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新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5009694/0-170036019885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化学新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5009694/0-170036019889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化学新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5009694/0-170036019891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化学新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展开这是一份高考化学新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试验的做法不正确的是,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下列除杂质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是,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分液时,分液漏斗的上层液体应由上口倒出
B.用加热分解的方法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固体
C.配置0.1000 ml·L-1氢氧化钠溶液时,将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需用玻璃棒引流
D.检验NHeq \\al(+,4) 时,往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微热,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逸出的气体
解析:选D。A.分流漏斗下端的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正确;B.碳酸钠比碳酸氢钠稳定,碳酸氢钠加热分解,正确;C.必须要引流,正确;D.氨气呈碱性,应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错误。
2.下列实验操作与安全事故处理均正确的是( )
①做银镜反应实验后的试管内壁附有银,可用氨水清洗 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时,只需使用1次玻璃棒 ③欲从碘水中分离出I2,可将适量的CCl4加入碘水中振荡,静置分层后分液 ④将饱和氯化铁溶液煮沸,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 ⑤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的水浴温度时,不慎打破水银球,用滴管将水银吸出放入水封的小瓶中,残破的温度计插入装有硫粉的广口瓶中 ⑥用试管夹从试管底由下往上夹住距试管口约1/3处,手持试管夹长柄末端,进行加热 ⑦制备乙酸乙酯时,将乙醇和乙酸依次加入到浓硫酸中 ⑧把玻璃管插入橡胶塞孔时,用厚布护手,紧握用水湿润的玻璃管插入端,缓慢旋进塞孔中
A.①②③④ B.②⑤⑥⑦
C.③⑤⑥⑧ D.⑤⑥⑦⑧
解析:选C。银镜反应实验后,一般用稀HNO3清洗试管内壁的银;在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物质的溶解、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都需要使用玻璃棒;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是将饱和氯化铁溶液加到沸水中,而不是将其加热煮沸;制备乙酸乙酯时,三种液体的滴加顺序为将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最后加入乙酸。
3.(2013·高考重庆卷)按以下方案可以从海洋动物柄海鞘中提取具有抗肿廇活性的天然产物。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步骤(1)需要过滤装置 B.步骤(2)需要用到分液漏斗
C.步骤(3)需要用到坩埚 D.步骤(4)需要蒸馏装置
解析:选C。步骤(1)得到滤液和不溶性物质,所以为过滤,故A项正确;步骤(2)得到水层溶液和有机层溶液,所以为分液,仪器为分液漏斗,故B项正确;步骤(3)由水层溶液析出固体,需要加热蒸发,仪器为蒸发皿,故C项错误;步骤(4)从有机层溶液中得到甲苯,需要蒸馏,故D项正确。
4.(2013·高考福建卷)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易燃试剂与强氧化性试剂分开放置并远离火源
B.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
C.在50 mL量筒中配制0.1000 ml·L-1碳酸钠溶液
D.金属钠着火时,用细沙覆盖灭火
解析:选C。A项:燃烧过程是一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易燃试剂作还原剂,在强氧化性试剂存在下,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就容易发生火灾,正确;B项:氨气是碱性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正确;C项:量筒不能用作配制溶液的仪器,不正确;D项:金属钠遇到水或二氧化碳都会发生反应,所以金属钠着火时,用细沙覆盖灭火,正确。
5.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解析:选C。A中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2H2;B中Na2CO3与NaHCO3的位置应互换;D中不能用NaOH溶液吸收乙酸乙酯。
6. (2014·浙江宁波调研)实验室里不同化学试剂的保存方法不尽相同,①NaOH溶液 ②大理石 ③NaCl溶液 ④稀硝酸4种试剂通常各自存放在如下图所示的玻璃试剂瓶中。按照试剂瓶的顺序存放试剂序号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②①③④
解析:选D。NaOH溶液放在带橡胶塞的无色细口玻璃瓶中,大理石放在广口瓶中,NaCl溶液放在无色细口试剂瓶中,浓、稀硝酸均保存在带玻璃塞(不能用橡胶塞)的棕色细口玻璃瓶中。
7.用托盘天平称取10.1 g NaOH试样,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将NaOH放在天平左边托盘中的纸片上
B.将NaOH放入烧杯中(烧杯事先已称重),并放在天平左边托盘上
C.用镊子取出标定为10.1 g的砝码放在天平右边的托盘上
D.用镊子取出标定为10 g的砝码放在天平左边的托盘上,并将游码向右移到0.1 g位置上
(5)将上述装置改为简易实验装置,除导管外,还需选用的仪器为________(选填下列仪器的编号)。
a.烧杯 b.试管 c.广口瓶 d.容量瓶 e.量筒 f.单孔塞 g.双孔塞
解析:(1)反应管的作用是吸收SO2,所以剩余的气体是N2、O2。量气管中增加的水的体积是N2、O2的体积。
(2)若反应管内溶液蓝色消失,说明其中的I2已消耗完,此时若再通入待测混合气体,其中的SO2不能被吸收,所测得的SO2的含量会偏低。
(3)反应管中的试剂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吸收SO2,二是要有明显的实验现象以利判断是否完全反应。酸性高锰酸钾或溴水都可作为吸收剂。
(4)考察化学计算能力,根据题给反应可得:V(SO2)%=22.4cVa/22.4c(Va +Vb)×100%
(5)量气管可用量筒代替,反应管可用试管或广口瓶代替,所以可以有如下三种组合:b、c、e、g或b、e、g或c、e、g。
