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届辽宁省抚顺市第二中学高三提分(七)语文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届辽宁省抚顺市第二中学高三提分(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3届辽宁省抚顺市第二中学高三提分(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3届辽宁省抚顺市第二中学高三提分(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届辽宁省抚顺市第二中学高三提分(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辽宁省抚顺市第二中学高三提分(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好教育云平台()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迈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锰”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
    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牵,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通过模仿图像叙事、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获得新的发展。
    B. 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同时作为被审视的客体,成为鲁迅解读、批判的对象。
    C. 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当下的文学作品尤为重视个人经验的展示,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
    D. 图像时代,自媒体的流行让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变得很容易,而职场小说的火热说明文学的新功能得到公众的认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图像与文学的不同,都承认图像对文学造成了冲击,也都赞成或倾向于赞成图像与文学间存在合作关系。
    B. 我们常用“眼花缭乱”表达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也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
    C. 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与鲁迅的小说《伤逝》对会馆的描写有相似之处。
    D. 罗中立的画作标题《父亲》具有点睛之妙,如果改为《农民》,人们对画作的解读将大不相同,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之一《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
    B. 某同学在公众号中谈到,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
    C. 魏晋至隋唐时期,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
    D. 英国学者豪厄尔斯认为在“视觉世界”里,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按图索骥”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4. 比喻论证利用两个事物的相似点来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请分析劳拉·里斯“图像之锤”这一比喻所包含的相似点及论证的事理。好教育云平台()
    5. 有同学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并不喜欢读原著,因为图像比语言文字更有意思。请你根据两则材料列出要点,劝说该同学多读原著。
    【答案】1. C 2. D 3. B
    4. ①相似点:锤子能产生冲击力,而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锤子能使钉子深入木板,而图像能使广告语深入脑海。
    ②事理:图像在唤起知性、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
    5. ①文学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
    ②文学在揭示心理、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在阅读原著之后再观看电视剧,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美妙的体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错误,根据原文“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重视个人经验展示,不代表就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和现实批判。选项说法“于文无据”。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错,根据原文“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可知,图像本身具有多义性;根据原文“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可知,“父亲”这一标题,帮助人们清除了理解的障碍,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解读的意义载体。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观点:文学在图像时代的特有功能,一是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 越来越指向个体经验而非给出意义;二是当下文学能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
    A.强调画家对文学作品的模仿;
    B.观赏名画,想起名篇,更觉画作情韵悠长,体现了文学语言帮助人们清除对画作理解的障碍,使画作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因而更觉情韵悠长;
    C.强调诗画分离,诗歌流传时间跨度长;
    D.强调了图像在视觉世界的重要性。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的能力。
    该比喻出现在材料一第三段,目的在论证“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要分析比喻的相似点,就要分别找出本体与喻体及其特点,再寻找其相似点。
    结合材料一第三段“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可分析出,相似点:锤子具有冲击力,而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锤子能使钉子深入木板,而图像能使广告语深入脑海。
    结合材料一第三段“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可分析出,事理:图像在唤起知性、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喜欢看电视剧,不喜欢读原著,是不理解图像与语言文字的特点,劝说其改变态度,应从语言文字或文学在图像时代的特有功能上入手,归纳要点即可。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可分析出,文学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
    结合材料二第三段“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可分析出,文学在揭示心理、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在阅读原著之后再观看电视剧,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美妙的体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村歌
    孙犁
    大官亭的野战医院里,新来了一批伤兵,里面有几个饶阳县今年春天参军的战士。战士们给家里写了信,母亲和妻子们都去看望了。张岗贫农组也买了一筐鸭梨,募了一篮鸡蛋,送去慰劳,李三同双眉是代表。
    在伤兵里,双眉看见了兴儿,挂着一只胳膊。兴儿和李三说是参加机枪班冲锋受了伤。双眉一句话也说不出,红着脸笑了。兴儿用那只好手轻轻拍着受伤的胳膊,好像是叫双眉看。双眉明白,这意思是说:你看我怎么样,我受伤了。
    第二天,区里送来一封信说:野战医院的伤兵同志们要求张岗剧团给他们演演戏,叫李三加紧准备。
    李三拿着信找了双眉去,笑着说:“你的工作来了!”
