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4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4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从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的。”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迥不相同。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者变成另外的一种美。例如西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濠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而当杜甫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雨,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随着它与人的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有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白;谈到声,它有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摘编自蒋孔阳《美和美的东西》)
    材料二:
    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欧拉善用简洁的函数表达真理,欧拉公式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具美感、最有魅力的公式之一。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这位天才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
    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科学家杨振宁则用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他还以虹与霓为例描述科学之美:小时候看虹和霓,被极美的表面现象所吸引,长大懂得测量后发现这种现象的物理原因,体会到了一种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
    在这些大科学家眼里,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是促使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
    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选择,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物理学家卢瑟福探索原子结构时有种直觉,感到原子核是一颗“小太阳”;哥白尼在观察太阳系运动时这样描述:“太阳乘坐宝座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正是这些审美想象,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引导着他们前往成功的彼岸。
    反观我们的现实,科学美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剥夺,近乎一件奢侈品。备受推崇的奥林匹克竞赛,已异化为机械的题海战术,孩子们很难在大量做题中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失去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学美的机会。
    正如但丁所说,美是真理的光辉。漠视科学的美感,就很难探寻到真理的内核。在教育中,如果先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现象美,再引导他们去探究背后的科学原理,是否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科研中,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对美的追寻之心,把单调枯燥的实验变成美的探险,或许更容易到达真理的彼岸。在科普活动中,多一些日升月落、星辰闪耀、遥望火箭腾空而起的美感体验,可能会让不从事科学活动的普通人更加崇尚自然、走近科学。
    科学本来就是美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应是充满新奇体验的美的旅程。
    (摘编自《发明与创新》)
    1. 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美”这个话题展开,但前者意在分析“美”的概念,后者重在强调“美”的作用。
    B. 材料一中,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通过探讨,最终解决了“美是什么”的问题。
    C. 材料一说美的东西都各有其美,不能用以相互说明。这和我们欣赏诗词时,不能用“纤云弄巧”的婉约美去衡量“乱石穿空”的豪放美是一致的。
    D. 材料一“味外之味”的第一个“味”是指人品尝到的味道,第二个“味”是指超越于具体味道之上的事物的美。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拉的《音乐新理论的尝试》以数学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呈现了科学美。
    B. 狄拉克的反粒子理论具有唐诗“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般的境界。
    C. 奥林匹克竞赛机械的题海战术使孩子们很难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也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力。
    D. 只有在科普活动中多一些日升月落之类的美感体验,才能让不从事科学活动的普通人更加崇尚自然、走近科学。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采用递进式的结构论证,先提出论点“美”和“美的东西”不能混为一谈,再从四方面阐述两者不同,最后总结归纳。
    B. 材料一多用例证法,将“美不是美的东西”的相关抽象表述具体化,让读者易于理解的同时也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C. 材料二第三段运用排比,表述了科学美的本质、主客体表现形式和对科学发现的作用,既论述全面,也强调了科学美的重大意义。
    D. 材料二论证中正反对照,有力地论证了“对科学之美的追求能诱发创造力,有助于探寻到真理的内核”的观点。
    4. 两则材料论证过程中均引用了唐诗,请简析其作用。
    5. 在古诗文复习研讨中,甲同学说:“我发现同是草木葱茏,‘木欣欣以向荣’在陶渊明眼中就是美景,而‘荠麦青青’却让姜夔悲从中来。”乙同学说:“我觉得这两句诗都太美了,让我感动!”请结合材料一的原理,对两位同学的发言做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C 3. A
    4. ①具体可信,增强说服力;如材料一引用杜甫写“雨”的诗句为论据,从不同角度论证了“美的东西是相对的”的观点;②形象生动,具有文艺性;如材料二作者用杨振宁用高适诗句描述科学之美带来的精神震撼,生动地论述了科学家“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
