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人大附中深圳学校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人大附中深圳学校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人大附中深圳学校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人大附中深圳学校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人大附中深圳学校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人大附中深圳学校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说明:
    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请用专用答题卡,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要求把选项填黑填满,主观题要答写在对应题框内,不在框内答卷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从人类有了文字和数字,数据也就产生了。我们的祖先可是称得上运用数据的鼻祖。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开封)举行会盟,后魏国以韩国没有前来赴会为借口,兴兵讨伐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用军师孙膑的建议,待魏国与韩国交战疲惫不堪时,大举发兵救韩。魏国军师庞涓率10万大军欲与齐国一决雌雄。孙膑见庞涓来势汹汹,决定智取,于是下令军队向马陵(今山东郭城县一带)方向撤军,选择在一沟壑密林处设伏,诱敌深入。孙膑提出建议,命士兵第一天挖供10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减少5万,第三天减少到3万。庞涓侦察到齐军的这一变化,认为齐军士兵胆小畏战,每天都有大量士兵逃跑,减员严重。于是,亲自率兵追击,结果大败,庞涓自知在劫难逃,拔剑自刎。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孙膑所用计策被称为“减灶之计”。
    今天,大数据时代已悄然来临,将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将借助大数据进入一个新阶段。
    大数据时代需要数据思维,即养成对数据的敏感和分析习惯,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善于从数据中发现和挖掘其内在价值,在预测事物发展、判定当前态势以及做决定决策时,先看看“数据怎么说”,而不是主观判定,或是从过时的经验出发。
    数据是死的,本身不会说话。但在对数据敏感的人或善于从数据中挖掘内在价值的人看来,数据就是活的,而且是极为有用的。特别是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不再是“减灶之计”那样的简单数据了。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万物皆数”,即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它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客观反映,世间万物都可以被数据化,它无处不在,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从简单数据到海量数据,它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而绝大部分却隐藏在水面之下,需要广泛而深入挖掘。数据好似望远镜,让我们能够窥视广袤宇宙;它又像显微镜,让我们能够探究微观世界。
    在大数据时代,以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科学为基础的大数据,又衍生出“数据科学”“数理统计学”“数据工程”“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信息主权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核心是将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数据上,将数据化思维与先进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相融合,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预测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能性,以便及早寻求应对之策。
    大数据的核心作用之一是预测,即通过大数据推测未知事件,用今天演绎未来,其最大变革是放弃了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而代之的是对相互关系的关注。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它直接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需要培养数据思维。”军事运筹学专家、国防科技大学张维民教授认为,数据思维是借助于数据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探索,从而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的一种思维习惯,并形成以数据为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
    数据思维的方法主要体现在整体观、发展观和联系观这三个方面。张维民教授认为,在大数据时代,看问题、拿主意、做决策,要养成看“数据怎么说”的习惯,而不是“我们怎么想”,或是凭经验和传统思维出发,要紧跟着问题进一步问:“这些数据从哪儿来的?从这些数据能得出什么分析结果?我们对结果有多大信心?”决策者对数据与客观证据的尊重是大数据发挥价值的重要保证。
    在军事领域,大数据将开启一种新的作战样式,即“大数据战”。张维民教授对其战争特点归纳如下:
    首先体现在组织结构重组。在军队组织形态上、扁平结构、层次简捷、高度集成、体系融合,是大数据时代军队体制编制的基本特征。作战将由力量联合向数据融合方向发展,军队在几乎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情况下,能够另辟蹊径,通过数据的融合实现军种的联合。
    其次是作战样式的改变。未来战争将呈现以数据攻击和防护为基本手段的全新作战样式。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跨网或离网攻击都将成为可能,实时的战场信息、各种侦察平台搜集的信息、作战指挥中心的每一项指令、传感器信息等,都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这些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构成了最基本的战场生态。
