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散文鉴赏之艺术技巧(原卷+答案)
展开解读
散文取材广泛,联想丰富,不受时空限制,它是真心真情的艺术流露,一根主线贯串全篇,主题明确而集中。散文的艺术技巧自由灵活。在一篇作品中,叙述、描写、抒情、议论都可以用上。赏析散文手法美和语言美一直是中考散文考查的重点之一。经过教材学习,考生已初步建立起表达技巧的知识体系,掌握了答题的两个环节:指出所用的手法,分析表达效果。但在实际做题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判断不准、切入不全、不会分析表达效果等问题。因此,一轮复习一方面要继续强化记忆有关表达技巧的知识清单,另一方面要在审题答题的各个环节上加强训练,以期实实在在地提高赏析水平。
考点基础
考点1 散文的表现手法
【考点精讲】
鉴赏表达技巧是中考的一个重要设考点。鉴赏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也可以是全文。从各省市中考卷命题的切入点来看,多是一两个句子或者一个语段,而且这些句、段多是描写性的,有的题目题干中直接有“描写”字眼,有的虽有“赏析”字眼,但其句、段仍是描写性的。因此,描写性句、段的赏析是我们训练的重点。从考生解答这类题的实际情况看,有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答题没有明确的思考方向,比较随意;二是赏析角度不全面。
熟悉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
1.记叙
2.描写
3.抒情和议论
【技法点拨】
一、答题角度
1.从描写角度切入进行赏析。首先要分清是人物描写还是景物描写。是人物描写,则考虑是哪种描写(如动作、心理等);是景物描写,则要考虑其描写的角度和方法(如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等角度来赏析),调动多种感官,赏析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等手法运用的妙处。
2.其他切入角度有:
对描写性句、段的赏析往往可从多角度切入,当然不要求面面俱到,可从最有把握的角度作答;还要看清问题本身,有些考题在题干中已指明答题方向,考生只需按题目要求的角度去思考即可。
二、解题步骤
表达技巧鉴赏“3步骤”
[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一位远征的友人
——给到×北工作的人
方龄贵
来信说:“……是时候了,我要去了。我来自遥远的北方,还要回北方去。……祖国喂养我二十年,是为她出力的时候了。我决定二次北征。……如果我倒下来,请为我的光荣欢喜,节制你的悲哀,并设法通知我远在松花江边的家,告诉他们我躺在祖国的原野上了……”
寄来这么短短的一章,你就毅然去了。
朋友,眼看你回到北方投身在这神圣的斗争中了,而我还在这边荒的一角,寂寞地活着。我心里有许多话却一时无从叙说。我于是把想象放在一个辽远的地方,你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我屈起手指头,已经不多不少五个年头了,自从我们背起行囊走出那个地方。
当我们跳下车,在北平城里停下我们脚步的时候,发觉这里并不如我们所想象。它太沉闷,太无生气。人们似乎已经遗忘了关山以外的土地,被膏药旗子压得喘不过一口气来。我们的祖国就是这样一个破碎的祖国,苦难的祖国。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我们来是为了受苦,为祖国受苦。当整个国家在苦难里挣扎的时节,一切轻蔑,损害,污辱都算不了什么。给家里去信,只说:“这里很好,只是太好玩,恐怕心野了收不回来,将来不想回家了。”故意把话说得那么轻松,想减少文字在老人心中所掷放的分量,自己却不敢再看第二遍。
