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现代文阅读,语言综合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推开厚重的朱门,转过曲折的回廊,拂去满身尘埃,静听婉转的水磨调,让思绪飞回几百年前的江南。彼时,昆曲自闺阁深处,( );自华清池边,导一段火唐盛世的歌舞升平,化作水袖飘飘,演绎了《长生殿》中的爱恨情愁;自秦淮河畔,写一段南朝往事,化作《桃花扇》中李香君的扇上桃花。世遗昆曲,到底美在何处,让古往今来的人 ?
昆曲的美学追求,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追求;昆曲制造意趣神色的手段,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手段;昆曲的意境和神韵,就是中国古典诗文的意境和神韵。昆曲常常以最简单朴素的舞台,表现出最繁复的情感意象来。试看看张继青表演《寻梦》一折中的“忒忒令”,一把扇子就__________了满台的花花草草,这是象征艺术最高的境界。
聆听昆曲,似乎尘世的烦恼、急于求成的焦灼都被__________了,洗涤了,释放了,似乎只有一颗洁净的初心。昆曲映照艺术,也映照生命,也许有一天当人们逐渐懂得会俯首,会侧身,终将与世遗昆曲 。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梦寐以求 扇成 溶化 萍水相逢
B. 魂牵梦绕 扇活 融化 不期而遇
C. 梦寐以求 扇活 融化 萍水相逢
D. 魂牵梦绕 扇成 溶化 不期而遇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觅一段锦屏人的春愁婉转,化作一唱三叹的水磨调,演绎了《牡丹亭》的一往情深;自落日楼头,记一段末路英雄的漫漫长叹,化作《夜奔》中林冲的英雄泪;
B. 觅一段锦屏人的春愁婉转,化作一唱三叹的水磨调,演绎了《西厢记》的一往情深;自落日楼头,记一段末路英雄的漫漫长叹,化作《夜奔》中林冲的英雄泪;
C. 觅一段末路英雄的春愁婉转,化作一唱三叹的水磨调,演绎了《夜奔》的一往情深;自落日楼头,记一段锦屏人的漫漫长叹,化作《牡丹亭》中林冲的英雄泪;
D. 觅一段末路英雄的春愁婉转,化作一唱三叹的水磨调,演绎了《西厢记》的一往情深;自落日楼头,记一段锦屏人的漫漫长叹,化作《牡丹亭》中林冲的英雄泪;
【答案】1. B 2. A
3.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形式上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中的国风由各地的民歌组成。
B. 《尚书》,原名为《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被列为重要的儒家经典,也是“四书五经”的“四书”之一。
C. 杏林,出自东晋葛洪所著的《神仙传》,本为中医的别称,现代将其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称,常用“杏林高手”“杏林春暖”来形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D. 词,又名“诗余”“长短句”,一般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盛行于两宋,代表词人有柳永、苏轼、辛弃疾等。
【答案】B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已不仅仅是对媒体人的一种素养要求,更是网民在互联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媒介素养”是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有学者也曾指出,它更像是一个囊括人们综合能力的“大帐篷”,更强调人们在接受信息时的信息检索、识别、组织以及利用能力。
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往往被“刻板印象”和“标签符号”主导思维,影响他们对事实判断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维定势和头脑中的偏见。只要接受到的信息符合他们的情绪需要,他们便很容易选择“相信”,并且进一步制造“舆论”,推动“事实”的发酵。比如国内舆论习惯热议“老人碰瓷”,老人在很多网民心中就有了“坏人”的“刻板印象”。至于信息源是否权威,或者事实是否完整,这些要素统统被忽略。
事实和真相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非“因我们需要”的存在。从主观认知上来讲,我们要勇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认知不匹配的事实,事实就是客观证据,而非与自身道德价值观相吻合的论据。从技术层面来讲,不妨以美国新闻工作者所著的《真相》一书中的“六问”为判断标准:1.我碰到的是什么新闻内容?2.我得到的信息是完整的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3.信息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4.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5.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6.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
稍微夸张地说,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崛起的时代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每个网民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我们比以往更容易获取信息,却未必容易看见真相。如果没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哪怕我们24小时在线,也未必能看出信息“漏洞”。尽可能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一个专业的信息捕捉者,才不会被舆论绑架,也避免自己在情绪“过山车”上颠簸。
(取材于陈方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16年,“后真相”一词因入选《牛津词典》年度英文词汇而备受关注。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使信息传播日益直观化、去中心化,受众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不明真相甚至不问是非,这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古语云:“谣言止于智者。”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要做“智者”,显然较为困难。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和无限传播,使受众的认知能力局限和知识盲点暴露无遗。同时,群体心理学和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观点往往会对个体成员施加压力,从而强化其从众行为。受网络压力的影响,网民往往没有能力也不愿详尽调查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而是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宣泄对热点事件的情绪。这也使网络谣言的传播有机可乘。
