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中学2020-2021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期末科学试卷
展开1.在科学实验中,图中仪器中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是( )
A.试管B.量筒
C.烧杯D.试剂瓶
2.兰花是绍兴市花,香榧树(和银杏属于同一大类植物)是绍兴市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兰花是被子植物,香榧树是裸子植物
B.区别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看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
C.裸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没有种皮包被
D.被子植物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
3.如图为炮雾车,柯桥区各镇(街)广泛应用,加入水后会喷出雾状小水珠,有利于增大和灰尘的接触面积,降低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列有关炮雾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加进去的是液体,出来的是气体,发生了化学变化
B.加进去是水,出来是雾状小水珠,物态变化主要是液化,需要放出热量
C.加进去是水,出来的雾状小水珠,物态变化主要是汽化,需要吸收热量
D.加进去是水,出来是雾状小水珠,这个过程其实很少发生物态变化
4.绍兴市共有两栖动物24种,爬行动物43种(2016年数据),下列4种绍兴地区可见的动物中,其中一种和另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
A.中华蟾蜍B.壁虎C.蝮蛇D.鳖
5.小柯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观察非常仔细,他记载了以下现象:
(1)爸爸冬天开车送他上学时,他发现车窗有一层“白雾”;
(2)炎热的夏季开冷空调时,他发现爸爸的车窗有时也会有“白雾”;
(3)冬季烧开水时,壶嘴附近有“白雾”;
(4)寒冷的冬季早上,自己家门口的湖面上会有“白雾”;
(5)妈妈陪他去看舞台剧,工作人员撒完干冰后舞台上“烟雾腾腾”。
对于这些现象,他做了分析,正确的是( )
A.(1)(2)都是液化现象,都在玻璃的内表面
B.(3)(4)的白雾都是水先汽化后液化形成的
C.(5)是干冰升华后再液化形成的白雾
D.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收热量
6.下列现象能支持“地壳是在不断变动”这一观点的是( )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如果用如图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
A.AB.BC.CD.D
8.在一定的环境下将1g的冰加热,分别记录其温度和体积,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在4℃时密度最大
B.冰在熔化成水的过程中质量不变
C.冰熔化成水体积变小
D.冰熔化成水密度变小了
9.下列四幅图中研究方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加热质量相同的水和砂石
B.芝麻和黄豆混合
C.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
D.两本科学书相撞
10.关于火山、地震、泥石流三大地质灾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火山、地震都是地壳变动引起的
B.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分布带相似
C.泥石流发生时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D.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可以预测地震
11.对下列生活中的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A.AB.BC.CD.D
12.小柯用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时,温度计内煤油液面慢慢升高。关于温度计里的煤油,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密度是物质的特性,此时煤油的密度不变
B.煤油的质量不变,体积也不变
C.煤油的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改变
D.煤油的体积变大,密度也变大
13.小柯用同样的实验装置,把质量相同的沙子,加热相同的时间,得到以下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加热用的酒精灯火焰大小可以不控制
B.把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的时间,沙子升高的温度更高
C.可以从数据中间接得出结论,水的比热容比沙子小
D.以上说法都错误
14.如图中能正确表示柯桥某地(30°N、120°E)地理位置的区域是( )
A.①B.②C.③D.④
15.从动、植物的结构层次来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藕是营养器官,“藕断丝连”的“丝”属于输导组织
B.橘子是繁殖器官,它的果肉绝大部分属于营养组织
C.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的表皮由保护组织构成
D.小肠属于消化系统中的一个器官,小肠壁主要由上皮组织构成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24分)
16.(3分)填上合适的单位:
嫦娥五号质量达8.2 ;一瓶矿泉水体积250 ;珠穆朗玛峰最新海拔高度8848.86 。
17.(5分)下面为六种动物,请回答。
A、企鹅
B、鱼
C、青蛙
D、蝙蝠
E、蚊
F、鲸
(1)根据以上动物体内有无 这一特征,可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以上动物属于同一类(纲)的动物是 。(填字母)
(3)A的体温 (填“恒定”或“不恒定”),B用 呼吸,C成体主要用 呼吸。
18.(5分)读“等高线图”回答问题。
(1)A、B、C、D四点中海拔高度相同的点 ;B点与A点的相对高度是 m。
(2)图中虚线CD表示的是 (填“山脊”或“山谷”)。
(3)小柯欲从山脚登到山顶,现有AD、CD两条路线,小柯应该选择合适的路线是 (填AD或CD);请估算CD的直线距离为 km。(比例尺:1:50000)
19.如图为某容器盛某种液体,液体的体积V与容器和液体总质量m的关系图,请根据图回答。
(1)容器内液体的密度是 g/cm3。
(2)当盛100cm3液体时,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是 kg。
20.(4分)事物分类需要有一定的根据,试写出以下几种分类的根据,并进行分类。
(1)将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①玻璃,②橡胶,③沥青,④铁中,属于非晶体的是 (填序号)。
(2)将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填序号)
①冰雪融化
②钢铁生锈
③矿石粉碎
④酒精挥发
21.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点在C点的方位是 。
(2)有关A地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半球、南半球、中纬度
B.西半球、北半球、低纬度
C.东半球、南半球、低纬度
