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培优专项练(含答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021142/0-170062485125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周口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培优专项练(含答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021142/0-17006248513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周口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培优专项练(含答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021142/0-170062485135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周口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培优专项练(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培优专项练(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材料一:
平等的态度、民主的原则、公平的价值尺度、和谐的气氛是大观园诗社的显著特点,其中寄寓着作者曹雪芹对理想的社会结构模式的思考。
先说平等的态度。林黛玉和史湘云在中秋夜凹晶馆联句中有“赏罚无宾主,吟诗序仲昆”之句,恰可以用来概括诗社成员在诗社活动和诗作评论上平等的态度。诗社中多次通过“拈阄”一类的形式来决定限韵和词调。如第三十七回初结海棠社咏白海棠时,迎春抽出一本诗集“随手一揭,这首竟是一首七言律”,即“递与众人看了,都该作七言律”。又让一个丫头随便说出一个字来决定韵部,那丫头正倚在门上,就说了一个“门”字。迎春又命这一丫头从韵部匣子这一韵部中随手拿出四块来,遂以“盆”“魂”“痕”“昏”四字和“门”字为韵脚。“拈阄”这一形式虽不科学,但却体现了“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为后边评诗的公正奠定了基础。
次说民主的原则。在始结海棠社时,宝玉就率先提出:“这是一件正经大事,大家鼓舞起来,不要你谦我让的。各有主意自管说出来大家平章。”接着他又点名鼓励说:“宝姐姐也出个主意,林妹妹也说个话儿。”于是宝钗说:“你忙什么,人还不全呢。”议事要待“人全”,也是民主精神的体现。所以可以说是在诗社创建之初,就是充满民主气氛的。后来因林黛玉偶然作《桃花行》,大家“称赞不已”,于是大家议定改为“桃花社”,林黛玉就为社主。林黛玉此时虽被推为社主,但当次日拟题时她提议“大家就要桃花诗一百韵”时,宝钗却道“使不得,从来桃花诗最多,纵作了必落套,比不得你这一首古风,须得再拟”。可见即便有了“社主”,事情怎么办,还得大家说了才算,其民主风气之浓,亦可见一斑。
再说公平的价值尺度。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价值尺度客观公正,是大观园诗社一大特色。初结海棠社时,宝玉即提议让“不善作却善看,又最公道”的李纨“评阅优劣”,得到大家的赞同,这就首先从“人事”安排上决定了评诗的客观公正。咏白海棠的诗,众人都说黛玉的为上,可李纨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深厚,终让蘅稿”,得到探春的赞同,众人亦再无异议,足见公平之外,李纨确能作到客观公正,不讲情面。又如众人作《螃蟹咏》,大家虽推宝钗之作为绝唱,但又指出其“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足见评价既公正,又有分寸。
这里没有勾心斗角,也没有“文人相轻”的传统恶习,有的是相互之间的衷心赞美和欣赏,这在诗社活动中处处可见。正因为大观园诗社具有平等的态度、民主的原则和公平的价值尺度,因而诗社自始至终都是人人心情舒畅,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
(摘编自杨安政、韦爱萍《红楼诗社——曹雪芹理想的社会模式》)
材料二:
大观园的六次诗社中有三次是用抓阄的方式决定诗词创作的内容、韵脚,第一次咏白海棠、第五次咏柳絮词、第六次中秋联句。看似无心随意,却透露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与无力,只能随波逐流。
最后一次中秋联句时,湘云就感慨,“偏又是十三元了”。一个“偏”字,一个“又”字提醒着读者这个“元”韵再次出现了。上一次写诗押“元”韵,是第一次咏白海棠。红楼诗社,始于“元”韵,而终于“元”韵,偶然随意之下,都是躲不过的轮回,逃不脱的悲惨命运,生命的轨迹不知不觉间画了一个圆,起点也是终点。“草蛇”蜿蜒曲折,“灰线”时隐时出,但却把开始与终点相连接。群芳们在白海棠诗中隐隐透露出的悲凉之气,在咏柳絮词中依然萦绕不散,悲剧意味更加浓郁。悲剧始终不可逃脱,兜兜转转,绕来绕去,最终都会走向开始早已设定好的结局。
白海棠的纯洁娇艳,却挡不住秋风秋雨,“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菊花的傲霜高洁,却挡不住季节的轮回,“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梅花的红艳倔强,却挡不住命运的无常,“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桃花的娇柔鲜妍,却经不起风雨的摧残,“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柳絮的洁白轻盈,却经不住人世的生离死别,“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离开了红楼诗社,迎春是懦弱的,惜春是孤介的,探春是功利的,李纨是枯槁的,湘云是憨傻的,宝钗是无情的,黛玉是爱哭的。但是在诗社里她们都绽放出了满身光华,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生命色彩,不只有悲剧的阴翳与无奈。