答案:(1)N2、O2 (2)偏低 (3)酸性高锰酸钾或溴水 (4)×100%
(5)b、c、e、g或b、e、g或c、e、g。
1.下列实验装置不适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
解析:选D。 A为萃取装置,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B装置可用于分离易升华的物质(如I2);C为过滤装置,用于分离液体与固体;D装置中温度计测量的是反应混合液的温度,不是蒸馏装置。
2.(2014·南昌模拟) 下列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可行的是( )
A.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鉴别两瓶无色溶液:Na2SO4和NaCl
B.用澄清石灰水检验SO2气体中是否混有CO2
C.NO比空气重,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D.可用萃取、分液再蒸馏的方法提取碘水中的碘
解析:选D。A选项:两种溶液中都会生成白色沉淀。B选项:SO2和CO2都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选项:NO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NO2。
3.下列各组物质的无色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即可鉴别的是( )
①KOH Na2SO4 AlCl3 ②NaHCO3 Ba(OH)2 H2SO4 ③盐酸 Na[Al(OH)4] NaHSO4
④Ca(OH)2 Na2CO3 BaCl2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①中KOH和AlCl3互滴现象不同,另一种是Na2SO4,可以鉴别;②中H2SO4和NaHCO3反应生成气体,且二者和Ba(OH)2均生成白色沉淀,BaCO3遇H2SO4又能产生气体;③中盐酸、NaHSO4分别与Na[Al(OH)4]反应的现象相同;④中Ca(OH)2、BaCl2分别与Na2CO3反应现象相同,无法区分开Ca(OH)2与BaCl2。
4.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解析:选D。BaSO4和BaCO3都不溶于水,通过水溶解、过滤不能除去杂质,A选项错误;CO2会和饱和Na2CO3溶液反应生成NaHCO3,B选项错误;乙酸乙酯会在NaOH溶液中水解,C选项错误;蛋白质在浓(NH4)2SO4溶液中发生盐析反应而析出,经过过滤除去葡萄糖,再将析出的蛋白质重新溶于水,D选项正确。
5.能鉴别MgI2、AgNO3、Na2CO3、NaAlO2四种溶液的试剂是( )
A.HNO3 B.KOH
C.BaCl2 D.NaClO
解析:选A。本题考查物质的鉴别。HNO3氧化I-生成棕色的碘,与Na2CO3反应产生无色的CO2气体,与NaAlO2反应先生成白色沉淀然后溶解,现象均不同。
6.下表为各物质中所含有的少量杂质以及除去这些杂质应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
解析:选A。A,加入氯化铁会引入杂质Cl-,故不正确;B,加入铁粉置换出铜,通过过滤而除去铜及过量的铁粉,故正确;C,利用氢氧化铜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再用浓硫酸干燥氢气,故正确;D,利用碳酸钙不溶于水,溶解后过滤再蒸发即可,故正确。
7.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除去CO2中混有的HCl: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气
B.除去BaCO3固体中混有的BaSO4:加过量盐酸后,过滤、洗涤
C.除去FeCl2溶液中混有的FeCl3:加入过量铁粉,过滤
D.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加适量稀硝酸后,过滤、洗涤
解析:选C。除去CO2中混有的HCl,应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气,A错;除去BaCO3固体中混有的BaSO4时,加盐酸会将BaCO3固体反应掉,剩下BaSO4固体,B错;除去FeCl2溶液中混有的FeCl3时,应加入过量铁粉,过滤,C对;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时,加稀HNO3会将Cu粉也反应掉,应加适量稀盐酸,过滤、洗涤,D错。
8.下列除杂质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铁粉中混有铝粉:加入过量烧碱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B.FeCl2溶液中混有FeCl3: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C.Na2CO3固体中混有少量NaHCO3:加入过量NaOH溶液
D.氯气中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将混合气体通过盛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
解析:选C。Na2CO3固体中混有NaHCO3,应该用加热的方法除去。
9.(2014·江苏南通市第二次模拟)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上图所示装置制取并收集氨气
B.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湿润的pH试纸上测定溶液的pH
C.用铂丝蘸取某溶液于无色火焰灼烧,火焰呈浅紫色,证明其中含K+
D.在苯和苯酚的混合液中加入足量的浓溴水,振荡、过滤分离出苯酚
解析:选C。A项,导管口没有伸到试管底部收集氨气;B项,测溶液的pH,不能湿润pH试纸;C项,没有透过蓝色钴玻璃,火焰己呈浅紫色,说明没有其他离子的干扰,当然能证明其中含K+;D项,三溴苯酚难溶于水,但易溶于苯,在苯中不能沉淀。
10.(双选)下列化学实验事实及其解释都正确的是( )
A.向碘水中滴加CCl4,振荡静置后分层,CCl4层呈紫红色,说明可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
B.向SO2水溶液中滴加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BaSO3难溶于盐酸
C.向0.1 ml·L-1 FeSO4溶液中滴加少量酸性KMnO4溶液,KMnO4溶液褪色,说明Fe2+具有氧化性
D.向2.0 mL浓度均为0.1 ml·L-1的KCl、KI混合溶液中滴加1~2滴0.01 ml·L-1 AgNO3溶液,振荡,沉淀呈黄色,说明AgCl的Ksp比AgI的Ksp大
解析:选AD。BaSO3溶于盐酸,B中所述实验事实不正确;C中KMnO4溶液褪色,说明Fe2+有还原性,C不正确。
11.可用于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有:
A.分馏 B.盐析 C.过滤 D.重结晶
E.升华 F.渗析 G.电解 H.加热分解
I.蒸馏 J.灼热氧化
如欲分离或提纯下列各组混合物,请选择上述方法中最合适者,并将相应字母填入题后空格内:
(1)从石油中分离出汽油和煤油等成分________;
(2)除去淀粉溶液中的少量碘化钠________;
(3)从油脂皂化反应后的混合液中分离出高级脂肪酸钠________;
(4)除去粗铜中锌、银等金属________;
(5)除去水中的Na+、SOeq \\al(2-,4)、Cl-等杂质________;
(6)除去KNO3晶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基本实验方法。
答案:(1)A (2)F (3)B (4)G (5)I (6)D
12.实验室需要纯净的NaCl溶液,但现有的NaCl晶体混有少量Na2SO4和(NH4)2CO3,请设计实验除去杂质,并回答下列问题:
(1)除去(NH4)2CO3用加热好还是加强碱后再进行加热好?
