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示范课ppt课件
展开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一、区域发展1.概念: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一般最优的结构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概念辨析产业组织:指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包括竞争、垄断关系)和(同类企业相互联结的)组织形态。
2.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与地区类型
连线生活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海湾国家因大量出口石油资源,人均GDP在世界上的排名靠前,它们是否属于发达国家?
提示 不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依据是经济发展水平,而人均GDP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二、区域的发展阶段1.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和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概念辨析(1)产业结构:指三次产业的构成。第一产业指农业;第二产业指工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之外的其他产业,统称服务业。(2)区域空间结构:由具有不同特质或经济意义的点(如商业网点)、线(如交通运输线)、面(如稻作农业区)等,依据其内在的经济技术联系和空间位置关系,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有特定功能的区域空间结构。
2.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3.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1)表现为 的转变和 的转换。 主要是产业创新、城市创新、科技创新和开放创新(2)强调以创新为引领,以信息化、生态化、智能化、循环化为路径,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填图绘图在下图中绘出区域发展过程中地区生产总值变化曲线。
特别提醒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开发方式、开放程度上,还表现在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思维拓展一般而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方式出现在区域发展的哪些阶段?
提示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三、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四、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1.对于一个区域来说,无论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文地理环境,都具有显著的差异性。2.区域发展要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推行适宜本区域的发展战略,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知识拓展农业因地制宜:根据地区发展农业的禀赋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业类型或农作物,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等)。特别注意,在改造农业不利的生产条件时,也需要因地制宜。工业因地制宜:区域工业发展过程中需考虑的因素包括资源禀赋、动力条件、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产业基础(协作条件)等。
探究点一 区域发展阶段
玉门,曾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1998年,玉门的黄金时代谢幕,被迫走上转型之路。最初,玉门希望借助重化工业的高关联度延长产业链,拉动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充分转变成经济效益。2009年,玉门被列入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并开始建设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2016年,规划建设2 400万千瓦光伏、200万千瓦光热电站基地。自此,玉门走上一条新的“风光大道”。
结合材料探究:(1)说明玉门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2)玉门最初转型失败的“某些原因”具体指哪些?
(3)说明玉门今后向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转变,还可以发展哪些产业?
提示 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判断依据:玉门真正走上转型发展之路始于2009年,至今不过十余年,且新能源产业大多还处于建设阶段。
提示 资金缺乏;资源缺乏;工业基础薄弱;人才缺乏;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等。
提示 利用玉门关,古丝绸之路,壮观的风电、光电基地等发展旅游业;利用所取得的光电、风电技术,进行技术输出;发展新能源设备产业;等等。
一、地理环境对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为例)1.开发早期
3.成长阶段、转型阶段
4.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二、“四看法”综合分析区域发展
[2023安徽示范高中联盟联考]湾区是指由若干相连的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随着港珠澳大桥等交通线的开通,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了继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是国家建设的世界级城市群。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粤港澳大湾区形成的基础是( )A.利益共享的产业价值链B.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C.“一国两制三关税”的格局D.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2.湾区经济发展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其先后顺序通常为( )A.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B.港口经济、工业经济、创新经济、服务经济C.工业经济、港口经济、创新经济、服务经济D.工业经济、港口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
解析 第1题,粤港澳大湾区的形成要求区域间的交通联系通畅,信息网络发达,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其形成的基础。利益共享的产业价值链、打造优质生活圈、“一国两制三关税”的格局,这些是大湾区建设的主要措施或目标,不是基础。D正确。第2题,经济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应是创新经济,B、C错误;港口发展首先依靠地理区位优势发展港口经济,随后发展成为工业区,工业经济发展后,进入转型阶段,发展成为服务经济,最终发展为创新经济,A正确,D错误。