红楼诗社的六次活动,经历了成立、兴盛、衰亡的过程。所有的主题无一不透露着“美中不足,好事多磨”“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的宿命思想。诗社的兴亡,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是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曹雪芹无奈地发现,即使自己已经意识到家族在一步步走向衰亡,自己也清晰地看到了社会的黑暗腐朽,也努力尝试了各种办法去改变去扭转,最后却发现只剩下了一声叹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座曾经庇护自己的大厦轰然倒塌。
(摘编自侯莉《诗社在<红楼梦>中的三重哲学意味》)
材料三:
黛玉道:“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李纨道:“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我是定了‘稻香老农’,再无人占的。”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瘰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芭蕉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探春因笑道:“你别忙中使巧话来骂人,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美号了。”又向众人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
(摘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1.下列对大观园诗社活动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林黛玉因偶作《桃花行》而成为桃花社社主,但其“要桃花诗一百韵”的提议却遭到宝钗反对,可见诗社民主风气浓厚。
B.众人都认为宝钗的《螃蟹咏》是绝唱,但李纨并不认同,她认为此作“讽刺世人太毒了些”,可见诗社价值尺度的客观公正。
C.大观园的六次诗社中,诗社成员特意安排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写诗都押“元”韵,是为了告诉读者悲剧始终不可逃脱的道理。
D.诗社是曹雪芹营造的理想国度,它有力地庇护着人物和作者,使之远离现实悲剧,实现精神自由,展示生命华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写到了结海棠社咏白海棠,但两者的目的不同,材料一为了突出诗社具有平等、民主、公平的特点,材料二为了突出诗句透露出的悲凉之气。
B.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写到了用“抓阄”的方式决定诗词创作的内容或韵脚,材料一体现了平等思想,即资源平等、能力平等,材料二突出个体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与无力。
C.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写到了诗社与大观园的关系,材料一认为大观园中欢乐和谐的气氛得益于诗社另外的三大显著特点,材料二认为诗社的兴亡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认为诗社寄寓了曹雪芹深层次的思考,材料一认为诗社是曹雪芹对理想的社会模式的思考,材料二认为诗社体现了曹雪芹对黑暗社会的深思。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红楼诗社活动的主题以花卉植物为主,以第三十七回的海棠开篇,既而分别以菊花、梅花、桃花为题,最后以第七十回的柳絮收束,突显出了女子诗社的特点。
B.由第四十九回的“割腥啖膻”引出了第五十回的“争联即景诗”,由大俗到大雅,最后由宝玉乞红梅及宝琴、李纹、邢岫烟的三首红梅诗收束,将活动推向新阶段。
C.第三十七回迎春令丫鬟点了一支“梦甜香”,在第七十回填柳絮词时紫鹃也点燃了一支“梦甜香”,虽香名相同,但众人心境已大不相同,昭示一切如烟如梦散去无痕。
D.第三十七回拟菊花题最有诗情的史湘云和林黛玉参与其中,第七十六回“社也散了,诗也不作了”时,唯有湘云与黛玉在凹晶馆联句,此两人见证了诗社的开启与结束。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艺术。
5.材料二认为读者可以从红楼诗社中感受到人物悲剧的阴翳与无奈,同时也可以看到人物的光华与生命色彩,请结合材料三中探春或黛玉的别号,对此作简要分析。探春——蕉下客 黛玉——潇湘妃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
材料一: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得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6.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王乃遣A子良北B献地于齐C立昭常D为大司马E使守东地F又遣景鲤G西索H救于秦。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与,意指给,给予,同《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字含义相同。
B玉声,似玉相击之声,引申为美妙的声音。这里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
C.“乃归子”的“归”指让……回去,与《蜀道难》“使人听此凋朱颜”的“凋”字用法相同。
D.倍,指违背。跟《鸿门宴》“愿臣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字含义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怀王死后,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向齐王请辞回楚国,但齐王阻扰,提出放归条件,楚太子采纳了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条件。
B.楚太子回国继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襄王不愿献地,向群臣问计,集思厂益,最后解除了危机,说明楚襄王善纳言。
