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推断方法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推断方法 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声推通假,实词含义,文言虚词7大推断技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明确实词含义推断的作用 ◆探究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
理解文言实词含义,是阅读文言的基本功。阅读中,我们总会碰到一些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有时候甚至碰到一些自己并不认识的字词。这时候,我们不能胡乱去猜测,更不能置之不理,而应适当采取一些科学而合理的办法,对自己不知道的字词进行合理的推测。具体而言,就是瞻前顾后,合理推求。
八字诀:瞻前顾后 合理推求
邻推法,就是运用相邻的词进行推断,也即同义复词推断法。同义复词指的是意思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复合词。如果我们知道其中的一个词的含义,则可以根据这个词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 有些词在文中没有意义相邻的字,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学造一个“同义复词”进行邻推。
例1: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邻推:比,译为“邻” 、由后面“邻”字得出其义.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①立诛杀曹无伤(《鸿门宴》)。 ②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面飞》)。 ③民殷富而不知存恤
①立诛杀曹无伤(《鸿门宴》)。(诛:“杀”,通过“杀”推断出诛的含义) ②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面飞》)。 (从:“许”,同意;通过“许”推断出“从”的含义)③民殷富而不知存恤。(存,“恤”,体恤;通过“恤”推断出“存”的含义。)
通过练习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对推:谏:挽回,追补,由对应句中对应词“追”可以推测出来。
列句:谷则异室,死则同穴。对推:从位置上看“谷”与“死”处于相同的位置,而“异室”与“同穴”意思 又是相反相对的,那么我们可以推断“谷”与“死”的意思也应该是相反 相对的。故从“死”的词义可推断“谷”的词义为“活着(的时候)”。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②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过秦论》)。 ③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⑤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⑦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离骚》)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举,尽,与胜同义。)②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过秦论》)。 (将,统领,与率同义。)③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游,结交,与交同义。)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见,表被动,与被同义。)⑤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殚,竭尽,与竭同义。)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须臾,片刻,与终日相反。)⑦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离骚》)(以,用,与前句中“用”相同。)
根据字形的构成,我们可以从造字的角度,适度进行字词含义进行推测,此方法特别适宜一些平时不太常见的字词。一些外形相似的通假字,也属于形推法的范畴。
例句:身虽瘁臞,犹未有益。(注:①臞:同“癯”。)(2007年湖南卷)解析:清瘦的意思;“瘁臞”是平时不多见的字词,考卷已对“臞”进行了标注,同“癯”,从两字外形看,都是病字旁,可见其含义与这方面有关,再根据上下文,可以适度推出此义。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②径造庐访成。(96年上海高考)③说说下列几组字词的含义,了解字形结构与字词含义的关系。 购、贷、货、赊、贼
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取,通“娶”)②径造庐访成。(96年上海高考)(造,到……去)(走字底)③ 购、贷、货、赊、贼(与财物、钱财有关)
文言中有一些字词是声音通假,这些通假字有时一时识别不了,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声推法来找到它的本字,进而推出其含义。
例句: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解析:胸义,如果将“匈”解成通常的意义“匈奴”,从上下语境看,无论如何也解析不清楚,这时候,我们首先想到通假,从声音“匈”(胸)推出。
例句: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苏轼《教战守策》)声推:“顿”与“钝”音近通假,“钝”的含义是“不锋利”,那么“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①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②群臣百官皆畔。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④兵不顿而利可全⑤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颜氏家训•勉学》)⑥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前赤壁赋》)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①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矢,同“屎”。)②群臣百官皆畔。(畔,同“叛”)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④兵不顿而利可全。(顿,通“钝”。)⑤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颜氏家训•勉学》)(指,通“旨”。)⑥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环绕。)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可以通过“成语”或“教材类句”进行类推,从而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文中选了大量典范的文言文,那里有丰富的文言词汇。如果我们既能熟练地掌握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又能在阅读其他文言文的时候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和求同析异的迁移,就会很容易地推断某些文言实词的意义。 成语是仍在使用的文言。成语中许多字词含义,是类推的源泉。