    双眉接过信来看了看,抬头问:“伤兵同志们为什么单到咱村?”
    李三说:“周围几十里,谁不知道张岗剧团?在冀中区,除了“火线”,恐怕就属咱们了,人家军队上能没有听说过?”
    双眉说:“那可演什么节目哩?咱不演俗戏,新编又一下排不出来,全怨三哥,那两天还批评我哩!”说完把嘴一撅。李三说:“这怨三哥没远见。双眉,这事全交给你,你用什么东西,使唤哪些人,告诉我,我给跑腿!人家既然指名请咱们,咱们就得露一手,不能丢人!”
    双眉想了想说:“我看还是演比武从军,这个戏别的剧团演不了,咱们又是熟戏。三哥,你看怎么样?”
    李三说:“对,就演这出。给军队演,又符题,我就喜欢这出戏,末了那一大段唱,别的剧团,就是没法演,两个人接着也唱不下来。你唱起来,可是从从容容,越到后来越有劲。不过那个武委会主任叫谁演哩?兴儿不在家。”
    双眉说,“就叫小三成替他,排的时候,小三成一块学会了。”
    “好,”李三说,“带着咱们那汽灯、好幕去,演的时候,还得叫我拿着大喇叭站台!”李三比划一下,笑着走了。
    演戏的那天是十月革命节。会场就在大官亭街当中那大场院里。吃过晚饭,周围几十里,道路上满是人。
    “今晚上是张岗的比武从军!”好教育云平台()
    “喂!那个女角叫什么?”
    “你这人!双眉呗!”
    “对,真好嗓门,好长相,好走相,真,真比不了!”
    “有一年不唱了,听说为唱戏受过批评哩?”
    “呔!不批评别的,单批评唱戏!”
    汽灯还没挂起来,会场里就挤满了人,卖糖的,烙馅饼的,老豆腐挑子也赶来了。
    伤兵同志们坐在场子当中,汽灯点着了,张岗剧团的人马在台上忙着,打鼓的老头子郭老珍,架着腿,把雪白的手巾搭在膝盖上,嘴里叼着一支只有在这个当口才肯抽的好烟卷。
    兴儿挂着胳膊,走到后台来和人们说话。在一个大油灯下边,双眉坐着她那小红凳,正对着镜子化装。见兴儿来了,就问:“你在哪看?”
    兴儿说:“在台下边呗!”
    “有座物没有?”
    “没有。”
    “我给你带来了一个。”
    “咱们这剧团,越来越阔了,还置了家具?”兴儿说。
    “这是我分的果实。”
    “你参加斗争了啊?”
    “你参加战争,我参加斗争!”双眉低声说,在镜子里抿着嘴轻轻一笑。
    “入党了没有?”
    “快批准了。你哩?”
    “我今天满了候补期。”
    “我来演戏给你道喜!”
    “先唱的时候,嗓子不要太高,这个地方是街心,容易收音。”兴儿关照了双眉几句,就下去了。
    今晚上没有月亮,是个好晴天。星星像有喜事的人们的眼睛。一声锣响,开幕了。台下的人挤着跟前去,说:“比武从军!”