你选择的是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NH4)2CO3已除尽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去SOeq \\al(2-,4)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SOeq \\al(2-,4)已除尽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比较NaCl和(NH4)2CO3的性质差异结合除杂的基本原则,不难得出加热好。判断(NH4)2CO3是否被除尽时,要注意只能用盐酸,否则会带来杂质。除去SOeq \\al(2-,4)是使用过量的BaCl2溶液,接着又要用过量的Na2CO3溶液来除去过量的BaCl2(二者不能颠倒),最后用适量的盐酸除去过量的Na2CO3。
答案:(1)加热好 因加热操作简单,节省试剂,且不引入新的杂质 将残留物溶于水后加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
(2)先加入过量BaCl2溶液,再加入过量Na2CO3溶液,过滤后,滤液中加入盐酸取加入BaCl2后的上层清液,再滴入少量BaCl2,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13.(2014·徐州模拟) 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步骤与操作来定性检验茶叶中含有的少量钙、铁、铝三种元素。(已知草酸钙是一种白色沉淀)。
已知Ca2+、Al3+、Fe3+完全形成相应氢氧化物沉淀的pH如下表:
(1)步骤①中加入盐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调节pH至6~7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沉淀X所含主要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
(4)写出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剂A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工艺流程可知:茶叶灰加盐酸溶解过滤后得到含Al3+、Fe3+、Ca2+的溶液,用浓氨水调至pH至6~7时,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判断沉淀X为Fe(OH)3和Al(OH)3,而滤液中的Ca2+与C2Oeq \\al(2-,4)结合生成CaC2O4沉淀。
答案:(1)使茶叶中的钙、铁、铝元素转化为离子
(2)使Fe3+、Al3+转化为沉淀
(3)Al(OH)3、Fe(OH)3
(4)Ca2++C2Oeq \\al(2-,4)===CaC2O4↓
(5)硫氰化钾溶液(KSCN)
14.(2014·宝鸡模拟) 某矿抽出的废液中含有大量的K+、Cl-、Br-,还有少量的Ca2+、Mg2+、SOeq \\al(2-,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获取这种废液来制取较纯净的氯化钾晶体及液溴(Br2),他们设计了如下流程:
可供试剂a、b的选择试剂:饱和Na2CO3溶液、饱和K2CO3溶液、KOH溶液、BaCl2溶液、Ba(NO3)2溶液、H2O2溶液、KMnO4(H+)溶液、稀盐酸。
请根据以上流程,回答相关问题:
(1)试剂a应该选用________。
(2)操作①、②、③、④、⑤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萃取、过滤、分液、过滤、蒸发结晶
B.萃取、分液、蒸馏、过滤、蒸发结晶
C.分液、萃取、过滤、过滤、蒸发结晶
D.萃取、分液、分液、过滤、蒸发结晶
(3)除去无色液体Ⅰ中的Ca2+、Mg2+、SOeq \\al(2-,4),选出b所代表的试剂,按滴加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调节pH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操作⑤中用到的瓷质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
解析:(1)由加入CCl4及得到深红棕色液体知,试剂a是将Br-氧化为Br2,所以试剂a应具有氧化性,所以试剂a应选用H2O2溶液。
(2)由流程图知,无色液体Ⅰ中含有K+、Cl-、Ca2+、Mg2+、SOeq \\al(2-,4),无色液体Ⅲ中只含有K+、Cl-,则试剂b的作用是:除去Ca2+、Mg2+、SOeq \\al(2-,4)。操作①是萃取,操作②是将互不混溶的两液体分开——分液,操作③是将沸点不同的、互相混溶的两液体分开——蒸馏,操作④是将溶液与沉淀分离开来——过滤,操作⑤是将KCl晶体从其水溶液中提取出来——结晶。
(3)由于除杂时除杂试剂需过量,且不能引入新杂质,所以欲除去Ca2+,需加入K2CO3溶液;欲除去Mg2+,需加入KOH溶液;欲除去SOeq \\al(2-,4),需加入BaCl2溶液;所以欲除去KCl溶液中的Ca2+、Mg2+、SOeq \\al(2-,4),只要满足BaCl2溶液加在K2CO3溶液之前即可,KOH溶液可加在任意位置。
(4)由以上知,溶液中还含有杂质COeq \\al(2-,3)和OH-,所以需用盐酸来中和剩余的KOH及K2CO3,调节pH=7的操作方法是:滴加稀盐酸,无气体产生时,用pH试纸测定至pH=7。
(5)由于操作⑤的实验步骤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所以该操作用到的瓷质仪器是蒸发皿。
答案:(1)H2O2溶液 (2)B
(3)BaCl2溶液、饱和K2CO3溶液、KOH溶液(或KOH溶液、BaCl2溶液、饱和K2CO3溶液或BaCl2溶液、KOH溶液、饱和K2CO3溶液)
(4)中和过剩的KOH及K2CO3 滴加稀盐酸,无气体产生时,用pH试纸测定至pH=7
(5)蒸发皿
1.某氯原子的质量是a g,12C原子的质量是b g,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一定是eq \f(12a,b)
②m g该氯原子的物质的量一定是eq \f(m,aNA)
③该氯原子的摩尔质量是aNA g/ml
④a g该氯原子所含质子数是17 ml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D。①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根据各种氯原子在自然界所占的原子百分含量算出来的平均值,不是某种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②m g该氯原子的原子个数为eq \f(m,a),物质的量为eq \f(m,aNA) ml;③NA个该氯原子的质量为aNA g,即该氯原子的摩尔质量是aNA g/ml;④a g该氯原子的物质的量为eq \f(1,NA) ml,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为eq \f(17,NA) ml,质子数为17。
2.如图表示1 g O2与1 g X气体在相同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压强(p)与温度(T)的关系,则X气体可能是( )
A.C2H4 B.CH4
C.CO2 D.NO
