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第1页
    2024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第2页
    2024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是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鉴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了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这是从创作构思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一美学概念。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在我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中,“意象”的具体含义有四个方面。第一,“意象”是意中之象,可理解为“人心营构之象”,即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性的有机统一,最有典型意象的是郑燮《题画》中有云:“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这里的此竹非彼竹,就是指客观的竹已在画家心中意化为审美的竹,形成了“意象”。所谓“成竹在胸”也是艺术家头脑中营构出的“意象”。第二,“意象”指艺术形象,特别是在明清的文艺理论中,普遍被采用来评论诗歌、绘画和书法创作。第三,“意象”指自然景物的形象。第四,“意象”指人物的风度神态。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恰当的”“美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
    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观的吗?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
    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毕加索曾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这便是美在“意”中。美亦在“情景”中,正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主体。因此,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出来,这便是美在“象”中。可见,美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
    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标准难以统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
    (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与“象”融合并被引进文学领域,从根本上实现了语义转换,正因为此意象才具有了美学意义。
    B. 作为单纯具体形象的意象是能够广泛应用于文艺创作中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
    C.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因不同的标准有高低、雅俗之分,这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
    D. 柏拉图对“美”下了多次定义,都被自己推翻,最后才找到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与“象”的合成及运用,一定程度上带来文学创作的提升,文学理论更丰富。
    B. 在发现美的时候,人不应独立于景之外,景不应独立在人之外,应是情景融为一体。
    C. 在艺术创作及欣赏活动中,“意象”成为连接起现实生活、艺术作品和读者之间的桥梁。
    D. 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意象”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意象可以指自然景物的形象,即取自大自然的景物借以寄托情思。许多诗句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形象。
    B.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落花凋零,给人以悲凉的感觉。透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可感知到一种时光流逝、孤独无依的凄凉之感。
    C. 与文中“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的“眼中之竹”一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中,急风、高天、哀猿、白沙、飞鸟等意象,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成为审美意象。