解决网络谣言问题,一种思路是从技术层面入手。网络技术虽然助长了谣言传播,但也为核实信息、阻断谣言传播提供了手段。例如,对于虚假新闻这种典型的网络谣言表现形式,脸谱公司表示,将在德国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这样,网络用户就能向相关机构举报可疑新闻,一经核实确认,疑似虚假新闻就会被标注为“有争议”新闻。这将使虚假新闻出现的频率大幅降低,网络用户在试图分享该类新闻时也会收到警示。由于这类技术对于过滤虚假新闻、阻断网络谣言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将来可能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技术过滤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减缓网络谣言的蔓延,但我们还需追问的是,为什么一些人不再对事实感兴趣,而只愿追随个人感受?其实,一些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迎合了部分网民的心理。换言之,虽然网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它的传播反映了部分网民的心理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在多元价值、多元利益、多元诉求相互碰撞的今天,我们既要靠技术解决网络谣言传播问题,又要着力解决各种社会现实问题,铲除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土壤。
(取材于解冰的相关文章)
4.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媒介素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媒介素养是媒体人和网民在互联网世界都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
B. 媒介素养专指人们对媒体信息的解读、思辨等全方位接收能力。
C. 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对事实的判断会被思维定式和偏见所影响。
D. 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容易相信并传播符合他们情绪需要的信息。
5.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舆论走向会完全受制于个人的情感和信念。
B.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让受众不可能成为辨别谣言的“智者”。
C. 虚假新闻过滤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阻断网络谣言传播有一定作用。
D. 网络谣言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迎合了网民的心理。
6.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民应尽可能地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能力。
B. 两则材料中提到“技术层面”的内容和作用均不同。
C. 网络谣言是社会问题反映,因而能够造成较大影响。
D. 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要铲除网络谣言的社会土壤。
【答案】4. C 5. C 6. C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 共7小题,总计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襄公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毫以释宋公。子鱼曰:“祸犹未也。”
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白:“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①。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赛,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节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
(二)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②,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软有不忍者耶!
泓之役,身败国衄③,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④欺诸侯。人能紾⑤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
【注释】①泓水之战出自《春秋》,此处运用春秋笔法,含有褒贬之意。②鄫子:部国国君,参加诸侯会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③衄:损伤,伤害。④二毛:指老年人。⑤紾:弯转,扭曲。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人未济 济:渡河
B. 不鼓不成列 鼓:击鼓攻击
C. 待其已陈 陈:列阵
D 不能损襄公之虐 损:损坏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天之弃商久矣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B. 而孟子与之以王 挟泰山以超北海
C. 此而忍为之 人而不仁,如礼何
D. 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B. 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C. 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D. 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10. 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批判宋襄公的一组是( )
①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
②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
③宋襄公执部子,用于次睢之社
④其抱孺子而泣
⑤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
⑥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
A. ①②④B. ②③⑥C. ①③⑥D. ④⑤⑥
11.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春秋》记载宋楚之战时,用字考究,“楚”“人”二字,隐含着对宋襄公的批评。
B. 苏轼认为宋襄公为人狂妄,有众多能臣却不用,故而一开始就不具备称霸的德行。
C. 苏轼通过对宋襄公的评论,表达出统治者只有行王道才能成就王业的仁政思想。
D. 两文体裁不同,一为史传,一为史论,但司马迁和苏轼对于宋襄公的批判态度是相近的。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
(2)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
(3)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
13. 司马迁是怎样表达自己对于宋襄公的态度的?苏轼在选文(二)第一自然段中如何论述自己的观点?