C.子良告诉齐王此行受王命来献地。昭常假托王命驻守献地。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告知若不收兵就和齐军决战。最终楚国不战保全东地。
D.材料一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楚太子答应献地给齐国。材料二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4分)
(2)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4分)
10.楚襄王不愿献地给齐王,向子良、昭常、景鲤三人问计,三人在割让东地的问题上有何不同意见?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欧,完成下面的小题。
放言五首①(其三) 杂兴八首(其三)
唐 白居易 顾嗣协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②。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试玉要烧三日满③,辨材须待七年期④。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舍长以就短,智高难为谋。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注】①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被贬江陵,写了五首《放言》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②钻龟、祝蓍(shī):古人占卜的两种方式。③周公:周成王叔父,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等人造作流官,说周公要篡位,周公恐惧,外出追难。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④王莽:汉元帝皇后侄,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1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诗首联设置悬念,说要赠人一个判断真假的方法,却不正面说明,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赠”字强调此法乃经验之谈。
B.白诗充满了对朋友的劝慰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之情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愤愤不平,并坚信自己与友人的冤情终会昭明。
C.顾诗用语浅近、如话家常,却表现出作者思维的深刻与缜密,诗中阐释的道理颇具思辨性和开放性。
D.两首诗都以议论说理为主,富有理趣,体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洞察。两诗结尾处均未点破观点,富有情味,让人思而得之。
12.古诗中蕴含的人才观往往丰富而深刻,请分别概括以上两首诗的人才观,并简要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人才观的。(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明代诗歌,完成13-14题。
文士二首 陶安
其一
文士甘藜藿,林栖阅岁华。
一衾春自足,千驷我何加?
雨雪欺茅屋,乾坤任钓槎。
今朝烟火晚,带露采松花。
其二
文士经纶学,时来志或酬。
玉堂①清不夜,金鉴②照千秋。
白发忧民瘼,丹心为国谋。
所期功业盛,富贵一浮沤③。
【注】①玉堂:官署名,此处指翰林院。②金鉴:指对人进行讽喻的文章与书籍。③浮沤:泡沫。
13、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千驷我何加”“富贵一浮沤”虽修辞手法不同,但都表现出读书人对富贵生活的蔑视。
B.“雨雪欺茅屋”一句用拟人手法描写文士的居住环境,“欺”字有“欺负、欺侮”之意。
C.“丹心为国谋”指文士一心为国谋划,其中的“丹心”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
D.两首诗歌表明文人要努力坚守自身的志向,不能依赖外部条件,坚守志向才能实现抱负。
14、两首诗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两种生活模式,每一种生活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有其艰辛和不易,请选择其中一首诗歌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死是人生大事,面对生死,陶渊明和王羲之不约而同地否定了庄子的观点。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 ”否定了庄子“乘彼白云,归于帝乡”的幻想。王羲之则在《兰亭集序》中用“ , ”告诉世人,庄子的说法是虚妄之谈。
(2)姜夔《扬州馒》中“ ”与杜甫《春望》中“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的繁盛反衬城市的荒凉衰败。
(3)“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更是承载着无尽的漂泊之苦、思乡之情或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等等,如“ , ”。
(4)钱塘江和钱江潮是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会徽的核心形象,柳永在《望海潮》中用“ , ”两句直接描写了钱塘江的澎湃与浩荡。
(5)唐代名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以“ , ”两句,指出历代君王创立基业时大多能兢兢业业,但能够坚持到底的很少。
(6)学校里的国学爱好者计划组建国学研习社团,征集社团名称,要求在课文《十二章》中选取两个字。你会选择“ ”二字,依据的是“ , ”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象牙,大家想到了什么?象牙制品?偷猎?
