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届上海市格致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上海市格致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01
    2024届上海市格致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02
    2024届上海市格致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03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上海市格致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上海市格致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友情提示:昨天,你既然经历了艰苦的学习,今天,你必将赢得可喜的收获/祝你:诚实守信,沉着冷静,细致踏实,自信自强,去迎接胜利!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_______________,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质疑老庄思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②. 蟹六跪而二螯 ③. 迷花倚石忽已暝 ④.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⑤. 齐彭殇为妄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萧、蟹、螯、倚、暝、诞、殇、妄。
    2. 按要求选择。
    (1)对下面这段文字的逻辑推理过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的说来,人治好象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A. 反驳过程作者用到了演绎推理。B. 反驳过程作者用了归谬法。
    C. 作者反驳了对方的概念界定。D. 作者反驳了对方观点隐含的前提。
    (2)将下列编写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品牌价值之大,引无数企业竞折腰,然而,品牌并不是艺术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会步入暮年,后继无力,直至死亡。
    ①它更像是一个极具灵性的生命体
    ②既有胎中的酝酿思考
    ③也有成长的培养与投入
    ④一经雕琢便可经久不衰
    ⑤在经历过征伐市场的壮志高歌后
    A. ①④②③⑤B. ④①②③⑤C. ①②③⑤④D. ④⑤①②③
    【答案】(1)C (2)B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逻辑推理的能力。
    A.由原文“望文生义的说来,人治好象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可知,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方法。
    B.由原文“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可知,首先假定它为真,然后由它推出荒谬的结论,最后根据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确定它是假的。
    C.作者反驳的是对方的观点,即中国是人治社会,不是法治社会,因为在作者看来中国也有法治,并非反驳对方的概念界定,故此项错误。
    D.由原文“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可知,要反驳的论点是人治和法治是相互对立,有人治就没有法治。对方观点隐含的前提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也能治理,选文中反驳了观点隐含的前提。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然而,品牌并不是艺术品”的句意,下句应该承接关于品牌和艺术品的区别、点明艺术品特点的句子,而只有④表达出了艺术品的特点——“一经雕琢便可经久不衰”因此,④应作为首句,由此排除AC。
    根据文段的描述,可知文段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品牌的价值。在阐述了艺术品的特点之后,应继续阐述品牌的特点,只有①总体概括了品牌的特色,且根据“并不是”和“更像是”可知,④①排在一起;②③⑤都是对“更像是一个极具灵性的生命体”的具体说明,排除D。
    正确语序应为:④①②③⑤。
    故选B。
    二、阅读
    (一)(16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经济学该不该讲道德?
    卢周来
    ①加里·贝克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奖得主。贝克尔的一个著名看法是那些敢于违法的人,都是精心算计过,他们认为违法被发现的概率较低,可能被惩戒所造成的损失低于其从违法中所得,所以才会违法。因此,预防犯罪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大惩罚力度,提高个人犯罪的成本,使他们不敢犯罪。
    ②美国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同样是诺奖得主的阿克尔洛夫却对此持批评态度。他认为,在贝克尔以及他所建构的行为经济学理论中,没能给“名誉以及羞耻感”这样的道德留下任何空间。因此,阿克尔洛夫认为贝克尔的理论是值得质疑的。
    ③以违章停车为例。按照贝克尔自己的理论,要遏止违法停车,警察必须能够发现所有违章,而且对违章停车的处罚必须特别高,高到连贝克尔这样的高收入者都无法接受。但这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各国对于违章停车的处罚力度都是有限的,而且警力分布的情况也不可能发现所有违章停车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家都是贝克尔这样的想法——我交得起罚款,而且准备在警察一旦发现的情况下就交罚款——那么,违章停车现象将一发不可收拾,整个交通秩序也将荡然无存!
    ④其实,关于经济学该不该讲道德,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我们知道,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当年的身份是伦理学教授,不仅创作了《国富论》,同时还着有《道德情操论》,而且他本人对《道德情操论》的重视程度盖过前者。为此,经济思想史有所谓的“斯密悖论”之说。然而,主流经济学后来继承的,是斯密关于“人性自利”的说法,并将其发展成为“理性经济人”的假说。在这一假说之下,现实中的人在做经济决策时,只有满足自身利益的考虑,而没有道德上的考虑。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框架,就建立在这一简单的人性假说之上,
    ⑤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古典经济学最为得势之时,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说,一度得到生物学界强有力的支持,这就是1976年英国学者理查德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一书的出版。该书认为,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而生物个体只是基因的载体而已。基因的本质是自私的,为了使自身能更多、更快地复制,基因可谓不择手段,并以此控制着生物个体的各种行为。生物个体之间好斗的个性是基因自私性的表现,就连生物个体有时偶尔表现出的利他性,其实也是基因为了自己更好地生存与复制而选择的一种策略。作者道金斯甚至有些嘲讽地说,当我们设法通过教育把慷慨大度和利他主义灌输到他人头脑中时,是因为我们自私的基因让我们有机会去打乱他人基因的计划,以更好实现自己的目的。
    ⑥有了生物学界关于“自私的基因”理论“加持”,主流经济学更是没有给“道德”留下任何余地。放在人性自私之后的“假说”二字甚至都被取消或被替换成“事实”,人的一切决策都是冰冷冷的利益算计。当然,前提是只要法律不禁止。或者,即使是法律禁止,只要能在承担违法的成本之外仍然有收益,这种决策仍然是有效率的。如同贝克尔违章停车一样。
    ⑦但是,主流经济学关于“人性自私”这一如此简化的看法及建立在这一看法上的整个框架,一直有质疑的声音。
    ⑧先是制度经济学关于非正规制度的看法,包括诺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等人都注意到,约束人的行为的,远不止法律(即成文法),还有道德与习俗。而且,道德与习俗的作用,可以极大降低交易成本。相对于道德与习俗调节的范围,法律作用的范围其实要小得多。日常生活与社会生活,大量的是用道德与习俗来规范。只有市场中的正式交易,才需要法律的介入。除非把道德与习俗亦界定为一种“隐性契约”,否则,某些经济学家所谓的“一切皆契约”,无非是一种自我虚妄!