    第三是指挥流程缩短。随着数据挖掘技术、大规模并行算法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并广泛应用在军事上,情报、决策与作战一体化将取得快速进展。作战部门可以组建无人机编队对实时捕获的重要目标进行“发现即摧毁”式的精确打击,并能通过融合情报的前后端,缩短指挥流程,使数据流程与作战流程无缝链接并相互驱动,构建全方位遂行联合作战的“侦打一体”体系,从而实现体系化的“从传感器到射手”的重大突破。
    最后是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的改变。自主式作战平台将成为未来作战行动的主体。大数据技术将赋予无人作战平台一定的“能动性”,将带来决策思维、模式和方法的变革,指挥员做出的决策越来越取决于数据及其分析结果,而非以经验和直觉为主导。只要提供的数据量足够庞大真实,就可以通过数据挖掘,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诸如敌方指挥员的思维规律、预测对手的作战行动、战场态势的发展变化等复杂问题。
    “看数据怎么说”,在大数据战争中,数据搜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基于数据做出的决策将会是未来战场上的制胜关键。可以说,谁占领了大数据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未来战场上赢得军事竞争的主动权。
    (摘编自国防科技大学王握文《看数据怎么说》)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据思维”在文中指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而不是靠主观臆断或经验主义。
    B. “万物皆数”在文中指世界万物是由数据组成的,数据无处不在,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C. 大数据的核心作用之一就是通过大数据推测未知事件,用今天演绎未来,关注的是相互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D. “大数据战”的战争特点体现在组织结构重组、作战样式改变、指挥流程缩短,以及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改变。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军事领域“大数据战”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数据战”的一大特点是在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的前提下,通过数据的融合实现军种间的联合。
    B. 依靠数据挖掘,作战部门就可以组建无人机编队对实时捕获的重要目标进行“发现即摧毁”式的精确打击,缩短指挥流程。
    C. “大数据战”使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都发生变化,自主式作战平台已成为发达国家作战行动的主体。
    D. “大数据战”中,指挥员做出决策将越来越少依赖经验和直觉,更多地将取决于足够庞大而真实的数据及其分析结果。
    3. 下列关于本文写作特色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具有科学性,比如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数据思维”“数据科学”等。
    B. 本文具有严谨性,比如“核心作用之一”“较为准确”等表述严谨、准确。
    C. 本文具有通俗性,比如“数据是死的”“就是活的”等口语化表达,通俗易懂。
    D. 本文具有文学性,比如讲述历史故事、运用比喻修辞、引用专家言论等。
    4. 本文第一段为何详细叙写“马陵之战”?请分析原因。
    5. 前段时间爆火的影片《长空之王》讲述了试飞员一次次与死神过招,只为获取极限数据,助力研发最新型隐身战机的故事。我们的科研领域需要怎样的数据思维?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1. B 2. D 3. D
    4. ①“马陵之战”是我国很早运用数据的典型案例,可以更好地说明“我们的祖先可是称得上运用数据的鼻祖”的事理。②列出数据,详细说明“马陵之战”成亦数据,败亦数据,突出了数据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③引起
    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大数据时代的论述。
    5. ①养成对数据的敏感和分析习惯,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②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预知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行性。③借助数据概括、探索客观事物,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以数据为资源解决问题。
    ④尊重数据和客观证据,坚持整体观、发展观、联系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万物皆数’在文中指世界万物是由数据组成的”说法错误。从第四段“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万物皆数’,即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可知,“万物皆数”是指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A.“在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的前提下”说法错误,倒数第五段原文是“在几乎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情况下”,选项缺少限定词“几乎”。
    B.“依靠数据挖掘,作战部门就可以……精确打击,缩短指挥流程”以偏概全,从倒数第三段可知,不仅仅是通过对数据的挖掘,还有大规模并行算法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并广泛应用在军事上;“缩短指挥流程”除了精确打击,还需要通过融合情报的前后端。
    C.“自主式作战平台已成为发达国家作战行动的主体”无中生有。倒数第二段的表述为“自主式作战平台将成为未来作战行动的主体”。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特色的分析能力。