【答案】7. D 8. C 9. C 10. B 11. B
12. (1)祸患恐怕就在这里吧!君王的欲望已经很深重了,(老百姓)怎么能够承受它呢?
(2)宋襄公不是仅仅实行仁义却没有坚持到最后的人。
(3)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莽以为天下可以凭文诏获取。
13. 司马迁通过正面写宋襄公的行动和话语,侧面写子鱼和目夷,表达了对宋襄公的批判的态度。苏轼认为宋襄公“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先把齐宣王不忍杀一牛与宋襄公残忍杀害一国国君进行对比,揭示了宋襄公不仁的本质。
参考译文:
(一)
宋襄公八年,齐桓公死了,宋想主持诸侯盟会。襄公十二年春天,宋襄公选定鹿上为盟会地点,并请求楚国邀约诸侯赴会,楚国人答应了他。宋公子目夷 (子鱼) 向襄公进谏说:“小国去争当盟主,是祸事啊!” 襄公不听其谏。这年秋天,各国诸侯与宋襄公在盂地会盟。目夷说:“祸事就要从此开始了! 国君的欲望已到极点,百姓怎能忍受。”于是,在会盟处,楚国捉住宋襄公,并派兵攻打宋国。这年冬天,楚、宋在亳地相会,才释放了宋襄公。子鱼说:“祸患还没有完呢!”
襄公十三年夏,宋国派兵攻打郑国。子鱼说:“祸事就在这里啊!” 这年秋天,楚国讨伐宋国以救援郑国,襄公准备迎战。子鱼进谏说:“商已被老天抛弃很久了,不能与楚开战了。” 这年冬天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在泓水开战。当楚兵还未全部渡过泓水时,目夷说:“敌众我寡,我们趁他没有全部渡过河时,就去攻击他。”襄公不听。等到楚军已全部渡过河,还没有布成阵势时,目夷又说:“可以攻打了。”襄公说:“等他们的阵势布好了再打。”等楚军将阵势安排好后,宋军才去打他。结果,宋军大败,襄公的大腿被击伤,宋国人个个都埋怨襄公。襄公还自有其理地辩解说:“作为君子,不能去困扰处于危难之际的人,不能鸣鼓去攻击没有布好阵的兵。”子鱼说:“领兵打仗是以得胜作为目的,还有什么君子之道可言啊?如果必定要照你所讲的那样做,那就像奴隶一般服从于他了,那又何必去开战呢?”
(二)
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不能善终的人。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牛走过堂下,问:“这牛要(牵)到哪里去啊?”牵牛人回答说:“(杀了以后)准备把它的血涂在钟上行祭。”齐宣王说:“把它放了,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舍弃一头牛,于个人的德行不会有什么影响,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所谓“以仁慈宽厚之心,行仁慈宽厚之政”,正是夏、商、周共有的特点。而宋襄公捉拿鄫国的国君鄫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不忍心干的呢!