    ⑨即使是在市场领域,如果只把法律作为规范与约束,而漠视了道德与习俗的作用,同样会导致损失。制度经济学家有一个估算。以2004年为例,在美国由于抢劫、入室盗窃等违法行为造成的现金损失约为160亿美元,而由于经济领域中够不上违法却违反道德的有意误导以及不诚实行为,造成的损失高达6000亿美元。由此看来,“法不禁止即可入”,可以最大限度保证交易自由,最大程度发挥经济活力。但这句话不能推向极端。这是因为,在经济生活领域,法律仅仅是划了一条底线。在这条底线之上,还有一大片“灰色地带”,在这个地带,人们的行为可能不违背法律,但可能违反道德。而违反道德的经济行为,仍然可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有删改)
    3. 第⑨段中“灰色地带”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
    4. 根据本文第④段的内容,下面对“斯密悖论”内容的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斯密在他两部著作中的经济观和伦理观自相矛盾。
    B. 关于经济学该不该讲道德,斯密得不出明确的结论。
    C. “理性经济人”的假说与《道德伦理观》中的伦理相悖。
    D. 人既具有利己心,又富有同情心,人性具有二重性。
    5. 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贝克尔认为加大惩罚力度,提高犯罪成本能有效地预防犯罪。
    B. 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为“理性经济人”的假说提供了理论支持。
    C. “法不禁止即可入”若推向极端,仍然可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D. 制度经济学的学者一直质疑主流经济学关于“人性自私”的看法。
    6. 阿克尔洛夫是怎样以违章停车为例反驳贝克尔的理论的?
    7. 请运用本文的观点来分析阐释下面一则材料。
    有一次,卡尼曼在一小队特种兵中间进行这样一项试验,取消所有与军人职业相关的荣誉,而纯粹提高他们的收入,且收入又与训练成绩及战时业绩高度正相关。结果发现,随着时间推移,这一小队特种兵在训练时出现懈怠,团队合作科目到后面几乎很难进行下去,最后轮到要执行特别危险任务时,其中六人主动退出,他们认为:“即使给我们再多的钱,我也不会干。因为我们是为以色列战斗,而不是为了自己挣钱战斗。
    【答案】3. 不违背法律,但违背道德的经济行为。 4. A 5. D
    6. 以违章停车为例,首先用违章停车的违法成本不可能高到无法接受来反驳提高违法成本的观点;然后,用事实上各国对违章停车处罚是有限的来反驳该观点;最后,以归谬论证法进行反驳,一旦出现贝克尔所持观点的现象,违章停车将一发而不可收拾。
    7. 特种兵中的这一试验,只纯粹提高经济收入,而取消所有与军人职业相关的荣誉,正是材料中只注重利益上的考虑,最终试验中的士兵出现了懈怠甚至放弃任务的现象,由此可见,单纯提高收入,并不能带来更好的训练结果,甚至是带来了负面结果,损失较大;正是文中完全忽略道德考虑会导致损失这一观点的体现/印证。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原文表述“这是因为,在经济生活领域,法律仅仅是划了一条底线。在这条底线之上,还有一大片‘灰色地带’,在这个地带,人们的行为可能不违背法律,但可能违反道德。而违反道德的经济行为,仍然可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可知,灰色地带指的是在法律底线之上,虽不违背法律,但可能违反道德的经济行为,这种行为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推断的能力。
    A.根据原文“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当年的身份是伦理学教授,不仅创作了《国富论》,同时还著有《道德情操论》,而且他本人对《道德情操论》的重视程度盖过前者。为此,经济思想史有所谓的‘斯密悖论’之说”,可推出,斯密在他两部著作中的经济观和伦理观自相矛盾,故推断合理。
    B.由“然而,主流经济学后来继承的,是斯密关于‘人性自利’的说法”“他本人对《道德情操论》的重视程度盖过前者”也不能确定关于经济学该不该讲道德,斯密是否得出了明确的结论。
    C.由该段“当年的身份是伦理学教授,不仅创作了《国富论》,同时还著有《道德情操论》,而且他本人对《道德情操论》的重视程度盖过前者”内容看不出“理性经济人”的假说是否与《道德伦理观》中的伦理相悖”,因为该段并没有有关《道德情操论》的明确观点。
    D.由“然而,主流经济学后来继承的,是斯密关于‘人性自利’的说法,并将其发展成为‘理性经济人’的假说。在这一假说之下,现实中的人在做经济决策时,只有满足自身利益的考量,而没有道德上的考量”可见“人既具有利己心,又富有同情心,人性具有二重性”的推断不合“斯密悖论”的内容,“斯密悖论”强调的是人的自身利益,并非二重性。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制度经济学的学者一直质疑主流经济学关于‘人性自私’的看法”错,由原文第⑦段 “主流经济学关于‘人性自私’这一如此简化的看法及建立在这一看法上的整个框架,一直有质疑的声音”和第⑧段“先是制度经济学关于非正规制度的看法”的表述可知,制度经济学是关于“非正规制度的看法”,并不是一直质疑“人性自私”。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贝克尔的观点是“因此,预防犯罪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大惩罚力度,提高个人犯罪的成本,使他们不敢犯罪”;
    阿克尔洛夫运用违章停车的例子进行反驳,首先他站在贝克尔的角度提出“按照贝克尔自己的理论,要遏止违法停车,警察必须能够发现所有违章,而且对违章停车的处罚必须特别高,高到连贝克尔这样的高收入者都无法接受”,由此,阿克尔洛夫指出“但这是不可能的”;
    接着,阿克尔洛夫运用事实“实际上,各国对于违章停车的处罚力度都是有限的,而且警力分布的情况也不可能发现所有违章停车行为”进行反驳;
    最后阿克尔洛夫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家都是贝克尔这样的想法——我交得起罚款,而且准备在警察一旦发现的情况下就交罚款——那么,违章停车现现象将一发不可收拾,整个交通秩序也将荡然无存”,运用归谬论证,得出错误结论,从而反驳了贝克尔的观点。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目所给的材料是“特种兵中间进行这样一项试验,取消所有与军人职业相关的荣誉,而纯粹提高他们的收入,且收入又与训练成绩及战时业绩高度正相关”,但最终的结果是“在训练时出现懈怠”“执行一般性任务时他们显得很犹豫,最后轮到要执行特别危险任务时,其中六人主动退出”,由此可见,单纯提高收入,并不能带来更好的训练结果,甚至是带来了负面结果,损失较大;