    5. ①甲同学的话对应了“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与人的审美关系而变化”“木欣欣以向荣”写郊外草木自由生长,正是陶渊明辞官归隐,随性自在的审美意趣之写照,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它是美的;“荠麦青青”的草木葱茏之处乃昔日十里繁华的扬州,这在感慨家国重创、萧条不振的姜夔眼中,就是昔盛今衰,有“黍离之悲”了。②乙同学的话对应了“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是美的”“木欣欣以向荣”是美景,我们读来也不禁为生命的蓬勃而欣喜,“荠麦青青”表达的是昔盛今衰的萧条,我们读来不觉也伤感顿生,“蓬勃”和“萧条","欣喜”和“伤感”看似矛盾,却都符合诗歌的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B.“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通过探讨,最终解决了‘美是什么’的问题”错,由“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的。’”可知,他们没有最终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欧拉的《音乐新理论的尝试》以数学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呈现了科学美”错,材料二是说“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这位天才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选项曲解文意。
    B.“狄拉克的反粒子理论具有唐诗‘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般的境界”错,材料二“科学家杨振宁则用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是用诗句来描述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
    D.“只有在科普活动中多一些日升月落之类的美感体验,才能让不从事科学活动的普通人更加崇尚自然、走近科学”错,材料二“多一些日升月落、星辰闪耀、遥望火箭腾空而起的美感体验,可能会让不从事科学活动的普通人更加崇尚自然、走近科学”有“可能”一词,选项说法绝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递进式的结构”错,先提出论点“美”和“美的东西”不能混为一谈,再从四方面阐述两者不同,最后总结归纳,是总分总结构,不是递进式。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手法表达作用的能力。
    ①具体可信,增强说服力。如材料一“当杜甫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雨,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美的吗?”引用杜甫写“雨”的诗句为论据,从不同角度论证了“美的东西是相对的”的观点。
    ②形象生动,具有文艺性。如材料二第二段说“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科学家杨振宁则用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作者用杨振宁用高适诗句描述科学之美带来的精神震撼,生动地论述了科学家“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者变成另外的一种美”可知,甲同学的话“我发现同是草木葱茏,‘木欣欣以向荣’在陶渊明眼中就是美景,而‘荠麦青青’却让姜夔悲从中来”对应了“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与人的审美关系而变化”。“木欣欣以向荣”写郊外草木自由生长,描绘了一幅树木茂盛繁荣的画面,正是陶渊明辞官归隐,随性自在的审美意趣之写照,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它是美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而我如今看到却长满荠麦叶草一片青青。昔日十里繁华的扬州,在感慨家国重创、萧条不振的姜夔眼中,就是昔盛今衰,有“黍离之悲”了。
    ②结合材料一“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可知,乙同学的话“我觉得这两句诗都太美了,让我感动!”对应了“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是美的”“木欣欣以向荣”是美景,我们读来也不禁为生命的蓬勃而欣喜,“荠麦青青”表达的是昔盛今衰的萧条,我们读来不觉也伤感顿生,“蓬勃”和“萧条”,“欣喜”和“伤感”看似矛盾,却都符合诗歌的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红旗下(节选)
    老舍
    在亲友中,二哥福海到处受欢迎。他长得短小精悍,圆圆的白净子脸,双眼皮,大眼睛。梳着不松不紧的大辫子,既稳重又飘洒。他请安请得最好看:先看准了人,而后俯首急行两步,到了人家的身前,双手扶膝,前腿实,后腿虚,一趋一停,毕恭毕敬。安到话到,亲切诚挚地叫出来:“二婶儿,您好!”而后,从容收腿,挺腰敛胸,双臂垂直,两手向后稍拢,两脚并齐“打横儿”。这样的一个安,叫每个接受敬礼的老太太都哈腰儿还礼,并且暗中赞叹:我的儿子要能够这样懂得规矩,有多么好啊!
    他是熟透了的旗人,可是,他的惊人之笔是在这里:他是个油漆匠!我的大舅是三品亮蓝顶子的参领,而儿子居然学过油漆彩画,谁能说他不是半个旗人呢?
    按照我们的佐领制度,他应该去当兵。可是,旗人越来越多,而旗兵的数目是有定额的。于是,老大老二也许补上缺,吃上钱粮,而老三老四就只好赋闲。于是福海二哥决定自己去学一门手艺谋生。
    大哥不幸一病不起,福海二哥才有机会补上了缺。于是,到该上班的时候他就去上班,没事的时候就去做点油漆活儿,两不耽误。当二哥做活儿的时候,他似乎忘了他是参领的儿子,吃着钱粮的旗兵。他的工作服,他的认真的态度,和对师兄师弟的亲热,都叫他变成另一个人,一个顺治与康熙所想象不到的旗人。
    大姐夫总觉得二哥的当油漆匠不足为法。大姐夫长脸,高鼻子、大眼睛,他坐定了的时候显得很清秀体面。可是,他总坐不住,像个手脚不识闲的大孩子。一会儿,他要看书,一会儿想起应当放鸽子,一会儿又哼哼唧唧地往外走,到街上去看出殡的。
    他很珍视这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他以为这种自由是祖宗所赐,应当传之永远!因此,他觉得福海二哥去当匠人是失去旗人的自尊心。
    在我降生前的几个月里,我的大舅、大姐的公公和丈夫,都真着了急。他们都激烈地反对变法。大舅的理由很简单,最有说服力:祖宗定的法不许变!大姐公公说不出更好的道理来,只好补充了一句:要变就不行!事实上,这两位官儿都不大知道要变的是哪一些法,而只听说:一变法,旗人就须自力更生,朝廷不再发给钱粮了。
    大舅已年过五十,小辫儿须续上不少假头发才勉强够尺寸,而且因为右肩年深日久地向前探着,看起来颇欠英武。自从听说要变法,他的右肩更加突出,差不多是斜着身子走路,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似的。
    大姐的公公很硬朗,腰板很直,满面红光。他每天一清早就去溜鸟儿,至少要走五六里路。尽管他这么硬朗,可是听到铁杆庄稼有点动摇,也颇动心,他的咳嗽的音乐性减少了许多。他找了我大舅去。
    笼子还未放下,他先问有猫没有。变法虽是大事,猫若扑伤了蓝靛颏儿,事情可也不小。
    “云翁!”他听说此地无猫,把鸟笼放好,有点急切地说,“云翁!”