解析:选C。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由图可知,相同温度时,p(O2)>p(X),在同质量、同体积条件下,气体相对分子质量与压强成反比,即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压强越小。只有CO2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O2,故C项正确。
3.(2014·河北质量监测)由16O和C18O组成的混合气体与同温、同压下空气(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的密度相同,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混合气体中C16O与C18O的分子数之比为14∶15
B.混合气体中C16O与C18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C.混合气体中C16O与C18O的质量之比为15∶14
D.混合气体中C16O与C18O的密度之比为1∶1
解析:选B。C16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C18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它们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利用十字交叉法很容易求出其物质的量之比为1∶1。A项的答案应改为1∶1;C项的答案应改为14∶15;D项错,气体密度与摩尔质量成正比例关系,答案应改为14∶15。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标准状况下,1 L HCl和1 L H2O的物质的量相同
②标准状况下,1 g H2和14 g N2的体积相同
③28 g CO的体积为22.4 L
④两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同,则它们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也相同
⑤在同温同体积时,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越大,则压强越大
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与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②③⑥ D.④⑤⑥
解析:选B。标准状况下H2O不是气体,而HCl为气体,所以虽然二者等体积,但物质的量不相同,①错误;同样在④中所指的物质不一定是气体,所以④错误;标准状况下,1 g H2和14 g N2的物质的量均为0.5 ml,故体积相同,②正确;③中28 g CO的物质的量是1 ml,但条件不确定,所以不一定是22.4 L,③错误;在同温同体积时,气体的压强与物质的量成正比,所以物质的量越大,则压强越大,⑤正确;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⑥正确,故选B。
5.(2014·石家庄质检)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1 ml氦气含有的电子数目为4NA
B.若CH3COONa溶液中CH3COO-的数目为NA,则Na+的数目大于NA
C.一定条件下,1 ml N2和3 ml H2混合,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6NA
D.标准状况下,11.2 L己烷中含有的化学键数目为9.5NA
解析:选B。A选项,氦气为单原子分子,1 ml氦气含有的电子数为2NA;B选项,由于CH3COO-水解,Na+数目应大于CH3COO-数目;C选项,由于N2和H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转移的电子数小于6NA;D选项,标准状况下己烷为液体,11.2 L己烷不是0.5 ml。
6.(2014·海淀区高三期末)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46 g乙醇中含有的化学键数为7NA
B.1 ml氯气和足量NaOH溶液反应转移电子数为2NA
C.1 ml OH-和1 ml -OH(羟基)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 9NA
D.10 L 0.1 ml·L-1的Na2CO3溶液中,Na+、COeq \\al(2-,3) 总数为3NA
解析:选C。A选项,乙醇的结构式为,46 g乙醇为1 ml,应含8NA个化学键,错误;B选项,1 ml Cl2和NaOH溶液反应转移电子数为NA,错误;D选项,由于COeq \\al(2-,3)水解,10 L ml/L的Na2CO3溶液中Na+、COeq \\al(2-,3)总数小于3NA。
7.(2014·河北质量检测)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00 g 63%的浓硝酸中含氧原子个数为3NA
B.5.6 g铁与硫蒸气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
C.标准状况下,CO和C2H4的混合气体22.4 L,其质量为28 g
D.58.5 g NaCl晶体中含有NaCl分子数为NA
解析:选C。A项错,水中还含有氧原子;B项错,铁与硫反应生成FeS,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D项错,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其晶体中不含分子。
8.(2014·西城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等质量的乙烯和丙烯中,所含碳原子数之比为2∶3
B.等体积、等浓度的NH4Cl溶液和稀氨水中,所含NHeq \\al(+,4)的数目相等
C.等物质的量的Cl2分别与足量的Fe和Cu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相等
D.等物质的量的过氧化钡(BaO2)和Ba(OH)2固体中,阴阳离子个数之比为2∶1
解析:选C。乙烯、丙烯最简式相同,质量相等时,其碳原子数之比为1∶1,A项错误。NH4Cl是强电解质而NH3·H2O是弱电解质,等体积、等浓度的NH4Cl溶液和稀氨水中,前者所含NHeq \\al(+,4)的数目多,B项错误。过氧化钡(BaO2)中,阴阳离子个数之比为1∶1,Ba(OH)2中,阴阳离子个数之比为2∶1,故D项错误。
9.有Na2SO4和Fe2(SO4)3的混合溶液,已知其中Fe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4 ml/L,SOeq \\al(2-,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7 ml/L,则此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1 ml/L B.0.15 ml/L
C.0.2 ml/L D.0.25 ml/L
解析:选C。根据电荷守恒可知,混合溶液中Na+、Fe3+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SOeq \\al(2-,4)所带的负电荷总数,于是有c(Na+)×1+c(Fe3+)×3=c(SOeq \\al(2-,4))×2,即c(Na+)+3×0.4 ml/L=2×0.7 ml/L,解得c(Na+)=0.2 ml/L。