泓水之战,宋襄公负伤,宋国受到重创,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一个人能扭伤他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能够对着饭食忍饥挨饿,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鄫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
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莽以为天下可以凭文诏获取。他们得失大小不同,但不能欺骗天下则是相同的。宋襄公不攻击还未列好战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一个王莽。
古人说过:“图谋王业没有成功,最差的结果也还能成就霸业。”宋襄公如果能行王者之师,还可以与齐桓公的队伍匹敌,何至于战败之后,救死扶伤忙个不停。这只是他个人的昏妄平庸罢了。齐桓公、晋文公得到管仲、子犯的辅佐而兴霸业,宋襄公有一个子鱼而不能信任,两者之间怎能同日而语呢?自古以来,昏庸无能的君主,像这样子的多了,但死后盖棺论定,却未有能像宋襄公这样欺骗后世的了。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14.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表兄文同之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
B.全诗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一个“赖”字饱含深情。
C.第三联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
D.结尾写了收麦结束后的轻松,“赋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2)赏析颔联。
(3)试分析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1)C
(2)以对比手法表现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竿晴日”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对仗,数词的运用。
(3)对外孙的感激,表现浓浓的亲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劳动的欢乐。
四、默写(共计5分)
15. 补写出名句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文章常常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结,警醒后人切勿重蹈秦人覆辙。
(3)《短歌行》中运用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寄托于江水和明月的句子是“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浴乎沂 ②. 风乎舞雩 ③.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④.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⑤. 青青子衿 ⑥. 悠悠我心 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⑧.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⑨. 一尊还酹江月
五、现代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沧桑黄河岸
韩振远
这一段黄河堤岸是黄河自己的选择,也是黄河自己开凿出来的。
想来应该是在洪荒时代吧,或者更早。从高原雪山流下的河水肆虐横冲,浪涛连天,在山峦沟壑间择路而行,一路冲刷。于是,就有了河岸。
没有河岸的河流不是河流,有了河岸的黄河水,就有了约束。在河岸间流淌的黄河水,不论是激荡狂放,桀骜不驯,还是平静无奈,死气沉沉,都在沿着河岸规定的线路奔流。尽管会穿越千山万壑,拐过九曲十八弯,冲撞跳跃,始终都还在河岸之间。
河的归宿永远是大海,河岸永远是河的屏障。尽管有时河会冲冠一怒,但它到底还要选择新的河岸。
对于黄河来说,晋陕峡谷好像铜墙铁壁。滚滚流淌的黄河水,一进入这道横亘在晋陕之间的天堑,就变得暴躁起来。仿佛一队浩荡奔来的铁骑般,在一道道关隘前,越战越勇,却越陷越深。在岩石与激流的对抗中,碰撞出惊心动魄的气势,又绘制出一幅幅令人心荡神驰的美景。群山之间,便有了老牛湾、碛口、孟门、壶口、禹门口。在人类的啧喷赞叹声中,黄河水却不得不收束起高傲的身躯,一番苦斗,涌入深邃狭窄的河道。
在一个凄风萧瑟的日子里,我和《山西文学》主编鲁顺民来到了河曲县一个叫“弥佛洞”的地方。钻过一道石洞,深深的河谷便骤然出现在面前。这里是真正的河岸,我们站立的地方是在河岸半壁开凿出的一条栈道,窄窄的,宽不过二尺。朝上望,怪石狰狞,好像悬在头顶:朝下望,河水幽幽,如临深渊。河水在脚底下流淌,两面石质的河岸高耸,对面的高原仿佛伸手可触。再朝身后望,我和顺民都被河水感动了。眼前坚硬的岩石上,印着一道道细密的纹理,那该是黄河水经年累月冲刷的痕迹。看上去,那些纹理轻盈流畅,好像是随手画上去的。
细看,整个崖壁像一本叠起的书,那一道道水痕就是厚重的书页,不用打开就能看到黄河悠久的历史;又像一道道年轮,清楚地记载着黄河水流过的轨迹。
没想到河水会如此坚忍,不停地冲刷,不断地切割。河谷在一点点加深,河岸在一点点增高。不知过了多少年,经历过多少惊涛骇浪,终于有了这险峻奇绝的河岸。我们敲下了一块岩石,准备带回去欣赏。把印有黄河纹理的岩石带回去,就等于把河岸带回了家,也等于把黄河的精髓、气质带回了家。
我们那里有着完全不同的河岸。
到了与汾河交汇的地方,黄河已经跃出龙门,看上去轻松多了。没有了逼仄狭促的山崖,河水从容随意地流淌,连神情都是那么欢快。到了这里,河面豁然开朗,两岸高耸的山峦骤然消逝,变成了低矮怯懦的黄土塬。面对余怒未消的河水,河岸像一群败兵般,远远退去,隔着宽阔的河滩在雾霭芦苇间窥望。河水便像王者之师般,放慢了脚步,迈着从容的步伐傲然流过。
河滩宽二十多里,河水忽东忽西,信马由缰,似乎再也不在乎河岸。
然而,站在船上从河里驶过,会看到远处的河岸依然苍茫雄劲,表现出了该有的气势。河水流淌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好像无拘无束,却从不能越出河岸,仿佛冥冥中有一道桎梏,不能逾越一步。