    “不要挤,不要碰着伤兵同志们!”李三拿着个大喇叭,在台上猫着腰喊叫。
    “双眉!”台下看见双眉一上场,挤得更欢。前边的人用死力顶着,像钉木桩,不让挤过去。
    双眉一出来,是在梨树底下,里面有这么几段:
    风吹枝儿树猫腰,今年梨儿挂得好。上好的梨儿谁先尝哪,我提着篮儿上前方呀,送梨的人儿回去吧,前方的战斗紧张啊。
    双眉唱着,眼睛望着台下面。台下的人,不挤也不动,整个大广场叫她的眼睛照亮了。
    她用全部的精神唱。她觉得:台上台下都归她,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
    (摘编自孙犁《白洋淀纪事》
    文本二: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回忆了童年时期阅读孙犁作品的体验,那个叫双眉的农村姑娘,对我有不可言传的美的诱惑。现在,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生命,就会被重新召唤出理想。
    我常常想,为什么孙犁的作品至今经得起一读再读,至今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呢?除他对人的深邃情感、他的真诚忠直、他对文化的悉心守护,我还想谈谈他对语言的珍视。孙犁先生说:“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地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
    (摘编自铁凝《重谈孙犁:在艰难时代中发现可爱、发现美》等)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双眉去看望伤兵,兴儿“用那只好手轻轻拍着受伤的胳膊”,两人以简单的言语、动作传情达意,凸显出脉脉真情。
    B. “雪白的手巾”“嘴里叼着一支只有在这个当口才肯抽的好烟卷”等细节描写,表现了打鼓的郭老珍对此次演出的重视。
    C. 兴儿和双眉在后台短暂交流,“后台”小空间中更能聚焦人物,对话中点明了两人的关系,表达出他们相互之间的关心。
    D. 小说两次写到双眉的笑,一次是见到受伤的兴儿,一次是兴儿去后台找她,不同的场景中表现出女孩子羞赧的美好形象。
    7. 下列对文本一结尾部分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好教育云平台()
    A. 台下的人“不挤也不动”,与前文的喧闹对比鲜明,更衬托出双眉的形象。
    B. “她用全部的精神唱”一句,表现的是双眉演唱时的神情专注,十分投入。
    C. “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表现双眉坚信一定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心理。
    D. 小说以演出的高潮结尾,引发读者想象,具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8. 某同学觉得兴儿和双眉在后台对话的部分,蕴含着两位有着共同追求的有情青年的丰富情感,便尝试补充细节,将这部分内容改写为剧本。请你结合相关内容帮助他完成改编。
    在一个大油灯下边,双眉坐着她那小红凳,正对着镜子化装。兴儿三言两句地跟后台的人打完招呼,就轻悄悄地朝双眉那儿走过去。
    双眉“你在哪看?”(脸上泛起笑容,仍然对着镜子化装)
    兴儿“在台下边呗!”
    双眉“有座物没有?”
    兴儿(低头看着受伤的胳膊)“没有。”
    双眉“我给你带来了一个。”( A )
    兴儿“咱们这剧团,越来越阔了,还置了家具?”(高兴地接过凳子,端端地坐近了些)
    双眉“这是我分的果实。”(格外自豪)
    兴儿(忽而问)“你参加斗争了啊?”( B )
    双眉“你参加战争,我参加斗争!”(低声说,在镜子里抿着嘴轻轻一笑)
    兴儿“入党了没有?”( C )
    双眉“快批准了。”(双眉的脸一红)“你哩?”
    兴儿“我今天满了候补期。”(站起身来,慢慢说)
    双眉“我来演戏给你道喜!”( D )
    9. 文本二中,孙犁先生说“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语言,你认为文本一中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孙犁先生的语言功夫,请任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6. A 7. C
    8. A:一边说一边站起来,往后一推那小红凳 B:神情复杂,既担心,又惊喜 C:眉眼庄重地问D:双眉转过身来笑着说