10.(2014·长春调研)某学生用NaHCO3和KHCO3组成的某固体混合物进行实验,测得如表所示数据(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分析表中数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①可以计算出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B.由②、③可知:混合物质量增加,气体体积没有变化,说明盐酸已经反应完全
C.由①、②可知:①中的固体不足而完全反应
D.由①可以计算出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解析:选A。由②、③,固体质量增加,而气体体积不变,则盐酸完全反应,B项对;由①、②中eq \f(16.56,9.2)=1.8,而eq \f(8.36,2.24)=1.5,说明①中加入混合物9.2 g时盐酸过量,固体完全反应,而②中加入混合物16.56 g时盐酸少量,固体有剩余,C项对;应根据①中数据计算混合物成分,根据②或③中数据计算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根据①中数据,假设NaHCO3和KHC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 ml、y ml,则84x+100 y=9.2,x+y=0.1,解得x=y=0.05,D项对;根据HCOeq \\al(-,3)+H+===H2O+CO2↑,由②或③中数据得c(HCl)=eq \f(3.36/22.4,0.05)=3.0(ml/L),A项错。
11.在标准状况下,①6.72 L CH4气体 ②3.01×1023个HCl气体分子 ③13.6 g H2S气体 ④0.2 ml NH3,按下列要求对这四种气体的关系从大到小进行排列(用上述数字序号表示):(1)标准状况下四种气体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种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四种气体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3 ml、0.5 ml、0.4 ml、0.2 ml。
(1)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与物质的量成正比,所以有
V(HCl)>V(H2S)>V(CH4)>V(NH3)。
(2)四种气体的质量分别为:
m(CH4)=0.3 ml×16 g/ml=4.8 g
m(HCl)=0.5 ml×36.5 g/ml=18.25 g
m(H2S)=13.6 g
m(NH3)=0.2 ml×17 g/ ml=3.4 g。
答案:(1)②>③>①>④ (2)②>③>①>④
12.某校化学小组学生进行“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的实验。操作如下:用质量和容积都相等的烧瓶收集气体,称量收集满气体的烧瓶质量。数据见下表(已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数值)。
已知标准状况下烧瓶的容积为0.293 L,烧瓶和空气的总质量是48.4212 g。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A、B、C、D、E、F是中学常见的气体。
(1)上述六种气体中,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写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E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少量D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B、C可能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设烧瓶的质量为m,盛空气时,eq \f(48.4212 g-m,29 g·ml-1)×22.4 L·ml-1=0.293 L,m=48.04 g,再由阿伏加德罗定律可得eq \f(48.4082 g-48.04 g,M(A) g·ml-1)=eq \f(0.293 L,22.4 L·ml-1),M(A)=28。
同理可推出D、E、F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6、30、64。
答案:(1)SO2 (2)30 (3)CaC2+2H2O===Ca(OH)2+C2H2↑ (4)N2、CO、C2H4
13.实验室需要配制0.50 ml·L-1 NaCl溶液480 mL。
按下列操作步骤填上适当的文字,以使整个操作完整。
(1)选择仪器。完成本实验所必需的仪器有:托盘天平(精确到0.1 g)、药匙、烧杯、玻璃棒、________、________以及等质量的两片滤纸。
(2)计算。配制该溶液需取NaCl晶体________g。
(3)称量。
①天平调平之后,应将天平的游码调至某个位置,请在下图中用一根竖线标出游码左边缘所处的位置:
②称量过程中NaCl晶体应放于天平的________(填“左盘”或“右盘”)。
③称量完毕,将药品倒入烧杯中。
(4)溶解、冷却,该步实验中需要使用玻璃棒,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转移、洗涤。在转移时应使用________引流,需要洗涤烧杯2~3次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定容,摇匀。
(7)将配好的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倒入指定的试剂瓶,并贴好标签,注明配制的时间、溶液名称及浓度。
(8)在配制过程中,某学生观察定容时液面情况如图所示,所配溶液的浓度会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解析:配制480 mL的0.50 ml·L-1的NaCl溶液,必须用500 mL的容量瓶。m(NaCl)=0.50 ml·L-1×0.50 L×58.5 g·ml-1=14.6 g(托盘天平精确到0.1 g)。用托盘天平称量时,物品放在左盘,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一般步骤为: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签。定容时仰视液面会造成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低。
答案:(1)500 mL容量瓶 胶头滴管 (2)14.6[来源:学.科.网]
(3)①
②左盘 (4)搅拌,加速NaCl溶解 (5)玻璃棒 保证溶质全部转移入容量瓶中 (8)偏低
14.在120 ℃,101 kPa条件下,由H2、CH4、CO组成的混合气体a mL,通入一定量(设为x mL)氧气使其完全燃烧。
(1)若a mL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消耗相同条件下氧气的体积也为a mL(即x=a),则原混合气体中CH4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