两年的时光消度过去了,我们到了南京。落日黄昏,山边水崖,你总是惆怅地向远遥望着,怀念烽烟的北国。江南的山水,你一点也不留恋,你只想呼吸离家较近一点的地方的空气。你不能安于这种平静的生活,终于在一个迷雾蒙蒙的早晨,又背起你的小行囊,向北迈开你的步子。回北平不久,信来了,仿佛生活得非常痛快,如心。接着来了“七七”。七月二十八日北平失守,你被困在里面了,情形混乱,敌兵到处搜查,拘捕,风声鹤唳。你呢,家里的接济断了,两个铜板,到街上换一个烧饼,不是为了果腹,只是为了运动嘴唇,慢到不能再慢地咀嚼着。有时连这也得不到,便只有硬呷两口白开水。……读到这个地方,我用尽所有的力量抑止我眼泪的外流也不可能了。我们无愧于我们的祖国,不是为了她,在家里我们并不缺乏温饱。你嘱我不要为你的贫苦伤心,这对你是一种磨炼,一种经验。你那故作宽慰的苦心双倍加重我的悲哀。没有比有心地隐藏自己的悲哀更可悲的了。
你已经不能安心读书。祖国在呼唤你,战争呼唤你。你为她的远景所吸引,控制不住自己的热情,随着××训练班去了。彼此都无消息,完全隔绝在两个世界里。你在哪里呢?到底还是你自己,把这个谜底揭开了。一封信从黄河边上飞到我的手里来,原来你到离炮火最近的地方找工作。信上充满了战斗的热情,说从早到晚都可听到炮火和炸弹爆裂的声音,并不惮烦琐地描绘着,描绘着你怎样在炮火和炸弹的空隙处理你的工作。还说,北方,我歌颂她,她有多么美丽,健康!每天有小米饭吃,像回了家。……
然而你不满足,说自己太年青,做事的力量不够,你还想学习。像从天上飞下来一样,在一个春天的下午,我又握到了你的手。
那是一双多么粗糙有力的手!完全失去了以前的光滑和纤弱。你脸上蒙上一层风尘的颜色,似乎有一点苍老。在那狭小的旅店里,对着酒我们尽情地诉说。夜晚来时,望着满天星月,向我叙说北中国的消息,或者忘情地唱起救亡歌。我就像从前听老人讲故事一样地听着。年余没见,你的胸襟更扩大了。
你住下来,你想学一点专门的技能,到敌人后方去工作。你兴奋,你即刻要去长沙,然而问题发生在钱上。那使我一生也忘不了的一天!落着小雨,我们捡点了几件衣服,到街上换钱。那该多么难为情!自己觉得脸上发烧,把慈母的手缀[注]转让给别人。我们低着头,把衣服的面积折成最小,怕的是遇见熟人。秦琼卖过他的黄骠马,我们现在卖衣服。我们装作买东西,走进店铺里,怯生生地把衣服拿出来,(好像偷来的一样)低声地问他们:“买衣服么?”那声音模糊得几乎连自己也听不清楚。真想一转身,收起衣服跑回去。然而没有,我们忍住了。一家不成,又走一家,为的是多争几毛或几分。那条二里长的小街被我们走到尽头。眼巴巴地瞧着自己的衣服换了主人,像离别一位患难中的朋友,接过手中的几张票子,头也不回我们走出来了。……外面落着小雨,感觉一阵空虚。一转身我看见你偷偷用手巾擦眼泪。……我把头转到另一方向,我瞩望阴沉的天空。天空怎么那样暗呢。
你到了长沙。你学习怎样运用你的“武器”。而现在,你是向北方去了,你所怀念的地方。
我不留恋,也不伤感。我为你欢喜,为你祝福。我们都经历了太多的忧患,感情脆弱得像一支绷紧的弦。这不成:时代不容许我们。你劝我要坚强,现在我自己勉励自己。别以为我们的苦难是偏得的不幸,我们不过是苦难的祖国的一个小小章节,放开眼睛,有多少人失掉乡土,拆散了家,有多少灵魂,为我们的祖国,把血洒在大地上。我们,后死者们,得接替上去,继续把血液输送给祖国的土地,滋养她,肥沃她,使自由在这上面生长。
朋友,你放心去吧,祖国正需要你。我们来自北方,北方有我们祖先的坟墓,有我们的家乡,还有慷慨悲歌的英雄。朋友,你去了,珍重你自己吧,莫忘记时常给我捎几个字来。我祝福你,愿你平安。
(选自1940年2月25、27日《大公报》,有删改)
[注] 手缀:此处指母亲亲手做的衣服。
结合文本说明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活动]
第一步:指出手法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有“说明”“艺术手法”,由此可以看出,此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细节描写、典故、比喻、心理描写、环境烘托、象征等手法。
第二步:分析内容
(1)文中画线句有“我们低着头,把衣服的面积折成最小”“我们装作买东西,走进店铺里,怯生生地把衣服拿出来,(好像偷来的一样)低声地问他们”“一转身我看见你偷偷用手巾擦眼泪”,“低头”“折衣服”“怯生生拿衣服”“偷偷擦眼泪”等细节描写,写出我们卖掉母亲亲手做的衣服时的不舍和羞愧;
(2)“秦琼卖过他的黄骠马,我们现在卖衣服”,以秦琼卖马的典故类比我们现在陷入了困境,不得不卖衣服来筹钱;
(3)“眼巴巴地瞧着自己的衣服换了主人,像离别一位患难中的朋友”,将卖衣服比作离别患难中的朋友,写出对衣服的不舍;
(4)“怕的是遇见熟人”“真想一转身,收起衣服跑回去。然而没有,我们忍住了”,这些心理描写写出卖衣服的愧疚和难堪,但更体现出卖衣服筹钱的决绝;