探究点二 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视角1 区域发展差异的比较山东历来是我国粮食生产大省。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率空间差异明显,2019年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明显高于鲁西北平原地区。
结合材料探究:(1)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说明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非粮化”现象明显高于鲁西北平原地区的原因。
(2)近年来,山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但其他地区仍以棉花、花生、蔬菜为主,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 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地形多样;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土组合多样,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鲁西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水、热、土组合相对单一,适合粮食作物的规模经营)。
提示 相比其他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大;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好。
二、区域发展差异性的分析思路
[2023湖南衡阳期末]大豆对气候和地形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耐贫瘠。我国大豆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下表示意我国大豆生产的空间分布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表中大豆生产比较优势下降最明显的是( )A.东北地区B.华南地区C.华北地区D.华东地区2.吉林、辽宁大豆生产形势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年轻劳动力流失B.城镇化进程加快C.机械化水平落后D.商品粮基地的建设3.西南地区生产大豆的优势在于( )A.生产成本较低B.未开发山地面积广C.传统生产经验丰富D.全年高温多雨
解析 第1题,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始终是大豆的核心产地,A错误;华南地区的广东、广西一直不是大豆的核心产区,且广东成为次要产地,广西的比较优势有所上升,B错误;2004年后山西不再是核心产地,比较优势下降最明显,另外河北、山东由最初的次要产地降至再次要产地,C正确;安徽省始终属于大豆生产的核心产地,比较优势一直存在,并未下降,D错误。第2题,吉林、辽宁大豆生产形势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削减了大豆的种植规模,使得吉林、辽宁在2016—2017年均不再是大豆的重要产地,D正确;大豆生产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A错误;城镇化进程加快与大豆生产形势变化的关系不大,B错误;吉林、辽宁地处东北平原,机械化水平高,C错误。
第3题,西南地区山区面积广大,未开发山地面积广,B正确;西南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机械化水平较低,大豆生产成本高,A错误;东北地区为大豆的传统生产地区,四川直到2016—2017年才成为大豆生产的核心产区,传统生产经验并不丰富,C错误;西南地区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D错误。
视角2 因地制宜硒砂瓜因含硒量高、甜度高而名扬全国,主产区是宁夏中卫市环香山地区。为提升硒砂瓜品质,当地人会在田地上铺一层5~10厘米的岩石碎片。2020年,环香山红寺堡区发布通告:从2021年起,所有硒砂瓜地予以退还。当地政府开始着力发展金银花种植,金银花为多年生灌木,环境适应性极强,喜阳、耐旱、耐寒,生根力强,着地便能生长,2~3年即可成林。金银花花蕾可作中药材、饮品等。图1为中卫市红寺堡区位置图,图2为弃用后的硒砂瓜地景观图。
结合材料探究:(1)说明红寺堡区种植硒砂瓜的有利条件。
(2)从自然环境的角度简析红寺堡区由“西瓜经济”向“花蕊经济”转变的可行性。
提示 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光照充足,有利于西瓜养分的积累;昼夜温差大,西瓜养分积累多,品质好;土壤含硒量高,西瓜微量元素含量高。
提示 当地水资源短缺,而金银花耐旱,需水量少;宁夏冬季气候寒冷,而金银花耐寒;当地气候干旱,降水少,光照充足,能满足金银花对光照的需求。
(3)分析该地发展金银花种植带来的有利影响。
提示 金银花耐旱,需水量小,能节约水资源;金银花成林后,枯枝落叶多,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成林后能调节局地气候,涵蓄水源,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金银花可入药、作饮品,对其进行深加工,可提升附加值,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金银花的种植、加工可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以海南岛产业发展为例)
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下图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据此完成4~5题。4.推测这里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产量B.减少水土流失C.减少蒸发D.降低生产成本5.近年来,该地( )A.种植结构复杂化B.复种指数提高C.田间管理精细化D.种田大户增多
解析 第4题,根据材料,种植小麦收益较低,收割水稻后翻耕播种会增加生产成本,导致利润下降,因此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D正确。由于稻田长期浸水,土壤板结,通透性较差,不经翻耕播种小麦不能提高产量,A错误。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不严重,B错误。巢湖平原水资源充足,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不是减少蒸发,C错误。第5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主要是油菜,为一年三熟,如今种单季稻和冬小麦,为一年两熟,说明种植结构并未复杂化,复种指数降低,A、B错误;根据材料,水稻收割后不经翻耕就种植冬小麦,说明田间管理变得简化,C错误;材料中提到近年来城镇化不断发展、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可以推测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土地弃耕现象较严重,且随着机械化的普及和种植过程的简化,未外出务工的农民种植的农田面积增大,种田大户会增多,D正确。
[2023山西大同期末]我国某村落2013年前为深度贫困村,2014年开始经济结构多元化探索和优化调整,2017年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下图为该村经济结构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促进该村实现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的主要因素是( )A.资源丰富B.政策扶持C.经济发展D.交通发展2.该村经济结构演变可能引起( )A.农业生产空间扩大B.大量村民返乡就业C.文化习俗显著改变D.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解析 第1题,产业结构快速转型升级的难度大,而该地产业结构能够快速转型升级,是由于有政府的政策扶持,B正确;资源丰富和交通发展可能是该地产业结构能够转型升级成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快速转型的主要原因,A、D错误;经济发展是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后的结果而非促进因素,C错误。第2题,该村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后部分种植、养殖业的规模有所缩小,且其他产业的发展可能会占用农业用地,A错误;该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功,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投资和创业环境改善,可能会吸引大量村民返乡就业,B正确;旅游业的发展会有大量外来人口流入,可能会对当地文化习俗造成一定的影响,C错误;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过程中,会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不一定会恶化,D错误。