    9. ①善用具有地域特色的乡间口语,如“你用什么东西,使唤哪些人,告诉我,我给跑腿!”“咱们这剧团,越来越阔了”等人物对话,使用乡间口语,符合人物身份;②善用比喻,如“星星像有喜事的人们的眼睛”一句,将一闪一闪的星星比作人因有喜事而眨眼,生动形象;③善用白描,简洁质朴,“吃过晚饭,周围几十里,道路上满是人”等语句,寥寥几笔勾勒出人们去看戏时的场面,生动传神,简洁明快。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两人以简单的言语、动作传情达意”错,双眉和兴儿并没有直接的言语交流,两人只有简单的神态、动作交流,表现出未婚男女见面时的青涩之态。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坚信一定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错。“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表现出双眉演唱时的自信与投入。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艺术形象并进行剧本语言补写的能力。
    所填写的内容都是舞台说明。
    A:前面双眉问兴儿“有座物没有?”“我给你带来了一个”,下文兴儿“兴地接过凳子”,此处应该表现双眉站起来递凳子的动作,两个人比较熟悉,舞台动作可以自然生活化,应填:一边说一边站起来,往后一推那小红凳。
    B:前文兴儿问“你参加斗争了啊?”这是一个问句,表明兴儿内心比较复杂的情感,此处舞台说明应该是兴儿的神态描写,应填:神情复杂,既担心,又惊喜。
    C:前面兴儿说“入党了没有?”这个问题是严肃而庄重的,此处的舞台说明表现兴儿的神态,应填:眉眼庄重地问。
    D:前面双眉说“我来演戏给你道喜!”入党是高兴的事,此处的舞台说明要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双眉的真诚,应填:双眉转过身来笑着说。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本题实质上是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语言平白质朴、富有生活气息。由“那可演什么节目哩?”“你用什么东西,使唤哪些人,告诉我,我给跑腿”“咱们这剧团,越来越阔了”等人物对话可知,本文使用乡间口语,符合人物身份,极具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
    语言生动活泼、有风趣。由“星星像有喜事的人们的眼睛”“前边的人用死力顶着,像钉木桩,不让挤过去”等叙述语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一闪一闪的星星比作人因有喜事而眨眼,使文章生动形象;“台下的人,不挤也不动,整个大广场叫她的眼睛照亮了”,语言活泼灵动,有风趣。
    语言简洁明快。由“吃过晚饭,周围几十里,道路上满是人”“汽灯还没挂起来,会场里就挤满了人,卖糖的,烙馅饼的,老豆腐挑子也赶来了”等语句可知,本文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们去看戏时的场面,多用短句,生动传神,简洁明快。小说大量使用口语和人物对话,有李三与双眉的对话,群众的议论,双眉与兴儿的对话,语言简洁明快。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曰:“不拔宜阳,韩、楚乘吾弊,国必危矣!不如许楚汉中以欢之。楚欢而不进,韩必孤,无奈秦何矣!”王曰:“善。”果使冯章许楚汉中,而拔宜阳。楚王以其言责汉中于冯章。冯章谓秦王曰:“王遂亡臣,因谓楚王曰:“寡人固无地而许楚王。”
    (或)谓秦王曰:“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王约而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骄、忿非伯王之业也,臣窃为大王虑之而不取也。”
    “《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何以知其然?昔智伯瑶残范、中行,围逼晋阳,卒为三家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二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王若能为此尾,则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王若不能为此尾,而有后患,则臣恐诸侯之君,河、济之士,以王为吴、智之事也。”
    “语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今大王皆有骄色,以臣之心观之,天下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何以知其然也?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韩以拒秦。四国之兵敌而未能复战也。齐、宋在绳墨之外以为权。秦先得齐、宋,则韩氏铄,韩氏铄,则楚孤而受兵也。楚先得之,则魏氏铄,魏氏铄,则秦孤而受兵矣。若随此计而行之,则两国者必为天下笑矣。”
    (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
    B. 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
    C. 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
    D. 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固无地而许楚王”与“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B. 伯,即“霸”,本指春秋时代势力大且取得统治地位的诸侯,齐桓公、晋文公均为公认的“伯王”。