    大舅听出客人的语气急切,却不马上动问。他先去看鸟,而且相当内行地夸赞了几句。直到大姐公公又叫了两声云翁,他才开始说正经话:“正翁!我也有点不安!真要是自力更生,您看,我五十多了,可叫我干什么去呢?这不是什么变法,是要我的老命!”
    “是!”正翁轻咳了两下,几乎完全没有音乐性。“云翁,您看我,我安分守己!可是,我总得穿得整整齐齐吧?我总得来个木樨肉下饭吧?我总不能不天天买点嫩羊肉,喂我的蓝靛颏儿吧?难道这些都是不应该的?应该!”
    “咱们哥儿们没做过一件过分的事!”
    “是嘛!真要是不再发钱粮,叫我下街去卖……”正翁把手捂在耳朵上,学着小贩的吆喝,眼中含着泪,声音凄楚,“赛梨口耶,辣来换!我,我……”他说不下去了。
    老哥俩又讨论了许久,毫无办法。于是就一同到天泰轩去,要了一斤黄酒,几个小菜,吃喝得相当满意。吃完,谁也没带着钱,于是都争取记在自己的账上,让了有半个多钟头。
    可是,在我降生的时候,变法之议完全作罢,云翁与正翁这才又安下心去,常在天泰轩会面。每逢他们听到卖萝卜的“赛梨口耶,辣来换”的呼声,都有点怪不好意思:做了这么多年的官儿,还是沉不住气呀!
    大姐夫,在变法潮浪来得正猛的时节,佩服了福海二哥。他非常严肃地跟大姐讨论:“福海二哥真有先见之明!我看咱们也得想个法!”
    “你有什么主意,就说说吧!”大姐问他。
    大姐夫惨笑了几声,说:“现而今,当瓦匠、厨子什么的,都有咱们旗人。”
    “你打算……”大姐微笑地问。
    “我看哪,我就当鸽贩子去,准行!甭多了,每月我只做那么一两号买卖,就够咱们俩吃几十天的!”
    “那多么好啊!”大姐信心不大地鼓舞着。
    大姐夫挑了两天,才狠心挑出一对紫乌头(鸽子品种)来,去做第一号生意。及至到了鸽子市上,认识他的那些贩子们一口一个大爷,反倒卖给他两对鸽铃。他没敢再和大姐商议,就偷偷撤销了贩卖鸽子的决定。
    变法的潮浪过去了,他横眉立目地满街走,倒仿佛那些维新派是他亲手消灭了的。同时,他觉得二哥是脚踩两只船,有钱粮就当兵,没有钱粮就当油漆匠,实在不能算个地道的旗人。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我”为叙述者,通过“我”的观察视角来反映旗人的生活状态,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
    B. 二哥是“一个顺治与康熙所想象不到的旗人”,是一个从旧秩序中寻找出路的人物形象。
    C. 面对变法,正翁和云翁都害怕朝廷不发钱粮,乱了阵脚,正翁甚至学起小贩的吆喝,打算以此糊口。
    D. 小说中人物性格鲜明,二哥和正翁等人面对时代浪潮的不同选择,深刻揭露了八旗制度的腐朽没落。
    7. 关于文本和《茶馆》第一幕的比较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个故事的社会背景都是戊戌变法,并且都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来展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
    B. 大姐的公公和松二爷都十分喜欢养鸟,他们整日无所事事,是清朝晚期没落旗人的典型代表。
    C. 《茶馆》讲述人生百态,旗人只是其一;本文则是以旗人为切入点,剖析了旗人的生存状况。
    D. 本文侧重描写和议论,采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茶馆》主要依靠人物语言展示角色的性格和心理。
    8. 文本开头细致描写了二哥福海请安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 老舍说“幽默是一种力量”,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使语言风趣幽默,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D
    8. ①有助于塑造人物。“急行”“扶膝”“挺腰敛胸”“双臂垂直”等动词细致形象地写出了二哥动作娴熟和待人接物的热情,印证了二哥“懂得规矩”,“是熟透了的旗人”。②与下文形成反差,标准的请安动作与他学做油漆匠形成反差。③丰富文章文化内涵。请安的场景也展现了旗人繁琐的礼仪,展示出老北京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9. ①比喻。如大舅“差不多是斜着身子走路,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似的”,以形象的比喻写出大舅在得知变法后的慌乱,诙谐风趣。②反话正说。如“变法虽是大事,猫若扑伤了蓝靛颏儿,事情可也不小”,虽担心变法但也要先保护好鸟,大事和小事的错位,使语言既讽刺又幽默。③对比。如大姐夫信心满满要做鸽贩子,结果却是买了两对鸽铃,揭露出大姐夫的一无所长,令人忍俊不禁。④排比、反问,如“我总得穿得整整齐齐吧?我总得来个木樨肉下饭吧?我总不能不天天买点嫩羊肉,喂我的蓝靛颏儿吧?”一连串的反问展现出大姐公公的生活状态,语言诙谐。⑤庄谐相生。如大姐夫“坐定了的时候显得很清秀体面”却又“像个手脚不识闲的大孩子”,大姐公公“咳嗽的音乐性减少了许多”,书面语和口语结合,趣味盎然。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正翁甚至学起小贩的吆喝,打算以此糊口”理解有误,正翁学小贩的吆喝,其实是表达若朝廷不发钱粮,自己将难以为生的心酸。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本文侧重描写和议论”错误,本文没有侧重议论,主要是描写。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结合“他请安请得最好看:先看准了人,而后俯首急行两步,到了人家的身前,双手扶膝,前腿实,后腿虚,一趋一停,毕恭毕敬……而后,从容收腿,挺腰敛胸,双臂垂直,两手向后稍拢,两脚并齐打横儿’”可知,有助于塑造人物。“急行”“扶膝”“挺腰敛胸”双臂垂直”等动词细致形象地写出了二哥动作的娴熟和待人接物的热情,印证了二哥“懂得规矩”,“是熟透了的旗人”。