    D.“引用专家言论”没有体现文学性,这是为了论证观点,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段落的作用的能力。
    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者提到“我们的祖先可是称得上运用数据的鼻祖”,为了证明这一论断,作者举出了“马陵之战”这个我国古代运用数据的典型案例,因为“马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非常具有说服力地说明“我们的祖先可是称得上运用数据的鼻祖”的事理。
    其次,从第一段“孙膑提出建议,命士兵第一天挖供10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减少5万,第三天减少到3万。庞涓侦察到齐军的这一变化,认为齐军士兵胆小畏战,每天都有大量士兵逃跑,减员严重。于是,亲自率兵追击,结果大败,庞涓自知在劫难逃,拔剑自刎”可知,作者通过列出数据,详细说明“马陵之战”数据运用的效果,指出“成亦数据,败亦数据”,突出了数据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
    最后,因为该战役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而通过文中的分析,指出数据正是“马陵之战”成败的关键,将数据与“马陵之战”联系起来,这样就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引出下文对大数据时代的论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从文中第三段“大数据时代需要数据思维,即养成对数据的敏感和分析习惯,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可以总结出,在科学领域,应该养成对数据的敏感和分析习惯,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
    从文中第六段“其核心是将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数据上,将数据化思维与先进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相融合,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预测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能性,以便及早寻求应对之策”可以总结出,在科学领域,应该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预知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行性。
    从文中第八段“数据思维是借助于数据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探索,从而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的一种思维习惯,并形成以数据为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可以总结出,在科学领域,应该借助数据概括、探索客观事物,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以数据为资源解决问题。
    从文中第九段“数据思维的方法主要体现在整体观、发展观和联系观这三个方面……决策者对数据与客观证据的尊重是大数据发挥价值的重要保证”,可以总结出,在科学领域,应该尊重数据和客观证据,坚持整体观、发展观、联系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 金
    王鲁彦
    陈四桥虽然偏僻冷静,四面围着山,但每一家人家却是设着无线电话的,关于村中和附近地方的消息,无论大小,他们立刻就会知道。例如,桂生婶提着一篮衣服到河边去洗涤,看见如史伯伯手中拿着一个白色的信封,她就知道如史伯伯的儿子来信了;眼光转到他的脸上去,看见如史伯伯低着头一声不响地走着,她就知道他的儿子在外面不很如意了;倘若她再叫一声说,如史伯伯,近来萝菔很便宜,今天我和你去合买一担来好不好?如史伯伯摇一摇头,微笑着说,今天不买,我家里还有菜吃,她就知道如史伯伯的儿子最近没有钱寄来,他家里的钱快要用完了。
    不到半天,这消息便会由他们自设的无线电话传遍陈四桥。
    的确,儿子信中说,眼下不能寄钱来。如史伯伯的钱快要用完了。悔不该把重担交给自己的儿子——但这有什么法子呢?自己这样老,算账常错,走路又踉踉跄跄,谁喜欢他去做账房,去跑街呢?
    第二天午后,如史伯母走到阿彩婶家里去,阿彩婶平日和她最谈得来。但今天不知怎的,那时阿彩婶正侧面地立在巷子那一头,忽然转过身去,往里走了。
    “阿彩婶,午饭吃过吗?”如史伯母叫着说。
    阿彩婶很慢很慢地转过头来,说,“啊,原来是如史伯母,你坐一坐,我到里间去去就来。”说着就进去了。
    她闷闷地独自坐了约莫十五分钟,阿彩婶才慢慢地走了出来。
    “真该死!他平信也不来,银信也不来,家里的钱快要用完了也不管!”阿彩婶劈头就是这样说。“他们男子都是这样,一出门,便任你是父亲母亲老婆子女,都丢开了。”
    “不要着急,阿彩叔不是这样一个人。”如史伯母安慰着她说。但同时,她又觉得奇怪:十天以前,阿彩婶曾亲自对她说过,她还有五百元钱存在裕生木行里,家里还有一百几十元,怎的今天说快要用完了呢?……
    过了一天,这消息又因无线电话传遍陈四桥了:如史伯伯愁苦得不得了,要如史伯母跑到阿彩婶那里去借钱,但被阿彩婶拒绝了。
    有一天是裕生木行老板陈云廷的第三个儿子结婚的日子,男男女女,非常热闹。
    如史伯伯也来吃席了。他在陈四桥的名声本是很好,而且,年纪都比别人大,除了一个七十岁的阿瑚先生,因此,平日很受族人的尊敬。但这一天不知怎的,他觉得别人对他冷淡了。
    喜酒开始,大家嚷着“坐,坐”,便都一一地坐在桌边,没有谁提到如史伯伯,待他走到为老年人而设的地位最尊敬、也是他常坐的第一二桌时,那里已坐满了人,次一点的第三第五桌也已坐满,只有第四桌的下位还空着一位。
    “我坐到这一桌来,”如史伯伯说着,没有往凳上坐。他想,坐在上位的品生看见他来了,一定会让给他的。但是品生看见他要坐到这桌来,便假装着不注意,和别个谈话了。
    “我坐到这一桌来,”他重又说了一次,看有人让位子给他没有。
    “我让给你,”坐在旁边,比上位卑一点地方的阿琴看见品生故意装作不注意,过意不去,站起来。
    没有终席,如史伯伯便推说已经吃饱,郁郁地起身回家。
    三天过去,是他们远祖的死忌,必须做两桌羹饭;供过后,给亲房的人吃。薄子上写着羹饭的鱼必须是支鱼。但如史伯伯寻遍鱼摊也看不见,只好买了一条米鱼代替。米鱼的价钱比支鱼大,味道也比支鱼好,吃的人一定满意的,他想。
    大房不在家,代大房来的阿黑是一个驼背的泥水匠,从前曾经有过不名誉的事,被人家在屋柱上绑了半天。他平常对如史伯伯是很恭敬的。酒才一巡,阿黑便先动筷箝鱼吃。尝了一尝,便大声说:
    “这是什么鱼?米鱼!簿子上明明写的是支鱼!做不起羹饭,不做还要好些!”