    C. “约而不忿,故能从邻”与“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两句中的“从”字用法、含义相同。
    D. 绳墨,本指木工打直线用的墨线,后引申为法度或规矩。“背绳墨以追曲兮”(《离骚》)中“绳墨”的意思与文中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好教育云平台()
    A. 宜阳之战中,为避免韩楚结盟使秦国陷入危机之中,冯章向秦王进言,先拉拢楚国,让韩国孤立无援。
    B. 宜阳之战达到目的后,冯章又向秦王进言,以“冯章已逃,秦无地”为由,拒绝履行“许楚汉中”的诺言。
    C. 谏者的进言既肯定了秦王已取得的成就,也表达了对诸侯之君、河济之士会让秦王步智伯、夫差后尘的担忧。
    D. 谏者认为,秦国应改变援魏抗楚的策略,与楚国交好,对抗齐、宋,否则楚国、秦国都可能遭受兵祸。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果使冯章许楚汉中,而拔宜阳。楚王以其言责汉中于冯章。
    (2)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
    14. 同样是向秦王进言“外交”之策,冯章和谏者的出发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0. C 11. C 12. D
    13. (1)(秦王)果然派冯章出使楚国,许诺把汉中之地割让给楚国,于秦国攻下了宜阳。楚王根据冯章所说,向他索要汉中之地。
    (2)如今大王对魏、赵广施恩德,却轻视了失去齐国一事,这是骄傲(的表现);攻克了宜阳,不顾及与楚国的交情,这是怨恨(的原因)。 好教育云平台()
    14. ①冯章从眼前利益出发,只注重秦国当下的一战之胜、一地之失(没有考虑眼下的做法对未来的影响);②谏者从国家的长远强盛(长治久安)出发,建议做好诸国之间的平衡。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今大王您攻破宜阳,横扫三川,使得天下的士人不敢开口议论;切断诸侯之间的联系,改变二周的疆界,使得国君之间不敢往来;堵塞阳侯隘口,夺取黄棘,使得韩、楚之兵不敢西进。
    “塞阳侯”与“取黄棘”的句式一致,应在它们前后断开,排除BD;
    “雍天下之国”和“徙两周之疆”的句式一致,“天下之国”做“雍”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能力。
    A.正确。本来。/固执。句意:我本来就没有答应割让土地给楚王。/只有他的心,一天天的益加骄傲固执。
    B.正确。
    C.“用法、含义相同”错误。使动用法,使……顺从。/顺从、服从。句意:与人订约而不盛气凌人,所以能使邻国顺从。/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D.正确。句意:齐、宋在四国框架法度之外,把它们当作秤锤(调节双方力量)。/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对抗齐、宋”错,从文中“齐、宋在绳墨之外以为权”“秦先得齐、宋,则韩氏铄,韩氏铄,则楚孤而受兵也”可看出,齐宋两国是秦国要去争取的援助国。
    故选D。好教育云平台()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拔”,攻取、攻占;“责”,求取、索要;“责汉中于冯章”,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冯章责汉中”,向冯章索要汉中之地。
    (2)“德”,施加恩德;“轻”,轻视,不认为重要;“恤”,顾及。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曰:‘不拔宜阳,韩、楚乘吾弊,国必危矣!不如许楚汉中以欢之。楚欢而不进,韩必孤,无奈秦何矣!’”可知,冯章只从眼前利益出发,只注重秦国当下的一战之胜、一地之失(没有考虑眼下的做法对未来的影响)。
    由原文“(或)谓秦王曰:‘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王约而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骄、忿非伯王之业也。臣窃为大王虑之而不取也’”可知,谏者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从秦国长久稳定的角度出发),建议做好秦、韩、楚、魏四国之间的平衡。
    参考译文:
    宜阳之战中,冯章对秦武王说:“如果不攻下宜阳,韩、楚两国趁我国兵力疲敝(前来进犯),秦国就危险了!不如答应把汉中之地割让给楚国,让楚国高兴。楚国一高兴,就不会进兵,韩国一定会孤立无援,(这样)韩国对秦国就没有办法了!”武王说:“好。”(武王)果然派冯章出使楚国,许诺把汉中之地割让给楚国,于是秦国攻下了宜阳。楚怀王根据冯章所说,向他索要汉中之地。冯章对秦武王说:“大王您就让我逃走,然后对楚王说:“我本来就没有答应割让土地给楚王。”