D.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
22.(3分)在一节科学拓展课上,老师带同学们去认植物,发现学校里有很多香樟树,地上掉着很多黑色的香樟树果实,同时发现它的树叶不像松树是针状的,比较宽。如图是二歧分类检索表,回答下列问题。
(1)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的
(填细胞结构)。
(2)将检索表2a处所对应的特征补充完整 。
(3)香樟树在检索表中的位置是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6分)
23.(6分)黄酒酿造过程可以概括为选料→发酵→压榨→勾兑→澄清→煎酒等步骤。在发酵过程中要用到酒药,即利用酒药中的酵母菌将糖类物质分解为酒精。某酒药中微生物的菌落数(单位:1010个/克)24小时内随温度及含氧量变化如下表所示:
(1)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此酒药中含量排前2位的微生物依次为 。
(2)寻找发酵过程为化学变化的证据,应该如何操作 。
(3)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最适宜此酵母菌生长的环境条件是 。
24.(6分)新昌大市聚镇是绍兴市柿子主产区,为了便于运输,当地果农们在柿子还未完全成熟的时候就进行了采摘,怎样才能使柿子早点成熟呢?小柯同学做了下面的实验:他随机选了6只柿子,分三组,每组2个,分别放在三个相同的纸箱中,往第一个纸箱中另加了1个成熟的苹果;第二个纸箱放在温度高的地方;第三个纸箱只放2个柿子,放在与第一个纸箱相同的地方。观察柿子的颜色和软硬来比较是否成熟。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1)根据实验记录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2)实验中,第三组的作用是 。
(3)本实验存在的两个主要缺点 。
25.(6分)小柯同学早上比较喜欢喝豆浆或牛奶,为了比较豆浆和牛奶的吸热能力,小柯在家中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实验步骤:如图所示,在两个相同的塑料瓶中分别装入质量相同、初温都是室温的豆浆和牛奶,两瓶中各装有一支相同的温度计。然后将两个塑料瓶同时浸入热水中,加热相同的时间。
实验观察:豆浆的温度升高较多。
(1)以上实验操作步骤中的加热方式的目的是 ,实验中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
(2)小柯利用实验数据大致描绘出豆浆和牛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则图线 代表牛奶。(填“A”或“B”)
26.(8分)为确定某种未知液体的密度,科学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小柯的实验小组,他们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了多次测量。某次的操作如下。
(1)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大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称得烧杯和液体的质量m为 g。
(2)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达到的位置如图乙所则该液体的体积V为 mL。
(3)他们用此方法测出了另一种液体的几组实验数据,并根据测量结果作出了“m﹣V”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象可得出什么规律 。
(4)尽管测量方法正确,但大家在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估时,发现液体密度的测量值比它的实际值要 (选填“偏大”或“偏小”)。
四、分析解答题(本大题共有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27.(5分)如图,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
(1)握住注射器的下端,注射器内有什么现象发生 。
(2)再向内推动活塞,注射器内又发生了什么现象 。
(3)请解释整个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
(4)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问题 。
28.(5分)下面是小柯同学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请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制作临时装片:
(1)小柯对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设计如下:
小柯的实验设计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你指出并改正 。
(二)观察临时装片:
(2)小柯同学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时,在正确完成了对光、放片两个步骤后,用低倍镜寻找物像时,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上升到最高点,还是没有找到物像,接下来应该进行的一步操作是 。
A.前后转动细准焦螺旋,继续寻找物像。
B.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继续寻找物像
C.眼睛看着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降至最低
D.左眼看着目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继续寻找物像
(3)解决问题后,小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如图所示视野,若要进一步观察洋葱表皮细胞A的内部结构,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①转动物镜转换器
②向左移动装片
③向右移动装
④调节细准焦螺旋
(4)用显微镜观察时,所要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透明的,其原因是 。
A.便于放置在显微镜上面
B.能让光线透过
C.易于染色
29.(5分)嫦娥五号返回器于2020年12月17日凌晨携带月球土壤样品,在内蒙古安全着陆。经过科研人员精密称重,带回月球土壤1.731千克。月球的体积为地球的1/49,质量为地球的1/81。若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g/cm3。求月球的平均密度是多少kg/m3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0.(5分)有以下实验器材和药品:烧杯、玻璃棒、药匙、鸡蛋、食盐、水。请设计一个实验,写出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并从中提出一个相关的科学问题 。
2020-2021学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平水中学七年级(上)期末科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科学实验中,图中仪器中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是( )
A.试管B.量筒
C.烧杯D.试剂瓶
【分析】根据常见的用于加热的仪器进行分析解答,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烧匙、蒸发皿、坩埚等;需要垫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锥形瓶等。
【解答】解:A、试管可以用于直接加热,故选项正确。
