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五中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一)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K-39 Cu-64 Cl-35.5 Mn-55 Al-27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是细胞生命活动离不开的重要物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葡萄糖是细胞呼吸最常用的能源物质
B. 氨基酸不能与双缩脲试剂成紫色反应
C. 核苷酸是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D. 细胞内三种物质都不具有物种特异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在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多糖、蛋白质、核酸都是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是由许多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详解】A、葡萄糖是“生命的染料”,细胞呼吸最常用的能源物质是葡萄糖,A正确;
B、双缩脲试剂是检测蛋白质常用的试剂,不是检测氨基酸的,B正确;
C、遗传信息是指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C错误;
D、葡萄糖、氨基酸和核苷酸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原料,细胞内都存在,没有物种特异性,D正确。
故选C。
2. 沙眼衣原体是一类原核生物,有较复杂的、能进行一定代谢活动的酶系统,但不能合成高能化合物,营严格的细胞内寄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沙眼衣原体是独立的生命系统,其系统的边界是细胞壁
B. 沙眼衣原体细胞内含有DNA,以无丝分裂方式繁殖
C. 沙眼衣原体细胞内的某些蛋白质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D. 沙眼衣原体不能合成高能化合物的原因可能是无相关的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沙眼衣原体是独立的生命系统,其系统的边界是细胞膜(细胞壁具有全透性,不能作为系统的边界),A错误;
B、沙眼衣原体细胞内含有DNA,以二分裂方式繁殖,B错误;
C、沙眼衣原体没有细胞核,C错误;
D、沙眼衣原体可能没有相关的酶,因此不能合成高能化合物,D正确;
故选D。
3. 将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然后再置于清水中会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在上述全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液浓度先变大再变小,细胞吸水能力先变大再变小
B. 若采用更高浓度的蔗糖溶液进行实验,置于清水中可能不会发生复原现象
C. 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液浓度小于细胞质基质浓度小于蔗糖溶液浓度
D. 若将0.3 g/mL的蔗糖溶液更换为0.3 g/mL的葡萄糖溶液,则实验开始时质壁分离的速率更慢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做质壁分离的实验中,选择的材料为紫色的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因为细胞内有紫色的液泡,便于观察。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表皮细胞液泡逐渐缩小,浓度升高,吸水能力增强。
【详解】A、将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然后再置于清水中会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前者细胞会失水,细胞液浓度变大,吸水能力增强,后者细胞会吸水,细胞液浓度减小,细胞的吸水能力变小,A正确;
B、若采用更高浓度的蔗糖溶液进行实验,细胞可能会过度失水死亡,置于清水中可能不会发生复原现象,B正确;
C、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会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细胞质基质浓度小于蔗糖溶液浓度,C正确;
D、0.3 g/mL的葡萄糖溶液和0.3 g/mL的蔗糖溶液相比较,前者的溶液浓度更大一下,因此实验开始的时候细胞内外的浓度差更大一些,质壁分离的速率更快,D错误。
故选D。
4. 胃内的酸性环境是通过质子泵维持的,质子泵催化1分子的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1个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1个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K+又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K+进入胃腔消需要耗能量
B. 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C. 胃壁细胞内K+的含量不会影响细胞内液渗透压的大小
D. K+进出胃壁细胞的跨膜运动运输方式是相同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在细胞内高于细胞外,然后结合题意分析,“质子泵催化1分子的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1个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1个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说明Na+—K+泵参与离子跨膜运输过程需要消耗ATP分子,故Na+—K+泵运输离子的过程是主动运输。
【详解】A、依题意可知,K+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A错误;
B、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需消耗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其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B正确;
C、胃壁细胞内K+的含量会影响细胞内液渗透压的大小,C错误;
D、由题目信息,K+由胃壁细胞进入胃腔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而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是主动运输,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需要提取题干的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在细胞内高于细胞外”、“主动运输的特点”,就可以准确的得出答案,这道题的启示:将知识点和实例进行有机的结合是将题做正确的前提。
5. 下列关于科学研究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