例句:臣从其计,大王亦幸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解析:听从;通过成语“言听计从”推测出。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1.始速祸焉(《六国论》)2.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3.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4.汝罪宜死,今姑贷汝。5.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2023全国一卷)
1.联系成语“不速之客”而推知其应为“招致”。2.联想成语“遐迩闻名”而推出其为“近”。3.与成语“微言大义”相联系,就可解为“精微,含蓄”之意。4.联系成语严惩不贷,贷即宽恕。5.联想到成语“负隅顽抗”,可知“隅”是角落的意思,结合语境,可推知为一小部分,片面或部分。
文本中的实词,我们不知道其含义。不妨进行以下方面的推断:借助邻字、察看句子结构、研究字的外形构造、联及同音通假、联想课文类句或相关成语。 完成上述推测后,再结合语境,将推测出的含义代入句子中,看看是与文中语意相符。
面对一个不知义的实词,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翻译全文,并思考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密,他要求别人宽容而简约。严格而周密,所以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宽容而简约,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对人要求)全面了,所以人们很难做好事;(对自己要求)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翻译全文,并思考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 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礼记》2.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韩非子》
2.楚国有一个(商)人把他的珍珠卖给郑国的人,(珠宝)是用木兰树的木制的盒子装,用桂椒来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点缀其上,用美玉点饰,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盒子)。郑国的人买了这个盒子却把珠宝还给了商人。这可以说是善于卖盒子了,却不能说善于卖珍珠。
1.君子施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翻译全文,并思考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孟子见梁惠王)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翻译全文,并思考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译文: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翻译全文,并思考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孟子见梁惠王)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咚咚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翻译全文,并思考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 ▪察传》
译文: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言辞有很多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辨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文言虚词的7大推断技法
技法一 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文后题目。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要拉开弓将它射下。虽然他和另一个人一起跟弈秋学习,却比不上人家。难道是他的智慧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曰:非然也B.其一人专心致志 为是其知弗若欤C.惟弈秋之为听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D.思援弓缴而射之 且秦强而赵弱
解析:本题可采用“标志识别法”。A项,都是判断句,所以两个“也”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判断句的标志。B项,第一个“其”的意思是“其中的”,第二个“其”的意思是“他的”。C项,“惟弈秋之为听”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没有意义,第二个“之”是代词。D项,第一个“而”表承接关系,第二个“而”表并列关系。
技法二 代入检验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如“不与市中儿嬉敖”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两句,判断“与”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我们首先关注第二句,第二句话出自《赤壁赋》,句中的“与”连接了“水”和“月”,是连词,译为“和”,把这个用法代入第一句中,句意不通,可以判断两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结合语境判断,第一句中的“与”是介词,译为“跟”。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文后题目。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下列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 本题可采用“代入检验法”。解答时可从每个选项的第二句入手,首先确定虚词的词性和意义,然后再代入第一句,分析是否恰当即可。A项,第二句出自《寡人之于国也》,“而”都是连词,表转折,译作“但是”。B项,第二句出自《苏武传》,“以”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作“来”;第一句“以”为介词,可译作“用”“拿”,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指“结毦”。C项,第二句出自《师说》,“乃”为副词,译作“竟然”“反而”;第一句“乃”为副词,可译作“于是”。D项,第二句出自《鸿门宴》,“之”为代词,代指人,即项伯;第一句“之”为代词,代上述事情。
技法三 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崔瑗字子玉,早孤,锐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年十八游学京师,遂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主儒宗之。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年四十余,始为郡吏。以事系东郡发干狱。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其专心好学,虽颠沛必于是。后事释归家。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1)以事系东郡发干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因事被关进东郡发干县的监狱。 监狱长对《礼经》很有研究,崔瑗受审讯之外,常常向监狱长请教《礼经》的有关问题。
技法四 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选自《说苑》)