    D. 融入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的意象词,使人与“情景”交融亲和,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4. 请简要概括材料二围绕“美的意象”阐述了哪些观点。
    5. 《周易·系辞》有言,“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请依据材料一这一观点,简要赏析《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中的“落木”这一意象。
    【答案】1. C 2. D 3. C
    4. 对美的概念的界定是不容易的;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人、作品和宇宙有共同维度,形成情感共鸣和精神感应,审美价值才能实现;审美价值的标准尽管复杂,但审美却是时代和国人的精神需求。
    5. ①“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加之以“无边”“萧萧”的修饰,给人以萧瑟凄凉之感,能引发人们对年华老去、生命消逝的感伤之情,和诗人的感慨有机契合,成为诗人笔下的典型意象。
    ②诗人此时客居在外,年老多病,国事艰难,事业未成,纷纷坠落的秋叶正好触动了作者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落木”也成为读者理解诗人情感的典型意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镜子
    张海洋
    二十年前,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是县委宣传部一个办事员。有次接到一项任务,陪同一个美国记者去乡下采访,我主要负责联系和协调。
    哈里森在写一部有关中国红军的书籍,专程来中国收集相关写作素材。他这次来我们县,是要采访一位叫伍玉华的老人。我听说过这个老人,她是烈士李才年的遗孀,独自住在偏远的山里,父母公婆都已去世。
    和伍玉华老人所在的乡政府联系好之后,我们驱车前往。山路崎岖,吉普车晃晃悠悠,仿佛喝醉了酒。到了乡里,民政所的老韩早已等在大门口。
    老韩说伍玉华老人居住的村子偏僻,交通不便,于是我们弃车步行。“伍婆婆精神受过刺激,你们采访的时候注意点……”路上,老韩叮嘱道。我扭头望望跟在后面的哈里森,犹豫着要不要把老韩的提醒传达给他。
    哈里森沉醉于山乡野景,不时举起相机拍照。算了,随机应变吧。
    一行人徒步跋涉两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一座低矮篱笆墙小院,安静地蜷伏在小路尽头。老韩上前推开吱吱扭扭的柴门,大声打着招呼:“伍婆婆,在家啊……”率先进去了。
    小院极素简,一排三间屋,白墙灰瓦,西侧一间独立灰砖耳房,东侧一树杏花开得正浓。树下,一位老人,躬身坐在矮木凳上,瘦小的一团,头微低,手拿木梳,一下一下梳理着稀疏的白发;二张原木小方几,几上一只小木匣,漆面斑驳,颜色是古旧的暗红,微风乍起,花雨纷飞,有几点粉白落在小方几上。跟在老韩后面的我们蓦地顿步,一瞬屏息。这一方小世界,已定格成一幅老画,带着未褪尽颜色的时光,让人不忍打扰。
    “她有些耳背……”老韩解释,凑近又叫了一声“伍婆婆”,回头示意我们进来。
    几个人高马大的男人往里一站,小院立时显得局促。老人这才发现有人来了,慢慢起身,睁大眼挨个儿认真看我们一遍,眼里有一抹微光暗下去,再暗下去,笑意却从脸上的褶子里透出来,嘴里说着:“来了啊……”想来独居日久,少与人说话,语音有些沙哑含混。
    我把目光移到旁边的方几上,才发现那只木匣子里镶着一面镜子,镜子是长方形的,边缘因涂层脱落呈现出一块块不规则的暗纹,像老人脸上的斑。刚才伍婆婆便是对着这面老镜子梳头。木匣子开合的部位被摩挲得很光滑,泛着光泽。伍婆婆合上镜子,依稀能看见外盒上面雕刻的龙凤呈祥图案。
    哈里森也注意到了这个老物件,他举起相机想要拍摄,却忽然停下来,对着翻译说了句话,翻译在挎包里翻了翻,摇摇头。原来哈里森一路频频拍照,相机没电了,却忘带备用电池。哈里森一脸遗憾地看着伍婆婆把老镜子收进屋。
    采访就在院子里进行。老韩跟着伍婆婆一番忙活,院里放了几条长木凳,小方几也收拾干净,摆上了几盏大碗茶,袅袅冒着热气。
    哈里森提了一大串问题,伍婆婆的回答却不尽如人意,也许是因为年纪太大了,许多事都记不清,再加上耳背严重,间或说上两句话,也带着浓重的方言,还要老韩再转述一遍。说是采访她,还不知说是采访老韩,因为许多问题都是老韩代为回答的。
    “伍婆婆是童养媳,比李才年还大几岁呢。她思想特别开明,新婚三天后就送丈夫离家出去闹革命。几年过去,李才年杳无音讯,后来打听到丈夫的消息,她步行近百里到李才年的驻地团聚。分别时,李才年送地一面镜子,叮嘱她,回去照顾好家,等着他。为了这一句话,老人这一等就是六七十年……”
    “没有人告诉您丈夫牺牲的消息吗?”哈里森继续追问,翻译刚译出这句话,老韩摆手示意,岔开了话题。
    伍婆婆一脸平静,大概从头至尾她就没有弄清我们的来意。临走,她拄着一根木杖执意送我们出门,浑浊的眼睛里湿润着。
    回程路上,老韩解释了哈里森最后的提问。他说,“伍婆婆一力承担着家庭的责任,农闲时还组织妇女扩红支前。后来有消息说,李才年可能在红岗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伍婆婆不信,跑遍了红岗,也没有李才年的消息,精神受到刺激,迷糊了一段时间……后来,李才年被确认了烈士,烈士证在民政局放着没敢给她,每年发的抚恤金,也当作是李才年给她寄回来的钱。就是这一份希望,支撑了她这么些年……”
    在当时的我看来,这是一次失败的采访。没有澎湃的战事,没有摧心的哀泣,那些经年累月的困苦孤寂怨嗔不甘,都沉寂在岁月流转中。伍婆婆树下平静梳妆的画面,那种将尽未尽之时的落寞和倔强,我不知道来自美国的哈里森,会不会懂。
