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第1页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单选题, 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总分:100 分 考试时长: 75 分钟)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25小题,总分50分)
    1.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应增加“玉石时代”,这是中国历史特有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中首领“惟玉为葬”“以玉为礼”,各不同区域文明中都有大量玉器出土,较为复杂的玉器组合只出现于大型石棺墓内。由此可见,“玉石时代”中华文明的特征是( )
    A.从事渔猎采集,过着原始群居迁徙生活
    B.阶级分化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C.地域分布广泛,奠定多元一体政治格局
    D.崇尚敬天保民,逐渐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2.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遗址的“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来自周边各种文化因素的青铜器和玉石器,有长江中、下游以及甘肃、青海地区的,占比最大的仍是中原地区的夏商文化。这最能体现( )
    A.区域间文明的交流B.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
    C.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型D.民族认同意识的形成
    3.历史学家苏秉琦提出中国国家起源阶段的三部曲:古国(高于部落之上的稳定独立的政治实体)—方国(夷夏关系消长最后形成多元一体共处关系的阶段)—帝国(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建立)。下列与“三部曲”对应的组合是( )
    A.夏,商,周B.红山文化,周,汉
    C.龙山文化,夏,秦D.良渚文化,汉,元
    4.西周中晚期的五祀卫鼎、散氏盘、师永孟等青铜器,均有土地交换转让的铭文,其中一些还涉及了土地赔偿案件的审理程序。这反映当时( )
    A.土地私有制已确立B.青铜铸造技术发达
    C.井田制度出现松动D.宗法分封体系崩溃
    5.商鞅认为“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因此,他第二次变法时只向农夫普遍授田,对于从事商贾技艺者不授田,这些人需要靠购买粮食解决吃饭问题。商鞅推行的授田法( )
    A.旨在维护宗法分封制度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D.突破“工商食官”局面
    6.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这反映出两者旨在( )
    A.都属于没落奴隶主阶级B.推动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迎合地主阶级的诉求D.恢复稳定社会秩序
    7.《论语》记载,孔子的雅言仅用于《诗》《书》和《执礼》,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及实践( )
    A.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B.体现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C.使儒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D.兼具学术和政治双重功能
    8.据《史记》和《汉书》记载,秦人在蜀地南部进入西南地区时,“通五尺道”,并在五尺道上“颇置吏焉”,邛、笮“通为郡县”。五尺道的经略对秦最重要的影响在于( )
    A.保留了考古遗存利于史学研究B.开通了西南地区的“丝绸之路”
    C.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开边统辖D.推动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9.秦王嬴政每征服一国,就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或迁往秦统治中心,或迁往边远地区。嬴政统一全国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由此可见,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 )
    A.促进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B.有利于贵族等级制的重构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D.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
    10.公元前135年,闽越围攻东瓯,制造边疆危机。汉武帝在解决危机后说,“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安”,乱者仰治,并把视野转向北方。据此可知,当时汉朝( )
    A.继续秉承汉初无为而治的策略B.初步具备大一统的基础
    C.郡国并行制威胁中央集权D.以稳定社会为首要任务
    11.古语云:“天垂象,圣人则之。”汉代,天人感应、阴阳灾异思潮广泛流行,天文学的观测和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据此可知,汉代天文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集权政治的需要B.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
    C.天文学家的不懈钻研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12.汉代的制度构建不同于西周的“宗统”“君统”不分,也不同秦代灭绝“亲亲”的做法,而是政府试图在承认宗族是社会基本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突破血缘关系,将君臣、君民、官民之间的关系描述成父子关系。这表明,汉代( )
    A.宗族势力的发展壮大B.封建尊卑秩序得到强化
    C.儒学理论体系政治化D.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
    13.据学者研究,商代“王兼为巫之所事,是王亦巫也”,王之下还有诸多巫官,“卜风雨或卜祭祀征伐田游”。西周后,王不再兼任巫之职,巫官的职能也逐渐被其他世俗官职所取代,只集中在宗教的某一方面。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A.王权与神权相脱离B.天子不能有效集权
    C.人文理性色彩增强D.内外服制度运转有序
    14.战国时期,荀子主张“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墨子主张“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他们的思想主张( )
