过程④细胞因子刺激B细胞的过程;过程⑤为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过程⑥为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的过程,过程⑦为记忆细胞再次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过程⑧为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过程⑨为病毒再次进入机体直接被记忆细胞识别的过程。
    【详解】A、过程①是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新型冠状病毒并暴露出抗原的过程,过程②是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的过程,A正确;
    B、结合图示可知,细胞c淋巴B细胞完成增殖、分化即⑤⑥过程时需要物质甲细胞因子以及过程③抗原的刺激作用,B正确;
    C、物质甲是细胞因子,是信息分子。物质乙是抗体,不属于信息分子,C错误;
    D、当新冠病毒再次入侵机体时,过程⑦是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错误。
    故选AB。
    11. 研究表明甘氨酸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上Cl-通道开放,如图为两个神经元之间局部结构的放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甘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 该过程能体现细胞膜具有完成细胞内信息交流的功能
    C. 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具通透性造成K+内流
    D. 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1、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钠离子内流产生和维持的,静息电位是由钾离子外流产生和维持的;神经纤维受刺激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外负内正是动作电位。2、由题意知,甘氨酸的作用是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上Cl-通道开放,氯离子内流,不会发生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的逆转,因此甘氨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详解】由分析可知,甘氨酸不会使突触后膜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错误;该过程能体现细胞膜具有完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错误;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具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所致,C错误;甘氨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其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作用,D正确。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的机理、细胞膜的功能的理解,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12. 下图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
    B. 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为胰岛A细胞,A为胰高血糖素,B为胰岛素
    C. 结构③通过释放神经递质,直接影响甲的分泌
    D. 血糖降低能直接刺激胰岛和肾上腺分泌相应激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A正确;
    B、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为胰岛A细胞,A为胰高血糖素,B为胰岛素,B正确;
    C、结构③通过释放神经递质,直接影响甲胰岛B细胞的分泌,C正确;
    D、血糖降低能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并可通过反射弧间接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D错误。
    故选D。
    13.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研究发现,γ―氨基丁酸是人脑内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可用于癫痫治疗。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癫痫病人脑内的γ―氨基丁酸含量较正常健康人低
    B. γ―氨基丁酸的释放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
    C. 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可能引起阴离子内流
    D. γ―氨基丁酸与受体结合形成的递质-受体复合物会一直存在
    【答案】D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A、癫痫病人脑内的γ—氨基丁酸含量较正常健康人低,使大脑过度兴奋导致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A正确;
    B、γ—氨基丁酸是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需要消耗ATP,B正确;
    C、由于γ—氨基丁酸是人脑内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所以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将引起阴离子内流,抑制神经元兴奋,C正确;
    D、γ—氨基丁酸发挥作用后被酶水解而失活或者回收到突触前膜,D错误。
    故选D。
    14. 河豚蛋白含量高,营养丰富,但其体内含有河豚毒素。河豚毒素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像塞子一样凝固在Na+通道的入口处,从而导致神经麻痹等,使人迅速死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极微量的河豚毒素可以作为镇痛和局部麻醉的药剂
    B. Na+通道持续开放将会使神经元持续处于静息状态
    C. 促进Na+通道开放的药物可缓解河豚毒素中毒症状
    D. 河豚毒素的毒性机理是阻止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A、由题意“河豚毒素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像塞子一样凝固在Na+通道的入口处,从而导致血管运动神经和呼吸神经中枢麻痹”,因此极微量的河豚毒素可以作为镇痛和局部麻醉的药剂,A正确;
    B、Na+通道持续开放将会使神经元持续处于兴奋状态,B错误;
    C、促进Na+通道开放的药物可缓解河豚毒素中毒症状,因为河豚毒素会抑制Na+内流,进而阻止了动作电位的产生,C正确;
    D、据题意可知,河豚毒素的毒性机理是阻止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进而可以作用麻醉剂和镇痛剂,D正确。
    故选B。
    15. 如图是毒品可卡因的作用机制,可卡因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回收,从而不断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多巴胺与结构②结合后,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
    B. 多巴胺转运体的作用是回收多巴胺并使突触前膜产生兴奋
    C. 可卡因的作用是阻止多巴胺回收,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D. 当可卡因药效失去后,由于多巴胺受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突触小泡,多巴胺代表神经递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②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突触后膜兴奋,即使人产生愉悦感。可卡因与突触前膜上的载体结合,使得多巴胺起作用后不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使得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详解】A、可卡因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回收,从而不断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由此可知多巴胺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引发突触后膜兴奋,A正确;
    B、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因此多巴胺转运体的作用是回收多巴胺,并没有使突触前膜产生兴奋的作用,B错误。
    C、可卡因与突触前膜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入细胞,导致其与后膜受体持续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C正确;
    D、当可卡因药效失去后,由于多巴胺受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D正确。
    故选B。
    16. 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激素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④表示抗利尿激素
    B. 激素②既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又能促进下丘脑的分泌活动
    C. 寒冷环境下血液中激素①②③④的量均增加
    D. 机体内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图示过程为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和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3、图中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④是抗利尿激素.