    一年后,哈里森和我联系,说他的书马上就要出版了,想要一张伍婆婆那面老镜子的照片,拜托我去照一张,寄给他。我告诉他,伍婆婆去世了。哈里森沉默了一下,说,镜子肯定还在伍婆婆家里。哈里森语气笃定,补充了句感性的话:一人一镜,在两个世界,等待她的爱人……
    我和老韩又来到了那个小山村。那座篱笆墙小院,依然蜷伏在小路尽头,旁边添了一座新坟。
    伍婆婆果然没有把镜子带走。斑驳的老镜子静静地躺在木匣里,似乎所有照耀过的岁月,都收藏在那一小块狭窄的光影里,等着那个人回来翻阅。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边缘因涂层脱落呈现出一块块不规则暗纹”,这句话说明镜子使用的年限久,同时也暗示了伍婆婆可能时常摩望它,用来睹物思人。
    B. 小说写伍婆婆“眼里有一抹微光暗下去”,这是因为她看到的不是她等待的那个人,而后“笑意却从脸上的褶子里透出来”体现了她的有礼好客。
    C. 小说中哈里森对这次采访很是失望,尽管他准备了很多问题,但伍婆婆并没有讲述澎湃的战事,也没有摧心的哀泣,哈里森没有得到想要的信息。
    D. 小说里的伍婆婆虽然出身贫苦,却思想开明,她和李才年新婚没几天就送丈夫投身革命,表现了伍婆婆舍小家为大家的美好品质。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一行人来到伍婆婆的院子里时,“小院立时显得局促”,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伍婆婆面对众人不知所措的情态。
    B. 小说两次提到“篱笆墙小院蜷伏在小路尽头”,前后照应,孤清的环境描写从侧面表现出当下革命烈士遗孀不受关注的现状。
    C. 小说巧妙设置哈里森因相机没电没能拍成照片这一情节,引出了下文他委托“我”去给老镜子拍照,使得情节推进合情合理。
    D. 小说通过老韩之口叙述伍婆婆的曲折的人生经历,从正面表现出伍婆婆的人物个性,同时也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中“老镜子”有何象征意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C
    8. ①表现了伍婆婆居住环境的简单朴素和安静偏僻,从“小院极素简”、房子的色调为冷色调可看出。②表现了伍婆婆平静、坚强、落寞的人物特点,从老人梳理白发的动作描写可看出。③通过描写伍婆婆对着木匣子梳头的画面,引出下文老镜子的相关内容,暗示老人仍旧在等待丈夫回家。
    9. ①伍婆婆一直使用的这把老镜子,是伍婆婆一直等待丈夫回家的情感寄托,这把老镜子承载着伍婆婆对丈夫的思念。②丈夫赠送镜子时叮嘱伍婆婆等着他,这把老镜子是丈夫送给伍婆婆的信物,代表着丈夫对伍婆婆的承诺,象征着伍婆婆对爱情的守候。③哈里森笃信老镜子还在,是因为他被伍婆婆和她丈夫之间的故事感动,这把老镜子寄寓了他对伍婆婆夫妻二人坚贞爱情、献身革命的崇敬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曹操将击乌桓,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郭嘉曰:“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操从之。初,袁绍数遣使召田畴于无终,畴皆拒之。畴忿乌桓多杀其本郡冠盖,意欲讨之而力未能。及曹操定冀州,遣使辟畴,畴戒其门下趣治严。遂随使者到军,拜为蓚令,随军次无终。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操患之。畴曰:“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可不战而禽也。”操曰:“善!”乃引军还。虏候骑见之,诚以为大军去也。操令畴将其众为乡导,上徐无山,经白檀,东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虏乃知之。尚、熙与蹋顿及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操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操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辽东单于速仆丸与尚、熙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或劝操遂击之,操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还。公孙康斩尚、熙,并速仆丸首送之。诸将或问操:“公还而康斩尚、熙,何也?”操曰:“彼素畏尚、熙,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既还,科问前谏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可不战而禽也
    B. 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可不战而禽也
    C. 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可不战而禽也
    D. 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可不战而禽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夷狄,为华夏族以外各族的泛称。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