    A.倾向于重构社会秩序B.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C.奠定了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D.是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15.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先后五次大规模出巡,除西南外,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北、南、东南各地区,每到一处,往往都要刻石立碑,祭祀名山大川,歌颂自己的功德。这些活动( )
    A.是秦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B.具有构建国家认同的政治使命
    C.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的灭亡D.是秦始皇实施暴政的具体体现
    16.郡县制是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并因此成为社会控制体系,它是在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商鞅变法时在秦国初步建立,秦统一后推广到全国。由此可知,郡县制发展的过程是( )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过程B.中央集权逐步形成的过程
    C.贵族政治逐步消失的过程D.僚政治取代专制皇权的过程
    17.“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
    C.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18.如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 )
    A.秦朝B.汉朝C.宋朝D.明朝
    19.《史记》是西汉史学的代表性成就。有史家将其记述人物籍贯的内容摘录如下:“陆贾者,楚人也。”“彭越者,昌邑人也。”(张守节正义:“汉武更山阳为昌邑国。”)“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以郡为籍贯成为当时惯例B.一度出现以封国为籍贯的现象
    C.西汉中期,战国遗风犹存D.反映了西汉区域观念的变化
    20.汉代董仲舒认为“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他还强调,天是能够赏善惩恶的最高主宰,它通过“正”天子而“正”天下,“天子有善,‘天’能赏之;天子有过,‘天’能罚之。”这些主张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B.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维护君臣伦理关系D.构建新的儒学体系
    21.汉魏之际,地方治理系统在战乱中被破坏,各地出现大量坞堡,豪强地主借此自卫,农民归附以求苟存。这就形成以家族为核心的庄园组织。十六国至北朝前期,坞堡再度盛行,控制着大量土地和人口。针对上述状况,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
    A.仿照门阀制度,确定鲜卑贵族门第
    B.迁都洛阳,打击旧贵族势力
    C.实行均田制,授田于民,恢复农业
    D.改革官员选拔制度,大力推行科举
    22.下表是东汉三国时期官方登记在册户数口数数据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外戚宦官的相继专权B.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C.政治黑暗吏治腐败D.北方人口大批量南迁
    23.史载,秦国所处的关中地区,土地不过天下的1/3,民众也大抵如此比例,但就其富庶程度,却达到了天下总量的60%,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到了汉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关中平原。这说明( )
    A.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B.秦汉大一统有一脉相承的因素
    C.汉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关中平原的经济是影响王朝兴衰的关键
    24.下表为西汉淄川国诸王世系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西汉时期( )
    A.察举制实施的基础狭隘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君主专制渐趋强化D.刺史制度的有效实施
    25.“任土作贡”(依据土地具体情况,制定贡赋的品种和数量)现象古已有之,汉代形成制度。唐代法律明文严格规定土贡征收数量、种类、时间及运输、库存、支用;唐后期地方官员间馈赠礼物中有许多当地土贡物产,土贡流动距离近至同一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唐后期这一现象( )
    A.说明了经济重心的不断难移B.为藩镇割据奠定了经济基础
    C.表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D.说明了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 材料题 (本题共计3小题,总分50分)
    2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先秦时期的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礼》中记载“大司徒”负责实行荒政和救济孤寡等;“遗人”具体负责日常及灾荒时的救济与施舍;《周礼•地官司徒》中记载了“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十有二曰除盗贼”等荒政措施,还规定了“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购(救济)”的救助措施;在为齐宣王解说周文王如何治理国家时,孟子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强调“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墨子主张通过利他和利我从而达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
    (1)根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社会保障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说明先秦时期社会保障思想的特点。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开始强行推行秦国文字。据许慎《说文解字叙》载:“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对于规范后秦的文字,《说文解字》中有着详细的描述,“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除大篆、小篆和隶书外,其他文字主要运用于仪式物品书写中,没有广泛传播。大篆作为被改良的文体,在秦国仍然得到使用。所以目前学界认为秦朝的“书同文”既不是专指篆书,也不是专指隶书,而应该是指秦国的文字。
    ——赵云泽、杨启鹏《“书同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与媒介变革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书同文”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书同文”政策实施的影响。