B、量筒不能进行加热,故选项错误。
C、烧杯能进行加热,但必须垫上石棉网,故选项错误。
D、试剂瓶不能进行加热,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兰花是绍兴市花,香榧树(和银杏属于同一大类植物)是绍兴市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兰花是被子植物,香榧树是裸子植物
B.区别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看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
C.裸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没有种皮包被
D.被子植物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
【分析】裸子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能够产生种子,胚珠是裸露的,没有子房壁包被着,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
【解答】解:A、兰花是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能够形成果实,种子外有果皮包被,香榧树属于裸子植物,只有根、茎、叶、种子四大器官,没有真正的花,不能形成果实,A正确。
B、区别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看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B正确。
C、裸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被,C错误。
D、被子植物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D正确。
故选:C。
3.如图为炮雾车,柯桥区各镇(街)广泛应用,加入水后会喷出雾状小水珠,有利于增大和灰尘的接触面积,降低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列有关炮雾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加进去的是液体,出来的是气体,发生了化学变化
B.加进去是水,出来是雾状小水珠,物态变化主要是液化,需要放出热量
C.加进去是水,出来的雾状小水珠,物态变化主要是汽化,需要吸收热量
D.加进去是水,出来是雾状小水珠,这个过程其实很少发生物态变化
【分析】A、根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进行分析;
B、根据水变为水蒸气的过程进行分析;
C、根据水变为雾状小水珠需要吸热进行分析;
D、根据水与雾状小水珠都属于液态的水进行分析。
【解答】解:A、加进去的是液体,出来的是气体,只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加进去是水,出来是雾状小水珠,物态变化主要是汽化,需要吸收热量,故B错;
C、加进去是水,出来的雾状小水珠,物态变化主要是汽化,需要吸收热量,故C正确;
D、加进去是水,出来是雾状小水珠,这个过程主要是汽化,故D错。
故选:C。
4.绍兴市共有两栖动物24种,爬行动物43种(2016年数据),下列4种绍兴地区可见的动物中,其中一种和另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
A.中华蟾蜍B.壁虎C.蝮蛇D.鳖
【分析】动物分类的依据: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并结合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情况等。
【解答】解: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中华蟾蜍具有这些特征,属于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体内受精,卵生,外面有坚硬的卵壳保护着,壁虎、蝮蛇、鳖具有这些特征,属于爬行动物,A符合题意。
故选:A。
5.小柯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观察非常仔细,他记载了以下现象:
(1)爸爸冬天开车送他上学时,他发现车窗有一层“白雾”;
(2)炎热的夏季开冷空调时,他发现爸爸的车窗有时也会有“白雾”;
(3)冬季烧开水时,壶嘴附近有“白雾”;
(4)寒冷的冬季早上,自己家门口的湖面上会有“白雾”;
(5)妈妈陪他去看舞台剧,工作人员撒完干冰后舞台上“烟雾腾腾”。
对于这些现象,他做了分析,正确的是( )
A.(1)(2)都是液化现象,都在玻璃的内表面
B.(3)(4)的白雾都是水先汽化后液化形成的
C.(5)是干冰升华后再液化形成的白雾
D.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收热量
【分析】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
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是吸热过程;
物质由气态直接转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是放热过程;
物质由固态直接转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是吸热过程;
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是放热过程。
【解答】解:(1)车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在玻璃的内表面液化成小水滴;
(2)室外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在玻璃的外表面液化成小水滴;
(3)壶内的水汽化形成水蒸气遇到周围温度低的坏境,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滴;
(4)冬天早晨,湖面的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
(5)干冰与空气接触发生升华,在这过程中吸收大量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进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为小水滴,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6.下列现象能支持“地壳是在不断变动”这一观点的是( )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分析】地球表面的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解答】解:高山上的岩层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海陆变迁、地壳上升的结果;峭壁上岩层断层的裂痕,是地壳变动造成的;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是地壳运动导致弯曲的变化;风蚀的岩石是风力侵蚀的结果,不是地壳变动,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7.如果用如图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
A.AB.BC.CD.D
【分析】如图可知1到4的逻辑关系是:1包含2,2包含3,3包含4,4的范围最小,1的范围最大,审题时要注意。
【解答】解:A、物理变化包括物态变化,汽化是一种物态变化,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故A正确;
B、石灰石与大理石是并列关系,故B错误;
C、人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人体系统→人体,故C错误;