    而原文中的观点是“只有满足自身利益的考量,而没有道德上的考量”是错误的,“即使是在市场领域,如果只把法律作为规范与约束,而漠视了道德与习俗的作用,同样会导致损失”,而题目所给的特种兵中的试验,也正印证了“没有道德上的考量”的错误。
    (二)(18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寒风吹彻
    刘亮程
    ①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
    ②屋子里更暗了,我看不见雪。但我知道雪花漫天地落,落在房顶和柴垛上,落在扫干净的院子里,落在远远近近的路上。我要等雪落定了再出去,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③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禾,往往要用一天半夜时间才能拉回一车柴禾。每次拉柴禾,都是母亲半夜起来做好饭,装好水和馍馍,然后叫醒我。有时父亲也会起来帮我套好车。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
    ④只是这次,我是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趴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天亮时,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禾的地方。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腿上的一块骨头生疼起来,一种从未体验过的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
    ⑤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我想很快会暖和过来。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
    ⑥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了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个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我没有问他的名字,在火炉的另一边,我感到迎面逼来的一个老人的透骨寒气,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
    ⑦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那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冻死。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人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我们认为他死了,彻底地冻僵了。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透了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
    ⑧我有一个姑妈,住在河那边的村庄里,许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河去看望她。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
    ⑨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话,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天热了,母亲会带着我们,趟过河,到对岸的村子里看望姑妈。姑妈也会走出蜗居一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我们说说笑笑……
    ⑩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我回家过年,记得是大年初四,我陪着母亲沿一条即将解冻的马路往回走。
    ⑪“你姑妈死掉了。”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
    ⑫“咋死的?”我似乎问得更平淡。
    ⑬母亲没有直接回答我,她只是说:“你大哥和你弟弟过去帮助料理了后事。
    ⑭此后的好一阵,我们再没说这事,只顾静静地走路。“天热了过来喧喧。我又想起姑妈的这句话,这个春天再不属于姑妈了。她熬过了许多个冬天还是被这个冬天留住了,我想起爷爷奶奶也是分别死在几年前的冬天。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⑮母亲拉扯大她的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随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
    ⑯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亲人们的岁月,以及那些在冬夜里跋涉着的人的岁月,终将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选自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8. 第④段画线语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请赏析其妙处。
    9. 请从构思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10. 有人认为,路人和姑妈有重复,可删去姑妈的内容。你认同这个看法吗?从选材角度,加以分析。
    11. 有哲学家认为,理解生命的悲剧意识不是为了悲哀地死去,而是为因深藏的爱意而更珍惜的活着。请结合全文,评析本文是否体现这一生命观。
    【答案】8. 将寒风人格化,将“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表现沙漠的空旷以及寒风的凛冽,全部地对付“我”生动的表现寒风的威力,对我的强力侵袭,“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寒风发现我”,形象的表现我在寒风面前弱小的无法抵御、无处可藏的窘迫;整句话用拟人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寒风的凛冽以及我的极致寒冷,将寒风塑造成无所不在、威力无穷的威严形象符合广阔沙漠中寒风的特点,与弱小的我形成反差,形象而巧妙。