    B. 冠盖,指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或官宦之家。
    C. “微径”中的“微”与《石钟山记》“微风鼓浪”中的“微”意思相同。
    D. “逆军”中的“逆”与《孔雀东南飞》“逆以煎我怀”中的“逆”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要讨伐乌桓,诸将反对。等到攻打乌桓凯旋,曹操不但没有责备他们,反而厚赏了他们,因为他认为他们所提的意见也是有道理的。
    B. 田畴多次拒绝袁绍的征召,却积极接受曹操的征召,并且在曹操进攻乌桓遭遇困难时提出了避实就虚的解决方案,为最终的胜利立下大功。
    C. 曹军从卢龙口进军,收到一石二鸟之效:一是引军后退,让敌人误以为曹军撤兵,因而松懈下来;二是出其不意,攻打敌人不设防的区域。
    D. 曹操善于听从下属的意见,但有自己的判断,有人劝他攻打公孙康,他没有听从,而是仅派出使者劝说,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
    (2)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
    14. 曹操为什么不去攻打公孙康?这反映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乌桓人倚仗距离遥远,一定不会预先防备,趁其不备,突然攻打他们,可以消灭他们。
    (2)我先前出兵,冒着危险,侥幸获胜。虽然成功了,(但)是上天保佑的结果,但不能作为常规。
    14. ①如果攻打公孙康,会逼迫他与袁尚、袁熙联合起来对抗自己;如果不去攻打,公孙康一向害怕袁尚、袁熙,这时会想办法杀掉袁尚、袁熙,如此自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②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能够准确分析情势、了解人心的人。
    参考译文:
    曹操准备出兵征讨乌桓,将领们都说:“袁尚只不过是个逃亡罪犯罢了,乌桓人贪得无厌而不念旧情,岂能受袁尚利用!如今大军深入塞外征讨乌桓,刘备必然会劝说刘表趁虚袭击许都。”郭嘉说:“乌桓人倚仗距离遥远,一定不会预先防备,趁其不备,突然攻打他们,可以消灭他们。”曹操听从了郭嘉的意见。起初,袁尚几次派使者到无终县去征召田畴,田畴都拒绝了。田畴愤恨乌桓人经常杀害他们本郡的官员,想讨伐乌桓却力量不够。到曹操平定冀州后,曹操派使者来征召田畴,田畴要他的弟子赶快为他整理行装。于是他随同使者到曹操军中,被任命为县令,随大军进驻无终县。当时正赶上夏季下雨,沿海一带地势低洼,泥水淤积,道路不通,乌桓人又拦截把守在险要的地方,曹军无法前进。曹操十分忧虑。田畴说:“原来北平郡府设在平冈,道路通过卢龙寨塞,到达柳城。自从光武帝建武以来,道路毁坏,无人行走,已将近二百年,但仍有小路可走。现在乌桓将领以为我们大军应当经过无终县,不能前进就会撤退,因此他们放松懈怠,没了防备。如果我们默默地回军,从卢龙塞口越过白檀的险阻,进到他们没有设防的区域,路近而行动方便,趁他们没有防备,可以不战而捉住蹋顿。曹操说:“很好!”于是率军从无终县撤退。乌桓人的侦察骑兵看到后,当真以为曹军已经离去。曹操命令田畴率领他的部众做向导,上徐无山,经过白檀,向东直指柳城,距离二百里时,乌桓人才知道。袁尚、袁熙与蹋顿以及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率领数万名骑兵迎击曹军。曹军车辆辎重都在后边,身披铠甲的将士很少,曹操左右的人都感到畏惧。曹操登高,看到乌桓军队不整齐,就出兵攻击。乌桓军队大乱,曹军斩杀了蹋顿和声名显赫的王以下的乌桓首领,投降的胡人与汉人有二十余万。辽东单于速仆丸与袁尚、袁熙投奔辽东郡太守公孙康。有人劝曹操乘势追击。曹操说:“我将使公孙康斩下并送来袁尚、袁熙的人头,不必再劳师动众。”九月,曹操率领大军从柳城班师。公孙康斩杀袁尚、袁熙连同速仆丸的人头一起送给曹操。将领中有人问曹操:“您已退军,而公孙康还是杀死了袁尚、袁熙,这是为什么?”曹操说:“公孙康一向畏惧袁绍、袁熙,我如果急攻,他们就会合力抵抗,缓和时他们就会自相残杀,是形势使他这样做的。”大军返回后,曹操查问以前劝阻他出兵征讨乌桓的人,众人都心怀畏惧。曹操对劝阻者都加以厚赏,对他们说:“我先前出兵,冒着危险,侥幸获胜。虽然成功了,(但)是上天保佑的结果,但不能作为常规。你们的意见,才是万全之计,所以加以赏赐,以后不要害怕提意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各题。
    金陵怀古(其四)
    王安石
    忆昨天兵下蜀江,将军谈笑士争降。
    黄旗已尽年三百,紫气空收剑一双。
    破堞自生新草木,废宫谁识旧轩窗。
    不须搔首寻遗事,且倒花前白玉缸!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5. 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陵怀古》首联以回顾往事起笔,写赵宋王者之师的摧枯拉朽之势,“将军谈笑士争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B. 《金陵怀古》颈联笔触从怀古幽思中回到现实,将眼前残破的城楼、废旧的宫殿与新生的草木形成对比,对赵宋王朝的衰败发出无限感慨。
    C. 《桂枝香·金陵怀古》开头三句,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词人凭栏远眺,一片磅礴壮美的秋色映入眼帘。这样起笔,让这篇登高怀古之作顿显不凡气势。
    D. 《桂枝香·金陵怀古》“彩舟”“云淡”色彩鲜明,“星河”“鹭起”虚实相生。这两句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诗人和读者的观察视野。