(2)若完全燃烧后生成CO2和H2O(g)的总体积在相同条件下为2a mL,则原混合气体中CH4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现要测定原混合气体中H2的体积分数,还必须知道相同条件下的其他数据,可以是________(填选项字母)。
A.2a mL混合气体的密度
B.生成CO2气体的总体积
C.生成H2O(g)的总质量
(3)若原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生成的气体中只有CO2和H2O(g),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等体积H2、CH4和CO的混合气体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时,消耗等体积的氧气,设H2和CO体积和为x,CH4体积为y,则x+y=eq \f(x,2)+2y,解得y∶x=1∶2,所以CH4的体积分数为1/3。
(2)同理,H2和CO燃烧生成H2O和CO2体积和为x,CH4燃烧生成2y体积的H2O和y体积的CO2,所以x+3y=2(x+y),解得x∶y=1∶1,所以CH4的体积分数为50%。
(3)若a mL全部是CO或H2,则完全燃烧时消耗O2的体积为eq \f(a,2);若a mL全部是CH4,则完全燃烧时消耗O2的体积为2a,所以得0.5a
1.下列关于物质的量浓度表述正确的是( )
A.0.3 ml·L-1的Na2SO4溶液中含有Na+和SOeq \\al(2-,4)的总物质的量为0.9 ml
B.1 L水吸收22.4 L氨气时所得氨水的浓度是1 ml·L-1
C.在K2SO4和NaCl的中性混合水溶液中,如果Na+和SOeq \\al(2-,4)的物质的量相等,则K+和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同
D.10 ℃时,100 mL 0.35 ml·L-1的KCl饱和溶液蒸发掉5 g水冷却到10 ℃时,其体积小于100 mL,它的物质的量浓度仍为0.35 ml·L-1
答案:D
2.下列溶液中,跟100 mL 0.5 ml/L NaCl溶液中所含的Cl-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是( )
A.100 mL 0.5 ml/L MgCl2溶液
B.200 mL 0.25 ml/L AlCl3溶液
C.50 mL 1 ml/L NaCl溶液
D.25 mL 0.5 ml/L HCl溶液
答案:D
3.V L Fe2(SO4)3溶液中含Fe3+m g,溶液中SOeq \\al(2-,4)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eq \f(56,V) ml/L B.eq \f(3m,56V) ml/L
C.eq \f(m,56V) ml/L D.eq \f(3m,112V) ml/L
答案:D
4.(2014·河南省豫北五校质量检测)向质量分数为2a%,体积为10 mL,物质的量浓度为c1 ml·L-1的稀H2SO4中加入V mL的水,使之质量分数变为a%,此时物质的量浓度为c2 ml·L-1,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V>10 2c2=c1
B.V<10 2c2>c1
C.V>10 2c2
解析:选C。因为水的密度小于稀H2SO4,要使10 mL稀H2SO4中溶质质量分数由2a%变为a%,则所加水的体积大于10 mL;由c=eq \f(1 000ρw,M)可知,当稀H2SO4中溶质质量分数变为原来的eq \f(1,2)时,其密度也变小,故其物质的量浓度小于原来的eq \f(1,2),故选项C正确。
5.利用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来配制0.5 ml·L-1的碳酸钠溶液1 000 mL,假如其他操作均是准确无误的,下列情况会引起配制溶液的浓度偏高的是( )
A.称取碳酸钠晶体100 g
B.定容时俯视观察刻度线
C.移液时,对用于溶解碳酸钠晶体的烧杯没有进行洗涤
D.定容后,将容量瓶振荡均匀,静置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于是又加入少量水至刻度线
解析:选B。A项碳酸钠晶体质量应为143 g,所以结果偏低;B项俯视观察时液面低于刻度线,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大;C项中不洗涤烧杯会损失溶质,导致结果偏低;D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是由于液体沾在瓶壁和磨口处所致,不会造成偏差,若加水则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
6.在t ℃时,将a g NH3完全溶于水,得到V mL溶液,假设该溶液的密度为ρ g·mL-1,质量分数为w,其中含有NHeq \\al(+,4)的物质的量是b m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溶质的质量分数w=eq \f(a,ρV-a)×100%
B.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eq \f(1 000a,35V)ml·L-1
C.溶液中c(OH-)=eq \f(1 000b,V)ml·L-1+c(H+)
D.向上述溶液中加入V mL水,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0.5w
解析:选C。溶质的质量分数w=eq \f(a,ρV)×100%,A项错误;氨水中的溶质在计算时以NH3为准,而不是以NH3·H2O为准,将w=eq \f(a,ρV)×100%代入公式c=eq \f(1 000ρw,M),化简可得c=eq \f(1 000a,17V),B错。由于水的密度大于氨水的密度,因此加入的水的质量大于原溶液质量,所以溶液质量分数就小于0.5 ω,D错。
7.(2014·湖北省荆州中学月考)如图是某学校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的硫酸试剂标签上的部分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硫酸 化学纯CP 500 mL
品名:硫酸
化学式:H2SO4
相对分子质量:98
密度:1.84 g/cm3
质量分数:98%
A.该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9.2 ml/L
B.1 ml Fe与足量的该硫酸反应产生2 g氢气
C.配制200 mL 4.6 ml/L的硫酸需取该硫酸50 mL
D.等质量的水与该硫酸混合后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9.2 ml/L
解析:选C。本题考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根据c=eq \f(1 000×ρ×w,M),该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eq \f(1 000×1.84×98%,98) ml/L=18.4 ml/L,A项错;该硫酸为浓硫酸,铁遇浓硫酸会发生钝化,B项错;等质量的该硫酸的体积小于水的体积,因此混合后溶液的体积大于原硫酸体积的2倍,故该硫酸与水等质量混合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小于9.2 ml/L,D项错。