    ②结合“当二哥做活儿的时候,他似乎忘了他是参领的儿子,吃着钱粮的旗兵。他的工作服,他的认真的态度,和对师兄师弟的亲热,都叫他变成另一个人,一个顺治与康熙所想象不到的旗人”可知,与下文形成反差,标准的请安动作与他学做油漆匠形成反差。
    ③结合“这样的一个安,叫每个接受敬礼的老太太都哈腰儿还礼,并且暗中赞叹:我的儿子要能够这样懂得规矩,有多么好啊!”可知,丰富文章文化内涵。请安的场景也展现了旗人繁琐的礼仪,展示出老北京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结合“自从听说要变法,他的右肩更加突出,差不多是斜着身子走路,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似的”可知,比喻。如大舅“差不多是斜着身子走路,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似的”,以形象的比喻写出大舅在得知变法后的慌乱,诙谐风趣。
    ②结合“变法虽是大事,猫若扑伤了蓝靛颏儿,事情可也不小”可知,反话正说,虽担心变法但也要先保护好鸟,大事和小事的错位,使语言既讽刺又幽默。
    ③结合“大姐夫挑了两天,才狠心挑出一对紫乌头(鸽子品种)来,去做第一号生意。及至到了鸽子市上,认识他的那些贩子们一口一个大爷,反倒卖给他两对鸽铃”可知,运用对比手法,如大姐夫信心满满要做鸽贩子,结果却是买了两对鸽铃,揭露出大姐夫的一无所长,令人忍俊不禁。
    ④结合“我总得穿得整整齐齐吧?我总得来个木樨肉下饭吧?我总不能不天天买点嫩羊肉,喂我的蓝靛颏儿吧?”可知,运用排比、反问,一连串的反问展现出大姐公公的生活状态,语言诙谐。
    ⑤结合“大姐夫长脸,高鼻子、大眼睛,他坐定了的时候显得很清秀体面。可是,他总坐不住,像个手脚不识闲的大孩子。一会儿,他要看书,一会儿想起应当放鸽子,一会儿又哼哼唧唧地往外走,到街上去看出殡的”可知,语言庄谐相生,如大姐夫坐定了的时候显得很清秀体面”却又“像个手脚不识闲的大孩子”,大姐公公“咳嗽的音乐性减少了许多”,书面语和口语结合,趣味盎然。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丧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选自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文本二:
    五代史宦者传论
    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及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安危出A其喜怒B祸患伏C于帷闼D则向之E所谓F可恃者G乃所以为H患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指《尚书》,意为“上古之书”,与《诗经》《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B. 用事,指封建统治者当权执政或官员担当职责,与其意义相近的有“视事”“致仕”“当国”。
    C. 忍,意为“毒辣、狠心”,与《鸿门宴》中“君王为人不忍”中的“忍”字意义相同。
    D. 恃,意为“依赖、依靠”,与成语“恃才傲物”“恃才矜己”中的“恃”字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修擅长写史论,文本二以宦官制度给国家带来危害立论,逐层剖析宦者祸国行径,夹叙夹议,分析详尽。
    B. 欧阳修认为宦者之祸更甚,是因为宦官终日随侍国君,关系日渐亲密,国君日益疏远忠臣,而重用宦官理政。
    C. 有时国君发觉宦官危害已深,想要铲除祸患,却或因操之过急而被宦官挟持成为人质,或使奸雄们借机生事。
    D. 唐昭宗亲近宦者,远离贤士,当他开始悔悟时,却为时已晚,因为此时宦官已经形成自己的势力,难以根除。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2)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14. 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和《五代史宦者传论》中都提到君主如果治国不当,就会有“身死国灭”的危害。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明君治国的做法。
    【答案】10. BDG
    11. B 12. B
    13. (1)(他们)能用微小的好处来迎合别人的心意,能用微小的信义巩固别人的心意,使人君必然信任、亲近他们。
    (2)作为君主,并不是想要在宫中滋养祸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这是日渐积累而成,是形势发展使他这样的。