    16. 王安石《金陵怀古(其四)》与《桂枝香·金陵怀古》同为怀古,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不同情感?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结合诗词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①《金陵怀古(其四)》表达历史更替具有必然性,无须伤感和惆怅的达观之情。尾联直抒胸臆,写到用不着为历史搔首惆怅,还是开怀畅饮这美酒吧,隐含着诗人对历史兴亡的独特感受。②《桂枝香·金陵怀古》表达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告诫。下片借古讽今,化用典故,表达出对六朝竞逐奢靡而相继灭亡的悲叹之情,同时提醒北宋统治者要奋起变革,才可避免重蹈覆辙。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
    17. 在横线上默写原句。
    (1)古代诗人面对如画江山时,往往会生发感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____________。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水”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描写或设喻对象。作者常通过“水”寄托自己的情感,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喻感慨世事易逝,人生苦短。
    (3)你所在的班级召开以“学习重在积累”为主题的班会,你可以引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从正面设喻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答案】 ①. 一时多少豪杰 ②.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③. 世间行乐亦如此 ④. 古来万事东流水 ⑤. 积土成山 ⑥.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犁铧翻开沉睡的泥土、种子播入希望的田野――大江南北依次进入春耕时节。粮食,是国计民生的压舱石,是国家安全的底线,是民族复兴的砝码;粮食,是安民之本,是稳市之要,是备荒之策,是恤农之法;粮食,是应变局、开新局、稳大局的底气,更是全球博弈的杠杆!站在“十八连丰”的新起点,中国始终怀着这样的清醒:越是连年丰稔,越要______;越是身处顺境,越要“______”。中国只有全球不到9%的耕地,气候的复杂多变,土壤类型的错综不一,但中国让瘠土变成了沃野,让荒原吐出了新绿,圆了世代农人 的“温饱梦”“致富梦”!
    雨水已过,那春,唱着跳着排闼而来。新绿正拂过塞北江南,新的希望正悄然______,新的丰收正在生根发芽,朋友,且潜心耕耘吧!只要在春天里洒下汗水,就会岁稔年丰,仓廪可期!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防微杜渐 无时思有时 孜孜以求 萌发
    B. 居安思危 无时思有时 梦寐以求 萌动
    C. 防微杜渐 有日思无日 孜孜以求 萌动
    D. 居安思危 有日思无日 梦寐以求 萌发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只有不到全球9%的耕地,气候复杂多变,土壤类型错综不一
    B. 中国只有不到全球9%的耕地,复杂多变的气候,错综不一的土壤类型
    C. 中国只有全球不到9%的耕地,气候复杂多变,土壤类型错综不一
    D. 中国只有全球不到9%的耕地,复杂多变的气候,错综不一的土壤类型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下列各项中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段运用两种修辞手法,阐述了粮食的重要性和保障粮食生产的方法。
    B. 文段从复句到分句再到短语都运用了排比,紧扣“粮食”这一话题,层层铺开。
    C. “压舱石”“底线”“砝码”“底气”“杠杆”等喻体使对粮食特征的阐述真实可感。
    D. 排比让文段内容集中,气势充沛,节奏鲜明,将抽象的说理具体化,形象生动。
    【答案】18. D 19. A 20. 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在自然界中,海豚的Ⅱ型糖尿病症状最接近人类,但它们比人类厉害 , ① ,只在需要时进入糖尿病状态。当海豚夜间节食时,海豚进入胰岛素抵抗状态,血糖含量升高,有助于向大脑提供足够糖分。此时,海豚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变化与人类糖尿病患者类似。但 ② ,当海豚日间恢复进食后,则“关闭”胰岛素抵抗, ③ ,直至血液变得正常。
    胰岛素是帮助身体将糖分转化为能量的一种激素。糖尿病患者或者不能分泌足够胰岛素,或者具有胰岛素抵抗,使体内葡萄糖分解不力,血液中糖分含量过高,容易引起并发症,譬如青光眼、神经损伤、心血管疾病、肾衰竭等。
    21. 下列句子中的“厉害”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厉害”,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张老师很厉害,学生都怕他。
