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01
    2024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02
    2024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03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 审核人:高三语文备课组
    (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 卷(33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 (9分)
    从“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的“湄”, 到“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的“洲”,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 文明伴水而生, 人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发挥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 。近年来,受自然及人类活动影响,我国湿地面积总体上呈现减少趋势。很多湿地因保护管理不到位,甚至产生缺水、无水的情况,周围生态环境也产生负面变化, 许多生物失去生存环境。 湿地退化成为了 的问题。
    2022年6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障生态安全,加强湿地保护构建起法律屏障。中国是全球第二个对湿地保护进行专门立法的国家,在国际湿地保护中处于 的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湿地生态恢复是一个社会化、长期性的任务,保护湿地既非一隅一域之事, 也非一时一事之功, 湿地保护既要 , 又要久久为功。 相信湿地终会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恢复生态、重焕生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休戚相关 急于星火 至关重要 吹糠见米
    B. 休戚相关 急于星火 举足轻重 行之有效
    C. 息息相关 迫在眉睫 至关重要 吹糠见米
    D. 息息相关 迫在眉睫 举足轻重 行之有效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障生态安全,加强湿地保护构建起法律屏障。
    B.《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保障生态安全,加强湿地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起法律屏障。
    C.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保障生态安全,加强湿地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起法律屏障。
    D.《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为加强湿地保护,保障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起法律屏障。
    3.下列与湿地与海洋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
    【材料一】
    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复制原作内容和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现实,创造一个新的艺术实体。作为一种再创作的文学翻译最重要的功能是满足社会的美学要求,使译文读者能够享受到和原文读者相同的美学感受。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用本族语言的艺术形式,再现原作的形象、 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
    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的基本单位,文学作品就是由众多的艺术形象组成的形象体系。任何小说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一部小说的美感也是同人物性格的塑造分不开的。翻译文学作品时,就要尽量把原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口气表现出来,以让读者感知人物的性格。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使人受到启迪,获得美的享受, 不仅是它的人物形象具体可感,更重要的是包含在人物形象中的情感。它体现的是作者的爱和恨,传达了作者的作品态度。文学作品的语言手段不只是语言外内容的中介,而且是作品的美学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属于文学作品的美学结构。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既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又要注意语言的表现力,才不会影响原作美学价值的传达。拿莎剧的翻译为例。莎剧是戏剧, 同时又是诗, 而且基本上是用有格律的韵文行所组成, 叫做戏剧诗,现今又叫诗剧。在翻译它们时就必须考虑它们的节奏声调之美。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选词造句都有自己的特色。原作者在英语原文中运用的语言形式,是为了让他的读者得到一种形式上的审美享受,而我们的译作则应通过译者让中国读者也享受到同样或相近的审美效果。
    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 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我们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许多困难, 正是由于语言对思维的支配作用而造成的。
    思维的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如思维风格不同, 句子中心各异,会影响译文质量,破坏原文美感。英语习惯把要点在句首先说,而汉语习惯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又如思维侧重点不同,造成表达形式各异,进而影响译文的自然、流畅。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在翻译中如果我们忽视了这种由思维差异而造成的句式特点,那么我们的译文会支离破碎, 或会冗长板结。如果把“Mary didn’t remember her mther wh died when she was tw years ld”译成“玛丽不记得她那在她两岁时死去的母亲了”,就有悖于汉语表达法。
    (摘编自云虹《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审美》)
    【材料二】
    杜甫被国人尊为“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杜诗的翻译历来受到国内外翻译家的重视, 国内目前翻译杜诗最多的是许渊冲先生, 而海外翻译最多的是宇文所安①,他翻译了杜诗全集。
    对二人的杜诗译介也呈现两种大相径庭的观点:一种对宇文所安翻译杜诗全集的努力表示赞赏,认为其翻译能较大程度地接近杜诗的原旨;另一种则称颂许渊冲先生翻译的都是杜诗的经典,译出了杜诗的神韵。宇文所安与许渊冲的杜诗翻译,哪一个更优美和准确,是否有高下之分?他们的杜诗译介是否存在误读?