    “你说什么话!畜生!”如史伯母气得脸色青白了。“没有良心的东西!绑在屋柱上,是谁把你保释的?今天轮得到你吃饭吗?”
    “从前管从前,今天管今天!!我是代表大房!明年轮到我当办,我用鲤鱼来代替!鸭蛋代鸡蛋!大碗代小碗!”阿黑似乎不曾生气,喝一口酒,箝一筷鱼,慢吞吞地吃着。
    几天之后,陈四桥的人都知道如史伯伯的确穷了,连做羹饭也没有钱,反而给阿黑骂了一顿……
    来了几个收账的人,严重地声明,如果明天再不给他们的钱,他们只得对不住他,坐索了……
    时日在如史伯伯夫妻是这样的艰苦,这样的沉重,他们俩都消瘦了,尤其是如史伯伯。他觉得自己仿佛一匹拖重载的驴子,挨着饿,耐着苦,忍着叱咤的鞭子,颠蹶着在雨后泥途中行走。但前途又是这样的渺茫,没有一线光明,没有一点希望。咳,咳……
    夜上来了。时钟敲了十二下,如史伯伯进入梦乡。
    梦里,阳光已经上升,充满着希望和欢乐的景象,阿黑拿着一个极大的信封,一耸一耸地颠了进来,如史伯伯喜欢得跳了起来。
    拆开信,以下这些字眼就飞进他的眼里:
    ……儿已在……任秘书主任……兹先汇上大洋二千元,新正……再当亲解价值三十万元之黄金来家……
    呵!呵!如史伯伯喜欢得说不出话了。
    门外走进来许多人,齐声大叫:“老太爷!老太太!恭喜恭喜!”
    阿黑、阿灰、阿水都跪在他们的前面,磕着头……
    (本文作于1928年5月,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写陈四桥消息传播快,为人物活动设置典型环境,为写如史伯伯一家在儿子来信无钱寄回后的冷遇作铺垫。
    B. 桂生婶去洗衣时对如史伯伯钱要用完情况的观察和推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旧中国乡村一些人的狡猾和势利。
    C. 如史伯伯名声好,年纪大,却在裕生木行老板陈云廷的第三个儿子的婚宴上受到冷遇,自尊心受到很大的刺激。
    D. 本文从好友、乡邻、本家等角度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社会关系,描绘了中产者由小康到贫困的屈辱和反抗。
    7. 关于如史伯母到阿彩婶家里串门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平日最谈得来的阿彩婶对如史伯母很冷淡,是担心如史伯母借她家的钱。
    B. 阿彩婶抱怨阿彩叔不来信、不送钱,委婉地回绝了如史伯母借钱的想法。
    C. 串门的情节呼应了前文陈四桥关于史家钱快用完的传闻,丰富了情节内容。
    D. 文章以对人物语言、动作的精妙的描写,讽刺了阿彩婶的虚伪、自私、冷漠。
    8. 如史伯伯家的故事是怎样围绕着“钱”逐层展开的?请简要分析。
    9. 本文结尾虚写梦境,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D 7. B
    8. ①先写如史伯伯家钱快要用完了,却收到儿子眼下不能寄钱来的信,心情沉重;②再写如史伯伯没有钱的消息传开后,阿彩婶、品生、阿黑对如史伯伯一家人的冷淡甚至欺负;③再写如史伯伯梦到了儿子来信送钱,阿黑、阿辉、阿水磕头恭喜。
    9. ①本文结尾虚写如史伯伯梦中儿子寄钱后众人的奉承,与之前没钱时众人的冷淡、刁难形成鲜明的对比,辛辣地讽刺了陈四桥一贯的势力、冷漠的社会风气;②凸显了当时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突出了世态炎凉的主题;③以梦境结尾,以虚写实,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意味深长。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反抗”之说于原文无据。文中写如史伯伯没有钱的消息传开后,一家人遭遇的冷淡甚至欺负,没有写到反抗。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B.“委婉地回绝了如史伯母借钱的想法”错,文中“如史伯母走到阿彩婶家里去”,没有说如史伯母想借阿彩婶的钱。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情节构思的能力。
    “儿子信中说,眼下不能寄钱来。如史伯伯的钱快要用完了。悔不该把重担交给自己的儿子……”先写如史伯伯家钱快要用完了,却收到儿子眼下不能寄钱来的信,心情沉重;
    “不到半天,这消息便会由他们自设的无线电话传遍陈四桥”“阿彩婶平日和她最谈得来。但今天不知怎的,那时阿彩婶正侧面地立在巷子那一头,忽然转过身去,往里走了”“品生看见他要坐到这桌来,便假装着不注意,和别个谈话了”“酒才一巡,阿黑便先动筷箝鱼吃。尝了一尝,便大声说:‘这是什么鱼?米鱼!簿子上明明写的是支鱼!做不起羹饭,不做还要好些!’”,再写如史伯伯没有钱的消息传开后,阿彩婶、品生、阿黑对如史伯伯一家人的冷淡甚至欺负;
    “拆开信,以下这些字眼就飞进他的眼里:……兹先汇上大洋二千元,新正……再当亲解价值三十万元之黄金来家……”“阿黑、阿灰、阿水都跪在他们的前面,磕着头……”再写如史伯伯梦到了儿子来信送钱,阿黑、阿辉、阿水磕头恭喜。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段落作用以及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
    结尾处如史伯伯做了一个儿子升官发财的美梦,“……兹先汇上大洋二千元,新正……再当亲解价值三十万元之黄金来家……”“阿黑、阿灰、阿水都跪在他们的前面,磕着头……”,与如史伯伯没有钱的消息传开后,阿彩婶、品生、阿黑对如史伯伯一家人的冷淡甚至欺负形成鲜明对比,辛辣地讽刺了陈四桥一贯的势力、冷漠的社会风气。
    深化主题。在如史伯伯的梦境中儿子做了大官,给家里寄回大量黄金与大洋,邻里乡亲奉承恭维的场面。批判了旧中国乡民的愚昧和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世态炎凉,同时也对旧中国贫苦农民的悲惨遭遇充满同情。
    小说结尾处写到“如史伯伯做了一个儿子升官发财的美梦”表现了如史伯伯对儿子来信的殷切期盼,说明现实的灾祸已经折磨得他失去了对儿子寄钱来的信念,只好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梦中;以虚写实,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意味深长。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涿谷上,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济,右司马购强趋而谏曰:“楚人众而宋人寡,请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击之,必败。”襄公曰:“寡人闻君子曰:‘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厄,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右司马曰:“君不爱宋民,腹心不完,特为义耳。”公曰:“不反列,且行法。”右司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阵矣,公乃鼓之。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亲仁义之祸。夫必恃人主之自躬亲而后民听从,是则将令人主耕以为食,服战雁行也民乃肯耕战,则人主不泰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材料二:
    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紾①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鄯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删改)
    【注】①紾:弯转,扭曲。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不仁A之资B盗C仁者D之名尔E而宋襄公F执鄫子G用H于次睢之社。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指动作已经完成,与《过秦论》“始皇既没”中的“既”词义相同。
    B. 涉,徒步渡水,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园日涉以成趣”的“涉”词义相同。
    C. 重伤,指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与现在所说的“造成重伤”并不一样。
    D. 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可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襄公率兵与楚国交战,宋国的右司马购强建议,楚国战士比宋国多,如果宋国在楚国人渡河过半还没排好队列时发动攻击,就可以打败他们。
    B. 宋襄公因不采纳建议而受到右司马的批评,宋襄公命令说,你不回到队列中去就要接受军法处置;待楚国布好阵势再发动进攻,结果被打得大败。
    C. 宋楚之战,《春秋》写宋襄公以高贵之身去做卑微的事,战败之罪显而易见;《公羊传》却赞誉他如周文王。其中的分歧疑义,苏轼认为有必要辩明。
    D. 在苏轼看来,宋襄公和王莽类似,宋襄公“不攻击还未列好阵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
    (2)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14. 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认为?
    【答案】10. BEG 11. B 12. C
    13. (1)现在楚军还未渡过河就攻击他们,妨害了道义。请让楚国人完全渡过了河排好阵势然后击鼓向他们进攻。
    (2)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成功了,他就是一个王莽。
    14. 第一问: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想用不仁的手段窃取“仁者”的美名的人。
    第二问:①宋襄公杀害鄫国的国君鄫子,就像屠杀猪狗一样,毫无仁义之心。②宋襄公是想用仁义的名声骗取诸侯霸主的地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而宋襄公捉拿鄫国的国君鄫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
    “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句子结构大体一致,中间B处断开;
    “尔”用于句尾,煞尾语气,其后E处断开;
    “宋襄公执鄫子”主谓宾齐全,其后G处断开。
    故选BEG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文化常识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宋国人已摆好阵势。/始皇去世之后。
    B.错误。徒步渡水/游玩、游览。句意:请求(让军人)在楚国人渡河过半。/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
    C.正确。“造成重伤”的“重伤”指严重伤害。句意:不重复伤害伤兵。
    D.正确。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宋襄公以高贵之身去做卑微的事”错误。根据原文“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可知宋襄公是“以高贵的身份”与楚国这样卑微的“夷狄”之国打仗,却打了败仗,是有罪的。而不是说宋襄公做了“卑微的事”。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济”,渡,过河;“害”,妨害,损害;“鼓”,击鼓使……前进,名词活用为动词。
    (2)“使”,假使,假如;“无成”,不成功;“得志”,成功。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第一问:结合“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可知 ,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想用不仁的手段窃取“仁者”的美名的人。
    第二问:结合“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可知,宋襄公杀害鄫国的国君鄫子,就像屠杀猪狗一样,毫无仁义之心。结合“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可知,宋襄公是想用仁义的名声骗取诸侯霸主的地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涿谷交战。宋国人已摆好阵势,楚国人还没有完全过河,宋国的右司马购强小步快跑过来劝谏说:“楚国人多而宋国人少,请求(让军人)在楚国人渡河过半,还没有排好队列时向他们攻击,一定可以打败他们。”宋襄公说:“我听君子说:‘不重复伤害伤兵,不捉须发斑白的老人,不把人推向危险的地方,不逼迫人到困苦的地步,不击鼓向没有排好阵列的敌军进攻。’现在楚军还未渡过河就攻击他们,妨害了道义。请让楚国人完全渡过了河排好阵势然后击鼓向他们进攻。”右司马说:“您不爱惜宋国的民众,不保全国家的根本,只不过要表现自己的仁义罢了。”宋襄公说:“不回到你的队列里去,我将按军法处置你。”右司马回到队列里,楚国人已排好队列构成了阵势,宋襄公这才击鼓进攻。宋国人大败,宋襄公被射伤了大腿,过了三天就死了。这就是追求亲自实行仁义的祸害。一定要依靠君主亲自去做而后民众才能听从,这样就要让君主耕种田地为自己谋食、排在队伍的行列里行军打仗民众才肯耕战,那么君主不是太危险了吗?而臣子不是太安全了吗?
    材料二:
    苏轼认为:《春秋》记载战争,没有像这样严谨而且全面的了。宋襄公,是周朝天子(最为敬重)的上公。以天子尊敬的上公身份,去抵挡夷狄这样的卑微者,最终打了败仗,宋公的罪过显而易见了。而《公羊传》认为文王之战不过如此,学者们对此有怀疑,所以我不能不加以辩明。