( )一般而言,象牙几乎会伴随着象的一生,成为最忠诚的记录者。一项发表在《科学》上的研究就从一根1.7米长的象牙入手,为我们演绎了一部“冰河时期一只猛犸象的生死之旅”的连续剧。
研究人员通过激光在象牙生长层上进行取样分析,将同位素分布情况与地质图进行比较,并从发现猛犸象遗骸的位置进行回溯,通过算法绘制出了这头猛犸象最有可能走过的路线:年轻时,这头公象的足迹遍布育空河流域和广阔的阿拉斯加内陆,它有规律地进行重复的长途旅行,这和现代象群的迁徙行为十分类似,预示着年轻的猛犸象或许是随着象群进行迁徙的。①在大约16岁左右,②因为象牙中多样化的同位素模式,③研究人员发觉它离开了象群。④开始自由迁移,⑤这个阶段维持了10年之久。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这头公象的活动范围骤然变小,缩小到了北极圈内阿拉斯加北部海岸附近,并在这里结束了自己不算太长的一生。
值得一提的是,象牙底部记录了一种独特的同位素模式——δ13C减少,而δ15N大幅增加,这被认为是哺乳动物饥饿的明显标志,说明饥饿可能是导致这头公象死亡的最终原因。
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比起被打磨加工成工艺品,其实象牙对于科学家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B.其实,比起被打磨加工成工艺品,象牙对于科学家而言,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C.然而,象牙对于科学家而言,比起被打磨加工成工艺品,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D.然而,比起被打磨加工成工艺品,象牙对于科学家而言,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17.文中粗线句有三处存在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阳光正好暖和,绝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时鉴赏。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这样的自由顶好是不要约伴,只许你独身。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
18.句式的灵活使用可让文字表达更灵动优美。请对粗线句进行赏析。
19.使用标点与否,可以流出不同的情绪,荡出不同的节奏。原文句与“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长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何句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赏析。
20.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可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请赏析加点词“纵容”的妙处。
语文培优专项练习题答案
1.A 2.B 3.C
4.①论证结构及思路: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总论点,大观园诗社的特点寄寓了曹雪芹对理想社会结构模式的思考,后从平等的态度、民主的原则、公平的价值尺度入手分析,最后总结点明诗社的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诗社的和谐气氛,即诗社是曹雪芹的理想社会。②论证方法:材料一多采用举例论证,选取《红楼梦》中的典型例子,有理有据,加强论证的力度。③论证语言:准确连贯又鲜明生动。
5.人物悲剧的阴翳与无奈:别号隐匿了人物的悲剧命运。如“蕉中鹿”常用以比喻世事真假错杂变幻无定,暗示了探春的幸福如梦幻泡影,最后孤身远嫁他乡(或:鹿的结局就是探春的结局,她就是那头被人追逐、被人打死的鹿,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她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以悲剧告终;黛玉戏谑说将探春做成鹿脯来吃,与其不能自主、任人宰割的悲剧命运恰有巧合);又如“潇湘妃子”暗示了黛玉以泪洗面、泪尽而亡的悲剧命运。人物的光华与生命色彩:二人在取别号时,引经据典(如“蕉下客”脱胎于“蕉叶覆鹿”的典故,“潇湘妃子”脱胎于“娥皇女英洒泪成斑”的典故),别致有趣,展示其博闻和文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李纨并不认同”错误,根据原文“大家虽推宝钗之作为绝唱,但又指出其……”可知,李纨也认同宝钗的作品为绝唱,只不过还存在“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的问题。C.“诗社成员特意安排”有误,原文为“偶然随意之下”。D.“它有力地庇护着人物和作者,使之远离现实悲剧”错误。