8.用CuSO4·5H2O配制0.1 ml/L CuSO4水溶液,下面所列的方法正确的是( )
A.取25 g CuSO4·5H2O溶于1 L水中
B.将CuSO4·5H2O干燥去掉结晶水,取16 g溶于水制成1 L溶液
C.将25 g CuSO4·5H2O溶于水制成1 L溶液
D.取12.5 g CuSO4·5H2O溶于500 mL水中
解析:选C。CuSO4·5H2O的摩尔质量是250 g/ml,25 g CuSO4·5H2O的物质的量是0.1 ml。将其溶解到水中,配成1 L溶液,即是0.1 ml/L的CuSO4溶液。将25 g CuSO4·5H2O溶在1 L水中或将12.5 g CuSO4·5H2O溶在500 mL水中,溶液的体积都不是1 L或500 mL,所得溶液浓度不是0.1 ml/L。将CuSO4·5H2O干燥去掉结晶水后得CuSO4,但由于CuSO4·5H2O干燥去掉结晶水时不知何时结晶水完全去掉,无法保证所取固体为纯CuSO4,此法不正确,且此法不符合最简单原则。
9.(2014·泰州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100 mL 3 ml·L-1的H2SO4跟100 mL H2O混合,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变为1.5 ml·L-1
B.把200 mL 3 ml·L-1的BaCl2溶液跟100 mL 3 ml·L-1的KCl溶液混合后,溶液中的c(Cl-)仍然是3 ml·L-1
C.把100 g 20%的NaCl溶液跟100 g H2O 混合后,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0%
D.把100 mL 20%的NaOH溶液跟100 mL H2O混合后,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0%
解析:选C。A项,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体积不一定是200 mL,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不一定为1.5 ml·L-1;B项,3 ml·L-1的BaCl2溶液中c(Cl-)=6 ml·L-1,混合后,溶液中的c(Cl-)不是3 ml·L-1;D项,把100 mL 20%的NaOH溶液跟100 mL H2O混合后,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10%。
10.(2014·江南十校联考)3 g镁铝合金与100 mL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得到无水硫酸盐17.4 g,则原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1 ml·L-1 B. 1.5 ml·L-1
C. 2 ml·L-1 A. 2.5 ml·L-1
解析:选B。由镁铝合金到无水硫酸盐,固体增重的质量为SOeq \\al(2-,4)的质量,则n(H2SO4)=n(SOeq \\al(2-,4))=eq \f(17.4-3,96) ml=0.15 ml,故c(H2SO4)=eq \f(0.15 ml,0.1 L)=1.5 ml·L-1,B项对。
11.(2014·江西九校联考)试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24 g A和40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4 ml C和32 g D,则C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
(2)把1 ml Na和1 ml Mg分别投入到等量且过量的盐酸中,分别得到溶液a和b,则溶液a和b的质量关系为ma________mb。
(3)如图为实验室某浓盐酸试剂瓶的标签上的有关数据,试根据标签上的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盐酸
分子式:HCl
相对分子质量:36.5
密度:1.19 g·mL-1
HCl的质量分数:36.5%
①该浓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ml·L-1。
②标准状况下,1.00 L水(密度为1.00 g·cm-3)吸收________L的HCl可制得上述浓盐酸。
解析:(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m(C)=24 g+40 g-32 g=32 g,故M(C)=32 g/0.4 ml=80 g/ml。
(2)把1 ml Na和1 ml Mg分别投入到等量且过量的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均引起溶液增重22 g,故反应后两溶液质量仍相等。
(3)①假设取该盐酸1 L,则溶液中含有n(HCl)=[(1 000 mL×1.19 g·ml-1)×36.5%]/36.5 g·ml-1=11.9 ml,故其物质的量浓度为11.9 ml/L。②设需吸收x L HCl,则eq \f(x L,22.4 L·ml-1)÷[(36.5 g·ml-1×eq \f(x L,22.4 L·ml-1)+1 000g)÷1.19 g·mL-1]×1 000mL/L=11.9 ml/L,解得x=352。
答案:(1)80 g/ml (2)= (3)①11.9 ②352
12.(2014·泉州模拟)某同学欲用98%的浓H2SO4(ρ=1.84 g/cm3)配制500 mL 0.5 ml·L-1的稀H2SO4
(1)填写下列操作步骤:
①所需浓H2SO4的体积为________。
②如果实验室有10 mL、 20 mL、50 mL量筒,应选用________ mL量筒量取。
③将量取的浓H2SO4沿内壁慢慢注入盛有约100 mL水的烧杯里,并不断搅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立即将上述溶液沿玻璃棒注入________________中,并用50 mL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并将洗涤液注入其中,并不时轻轻振荡。
⑤加水至距刻度线________处,改用________加水,使溶液的凹液面最低点正好跟刻度线相平。盖上瓶塞,上下颠倒数次,摇匀。
(2)请指出上述操作中一处明显错误:________________。
(3)误差分析:请分析以下错误操作对所配制的溶液浓度的影响(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①若进行操作⑤定容时,眼睛俯视,则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将________。
②问题(2)的错误操作将导致所配制溶液的浓度________。
解析:(1)①代入公式进行计算: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1 000ρw/M=18.4 ml·L-1
由稀释公式c1V1=c2V2,求得所需的浓硫酸的体积为13.6 mL,量筒一般准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②根据浓硫酸的体积选用量筒的量程,要本着“接近”的原则,故要选20 mL量筒。
③因浓硫酸的稀释要放出大量的热,故不断搅拌的目的是使大量的热及时排出,防止液体飞溅。