D、酒精温度计和体温计不存在包含关系,故D错误。
故选:A。
8.在一定的环境下将1g的冰加热,分别记录其温度和体积,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在4℃时密度最大
B.冰在熔化成水的过程中质量不变
C.冰熔化成水体积变小
D.冰熔化成水密度变小了
【分析】(1)从平滑的曲线可以看出“水从0℃上升到4℃时体积”这段温度内,曲线呈下降趋势,从而可知体积在不断减小,而质量不变,再由密度公式即可得出密度的变化情况。
(2)质量是指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故其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及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再据图中冰和水的体积的大体关系即可判断该题的答案。
【解答】解:A、从平滑的曲线可知,水在4℃时体积最小,水的质量m不变,则由ρ=可知,水的密度最大,故A正确;
BCD、当冰熔化成水时,状态发生变化,但其质量是不变的,通过图像能看出,水的体积小于冰的体积,即该过程中体积变小,密度变大,故BC正确,D错误。
故选:D。
9.下列四幅图中研究方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加热质量相同的水和砂石
B.芝麻和黄豆混合
C.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
D.两本科学书相撞
【分析】A、B和C项均属于模拟实验,D项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
【解答】解:A..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采用的是类比法;B.芝麻与黄豆属于宏观物质,模拟分子间有间隙,采用的是类比法;C.将两本书相对挤压隆起,可以模拟地球板块的运动,采用的是类比法;D.加热质量相同的水和砂石,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故答案为D。
10.关于火山、地震、泥石流三大地质灾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火山、地震都是地壳变动引起的
B.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分布带相似
C.泥石流发生时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D.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可以预测地震
【分析】火山和地震同分布在大陆板块交界处,因此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
【解答】解:火山、地震都是地壳变动引起的,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分布带相似,泥石流发生时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ABC说法正确;D不正确,我国东汉时期张衡所发明的地动仪,其用途是根据地震波的传递来确认地震发生在哪个方位,它不能预测地震。对于地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
故选:D。
11.对下列生活中的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A.AB.BC.CD.D
【分析】A、根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分析;
B、根据水的物态变化分析;
C、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
D、根据微粒的性质分析。
【解答】解:A、食物霉变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故正确;
B、雪、霜是固态的水分子构成,露、雾是液态的水分子构成,组成物质都是水,只是物态不同,故正确;
C、磁铁能吸起铁粉,却吸不起铁锈,是由于物质不同,所以性质不同,故正确;
D、芝麻和黄豆都是宏观物质,不是分子,不能用微分子去解释体积的变化,故错误。
故选:D。
12.小柯用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时,温度计内煤油液面慢慢升高。关于温度计里的煤油,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密度是物质的特性,此时煤油的密度不变
B.煤油的质量不变,体积也不变
C.煤油的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改变
D.煤油的体积变大,密度也变大
【分析】温度计内的煤油柱会上升,其原因是煤油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煤油的体积变大所致。
【解答】解:ABD.在用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时,温度计内煤油会从外界吸热,温度计内煤油液面慢慢升高,煤油的体积在变大,由于质量不变,根据密度公式可知,煤油的密度变小,故ABD错误:
C.没有生产新物质,煤油的化学性质不变,煤油的体积发生改变,密度改变,即它的物理性质改变,故C正确。
故选:C。
13.小柯用同样的实验装置,把质量相同的沙子,加热相同的时间,得到以下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加热用的酒精灯火焰大小可以不控制
B.把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的时间,沙子升高的温度更高
C.可以从数据中间接得出结论,水的比热容比沙子小
D.以上说法都错误
【分析】我们使用相同的加热器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热多少,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比较物质吸热能力的2种方法:
①使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的热量(即比较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的吸热能力强;
②使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即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温度的变化,温度变化小的吸热能力强。
【解答】解:
A、本实验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实验中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所以加热用的酒精灯火焰大小应该相同,故A错误;
BCD、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同的热量,沙子升高的温度更高,则水的吸热能力强,故B正确,CD错误。
故选:B。
14.如图中能正确表示柯桥某地(30°N、120°E)地理位置的区域是( )
A.①B.②C.③D.④
【分析】在经纬网上,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可依据经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东西经度;依据纬度的变化规律,确定南北纬度。
【解答】解:依据经纬度的判读,读图可知,从纬度看,30°N位于40°N的南方,③④符合要求;从经度看,120°E位于110°E的东方,②④符合要求。由此可判定,能正确表示柯桥某地地理位置的区域是④。
故选:D。
15.从动、植物的结构层次来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藕是营养器官,“藕断丝连”的“丝”属于输导组织
B.橘子是繁殖器官,它的果肉绝大部分属于营养组织