    14. ①君主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②要有防微杜渐的意识;③要亲近正直忠诚贤能之士。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主的安危决定于这些人的喜怒;而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现在为患的根源。
    “安危出其喜怒”是“安危出(于)其喜怒”的省略句,与“祸患伏于帷闼”结构一致,分别成句,前后断开,即B、D处;
    “……者,……也”判断句标志,“者”后G处断开。
    故选BD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致仕”指官员辞官退休。
    C.正确。句意:他们的用心专一并且狠心。/君王为人不够狠心。
    D.正确。句意:不如侍奉他起居饮食、成天在自己左右侍奉自己的亲随那样可靠。/恃才傲物:自恃才高,傲视他人。/恃才矜己:自恃有才,骄矜自负。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是因为宦官终日随侍国君,关系日渐亲密,国君日益疏远忠臣,而重用宦官理政”错,原文是“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可见作者认为宦者之祸更甚,是因为即使发觉也难以改正,且后果严重,甚至可能会“身死国灭”。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用,凭借;“中”;符合,迎合;“小善”,微小的好处;“小信”,微小的信义。
    (2)“养祸”,滋养或滋生祸患;“养祸于内”“疏忠臣硕士于外”,状语后置句,在宫中滋养祸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然”,这样。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文本一“满招损,谦得益”可得出:君主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
    由文本一“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文本二“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可得出:要有防微杜渐的意识;
    由文本一“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文本二“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可得出:要亲近正直忠诚贤能之士。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小的事上积累而成,而智勇之人,往往被自己所溺爱的人或事困住,难道只有伶人才如此吗?于是作《伶官传》。
    文本二:
    五代史宦者传论
    欧阳修
    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女人,只不过是使君主沉溺于美色罢了,而宦官的危害可不止一条。
    宦官所担当的职责就是侍奉在君主身边,容易与君主形成亲密关系,他们的用心专一并且毒辣。(他们)能用微小的好处来迎合别人的心意,能用微小的信义巩固别人的心意,使人君必然信任、亲近他们。等到获得了君主的完全信任,然后就用祸福来恐吓他、挟制他。这时候虽然有忠臣贤士在朝中,但君主认为他们和自己关系疏远,不如侍奉他起居饮食、成天在自己左右侍奉自己的亲随那样可靠。所以君主与成天在左右侍奉自己的人日益亲密,而对忠臣贤士们则日益疏远,君主便会日益变得势单力孤,势单力孤,则惧怕发生祸患的心理就更加严重。而挟持自己的人的地位就会更加牢固。君主的安危决定于这些人的喜怒;而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现在为惠的根源。
    当发觉祸患已深的时候,想要和平日里疏远的大臣们一起除掉左右的亲随,行动慢了就会使祸患日益严重;操之过急,又会使那些亲随挟持自己作为人质。这时候即使是智慧再高的人,也不能与他共商对策了。就算是能够商议对策,也很难实际着手去做。即使做了,也有可能不成功,到了最严重的时候,很可能产生两败俱伤的后果。祸患大的可以亡国,次一点的会让自己丧命,并且会使世上的奸雄们以此为借口乘机而起,把官官与其同党尽皆除掉,大快天下人之心后才算完。过去历史上记载的宦官之祸往往如此,而且不止一代。
    作为君主,并不是想要在宫中滋养祸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这是日渐积累而成,是形势发展使他这样的。所以沉迷于女色,如果不幸一直执迷不悟,那么祸患就要随之降临了。但是一旦醒悟,把地们撵出去就行了。而宦者造成的祸患,虽然有所悔悟,但已经形成的形势使得自己没有办法把他们除掉,唐昭宗的事就是这样。所以说“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就是指这些,怎能不有所戒惧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守岁①
    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②。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 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 少年犹可夸。