(5)这段文字还运用了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如“外面落着小雨”“阴沉的天空”,用环境的潮湿压抑烘托人物心情的低沉压抑;
(6)这段描写还运用象征手法,如“天空怎么那样暗呢”,以天空的阴暗象征当时的国家的处境,表现了对民族前途的忧虑。
答案 手法:①动作(细节)描写:低头、折衣服、怯生生拿衣服、偷偷擦眼泪等;②运用典故:秦琼卖马;③比喻:将卖衣服比作离别患难中的朋友;④心理描写:“真想一转身”;⑤环境描写(融情于景):“外面落着小雨”;⑥象征手法:“天空怎么那样暗呢”。
心情:①被迫卖掉母亲亲手做的衣服的不舍、羞愧但又决绝的心情;②个人压抑低沉的情绪和对民族前途的忧虑。
考点2 散文的构思布局
【考点精讲】
构思特色就是谋篇布局的特色,包括文章的结构安排和材料组织上的特色。前面所讲的“梳理行文思路”“分析线索特点”仅仅是构思特色分析中的两个思考角度。
布局谋篇
1.段落布局。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曲笔入文,以景结情,段落短小等。
2.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叙事详略。材料与中心关系处理,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处理。
4.选材组材。选取材料方面有何特点,如以小见大等。组材以何为中心。
5.结构技巧。善于抑扬,巧设伏笔,虚实映衬等。要特别懂得“由实至虚”的思维特点。散文阅读的关键点不是在所记叙、描写的客体(实体),而是在记叙、描写中所体现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虚体)。其文体思维一般是先实写后虚写。
6.个性特色。文章自身鲜明的结构个性,如采用画面组合式,大量穿插旁逸式材料,现实与回忆交织等。至于分析结构安排的艺术效果,无非三个方面:一是结构自身方面,如形散神聚、结构谨严、曲折有致、大开大合、新颖别致等;二是表现景、物、人、事方面,更形象,更深入,更有表现力等;三是表达主旨方面,更深入鲜明,委婉深沉等。
[即时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兰头味辛,性凉,凉拌最为爽口。新挑的嫩叶叶细茎茎犹如害羞的雪,落入滚烫的情怀岂不化为热泪一滴?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建议:“马兰头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油腻后食之,可以醒脾。”生吃好,鲜凉滑爽甘香,正是马兰头的本味。洗净的嫩叶嫩梢,沸水里先滚一趟,把涩味赶跑,然后清水养一下,养出一盆绿翡翠,沥干,切碎。备配料,胡萝卜的黄丝丝、嫩黄瓜的青条条、豆腐干的白片片。三者拌入马兰头的嫩叶叶细梢梢,撒几粒精盐、白糖、味精之类的亮晶晶,淋几滴陈醋、麻油、酱油之类的浓情,拌匀,就是一道凉拌马兰头。吃吧,吃吧,就在筷子探向青菜的一刹那,突然怔住了,这哪里是一道凉拌菜,分明是大地的无边春色,人间的绝美风景。
立春,是一年的初始。早春的马兰头,直立着它的茎,碧绿着它的叶,任你挑,任你咬,让你的身体也发芽,让你整个人一年四季都春天。(选自刘学刚《春挑马兰头》,有删改)
3.赏析文段中的画线部分。
答:
答案 ①多用短句,节奏明快,细致地呈现了凉拌马兰头的制作过程。②大量运用叠词,如“黄丝丝”“青条条”“白片片”等,彰显了视觉、味觉的盛宴,惹人垂涎。③多用口语,充满生活气息,如“吃吧,吃吧”,叙述亲切可爱;如“备配料”“撒几粒”“淋几滴”,以时间顺序展开,使凉拌的过程生动可感。④运用联想,由碗筷间的马兰头联想到“无边春色”“绝美风景”,由实到虚,丰富并拓展了“咬春”的内涵。
(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地的理想
傅菲
①那年距小雪还有五天,我去横峰访友。友人慰留我说,去乡间走走,有很多好地方。就这样,我先去了新篁,又不可自抑地去了司铺、莲荷、铺前、港边、龙门畈。冬雨绵绵,大地始终垂降暮色。我却义无反顾地扎入丛林、川峦、田畴之中。