C.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的表皮由保护组织构成
D.小肠属于消化系统中的一个器官,小肠壁主要由上皮组织构成
【分析】植物的组织主要有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机械组织等,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各具有不同的功能,解答即可。
【解答】解:A、藕是植物的茎,属于营养器官,“藕断丝连”的“丝”由导管和筛管组成,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属于输导组织,A正确。
B、橘子是果实,属于繁殖器官,它的果肉绝大部分属于营养组织,含丰富的营养物质,B正确。
C、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的表皮由上皮组织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作用,C错误。
D、小肠属于消化系统中的一个器官,小肠壁主要由上皮组织构成,D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24分)
16.(3分)填上合适的单位:
嫦娥五号质量达8.2 t ;一瓶矿泉水体积250 mL ;珠穆朗玛峰最新海拔高度8848.86 m 。
【分析】据日常生产生活中关于质量、体积、长度的常识进行估测。
【解答】解:嫦娥五号质量达8.2t;一瓶矿泉水体积250mL;珠穆朗玛峰最新海拔高度8848.86m。
故答案为:t;mL;m。
17.(5分)下面为六种动物,请回答。
A、企鹅
B、鱼
C、青蛙
D、蝙蝠
E、蚊
F、鲸
(1)根据以上动物体内有无 脊柱 这一特征,可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以上动物属于同一类(纲)的动物是 D、F 。(填字母)
(3)A的体温 恒定 (填“恒定”或“不恒定”),B用 鳃 呼吸,C成体主要用 肺 呼吸。
【分析】动物分类的依据: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并结合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情况等。
【解答】解:(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2)A企鹅属于鸟类,B鱼属于鱼类,C青蛙属于两栖类,D蝙蝠属于哺乳类,E蚊属于节肢动物,F鲸属于哺乳类,属于同一类(纲)的动物是D、F。
(3)A企鹅属于鸟类,体温恒定,B鱼用鳃呼吸,C青蛙属于两栖动物,成体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故答案为:
(1)脊柱。
(2)D、F。
(3)恒定;鳃;肺。
18.(5分)读“等高线图”回答问题。
(1)A、B、C、D四点中海拔高度相同的点 A、C ;B点与A点的相对高度是 200 m。
(2)图中虚线CD表示的是 “山脊” (填“山脊”或“山谷”)。
(3)小柯欲从山脚登到山顶,现有AD、CD两条路线,小柯应该选择合适的路线是 CD (填AD或CD);请估算CD的直线距离为 2 km。(比例尺:1:50000)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度差称为等高距。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通过等高线的特征,还可以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能够发育河流,河流的流向与等高向的凸向相反;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易形成瀑布,适宜攀岩运动。
【解答】解:据图可知:(1)等高线是把海拔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即同一条线上的点海拔相等。故A、B、C、D四点中海拔高度相同的点是A、C。B点海拔400米,A点海拔200米,其相对高度是400﹣200=200米。
(2)图中虚线CD等高线向低凸,表示的山体部位是山脊。
(3)图中AD、CD两条路线相比,CD路线等高线稀疏,坡缓,易攀爬;量得图上距离4厘米,故CD的实际距离为4×50000=200000厘米=2km。
故答案为:(1)A、C;200;
(2)“山脊”;
(3)CD;2。
19.如图为某容器盛某种液体,液体的体积V与容器和液体总质量m的关系图,请根据图回答。
(1)容器内液体的密度是 1 g/cm3。
(2)当盛100cm3液体时,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是 0.14 kg。
【分析】(1)选取某一组数据,即:某液体体积V时,液体与量杯共同质量m,求出液体质量(液体质量等于总质量减去量杯质量),利用密度公式求液体的密度;
(2)由图确定容器的质量,根据m=ρV计算100cm3液体的质量,由此计算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
【解答】解:(1)由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0时,液体与容器的总质量是40g,容器的质量为m容=40g;
当液体体积V=60cm3时,液体与量杯总质量为100g,则液体质量m=100g﹣40g=60g,
液体的密度为ρ液===1g/cm3;
(2)100cm3液体的质量为m'=ρV'=1g/cm3×100cm3=100g,
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为m总=100g+40g=140g=0.14kg。
故答案为;(1)1;(2)0.14。
20.(4分)事物分类需要有一定的根据,试写出以下几种分类的根据,并进行分类。
(1)将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具有一定熔点或凝固点的为晶体,否则为非晶体 。①玻璃,②橡胶,③沥青,④铁中,属于非晶体的是 ②③ (填序号)。
(2)将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是否有新物质产生,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否则为物理变化 。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② 。(填序号)
①冰雪融化
②钢铁生锈
③矿石粉碎
④酒精挥发
【分析】(1)具有一定熔点或凝固点的为晶体,否则为非晶体;
(2)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1)晶体和非晶体分类的根据为是否有一定熔点或凝固点,具有一定熔点或凝固点的为晶体,否则为非晶体;②橡胶,③沥青没有一定熔点或凝固点,所以为非晶体,①玻璃,④铁有固定的熔点,属于晶体;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分类的根据是否有新物质产生,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否则为物理变化①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三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错误;
②钢铁生锈过程中,铁和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是化学变化,故正确;
③矿石粉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错误;
④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三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答案为:(1)是否有一定熔点或凝固点,具有一定熔点或凝固点的为晶体,否则为非晶体;②③;
(2)是否有新物质产生,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否则为物理变化;②。