    解:A、图中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错误;
    B、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②③不是同一生理过程,B错误
    C、寒冷环境中激素①②③增多,由于寒冷时出汗少,细胞外液渗透压低,体中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即④减少,C错误;
    D、由图可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体现了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D.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17. 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B. 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 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动作电位差增大
    D. 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神经细胞兴奋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A正确;由图甲可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Cl-通道打开,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正确;据图乙可知,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突触后膜的Na+通道未打开,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D正确;局部麻醉药不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C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兴奋在突触间传递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8. 下列关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免疫活性物质只能由免疫细胞合成、分泌
    B. 溶菌酶对多种病原体有非特异性防御作用
    C. 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溶酶体酶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 —种抗体可以与多种抗原结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
    2、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够特异性与抗原结合发挥作用。
    【详解】A、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泪液中的溶菌酶不是由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A错误;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正确;
    C、白细胞介素、干扰素、抗体和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但溶酶体酶不属于,C错误;
    D、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D错误。
    故选B
    19. 米中高三学生小明最近体检的部分结果如右下表所示(注:小明没有注射过乙肝病苗),就此
    结果分析更准确的是( )
    注:“+”表示有,“—”表示没有。
    A. 无乙肝病毒有乙肝抗体,是由于胎儿时期从母体获得了免疫力
    B. 出现尿糖可能是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抑制了血糖的去路
    C. 无乙肝病毒有乙肝抗体,可能是感染乙肝病毒后已痊愈
    D. 出现尿糖可能是胰岛素分泌过多,促进了糖原的分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小明体检报告中的肝功能检验结果显示:乙肝抗原呈阴性(-),乙肝抗体呈阳性(+),这说明小明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病毒的抗体,而小明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可能的原因是小明曾感染乙肝病毒后痊愈了。
    【详解】A、怀孕时传递给子代的抗体一般只能存留六个月左右,小明已经是高三学生了,其体内不可能还存留有母亲传给他的抗体,A错误;
    B、出现尿糖可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过高导致的,B错误;
    C、小明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但肝功能检验结果乙肝抗原呈阴性(-),乙肝抗体呈阳性(+),说明小明可能曾感染乙肝病毒后痊愈了,C正确;
    D、出现尿糖可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过高所致,D错误。
    故选C。
    20. 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
    A. 耗氧量减少,立毛肌放松
    B. 耗氧量增加,体表毛细血管收缩
    C. 耗氧量减少,立毛肌收缩
    D. 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详解】大白鼠是一种恒温哺乳动物,当它处于低温环境时,常常通过增强呼吸作用的强度来加强热量的产生,其耗氧量的增加,再者通过体表血管的收缩来减少热量的散失,B正确。
    故选B。
    21. 下图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b、c中,b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B. b不仅有分泌功能,而且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
    C. a与b两者的分泌物在某些生理效应上可表现为协同作用
    D. 图示c→a→b轴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抵抗寒冷。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存在负反馈调节。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都存在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详解】A、图中b产生的激素能抑制a、c,b是相关腺体,a是垂体,c是下丘脑,a、b、c中,c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A错误;
    B、b是相关腺体,只具有分泌功能,B错误;
    C、a是垂体,b是相关腺体,若b是甲状腺,则b产生甲状腺激素和a产生的生长激素都能促进生长发育,C正确;
    D、图示c→a→b轴即下丘脑→垂体→腺体轴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没有体现激素的反馈调节,D错误。
    故选C。
    22. 研究发现:当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一部分NE与胰岛A细胞上β2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一部分NE与胰岛B细胞上α2肾上腺素受体结合抑制胰岛素分泌。根据相关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 上述过程体现了神经细胞和内分泌细胞之间信息交流
    B. α2、β2肾上腺素受体的结构不同使靶细胞产生不同的代谢变化
    C. 自主神经调节激素的分泌使机体能更快适应代谢活动的需求
    D. 若基因突变导致α2肾上腺素受体过度表达可使胰岛素分泌增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等。内环境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包括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下丘脑支配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一部分NE与胰岛A细胞上β2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体现了神经细胞和内分泌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化学物质即神经递质进行信息交流),A正确;