[2023河南商丘开封大联考]经济韧性指城市应对经济冲击、从阵痛期恢复和更新的能力,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质检仪”和“导向标”,可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综合衡量标准。下图为某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该资源型城市( )A.经济发展一直保持良好的态势B.经济韧性在a阶段总体下降C.在c阶段正处于城市衰退期D.没有出现过资源枯竭的现象4.下列措施有利于实现城市经济韧性快速增长的是( )A.提高矿产开采量B.降低消费水平C.扩大城区范围D.促进产业多样化
解析 第3题,该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在a阶段先下降后上升,但下降幅度大于上升幅度,故在a阶段总体下降,B正确,A错误;该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在a阶段下降,说明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后退,可能原因是资源枯竭,支柱产业产值下降,D错误;c阶段经济韧性上升速度快,说明该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成功,进入了新生期,C错误。第4题,促进产业多样化,有利于增强城市经济活力,抵御不利因素对城市经济的冲击,从而实现城市经济韧性快速增长;提高矿产开采量、降低消费水平、扩大城区范围都不能实现城市经济韧性快速增长。D正确。
考向2 区域发展差异的比较[2023安徽亳州阶段检测]加拿大是世界上第二大铀矿供应国,其铀矿开采主要位于内陆萨斯喀彻温省北部地区。加拿大是世界核工业的先驱,有约80年的核利用经验,其核工业涵盖开采、研发、制造、核废料处理、医学、食品安全等众多领域。下图为加拿大铀矿及核电站分布简图。据此完成5~6题。
5.加拿大核工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优越的地理位置B.温暖湿润的气候C.丰富的铀矿资源D.平坦广阔的地形6.与沿海核电站相比,加拿大核电站都布置在内陆的主要原因是内陆( )A.人口密度较大B.辐射污染较小C.输电距离较近D.淡水资源丰富
解析 第5题,加拿大是世界上铀矿资源丰富的国家,是世界第二大铀矿供应国,可以为核工业提供充足的铀矿资源,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对核工业发展影响不大。C正确。第6题,加拿大纬度较高,内陆地区河湖众多,低温淡水资源极其丰富,核电站都布置在内陆淡水水域边,可以直接使用低温淡水冷却,成本较低。而核电站建在沿海,其所使用的是处理后的海水冷却,海水含盐度高,对反应堆腐蚀性大,因此海水淡化成本较高。D正确。
[2023四川巴中期中]下面两图为世界两区域局部图。读图,完成7~8题。7.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分别是( )A.土壤、水源B.光热、水源C.风向、地势D.地形、河流8.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土壤次生盐碱化D.水污染
解析 第7题,图中甲地位于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发展种植业的限制性因素是光热。乙地位于中亚,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水资源短缺,发展种植业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B正确。第8题,乙地降水少,水土流失问题少,A错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与灌溉不合理无关,B错误;乙地位于中亚,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壤次生盐碱化,C正确;灌溉不是水污染的原因,D错误。
考向3 因地制宜[2023江苏泰州期末]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构建了山水林田湖生态景观格局,下图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三元景观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甲地采取的整治措施为( )A.缓坡开荒B.山顶开荒C.削峁建塬D.打坝淤地10.在甲地发展药果复合生态园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较多,水源丰富B.地势低平,涵养水土C.病虫害少,环境清洁D.海拔较高,阳光充足11.治沟造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是( )A.合理设计排洪渠道,应对洪涝灾害B.加固边坡护理工程,防范地震灾害C.沟口筑坝,坝上造林,减少风力侵蚀D.取土填沟,修筑道路,改善生产条件
解析 第9题,黄土高原的地形单元主要分为塬、墚、峁;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甲为峁,地表崎岖,将峁削平之后出现一个小平地(塬面),可以在塬面上进行种植活动,C正确,A、B错误;打坝淤地属于在沟谷地区建大坝淤积出一块土地的行为,和甲地采取的整治措施不符,D错误。第10题,黄土高原地形特点为沟壑纵横,塬、墚、峁相对高度不大,因此降水条件、病虫害条件甲地和周边地区相差不大,可排除A、C;甲地地势相对较高,不利于涵养水土,B错误;由于甲地海拔相对较高,光照充足,利于生态园内果树的光合作用,可提高产品品质,D正确。
第11题,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可利用治沟造地合理设计排洪渠道,高效排洪,来达到应对洪涝灾害的目的,A正确;黄土高原位于板块内部,地壳活动相对稳定,B错误;黄土高原风力侵蚀作用相对较弱,不需要坝上造林,减少风力侵蚀,C错误;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取土填沟,修筑道路,容易面临被侵蚀破坏的风险,不是最佳的可持续发展方向,D错误。
[2023四川雅安期末]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12~13题。12.关于图示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矿物能源资源丰富B.皆属于我国内陆省级行政区C.地势西高东低D.大部分属于长江流域13.甲省南部区域最宜发展的农业类型是( )A.季风水田农业B.乳畜业C.立体农业D.商品谷物农业
高中湘教版 (2019)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湘教版 (2019)<a href="/dl/tb_c4004457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评课课件ppt</a>,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堂探究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随堂训练,课标定位,素养阐释,区域的发展阶段,问题引领,归纳提升,典型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作业课件ppt: 这是一份地理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作业课件ppt,共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