    [注]①1061年,朝廷任命苏轼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遇到年终,写了这首诗寄给弟弟苏辙,苏辙此时在京师侍奉父亲。②挝: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把“垂尽岁”比成“赴壑蛇”,化虚为实,用游向幽壑、势不可挡的长蛇喻指华年已逝、容颜衰老的人。
    B. “儿童强不睡”,描写儿童被强迫着遵循守夜的风俗,后来还是相守着在夜间笑语喧哗。
    C. 诗人善于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且”“畏”二字将诗人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致入微,表达了时光流的无奈。
    D. 诗歌语言晓畅,情感富于变化,最终表达出诗人愿与弟弟共惜年华,积极奋发,不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的愿望。
    16. 清代纪昀称此诗写出了“真景真情”,请分析本诗中的“真景”对表现“真情”的作用。
    【答案】15. B 16. ①用儿童守岁时真实的欢乐场景与诗人守岁时担心晨鸡鸣、害怕更鼓声的心理做对比,突出了作者对青春匆匆逝去的担忧之情。②用“灯烬落”“北斗斜”这种真实景物的变化衬托出诗人“坐久”“起看”这种蹉跎时光行为的无奈,为后文表达珍惜时间、与弟弟共勉的积极奋发之情做铺垫。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儿童被强迫着遵循守夜的风俗”错,“强”不是指被强迫,是勉强的意思,整句是说儿童挣扎着不睡觉,嬉戏喧闹着守岁。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真景:“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写守岁的情景。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儿童强撑睡眼,嬉戏欢笑,明明想打瞌睡,却还要勉强欢闹。“晨鸡”二句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腻入微,“坐久”两句将守岁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大人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亲切可感,如在目前,情景描绘真实,有身临其境之感。
    真情:“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写儿童守岁不睡觉,只为嬉戏欢乐,突出了儿童的天真无邪,真实可感。“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表明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
    儿童守岁时的欢乐场景是真实场景,诗人守岁时因为时光流逝而感到畏惧、无奈也是真情实感,二者对比,突出了作者对青春匆匆逝去的担忧之情。
    “灯烬落”“北斗斜”写出了真实景物的变化,“坐久”“起看”表现诗人蹉跎时光的行为,用实景的变化衬托出诗人的无奈,为后文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表达珍惜时间、与弟弟共勉的积极奋发之情做铺垫。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2)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由于秦王暴政,陈涉起兵反抗,百姓积极跟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在中国古代诗文中,“龙”多有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 任重而道远 ③. 天下云集响应 ④. 赢粮而景从 ⑤. 积水成渊 ⑥. 蛟龙生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弘毅、赢、景、渊、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很多人都以为,买眼镜时送的那块布就是擦眼镜的布。其实不然, ① ,避免眼镜与眼镜盒发生磕碰。如今市面上大部分眼镜布材质都不够细腻,并且布上和镜片上容易存留灰尘和细小的异物,如果直接用眼镜布干擦,就相当于在用小颗粒摩擦镜片。镜片的灰尘或油污,其实大部分是我们睫毛上的油脂、脸上的角质、空气中的细小沙砾等。因为是沙砾,它们虽然看起来很弱小,但实际上从镜片及镀膜来说是非常坚硬的。若用眼镜布在留有沙砾的眼镜上干擦,就会越擦磨损越严重,最终会让镜片“伤痕累累”。
    我们看着镜片表面虽然是透明的,但其表面其实分布着 ② :有增加透光度的,有增加抗磨性的,还有增加防污能力的。所以擦拭眼镜并非是擦拭眼镜片本体,而是擦拭镜面上附着的镀膜。如果镀膜或者镜片的质量不太好,再加上不正确的擦拭手法,镀膜就会破损,甚至会直接脱落。如果失去镀膜的保护, ③ 。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①它的作用是保护眼镜 ②不同用途的镀膜 ③镜片就会更容易磨坏