    B. 上了九层楼,他的心跳得厉害。
    C. 小小年纪就能把《离骚》背下来,太厉害了!
    D. 这几天气温上升得特别快,天实在热得厉害。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 C 22. ①能够“开关” 糖尿病(或“能够自我调节糖尿病”)②与人类不同的是③血糖含量降低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传统文化既有饱满的内涵,也有丰富的形式,全方面塑造着中国人。近年来,以品牌为载体、以文化为语言的“国潮”蔚然成风,让国人以一种新的文化表达方式享有传统文化。遵孝悌之道,习儒雅之风,品典籍之美,成为无数代中国人传承文化的最美记忆。而如今,部分人认为传承文化就是沿袭旧服,谨遵旧规,似乎缺了必要的仪式感就不能传承文化。著名学者冯骥才曾指出“我们悠久的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许多文化精华,正被部分无知之人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招摇于市。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再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
    班级计划围绕“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展开讨论。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弘扬传统文化要浸入日常生活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弘扬传统文化要浸入日常生活”。
    近些年,人们日益领悟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穿衣、阅读、欣赏、过节到婚丧嫁娶,都在讲究传统、热衷传统。不过,总让人感觉表演的成分多,或者叫外在的形式多了一些,远没有达到内化于心的程度。
    已故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曾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狭义文化,指的是哲学、文学、美术、音乐、宗教等等;二是广义文化,说的是典章制度、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等;而隐藏在五光十色文化现象背后的若干共同的东西,叫深义文化或深层文化。周先生所说的这种深义文化,可以说,最能显示出民族性。
    穿件对襟大袄,哼几句皮黄,或是挥毫泼墨,与我们的深义文化没多大关系;读读“三字经”,背背唐诗宋词,念念《古文观止》,写写之乎者也,也算不上具备了深义文化。深义文化不是皮肉,而是一种魂魄、一种精神,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它内化于心,承续传统,真正掌握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千百年来,关于中国传统深层文化的精神有过许多归纳,其中,礼,应该是其核心。我们今天需要传承的礼当然不是纲常礼教,而是演化到现代社会的一种做人的原则,比如尊重别人、以人为本、讲求修身。我们今天倡导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就已经包含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现阶段,我们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呢?弘扬传统文化不是给人看的,也不仅仅是某种特定场合的礼仪行为,更重要的是要浸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公共场合不要争先恐后、不应大声哗、要文明礼让;在自助餐厅,不要用自己的餐具触碰公共餐桌上的食品、不要争抢、不要囤积、不要浪费;吃有吃相、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这些行为规范,近年来在旅游时常常被说成是欧洲人的礼仪,还被划成了西方国家的文明。事实上,中国的传统更是如此。
    在我们的生活里,日常行为的准则、待人接物的品行尤为重要,也最能显示中国文化的深义。暴殄天物,就是中国古人对糟蹋东西的谴责;杯盘狼藉,则是中国语言对吃喝后桌面杂乱的形容;其容固宜有度、出言尤有章,是中国蒙学读物《幼学琼林》的说法;待人敬、于己谦,也是我们自古以来的基本操守;至于餐桌上不能像只虾米、不准朝螃蟹看齐,吃饭时不能出声、不许咂嘴、夹菜不允许如鸡头啄米、动筷要长辈先请,一个个规矩,更是我们的祖辈曾经对我们的教诲。
    搞点表演性的仪式、穿穿传统的服饰、用中国固有方式过过中国的节日,当然都有助于推广传统文化,但这仍为皮相。最重要的是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融汇于我们的血脉里,让做人的优秀传统准则传承下来,在生活的一点一滴里显示传统文化的优异之处,这才是对民族文化的最好弘扬。
    同学们,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需要担负起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就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做一个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青年!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试卷

    2024届河南省洛阳市东方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洛阳市东方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河南省洛阳市东方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洛阳市东方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