    9. 运用拟人和反复,生动形象地写出寒风巨大的杀伤力;连用四字短句,节奏急促层层递进,由实而虚,凸显了寒冷对人由肉体到精神的侵蚀的急迫。是下文一系列事与情的概览,既引出下文我被冻坏腿、老人们熬不过冬天而故去等一系列叙事,又表达了人生艰难、暮年的孤独等富有哲理的人生议题,耐人寻味,引人遐思。
    10. 我不认同。虽然他们都是老人,都在“冬天”中死去,老年经历都很孤独,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表达了人生旅途中的无常与生命的孤独渺小,但是,对路人采用详写,描写与其相遇的细节,并对其死展开追问与联想,将老人设定为路人,意在老人身上寄予更多普遍性,表达身为旁观者的我强烈同情与悲悯之情;对姑妈采用略写,但她与我是血亲,将其生前的顽强与母亲、我谈论她死亡时的平淡形成反差,强烈寄托我对现实残酷和生命坚忍等深刻思考,因而深化主旨。从选材对主旨的表现程度来看,两者各有作用,不能删去。
    11. 本文体现这一生命观。本文通过回顾第一次去沙漠拉柴冻坏腿、收留满是冰霜的老人最终被冻死,姑妈没能熬过寒冬的等往事,真切的表达了我对极端寒冷、生活艰难,以及人最终要孤独面对生命终点的悲叹,将生命真相揭示的如此悲凉,但在文中分明闪烁着温情的光华:父母早起为“我”拉柴火作准备、“我”和弟弟哥哥结伴过河看望姑妈、儿女回家陪伴日益衰老的母亲的亲情;“我”请老人喝茶的善良与老人的感恩,面对死亡,姑妈和母亲仍然期待“春天”到来的对生活的热爱与坚韧,这些都是帮助人们走出精神“寒冬”的动力和希望。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语句富含意,品味修辞手法的能力。
    “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收拾掉”将寒风当成人来写,“寒冷”“收拾掉”“一切”突出表现沙漠的空旷荒凉以及寒风的凛冽凄寒;“全部地对付我”,“对付”将寒风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寒风的威力无比,“我”在寒风的强力侵袭下毫无招架之力;
    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整句话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寒风的料峭刺骨以及“我”的寒彻骨透心凉,突出寒风力量之大、威力无比、无所不至的强大震慑力和令人生畏的威严形象,抓住了沙漠特点,黄沙漫漫、广阔无边、毫无遮拦,强劲的寒风与弱小无助身单力薄茕茕孑立的“我”形成鲜明对比,悬殊的反差之间,形象而巧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达了作者对寒风的深刻认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语段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句式上看,“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连用结构一样的短语,节奏感强,短促有力,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写沙漠中寒风对“我”的侵袭,寒冷对“我”的威胁,“一个人”到“整个人生”,范围由小到达,程度由轻到重,突出冬天寒冷的震慑力,不但严重的伤害人们的身体,而且摧残人们的精神,凸显了寒冷对人由肉体到精神的侵蚀的急迫,极具感染力;
    从修辞手法上看,“弄冷”运用了拟人,“一年一年”运用了的反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寒风的强大,寒风对人体巨大的伤害;“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
    由原文“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那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你姑妈死掉了。’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以及“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可知,此处内容既引出下文我被冻坏腿、老人们熬不过冬天而故去等一系列叙事,又表达了人生艰难、暮年的孤独等富有哲理的人生议题,耐人寻味,引人遐思。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选材特点和理解语段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了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个冬天的寒冷……”“……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以及“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那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冻死。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人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我们认为他死了,彻底地冻僵了。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透了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可知,对路人采用详写,描写与其相遇的细节,并对其死展开追问与联想,将老人设定为路人,意在老人身上寄予更多普遍性,表达身为旁观者的我强烈同情与悲悯之情。
    由原文“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天热了,母亲会带着我们,趟过河,到对岸的村子里看望姑妈。姑妈也会走出蜗居一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我们说说笑笑……”以及“你姑妈死掉了”可知,对姑妈采用略写,但她与我是血亲,将其生前的顽强与母亲、我谈论她死亡时的平淡形成反差,强烈寄托我对现实残酷和生命坚忍等深刻思考,因而深化主旨。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由原文“我是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那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和“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可知,本文通过回顾第一次去沙漠拉柴冻坏腿、收留满是冰霜的老人最终被冻死,姑妈没能熬过寒冬的等往事,真切的表达了我对极端寒冷、生活艰难,以及人最终要孤独面对生命终点的悲叹,将生命真相揭示的如此悲凉。