    (有人)对秦武王说:“我私下感到疑惑,大王您轻视齐国,看不起楚国,用鄙视的态度对待韩国。我听说,玉者取胜也不骄傲,霸主与人定约而不盛气凌人。取胜了也不骄傲,所以能使世人诚服;与人订约而不盛气凌人,所以能使邻国顺从。如今大王对赵、魏广施恩德,却轻视了失去齐国一事,这是骄傲(的表现);攻克了宜阳,不顾及与楚国的交情,这是怨恨(的原因)。骄傲、怨恨不是成就王者和霸主功业(应有的风范),我私下为大王考虑,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
    “《诗经》说:‘万事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能够有(良好的)结果。’因此先王所看重的,是善始善终。怎么知道是这样呢?过去智伯瑶灭掉了范氏、中行氏,(又)围攻晋阳(以求灭赵),最终被韩、赵、魏三家耻笑;吴王夫差让越王勾践退守至会稽山,又在艾陵打败齐国,主持黄池会盟,对宋无礼,最后被勾践所擒获,死在干隧。这二人并不是(最初)没有战功,但都只有(好的)开始而不能有(好的)结局。”
    “如今大王您攻破宜阳,横扫三川,使得天下的士人不敢开口议论;切断诸侯之间的联系,改变二周的疆界,使得国君之间不敢往来;堵塞阳侯隘口,夺取黄棘,使得韩、楚之兵不敢西进。大王如果能保持这种好势头到最后,三王不难成为四王(武王成为夏禹、商汤、周武之后的第四位开国之王),五霸也不难成为六霸(武王成为五霸之后的第六个霸主);大王如果不能保持这种好势头到最后,以后就会有大的祸患,那么我担心各国的君主和河、济一带的谋士会让大王步夫差、智伯的后尘。”
    “古语说:走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还只算到了一半。这是说走完最后一程的艰难。如今大王常常有骄傲的神色,以我的见解来看,天下的事情,根据国君的想法,不是楚国遭受兵祸,就一定是秦国遭受兵祸。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秦人援助魏国抵抗楚国,楚人援助韩国抵抗秦国。四国的兵力相当,不能再开战。齐、宋在四国框架法度之外,把它们当作秤锤(调节双方力量)。秦国先拉拢到齐、宋,韩国就会被削弱,韩国削弱了,楚国就会被孤立而遭受兵祸。楚国先拉拢到齐、宋,魏国就会被削弱,魏国削弱了,那么秦国就会被孤立而遭受兵祸。如果照这样行事,秦、楚两国定会被天下人所嘲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①。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注]①瘗(yì):埋葬;铭:一种文体。庾信有《瘗花铭》,悼念之作。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好教育云平台()
    A. 起句貌似简单,但用意颇深。风雨不写“见”而写“听”,意思是不忍见,但不能不听到,勾勒出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悲痛。
    B. 词的上片情景交融,意境有独到之处。前二句是伤春,三、四两句写伤别,五、六两句则是伤春与伤别的交融,意蕴深邃。
    C.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词人借酒浇愁、寄梦托情却被啼莺唤醒。此举在李白、李商隐等人的诗词中亦可常见。
    D. 这首词幽深细腻,多用典故,全篇聚焦现实处境中的景和情,情真意切,于温柔之中时见丽句,颇具特色。
    16. 有人评价“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一句看似无情,实则深情。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5. D 16. ①细节描写,“黄蜂频扑”二句,取材于身边细节,词人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含“香凝”;②虚实结合,“黄蜂频扑”是实写,“有当时、纤手香凝”是虚写,将当时黄蜂与昔日场景连接;③运用联想想象,见黄蜂频扑而想象余香尚凝,大胆奇特的联想和想象,烘托对佳人的思念之情。④情景交融,“黄蜂”二句既有景,又有情,形成完美的意境。秋千仍在,佳人已去,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全篇聚焦现实处境中的景和情”错。此词描写的景与情涉及现实和回忆,如“黄蜂频扑”是实,而“有当时、纤手香凝”则为虚。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
    细节描写,“黄蜂频扑”二句,取材于身边细节,词人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含“香凝”,“黄蜂频扑秋千索”写所见,“有当时纤手香凝”是嗅觉所感,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通过不同感官的感受,增强了形象性和真实感;
    虚实结合,“黄蜂”句是实写,绘声绘形,“纤手”句是飞腾的想象,离别已久,秋千索上的香气未必能留,但仍写黄蜂的频扑,这不是在实写,它超越了时间、空间,将当时黄蜂与昔日场景连接,但却表达了极为深挚的感情;
    运用联想想象,见秋千而思纤手,见黄蜂频扑而想象余香尚凝,大胆奇特的联想和想象,从侧面烘托出对爱人的情之痴、情之深,表达了对佳人的思念之情;