②起伏的山峦在灵山脚下形成凹陷的皱褶。葛溪河和岑港河,像大地上两条被风吹散的飘带,在丛林间和田畴深处飘忽。村舍里,隐隐传来犬吠和鸡鸣。更远一些,是绵绵的山峦。开阔的田野沿着葛溪河倾泻,网状的田埂勾勒出田野的筋脉。我想起俄罗斯油画家希施金笔下的《黄昏,雨后》:微红的夕光溢出大地,条状的黑云把夕光分割出斑斓的色彩,低洼里的积雨有了银色,让人感觉到大地轻轻的晃动,裸露的树根和腐朽的树干,一切都是那么古老,稀稀疏疏的树叶透出几分祥和又哀哀的冷色,灰蓝的天空像一块布片盖在树林之上,一只小鸟站在高高的树梢,守着孤独的旷野。
③在去港边的路上,因为车子出了故障,停在一个村子里换胎。我一下车,便被村子迷住了。池塘里,不时有鱼儿扑出水花。青翠的竹林在村舍间,汹涌。雨丝从竹叶滴下来,油亮。村外,是疏朗的菜地和浅青色冬田。鹅毛绒一样的青草,在冬田里,多了一份人烟气息。矮山冈的菜地,把山地分出层梯级,矮山冈看上去像一座堰卧的雕刻品。我到了村口,瞬间恍惚。路边两排柳树,柳枝垂下来,可以想见的是,春风一日暖一日,迎春花还没完全炸开花苞。柳枝芽细细地发青,枯黄的枝条水肿似的发胀,转青,树根的苔藓往上爬,淌出水渍。山樱花在山间飘荡着白雪般的花瓣,柳条葳蕤,暖风和面,进村的人不自觉地唱起了欢快的歌谣。村前是几千亩的田畈,在一个平面上摊开,细雨中,素净,灰白的稻茬像是另一种古老的时间。
④在司铺,探访过山中村庄搬迁后的生活遗址。车上了王家坞水库坝堤,便沿山边草径步行。许是暖秋吧,杜鹃又有了一次花期,零星地点缀在萁蕨等地衣植物上。雏菊在山崖下,金黄耀眼。水面有白鸥几只,翩翩翔舞。明末清初散文大家王猷定在《螺川早发》咏道:“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鸥至雁离,是旅人孤独、人生无常的隐喻。白鸥是迁徙的鸟,但鲜有来中国南方越冬。时隔三十多年,才见到白鸥。它是远去的旧时光,再次带给我。它像一团白雪,炽燃山野。
⑤步行约三华里,到了废弃的村子。村子馅子一样包在山坳里,竹林和油桐树在屋后发出呜呜呜呜的风声。小路铺满了落叶和腐烂的植物枝干。几棵柚子树挂着涩黄的柚子。山涧在荒草遮掩的沟渠里,叮叮咚咚。有几间瓦屋已然倒塌,成了颓圮。外村借地种菜的农人,把山田垦出来,种上了时鲜菜蔬,大部分的山田还刚刚下了秧苗。山田沿山垄,梯级延伸。可惜,我没看到打秧苗的农人。我估摸这个农人在年轻时,可能是做木匠活的,菜种在一条线上,像一个棋盘,每块菜地从山田里垦出来,像豆腐箱里压出来的豆腐块。他不是木匠也该是乡村画师。用美学眼光去审视去从事平凡之物的人,是最精细的人,也是陶醉于生活的人,从俗至雅,乃生活大师。
⑥多褶的群山,向北堆叠。横峰北高南低,群山渐渐低缓,消失,有了丘陵地带和莲荷小平原。纵横的河汊掌纹般密布,村舍被河流串起来,如一条藤蔓上的牵牛花。众河穿境而过,注入信江,汇入浩渺的鄱阳湖。发源地同属灵山山脉。灵山像一列巨型火车,由东向西呼啸奔驰。
⑦水是大地的精魄。畜养精魄的是山塘水库。去一个山坳,拜访一座山,一座水库出其不意尽览眼底,让人短暂晕眩,蛇一样安静下来,沉默无言。在铺前,见黄源水库,便是这样。黄源水库往左右两条山垄伸进去,像两条岔开的脚。翻过山,便是葛文化发祥地葛源了。葛源的千亩高山梯田,又是另一番景象。梯田沿山修筑,田埂是不规则的弧形,水映蓝天,像翻卷的大海。野花葱郁。初冬的枫树、山毛榉、梓树、栾树、青桐、漆树,和竹林迎接了大地的白霜,野刺梨长出了甜蜜蜜的浆果,山间红遍,到了春天,千亩梯田会是层层叠叠的花海。
⑧乡友告诉我,在梧桐畈将种植千亩荷花,在司铺无人耕种的丘陵地带将建一个大型野生动物园。乡人都充满了期待和兴奋。这是一个贴近大地的构想,一个有呼吸的构想。有此构想的人,是一个有大地情怀赤子之心的人。我们该把大地应有的东西还原给大地,各俊其美,各颜其色,各悦其声,各夺其目,各味其果。
⑨友人的一次慰留,我自己也没料到,两个星期内竟然四次去横峰。去了横峰,我深深自责自己是一个浅薄的人,对身边的大地是那么的无知。我们需要一次次去投奔大地,像雨一样,去熟悉大地的细胞、脏器、骨骼、血液、筋脉。大地是我们的父母,是我们的胞衣,也是我们的摇篮和眠床。任何时候,我们站在大地面前,都是初洗的婴孩。
(有删改)
分析第⑤段写“农人”在构思上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注意题干中“在构思上的用意”这一要求。作者在看到“菜种在一条线上,……像豆腐箱里压出来的豆腐块”这一情景时,猜想农人“不是木匠也该是乡村画师”,接着作者发出来对他的赞美,“用美学眼光去审视去从事平凡之物的人,是最精细的人,也是陶醉于生活的人,从俗至雅,乃生活大师”,此处作者通过对农人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人在大地上创造美的赞赏,让文章的意蕴更加丰富、开阔,也让作品的主题得以深化。