    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不能善终的人。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而宋襄公捉拿鄫国的国君鄫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是他)不忍心干的呢!泓水之战,宋襄公负伤,宋国受到重创,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一个人能扭伤他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能够对着饭食忍饥挨饿,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鄫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
    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莽以为天下可以凭文诏获取。他们得失大小不同,但不能欺骗天下则是相同的。宋襄公不攻击还未列好阵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成功了,他就是一个王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孟郊①
    孟浩然
    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
    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
    当时高深意,举世无能分。
    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
    【注】①孟郊:生平不详,非指中唐诗人孟郊。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描写蔓生的野草遮蔽了原野,兰花和灵芝在幽远的地方独自扎根的情景,兼用比、兴。
    B. “众音”二句叙写世俗的琴声极其繁杂,唯独伯牙一个人不喧闹,对比中蕴含诗人鲜明的态度。
    C. “钟期”两句运用“流水对”,说明钟子期一听见伯牙的琴音,高山流水的知音佳话就流传千古了。
    D. 本诗语言平淡,蕴藉丰厚,意境雄阔,诚如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的评价:语淡而味终不薄。
    16. 本诗题为“示孟郊”,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希望借助本诗告诉孟郊些什么。
    【答案】15. D 16. ①面对蔓草遮野的现实,不必气馁,不要媚俗,要自守品节,像兰花和灵芝在幽远的地方独自扎根。
    ②面对众音繁扰,知音难觅的窘境,要甘于寂寞,珍惜朋友间情趣相投、志向高洁、平淡似水的情谊。
    ③面对流俗纷扰,小人横行的世道,委婉地劝告朋友要保持自己的静洁节操。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意境雄阔”错误。沈德潜对孟浩然之诗的评语“语淡而味终不薄”,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语言虽然寡淡,但是言语的意蕴很深,令人回味——意蕴“很深”,而非意境“雄阔”。结合本诗,无论是开头的景物描写,还是中间的用典、最后的告诫,均难体现“意境雄阔”。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意思是:蔓生的野草遮蔽了原野,兰花和灵芝在幽远的地方独自扎根。诗的前两句,以比、兴的手法,告诫孟郊面对蔓草遮野的现实,不必气馁,不要媚俗,要自守品节,像兰花和灵芝在幽远的地方独自扎根。
    “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意思是:世俗的琴声何其繁杂,俞伯牙一个人独不喧闹。诗人以“高山流水”的典故,告诫孟郊:尘世喧嚣,知音难觅。即使如此,也要甘于寂寞,珍惜朋友间情趣相投、志向高洁、平淡似水的情谊。
    “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意思是:我劝你不要在意世俗的纷扰,让那些奸邪小人自己说去吧,自己保持自己的静洁节操就够了。面对流俗纷扰,小人横行的世道,委婉地劝告朋友要保持自己的静洁节操。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理。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批评赵国不能武力抗秦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千呼万唤始出来 ②. 犹抱琵琶半遮面 ③.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④.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⑤. 斯用兵之效也 ⑥.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唤”“琵琶”“萧”“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截然不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亲属关系就属于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纹的性质,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这是一种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如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等,但又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只是一个范围。其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贾母一死,整个贾府落得个( )的悲惨结局。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灭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大或缩小。
    18. 将下列成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树倒猢狲散
    B 花无百日红
    C. 蚍蜉撼大树
    D. 惺惺惜惺惺
    19. 下列句子中的“在”与文中加点的“在”,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在他的帮助下,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B. 祖父为了生计,一辈子在外闯荡,受尽了苦和累。
    C. 地质工作者不顾焦沙烂石的酷热,整个夏天都在与之战斗。
    D.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0. 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中国传统地缘关系的特点,每点不超过10个字。