    情景交融。“黄蜂”二句既有景,又有情,形成完美的意境。游赏林亭看到“黄蜂频扑秋千索”,仿佛佳人仍在。怀人之情至深,故即不能来,还是痴心望着她来。秋千仍在,佳人已去,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酒器在古代诗文中较为多见,《赤壁赋》中写到酒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句用夸张之笔写行路人到此的感受。
    (3)“水”具有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古代诗人常借“水”的这一特点表达生命感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驾一叶之扁舟 ②. 举匏樽以相属 ③. 扪参历井仰胁息 ④. 以手抚膺坐长叹 ⑤. 世间行乐亦如此 ⑥. 古来万事东流水(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解析】好教育云平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驾、扁、匏樽、扪、胁、抚膺、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的电影“春节档”,让很多电影人与观众都满怀希望又惴惴不安,在此态势下,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王者再来”,可谓 ① 。
    科幻故事的展开需要一个想象力展开的空间载体,这被称作科幻电影的世界观设定。《流浪地球》的世界观设定是一种未来灾难叙事和想象模式,太阳快速老化,行将吞没地球,极速膨胀,建造行星发动机将地球推向新家园的科学假说。《流浪地球2》在登月太空电梯被毁坏的严峻背景下,在倒计时的压迫下完成“移山计划”“逐月计划”可行性的论证,合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流浪地球》的想象依据一个极为大胆的未来人类灾难的核心假说,这种假设也许在美国科幻大片中 ② ,但在中国则与“忧天”的“杞人”招人嘲笑一样,并不多见。在这样的一个具有世界性、现代性意义的假定性世界观基础上,影片对未来世界的自然风貌、社会生活、人类发展方向等多方面进行了整体性改造,为观众逼真呈现了未来世界的一种“近景想象”。
    人类科技的创新与科幻中的科技想象 ③ ,科幻启发科技进步的实例 ④ 。在这样一个科技大变革的时代,中国科幻迎来了它发展的契机。今后,我们不仅要去看科幻,更要用科幻的表述写好中国科技的发展故事。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下列和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复句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关卫生专家认为,形成近视的主要原因不是用眼习惯,而是视觉环境。
    B. 尽管流感是自限性疾病,但早期使用药物能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C. 只有保住了我们的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啊!
    D. 有些人不但不正视自己身上的问题,反而把责任推给别人。
    【答案】18. ①不负众望 ②屡见不鲜 ③密不可分 ④不胜枚举
    19. 《流浪地球》的世界观设定是一种未来灾难叙事和想象模式,太阳快速老化,极速膨胀,行将吞没地球,人类建造行星发动机将地球推向新家园的科学假说。(语序不当:先“极速膨胀”,再产生“行将吞没地球”的结果;成分残缺:“建造”前加上“人类”。)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前面说“让很多电影人与观众都满怀希望”“王者再来”,此处指《流浪地球》满足了大家的期望,可用“不负众望”。不负众望:指为人所信服,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②语境是说未来人类灾难的核心假说在美国科幻大片中很常见,可用“屡见不鲜”。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③语境是说科技的创新与科技想象关系密切,可用“密不可分”。密不可分:形容十分紧密,不可分割。
    ④语境是说科幻启发科技进步的实例很多,可用“不胜枚举”。不胜枚举:指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语序不当,先“极速膨胀”,再产生“行将吞没地球”的结果;
    成分残缺,“建造行星发动机将地球推向新家园的科学假说”缺主语,“建造”前加上“人类”。好教育云平台()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复句关系的能力。
    画线句和D项都表示递进关系。
    A.表示并列关系;
    B.表示转折关系;
    C.表示条件关系。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空气是什么颜色?无色的!然而天空是蓝色的!类似的情况还有水,水是什么颜色?无色的! ① 这是怎么回事呢?