    19. ①“因为”改成“尤其” ②“从……来说”改成“对于……来说”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这是在说眼镜和眼镜布的关系,根据后文“避免眼镜与眼镜盒发生磕碰”,说明眼镜布的作用是保护眼镜,可填“它的作用是保护眼镜”。
    ②根据后文“有增加透光度的,有增加抗磨性的,还有增加防污能力的。所以擦拭眼镜并非是擦拭眼镜片本体,而是擦拭镜面上附着的镀膜”,说明镜片的表面分布着有不同用途的镀膜,可填“不同用途的镀膜”。
    ③镀膜能够增加镜片的抗磨性,所以如果失去镀膜的保护,镜片就会很容易受到磨损,可填“镜片就会更容易磨坏”。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语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因为是沙砾”错误。前面说到用眼镜布直接擦灰尘污垢的话对镜片的伤害,而这里面强调更大的颗粒砂砾对镜片的伤害,前后不是因果关系,可将“因为”改成“尤其”;
    二“从镜片及镀膜来说”搭配不当,“从”和“来说”搭配不当,可将“从”改成“对于”。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次我随黑压压的人群,在深夜里爬上泰山极顶,守望东海日出。黎明的曙光披着金色的大衣从万顷碧波上踏着朝露而来,苏醒的泰山发出铮铮的声响,从青灰色的雾霭中逐渐显示出它坚实的形态。一轮朝阳从海际___①___,圣光充溢饱满,喷涌,流动,一个熠熠发光的世界!我透过那浓密的树梢遥看到远方的木船已挂起了洁白的帆——那迎风摇曳的希望之帆,正颤动于朝阳之中。此时,朝阳、白帆、如洗的碧空,把我一个遥远未来的瞻瞩与渴盼,带向 ② 的苍穹。
    又一次,仰望诺日朗大瀑布。瀑布从一片绿色的灌木林流出来,突然跌入深谷,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千姿百态地垂挂在宽阔的绝壁上,深谷中,飞扬起一片飘忽的水雾。云雾迷蒙的天上,仿佛裂开一道巨大的豁口,天水从豁口中汹涌而下,浩浩荡荡,一落千丈,在山谷激起飞扬的水花和 ③ 的回声。站在大瀑布面前,感觉自己只是漫天飘漾的水雾中的一颗微粒。仰望大瀑布,人类那一点可怜的悲哀,又有何资格絮叨呢?我确信,天地人之外,一定还有一个更高的存在!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20. ①喷薄欲出 ②一望无垠 ③震耳欲聋
    21. 透过那浓密的树梢,我遥看到远方的木船,木船已挂起了帆,那帆是洁白的,迎风摇曳,正颤动于朝阳之中,给人希望。
    或:我遥看到洁白的帆正颤动于朝阳之中:那是希望之帆,挂在木船上,迎风摇曳;而木船已在远方,透过浓密的树梢才能遥看得到。
    22. ①将自身置于大瀑布面前,再以“一颗微粒”写自我感觉,通过一大一小的强烈对比,突出个人的渺小,使形象更鲜明,给人的感受更强烈。②用反问句强调面对大瀑布人类没有资格絮叨自己悲哀,语气强烈,发人深思,增强气势和说服力。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形容太阳从海面升起,可填“喷薄欲出”。喷薄欲出: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时涌上地平线的样子。
    ②此处形容苍穹,形容浩瀚,可填“一望无垠”。一望无垠:指辽远广阔,看不到边际。
    ③此处形容回升巨大,可填“震耳欲聋”。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化句式的能力。
    首先提取住干:我遥看到远方的木船已挂起了洁白的帆。这是兼语句,里面有三个陈述对象,“我”“木船”和“帆”,可变为:我遥看到远方的木船,木船已挂起了帆,那帆是洁白的。
    再关照修饰成分,“透过那浓密的树梢”是状语,可放在句首单独成句;“那迎风摇曳的希望之帆,正颤动于朝阳之中”为后置定语修饰帆,可加上主语单独成句:帆迎风摇曳,正颤动于朝阳之中,给人希望。
    整合以上信息,删去重复部分,得出答案
    还可以将“我遥看到洁白的帆正颤动于朝阳之中”作为主干句,后面阐述“看”的内容,主语分别是“帆”和“木船”,整理答案为:我遥看到洁白的帆正颤动于朝阳之中:那是希望之帆,挂在木船上,迎风摇曳;而木船已在远方,透过浓密的树梢才能遥看得到。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站在大瀑布面前”,自己像“一颗微粒”,将自身置于大瀑布面前,再以“一颗微粒”写自我感觉,通过一大一小的强烈对比,突出个人的渺小,使瀑布与个体形象更鲜明,给人的感受更强烈。
    “又有何资格絮叨呢”,用反问句强调面对大瀑布人类没有资格絮叨自己的悲哀,反问使想要表达的内容语气强烈,发人深思,增强气势和说服力,召唤人类应该以大自然为鉴,心胸博大。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参考答案仅供参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参他人之经验,书自我之答案
    “和鸾雍雍,万福攸同。”在大势如砥,大道如潮的时代中,有太多所谓的标准答案,有太多值得借鉴的参考答案。然俯颔深思,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戏剧,主角由自己担任,答案由自己书写,所以青春的我们,当执如椽之笔,不做莽撞行走客,去书写独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