    【答案】18. A 19. B
    20. ①同心圆波纹格局;②生活互助;③中心势力决定范围大小;④富有伸缩性。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树倒猢狲散:意为树倒了,树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台,依附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B.花无百日红:比喻青春易逝,好景不长。
    C. 蚍蜉撼大树:比喻力量本来很微弱,而又妄想动摇强大的事物,不自量力。
    D.惺惺惜惺惺:比喻同类的人互相爱惜,珍惜。
    语境指贾母这棵大树一倒,依附的人都离开,贾府的势力一下就衰退了,“树倒猢狲散”最符合文义。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的能力。
    文中是介词,表处所。
    A.介词,引出对象。
    B.介词,表处所。
    C.副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D.动词,指人或事物处于某个位置。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亲属关系就属于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纹的性质,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可概括出,同心圆波纹格局。
    结合“这是一种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概括出,生活互助。
    结合“其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可概括出,中心势力决定范围大小。
    结合“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可概括出,富有伸缩性。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比喻,麻醉就像开飞机,因为麻醉需全程保障患者安全:不容有一丝差错。那么麻醉医护团队作为飞行员如何平稳地驾驶飞机起飞和落地?
    在计划接受手术前,麻醉医生会对患者 A ,结合患者的情况评估麻醉风险并制定计划。这部分工作可以理解为机场的安检工作。只有完善细致的安检,才能保障飞机运行过程中的安全。
    实施全身麻醉时分为三个不同阶段:诱导、维持和苏醒。麻醉诱导阶段相当于飞机起飞阶段,全身麻醉的诱导可采用镇痛、镇静、肌松三类药物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配合手术。麻醉诱导时需严密监测患者各项指标变化并进行针对性处理,以免发生突发意外。随后手术开始,麻醉进入维持期,此阶段相当于。 B ,此时各种麻醉药物的血药浓度趋于平稳,麻醉人员需调整用药剂量以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同时监测患者呼吸、血压、心率等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麻醉苏醒是指在外科手术结束时停止给予麻醉药物和辅助药物后,患者意识逐渐恢复的过程。麻醉苏醒期常被比喻为飞机落地,因为此时手术步骤已结束,需要减浅麻醉药物,尽可能快速地排出各种药物,使患者意识、呼吸等逐步恢复。直至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完全清醒,恢复良好,飞机 C 。一般麻醉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多项指标来判断患者是否完全苏醒。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阅读材料,请以“麻醉医护人员”为主语按照麻醉的发展过程简述医护人员应如何确保麻醉安全。
    【答案】21. 示例:A:进行麻醉评估 B:飞机在空中飞行阶段 C:才算平稳着陆
    22. 示例:麻醉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麻醉风险评估并制定计划,然后选择合适的诱导药物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并调整用药剂量来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在此期间要严密监测患者指标变化,最后要适时停止麻醉注入并判断患者意识恢复情况。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结合下句“结合患者的情况评估麻醉风险并制定计划”可知,介绍的是对患者进行麻醉评估并制定计划,可见在计划接受手术前,麻醉医生会对患者进行麻醉评估,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进行麻醉评估”。
    B:结合上文“麻醉诱导阶段相当于飞机起飞阶段”和下文“麻醉苏醒期常被比喻为飞机落地”可知,是在用飞机的三个不同阶段来形容全身麻醉时的三个不同阶段,那么麻醉维持阶段就应该是飞机在空中飞行阶段,所以此处应该填写“飞机在空中飞行阶段”。
    C:结合上文“直至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完全清醒,恢复良好”可知,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完全清醒,恢复良好相当于飞机平稳着陆,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才算平稳着陆”。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本题要求以“麻醉医护人员”为主语,所以确保麻醉安全的措施都应该是医护人员施行的。
    结合“在计划接受手术前,麻醉医生会对患者进行麻醉评估,结合患者的情况评估麻醉风险并制定计划”可知,麻醉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麻醉风险评估并制定计划;
    结合“全身麻醉的诱导可采用镇痛、镇静、肌松三类药物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配合手术。麻醉诱导时需严密监测患者各项指标变化并进行针对性处理,以免发生突发意外。随后手术开始,麻醉进入维持期,此阶段相当于。飞机在空中飞行阶段,此时各种麻醉药物的血药浓度趋于平稳,麻醉人员需调整用药剂量以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同时监测患者呼吸、血压、心率等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可知,然后选择合适的诱导药物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并调整用药剂量来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在此期间要严密监测患者指标变化;