同时,这一节农人的出场照应了前文“竹林和油桐树在屋后发出呜呜呜呜的风声。……成了颓圮”颓圮衰败的乡野之景,让乡野之景重新变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这一描写也为第⑧段作者发出“这是一个贴近大地的构想,……各味其果”的议论做了铺垫,这一情节同时照应了前后文,让文章的结构更加圆融。
答案 本段写作者看到了刚刚下秧苗的山田后猜想“农人”可能是木匠,又猜想或者是乡村画师,表达了作者对人在大地上创造美的赞赏,丰富了意蕴,深化了主题。结构上照应上文,“农人”的出场使第⑤段前半部分颓圮衰败的乡野之景变得生机勃勃;与第⑧段构想山村发展相照应;为后文议论做铺垫。
方法点睛:分析表达效果具体、实在
(1)必须与内容相结合。只用一些“生动形象”一类的套话,分析表达效果定会空泛,所以一定要结合内容分析,坚持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要记住一点: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技巧,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所抒的情、所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2)必须与语言相结合。作答时,要从画线部分抓住一些核心信息、关键词句,准确地引述于分析中。这样做,可以避免术语堆砌、内容空泛。
另外,有时与文章结构结合,分析其结构效果。当然,这要根据其位置特点而定。
这里,重点谈谈如何与内容结合问题。如何结合呢?最主要的一点是从画线部分抓住一些核心信息、关键词语(有时核心信息、关键词语不在画线文字中,而是在它的上文或下文),准确地引述于分析中。这样做,可以使具体材料与观点水乳交融。
如下面一题:
请对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对这道题,有考生这样赏析:
动作、神态描写,说明水牛是泅渡的高手,而“我们”与水牛相处分外愉快。
这样的答案过于简略,虽然多少体现了赏析的“要素”,但是解读尚未到位,且缺少具体的分析内容和相关佐证。
下面是来自考生的满分答案:
“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等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牛熟识水性,在水中悠然自得的模样,表达了作者对水牛的怀念;“快捷”“用力划动四肢”“得意”等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了一幅水牛游泳图,极富表现力,很能感染读者;“跟着水牛学游泳”,通过“我们”的动作描写,表现水牛与人相处融洽的景象,一幅牛铃叮当的农村田野图跃然纸上,表达了作者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在这个答案中,考生抓住了文中关键性的词句并引述于分析过程中,边引述边分析,具体描述与概括分析自然融合。这样的赏析,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解题引领
散文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鉴赏散文表达技巧时必须把握的一个根本原则。
鉴赏表达技巧是中考的一个重要设题点。鉴赏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也可以是全文。从各省市中考卷命题的切入点来看,多是一两个句子或者一个语段,而且这些句、段多是描写性的,有的题目题干中直接有“描写”字眼,有的虽有“赏析”字眼,但其句、段仍是描写性的。因此,描写性句、段的赏析是我们训练的重点。从考生解答这类题的实际情况看,有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答题没有明确的思考方向,比较随意;二是赏析角度不全面。
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做好描写性句、段赏析题呢?