    不同译者对诗歌翻译的韵律、节奏以及思想感情表达等方面,都遵循各自的原则。许渊冲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 他在翻译诗歌时,采取“三美”原则。他认为翻译不仅要忠实于诗歌原意,体现出音美和形美,更重要的是再现原文的意境美, 比如象征意义、双关意义等, 也就是要注重“意美”。宇文所安在翻译过程中力求流畅通顺,采取直译的方法,他说:“多数情况下, 我宁取表面笨拙的译文, 以便让英文读者能看出一点中文原文的模样。这种相对直译的译文自然僵硬有余,文雅不足。”实际上, 直译和“三美”原则并不是完全冲突的,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所融合,从而丰富译诗的形式。
    许渊冲曾说:“如果把作者比作父亲的话,那译者就可以比作母亲,那译诗就是父母结合的产儿。产儿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像父亲,也不会一点不留下母亲的胎记。译诗不可能百分百等于原诗,也不可能不留下作者再创造的痕迹。”与许渊冲不同, 宇文所安以内容优先,希望能呈现杜诗多样的风格:“作为译者, 我确信这些作品的“中国性”会得以显现: 我的任务是发现这个谱系差异的语言风格”。
    作为中国翻译家,许渊冲虽然具有丰富的翻译经验,但为了追求诗歌的音美、形美、意美的极致效果,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创造性翻译,有时为了传达杜诗的意境美,并没有很好地表达出具体词句的原意。相比之下,宇文所安的翻译策略是为呈现杜诗的完整性服务,在内容与韵律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忠实于内容,叙述出一个个逻辑合理、字词对应、情节完整的故事,成为宇文所安杜诗英译的显著特色。
    翻译并不是一项仅涉及语言能力再现的活动,而是实现不同文化交流的语言转换实践性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总会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其过程必然伴随着某种程度的文化过滤。“由于接受主体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历史背景、审美习惯等原因而造成接收者有意无意地对信息交流选择、变形、伪装、渗透、创新等作用,从而造成源交流信息内在内容、形式发生变异。”
    【注】①宇文所安, 原名StephenOwen, 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 美国著名汉学家,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
    (摘编自梅启波《杜诗英译的原则、策略与跨文化传播的话语权》)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翻译实际上是一种再创作,用本族语言复制原作内容和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美感。
    B. 为了再现莎士比亚诗剧语言的艺术美,翻译者必须首先考虑的是语言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C. 对于许渊冲和宇文所安的杜诗译介,有评论从“优美”和“准确”两方面一一对其作出评价。
    D. 相比起许渊冲的翻译,宇文所安的翻译更加注重故事的完整性,这是他译作的优点所在。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对许渊冲的翻译和宇文所安的翻译,作者的态度是中立的,并没有做优劣之分。
    B. 为了说明思维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材料一以中英文的翻译进行了举例。
    C. 材料二引许渊冲和宇文所安的话来说明二者翻译采取的不同策略,更具说服力。
    D. 材料一侧重于比较两位译者的翻译原则与策略,材料二侧重于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6.朱生豪与许渊冲在翻译上有着相似的审美追求,极善于将莎剧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相结合,力求用汉语来表达莎士比亚戏剧的诗意。《罗密欧和朱丽叶》中的最后一句话“Fr never was a stry f mre we/Than this f Juliet and her Rme”的四种翻译,最有可能属于朱生豪译本的一项是 ( )
    A. 人间的故事不能比这个更悲惨/ 像朱丽叶和她的罗密欧所受的灾难
    B. 没有故事能令人黯然伤神/ 像朱丽叶与罗密欧这样动人
    C. 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 谁曾见这样的哀怨辛酸
    D. 人间的故事,哪儿有这般的哀伤/ 比起朱丽叶和她的罗密欧这一双
    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15分)
    饮泉亭记
    【明】刘基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 曰吴君隐之, 出刺广州, 过贪泉而饮之, 赋诗曰: “古人云此水, 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 终当不易心。”其后, 隐之卒以廉终其身, 而后世之称廉者, 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 名其亭曰“饮泉”, 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 遏邪说, 正人心, 扬公论, 皆当见而为之, 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 礼以立之, 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 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 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 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 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 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 正人心, 扬公论, 真足以启愚而立懦, 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贪相承习为故, 民无所归咎, 而以泉当之, 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 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 而民与物皆受其赐。呜呼,伟哉!以时尚气节,敢直言, 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 多不与相得。予甚敬其有祖风也,是为记。
    (选自《诚意伯文集》卷六)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刺广州 出: 出任
    B. 或病其为矫心 病:认为……是错误的
    C. 得以逞其贪 逞:放任
    D. 贪相承习为故 故:缘故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过贪泉而饮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 蚓无爪牙之利
    C. 卒以廉终其身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D. 故吏于其地者 不能喻之于怀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为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
    B.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
    C.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
    D.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已/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
    10. 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 )