从材料二看,并非“有力地庇护”,并未能使之“远离现实悲剧”。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资源平等、能力平等”错误,应是“机会平等”。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论证诗社三重哲学意味中的“人生如梦”意味,材料提到“看似无心随意,却透露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与无力,只能随波逐流”“偶然随意之下,都是躲不过的轮回,逃不脱的悲惨命运,生命的轨迹不知不觉间画了一个圆,起点也是终点”“最终都会走向开始早已设定好的结局”等等。A.强调诗社以花卉为主题进行创作,体现“物我合一”的哲学意味;B.强调诗社融合了“大俗”与“大雅”,无法体现“人生如梦”;D.陈述湘云、黛玉参与诗社的事实,并未体现人生如梦的意味。故选C。
5人物悲剧的阴翳与无奈:别号隐匿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结合“群芳们在白海棠诗中隐隐透露出的悲凉之气,在咏柳絮词中依然萦绕不散,悲剧意味更加浓郁。悲剧始终不可逃脱,兜兜转转,绕来绕去,最终都会走向开始早已设定好的结局”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悲剧意味浓郁,悲剧始终不可逃脱,有着阴翳与无奈。如探春的别号“蕉中鹿”,“蕉中鹿”常用以比喻世事真假错杂变幻无定,暗示了探春的幸福如梦幻泡影,最后孤身远嫁他乡(或:鹿的结局就是探春的结局,她就是那头被人追逐、被人打死的鹿,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她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以悲剧告终;黛玉戏谑说将探春做成鹿脯来吃,与其不能自主、任人宰割的悲剧命运恰有巧合);
又如“潇湘妃子”的别号,因“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此别号暗示了黛玉以泪洗面、泪尽而亡的悲剧命运。
人物的光华与生命色彩:由“但是在诗社里她们都绽放出了满身光华,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生命色彩,不只有悲剧的阴翳与无奈”可知,探春与黛玉在取别号时,引经据典(如“蕉下客”脱胎于“蕉叶覆鹿”的典故,“潇湘妃子”脱胎于“娥皇女英洒泪成斑”的典故),别致有趣,展示其博闻和文才。
6.C E F句意:楚王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让他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西边向秦国求救。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应是“于齐献地”,所以“于齐”后应断开。“大司马”做动词“为”的宾语,结构完整,所以“大司马”后应断开。“使守东地”是“使之守东地”,“东地”做“守”宾语,单独成句,所以“守东地”后应断开。
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与,给,给予;“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意思是:交好、结交。C.“乃归子”的“归”指让……回去,使……回去,“使人听此凋朱颜”的“凋”字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二者用法相同。
8.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昭常假托王命驻守献地”有误,子良向齐王说昭常假托王命,这是托辞。
9.(8分)(1)(您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五百里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2)(如果)楚都另立一王,我们可以趁机和新王作交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所以,“用来……的,……的凭借”,1分;“爱”,吝惜,1分;“爱地不送死父,不义”判断句,1分;句意1分。(2)立王,另立一王,1分;因,趁机,借机,1分;“市”,做交易,做买卖,1分。句意1分。