A. 萨顿采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B. 运用对比实验法,来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C. 用荧光标记法,来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 用差速离心法,来研究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及功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
【详解】A、萨顿将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运用的方法是类比推理法,但并没有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错误;
B、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中设置有氧组和无氧组形成对比,B正确;
C、人鼠细胞融合用红绿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鼠的膜蛋白,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正确;
D、用差速离心法将不同的细胞器分开,分别研究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及功能,D正确。
故选A。
6. 荠菜的果实形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已知三角形基因(B)对卵形基因(b)为显性,但当另一圆形显性基因(A)存在时,基因B和b都不能表达。现有一对亲本杂交,后代的分离比为圆形∶三角形∶卵形=4∶3∶1,则该亲本的基因型可能为( )
A. aabb×AabbB. AaBb×AabbC. AaBb×aaBbD. AaBb×aabb
【答案】C
【解析】
【分析】已知三角形基因(B)对卵形基因(b)为显性,但在另一圆形显性基因(A)存在时,则基因B和b都不能表达,则三角形基因型为aaB_,卵形基因型为aabb,圆形A___。
【详解】已知后代的分离比为圆形∶三角形∶卵形=4∶3∶1,说明圆形:(三角形+卵形)=1∶1,说明亲本中有一对基因是测交Aa×aa;三角形∶卵形=3∶1,说明亲本中另一对基因为Bb×Bb,故亲本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aaBb,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7. 对农作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研究,可以指导我们的农业生产。下面是某研究小组以番茄为材料所做的相关实验及其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可推知,与 P 点相比,Q 点限制单株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是______(写出两种),甲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栽培农作物时要注意______。
(2)种植番茄的密闭大棚内一昼夜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化如图乙所示。C~F段,叶绿体内ADP 含量最高的地方是______,叶绿体内O2的含量将______,一昼夜内植株显示出生长现象。依据是______。图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密闭大棚内种植作物时要注意______。
(3)将对称叶片左侧遮光、右侧曝光(如图丙),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两部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在适宜光照下照射 12 小时后,从两侧截取同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记为a和b(单位: g)。则(b—a)所代表的是12小时内从右侧截取的部分叶片______的质量。
(4)装置丁(如图丁)可用来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根据该图的材料及设置,可以确定该实验的因变量应该是______,而自变量可以是______;
【答案】(1) ①. 光照强度、CO2浓度 ②. 合理密植
(2) ①. 叶绿体基质 ②. 逐渐升高 ③. 因为一昼夜大棚内的CO2浓度有所下降,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有积累 ④. 经常补充CO2
(3)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
(4) ①. 单位时间内上浮圆叶片的数量 ②. 光照强度(台灯与烧杯的距离)
【解析】
【分析】图甲中,随种植密度增大,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都变差,故与P点比,限制Q点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是光照强度、CO2浓度。
图乙中,B点和F点为二氧化碳的平衡点,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在BF之间二氧化碳浓度之所以不断下降,是因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比较图中的A点和E点,可以看出一昼夜后即E点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因此植物表现出生长现象。
图丙中,可视为一组对照实验,照光与不照光部分生理过程中差别是光合作用是否进行。
装置丁可用来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因变量应该是反映光合作用强度的指标,是叶片上浮速率或一定时间内圆叶片浮起的数量。
【小问1详解】
分析曲线甲,种植密度增大,植株之间互相阻挡,导致光照不足,二氧化碳的供应减少,所以Q点与P点相比,限制因素主要是光照和二氧化碳浓度,由甲图曲线可以看出,为了提高产量,农业生产上应该采取合理密植的方法。
【小问2详解】
CF段,植物的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ATP用于暗反应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产生ADP,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所以叶绿体基质中的ADP含量最高。叶绿体内的氧气含量逐渐升高,一昼夜中大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最初状态,所以植物体内有机物有积累,植株表现为生长现象。乙图提示我们在密闭大棚内种植作物是需要注意经常补充二氧化碳。
【小问3详解】
照光与不照光部分生理过程中差别是光合作用是否进行,但同时它们都进行呼吸作用,b=叶片原重量+总光合作用-呼吸消耗,a=叶片原重量-呼吸消耗,因此b-a=总光合作用,即12小时内右侧截取部分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
【小问4详解】