    ①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
    ②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③明而自信,笃也
    ④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⑤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
    ⑥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
    A. ①④⑤ B. ②③⑤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文议论张本。
    B. 第②③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吴刺史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大丈夫之所为,值得世人学习。
    C. 末段指出以“贪”命名泉的原因,表达了百姓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并点明写这篇记的缘由。
    D.本文议论深刻,且有针对性,驳斥小人“病其为矫心”的观点,用“君子以身立教”,与贪廉乃“自我作之”为论据,说明贪廉“由乎内”,语言质朴自然,记述清晰,议论深刻。
    第Ⅱ卷(共117分)
    四、 (26分)
    12.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4分)
    (2)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4分)
    13.作者用“伟哉”概括吴隐之饮“贪泉”之事,你认为其“伟”在何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8分)
    池口①风雨留三日
    【宋】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 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注】①池口:地名,今安徽贵池。黄庭坚在做官赴任途中因风雨而留滞池口时写下本诗。②属玉: 水鸟名。③舂锄: 水鸟名, 即白鹭。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本诗采用随感录式的写法,触物兴怀,涉笔成趣,在寻常事物的形象中参以名理,颇具理趣,写景淡雅而有风致。
    B. “身闲心苦一舂锄”中这个“苦”字实际是诗人触景生情,而又将情感投射于外物的结果。
    C. 渔翁刚从屋舍来水边收网,这一极偶然的景象却触动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他由网而联想到鱼,表达了努力仕进、不甘淡泊的心境。
    D. 尾联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成句: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但表达的情感却和本句不同。
    (2)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分)

    (3)本诗颈联反用典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手法及蕴含的情感。 (3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的部分。(6分)
    (1)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亭集序》)
    (3)千岩万转路不定,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猥以微贱, 当侍东宫, 。 (李密《陈情表》)
    (5)在《过秦论》中贾谊用“ , ”两句,形象描绘了秦始皇为加强地理防务派遣得力的将领与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形。
    五、(21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
    听海的心
    迟子建
    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 一幅庄严的姿态。
    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 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
    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摒弃贫者, 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
    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 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 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 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掬一捧海滩的沙子, 就能知道大海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亮的。
    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一颗苍桑的听海的心!
    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
    我热爱大自然, 因为自童年起, 它就像摇篮样, 与我紧紧相拥。
    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雪花落在林地上, 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
    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故事中的人,是人, 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 是物, 又是人!在故事中, 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 突然就化作彩云了。而一条明澈的溪水,是一颗幽怨的少女的灵魂化成的。山川草木和人,生死转换, 难解难分!听过这样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觉, 怕一觉醒来, 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虽然树能招来美丽的鸟儿,河流里有色彩绚丽的鱼,但我更爱家人,更爱我家中院子的狗!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雪化了,这样的神话故事也就结束了。人们不必居于屋内, 用故事打发长冬了。大家奔向森林,采集一切可食之物,野菜野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我们知道采花时怎样避开马蜂的袭击, 又不扫它的兴;知道去河岸采臭李子时,怎样用镰刀头敲击铁桶,赶走贪吃的熊;知道在遭遇蛇时,怎样把它甩开;知道从山里归来时,万一身上被蜱虫附着,怎样用烧红的烟头把它们烫跑。
    热爱大自然的人, 一定会记得雷切尔.卡森的名字。她的不朽之作《寂静的春天》,是这位伟大女性,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是环境保护的先驱者和实践者。她的《惊奇之心》,像一座魔法小屋,吸引你走进,不忍离去。雷切尔.卡森曾说,假使她对仙女有影响力,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摧毁,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
    雷切尔·卡森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半个世纪了,但她的作品带来的潮汐,一直回荡在我们耳畔,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一眼头顶的月亮,让我们能够满怀柔情,把一颗清晨的露珠当花朵来看待。看到她用朴素纯净的文宇勾勒的那片缅因州的海,我蓦然想起了在都柏林海湾相遇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这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我心中,她们同样的清癯、 内敛, 同样的骄傲和高贵!