    由原文“每次拉柴禾,都是母亲半夜起来做好饭,装好水和馍馍,然后叫醒我。有时父亲也会起来帮我套好车。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热了,母亲会带着我们,趟过河,到对岸的村子里看望姑妈”“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可知,文中分明闪烁着温情的光华,人们期待“春天”到来的对生活的热爱与坚韧,这些都是帮助人们走出精神“寒冬”的动力和希望。
    (三)(6分)
    阅读以下诗歌,完成小题。
    柳絮
    (唐)刘禹锡
    飘飏南陌起东邻,漠漠蒙蒙暗度春。
    花巷暖随轻舞蝶,玉楼晴拂艳妆人。
    萦回谢女①题诗笔,点缀陶公漉酒②巾。
    何处好风偏似雪,隋河堤上古江津。
    [注释]①晋女诗人谢道韫,后泛指才女,写过柳絮诗,②滤酒,《宋书·陶潜传》:(潜)取头上葛巾漉酒。
    12. 作为格致文学社《经典常谈》栏目的编辑,你会将本首诗放到哪个专题里?( )
    A. 羁旅漂泊B. 名物之美C. 青云之志D. 怀古悠悠
    13. 看到本诗,你想到《红楼梦》第七十回诗社重建,同填柳絮词中,薛宝钗的《临江仙》独占鳌头情节,尤记宝钗讲到:“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你认为这首诗是否符合宝钗“不落套”的标准?请给出理由。
    【答案】12. B 13. 刘诗并不落套。他笔下的柳絮并无轻薄和飘零之感,而是呈现出漫天飞舞、茫茫荡荡的灵动景象。诗人抓住柳絮飘飏的特点,让其布满天地,和蝴蝶共舞,和美人相依,并由此展开联想,让其萦绕在谢道韫和陶渊明处。虚实相生的笔法,扩大了诗歌的意境,跳脱出了一般咏絮诗的漂泊无依之叹。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题材的能力。
    结合诗歌内容可知,诗人是在描摹柳絮的外形、特点以及精神品格,并以此来寄托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和理想。这符合咏物诗的特点。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评价思想内容的能力。
    刘诗并不落套。
    从事物形象特点来看,现实中的柳絮“轻薄无根无绊”,很多描写柳絮的诗歌中往往去表现它轻薄和飘零之感,但刘禹锡的《柳絮》通过“飘飏南陌起东邻,漠漠蒙蒙暗度春”等句子呈现出了柳絮漫天飞舞、茫茫荡荡的灵动景象;颔联“花巷暖随轻舞蝶,玉楼晴拂艳妆人”两句诗人抓住柳絮飘飏的特点,让其布满天地,和蝴蝶共舞,和美人相依。这一形象特点颇有新意,不落俗套。
    从表现手法上看,颈联“萦回谢女题诗笔,点缀陶公漉酒巾”展开联想,运用了谢道韫和陶渊明的典故,让柳絮飘飞并萦绕在谢道韫和陶渊明处。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扩大了诗歌的意境,跳脱出了一般咏絮诗的漂泊无依之叹,不落俗套。
    (四)(19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陈继儒,字仲醇,松江华亭人。幼颖异,能文章,同郡徐阶特器重之,长为诸生,与董其昌齐名。太仓王锡爵招与子衡读书支硎山。王世贞亦雅重继儒,三吴名士争欲得为师友。继儒通明高迈,年甫二十九,取儒衣冠焚弃之。隐居昆山之阳,构庙祀二陆①草堂数橡焚香晏坐意豁如也。时锡山顾宪成讲学东林,招之,谢弗往。亲亡,葬神山麓,遂筑室东余山,杜门著述,有终焉之志。
    ②工诗善文,短翰小词,皆极风致,兼能绘事。又博闻强识,经史诸子、术伎稗官与二氏家言,靡不较覈②。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征请诗文者无虚日,性喜奖掖士类,屦常满户外,片言应酬,莫不当意去。暇则与黄冠老衲穷峰泖之胜,吟啸忘返,足迹罕入城市。其昌为筑来仲楼招之至,并为诗云:焚香供宗子,贮酒待陶君。黄道周疏称:“志尚高雅,博学多通,不如继儒”,其推重如此。侍邱沈演及御史、给事中诸朝贵,先后论荐,谓继儒道高齿茂,宜如聘吴与弼故事。屡招征用,皆以疾辞。卒年八十二,自为遗令③,纤悉毕具。
    选自[清]张廷玉《明史·隐逸传》,有改动)
    [注释]①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二人。②覈:检验,查核。③遗令:临终前的告诫、嘱咐。
    材料二
    玄宰①久居词馆,书画妙天下,推仲醇不去口,海内以为董公所推也,咸归仲醇。而又能延招吴越间穷儒老宿隐约饥寒者,使之寻章摘句,族分部居,刺取其琐言僻事,荟蕞成书,流传远迩。款启②寡闻者,争购为枕中之秘。于是眉公之名,倾动寰宇,远迩夷酋土司,咸丐其词章,近而酒楼茶馆,悉悬其画像,甚至穷乡小邑,鬻粔籹③市盐豉者,胥被以眉公之名,无得免焉。直指使者行部,荐举无虚牍,天子亦闻其名,屡奉诏征用。年八十馀,卒于茶山之精舍,自为遗令,纤悉必具,殁后降乩诗句,预刻时日,贮箧衍中,其井井如此。仲醇通明俊迈,短章小词,皆有风致。
    选自[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征士》)
    [注释]①玄宰:明代书画家董其昌。②款启:见识少。③粔籹:jù nǚ,古代一种食品,犹今之馓子。
    14. 解释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1)有终焉之志( ) (2)咸丐其词章( )
    15. 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一项
    (1)刺取琐言僻事( )
    A.刺探 B.选用 C.揭发 D.讥刺
    (2)胥被以眉公之名( )
    A.小吏 B.大部分 C.买卖 D.全都
    16. 将材料一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性喜奖掖士类,屦常满户外,片言应酬,莫不当意去。
    17. 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构 庙 祀 二 陆 草 堂 数 椽 焚 香 晏 坐 意 豁 如 也
    18. 根据本文,就陈继儒之“隐”写一则短评。
    [注释]人物短评,通常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人物的评价。