    B、一部分NE与胰岛A细胞上β2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一部分NE与胰岛B细胞上α2肾上腺素受体结合抑制胰岛素分泌,说明α2、β2肾上腺素受体的结构不同使靶细胞产生不同的代谢变化,B正确;
    C、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的速度快,所以自主神经调节激素的分泌使机体能更快适应代谢活动的需求,C正确;
    D、NE与胰岛B细胞上α2肾上腺素受体结合抑制胰岛素分泌,若基因突变导致α2肾上腺素受体过度表达可使胰岛素分泌减少,D错误。
    故选D。
    23. 如图为人体血糖调节示意图,X、Y和Z表示相关信息分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X为胰岛素,该激素的受体几乎遍布人体组织细胞
    B. 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的信息分子有葡萄糖和Y
    C. Z激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
    D. 与受体3受损患者相比,受体4受损患者注射胰岛素治疗效果更好
    【答案】D
    【解析】
    【分析】1、胰岛素的作用: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
    2、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液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
    【详解】A、据图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的信息分子X表示胰岛素,胰岛素可以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所以受体几乎遍布人体组织细胞,A正确;
    B、下丘脑分泌的信号分子Y表示神经递质,葡萄糖浓度、神经递质和胰岛素等信息分子均影响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B正确;
    C、Z是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来升高血糖,C正确;
    D、受体4受损进而引起糖尿病的患者,胰岛素不能被组织细胞识别而发挥作用,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D错误。
    故选D。
    24. 如图所示为人体对H1N1流感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①~⑧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a、b代表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③为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就能活化并开始分裂分化
    B. 图中细胞①~⑧均能识别抗原
    C. a为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与分化
    D. ⑦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各种流感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根据图中细胞④能分泌出b抗体,可知④为浆细胞,则⑤为记忆B细胞,③为B细胞,②为辅助性T细胞,①为抗原呈递细胞,⑥为细胞毒性T细胞,⑦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⑧为记忆T细胞。a为细胞因子。
    【详解】A、③为B细胞,其活化需要抗原接触和辅助性T细胞结合两个信号及细胞因子的作用,A错误;
    B、图中④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
    C、②为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a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也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C正确;
    D、⑦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其识别作用具有特异性,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特定流感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而不是各种流感病毒感染的靶细胞,D错误。
    故选C。
    25. T细胞是主要的淋巴细胞之一,也是体内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特异性免疫中有不同类型T细胞的参与,下列关于T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T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液
    B. 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
    C. 辅助性T细胞受抗原刺激分裂分化成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
    D. 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可以与B细胞结合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
    【答案】A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同时可以通过树突状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B细胞在接受两个信号后,同时接受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开始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
    【详解】A、T细胞可存在于血浆和淋巴液,故T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液,A正确;
    B、胸腺是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但不是集中的场所,B错误;
    C、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后,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分裂分化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C错误;
    D、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可以与B细胞结合,是激活 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D错误。
    故选A。
    26. 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 )
    A. 在b点与f点刺激时,A1、A2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
    B. 在b点刺激时,A1偏转两次,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一次
    C. 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D. 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刺激b点时,兴奋可以双向传导,且同时到达a和c处,因此A1不偏转;当兴奋向右传递时,先到达d处,后到达e处,因此A2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f点时,兴奋能传导到e处,但不能传递到a、c和d处,因此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据此答题。