    雷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采集,播撒给世人。所以她的音容失明于这个世界了,但她作品的光辉,从未落入黑暗之中。
    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
    (选自《青年博览》2017年第 19期)
    16.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疲沓 一幅 老妪(yù)
    B. 伫立 咫尺(zhǐ) 祈祷(qǐ)
    C. 苍桑 摒弃(bìng) 清癯(qú)
    D. 静谧 幽怨 蓦然(mò)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 (4分)
    A. 文章开头对母子的动作、神态做了精细地描写, 以中年男人精神的萎靡来反衬盲人老妪精神的昂扬,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B. 文章说“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这一思想洋溢着“万物有灵”的神秘气息,给本文带来了瑰丽的神话色彩,令人神往。
    C. 文章看似散漫,其实匠心独运。从都柏林的海湾到作者故乡的雪原,再到那片缅因州的海,文笔酒脱自如,而精神贯通,充分体现了现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D. 文章语言朴实,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起,娓娓道来,将诗性与智行有机结合,细腻而又张扬。
    E. 作者认为,拥有一颗“惊奇之心”,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
    18. 作者在文中为什么描绘童年的“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 (5分)
    —————————————————————————————————————————
    19. 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横线句子。 (4分)
    —————————————————————————————————————————
    20.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听海的心”的意蕴。立足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人与自然”的认识。 (6分)
    六、(10分)
    21.下面是某广告公司创意春晚公益广告《筷子篇》有关内容,请根据文意,或描述生活或陈述见解,将设计内容补充完整。要求:句式大致相同,语意相关。(4分)
    筷子, 是一个含蓄的中国人表达情感与爱很重要的工具。 它所传达的, 是启迪, 是传承, 是明礼, 是守望,是关爱, 是感恩, 是睦邻……
    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味道来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启迪;
    幼儿时, , ;
    孩提时, 爸爸敲打你先下手夹菜的筷子, 是一种明礼;
    长大后, , ;
    除夕夜, 热气腾腾的饭桌上摆满了筷子,是一种团圆。
    一双筷子,承载中国数千年的情感。有滋, 有味, 幸福中国味。
    答:幼儿时, , ;
    长大后, , ;
    22.阅读下面《红楼梦》中的一段文字, 完成题目。(6分)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 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 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 也有三个垂珠篆字, 镌着“点犀䀉”。妙玉斟了一盘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 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 ‘隨乡入乡’, 到了你这里, 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 十分欢喜, 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盒出来, 笑道:“就剩了这一个, 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 也没这些茶糟蹋。 岂不闻 ‘ ’。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 黛玉、 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 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 宝玉细细吃了, 果觉轻浮无比, 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 独你来了, 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 我也不领你的情, 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 方说:“这话明白。”
    (1)填入上文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一杯为解渴,二杯可视为饮牛饮骡, 三杯方是品鉴
    B. 一杯为品,二杯为饮牛饮骡,三杯为解渴之用
    C. 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D. 一杯为解渴之需,二杯方能品鉴,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2)请结合文本从三个角度分析并写出妙玉所说的“这话明白”背后的潜台词。(3分)



    七、 (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胸襟”“境界”“格局”是三个不同的词语。胸襟是指抱负、 气量, 也指心胸、心怀;境界是指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格局是指对事物的认知范围。现实生活中, 人们常常将这三个词语联系在一起, 用来谈论关于待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
    请将上述三个词语结合起来,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天津市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第二阶段检测 语文
    答案
    1. C 2. D 3. A 4. A C. D. 5. D 6. C 7. D 8. D 9. B 10. C 11. B
    12.(1)这就是矫情,这是没有好处而沽名钓誉(的行为),那么君子就会指责并且不去做这样的事。
    (2)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滚水似火焰一样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
    13.①不矫情,不沽名钓誉;②深知道义,明智自信,忠心实意;③让岭外之民蒙受天子的恩惠;④让泉水得以洗清它的冤屈。
    【参考译文】
    从前西晋有一个廉洁的官员,名叫吴隐之, 出任广州刺史, 经过贪泉饮水,赋诗说:“古人说此水,饮一杯值千金。如果让伯夷、叔齐来饮,应当是始终不变心的。”后来, 吴隐之最终以其廉洁自律而终其一生。后人称道廉洁之士时, 也一定会称(他)为“吴刺史”。元代宪副吴君任职广西时,把(贪泉边)的亭子命名为“饮泉”,是钦慕吴刺史的(缘故);而宪副的廉洁,最终可与吴刺史相提并论。
    至正十四年,宪副的孙子吴以时,拿着以前的征士京兆杜伯原所写的“饮泉亭”三个字,来征求我的意见(向我求取文章)。我过去看过前人谈论吴刺史饮泉的事,有人指责他矫情(或“故作姿态”,“掩饰真心”),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君子用自身的行为来树立榜样,能用来培植正道,遏制邪说, 匡正人心, 弘扬公道的, (大家)都应当看到并且学习, 又怎么可以指责并讥讽他呢?
    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是上天决定的,不可以凭借人力争取就能得到的,然而做恶事或善事,却是由自己决定的。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事物”)所能改变的吗?假如那里有(一口)泉水,说是喝了的人会死,我却奋发那种无所畏惧的勇气,冒死饮用。死亡不是我能决定的, 而怀抱必死的念头而勉强饮用,这就是矫情,这是没有好处而沽名钓誉(的行为),那么君子就会指责并且不去做这样的事。大丈夫的心胸, 要用仁义充实,要用礼仪确立, 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汤似火一样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那难道是一勺水所能惑乱和改变的吗?