④配制成500 mL溶液需要选用规格为500 mL的容量瓶。
⑤加水到距刻度线1 cm~2 cm处,应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的凹液面最低点正好跟刻度线相平。盖上瓶塞,上下颠倒数次,摇匀。
(2)没有将稀释后的浓硫酸冷却到室温是错误操作。
(3)①定容时视线的变化对溶液浓度的影响如下:
②没有将稀释后的浓硫酸冷却到室温将导致最终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高。
答案:(1)①13.6mL ②20 ③使大量的热及时排出,防止液体飞溅 ④500 mL的容量瓶 ⑤1 cm~2 cm 胶头滴管
(2)第④步没有将稀释后的浓硫酸冷却到室温
(3)①偏高 ②偏高
13.已知硫酸、氨水的密度与所加水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现有硫酸与氨水各一份,请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不写单位,用含c1、ρ1的代数式表示)。
(2)物质的量浓度为c1 ml·L-1的硫酸与水等体积混合(混合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ml·L-1。
(3)物质的量浓度为c2 ml·L-1的氨水与eq \f(1,5)c2 ml·L-1的氨水等质量混合,所得溶液的密度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ρ2 g·cm-3,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eq \f(3,5)c2 ml·L-1(设混合后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解析:(1)设硫酸体积为1 L进行计算;
(2)注意加水稀释后,可认为是两溶液的体积和;
(3)仔细观察图像,找出规律:氨水的浓度越小,密度越大。新*课标*第*一*网
答案:(1)eq \f(9.8c1,ρ1)% (2)c1/2 (3)大于 大于
14.在标准状况下,将224 L HCl气体溶于635 mL水中,所得盐酸的密度为1.18 g/cm3。试计算:
(1)所得盐酸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
(2)取出这种盐酸100 mL,稀释至1.18 L,所得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3)在40.0 mL 0.065 ml·L-1 Na2CO3溶液中,逐渐加入(2)所稀释的稀盐酸,边加边振荡。若使反应不产生CO2气体,加入稀盐酸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多少毫升?
(4)将不纯的NaOH样品1 g(样品含少量Na2CO3和水),放入50 mL 2 ml·L-1的盐酸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呈酸性,中和多余的酸又用去40 mL 1 ml·L-1的NaOH溶液。蒸发中和后的溶液,最终得到多少克固体?
解析:(1)n(HCl)=224 L/22.4 L·ml-1=10 ml,m(HCl)=10 ml×36.5 g·ml-1=365 g,盐酸的质量分数w=[365 g/(365 g+635 g)]×100%=36.5%。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1 000ρw/M=1 000×1.18×36.5%/36.5=11.8(ml·L-1)。
(2)根据c(浓)×V(浓)=c(稀)×V(稀)可知:c(稀)=11.8 ml·L-1×(0.1 L/1.18 L)=1 ml·L-1。
(3)n(Na2CO3)=0.040 L×0.065 ml·L-1=0.002 6 ml,设加入稀盐酸的体积最多不超过x mL,则:n(HCl)=1 ml·L-1×0.001x L=0.001x ml,根据反应Na2CO3+HCl===NaHCO3+NaCl有:0.002 6=0.001x,x=2.6。
(4)经过反应,蒸发中和后的溶液,最后所得固体为NaCl。根据Cl元素守恒有:
n(NaCl)=n(HCl)=0.050 L×2 ml·L-1=0.1 ml,
m(NaCl)=0.1 ml×58.5 g·ml-1=5.85 g。
答案:(1)36.5% 11.8 ml·L-1 (2)1 ml·L-1 (3)2.6 mL (4)5.85 g
物质
杂质
试剂
提纯方法
A
BaSO4
BaCO3
水
溶解、过滤、洗涤
B
CO2
SO2
饱和Na2CO3溶液
洗气
C
乙酸乙酯
乙酸
稀NaOH溶液
混合振荡、静置分液[来源:Z#xx#k.Cm]
D
蛋白质
葡萄糖
浓(NH4)2SO溶液4
盐析、过滤、洗涤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质应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
A
KNO3溶液
KOH
加入FeCl3溶液,并过滤
B
FeSO4溶液
CuSO4
加入过量铁粉,并过滤
C
H2
CO2
通过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再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D
NaNO3
CaCO3
溶解、过滤、蒸发
Ca(OH)2[来源:学+科+网Z+X+X+K]
Al(OH)3
Fe(OH)3
pH
≥13
≥5.2
≥4.1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盐酸体积
50 mL
50 mL
50 mL
m(混合物)
9.2 g
16.56 g
27.6 g
V(CO2)(标准状况)
2.24 L
3.36 L
3.36 L
气体新*课*标*第*一*网
烧瓶和气体的总质量(g)
A
48.4082
B
48.4082
C
48.4082
D
48.3822
E
48.4342
F
48.8762
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ml·L-1
溶液的密度/g·cm-3
硫酸
c1
p1
氨水
c2
p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新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第十章 化学实验与化工流程练习题及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方法很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新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第十三章 有机化学基础练习题及答案解,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机物不属于酯类的是,下列有机物命名正确的是,L-多巴是治疗帕金森氏症的药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新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胶体区别于溶液和浊液的本质是,下表中评价合理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