    19. 两则材料都是陈继儒传记,但内容侧重及手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不同的原因。
    【答案】14. ①. 终老,度过晚年 ②. 乞求、求、求取
    15. (1)B(2)D
    16. (陈继儒)喜好鼓励士子,来求见他的人常常满座,只听他几句话,没有不满意而离开的。
    17. 构庙祀二陆/草堂数椽/焚香晏坐/意豁如也
    18. 陈继儒,志尚高雅,博学多通;性好隐居,恬然自得;陈继儒的“隐”是遵从内心所求,恬然自安于世俗的功名利禄之外,展示的是道家的逍遥。
    19. 材料一选自《明史·隐逸传》,是为隐逸者所做的传,所以材料侧重表现陈继儒绝世弃俗、清逸超尘的人生追求,采用写法为正侧面结合,使得隐士的形象更丰满,也就更能凸显隐士精神;材料二选自《列朝诗集小传征士》,是为诗人所做小传,所以材料侧重陈继儒超凡的文学成就,多采用侧面描写更能凸显其成就名声的公允。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1)终:终老,度过晚年。句意:决心终老于此。
    (2)丐:乞求、求、求取。句意:都讨要他的词章。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和内容的能力。
    (1)刺取:选用。句意:或选用其中语录和不常见的故事。
    故选B。
    (2)胥:全都。句意:全都听闻眉公之名。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奖掖”,奖励;“屦”,动词用作名词,来求见他的人;“当意”,满意;“去”,离开。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建庙祭祀“二陆”。有草堂数间,在那里焚香安坐,心胸宽广。
    “构庙”目的是“祀二陆”,“二陆”作“祀”的宾语,在其后断开;
    “数椽”,数间,作“草堂”后置定语,在其后断开;
    “意豁如也”主谓结构,意思是“心胸宽广”,在主语“意”之前断开。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和运用作者观点的能力。
    结合文中“志尚高雅”“”“工诗善文,短翰小词,皆极风致,兼能绘事。又博闻强识,经史诸于、术伎稗官与二氏家言,靡不较覈”可知,陈继儒博学多才,志趣高雅;
    结合“取儒衣冠焚弃之。隐居昆山之阳,构庙祀二陆,革堂数橡,焚香晏坐,意豁如也”可知,陈继儒性好隐居,恬然自得。
    陈继儒的“隐”是处江湖之远,追求自适清静,恬然自安于世俗的功名利禄之外,展示的是道家的逍遥,在物质欲望的诱惑面前,自然应有“隐”者的自安。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材料一共两段文字,既讲述了陈继儒的才华,也讲述他的人生追求。结合“继儒通明高远,年甫二十九,取儒衣冠焚弃之”“隐居昆山之阳,构庙祀二陆,革堂数橡,焚香晏坐,意豁如也”“时锡山顾宪成讲学东林,招之,谢弗往。亲亡,葬神山麓,遂筑室东余山,杜门著述,有终焉之志”“暇则与黄冠老衲穷峰泖之胜,吟啸忘返,足迹罕入城市”等内容可知,材料一综合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重点展现陈继儒性好隐逸的人生追求。
    材料二只有一段文字,结合“玄宰久居词馆,书画妙天下,推仲醇不去口”“悉悬其画像”“仲醇通明俊迈,短章小词,皆有风致”等内容可知,材料二也综合运用正面展现和侧面烘托的手法重点突出陈继儒在文学上的成就之大。然后结合两则材料的出处分析原因,材料一出自《明史•隐逸传》,是为隐逸者做传,所以材料一侧重体现人物绝世弃俗的人生追求;而材料二出自《列朝诗集小传•征士》,这是为诗人做传,所以材料二侧重体现人物在文学上的成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陈继儒,字仲醇,是松江府华亭人。自幼即聪明异常,能写文章,同郡徐阶特别器重他,长大成人为生员,与董其昌齐名。太仓王锡爵延请继儒去与其子王衡共在支硎山读书。王世贞也非常重视陈继儒,三吴名士都争着与他结为师友。陈继儒开通贤明,高雅脱俗,二十九岁时把儒士衣冠都焚烧掉,隐居于昆山之南,建庙祭祀“二陆”。有草堂数间,在那里焚香安坐,心胸宽广。当时锡山的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聘请继儒,继儒谢绝不去。父母去世,葬于神山麓,他筑室于东余山,闭门著述,决心终老于此。
    陈继儒擅长诗文,短文小词都非常风雅,还会绘画。他又博闻强记,凡经、史、诸子百家、技艺、小说与二氏家言,无不研究。或选用其中语录和不常见的故事,编辑成书,远近争相购买抄写。请他写诗做文的人每日不断,继儒喜好鼓励士子,来求见他的人常常满座,只听他几句话没有不满意而去。闲暇之时就与老和尚们欣赏山水景色,咏诗唱歌,流连忘返,足迹很少留在城市。董其昌请他去,并专为他筑“来仲楼”,并写了一首诗说:焚香供宗子,贮酒待陶君。黄道周上疏说:“论志尚高雅,博学多通,谁都不如继儒。”他们对继儒的推崇如此之高。侍郎沈演及御史、给事中等朝中大臣,先后举荐,都说继儒道德高尚,年富力强,应按照聘用吴与弼的旧例那样征聘他。朝廷多次下诏征用,继儒都借口有病而推辞。终年八十二岁,自己留下遗嘱,细微详尽均要说明。
    材料二:
    董其昌久居翰林院,书画妙绝天下,但对陈继儒,推崇备至,赞不绝口。天下人认为董其昌所推崇赞美都归于陈继儒一人。又能招请吴越穷困不得志挨饿受冻的读书人,让他们搜寻摘抄文句,按类归部,摘取选用其中语录和不常见的故事,汇聚成书,流传远近。学问少见识浅的人争着购买作为珍藏于枕匣中的秘传宝物。在这个时候,眉公的名字,震动天下,远方的蛮夷酋长土司,都讨要他的词章,近处的酒楼茶馆都悬挂他的画像,甚至于偏远的乡镇,贩卖粔籹盐豉等小吃食的老板,全都听闻眉公之名,无一可免。直指使者巡行所属部域,全都举荐他,天子也听闻他的名声,多次下诏征他为官。八十多岁,在茶山精舍去世,自己留下遗书,细微详尽均要说明,死后扶乩的诗句,预先测定去世的时间,放在书箧之中,整齐不乱。陈继儒开通贤明,秀美出众,短文小词都非常风雅。
    (五)(11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快园道古小序
    明·张岱
    ①张子僦居快园,暑月日晡,乘凉石桥,与儿辈放言,多及先世旧事,命儿辈退即书之,岁久成帙。因为分门,凡二十类,总名之曰《快园道古》。盖老人喃喃喜谈往事,如陶石梁先生所记《喃喃录》者,无非盛德之事与盛德之言,绝不及嘻笑怒骂,殊觉厌人,后生小子见者如______,则惟恐卧去,若子所道者,非坚人之志节则不道,非长人之学问则不道,非发人之聪明则不道,非益人之神智则不道,非动人之鉴戒则不道,非广人之识见则不道。入理既精,仍通嘻笑;谈言微中,不禁诙谐。余与石梁先生出口虽异,其存心则未始不同也。
    ②世间极正经极庄严之事无过忠孝二者,而东方曼倩偏以滑稽进谏,老莱子偏以戏彩承欢。在君亲之侧尚不虚谐谑,而况不在君亲之侧乎?则是世之听庄严法语而过耳即厌者,孰若其听诙谐谑笑而刺心不忘?