    人能看到颜色是因为物体反射光的颜色到人的眼睛里。光以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在这些运动中,它与大气中的气体粒子以及其他物质碰撞,气体粒子吸收光线,并发出与被吸收的光相似的颜色。
    而光的颜色众所周知,就是组成彩虹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光的波长中较短的绿、蓝、靛、紫光,在撞到空气微粒时,比能直接穿透微粒的红、橙、黄光有更强的散射效果。通俗点讲,就是七彩的光,撞到空气中的小颗粒,赤橙黄没了,就剩下绿青蓝,天空在你眼中,才因此一片蔚蓝。有人可能会问: ② ?因为人眼对紫光较不敏感,所以是你的大脑把它们给忽略掉了,紫光堪称是最边缘的一种光。
    水和大海也是类似的情况,在大气中气体粒子吸收光的现象 ③ ,较长的光波比短的蓝光能更直接穿透水。换句话说,天空和大海的蓝色,其实都是被选择后的印象。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画横线处分别用了“人”和“你”,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
    【答案】21. ①然而大海是蓝色的
    ②那紫光跑哪儿去了
    ③也会同样发生在水中 22. 第二段一处用“人”,体现出现象的普遍性,表述的科学性、客观性、严谨性;第三段两处用“你”,拉近了文章话题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个人体验感和说明的通俗性。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从前文“类似的情况还有水,水是什么颜色?无色的”和后文“这是怎么回事呢?”可知,填入情况应是一个水显示出颜色的事例,最常见的是大海呈现蓝色。故可以填入“然而大海是蓝色的”。
    第二空,从前文“通俗点讲,就是七彩的光,撞到空气中的小颗粒,赤橙黄没了,就剩下绿青蓝”可知,七彩光中没有解释紫光的去向。而后文提到了“因为人眼对紫光较不敏感,所以是你的大脑把它们给忽略掉了,紫光堪称是最边缘的一种光”,填入句子应是关于紫光的去向的问题,故可以填入“那紫光跑哪儿去了”。
    第三空,从前文“光以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在这些运动中,它与大气中的气体粒子以及其他物质碰撞,气体粒子吸收光线,并发出与被吸收的光相似的颜色”“水和大海也是类似的情况,在大气中气体粒子吸收光的现象”可知,文中是想表达大气中气体粒子吸收光的现象也发生在水中,故可以填入“也会同样发生在水中”。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运用及其效果的能力。
    第二段中“人能看到颜色是因为物体反射光的颜色到人的眼睛里”中用“人”,用的是第三人称,此处所解释的是一种自然现象,体现出现象的普遍性,所以在表述上体现出科学性、客观性、严谨性。用人类的普遍称呼“人”更能体现上述特性。
    而第三段中“天空在你眼中,才因此一片蔚蓝”“所以是你的大脑把它们给忽略掉了,紫光堪称是最边缘的一种光” 两处用“你”,此处使用第二人称,营造一种与读者面对面对话的氛围,拉近了文章话题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个人体验感和说明的通俗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破”壳》(标题为编者所加)
    请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图画式材料作文题。
    漫画的标题是《“破”壳》,主体部分由两部分组成。左侧是一根棍子由外部敲碎了鸡蛋,蛋黄与蛋液流出,了无生机。右侧是一只小鸡破壳而出,迎来新生。
    漫画描画了两种“破”壳的方式,一种是依靠棍子从外面敲破蛋壳,一种是依靠鸡雏自己从里面突破蛋壳。不同的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结局,引人思考。我们将具体的漫画元素进行抽象转化:蛋壳代表“阻碍”“困境”,棍子代表“借用外力”,鸡雏代表“自我力量”,破壳的过程则是关于如何走出困境的问题。材料由此启示我们,面对困境要向内求索,依靠自身的力量才能突破束缚,迎来新生。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如依靠外力不如苦练内功,唯有自身努力方能走向真正的成功。然后从“为什么”的角度论述为何只有依靠自身的努力才能真正获得成功,考生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切入,以纯粹依靠外力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等靠要”思想会害了我们自己,让我们失去锻炼自己的机会。接着进一步指出该如何依靠自己走向成功,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我们应苦练本领,沉潜钻研,提升自我的能力;我们应不怕困难,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直至成功。最后,联系实际再次强调中心论点,依赖外力不如苦修内功,提升自我方能迎来精彩人生。
    立意:
    1.依赖外力不如苦修内功。
    2.新生在困境中酝酿。
    3.昂扬奋斗者,破壳而立。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抚顺市一中高三上学期线上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抚顺市一中高三上学期线上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9页。

    2023届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

    2023届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联考(二)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联考(二)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