10.(3分)子良建议要割地。若不讲信用,以后就很难与诸侯结盟;昭常建议不能割地。如果割掉东地五百里,是割掉东国的一半,楚国实力大减,并表示愿意去守卫东地。景鲤建议也不能割地。因为不能失信于天下,背负不义的名声,表示愿西行向秦国求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襄王做太子时,被送到齐国做人质。他父亲怀王死了,太子便向齐王告辞,要回楚国去,齐王不准许,说:“你要给我割让东地五百里,我才放你回去;否则,不放你回去。”太子说:“我有个师傅,让我找他问一问。”太子的师傅慎子说:“您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五百里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我所以说献地对你有利。”太子便答复齐王,说:“我敬献出东地五百里。齐王这才放太子回国。太子回到楚国,即位当了楚王。齐王派车五十辆来,向楚国索取东地。楚王让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宫拜见楚王,说:“大王不能不给啊!大王金口玉言,答应了强大的齐国却又不给,就是不讲信用,以后就很难与诸侯结交了。”子良走后,昭常进见楚王,说:“不能给。所谓万乘大国,就是因为地大广博。如果现在割掉东地五百里,这是让掉了东国的一半啊,楚国就徒有万乘的虚名而无千乘的实力了,不能给。我愿意去守卫东地。”昭常出宫后,景鲤进见楚王,说:“不能给。虽说这样,但是大王金口玉言答应了强大的齐国,现在又不想给它,会在天下背负不义的名声,楚国又不能单独防守,我愿西行向秦国求救。”楚王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让他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西边向秦国求救。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人带兵去接收东地。昭常回应齐国使臣说:“我负责防守东地,将与东地共生死。”齐王问子良:“大夫您来献地,现在昭常却在那里防守,怎么回事?”子良说:“我受敝国君主的派遣,一定是昭常假托楚王命令。大王可以去攻打他。”齐王调动大军讨伐昭常。齐军还未进入楚境,秦国已派大军五十万逼近齐国的西境。秦将说:“你们阻挠楚太子回国是不仁;又想抢夺楚国的东地五百里是不义。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这样的话,我们就等着决战一场。”齐王害怕了,就请子良在南边到楚国,向西到秦国进行讲和,解救齐国的灾难。楚国不用一兵一卒就保全了东地。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国扣留了楚怀王,楚国大臣对此感到忧虑,互相商议说:“我们的君王扣在秦国回不来,被要胁割地,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如果齐国秦国一起算计我们,那楚国就完了。”便打算拥立一位在国内的王子继位为王。昭雎说:“大王和太子都身陷敌国,如今你们又违背大王的命令要立庶妻所生之子为王,这是不合适的。”于是楚国就诈称楚王薨,去齐国接太子归国。齐王召集群臣商议,有人建议:“不如扣下太子,以要挟楚国割让淮河以北之地。”齐相说:“不行。若楚国另立一王,这样,我们不仅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那人又说:“不会,如果楚国另立一王,我们可以趁机和新王作交易,给我下东国,我替你杀死太子,不然的话,我们就联合三个国家立太子为楚王。”齐王最终采纳了国相的意思而放归楚太子回去。
(节选自《资治通鉴》)
11.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结尾处均未点破观点”错,顾诗结尾“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直接点明了观点。故选D。
12.(6分)
白诗人才观:若想辨识人才,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不能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1分)
顾诗人才观: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用人当用人所长、避其所短,因材施用,不要求全责备。(1分)
白诗手法:①类比。白诗以试玉、辨材之例,说明认识事物好坏真伪的正确方式是时间的考验,寓哲理于形象之中。②用典。用周公摄政辅佐成王的故事,再用王莽篡汉自立的典故,证明上述道理;③假设。尾联先用假设引发读者思考,再用反问揭示自己的看法。④正反对比。正面以试玉、辨材之例,说明认识事物好坏真伪的正确方式是时间的考验;反面以周公、王莽之例说明不经过时间考验就会误判人才,以为周公想篡权,王莽是君子。(3分,四点中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顾诗手法:类比。使用骏马犁田渡河来表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1分)
(补充答案:如答顾诗“使用典故”,也给分。顾诗两句均有出处,但题目注释没注,不要求必答。出处:《淮南子》中记载“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正义》中记载“豫,今之枕木也;樟,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
13、D (“时来志或酬”表明文人实现志向是需要时机的,光有时机也还不够,还需要其他条件,而且山林和庙堂本就是外部条件。)