    ③余盖欲于诙谐谑笑之中窃取其庄言法语之意,而使后生小子听之者之忘倦也。□饴一也,伯夷见之谓可以养老,盗跖见之谓可以沃户枢。二三子听余言而能善用之,则黄叶止啼,未必非小儿之良药矣。
    ④岁乙未九月哉生明日,陶庵老人书于龙出之渴旦庐。
    20. 最适合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 盖B. 然C. 而D. 故
    21. 填入第①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晨起诵读B. 秉烛夜读C. 倦极而闻丝竹D. 端冕而听古乐
    22. 第②段中,作者是如何阐述采用“诙谐谑笑”语言风格的必要性的?
    23. 从本序文可以推知《快园道古》是一本怎样的书?(比如:内容、体例……)请分条阐述。
    【答案】20. D 21. D
    22. 他先指出人世间最正经最庄严的事是忠孝两事,然后列举东方朔以滑稽的方式来进谏,老莱子偏偏用穿戴彩色的衣服来让父母高兴尽孝的例子,来论证即使有名望的人也在用幽默的方式来尽忠孝。接着,让步论证在国君、父母身边的人尚不回避诙谐形式,从而证明不在国君和父母身边的人更可以采用诙谐的形式。最后,以反问作结,拿世人听到严肃道德说教就厌烦,与听我诙谐搞笑却深入内心作对比,从效果上,突出诙谐谑笑语言的强大作用,从而证明其必要性。
    23. 关于过去旧事。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二十类。坚定人的意志;增长人的学问;有益人的精神智力;让人有借鉴的意义;增长人的见识,诙谐幽默。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句意:所以同样是一块儿糖,伯夷见到后认为这可以充饥,而盗跖见到后认为这可以润滑门轴。
    在文中,“……饴一也,伯夷见之谓可以养老,盗跖见之谓可以沃户枢”是作者得出的结论的内容,此处应该是表示“所以”的意思,“故”用于句首表结果,翻译为“所以”。
    A.“盖”用于句首表推测,翻译为“大概”;
    B.“然”作连词放在句首时表转折,然而;
    C.“而”作连词,起转折、承接等作用。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上文“无非盛德之事与盛德之言,绝不及嘻笑怒骂,殊觉厌人”可知,《喃喃录》中的内容都是关于道德的故事和言语,非常严肃,让人讨厌。
    A.“晨起诵读”是说早晨起床就朗诵阅读,表示喜爱之情,不符合文意。
    B.“秉烛夜读”是说晚上点起蜡烛阅读,表示非常喜爱阅读的内容,舍不得停止。不符合文意。
    C.“倦极而闻丝竹”是说在非常疲倦的时候听到音乐声,比喻在无聊中接触到新鲜的东西,不符合文意。
    D.“端冕而听古乐”,穿着华贵的礼服而端坐听古乐。比喻非常正式严肃,符合文意。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风格的能力。
    由原文“世间极正经极庄严之事无过忠孝二者,而东方曼倩偏以滑稽进谏,老莱子偏以戏彩承欢”可知,他先指出人世间最正经最庄严的事是忠孝两事,然后列举东方朔以滑稽的方式来进谏,老莱子偏偏用穿戴彩色的衣服来让父母高兴尽孝的例子,来论证即使有名望的人也在用幽默的方式来尽忠孝。
    由原文“在君亲之侧尚不虚谐谑,而况不在君亲之侧乎?”可知,接着,让步论证在国君、父母身边的人尚不回避诙谐形式,从而证明不在国君和父母身边的人更可以采用诙谐的形式。
    由原文“则是世之听庄严法语而过耳即厌者,孰若其听诙谐谑笑而刺心不忘?”可知,最后,以反问作结,拿世人听到严肃道德说教就厌烦,与听我诙谐搞笑却深入内心作对比,从效果上,突出诙谐谑笑语言强大作用,从而证明其必要性。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写作风格以及写作意图的能力。
    关于《快园道古》这本书的内容,从文中“多及先世旧事”可以知道,这本书主要记录过去发生的旧事。
    从文中“因为分门,凡二十类”可知,这本书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二十类。从文中“若予所道者,非坚人之志节则不道,非长人之学问则不道,非发人之聪明则不道,非益人之神智则不道,非动人之鉴戒则不道,非广人之识见则不道”可知,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坚定人的意志;增长人的学问;有益人的精神智力;让人有借鉴的意义;增长人的见识。
    而写作风格,从文中“入理既精,仍通嘻笑;谈言徽中,不禁诙谐”“余盖欲于诙谐谑笑之中窃取其庄言法语之意,而使后生小子听之者之忘倦也”可知,本书的写作风格为诙谐幽默。
    参考译文:
    我租住在快园,夏天午饭后,在石桥上乘凉,与晚辈说闲话,常常涉及原来的旧事,让晚辈们回去后就记下来,时间长了,就积攒下厚厚的一叠。于是将这些故事分门别类,共分为二十类,将它们总体命名为《快园道古》。大概老人们都喜欢唠唠叨叨的谈论往事,就像陶石梁先生所写的《喃喃录》那样,无非就是些盛赞道德的话和盛赞道德的事,根本不涉及嬉笑怒骂,让人觉得很讨厌。晚辈的青年人见到这种书就像看到一个穿着华贵的礼服而端坐听古乐的人,生怕他随时会倒下去。像我所讲的,不是使人坚强保持气节的内容就不说,不是让人增长学问的内容就不说,不是让人耳目聪明的内容就不说,不是有益人精神智力的就不说,不是让人有借鉴意义的就不说,不是让人增长见识的就不说。虽然在道理方面非常精深,但也夹杂着搞笑的内容;谈话中蕴含着哲理,但也并诙谐幽默。我与石梁先生讲述的方式虽然不同,但其中的用心却是一样的。
    人世间最正经最庄严的事无过于忠孝这两种事了,但是东方朔以滑稽的方式来进谏,老莱子偏偏用穿戴彩色的衣服来让父母高兴以尽孝道。在国君和父母身边尚且不回避诙谐,何况我这种不在国君和父母身边的人呢?如果当世之人听到端庄严肃的道德说教就感到讨厌,哪如听我这些诙谐搞笑却深入内心不能忘记的故事呢?