    28.(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儒墨道三家都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从现实出发形成他们自己的社会观,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孔子自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墨子宣传“曰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莫若为贤,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老子把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引入政治社会理想,认为社会的贫富悬殊与“天道”不合。他的理想社会是返璞归真,小国寡民。
    ——摘编自张岂之《中华文明十二讲》
    材料二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是在一件青铜器上发现的,考古学家称之为“何尊”。“中”“国”两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中”本来是一面特殊的大旗,是商朝人为召集他的部队和民众集合用的标志。由于集合时这面旗帜总是处于中间,以后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义“。“国”(繁体为“國”)中间的“口”表示人,有几个口就是几个人,所以称为人口;“口”下面的一横表示一片土地,无论生活或生产都离不开自己的土地,所以还得有人拿着戈守卫;为了更安全,需要在四周筑上一道城墙。所以“国”实际上是有围墙的、有人守卫的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一座城。
    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这就是中国。商与西周的国都很多,春秋初期还有1000多个。在这么多国中间谁有资格称为“中国”呢?只有最高的统治者,比如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他们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中国”是天子所在的国。到战国后期,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小国,所以诸侯都开始以“中国”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称皇帝,自然便称“中国”了。
    以后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中国”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比如契丹人建立辽朝,到辽朝后期,也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南北朝时,南朝、北朝都称自己为“中国”,隋、唐统一以后它们都成了“中国”一部分。“中国”实际上成了这个国家的代名词。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有了“中华”和“中国”两种简称,以后基本都用“中国”了。
    ——葛剑雄《尊重地名就是尊重我们的文化历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儒墨道三家的“社会观”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孔子的“社会观”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一词在不同时期的含义。
    (3)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意义。
    答案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25小题,总分50分)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C
    4.【答案】C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B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A
    12.【答案】B
    13.【答案】C
    14.【答案】A
    15.【答案】B
    16.【答案】B
    17.【答案】C
    18.【答案】B
    19.【答案】A
    20.【答案】B
    21.【答案】C
    22.【答案】B
    23.【答案】B
    24.【答案】B
    25.【答案】C
    二、 材料题 (本题共计3小题,总分50分)
    26.(16分)(1)主要内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主张实行仁政.帮扶穷民;提倡民间互助;建设利他和利我的大同世界。
    (2)特点:体现了强烈的民本思想;政权积极介入;注重国家救助与民间互助相结合;救助对象广泛。
    27.(14分)(1)背景:①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②原有文字多元混杂,不利于信息交流。
    (2)影响:①有利于文字改良和信息传播;②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③有利于文化认同和民族共同体的发展。④强制使用秦国文字,不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8.(20分)(1)社会观:儒家:顺应民心,为政以德;道家:顺其自然,小国寡民;墨家:兼爱、尚贤。
    影响:孔子仁爱德治的民本思想,奠定了后世儒学的基础;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商周时期: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这就是中国。
    春秋战国:各个诸侯国的统治中心。
    秦以后:统一的封建王朝的自称;各个少数民族政权的自称。
    (3)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改善民生、增强民族自信。

    相关试卷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桐城市桐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十七)历史试题(Word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安徽省桐城市桐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十七)历史试题(Word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桐城市桐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二十)历史试题(Word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安徽省桐城市桐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二十)历史试题(Word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