解析:A项,第一句“以”,可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以”和后半句“为”处于同一位置,“为”是介词,因为,由此推知“以”也是介词,因为;第二句“以”和后半句中的“而”处同一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同理“以”也为表修饰的连词。所以A项中的两个“以”意义和用法不同。B项,第一句中“之”为助词,的;第二句中的“之”为代词,这。C项,两句中的“者”均为代词,……的人。D项,第一句中的“而”表递进关系,并且;第二句中的“而”表修饰关系,无实义。
技法五 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如“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 A项,第一句中的“也”位于句末,是表判断的语气词;第二句中的“也”处于句中,是表舒缓语气的句中助词。B项,第一句中“其”放在动词之后,是代词,译为“他”;第二句中的“其”放在句首,作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C项,第一句中的“于”处于人名之前,引出对象,为介词,译为“向”;第二句中的“于”处于地点名词之前,引出处所,为介词,译为“在”。D项,两句中的“以”都处于动词之前,引出动作行为的结果或目的,均为连词,译为“来”。
技法六 语法切入法
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判断其大概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砍掉)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解析:A项,第一句中的“之”放在动词“献”之后作宾语,代指“玉璞”;第二句中的“之”为助词,的。B项,第一句“其”修饰“左足”,作动词“刖”的宾语,代词,意为“他的”;第二句中的“其”修饰“故”,作动词“问”的宾语,代词,意为“其中的”。C项,第一句中的“乃”放在动词“抱”之前,副词,意为“于是、就”;第二句中的“乃”放在动词“使”之前,副词,意为“于是、就”。D项,第一句中的“以”处在谓语的位置,动词,意为“认为”;第二句中的“以”放在名词“石”之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意为“用”。
技法七 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
[参考译文]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过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但每当阴雨天气,左臂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上有毒,毒素深入到骨头里面,应当割开手臂到受伤处,刮去骨头上的余毒,然后这种病痛才能消除。”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开刀。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们宴饮,手臂上的血往下流,滴满了一盘子,而关羽却切肉饮酒,谈笑自若。
解析: A项,第一句句中的“为”与“所”结合构成被动,介词,意为“被”;第二句句中的“为”是动词,意为“治理”。B项,第一句句中的“乃”是副词,意为“才”;第二句句中的“乃”是副词,表判断,意为“是”。C项,第一句句中的“适”为副词,意为“正好、恰好”;第二句句中的“适”是动词,意为“享受、享有”。D项,两句中的“若”均为动词,意为“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有删改)
(2)文中“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中的“于”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B.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C.不拘于时,学于余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很多,只有将其置于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准确判断。 第(1)题,A项,前句中的“而”,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后句中的“而”,表顺承关系,相当于“于是,就”。B项,前句中的“为”,动词,做;后句中的“为”,名词,心理活动。C项,前句中的“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后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前句中的“以”,介词,拿;后句中的“以”,介词,拿。第(2)题,例句中的“于”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A项,句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在”;B项,句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被”;C项,句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向”;D项,句中的“于”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钱金玉官松江千总,性刚果,尚廉节。鸦片衅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其亲友止之曰:“军事方急,祸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君往,何急急为?”钱不听。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及东炮台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台。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其近卒泣陈:“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弥留之际,犹大呼“贼奴误国”不置。 (选自《鸦片战争文学集》,有删改)
两个“为”都是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两个“以”都是介词,用
两个“于”,都是介词,到
前句中的“焉”,疑问代词,哪里;后句中的“焉”,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呀”
(2)下列各句中与“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B.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D.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是连词,表示承接
“而”是连词,表示并列
“而”和例句中的“而”一样,是连词,表示转折
“而”通“尔”,代词,你,你的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⑴勤勉勤奋⑵劝说,虚词推断方法,考情分析,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小试牛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推断方法 课件,共40页。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课件,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字形分析,方法二字形分析法,形声字,人的行为,-----眼,学以致用,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