    结合“需要减浅麻醉药物,尽可能快速地排出各种药物,使患者意识、呼吸等逐步恢复。直至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完全清醒,恢复良好,飞机才算平稳着陆。一般麻醉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多项指标来判断患者是否完全苏醒”可知,最后要适时停止麻醉注入并判断患者意识恢复情况。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8月30日,短视频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联合制作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很快就火爆出圈。该剧以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一盏化为人形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后,偶遇一名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媒体人,在他的帮助下回家的故事。三集内容共获全网10亿播放量,央视网、人民日报等官媒也纷纷点赞评论。
    央视网:正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所说:“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文物是文明的印记,它们的最佳归属是回到故土。
    人民日报:《逃出大英博物馆》系列短视频不盲目追逐流量热点,其用精细化的制作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赢得观众发自内心的掌声。为自媒体创作者树立了良好的作品典范,为更多有深度有价值的文艺作品的出现提供可能。
    文汇报:《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知音无限、共鸣无限,其实也证明了,这一代年轻人身上流淌的,就是我们民族世世代代不变的最深沉的文化自觉的基因、家国情怀的血脉。
    作为一名高中生,如果你要在短剧下方的评论里发表感想,你会有哪些感悟和思考呢?请将你的评论写下来。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试题材料借近期大热的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展开关于文物流失与回归的讨论话题。故事讲述了一盏化为人形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历经重重劫难逃回中国的故事,看似是大团圆结局,但其实,剧中也出现了小玉壶带着“哥哥姐姐伯伯阿姨爷爷奶奶们”的信件回国寻亲,传递“亲人们”的思念与呼唤的任务。这说明,中国仍有许许多多的文物还流失海外,无法“回家”。据悉,在全球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来自中国的精品文物就达160多万件,其中位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馆藏中国文物2.3万件,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商周青铜器,到宋代钧窑瓷器,元代青花,明代掐丝珐琅,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文物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每当我们在大英博物馆中看到那些本属于中国的文物,内心悲痛自是无法言说。这些文物一直被迫待在异国他乡,若它们有了生命和意识,它们是否也很想念自己的家乡呢,是否和我们一样有着回家的期待?而这,也正是评论中北京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的言中之义。文物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代表的是中华民族这篇土地曾经饱受劫掠、欺压的象征,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文物是一个民族文化文明的沉淀,只有回到故土,文物的外在形象与文化内核才能紧密联系,真正绽放出它的摧残光辉。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国家的努力与实力,我辈青少年的努力也必不可少。而评论中的第二、三条讲的也正是如此。其中第二条讲的是方法,这说明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渠道去创造有深度有价值的文艺作品,传递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而第三条评论,则从青年责任与担当的角度,说明我们应该积极承担其文化传承的责任,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
    试题要求学生针对这一短剧发表评论与感想。对此,可结合上述分析,自选角度展开写作,比如可从文物本身,思考文物回归与保护、文物的价值等话题;也可从《人民日报》评论中得到启发,思考媒体素养、文艺创作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更可从自身出发,思考文化传承、家国情怀、青年担当等话题。
    行文思路上,不论选择哪种角度,首段都应该对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给予适当点评、总结,然后引出自己的话题。具体论述中,则不能局限于《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一个例子,而应根据主题恰当选取更多的材料,如圆明园十二生肖铜首等现实事例。最后,则可结合自身进一步总结说明,我辈对于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传递优秀文艺等的责任担当。
    立意:
    1.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
    2.莫将文化传承束之高阁。
    3.躬身入局,青年不做时代看客。
    4.小短剧也可以传递大情怀。

    相关试卷

    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深圳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深圳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深圳市人大附中深圳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深圳市人大附中深圳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共10页。

    2023届广东省深圳市深圳中学高三5月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广东省深圳市深圳中学高三5月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