1.从描写角度切入进行赏析。首先要分清是人物描写还是景物描写。是人物描写,则考虑是哪种描写(如动作、心理等);是景物描写,则要考虑其描写的角度和方法(如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等角度来赏析),调动多种感官,赏析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等手法运用的妙处。
2.其他切入角度有:
对描写性句、段的赏析往往可从多角度切入,当然不要求面面俱到,可从最有把握的角度作答;还要看清问题本身,有些考题在题干中已指明答题方向,考生只需按题目要求的角度去思考即可。
[题型1] 鉴赏表达方式
1.熟悉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
(1)记叙
(2)描写
(3)抒情和议论
[题型2] 鉴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
1.熟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1)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典例1] 鉴赏表达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典例2] 鉴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
“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一般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则包括修辞手法。中考卷一般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如有需要,可按先“狭义”后“广义”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表现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
[答题示例1·表现手法]
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的青山绿水在哪儿?我想,答案是:在有禁忌的地方。换言之,在信仰之乡。
西双版纳,乃中国热带雨林最完整、面积最大之地。为什么呢?并非偏僻荒凉,而是因为这儿的居民有个共同的图腾——神林。视树为衣食父母,为感恩示敬,将大片地势好、近水源的森林供为“神林”,在那儿,连花草禽兽也被视为精灵,不得侵扰。那里要求寂静与安详,不允许伐木、狩猎、开垦,不允许喧闹、泄秽、有猥亵之语,甚至不允许捡拾枯枝落果。整个西双版纳,那样的地方有600余处,近 10万公顷,珍稀植物和药用植物 200 余种。中国最大的植物种子和基因库,寂静如初,仓储完好,靠的是“门神”,是“闲人免入”和“肃静”的牌子,是精神防护罩和铁布衫。不仅西双版纳,“神林”在滇桂川黔等其他部族也盛行,彝族、白族、水族、瑶族……皆奉树为神,虔敬有加。
(节选自王开岭《那些美丽的禁忌》,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
答案 ①用列数字的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森林保存的面积之大、植物之多,说明少数民族对树神的崇拜,保护成果显著。②用比喻的手法,把“闲人免入”和“肃静”的牌子比作精神防护罩和铁布衫,体现出“禁忌”与“美丽”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千年前,那个黑脸膛的石匠,在灼烈的阳光下雕刻着面前的巨石。后来,这块巨石变成了一头威严的石狮子,那个石匠反剪着双手,满意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打满水泡的嘴里咳出一团污血,倒在了石狮子的脚下。
日光也许穿越了千年,保持着同当年一样的温度。我看着石狮子,仿佛听到叮叮当当的凿石声。石屑在石匠粗糙的手下像岁月一样飞扬、沉落,终化于寂灭。石匠是一个沉默的人,我想,因为凿斧是他唯一的语言。他的眼睛很大,却经常眯起来,从不同角度观察着石头的造型、布局与线条。他双手的虎口由于不间断的摩擦和冲击而迸开了一道道血口,但他感觉不到疼痛。那些血珠和他的汗水一起融入了面前的巨石,而让那块沉默的石头获得了灵性。石匠就这样凿着寂寥而漫长的时光,生命在幽微的刻痕里变得瘦削、单薄而憔悴。他想象着石狮子的样子,而完全忘掉了自己的样子。他要为战死沙场的将军雕刻一头石狮子。
他要为这头石狮子献出毕生所学,用他的血和生命滋养艺术和精神,为石狮子安放一个充满血性的灵魂。
一千年后,石狮子高踞于我的面前,佐证着我的猜测。不仅如此,它随时准备冲跃的姿态还告诉我,石匠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他也许把自己变成了一头石狮子,他平凡的生命和非凡的灵魂最终和一方巨石融为一体。
我站起来,走到石狮子跟前,抚摩着它滚烫的身躯。它的温度应该超过了40度,那是灵魂的体温,比日光更加炽烈。它看着我,穿过千年的风雨说:“如果没有他,我只是一块石头。”我点点头:“我懂。”