14、示例一:第一首诗歌代表隐者的人生模式(1分)。它的价值在于“一衾春自足”的平安,“乾坤任钓槎”的自由,以及“带露采松花”的诗情画意(3分)。它的艰难和不易是要自甘贫贱,不慕富贵,须忍受甘食藜藿、“雨雪欺茅屋”的生涯(2分)。示例二:第二首诗歌代表出仕者的人生模式(1分)。它的价值在于“时来志或酬”的自我成就感,“金鉴照千秋”的生命不朽,“所期功业盛”中期待的盛世伟业(3分)。它的艰难和不易是要付出“玉堂清不夜”“白发忧民瘼”这样彻夜工作、忧虑缠身的代价(2分)。
15.
(1)帝乡不可期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尽荠麦青青
(3)示例一: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示例二: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发弄扁舟
示例三: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示例四: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4.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5、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6、 弘毅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思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6.B 17.第一处:序号①改为“在大约16岁的时候”或“在16岁左右”;
第二处:序号②改为“通过象牙中多样化的同位素模式”;
第三处:序号③改为“研究人员推断它可能离开了象群”。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
A.“非常重要”不符合句子“比较”的语境。
C、D两项“然而”使用不当,应用“其实”。两个词都有转折的效果,但“然而”侧重从另一方面讲,“其实”侧重从实际的情况讲。
C.还存在语序不当的错误,“象牙对于科学家而言”与“非常重要”语意相关性更大,不宜分开。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语病:第一处,“大约”和“左右”语意重复,删掉其一,改为“在大约16岁的时候”或“在16岁左右”;
第二处,“因为”使用不当,语句不存在因果关系,改为“通过”;
第三处,“发觉”使用不当,发觉:开始知道(隐藏的或以前没注意到的事)。推断:根据事实或前提推论。这里是科学家对象牙研究得到的一种猜想,并非事实。“发觉”改为“推断”。
18.【答案一】长短句结合,句式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两个短句形成对偶,接一个长句悠闲舒缓,再用一个短句结束,干净利落。
【答案二】整散句结合,灵活自然,富有变化,音节和谐。“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是整句,结构相同长短一致,对偶典雅、浅易,十分整饬;与散句配合使用,整齐中寓疏落荡漾之致,显出变化之妙,音韵之畅。
19.【答案一】无标点句表达效果更好。把连续的动作“呼吸”“走道”“看”“听”组合起来,无停顿,形成快读,给人一种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的意味(节奏角度);传达出作者在山中巨大的愉悦和幸福感(情感角度)。
【答案二】有标点句表达效果更好。逗号标示的停顿将四个动作间隔开,单一个动作都能感受到来自山中的幸福感。(情感角度)“呼吸”与“走道”用逗号,停顿较长;“长眼看”与“耸耳听”用顿号间隔,停顿较短,说明“看”与“听”融合度高,感受自然。不同标点的停顿,让节奏的表达更细致。(节奏角度)
20.“纵容”本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在本句中化为褒义,贬词褒用。这里写出作客山中之人任由满腮胡须如苔藓般自然生长,不加剔除,表达出不受羁绊、畅享自由的自得之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河南省周口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河南省周口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评分细则pdf、河南省周口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命题报告pdf、河南省周口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简易答案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周口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语文培优专项练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周口市淮阳中学高二上学期阶段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