    【详解】A、刺激b点时,兴奋可以双向传导,且同时到达a和c处,因此A1不偏转;当兴奋向右传递时,先到达d处,后到达e处,因此A2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f点时,兴奋能传导到e处,但不能传递到a、c和d处,因此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所以在b点与f点刺激时,A1都不偏转,A2分别偏转两次和一次,A错误;
    B、根据A选项分析已知,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一次,B错误;
    C、根据A选项分析已知,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C错误;
    D、根据A选项分析已知,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一次,D正确。
    故选D。
    27. 神经细胞的离子跨膜运输除受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影响外,还受膜内外电位差的影响。已知神经细胞膜外的Cl-浓度比膜内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静息电位状态下,膜内外电位差一定阻止K+的外流
    B. 突触后膜的C1-通道开放后,膜内外电位差变小
    C. 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始终促进Na+的内流
    D.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过程中,不会出现膜内外电位差为0的情况
    【答案】A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详解】A、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K+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随着K+的外流,膜内外电位差减小,一定阻止K+的外流,A正确;
    B、已知神经细胞膜外的氯离子浓度比膜内高,所以会造成Cl-内流,突触后膜的C1-通道开放后,C1-进入突触后膜,加强外正内负,即膜内外电位差变大, B错误;
    C、动作电位产生是由于Na+内流造成的膜电位的逆转,在Na+内流的过程中,膜内外的Na+浓度差减小,会抑制Na+的内流速度,C错误;
    D、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过程中,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在二者的转化过程中,会出现膜内外电位差为0的情况,D错误。
    故选A。
    28. 抑郁症与单胺类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传递效能下降有关。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是一种目前常用的抗抑郁药。如图是正在传递兴奋的突触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抑郁症可能是单胺类神经递质过少引起的
    B. 图中①是突触前膜,此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C. MAOI的作用原理是破坏单胺类神经递质,使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浓度降低
    D. 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将导致细胞Y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细胞X是突触前神经元,细胞Y是突触后神经元,①表示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蛋白M表示神经递质的受体,能够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同时还是钠离子通道;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降解酶可以将神经递质降解,使得神经递质灭活。
    【详解】A、抑郁症可能是单胺类神经递质过少,进而使神经递质传递效能下降有关,A正确;
    B、由图可知,①是突触前膜,接受兴奋后,突触前膜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进而使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B正确;
    C、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酶,MAOI能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使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增加,C错误;
    D、蛋白M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兴奋传到突触后膜,使细胞Y膜外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从而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
    故选C。
    29. 如图是毒品可卡因的作用机制,可卡因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回收,从而不断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多巴胺与结构②结合后,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
    B. 多巴胺转运体的作用是回收多巴胺并使突触前膜产生兴奋
    C. 可卡因的作用是阻止多巴胺回收,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D. 当可卡因药效失去后,由于多巴胺受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突触小泡,多巴胺代表神经递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②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突触后膜兴奋,即使人产生愉悦感。可卡因与突触前膜上的载体结合,使得多巴胺起作用后不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使得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详解】A、可卡因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回收,从而不断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由此可知多巴胺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引发突触后膜兴奋,A正确;
    B、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因此多巴胺转运体的作用是回收多巴胺,并没有使突触前膜产生兴奋的作用,B错误。
    C、可卡因与突触前膜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入细胞,导致其与后膜受体持续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C正确;
    D、当可卡因药效失去后,由于多巴胺受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D正确。
    故选B。
    30. 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激素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④表示抗利尿激素
    B. 激素②既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又能促进下丘脑的分泌活动
    C. 寒冷环境下血液中激素①②③④的量均增加
    D. 机体内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图示过程为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和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3、图中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④是抗利尿激素.