石狮子微笑了,它微笑的样子竟然如此亲切,就像一个脸膛黝黑的石匠,在阳光中绽开密密麻麻的皱纹。一千年前他忘记了微笑,而在一千年后,他微笑着递给我一只凿斧和一把雕刀。我犹豫了一下,接过来。在我远离石狮子的时候,一方伟岸的巨岩从我生命的地壳里站起,对我说:“来吧,我一直在等你。”
(选自胡炎《石狮子》,原载《大观·东京文学》,有删改)
2.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答:
答案 ①运用想象,虚拟了一场富有意味的对话,从侧面表现出石匠为石狮子安放了一个充满血性的灵魂,借石狮子实现了人生价值。②运用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我”与石狮子以及“他(石匠)”的心灵沟通和精神交流,表现了“我”的感悟。(或:表现了石狮子与石匠对“我”的精神影响)③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石狮子对石匠价值的肯定;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石狮子的温度与日光的比较,突出表现了石狮子灵魂的热度。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春天里,人忙碌,树也忙碌。每年花开时,庭院里的女人总要做槐花饭、槐花粥。榆树的花开得羞怯而隐秘。肉滚滚的榆钱撸下来蒸成榆钱饭,不等掀开锅盖,香味就钻鼻孔儿,若拿蒜泥蘸榆钱饭吃,好吃得能撑破肚皮。那些干落的榆钱,在春风里满街满巷地飞,飞到人们的头发上,飞到人们的脖颈子里,飞到人们的衣裳口袋里,人们也不拍去,反而喜气洋洋地笑,这漫天飞舞的彩头,给了春天里的庄户人一个多么美好的期待啊。
(节选自张金凤《乡村树事》,有删改)
1.赏析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答:
答案 ①三个“飞到”运用排比,形象地写出了干落的榆钱在春风里到处飞扬的情景。②“彩头”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人们对于榆钱的喜爱。③表达了庄户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居京的陕西乡党,每每有机会聚会,必到“蓝花花”“老孙家”什么的陕西馆子里去,饱餐一次“土得掉渣”的陕西食品。那时的快乐,肯定是舌头挑起的。吃着辣辣酸酸、油油汪汪的油泼面,或来一碗掰得细细的、煮得烂烂的、肉肥汤醇的羊肉泡馍。一时之间,只听见吸吸溜溜、呼呼噜噜的进食声。
只有吃陕西这种合口味的饭,老陕们才有这种旁若无人、汪洋恣肆的场面。三碗下肚,打个饱嗝,用厚厚的掌心抹一把油嘴。然后,几双豹眼,吃傻了一般。呆呆地相互望着。半晌蹦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这叫“解馋”。只有在这种场合,那些学了多年的、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才会一概扔掉,显出西北语言凝重、朴拙的本色。
一位目睹了这场面的外省人,惊得连连摇头:“要真正认识陕西人,你得看陕西人吃陕西饭!”口味,就是这样让你变得原始,甚至恢复野性。
(节选自雷抒雁《舌苔上的记忆》,有删改)
2.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
答:
答案 ①描写精炼传神。运用神态(细节)描写(“豹眼”“傻”“呆呆地”)、语言描写(“蹦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老陕们吃饭时的“旁若无人、汪洋恣肆”。②前后照应。既呼应了上文老陕们“三碗下肚”的满足感,又表现了下文老陕们吃饭时的“原始”和“野性”。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消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节选自迟子建《野草的呼吸》,有删改)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
答案 ①“细若游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盆中野草纤细柔弱的样子。②“飞”字用鸟虫类的动作比拟草的生长,充满动态感,写出了野草在无人照料的恶劣环境下不经意间迅速成长的情态。③表达了作者发现野草时的惊讶和对野草顽强坚韧精神的敬佩与赞扬之情。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龙山的脚下,那个叫神垕[注]的地方,人们利用你的特有的土质,燃烧起一条条火龙,火龙里诞生的奇妙的钧瓷,源源不断地进入大宋皇室的深处。
我来的时候正是深秋。我走进一条古街……我走进钧瓷艺术馆……
神垕,你将我从喧嚣中摆渡过来,让我有了一时的安宁与沉静。尤其是看到那些聚精会神的做瓷者。
竟然还有女工艺师,她们长发飘逸,姿态端庄。无声的时间里,一腔热爱倾注于一抔泥土。又有人进来,流露出欣喜:看呀,她们在做瓷!