再往前走,河水好像变得闷闷不乐,不时发怒,激荡起浪涛,朝岸边迅猛冲去。沙质的河岸轰轰地坍塌,一步步向后退去。几年前,在河边的崖头上,我看见一位满头苍发的老者正在出神地望着涌动的河水。一阵闲聊后,话题扯到了河岸。老者的脸上露出悲戚的神情。他指着河水说,几十年前,河岸在那里,如今,后退有几百米了。我叹然,不知道自己是叹息河水的无情,还是叹息河岸的无奈。
如今,再站在黄河岸边,脚下的堤岸已是用铁丝网住的石堤。河水还在气势恢宏地哗哗涌动,却再也奈何不了堤岸。
再往下,流淌在平原上的黄河才真正信心十足。两面人工修筑的河岸固然挡住了河水,在我看来,那已经是战战兢兢的河岸了。
(原文有删改)
16.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文第一自然段中说“这一段黄河堤岸是黄河自己的选择,也是黄河自己开凿出来的”,鲜明地突出了黄河历史的久远,当然也体现了人类的无能。
B. 文中写“有了河岸的黄河水,就有了约束”“始终都还在河岸之间”等内容,是为了将黄河水与其他地方的水对比,从而突出黄河水的气势。
C. “弥佛洞”石洞前,河谷很深,人站在宽不过二尺的栈道上,上方怪石狰狞,脚底下河水在流淌,虽然作者有些害怕,但他和鲁顺民仍被河水感动了。
D. 作者认为,岩石上印着的一道道细密的纹理是黄河水冲刷的痕迹,把岩石带回去,就等于把黄河的精髓、气质带回了家,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E. 作者写黄河的堤岸,先从黄河的上游写起,然后依次写到了晋陕峡谷、与汾河交汇处、平原上等地的河岸,体现了不同地方黄河河岸的不同特点。
17. 文章第五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晋陕峡谷处河岸的特点?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8. 在倒数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插入了一段对往事的回忆?
19. 文末作者说:“在我看来,那已经是战战兢兢的河岸了。”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6. CE 17.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晋陕峡谷处河岸的坚固、深邃、狭窄。比喻的手法将河岸坚固的特点更加直观地展现了出来;拟人的手法将河岸与河流的对抗过程演绎得更加生动、形象,也突出了河岸的深邃、狭窄。
18. 插入与老人偶遇交谈的片段,借今昔对比,体现了与汾河交汇处黄河岸的“后退”,凸显了河岸的沧桑变化,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现今黄河岸“坍塌”“后退”的忧思。
19. (1)同意。正因为人的介入,“铁丝网住的石堤”使得原来的河岸不再单纯是河岸,它的功能需要人的帮助才能发挥。作者用“战战兢兢”形容人工加固的河岸很切合实际,也体现了作者对现状的不认同和担忧。
(2)不同意。正是因为有了人的主动介入,才使得河岸的功能和作用得到强化。否认这种河岸,就是否认人对自然的改造。在自然面前,人应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六、语言综合运用(共10分)
20. 按照例句,进行仿写。
一到了春天,西安就美成了长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的诗,将西安初春小雨后清丽优美的景色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到了春天,__________就美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南京 ②. 金陵 ③.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④. 杜牧的诗
⑤. 将南京初春夜晚迷离月色的优美景色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21. 《红楼梦》中探春牵头成立了海棠诗社,给黛玉起雅号“潇湘妃子”,自取雅号“蕉下客”。菊花诗会,探春的诗仅次于黛玉的诗。下面两首诗,哪一首是探春的?那一首是黛玉的?请结合她们的性格与命运说明理由。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款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残菊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蛋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咏菊》是________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残菊》是________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黛玉 ②. 符合黛玉才思超群,和敏感多愁的性格,以及寄人篱下的人生遭际。 ③. 探春 ④. 符合探春的才华、见识和对贾府未来的担忧,也暗示贾府将以残局收场。
七、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成功,是这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一闭眼,我们眼前就会跳出无数个“成功者”的模样,对一个又一个成功者的故事我们更是耳熟能详。然而,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成功的标准由谁给出?对“成功”在这个时代的特殊面貌,我们是否有更清醒的认知?
请以“成功的标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说说自己的感悟或者相关经历。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少于800字。
【答案】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
这是一份2024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6页。
这是一份2024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