    解:A、图中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错误;
    B、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②③不是同一生理过程,B错误
    C、寒冷环境中激素①②③增多,由于寒冷时出汗少,细胞外液渗透压低,体中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即④减少,C错误;
    D、由图可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体现了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D.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二、非选择题(共5题,总分60分)
    31. 下图甲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图乙表示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据图在下列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

    (1)图甲中虚线方框代表_____,其中A代表_____,它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它在成分上与B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病的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_______,其进入血液后,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__发生作用,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我国前些年发现多例头部浮肿的“大头娃娃”,他们的主食是蛋白质含量极低的劣质奶粉,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________(填字母)中液体增多,造成头部浮肿。
    (4)O2从红细胞进入肝脏细胞被利用至少需要穿过_____层生物膜。
    【答案】(1) ①. 内环境 ②. 血浆 ③. 无机盐和蛋白质 ④.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中一般不含有
    (2) ①. 乳酸 ②. 缓冲物质
    (3)B (4)6
    【解析】
    【分析】分析甲图:图示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分析可知,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D是消化系统,E是泌尿系统。
    【小问1详解】
    根据箭头方向可判断,虚线内A、B、C分别是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总称为内环境。A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它在成分上与B组织液的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分子。
    【小问2详解】
    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以与血液中的HCO3-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小问3详解】
    大头娃娃主食是蛋白质含量极低的劣质奶粉,导致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低于组织液渗透压,血浆中水分往组织液流动,会引起B组织液中液体增多,造成组织水肿。
    【小问4详解】
    O2从红细胞进入肝脏细胞的途径为:红细胞(1层膜)→血浆→毛细血管壁(进出2层膜)→组织液→组织细胞(1层膜)→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2层膜),至少要穿过(1+0+2+0+1+2)=6层生物膜。
    32. 如图为人体内血糖的调节示意图,①~⑨表示生理过程;a、b表示两种与血糖调节有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人体内环境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______细胞合成分泌的______会增加,进而促进图中______(填标号)等生理过程。
    (2)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能的原因是胰岛______细胞受损,导致体内______分泌减少,使血糖______、______、______受阻。
    (3)图中a、b两种激素的升糖效应相______,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同时血糖调节过程中,b激素作用的结果反过来影响b激素的分泌,a激素作用的结果反过来影响a激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作______调节。这种调节方式对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1) ①. A ②. 胰高血糖素 ③. ①③
    (2) ①. B ②. 胰岛素 ③. 氧化分解 ④. 合成糖原 ⑤. 转化为非糖物质
    (3) ①. 拮抗 ②. 反馈
    【解析】
    【分析】1、图中a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表示胰高血糖素,b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表示胰岛素。
    2、胰岛素的作用:①促进各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②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③促进肝脏、肌肉组织合成糖原;④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⑤抑制肝糖原的分解;⑥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胰高血糖素的作用:①促进肝糖原分解;②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小问1详解】
    当人体内环境血糖浓度降低时,由胰岛 A细胞合成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会增加,进而促进①肝糖原分解和③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
    【小问2详解】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能的原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和非糖物质受阻。
    【小问3详解】
    a表示胰高血糖素,b表示胰岛素,a、b两种激素相互拮抗,共同调节血糖。同时血糖调节过程中,b胰岛素作用的结果反过来影响b胰岛素的分泌,a胰高血糖素结果反过来影响a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这种调节方式对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33. 渐冻症是一种严重的运动神经元损伤疾病,研究证实星形胶质细胞参与了该病的形成。正常情况下,星形胶质细胞将神经元活动释放的过多的K+泵入到自身细胞内,以维持神经元胞外正常的K+浓度;星形胶质细胞还能摄取相关突触中的神经递质,保持突触的正常功能。
    (1)当运动神经元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为___________ (填“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 ”或“兴奋部位到为未兴奋部位”)。
    (2)星形胶质细胞出现损伤会使神经元的静息电位___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3)体外培养神经组织时,若缺乏星形胶质细胞则神经元只能形成轴突,不能形成树突,这可能会影响突触结构中_____________的形成,由此推测若大脑中星形胶质细胞减少,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影响长时记忆。
    (4)据图分析,谷氨酸是一种________(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有研究发现渐冻症患者神经元之间谷氨酸浓度持续增加,推断谷氨酸增多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答2点),并可据此研制药物进行治疗。