声音里,你会把做瓷听成“作词”。宋瓷中闪现着多少艺术的精粹,怎么能不说她们在作词呢?是的,她们作着《八声甘州》,作着《水调歌头》,作着《沁园春》《临江仙》《菩萨蛮》,那从宋代遥遥传唱的,就是一首首或婉约或豪放的美妙的宋词啊。
(节选自王剑冰《神垕》,有删改)
注 神垕(hòu):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其地所出钧瓷凭借“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被称为国宝、瑰宝。
4.最后一段语言表达精彩,意蕴深厚,请具体加以赏析。
答:
答案 ①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将“做瓷”说成“作词”,把瓷器文化与宋代的诗词文化勾连起来,表明钧瓷是堪比宋词的艺术珍品。②使用排比,突出了钧瓷的历史悠久、风格多样,增强了语势,强化了作者的赞美之情。③使用反问修辞,强化语气,突出钧瓷制作的艺术性。④使用比喻修辞,把“钧瓷”比作“宋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钧瓷的风格多样。人称
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达到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记叙
顺序
顺叙的好处是条理清楚。
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使行文波澜起伏。
插叙的好处是对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严密、行文更活泼。
好处是对原来的叙述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丰富内容,深化主旨,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描写
技巧
①细节描写与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的描写。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④选取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写。
⑤语言描写。
描写
角度
①感觉角度(形、声、色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远近,高低,内外。
描写
作用
①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
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③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④为下文作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
用在
开头
能揭示事物所蕴含的哲理和意义,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
用在
中间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用在
结尾
点明意义,升华思想,起收束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还与开头相照应,首尾圆合。
(1)修辞手法
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使用。
(2)表现手法
多是联想想象、对比烘托等,较少涉及整篇文章赏析用到的象征、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
(3)语言表达
如某段文字语言有特色,就应从这个角度考虑。至于表达方式,则文本有较大篇幅的文字才可考虑。
(1)修辞手法
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使用。
(2)表现手法
多是联想想象、对比烘托等,较少涉及整篇文章赏析用到的象征、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
(3)语言表达
如某段文字语言有特色,就应从这个角度考虑。至于表达方式,则文本有较大篇幅的文字才可考虑。
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达到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记叙顺序
顺叙的好处是条理清楚。
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使行文波澜起伏。
插叙的好处是对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严密、行文更活泼。
补叙的好处是对原来的叙述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丰富内容,深化主旨,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描写技巧
①细节描写与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的描写。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④选取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写。
⑤语言描写。
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形、声、色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远近,高低,内外。
描写作用
①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
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③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④为下文作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
用在开头
能揭示事物所蕴含的哲理和意义,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
用在中间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用在结尾
点明意义,升华思想,起收束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还与开头相照应,首尾圆合。
比喻
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比拟
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富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借代
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夸张
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对偶
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互补,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排比
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设问
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反问
起强调的作用。
象征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抑扬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托物言志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表现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白描
以最经济、最简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虚实结合
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借景抒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
衬托或渲染
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点面结合
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既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现出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表现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经常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更鲜明。
窗 子 以 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题: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1.审题。题干指明了具体的赏析对象:“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同时,也要分析蕴含着怎样的态度。
2.梳理人称。全文共7段。第2段用“我”叙述,第6段中换了一处“我”叙述,其他文段全用“你”叙述。也就是说全文叙述以“你”为主,中间穿插了两次“我”。
3.理解意义。用第二人称叙述,“你”成为作者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这就把自己个别具体的事情上升到了一种抽象的概念上来,带有一种研究思考的意味,从中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第2段用“我”叙述,是从眼下场景开头,引出一个共性话题,“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第6段中间突然来了一句“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最后的结果是游了一大圈,还是在窗子以内,无法打破那无形的隔膜。这蕴含着作者自嘲与反思的态度。
4.组织语言作答。
参考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湖 殇
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旷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种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多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域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鹤、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水边是一片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亲密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段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若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前一个一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题:7.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1.审题。题干指明了赏析的对象,即第①段中的比喻。
2.分析其意蕴。要准确地找出喻体和本体,喻体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骨头”是自己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自己身体的构成要素;本体是“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感觉。隐含着人与湖不可分割的意思。
3.体会这一比喻中所包含的“我”的思想感情,显然是深切的痛惜。
4.组织语言作答。
参考答案:第①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感觉,表现出痛感的切身、剧烈;用“骨头”突出湖的干涸带给人的强烈感受;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可分割的意思。这一比喻贴切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 阅读理解与鉴赏之散文: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 阅读理解与鉴赏之散文,共5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填空题,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散文阅读专题24散文拓展与延伸(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散文阅读专题24散文拓展与延伸(原卷版+解析),共73页。
2024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散文阅读专题15散文环境描写(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散文阅读专题15散文环境描写(原卷版+解析),共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