    我就是想要在诙谐搞笑之中蕴含严肃而富有哲理的内容,让晚辈青年们听了之后就忘记疲倦。所以同样是一块儿糖,伯夷见到后认为这可以充饥,而盗跖见到后认为这可以润滑门轴。如果有几个人听到我的话后能够好好地运用,就像用枯黄的叶子来让孩子停止哭泣,未必不是小孩子止哭的良药。
    岁乙未九月哉生明日,陶庵老人写于龙出之渴旦庐。
    三、写作(70分)
    24. 完成作文。
    面对生活中的伤痛,有人执着于治愈,有人则选择带着伤痛活下去。
    究竟该如何面对伤痛,你又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在苦厄中寻找诗意人生
    面对人生的苦难与伤痛,有些人执着于治愈,希图彻底消除苦痛,而有些人却认为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人生在世,肉体与精神的苦厄总有无法消解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应是在苦厄中寻找诗意人生。
    医生能治愈的仅是肉体的伤痛,即使如此,治愈也仅仅是“有时”的。常常,对于肉体的磨难,医生也只能“帮助”或是“安慰”。史铁生瘫痪的双腿一如他瘫痪的精神,“无法治愈”使他一度忘记生的意义,疾病几欲逼疯了他,使他一心向死。肉体的磨难虽令他跌入地狱,但他在文学中找寻回了生的意义。他在《我与地坛》中如此写道:“当一个人理解了生命的意义,苦难与悲剧也是幸福。”他带着他残缺的肉体与病痛,活出的是完整的人生。
    不仅是肉体的磨难,人世间来自生活的苦厄折磨着精神,似乎生命本身是经历苦难而洗尽铅华的过程。人们总为了“治愈”而费尽力气,却忘记“治愈”本身是一种强求,人生的苦厄是生活的强行画押,重要的并非“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世界以痛吻我,我将报之以歌”。
    面对人生的种种苦厄,治愈并非从根源上解决痛苦。生命的苦厄源源不断,甚至“治愈”之后依旧残存着精神上的苦痛。既然无法治愈,不如思考生活的意义。倘若生命的意义是追寻“美”,那么,苦厄也是一种美,悲剧也是一种美。我们无需治愈它,也无需强逼迫自己成为装满苦难而生活着的容器。我们直面病痛,是在直面一种生命的美感。我们带着病痛活下去,并非带着沉重的镣铐,而是带着丰厚的羽翼在活着。我们能笑对苦厄,并与之共舞。
    尼采在《悲剧诞生》中,曾提出两个不同的对立面。日神精神乃为生活的外观,他遮盖生活的面纱而扩散表面的美好,而最接近生活本真的却是揭露生活、直面悲剧的酒神精神。“倘若生命是台悲剧,那便有声有色地演出这场悲剧”,这是一种果敢的人生,有硬度有丰满度的人生,这是一个人的个体对生命的苦厄最有力的抗争。“美,能让人在任何境遇下活出生命的意义,我们不仅要带着病痛活下去,更要活出诗意的人生。
    疾病与苦厄的脚镣困不住渴望飞翔与共舞的心灵,以诗意眼光看待人生,则“生命”无不是供我垂钓的河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针对“面对生活中的伤痛”这一情境,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第一种重在“治愈”,也是就追求完全地克制或者消除疾病、病痛。而第二种观点则与此相反,他们认为有时候这个世界的疾病、苦难本身,很多情况下是不可能被彻底治愈、消除的,这一观点是从普遍性的角度告诫人们人世的种种苦厄不断,在接连的苦厄中更需要的是坚强乐观的生活下去,即面对苦厄的态度。
    治愈、解除苦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期待;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与灾病、苦厄的伴生状态,虽然是生命的无奈,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我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所以,面对苦厄时,我们可以用自身的力量去对抗它,坚强地活下去。
    写作时,可结合近几年的疫情现状,从坚强的意志力,内心的温暖强大,激发内驱力等角度去立意。首先明确:治愈人们身体上、生活中的伤痛只是第一步,或者最简单的一步,灾难过后的心理创伤,留下的永远的伤痛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然后分析:治愈虽然是最优解,但是因为最优解具有不可能被彻底兑现的属性,所以在最优解之外,我们最重要的,是让自己拥有一种期待——人生并不是应该在一种彻底完美,舒适,无病的状态下生活,而是应该不断调整内心,不断让自己和疾病处在一种“共生”的状态下,尽可能的积极的生活。总的来说,如何理智地认识并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伤痛是本文写作的重心,把握了这一点,作文也就不难完成了。
    立意:
    1.苦厄打不垮,淬炼铸辉煌。
    2.如何面对伤痛是人生的必修课。
    3.苦难不可小觑,信心不可动摇。
    4.让肉体的病痛成为精神的兴奋剂。
    相关试卷

    上海市格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上海市格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上海市格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上海市格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上海市格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上海市格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7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4届上海市格致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