21.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点在C点的方位是 正西 。
(2)有关A地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西半球、南半球、中纬度
B.西半球、北半球、低纬度
C.东半球、南半球、低纬度
D.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
【分析】(1)经纬网图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
(2)用20°W和160°E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和160°E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3)纬度划分: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中低纬度地区的分界线是30°N和30°S,中高纬度地区的分界线为60°N和60°S;青岛36°N位于30°~60°之间,为中纬度地区。
【解答】解:读图可知,(1)图中经线越往东度数越来越大,为东经度,B点和C点在同一条为线上,只有东西,没有南北;因此B点在C点的正西方向。
(2)图中纬线越往南度数越来越大,为南纬;两条线临经线之间相差10°,A点的经纬度为(10°S,80°E);A点位于低纬度、东半球、南半球,故选项C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1)正西;
(2)C。
22.(3分)在一节科学拓展课上,老师带同学们去认植物,发现学校里有很多香樟树,地上掉着很多黑色的香樟树果实,同时发现它的树叶不像松树是针状的,比较宽。如图是二歧分类检索表,回答下列问题。
(1)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的
细胞核 (填细胞结构)。
(2)将检索表2a处所对应的特征补充完整 种子外无果皮包被 。
(3)香樟树在检索表中的位置是 S 。
【分析】将特征不同的一群生物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逐步对比排列,进行分类,称为二歧分类法,原则:把原来的一群生物选用明显而相关的形态特征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再把每个分支中的分类群再用相对的性状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依次下去,直到将所有分类群分开为止,解答即可。
【解答】解:(1)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即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的细胞核中。
(2)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用种子繁殖后代,裸子植物的种子无果皮包被着,裸露,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能形成果实,检索表2b是种子外有果皮包被,2a处所对应的特征是种子外无果皮包被。
(3)香樟树是常绿乔木,它的常绿不是不落叶,而是春天新叶长成后,老叶才开始脱落,所以一年四季都呈现绿意盎然的景象,叶互生,纸质或薄革质,卵形或椭圆状卵形,即叶属于S﹣﹣﹣叶非针型。
故答案为:
(1)细胞核。
(2)种子外无果皮包被。
(3)S。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6分)
23.(6分)黄酒酿造过程可以概括为选料→发酵→压榨→勾兑→澄清→煎酒等步骤。在发酵过程中要用到酒药,即利用酒药中的酵母菌将糖类物质分解为酒精。某酒药中微生物的菌落数(单位:1010个/克)24小时内随温度及含氧量变化如下表所示:
(1)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此酒药中含量排前2位的微生物依次为 酵母菌、细菌 。
(2)寻找发酵过程为化学变化的证据,应该如何操作 产物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即说明有酒精产生 。
(3)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最适宜此酵母菌生长的环境条件是 在20℃的条件下无氧密封 。
【分析】参与黄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解答】解:(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药酒中菌落数最多是酵母菌和细菌,因此此酒药中含量排前2位的微生物依次为酵母菌和细菌。
(2)在有氧气的环境中,酵母菌将葡萄糖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发酵过程为化学变化的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洒精可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发生化学反应,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3)酵母菌生长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指温度、有机物、水等。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黄酒发酵的环境条件是无氧密封及适宜温度是20℃的条件。
故答案为:
(1)酵母菌、细菌。
(2)产物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即说明有酒精产生。
(3)在20℃的条件下无氧密封。
24.(6分)新昌大市聚镇是绍兴市柿子主产区,为了便于运输,当地果农们在柿子还未完全成熟的时候就进行了采摘,怎样才能使柿子早点成熟呢?小柯同学做了下面的实验:他随机选了6只柿子,分三组,每组2个,分别放在三个相同的纸箱中,往第一个纸箱中另加了1个成熟的苹果;第二个纸箱放在温度高的地方;第三个纸箱只放2个柿子,放在与第一个纸箱相同的地方。观察柿子的颜色和软硬来比较是否成熟。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1)根据实验记录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成熟的苹果和适当提高温度可以加快柿子成熟的时间 。
(2)实验中,第三组的作用是 形成对照 。
(3)本实验存在的两个主要缺点 ①实验过程中每组只用2个柿子,数量太少,具有偶然性;②实验中选用的柿子应该是成熟度相近的柿子,不能随机选择。 。
【分析】实验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做出解释,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1)成熟的苹果对柿子的成熟有影响。
(2)需要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
(3)比较不同情况下柿子成熟所用的时间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解答】解:(1)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成熟的苹果和适当提高温度可以加快柿子成熟的时间。
(2)实验中,第三组不做处理,与前两组做对照。
(3)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应增加实验柿子的数量,为了保证单一变量,实验中选用的柿子应该是成熟度相近的柿子,不能随机选择。
故答案为:
(1)成熟的苹果和适当提高温度可以加快柿子成熟的时间。
(2)形成对照。
(3)①实验过程中每组只用2个柿子,数量太少,具有偶然性。
②实验中选用的柿子应该是成熟度相近的柿子,不能随机选择。