实验的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改变而改变的变量,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台灯与烧杯的距离),因变量是单位时间内上浮叶片的数量,无关变量是温度、清水的量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8. 图1表示细胞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其中甲代表图中有机物共有的元素,Ⅰ、Ⅱ、Ⅲ、Ⅳ、Ⅴ是生物大分子,X,Y、Z、P分别为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图2为核酸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代表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纤维素是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成分;脂质中除Ⅰ外,还包括___________。相同质量的Ⅴ和Ⅰ彻底氧化分解,Ⅰ释放的能量更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Y和Z在组成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图2中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上。若图2为Ⅱ的部分结构,则④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图1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SARS病毒的遗传信息储存在图1的__________________中。(两空选填Ⅰ~Ⅴ)
【答案】 ①. C、H、O ②. 细胞壁 ③. 磷脂和固醇 ④. I(脂肪)分子中C、H的比例高于V(糖类) ⑤. ②和③ ⑥. 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⑦. Ⅱ和Ⅳ ⑧. Ⅲ
【解析】
【分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题图分析,图1中Ⅰ表脂肪;Ⅱ表示DNA;Ⅲ表示RNA;Ⅳ表示蛋白质;Ⅴ表示糖原,甲元素为C、H、O,X表示葡萄糖;Y表示脱氧核苷酸;Z表示核糖核苷酸;P表示氨基酸。图2中①表示磷酸;②表示脱氧核糖;③表示胸腺嘧啶;④表示鸟嘌呤脱氧核苷酸;⑤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详解】(1)由分析可知,图中甲代表的元素是C、H、O。
(2)纤维素是构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图中除Ⅰ外,还包括磷脂和固醇。相同质量的Ⅴ(糖原)和Ⅰ(脂肪)彻底氧化分解,脂肪释放的能量更多的原因是I(脂肪)分子中C、H的比例高于V(糖类)。
(3)Y和Z在组成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图2中②和③上,即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的不同在于其中的五碳糖的种类和碱基的种类有差异。若图2为ⅡDNA的部分结构,则④的中文名称是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4)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图1中的ⅡDNA和Ⅳ蛋白质。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其遗传信息储存在图1的RNA,即Ⅲ中。
【点睛】熟知DNA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图中各种物质的元素组成、基本单位以及各种物质的结构与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9. 图1、图2分别表示某种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模式图,图3表示该种动物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变化,图4表示该种动物不同时期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细胞名称是______,含有______条染色单体;图2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
(2)图 3 中 CD 段形成的原因______,发生的分裂方式及时期是______或______。
(3)图 2 细胞分裂时期对应图 3 的______段;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图 3 的______段。
(4)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图4中的______(填字母)。
【答案】(1) ①. 初级精母细胞 ②. 8 ③. 精细胞或第二极体
(2) ①.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②. 有丝分裂后期 ③.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 ①. DE ②. BC
(4)bc
【解析】
【分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1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经一次分裂后期;
图2着丝点粒裂,不含同源染色体,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经二次分裂后期;
图3表示该种动物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变化;
图4表示该种动物不同时期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a中DNA与染色体比为1:1,且都与体细胞中相等,所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中DNA与染色体比为2:1,且染色体为体细胞的一半,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c中DNA与染色体比为1:1,且都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小问1详解】
图1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只能是初级精母细胞,此时细胞中含8条染色体体,图2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产生的子细胞应是精细胞或第二极体。
【小问2详解】
CD段每条染色体只含一个DNA分子,应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时期应是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小问3详解】
图2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存在染色单体,应是DE段;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应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是在BC段。
【小问4详解】
由于体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所以有丝分裂时不可能减半,因而不会出现图4中的b、c。
10. 已知小麦茎秆的高和矮是一对相对性状,由 A/a控制,且显隐性未知,抗锈病与感锈病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由B/b控制,且抗锈病性状为显性。但两对基因的位置均未知。育种工作者在试验田中发现甲、乙两株小麦,经自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甲组实验结果可推知: 控制性状高秆、矮秆的基因符合分离定律,其依据是 ______,甲的基因型为______。
(2)判定植株乙是纯合体,因为______。
(3)请以子一代为材料,设计杂交实验来确定这两对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
实验思路:让子一代中______杂交,选取杂交子代中的______植株自交,统计自交子代______。
预期结果及结论:
① 若自交子代出现______,则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②若自交子代出现______,则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1) ①. 高秆植株自交后代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高秆亲本各自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 ②. AaBB
(2)自交后代未出现性状分离
(3) ①. 高秆抗锈病植株与矮秆感锈病植株 ②. 高秆抗锈病 ③. 性状及比例 ④. 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 ⑤. 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3∶1(或不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
【解析】
【分析】某亲本自交,若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该亲本为纯合子;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该亲本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小问1详解】
由题干分析可知,甲:高秆(易倒伏)抗锈病,其自交后代中,高秆和矮秆之比为3:1(说明高秆亲本各自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因此,高秆为显性性状,且甲高秆为Aa。甲的自交后代全为抗锈病,且抗锈病性状为显性,说明甲抗锈病为纯合,甲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
【小问2详解】
由于乙自交后代未出现性状分离,故乙是纯合体,其基因型为aabb。
【小问3详解】
要确定这两对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需要用到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或测交来探究。甲(AaBB)自交后代中的高秆抗锈病植株,其基因型为AABB或AaBB,其实验思路为:让子一代中高秆抗锈病植株(AABB或AaBB)与矮秆感锈病植株(aabb)杂交,选取杂交子代中的高秆抗锈病植株(AaBb)自交,统计自交子代的性状及比例。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则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若自交子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3:1(或不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则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11. 酵母的蛋白质含量可达自身干重的一半,可作为饲料蛋白的来源。有些酵母可以利用工业废中醇作为碳源进行培养,这样既可减少污染又可降低生产成本。研究人员拟从土壤样品中分离该类酵母,并进行大量培养。下图所示为操作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培养基时,按照培养基配方准确称量各组分,将其溶解、定容后,调节培养基的_________,及时对培养基进行分装,并进行_________灭菌。
(2)取步骤②中不同梯度的稀释液加入标记好的无菌培养皿中,在步骤③中将温度约_________(在25℃、50℃或80℃中选择)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混匀,冷凝后倒置培养。
(3)挑取分离平板中长出的单菌落,按步骤④进行划线。下列叙述合理的有_________。
a.为保证无菌操作,接种针、接种环使用前都必须灭菌
b.划线时应避免划破培养基表面,以免不能形成正常菌落
c.挑取菌落时,应挑取多个菌落,分别测定酵母细胞中甲醇的含量
d.可以通过逐步提高培养基中甲醇的浓度,获得甲醇高耐受株
(4)分离培养酵母菌通常使用_________(填“牛肉膏蛋白胨”“MS”或“麦芽汁琼脂”)培养基,步骤⑤中,为使酵母数量迅速增加,培养过程中需保证充足的营养和_________供应。为监测酵母的活细胞密度,将发酵液稀释1 000倍后,经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用25×16型(1mm×lmm×O.1mm)血细胞计数板计数5个中格中的细胞数,理论上_________色细胞的个数应不少于_________,才能达到每毫升3×109个活细胞的预期密度。
【答案】 ①. pH ②. 高压蒸汽 ③. 50℃ ④. a、b、d ⑤. 麦芽汁琼脂 ⑥. 氧气 ⑦. 无 ⑧. 30
【解析】
【分析】
配制培养基的操作步骤为称量→溶化→定容→调pH→培养基的分装→包扎→灭菌。据图分析,从土壤样品中分离该类酵母菌的实验流程为:称量土壤→梯度稀释→平板浇注分离→划线纯化→扩大培养。
【详解】(1)配制培养基的操作步骤为称量→溶化→定容→调pH→培养基的分装→包扎→灭菌,因此微生物的培养基配制好后应该先调节pH,再分装。常见的灭菌方法有: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灼烧灭菌。培养基适宜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
(2)在步骤③中,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进行倒平板。
(3)在划线过程中,接种针、接种环使用前都必须灭菌,以防止杂菌污染,a正确;划线时应避免划破培养基表面,否则将不能形成正常菌落,b正确;该实验的目的是获得利用工业废甲醇作为碳源的酵母菌,不需要测定酵母菌中的甲醇含量,c错误;培养基中的甲醇浓度越高,此种培养基中得以生存的酵母菌利用甲醇的能力越强,因此可以通过逐步提高培养基中甲醇的浓度,获得甲醇高耐受株,d正确。
(4)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因此为使酵母数量迅速增加,培养过程中需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氧气供应;台盼蓝是大分子物质,不能将活细胞染色,再根据25×16型的血球计数板:1毫升悬液中待测标本(菌体)总数=80小方格内菌体数/80×400×104×稀释倍数。而台盼蓝与菌液等体积加入,因此要达到每毫升3×109个活细胞的预期密度,理论上无色细胞数应该不少于(3×109)÷(1000×2×104×400÷80)=30个。在子一代中的性状及其比例
亲本自交
高秆
矮秆
抗锈病
感锈病
甲:高秆(易倒伏)抗锈病
3/4
1/4
1
0
乙:矮秆(抗倒伏)感锈病
0
1
0
1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五中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一)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五中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一)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五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一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四川省成都市五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一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如图是越野滑雪中运动员伸肘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