    择参考答案之优,扬其长,让自我答案有如棠棣之华。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苏洵在《六国论》中之言振聋发聩。的确,有前人的经验作为参考,可以让自己的答案更为完整。君不见,唐太宗秉“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之信条,乐于借鉴臣之谏言,使得大唐河清海曼,昌和盛世;君不见,李大钊、陈独秀借鉴苏联马克思主义思想,让共和之帆航起新中国之船;君不见,邓小平择世界开放之优,让1979年的春天见证了中国的崛起。取长善短,相得益彰。参考答案亦有其可取之处,方能使之如明月之清辉洒向自己的答案,从此我们的答案就有暗香浮动。
    避参考答案之劣,舍其短,使自我答案有如桃李之芬。
    米兰·昆德拉之言发人深省:“盲从是通往地狱的毒药。”诚哉斯言,若人们陷入参考答案之怪圈难以自拔,终落得迷失自我,万劫不复。我感慨于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的品质,他没有一味盲从国外潜艇技术,避其短,终让中国深海事业蒸蒸日上;我钦佩于高伯龙在激光陀螺领域书写的答案,遇见最绚烂的火树银花。“大多数人如落叶踉跄着归于尘土,只有极少数人能坚守内心的一片纯净。”所以青年们当免于参考答案之牢笼,不囿于陈规旧法,去开创人生之答案。
    谱自我答案之曲,求其精,令自我答案有如璀璨之星。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王安石的豪言壮语如雷贯耳。墨守前人答案的心自然不该被诟病,但值得尊敬的仍应是能谱写出独特答案的人。“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青蒿素之答案是屠呦呦对疟疾的回答。“彼其之子,美如英才。”杂交水稻的答案是袁隆平对饥饿的回答。青年们,你们的回答呢?
    “热忱倾江海,丹心入天地。”择参考答案之优,避参考答案之劣,以此为两种最锐利的武器,在人生的战争中打最漂亮的仗,书写属于自我最完美的容案,劈波斩浪地勇毅前行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一句富有内涵的话。审题时,首先应当明确概念。什么是“参考答案”?生活中,“参考答案”起到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是我们做题对照答案正确与否的标准,是我们没有思路时的启示,同时,是会限制我们思考方向的有限思维,看了别人的答案,你也许很难想到与参考答案完全不同的新思路。
    所以,材料才会说“参考答案仅供参考”,这句话意味着给出的答案只是一种参考,而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它表明答案具有相对性和主观性,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个正确的答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这也提示我们在接受他人的建议或意见时,要理智并充分地思考,不盲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这句话说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个性和背景,这使得每个人对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这提醒我们应尊重他人的观点态度,尊重事物的多样性,认识到没有一个标准答案适用于所有人。我们可以从他人的观点中学习,但最终需要以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为依据。
    整句话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因此也可以由此展开多种写作思路。比如,可以从自我提升的角度,说明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并非只能以他人给定的答案为标准,由此论述自由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并强调我们应当具备独立精神。也可以从为人处世的角度,说明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并非只能以自己的答案为标准,因此我们不能刚愎自用,而是应当承认价值观的多样性,并懂得尊重他人的选择,等等。
    立意:
    1.独立思考,成就精彩人生。
    2.推崇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差异。
    3.拒绝盲从,走独立创新之路。
    4.吸纳他人智慧,展现独特之美。

    相关试卷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测试语文试题,共14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高一上学期学业水平检测(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高一上学期学业水平检测(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