25.(6分)小柯同学早上比较喜欢喝豆浆或牛奶,为了比较豆浆和牛奶的吸热能力,小柯在家中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实验步骤:如图所示,在两个相同的塑料瓶中分别装入质量相同、初温都是室温的豆浆和牛奶,两瓶中各装有一支相同的温度计。然后将两个塑料瓶同时浸入热水中,加热相同的时间。
实验观察:豆浆的温度升高较多。
(1)以上实验操作步骤中的加热方式的目的是 保证在相同的时间内,牛奶和豆浆吸收的热量相同 ,实验中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 。
(2)小柯利用实验数据大致描绘出豆浆和牛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则图线 B 代表牛奶。(填“A”或“B”)
【分析】我们使用相同的加热器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热多少,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比较物质吸热能力的2种方法:
①使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的热量(即比较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的吸热能力强;
②使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即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温度的变化,温度变化小的吸热能力强。
【解答】解:(1)在实验过程中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在相同时间内,牛奶和豆浆吸收的热量相同;
实验中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2)小明利用实验数据大致描绘出豆浆和牛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因豆浆的比热容小,故温度升高的多,如图所示,则图线A应代表的是豆浆,B代表的是牛奶。
故答案为:(1)保证在相同的时间内,牛奶和豆浆吸收的热量相同;控制变量法;(2)B。
26.(8分)为确定某种未知液体的密度,科学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小柯的实验小组,他们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了多次测量。某次的操作如下。
(1)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大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称得烧杯和液体的质量m为 46.4 g。
(2)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达到的位置如图乙所则该液体的体积V为 30 mL。
(3)他们用此方法测出了另一种液体的几组实验数据,并根据测量结果作出了“m﹣V”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象可得出什么规律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
(4)尽管测量方法正确,但大家在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估时,发现液体密度的测量值比它的实际值要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
【分析】(1)根据图示托盘天平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所对的刻度值可以知道烧杯和液体的质量;
(2)利用图示量筒的液面位置可以得到液体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和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3)同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4)分析体积测量值的变化时要从其操作过程中进行分析,判断体积测量值的误差。
【解答】解:(1)如图所示,砝码质量为m=20g+20g+5g+1.4g=46.4g;
(2)由图乙中量筒的分度值为1mL,量筒中液面所对的刻度值可以知道该液体的体积为30mL;
(3)由图中信息可知,“m﹣V”图像为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4)由于将液体从烧杯中向量筒中倒入的过程中,总有部分液体吸附在烧杯壁上,没有倒入量筒中,所以导致体积测量值偏小,质量测量准确,由ρ=可知,所测密度偏大。
故答案为:(1)46.4;(2)30;(3)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4)偏大。
四、分析解答题(本大题共有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27.(5分)如图,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
(1)握住注射器的下端,注射器内有什么现象发生 乙醚液体逐渐减少 。
(2)再向内推动活塞,注射器内又发生了什么现象 乙醚液体逐渐增加 。
(3)请解释整个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乙醚吸收热量汽化,压缩体积使乙醚气体液化 。
(4)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问题 做此实验要远离明火,周围空气要流通 。
【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2)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解答】解:(1)握住注射器下端时,乙醚吸收热量汽化,乙醚液体逐渐减少;
(2)向内推动活塞,压缩体积使乙醚气体液化,乙醚液体逐渐增加;
(3)乙醚吸收热量汽化,压缩体积使乙醚气体液化;
(4)因为乙醚容易燃烧,做此实验要远离明火,周围空气要流通。
故答案为:(1)乙醚液体逐渐减少;(2)乙醚液体逐渐增加;(3)乙醚吸收热量汽化,压缩体积使乙醚气体液化;(4)做此实验要远离明火,周围空气要流通。
28.(5分)下面是小柯同学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请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制作临时装片:
(1)小柯对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设计如下:
小柯的实验设计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你指出并改正 滴加生理盐水错误,应改为滴加清水 。
(二)观察临时装片:
(2)小柯同学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时,在正确完成了对光、放片两个步骤后,用低倍镜寻找物像时,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上升到最高点,还是没有找到物像,接下来应该进行的一步操作是 C 。
A.前后转动细准焦螺旋,继续寻找物像。
B.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继续寻找物像
C.眼睛看着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降至最低
D.左眼看着目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继续寻找物像
(3)解决问题后,小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如图所示视野,若要进一步观察洋葱表皮细胞A的内部结构,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②①④ 。(填序号)
①转动物镜转换器
②向左移动装片
③向右移动装
④调节细准焦螺旋