    人们喜好名利,都是被外物所蛊惑, (只要)在这二者之中有一样,那么他的操守就不能稳固,因而外物就能够改变他了。像吴刺史这样的人,我知道他决不是矫情来沽名钓誉的人。只因为他深知道义, 明智而自信, 忠心实意,所以(他)饮了泉水来昭示世人,让人知道贪婪与廉洁都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借助外物的(力量)的,让那些表面上追求名声然而内心贪婪污浊的人,不能用借口来减轻自己的罪过,这就是所说的扶植正道,遏制邪说, 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真的是能够使愚顽的人开启心智, 使懦弱的人变得自立, 他的功绩不在伯夷、叔齐之下啊。
    番禺在岭峤之外,距离天子最远。所以在那个地方做官的人,能够放纵贪婪之心。贪婪互相沿袭,成为惯例, 百姓没有可以归罪的对象,于是让泉水承担(这个罪名), (喝了贪泉之水的人会变贪)这是怨恨激愤的人的说法。吴刺史这种行为,不只是使岭外之民开始蒙受天子的恩惠,而且也让泉水得以洗清它的冤屈。百姓,是上天的子民;泉水,是苍天的赐物。一个刺史的职位如果能有合适的人(来担任),那么百姓与万物都蒙受恩赐。啊,真是伟大啊!吴以时崇尚高尚的气节,敢于直言,看见贪婪之人嫉恨如仇人。所以凡是有俸禄爵位的人,大多不能与他相互投合。我很是敬重他有祖辈的风范,因此写了这篇记。
    14. (1) C
    (2)长江边上,孤城一座,风吹雨打,已经三日,小市人家只能以菜蔬度日的(1 分)质朴恬静的小城生活图景(1分)。
    (3)颈联诗人由网联想到鱼,于是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遇而结网”的成语,原意是不能光有愿望而不去实践, (1分)作者却一反其意,以临渊而不羡鱼(1分),表达他对荣利既不动心,更不汲汲以求, 自甘贫贱,安于淡泊的思想感情。 (1分)。
    15. (1)无边落木萧萧下(2)齐彭殇为妄作(3) 迷花倚石忽已暝
    (4)非臣陨首所能上报(5)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6. D 17. D E
    18.内容上,描写了自己童年亲身经历的大自然生动美好的景物;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让读者置身其中,使文章更加真实生动。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文盲人老妪的故事,展现了人与世界的密切联系,启下文雷切尔对热爱自然的深刻认识。”
    19. 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用“灯”来比喻人感悟自然的各种身体感官,揭示出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任何事物都无法阻断的人与自然的天然的亲近感。
    20.(1)“听海的心”的意蕴:人要用心感悟自然满怀柔情对待自然,才能够抗衡尘世生活的倦怠和幻灭,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与和谐。(2)“听海的心”有力揭示了散文的主旨,人只有用心感悟自然,聆听自然的脉动,才能抗衡尘世生活的倦怠和幻灭,从而为人类的前行提供不竭的动力。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对物质至上的现代文明的痛苦反思,表现出作者重构人类精神家园的美好愿望。
    21.【示例】妈妈鼓励你尝试用筷子夹起生活的喜乐年华,是一种传承;
    你用筷子往妈妈的碗里夹上一块她爱吃的菜,是一种感恩。
    22. (1) C
    (2)①赞同。之前宝玉说他深知自己能够在栊翠庵吃茶是托钗黛之福, “这话明白”是说宝玉确有自知之明。
    ②嗔怪。妙玉将自己常日吃茶的绿玉斗给宝玉用,这是给予“特殊待遇”,但宝玉却视之为“俗器”。“这话明白”语含讥讽,是说宝玉不明白少女心,不解风情。
    ③失落。以清高孤傲著称的妙玉主动向宝玉显示好感, 却没有得到期待中的积极回应。 “这话明白”语含失落和酸涩。
    23.作文
    按照高考作文评价标准AA
    隰则有泮
    以湿地有界喻爱情终结
    《诗经》
    西周至春秋
    现实主义
    BB
    夕揽洲之宿莽
    借草木表达自己渴望得到重用
    屈原
    战国
    浪漫主义
    CC
    渺沧海之一粟
    以沧海之大喻宇宙无穷与人生短暂
    苏轼
    北宋
    骈赋
    DD
    海不厌深
    借大海之宽容表达作者求贤若渴
    曹操
    东汉
    四言绝句
    相关试卷

    2024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7页。

    2024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7页。

    2024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7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4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