    (5)由图可知,兴奋在神经元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 ①. 由正到负 ②. 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
    (2)降低 (3) ①. 突触后膜 ②. 会
    (4) ①. 兴奋性 ②. 突触前膜过度释放;或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受阻;星形胶质细胞摄取谷氨酸受阻
    (5)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图中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导致Na+内流,是一种兴奋性递质。
    【小问1详解】
    当运动神经元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导致Na+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所以膜外电位是由正到负,此时未兴奋部位膜外是正电位,所以膜外电流的方式是从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
    【小问2详解】
    星形胶质细胞将神经元活动释放的过多的K+泵入到自身细胞内,如果星形胶质细胞出现损伤会会导致膜外K+浓度升高,从而膜内外流的K+减少,静息电位降低。
    【小问3详解】
    突触结构中突触后膜一般是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若缺乏星形胶质细胞则神经元只能形成轴突,不能形成树突,这可能会影响突触结构中突触后膜的形成;大脑中星形胶质细胞减少,突触结构减少,长期记忆与突触的形成有关,因此会影响长时记忆。
    【小问4详解】
    谷氨酸促进突触后膜Na+内流,因此使一种兴奋性递质;渐冻症患者神经元之间谷氨酸浓度持续增加,有可能是突触前膜过度释放,或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受阻,星形胶质细胞摄取谷氨酸受阻。
    【小问5详解】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间只能单向传递。
    34. 布氏田鼠是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一种非冬眠小型哺乳动物。如图为持续寒冷刺激下机体调节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细胞)产热过程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由图可知,寒冷刺激一方面使下丘脑部分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BAT细胞中cAMP增加,促进部分脂肪分解,其产物进入线粒体参与细胞呼吸;另一方面寒冷刺激还能使下丘脑合成并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量增加,最终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
    (2)UCP—1基因的表达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实现,BAT细胞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促进该基因的表达。
    (3)有氧呼吸过程中大量ATP的合成是在___________完成的,该结构富含ATP合成酶,能在跨膜H+浓度梯度的推动下合成ATP。BAT细胞中,UCP—1蛋白能增大该结构对H+的通透性,消除H+浓度梯度,ATP合成受阻,使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释放出来的能量几乎全部变成___________。
    (4)综上所述,在持续寒冷的环境中,布氏田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最终引起BAT细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产热增加,维持体温的恒定。
    【答案】(1) ①. 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 ②.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①. 转录和翻译 ②. 甲状腺激素和cAMP
    (3) ①. 线粒体##线粒体内膜 ②. 热能
    (4) ①. 神经调节和体液 ②. 脂肪分解增加 ③. ATP合成减少
    【解析】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散热。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作用于效应器(BAT细胞);下丘脑也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
    【小问2详解】
    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由图可知,甲状腺激素和cAMP都可直接作用于细胞核中基因促进其表达。
    【小问3详解】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释放大最能量,场所是在线粒体内膜;呼吸作用过程释放的能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储存在ATP中,另一种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如无法合成ATP,则使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
    【小问4详解】
    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由图中可知,布氏田鼠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使BAT细胞中脂肪氧化分解增加,同时减少ATP合成,使产热增加。
    35. 图1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作出应答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所示的免疫方式是____,不能识别抗原的是图中的细胞____,其名称是____。
    (2)人在幼年患过麻疹后,终身不再患麻疹。当麻疹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主要过程是____(用图1序号表示)。
    (3)据图1所示,细胞d 可由图中的细胞____增殖、分化形成。细胞a 通常包括____、____和____三种。
    (4)图2表示病毒或细菌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的变化。图中①表示____,②与①相比,抗体浓度的变化特点是____。
    【答案】(1) ①. 体液免疫 ②. d ③. 浆细胞 (2)④⑦⑧
    (3) ①. c和e ②. 巨噬细胞 ③. 树突状细胞 ④. B 细胞
    (4) ①. 初次感染 ②. 快速、大量地增加
    【解析】
    【分析】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小问1详解】
    图1所示的免疫方式中存在抗体参与,属于体液免疫;不能识别抗原的是图中细胞d (浆细胞),其他细胞都能识别抗原。
    【小问2详解】
    人体在幼年患过麻疹后引起免疫反应,产生记忆B 细胞,当麻疹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B 细胞比普通的B 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增殖、分化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B 细胞,浆细胞再产生大量抗体消灭抗原,即④⑦⑧。
    【小问3详解】
    据图1所示,浆细胞(细胞d )是由B 细胞(细胞c)和记忆B 细胞(细胞d)增殖分化形成的;细胞a为抗原呈递细胞,通常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 细胞三种。
    【小问4详解】
    图2中表示病毒或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图中①表示初次感染,②表示二次免疫,②与①相比,二次免疫中的抗体浓度的变化特点是快速、大量地增加。

    相关试卷

    四川省成都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共9页。

    四川省成都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图片版含答案),共11页。

    四川省成都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共11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