(4)用显微镜观察时,所要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透明的,其原因是 B 。
A.便于放置在显微镜上面
B.能让光线透过
C.易于染色
【分析】(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步骤:擦拭干净→滴清水→撕取内表皮→放置材料→盖盖玻片→染色→观察。
(2)在对光完成后,观察玻片标本的正确操作顺序是:将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为止;用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 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看到物像时,再轻微来回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为止。
(3)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图示中的物像A偏左,向左移动玻片,物像会向右移动到视野的中央。
【解答】解:(1)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向洁净的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是清水,如果滴生理盐水洋葱表皮细胞会失水皱缩影响观察。因此小丽同学制作临时装片的错误是滴生理盐水。
(2)在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先正确完成了对光、放片两个步骤后,用低倍镜寻找物像时,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上升到最高点,还是没有找到物像,接下来应该进行的一步操作是眼睛看着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降至最低,然后再寻找物像。故C正确。
(3)低倍镜换高倍镜的步骤:②移动装片,使物像到达视野中央,由于物像A偏离视野左侧,故需将装片向左移动,①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变亮,④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故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②①④。
(4)显微镜成像是利用光学原理,必须使可见光线穿过被观察的物体,如果标本不透光就不能在视野中成像。所以用显微镜观察时,所要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透明的,其原因是能让光线透过生物材料。故选B。
故答案为:(1)滴加生理盐水错误,应改为滴加清水。
(2)C。
(3)②①④。
(4)B。
29.(5分)嫦娥五号返回器于2020年12月17日凌晨携带月球土壤样品,在内蒙古安全着陆。经过科研人员精密称重,带回月球土壤1.731千克。月球的体积为地球的1/49,质量为地球的1/81。若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g/cm3。求月球的平均密度是多少kg/m3 3.3×103kg/m3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分析】根据“月球的体积只相当于地球体积的,月球质量约等于地球质量”,利用密度公式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因为月球的体积只相当于地球体积的,即V月=V地,月球质量约等于地球质量的,即m月=m地,
ρ月:ρ地=:=:=,即ρ月=ρ地=×5.5g/cm3=3.3g/cm3=3.3×103kg/m3。
故答案为:3.3×103kg/m3。
30.(5分)有以下实验器材和药品:烧杯、玻璃棒、药匙、鸡蛋、食盐、水。请设计一个实验,写出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并从中提出一个相关的科学问题 实验目的:研究让学生了解液体密度对浮力的影响;
实验步骤:将鸡蛋放入烧杯中,并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完成后往烧杯中缓缓加入食盐,并用玻璃棒搅拌,直到生鸡蛋浮起来为止。 。
【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器材、药品来分析。
【解答】解:根据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分析,此实验可以研究让学生了解液体密度对浮力的影响;实验步骤如下:将鸡蛋放入烧杯中,并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完成后往烧杯中缓缓加入食盐,并用玻璃棒搅拌,直到生鸡蛋浮起来为止。
故答案为:实验目的:研究让学生了解液体密度对浮力的影响;
实验步骤:将鸡蛋放入烧杯中,并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完成后往烧杯中缓缓加入食盐,并用玻璃棒搅拌,直到生鸡蛋浮起来为止。选项
1
2
3
4
A
物理变化
物态变化
汽化
蒸发
B
岩石
变质岩
石灰石
大理石
C
人体系统
器官
保护组织
细胞
D
测量工具
温度计
体温计
酒精温度计
选项
现象
解释
A
食物霉变
发生化学变化
B
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
水发生物态变化
C
磁铁能吸起铁粉,却吸不起铁锈
铁锈和铁不是同种物质
D
芝麻和黄豆混合后,总体积减少
分子之间有空隙
质量/g
温度升高10℃所需
要的时间/s
温度升高20℃所需
要的时间/s
温度升高30℃所
需要的时间/s
沙子
30
64
89
124
水
30
96
163
220
菌名
10℃氧气充足
10℃氧气不足
20℃氧气充足
20℃氧气不足
细菌
6.68
3.56
8.8
8.7
根霉
1.287
0.28
5.89
3.45
酵母菌
5.06
4.6
9.87
15.7
毛霉
1.387
1.1
5.98
2.12
其他杂菌
3.48
2.3
4.01
2.57
组别
操作方法
达到成熟所需时间
第一组
另加1个成熟苹果
5天左右
第二组
温度稍高
8天左右
第三组
不做处理
将近15天
选项
1
2
3
4
A
物理变化
物态变化
汽化
蒸发
B
岩石
变质岩
石灰石
大理石
C
人体系统
器官
保护组织
细胞
D
测量工具
温度计
体温计
酒精温度计
选项
现象
解释
A
食物霉变
发生化学变化
B
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
水发生物态变化
C
磁铁能吸起铁粉,却吸不起铁锈
铁锈和铁不是同种物质
D
芝麻和黄豆混合后,总体积减少
分子之间有空隙
质量/g
温度升高10℃所需
要的时间/s
温度升高20℃所需
要的时间/s
温度升高30℃所
需要的时间/s
沙子
30
64
89
124
水
30
96
163
220
菌名
10℃氧气充足
10℃氧气不足
20℃氧气充足
20℃氧气不足
细菌
6.68
3.56
8.8
8.7
根霉
1.287
0.28
5.89
3.45
酵母菌
5.06
4.6
9.87
15.7
毛霉
1.387
1.1
5.98
2.12
其他杂菌
3.48
2.3
4.01
2.57
组别
操作方法
达到成熟所需时间
第一组
另加1个成熟苹果
5天左右
第二组
温度稍高
8天左右
第三组
不做处理
将近15天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科学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科学试题,共8页。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科学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科学试题,共8页。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科学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科学试题,共8页。